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场地边坡勘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07-08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业主边坡工程位于xxxx业主 内。拟建 层,拟采用独立柱基,单位荷重约90kN/m2,位于1#号边坡坡顶,2#号边坡A段坡脚,其北侧边坡已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锚索挡墙支护。本次业主委托勘察的边坡为1#号边坡和2#号边坡,1#号边坡位于拟建xx东北侧,全长约55米,坡高约24~30米,山体总体坡度30~o#

35,其坡脚为建新镇淮安村民房;2号边坡位于拟建xx东南侧,呈环形,开挖段全长约270米,坡高约4.1~27.5米。

受业主委托,我院负责完成该边坡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二)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业主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并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施工方便的支护方案,提供设计计算指标。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⑴查明边坡范围内地层结构及空间分布情况,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⑵查明场地范围内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判定地下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⑶查明场地内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议; ⑷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⑸为边坡治理提供相关设计计算参数。 (三)勘察依据

⑴勘察合同书及1:500地形图

⑵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⑶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⑷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⑸国标《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⑹国标《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 ⑺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⑻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⑼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⑽ 省《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等 (四)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从2004年10月12日进场施工,至2004年11月21日外业施工结束,共投入钻机一台,综合采用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手段,共施工钻孔24个、探井10个,具体完成工作量见表一。

实际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一

工作项目 1:500工程地质测绘 坡面素描 井探 钻探 标准贯入试验 取 样 室 内 试 验 测量 点 34 确定勘探点位置及高程 原状土样 扰动土样 岩样 直剪、饱和剪、反复剪 常规试验 渗透试验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土的腐蚀性分析 2单位 km m m m 次 件 件 组 组 组 组 组 件 19 3 12 12 12 7 12 3 2数量 0.02 5000 23.6 280.3 37 工作目的 了解测区内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了解岩土层分布特征 了解岩土层力学强度 为室内试验提供样品 了解岩土层抗剪强度、物理力学性质 判定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五)工作质量评述 1、勘探点的布设及测量

本次勘察勘探点由我院布设,勘探线垂直于边坡走向布置。1#边坡共布设3条勘探线12个钻孔;2#边坡共布设12条勘探线,其中钻孔12个,井探点10个。勘探点的测量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1:500地形图,采用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学生宿舍楼角点A1和A2点(A1:X=xx,Y=xx;A2:X=x,Y=xxx)为引测点(均有标志桩),采用全站仪结合地物进行勘探点施放;高程以拟建物角点A2点(其xx高程H=xx米)为引测点,利用全站仪引测场地各钻孔孔口标高。

2、钻探施工

钻探严格控制回次进尺,采用冲击钻进、泥浆(套管)护壁、干钻、单动双管金刚石钻进等钻探及取芯工艺,确保岩芯采取率。并按采取的岩土芯结合钻进情况进行地层鉴定、分层与描述。钻进深度和岩土层分层深度的量测误差低于±5cm,同时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以保证分层精度符合要求。钻孔口径一般不小于75mm,并满足取样的要求。钻探操作的具体方法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进行。钻孔施工及探井完成后,均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分层回填击实,并对场地进行了清污。 3、取样与原位测试工作

原状土样采用标准厚壁敞口式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采取;岩样从岩芯管内或边坡上直接采取。取样的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现行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执行。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导向杆变径自动脱钩的自动落锤法进行锤击,锤重为63.5kg,落距为76cm,锤击过程尽可能减少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或触探头、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标准贯入试验时,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并换算为相当于30 cm的标准贯入锤击数。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场地地形地貌

根据场区地质调查,场区内为丘陵斜坡地貌单元,山体植被发育。拟建xx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沟谷发育,东出口汇入xx,西出口汇入xx,因修建体育场而被堆填,其东段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锚索挡墙支护。拟建xx楼位于1#边坡之上,2#号边坡之坡脚,场地内现有地坪标高44.28~50.40米。1#边坡上段为自然边坡,下段为人工边坡,坡脚标高17.20~22.00米,山体总体坡度30~35o;2#号边坡为因场地建设人工开挖而形成一环形高陡边坡,该边坡后缘山体标高49.80~74.00米,山上分布有5个蓄水池,直径7~13.1米不等,容积100~600m3,另有较多输水管道分布,2#号边坡按走向分为12段,各段走向、倾角、坡长、坡高如表二所示。

