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21 22: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3.3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等角对等边).

2.内容解析

三角形的研究思路是:从三角形的定义出发,先研究一般三角形的性质(边、角、三线是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研究三角形的特例(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研究三角形的特例时,同样是从定义出发,研究其性质(边、角、三线性质)和判定(从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提出猜想,并加以证明),这种图形特例研究具有典型性.“等角对等边”这一判定定理是从角的相等关系得到边的相等关系,是证明线段相等的又一重要工具,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边对等角”定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通过交换“如果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那么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的条件与结论的位置,提出三角形判定“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的猜想,并能证明这一猜想.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用“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这一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需要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出发,把条件和结论位置交换,提出猜想,再证明猜想.而提出这一猜想决定这判定的证明思路与性质的证明思路有联系,这是本节的难点.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研究平行线、角平分线和垂直平分线中做过,可以类比这些研究过程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提出猜想

引言:在研究平面上两直线特殊位置关系——平行线时,先给出定义,然后研究性质,再研究判定.

1

2 问题1 举例说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说出性质和判定的不同:已知“两直线平行得到什么结论为形状”,而“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得出平行线的结论”为判定,判定定理是与性质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位置相反.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做好学习准备.

问题2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特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接下来应该研究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追问1:在研究平行线判定时,是从定义出发的,而且,用定义判定平行线是基本的出发点.如图,用定义判定等腰三角形,应该怎样进行?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

追问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

由此能类似地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出发提出判定的猜想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关系:

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想等.

判定与性质的条件和结论的位置恰好相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出发,提出判定的猜想:

性质:在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相等,那么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

判定猜想:在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内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

设计意图:回顾类比,提出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猜想.

(二)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问题3 猜想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请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A

B 图1

3

已知:如图2,△ABC 中,∠B =∠C .

求证:AB=AC .

设计意图:明确问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问题4 能证明这个结论吗?试一试.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线段相等的主要工具是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但途中没有全等三角形,因此需要构造全等三角形,如果AB=AC ,则△ABC 是以∠BAC 的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因此想到作辅助线的方法:作∠BAC 的平分线.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如图3,作∠BAC 的平分线AD .

∵AD 平分∠BAC ,

∴∠BAD =∠CAD ,

∵∠B =∠C ,

AD=AD

∴△BAD ≌△CAD (AAS),

∴AB=AC .

追问: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试一试!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作高线方法证明定理.

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今后可以应用这个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相等:

△ABC 中,∵∠B =∠C ,∴AB=AC .

设计意图:证明猜想,得到定理,辨别定理.

A

B

图2 A

B 图3 上述关于 “发现和证明等腰三角形判定” 的教学内容也可参照微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视频(01:13—04:36)进行课堂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pd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