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息县建置沿革变迁

更新时间:2023-10-11 21: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考息县建置沿革变迁

摘要:息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其历史名称与区域的变换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王朝的更替。然虽历史风云多起,名称几有改变,可其“息”字岿然不变。这正是这一区域人民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一部息县建置变迁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政区演进史并符合其一般历史规律。考察其历史建制沿革,了解其过去对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豪感,对构建和谐息县亦有作用。

关键词:息县 建置沿革 变迁

中国历史岁月漫长、朝代众多,其更替之频繁亦难以详考,对地区的建置更是具有当时社会之特色,其名称与地域大小的变化有时难以准确把握。息县地区在某些方面反映了这一情况,然其特殊的位置更为考证这一变化增添了意义。让我们沿着中国历史建置沿革的规律来对息县政区变化进行浅析的考证。

约公元前21世纪前后,夏禹治水之后,分天下为九州。 “荆、河惟豫,州”,①当时息属豫州之域,这可能是息县最早的关于地域范围的记载。

约公元前13世纪,商王武丁南击荆蛮,派息族军事奴隶主在今罗山一带立国镇守。商末,周文王向南发展,汝旁之国先被其化,息属汝旁之国。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大封姬姓侯爵,文王三十七子羽达封为息侯,“息之得名自周始,分封姬姓为息国候爵”,“周武王十三年分封为古息国” ④嘉庆《息县志》息侯国由此得始。

②这是息县第一次明确的名称。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文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息县的认识只能从后人的著作中发现他们的痕迹,但是已经可以看出自强不息的息县已出现并建立自己的国度。

是年,周封赖国。《后汉书》云“褒信侯国,有赖享,古赖国也。”③“隐公十一年有韑言,息侯伐郑,郑伯败之者也“④《春秋左传》周庄王十五年(公元前682年),楚灭息国。“楚子灭息,为楚地”⑩(《左传·庄王十四年》)“实县申息”⑨(《左传°哀公十七年》)从此息属楚为县。从赖国、息国到成为楚国一县,这一时期息县地区归属与名称的变化之剧烈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并映证了春秋战国时期急剧的社会更替和演进。

秦朝时期历史短暂,以河流为界划分息县为两部分,分属邾县与淮阳县。秦,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以郡统县,息县淮南属衡山郡(郡治邾县,今黄冈县),淮北属陈郡(郡治陈县,今淮阳县)。⑤(《息县志》55页)

进入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统治时间较长,其建置沿革的变化也表现的不是很明显。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新息县。故城在原来县城东面,汉时向东迁徙一段距离以此加上了新字。有史料为证,“新息,莽日新德;孟康曰:故息国,其后徙东,故加新云”。⑥(《汉书》卷二十八,1562-1563页,中华书局)“汝南郡:汉郡领新息等十五郡,”(《读史方舆纪要》卷三 164页 【清】顾祖禹 2005年)隶属于汝南郡。“汝阳,新息侯国”。⑦(《后汉书·地理志》第二十 3424页)东汉建武年间为新息侯国,又分地置褒信县,后为

褒信侯国。 在息县历史建置中褒信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县区域存在,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时有合并,但不明显。而新息或息州却是长久不变的建置名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大一统不复存在,犹如战国纷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社会的急剧变革在这一时期的息县也表现的十分明显,符合中国政区的变化之规律。魏黄初元年(220年)分汝南,立弋阳郡(今潢川县西)息县淮河以南属之。淮河以北属豫州汝南郡,郡置新息,辖褒信、息县二县。⑧(《魏书》志一 2533页)晋:泰始二年(266年)立汝阴郡,褒信属之。有史为证:“汝南郡,汉置,统县十五,户二万一千五百,新息;后汉章帝改淮阳曰陈郡,魏武分沛立谯郡,魏文分汝南立弋阳郡及武帝受命,又分颍川立襄城郡,分汝南立汝阴郡,合陈郡于梁国,汝阳郡,魏置郡,后废,泰始二年复置,褒信。”⑨(《晋书》三 志 第420-421页)咸宁三年、太康二年、太和五年、太元十九年属汝南郡。刘宋分南、北新息县。“汝阳太守,别见,北新县令,真阳令,安城令,南新息令,别见”⑩(《宋书》志四 传一 第1077页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东豫州1于新息,领汝南、东新蔡、弋阳、长陵、阳安六郡。南、北新息属汝南郡,苞信县先属东新蔡郡,后属新蔡郡及长陵郡,长陵县先属新蔡郡,后属长陵郡。梁大通元年(527年),改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年),改为淮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复置东豫州,北齐沿袭未变。北周大象元