2#号边坡各段走向、倾角、坡长、坡高一览表

表二

分段编号 A段 B段 走向 276 245 oo倾角 55 60 o o边坡长(m) 63 5 坡高(m) 4.1~24.5 12.6~18.2 C段 D段 E段 F段 G段 H段 I段 J段 K段 L段 232 210 185 150 124 90 79 65 50 93 oooooooooo斜高5m以下45,5m以上65 斜高5.20m以下50,5.20m以上75 前20 m 斜高3m以下47 ,其余70 67 70 63 61 62 67,东段11m以上82 62 oooooooooooooo27 7 44 13 10 19.3 15 15 22.4 29.3 12.6~14.9 11.6~13.3 10.0~13.9 15.6~16.1 16.1~17.5 16.3~17.5 15.7~16.3 15.7~21.2 20.3~27.5 4.5~20.3

(二)场地岩土层结构及特征

经本次钻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勘察范围内场区岩土层从上往下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灰黄色,稍湿,松散,主要由坡残积土组成,含植物根系,2#

边坡A段坡脚含强~中风化花岗岩碎块30~40%。该层主要分布于1#边坡和2#边坡坡脚,2#边坡坡脚该层为近期因修花圃由粘性土堆填而成。

②残积砾质粘性土(Qel):褐黄色,湿,可塑-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留物,微具原岩残余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风化的粘性土,含20~30%石英颗

粒,主要分布于1边坡,上部含植物根系。

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Qel):褐黄、灰绿色,湿,可塑-硬塑,为辉绿岩风化残留物。含少量石英、云母颗粒,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主要分布于1#边坡。

③全风化花岗岩(r53):浅黄色,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长石已全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手搓即散,遇水易软化。主要分布于山体斜坡中。

③-1全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细粒结构,散体状构造,手搓即散,遇水易软化。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基本已风化为粘土矿物,岩芯呈土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④强风化花岗岩(r53):浅黄、灰白色,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中粗粒结构,碎裂散体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长石,长石大部分已风化,岩芯呈土状、碎块状。裂隙发育,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 ④-1强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细粒结构,碎裂散体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大部分已风化,岩芯呈土状、碎块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⑤中风化花岗岩(r52):灰黄、灰白色,为较硬岩,岩体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边坡露头测量节理每米2~14条。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及石英,岩芯呈块状、柱状,RQD=30~70%。该层在场地均有分布。

⑤-1中风化辉绿岩(λ):褐黄、灰绿色,为较硬岩,岩体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辉绿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裂隙面见铁质浸染,主要矿物成分为辉石、角闪石,岩芯呈块状、短柱状,以岩脉形式存在。 各岩土层的具体空间分布特征请参阅本报告剖面图、坡面素描图及照片。 (三)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钻探、土工试验、岩石力学试验结果,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各岩土层物理力学试验结果统计如表三、四、五、六。

岩石抗压、抗剪强度统计表

表四

岩土层 代号及名称 ⑤ 中风化花岗岩 统计 项目 天然重度 r KN/m 3极限抗压强度 干 MPa 51.58-87.8 9 68.063 0.177 60.5 36.96-70.47 3 饱和 MPa 软化系数 抗剪断强度参数 c tgΦ MPa 1.0-5.5 9 3.556 0.388 2.69 0.9-4.5 3 范围值 25.46-26.25 n μ δ χ 9 25.812 0.013 25.6 41.38-70.97 0.80-0.88 1.00-1.38 9 57.056 0.172 50.9 9 0.84 0.033 0.8 9 1.261 0.09 0.9 ⑤-1 范围值 26.02-26.24 n 3 30.05-58.29 0.81-0.83 0.95-1.37 3 3 3 中风化辉绿岩 μ 26.13 54.79 44.74 0.82 1.11 2.3

