驶向拜占庭作品赏析

更新时间:2023-12-21 15: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Sailing to Byzantium作品赏析

摘要:本文从Sailing to Byzantium的主题与风格出发,对两位翻译家查良铮和顾子欣的两种不同译本进行了评析,并作出相应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批评;查良铮;顾子欣 1. 诗作背景

Sailing to Byzantium是著名爱尔兰诗人叶芝晚年的一首诗作。威廉· 帕特勒· 叶芝(W. B. Yeats),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年诗作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很大。他的诗歌探讨爱情、灵魂注死、艺术等主题,富于现代性又不过于晦涩。在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里,一位老人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情感与理性、衰老与青春、艺术与现实等问题,并且获得了深刻感悟。诗中的老人告诉读者,老年人由于衰老被剥夺了感官的欢乐,他们就像竿子上的破烂衣衫,只剩了一个空壳。现实世界的欢乐与享受完全属于青年。然而青年们由于年轻同样丧失了一些权利,他们沉迷于感官物欲,品味不到灵魂世界的自由澄静。在思考灵与肉的问题时,老人意识到是衰老把他从狂热的物欲中拯救出来,使他升华到灵的境界。灵魂超脱了物欲,老人为此感到欣喜。在拜占庭的雕塑与壁画里,老人发现了永恒不灭的灵魂与艺术的魅力,它不被肉体所缚,不随岁月消陨。诗的最后,老人祈求死亡的来临,祈求今生摆脱肉体的束缚,祈求来世将不再具有方死方生方生方死的形体,而是像拜占庭的艺术品一样拥有艺术世界的恒久生命。

2. 翻译评析 2.1 诗歌风格的传译

叶芝早年的诗歌风格绮丽,晚年的诗歌刚劲洗练,例如在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里,叶芝用词更加简练,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形容词。句法方面也有所改变,更加接近普通语言。这种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风格平实却富于表现力,线条利落又富有哲理。譬如:\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 unless/Sou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 buder sing/ 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 \查译:“衰颓的老人只是个废物,是件破外衣支在一根木棍上,除非灵魂拍手作歌,为了它的皮囊的每个裂绽唱得更响亮”,这是典型的叶芝后期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意象、讽刺性的基调和富于创造性的象征。然而叶芝的诗歌与艾略特的现代派诗歌又有所不同,他的诗富有节奏感、韵律美与意象美。在形式上,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就由4个整齐的诗节构成,每个诗节包含8行诗,每行诗包含10个音节,大都是五步抑扬格,全诗有着相当整齐的韵式ababcee。

诗人翻译家查良铮和顾子欣曾先后将Sailing to Byzantium这首诗翻译成汉语。他们都注意到了原诗的形式美而试图在译诗中加以表达,原诗各行大多数是五步抑扬格,每行包含10个音节;查译和顾译都有相当规律的韵脚,以顿代音步,大部分诗行包含五顿。顾译浓妆,查译淡抹,然而叶芝晚年的现代主义诗歌己经铅华褪尽,所以尽管查译某些措词有滞涩欧化之嫌。就总体风格而言,查译的朴素比顾译的文雅更接近原诗。

2.2 诗歌主题的传译

拜占庭象征着永恒,是超脱生死的乐园,这一点两位译者己达成共识。然而,读者通过对两首译

诗的比较,仍然可以发现他们对原诗的理解有些出入,故而对原诗的部分诗行有着不同的翻译。例如诗歌一开始,叙事人对青春与生命的繁盛进行了描述,指出”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意指”the ordinary sensuous world\,即凡俗感性的世界。查译为:‘哪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顾译是:‘这不是老人所呆的地方’。查译诗的叙事人正在‘驶向拜占庭’的途中,他反思身后的凡俗世界,展望理想中的拜占庭;而顾译诗的叙事人正要离开,准备‘驶往拜占庭’。两译本分歧最大的莫过于下面两行诗了:\there singing school but studying /Monuments of its own magnificence;”查译是:‘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顾译为:‘若非将自己的杰作细细研读,徽唱学校又岂能使乐曲流传。’另一译文为袁可嘉所译:‘世界上没什么音乐院校不颂吟启己的辉煌的里程碑作品’。这句诗的翻译牵涉到对诗歌主题的正确理解。

3.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翻译动机与效果上来说,顾子欣在翻译这首现代派诗歌时,他的语言也优美典雅,但是他没能区分现代派与浪漫派诗歌的不同风格,没能理解叶芝文字的刚性美与诗歌的主题,而作了过多的干预和创造。另一方面,查良铮是现代派诗人,具有现代派诗歌语言的敏感。他的诗往往带有玄学和神秘色彩,是感情煎熬着思想的产物。晚年窘困刻到之际,他译了叶芝的这首诗。而晚年享誉国际的叶芝同样忧郁。完成诗作时他已年逾花甲,婚姻很不幸福,年迈的诗人祈求从尘世的草场上升腾起来。可以说在诗歌写作技巧、人生际遇方面查良铮与原诗作者叶芝具有某种契合之处,故而查译本更接近原作的神韵。

第二,现代派诗歌语言风格的传译,虽然有华丽与朴素之分,但似乎应以后者为主流,方法上也应多用直译。由于英美现代派诗歌晦涩难懂,不少译者在读不懂原诗的前提下往往不敢直译或只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改译,结果译出的诗歌与浪漫派诗歌并无二致,现代派的特色损失殆尽。

第三,查良铮与顾子欣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他们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译文。作为诗人、翻译家,顾子欣对保持译诗的诗性美有着执着的追求,遗憾的是他的译诗与原诗的风格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在主题掌握上与原诗也有些许违背。虽然查良铮的译诗远非完美,他对本诗的语言与思想却有着比较透彻的理解,故而他的译文在主题与风格上与原作都比较贴近。

参考文献:

[1]顾子欣编译.英诗300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凋压良.英国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q8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