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端午节文化比较

更新时间:2023-07-26 07: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中日两国端午节之比较的调查报告

(组员:姜航、孙奇、陶缙敏、王维)

摘要:日本的端午节传自中国,古代日本端午基本上保持了“保生护命”这一中国端午的本义。自古以来两个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各自的文化,互相汲取经验,以求得两国的双赢。在全球化的今天,与国际接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了解邻国显得尤为重要。而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成为我们的文化象征。与此同时,日本端午节与我们遥相呼应。但是由于国家的不同,各自的文化氛围也不同,文化的差异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

关键词:端午节;中日;男童节;比较

1. 研究背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当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而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5月5日。由于同处于亚洲圈,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互相影响着对方,这使得我们不禁对两国的端午节文化进行对比。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对国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我们赋予了端午节太多太多的文化意蕴——屈原的传说、大赛龙舟、插菖艾、裹香粽等等等等。这些极具中国色彩的文化元素使得端午节成为亿万华人文化生活的筋骨,而既然能够申请成为世界遗产,说明端午节对世界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基于这个因素,端午节才能被韩国申请成功,而正是这让我们这些屈原的后代感到悲凉,更让我们这一代意识到端午节的重要性,也更为珍视这个节日,由此一时兴起对于端午节的研究。

2.研究意义:

此次研究对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情况作了对比,我们了解了日本的端午节,也稍稍了解了民众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对日本的民俗文化做了一些基础的了解;并且也对本国的文化进行了研究,多姿多彩的风俗人情丰富了我们知识;与此同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我们不能脱离国际的轨道,与别国进行文化比较能够使得我们的知识更多元化,拓宽我们的视野。从了解本国到了解其他各国文化,反过来也可以从别国身上了解本国的文化;将两国端午节进行对比,激起民众感受到外来文化对自身文化的威

胁性,提高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在研究中国端午节时,我们会采取调查法。在学院中做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我国各地端午节的习俗,并且科学地分析整理调查结果。

2.文献研究法

由于我们的研究课题的局限性,并且我们能力有限,所以在研究日本端午节时,

我们只能采取查找资料的方法。我们会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关于日本端午节的资料。此外,我们还会检索文献,搜集资料。

2.个案法

我们采访了来自日本的日语外教真弓和久先生,大致了解了有关于日本端午节的

民风民俗,并据此考证。

4.研究结果及其分析:(中日端午节的异同)

4.1中国端午节的来源:

中国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大多都是传说,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

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屈原之说。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而无能为力而心痛不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祖国。于是在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芦苇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根据满族的传说,有个天神变化成人来卖油,叫卖的时候喊“一葫芦2两,两葫

芦3两”,大家都抢着去占他的便宜,只有一个老头没有买,还告诉他说卖错了。天神告诉他说要降瘟灾于人间,但不想害到好人,所以让他在自家门上插上艾蒿作为记号。没想到老人心地善良,让全城人都插上了艾蒿,天神无法降祸,只好作罢。从此每到端午大家都插艾蒿,以驱除病祸。另外,为了避邪,人们将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其放入洗澡水中洗澡。

由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菖蒲及艾草当门饰并拿来洗

泡、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4.2中国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4.3日本端午节的来源:

日本端午节「たんごのせっく」又称男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男人是要出人头

地的, 所以端午这一天日本各地大挂“鲤鱼旗”。端午在日本也是过农历的,但在1873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一年行事便全由农历改成了阳历。所以在日本,阳历5月5日的男童节也是“端午节”。据了解,中国端午节端午吃粽,洗菖蒲等习俗,传到日本,约是在平安时代。日语里,菖蒲的发音跟“尚武”的发音相同而受武家所好,是武士阶级非常重视的节日。自从明治以来弃用农历,规定阳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为法定休假日,跟武士再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变成了男孩节。到了江户时代,武家除了插刀插旗,渐渐出现吃柏饼的风俗,也插鲤鱼旗来庆祝。

鲤鱼旗做得很有特点,通常是用布料按着鲤鱼形状做成中空式,再在中空的鲤鱼型上画上嘴、眼、鳞及尾巴。日本人之所以要把家里的男童和鲤鱼联系起来,是因为一个古老的成语——“鲤鱼跳龙门”。他们认为当鲤鱼溯流而上遇上瀑布时,绝不会畏缩不前,而是要顽强地一跳,哪怕赔上身家性命也在所不辞。鲤鱼的强健体魄和这种不甘人后的性格让日本人大为感动并深受启发,就像中国人的“望子成龙”一样,日本人期望自家的男孩子将来能像鲤鱼一样,不仅体魄强健,而且奋发向上、事业辉煌。每当风来的时候顺着鱼嘴穿过鱼体,把鲤鱼旗吹得起起落落、鼓鼓胀胀,让鲤鱼在空中摇来摆去。风吹得鱼儿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迎着风吹来的方向不停地摆动着身躯,不住地甩动着尾巴,真像是已经游到了瀑布跟前,憋住了气就要一跳了。