场地土颗粒级配统计表

单位: % 表五

土层名称 及代号 统计 项目 砾(卵)石级(mm) > 200-20 20-2 2-0.5 200 9 38.5 7.5 29.8 3 11.5 0.1 3.9 9 22.1 13.5 16.4 3 25 0.9 9.633 0.25 9 14 5.2 8.2 3 12.5 6.5 8.7 0.075 9 10.1 3.8 7.3 3 22.9 6.8 17.433 0.075 9 52 25.7 38.4 3 69.9 44.2 60.3 砂粒级(mm) 0.5- 0.25- < 0.075-0.005 0.005 粉粒-粘粒(mm) < 统计个数 ②残积砾最大值 质粘性土 最小值 平均值 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统计个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各岩土层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修正值N统计表

表六

岩土层名称及代号 ②残积砾质粘性土 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③全风化花岗岩 ③-1全风化辉绿岩 ④强风化花岗岩 ④-1强风化辉绿岩 统计个数 10 4 7 1 8 7 范围值 8.89-20.36 6.90-23.00 29.82-38.03 29.35 43.33-75.66 50.75-73.08 平均值 13.9 14.5 33.42 29.3 60.5 61.0 变异系数 0.302 0.54 0.12 0.206 0.116 标准值 11.43 30.45 52.06 55.80

(四)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根据钻探、原位测试及岩土室内试验物理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设计计算指标如表七,供设计计算使用。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表七

天然容重 快剪 饱和容重 粘聚力Kpa 内摩擦 岩土层代号及名称 3KN/m 角° 3KN/m ②残积砾质粘性土 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③全风化花岗岩 ③-1全风化辉绿岩 ④强风化花岗岩 ④-1强风化辉绿岩 ⑤中风化花岗岩 ⑤-1中风化辉绿岩 17.6 17.5 19.7* 19.6* 21.8* 21.9* 25.8 26.1 18.0* 18.0* 20.2* 20.2* 22.3* 22.3* 26.0* 26.3* 43 38 22* 23* 200* 200* 2690 2300 23 16 32* 30* 40* 30* 0.90 0.85 单轴抗压强度 干 Mpa 60.5 48.9 饱和 Mpa 50.9 39.0 15* 16* 21* 20* 20* 18* 23* 22* 饱和抗剪强度 粘聚力Kpa 内摩擦角° 注:“*”为经验值,中风化岩对应的内摩擦角为摩擦系数“tgФ”

三、场地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一)场地气象条件

本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9.4℃,一月份平均气温11℃,7月份平均气温28.7℃,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2.0℃。平均雾日为22.4天。最高达70天,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

每年4-9月为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的70-77%,闽江下游一带年平均降雨量约1200-1600毫米。常风向为东南风,频率约为15%,强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约为22m/s,台风的影响发生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台风平均每年2-4次,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盛行期,受台风影响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均达约12级,风向东北。

(二)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本场地勘察期间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测到地下水水位,地质调查范围内也未见泉点出露。从钻探资料及坡面调查结果看,岩体裂隙较发育,是地下水径流的主要通道及地表水进入地下的潜在通道,坡面上可看出强风化及中风化花岗岩中有辉绿岩脉穿插,而辉绿岩风化程度比花岗岩强烈,两种岩性接触界面也是地下水径流的通道,在长期雨水冲刷及风化的自然条件下会形成对边坡极其不利的软弱结构面。调查范围内汇水面积约30000m2,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沿坡面径流及下渗,汇集于低洼处及排水沟中排入乌龙江或闽江,地下

水位受大气影响大。地下水埋深较大,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材料和地基施工的影响。

(三)场地环境类型

根据GB50021-2001附录G ,拟建场区位于东南沿海,属湿润区。本场地岩土层均为弱透水层。综合判定本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B型。 (四)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场地周边环境未见污染源,也未受其它可能的污染源的污染。根据在ZK1、ZK8 钻孔及坡面中取三组土样进行土的腐蚀性分析,指标见附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十二章有关条款,按腐蚀性评价标准判定,场地内地基土对砼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不具腐蚀性。具体判定结果见表八。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八