1

年(579年),改为息州。大业初废息州,新息、苞信二县属汝南郡。亦有史料为证“新息。後魏置东豫州,梁改为曰西豫州,又改曰淮州,东魏復豫州,后周改曰息州,大业初年州废,又后魏置汝南郡,开皇初年郡废,又梁置滇州,尋废,又梁置北光城郡,东魏废,又有北新息县,后齐废。”①(《隋书》卷三十 839页)从这些复杂变幻的名称更改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息县建置演变轨迹。

隋时期,百废待兴,从北周而来的隋朝遂两次更改全国行政区划,隋文帝鉴于东汉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后隋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息县基本未大的变动,承袭南北朝建置。仅褒信地区有所微变。“褒信:宋改为包信,大业初年改复旧焉,又梁置梁安郡,开皇初年废,又有长陵郡,后齐废,大业初改新蔡置焉,有葛陂。”②(《隋书》卷三十 839页)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息州,领新息、淮州、长陵三县,苞信属舒州(今新蔡)。贞观元年(627年),废州,省淮川入真阳,长陵汝苞信,以新息县隶属蔡州汝南郡。亦有史书提供依据:“新蔡,隋旧,武德四年,于此置舒州,领新蔡、苞信二县;褒信,后汉县,新息,隋县,武德四年于县置息州,领新息、淮川、长陵三县,贞观元年,废息州及淮川、长陵二县,以新息为豫州”。③(《旧唐书》卷三十八 1535页)另“新息,上,武德四年,以县置息州,并置淮川、长陵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淮川入真阳,长陵入褒信,以新息来属。”④(《新唐书》卷三十八 989页)“新息,古息国。汉旧县也,”(《通典》卷一八七七 第328页)

五代沿袭未变。属蔡州。

北宋时期,国家外强中干,异族入侵,割地赔款,这一时期处于宋金交界的息县成为受害者。北宋时,新息县和苞信县仍属蔡州。“州六,櫨、靳、和、濠、光、黄”。⑤(《宋史》卷八十八 2182页)“新息,州东南一百五十里,二乡、王务一镇,有淮水、汝水”(《元封九域志》【宋】王存 卷第一 第48页 1984年)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议和,以淮为界,二县遂属金。太和八年(1208年),郡置息州,领新息、新蔡、真阳、苞信四县和王务镇。“息州,本新息县,泰和八年陞为息州,以新息为倚郭,割真阳、褒信、新蔡隶焉,为蔡州支郡。”⑥(《金史》卷二十五 596-597页)息县成为金朝土地,并处于两国的交战的最前沿,如同国家处境一样四分五裂,命运多舛。

元朝时期,地域辽阔,并采用首创的行省制度。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由河南江北行省伯颜提议升蔡州为汝宁府,后被采纳。息县也随之由先蔡州后归汝宁府。“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阳、苞信四县,元中统三年,以李璮叛,废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以四县并入州,后复领二县,新蔡、真阳”“河南江北行省伯颜言:蔡州去汴梁地远,凡事稽误宜升散府,遂升汝宁府,直隶行省。”⑦(《元史·地理志》卷五十九1405-1406页)。

明洪武四年(1371年),息州属中都临濠府。不久改属汝宁府,息县属光州。明朝史书有载:“光州,洪武初,以州治定城县省人,四年二月改属中都临濠府,十三年仍来属。息。州西北,元息州,洪

武四年二月改属中都临濠府,十三年仍来属。寻降为县,属颍州,七年仍来属,南淮滨,东游汝水,北有杨庄店巡检司,后移其县东北之固城仓。”⑧(《明史》志第十八 987页)

清朝初年沿明制,息县属南汝光道分辖。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统光、固、息、商四县。仍称新息。清代文献中对其有详细记载:载:“息县:古息城在县南七里”。 ⑨清《光州志》“息、繁、疲、難,州西北九十里,西有淮水,自罗山入,又东进白公城,至城市,又东新息故城。”⑨(《清史稿》卷六十二 1977年8月版 2089页)“淮水东進古息城南,又东進新息縣南”⑩(《水经注校》卷第三十 王国维校 第985页)“新息,今河南息縣,见春秋息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三 164页 【清】顾祖禹 2005年 中华书局)。

民国三年,息县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属豫南行政区,1928年

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

1932年10月属河南第九行政督察区(潢川)。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属潢川专区。1952年11月24日,潢川、信阳专区合并,息县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属地级信阳市,息县属之至今未变。

息县自古多历史。从息夫人的‘三年不语’、马援的‘马革裹尸’‘、秦楼遗址’及到‘申息之师’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息县这些名人轶事足以为后人道哉。几千年来,息县建置变革随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而几经变化,然‘息’字几无变动,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回顾息县建置变革变迁,一条清晰的主线展现在我们面前:

隶属于汝南郡或蔡州,以新息为其主要名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pn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