鲤鱼旗因颜色不同,还有各自不同的寓意。例如,黑色指代父亲,红色指代母亲,

蓝色指代儿子。既然是男童节,通常情况下,蓝色的鲤鱼旗最多。

此外,为了增加辟邪的功能,日本当地人还要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这样做源自日本国内一个古代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英明的国王平舒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诛杀了一个大大的奸臣。不过奸臣就是奸臣,死后也不消停,变化成一条大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4.4日本端午节习俗:

这一天除了中、小学校举行一些儿童庆祝活动外,人们仍习惯吃角黍(粽子)和

柏叶饼,饮菖蒲酒。除饮菖蒲酒外,有的地方还有“菖蒲浴”(用浸泡过菖蒲的水洗澡)的习惯。在农村还有在棚顶和门上插菖蒲、艾草,以占卜吉凶的民俗。千家万户则在房顶或院内旗杆上,升起彩幡和鲤鱼旗。这是从17世纪起将端午作为男孩节之后日本独特的风俗。现在,没有男孩只有女孩的家庭,也有升鲤鱼旗的。此外,有的家庭还给男孩买武士模样的小偶人,希望孩子长大后,像武士一样强壮和勇敢。

端午这天,粽子也是日本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值得一提的是,中式粽与日式粽不同,是三角形像金字塔一样的形状。日本的粽子主要是长锥形,不如中国的粽子品种多。他们这天的食物除了粽子,还有柏叶饼。这种饼流行于日本关东地区,外形像中

国的茶果,呈圆形或半圆形,以洗净的梗米干燥后磨成的上新粉制成,包入甜馅料,做好后加上日语称为“柏”的槲栎叶或菝葜叶对折包在外面即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时间不同:中国的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而日本的端午节是阳历5月5日。

2、来源不同:中国的端午节来源多是传说,而其中以纪念屈原说最能为人们所接 而日本的端午节来自中国,前期是为了崇尚武士,后期改为男童节,寄托望子成龙的愿望。

3、 习俗方面:中日端午节在习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吃粽子、插菖蒲、喝雄黄酒等;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龙舟竞渡等丰富多彩的民俗,由于地大物博,各个地方不尽相同;日本端午节还有插鲤鱼旗、吃柏叶饼等等。

5.研究的可靠性: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中日两国各自的端午节情况进行详细地了解,我们对中

日两国端午节的比较主要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做采访来完成。在经过搜集资料、集体讨论以及各方面的指导之后给出详细的介绍和汇报,进而做出对比以及整合。小组成员详细查找了资料,认真核对,大范围进行口头调查,整合成稿,态度严谨,务实,得出的结论可靠性较高。

6.研究的价值:

项目的内容包括中日两国的端午节习俗,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可以进一步了解

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别与异同,进而延伸出两国的民情风俗异同,进行对比,激起人们对于各国文化的兴趣,更重视本国的文化保护与宣传。与此同时,与别国进行比较能够使得我们的知识更加多元化,拓宽我们的视野。从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其关系。此外,目前中国正兴起学日语热潮,本次课题研究可以让学生更方便更系统地了解日本习俗端午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醒国人使得我们能够更加重视本国的传统,引起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其间我们使用了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这也加强了我们做科研立项的能力。相信此次研究能为我们以后的的深入调查做铺垫。

7.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以后的设想: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虽然已经结束,但作为文化研究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尝试还仅仅是个开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这些问题主要是:

1、语言沟通问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课题研究的口头调查对象主要局限于我国国民,缺少对日本国民的广泛调查,并且调查不够深入。

2、调查方式单一性问题

本次课题研究我们采用的是口头调查的形式,这使得我们的研究显得不够严密,欠缺较强说服力。

3、材料真实性问题

我们组的所有成员都非日语专业学生,阅读日文的书籍原著成为了困扰我们的任务。我们尽量查阅一些中国作家所写的关于日本的文章及日本书籍的翻译版本以减少出入,但还是不可避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和指导老师进行了认真研讨,明确了今后研究工作的若干设想:

1、 语言问题

我们可以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聘请一位日语翻译,以便于我们采访更多的日本国民,了解更多有关日本端午节的文化,获得第一手资料。

2、 调查方式的单一性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口头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 实践与检验的问题

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与指导老师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广交日本友人,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努力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在扩展自己交际圈的同时,更能真切地体会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 町田博祐,2008, 第12回「端午の節句の和菓子から」,《映画テレビ技術》

第6期

2、 JAL、こどもの日に「こいのぼりフライト」を運航, 2009,《エア·ワールド 》

3、 内藤湖南,1997,《日本文化史研究》

4、 曹建南,2001,从女人的节日到男儿的节日--漫谈日本的端午节,《日语知识》第

7期

5、 /community/group/topic.aspxtid=5423 ,日本端午节

的特别风俗

6、 /ch-jieri/duanwu/3.htm , 端午节的风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q4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