环境 腐蚀类型 腐蚀介质 类型 环境类型 对砼结构影响 地层渗透性 PH 对砼结构影响 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影响 对钢结构影响 Cl( mg/kg) PH -2-腐蚀性标准mg/ kg ≥2250 ≥4500 ≥85500 土样 土样(ZK1) 土样(ZK8) (坡面) 96 8 0.00 91 4 0.00 72 8 0.00 腐蚀性 评价 无 无 无 SO4( mg/kg) Mg( mg/kg) OH( mg/kg) -2+Ⅲ类 Ⅲ类 Ⅲ类 B型 ≤5.0 5.70 6.01 5.60 无 ≥250 ≤5.5 34 5.70 33 6.01 28 5.60 无 无 根据判定结果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场地地基土对砼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不具腐蚀性,根据土层电阻率经验值大于150Ω2m判定场地地基土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四、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一)区域地震地质背景

该拟建场地为丘陵斜坡地貌单元,从坡面露头及钻探资料分析,边坡大部分为岩质,局部为上土下岩。根据工程地质调查,拟建场区未发现古滑坡、坍塌、地面沉降及有泥石流的迹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

部紧连西太平洋地震带,隔台湾海峡与我国地震最活跃的台湾省相望,地处长乐~诏安地震构造带北段,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活动,近期尚有弱震活动,潜在震源为中等应力积累区,主要地震危险区为xxxx5.5级危险区与xxxx6.75~7级危险区。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规定,xxxx属7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二)场地类别的确定

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由于无实测剪切波速,因此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应根据岩土层名称和性状,依据上述规范和当地经验确定。根据本次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为①素填土、②残积砾质粘性土、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③-1全风化辉绿岩、④强风化花岗岩、④-1强风化辉绿岩、⑤中风化花岗岩、⑤-1中风化辉绿岩。①层属中软土,②、②-1、③、③-1、④-1层属中硬土,④为坚硬土,⑤为岩石。根据地区经验,上述岩土层的剪切波速经验值分别为①素填土150m/s,②残积砾质粘性土280m/s,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260m/s,③全风化花岗岩380m/s,③-1全风化辉绿岩360m/s,④强风化花岗岩>500m/s,④-1强风化辉绿岩480m/s,⑥中风化花岗岩>500m/s,⑤-1中风化辉绿岩>500m/s。地表下各钻孔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介于150-480m/s。根据钻探揭露,场地覆盖层厚度介于0~18.90m之间,故按国标(GB50011-2001)第4.1.6条表4.1.6判定结果详见表四,综合判定该场地类别为Ⅱ类。故拟建场地应按Ⅱ类,7度抗震设防。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4条规定,特征周期为0.35s。

五、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一)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1、1#边坡长55m,总体走向134°,植被茂密。

上段为自然边坡,坡面多为残积土及少量素填土,层厚2.2~7.8 m,坡面坡度角为16~26°,下部为全风化岩与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局部缺失,残积土、全风化岩与强风化岩均有两种岩性,即花岗岩与辉绿岩,辉绿岩以岩脉形式产出,土岩接触面坡角为23~31°,为顺坡向缓倾角,坡高约14m,坡面上有因地表水冲刷形成的小冲沟存在。

下段为因取土而开挖形成人工边坡,坡度角为33~70°,坡高约15m,坡面分布地层有残积土、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及中风化岩,裂隙发育,按走向分为A、B、C三段,其中⑴ A段,坡长约15 m,坡高3~15m,走向294°,倾向24°,出露地层为全风化与强风化花岗岩,坡面呈不规则形状,坡脚有少量冲填土堆积。⑵ B段,坡长25.5 m,坡高4.2~15m,坡角40~70°,走向325°,倾向55°,分布地层有辉绿岩残积粘性土、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及残积砾质粘性土,

#

详见1边坡B段坡面素描图,该段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多呈闭合状,少量裂隙宽度1~5mm,节理面较光滑,每米5~14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从1#边坡B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340~350°近垂

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北东。经现场测量,顺坡向陡倾角(如77°∠86°)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70°∠71°)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如23°∠23°)及水平向节理发育,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有这几组节理存在将岩体切割成块状。A、B段边坡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滑坡,因此,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⑶C段,坡长约25 m,出露地层为残积砾质粘性土,厚约1 m,走向2°,倾向92°,上面为茂密的植被覆盖,目前较为稳定。 根据福建省近年来滑坡的形式,残积土在饱水状态下极易形成流泥,强风化岩在饱水状态下极易形成软弱面,造成山体滑坡,该边坡全、强风化岩面为顺坡向缓倾角界面,岩体多为散体状,节理裂隙极为发育,饱水易软化,其力学性能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故一旦有不良因素诱发,极易产生滑坡,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2#边坡坡长270m,坡高4.1~27.5 m,坡角45~82°,根据其走向共分为A、B、C、D、E、F、G、H、I、J、K、L十二段,现分述如下:

⑴ 2#边坡A段,坡长63 m,高度在4.1~24.5m之间,坡度角55~65°,走向276°,倾向6°,分布地层有全风化花岗岩、全风化辉绿岩、强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辉绿岩、中风化花岗岩,详见2#边坡A段坡面素描图。

在该段中,坡高小于8m的坡段为0~7.30 m段,其中0~4.50 m为强风化花岗岩,4.50~7.30m为强风化辉绿岩岩脉(近垂直状产出),面层呈砂土状,剥离面层后可见碎裂结构,遇水易软化,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小于8 m的强风化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即允许坡度角为45~53.1°),而该边坡坡度角为55°,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该段边坡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坡高介于8~15m的坡段为7.30~35 m段,其中11~14 m段为强风化辉绿岩岩脉,面层呈砂土状,剥离面层后可见碎裂结构,遇水易软化,为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两岩脉间(7.3~11 m段)为中风化花岗岩,裂隙发育,岩体被节理切割成不规则块状,有轻微蚀变现象,为较硬岩,属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14~35 m段右上部为全风化岩与强风化岩,呈一近似圆弧凹形,为边坡开挖后滑塌所致,坡面上有被地表水冲刷形成的不沟状条痕,坡顶未见开裂与沉降现象,虽然目前是稳定的,但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造成破坏。下部为中风化花岗岩,顺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每米5~13条,顺坡向缓倾角节理较发育,每米2~4条,属较破碎岩体,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节理均呈闭合状,节理面光滑,用手可掰下岩块,从赤平投影图中可以看出,产状335°∠33°节理(顺坡向缓倾角)为对该岩体稳定性最不利,其余几组均为近直立倾角,有这几组节理存在将岩体切割成块状,在不利因素诱发情况下,可能引起滑坡。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坡度下,可能引起滑坡。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坡度角为55°,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坡高介于15~25m的坡段为35~63 m段,该段10 m(斜高)以下坡度角为55°,以上为65°,为上陡下缓的凸坡,为岩质边坡,岩性为花岗岩,多呈中风化状态,仅右上端顶部有厚约3 m的强风化花岗岩,呈碎块状。该段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中风化花岗岩,其中下部中段岩体呈巨块状,有张裂隙存在,裂隙宽度5-50mm,为碎屑与泥质充填,每米1.5~3条,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其它段节理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7~14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从2#边坡A段二号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60~8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北西,少量倾向南东;从赤平投影图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发育,这几组节理的发育,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岩体下滑或岩块塌落;另强风化花岗岩与中风化花岗岩的接触面,若有地下水渗流,也会导致强风化岩顺中风化岩面滑落。因此,该段边坡也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⑵ 2#边坡B段,坡长5 m,高度在12.6~18.2m之间,坡度角60°,走向245°,倾向335°,该段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5~14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从2#边坡B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50~6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南东,少量倾向北西;从赤平投影图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如321°∠81°)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45°∠82°)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如335°∠42°)及水平向节理发育,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这几组节理的发育,在不良自然条件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岩体下滑或岩块塌落;因此,该段边坡也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⑶ 2#边坡C段,坡长27 m,高度在12.6~14.9m之间,该段斜高5 m以下坡度角为45°,以上为65°,走向232°,倾向322°,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坡面凹凸不平,在中段有一斜向凹槽,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3~13条,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从2#边坡C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50~6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北西,少量倾向南东;从赤平投影图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如326°∠80°)及垂坡向陡倾角节理(如54°∠75°)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节理(如345°∠52°)及水平向节理发育,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有这几组节理存在将岩体切割成块状,在不利因素诱发情况下,可能引起滑坡。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上端坡度角为65°,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⑷ 2#边坡D段,坡长7 m,高度在11.6~13.3m之间,该段斜高5.2 m以下坡度角为55°,以上为75°,走向210°,倾向30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3~12条,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从2#边坡D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50~60°近垂向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南东,少量倾向北西;存在顺坡向陡倾角(如322°∠80°、230°∠84°)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46°∠80°、53°∠83°)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如341°∠17°)发育,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致使坡面凹凸不平,对边坡稳定性不利。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

规定,坡高介于8 ~1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

1:0.75-1:1.0,而该边坡坡度角为55~75°,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⑸ 2#边坡E段,坡长44 m,高度在10.0~13.9m之间,该段前20米斜高3 m以下坡度角为47°,其余为70°,走向185°,倾向275°,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顺坡向陡倾角节理(如331°∠57°)每米1.5~3条,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52°∠62°、69°∠79°)每米6~13条,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从2#边坡E 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50~60°节理较发育,倾向南东或北西;存在顺坡向陡倾角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也有部分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如306°∠20°)发育等,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致使坡面凹凸不平,对边坡稳定性不利。且据规范

(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 ~1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上端坡度角为80°,已超过坡率允许值,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⑹ 2#边坡F段,坡长13 m,高度在15.6~16.1m之间,坡度角67°,走向150°,倾向24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3~12条,手用力可将岩块掰下,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从2#边坡F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60~70°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南东,少量倾向北西;存在顺坡向陡倾角(如215°∠78°、68°∠65°)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12°∠67°)发育,也有部分缓倾角节理(如151°∠42°)及水平向节理发育,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楔体状,对边坡稳定性较为不利,且边坡高陡,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⑺ 2#边坡 G段,坡长10 m,高度在16.1~17.5m之间,坡度角70°,走向124°,倾向214°,为岩质边坡,地层为强风化辉绿岩与中风化花岗岩,左段为强风化辉绿岩,以岩脉形式近垂直状产出,脉宽4米,碎裂散体状构造,为软岩,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右段为中风化花岗岩,节理裂隙发育,无规律,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楔体状,节理产状不易测量,有轻微蚀变现象,岩体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辉绿岩较花岗岩风化强烈,且边坡高陡,对边坡稳定性较为不利,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⑻ 2边坡 H段,坡长19.3 m,高度在16.3~17.5m之间,坡度角63°,走向90°,倾向18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强风化辉绿岩与中风化花岗岩,左段为强风化辉绿岩,以岩脉形式近垂直状产出,脉宽3.8米,碎裂散体状构造,为软岩,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右段为中风化花岗岩,主要节理有150°∠63°、226°∠69°两组,每米5~12条,水平向节理产状不易测量,每米3~4条,呈闭合状,结合好,节理面较光滑,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该段边坡为顺岩体节理(150°∠63°)开挖而成,坡脚岩石锤击易碎,风化不均,坡顶有一凸起岩块,该岩块在不良因素作用下有可能塌落,另辉绿岩较花岗岩风化强烈,且边坡高陡,对边坡稳定性较为不利,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

⑼ 2#边坡 I段,坡长15 m,高度在15.7~16.3m之间,坡度角61°,走向79°,倾向169°,为岩质边坡,地层为强风化花岗岩与中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坡顶,厚约1米,上部呈砂土状,下部呈碎块状,碎裂散体状构造,为软岩,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坡脚左段呈强~中风化状态,锤击易碎,声较哑,该段边坡为沿岩体顺坡向节理(150~160°∠61°)开挖而成,中风化花岗岩节理发育,呈闭合状,结合好,节理面较光滑,除顺坡向节理可以测量外,其它各向节理产状不易测量,每米2~10条,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Ⅲ~Ⅳ类。且据规范

(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1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高度15.7~16.3m,坡度角为61°,均已超过允许范围,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另强风化花岗岩与中风化花岗岩的接触面,若有地下水渗流,也会导致强风化岩顺中风化岩面滑落。因此,该段边坡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⑽ 2#边坡J段,坡长15 m,高度在15.7~21.2m之间,坡度角62°,走向65°,倾向155°,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该段边坡为沿岩体顺坡向节理开挖而成,该节理呈闭合状,结合好,节理面较光滑,多为150°∠64°,其它各向节理产状无露头,不易测量,每米2~12条,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Ⅲ~Ⅳ类。且据规范(GB50330-2002)表12.2.2规定,坡高介于8~15m,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的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为1:0.75-1:1.0,而该边坡高度15.7~21.2m,坡度角为64°,均已超过允许范围,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⑾ 2#边坡K段,坡长22.4 m,高度在21.2~27.5m之间,坡度角除右段斜高11 m以上为82°外,其余为67°,走向50°,倾向140°,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坡度角为67°的地段也为沿岩体顺坡向节理开挖而成,该节理多为142~160°∠73~87°,呈闭合状,结合好,节理面较光滑,反坡向陡节理倾角节理(如320~344°∠78°)也较发育,其它各向节理产状无露头不易测量,每米2~8条;右段斜高11以上因较高,人员未上去测量,但从邻近教学楼上采用仪器往坡面上观察,斜高11~12 m处有一阶梯,阶梯宽度约1.5 m,上方岩体被节理切割成巨块状,节理呈闭合~张开状,在斜高14m处有水平向张裂隙存在,微内倾,裂隙宽度约100mm,充填泥质,另可见顺坡向陡倾角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发育,也有部分缓倾角节理及水平向节理发育,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产生了危岩,加之坡高且陡,坡面凹凸不平,坡顶上又有水塔(直径13.1m,容量600m3,外侧离边坡边缘仅3m)存在,在不良自然条件或人为及地震作用的引发下,可能会导致危岩崩塌或滑坡现象;因此,该段边坡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⑿ 2#边坡L段,坡长29.3 m,高度在4.5~20.5m之间,坡度角62°,走向93°,倾向183°,为岩质边坡,地层为中风化花岗岩,除左上段节理有微裂隙外,其它地段节理呈闭合状,节理面较光滑,每米4~8条,岩体较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边坡岩体类型为Ⅲ~Ⅳ类。其中段斜高6m处有一凹陷,边坡后缘有输水管道沿坡而上。从2#边坡L段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可见,走向40~50°节理较发育,倾向多为南东。存在顺坡向陡倾角(如142°∠80°、255°∠82°)及反坡向陡倾角节理(如51°∠84°)发育,另外也有部分缓倾

角节理及水平向节理发育,其节理产状不易测量,有这几组节理的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楔体状,对边坡稳定性较为不利,且边坡高陡,故应采取相应措施给予防护。

从以上对边坡各段的分析,虽然目前边坡是处于稳定状态,但未作任何防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坡面风化加剧,在雨水冲刷、暴雨及地震等不良地质作用诱发下可能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

(二) 边坡可能失稳的模式

1#边坡为上土下岩边坡,2#边坡为岩质边坡,强风化岩多呈散体碎裂状,潜在滑动面可能在其内部软弱结构面或土岩接触部位,可能破坏形式为近似圆弧面滑移。

(三)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1、 边坡稳定性评价计算模型

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我省类似场地的经验以及边坡可能失稳的模式,定量评价模型1#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2#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与平面滑动法。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5.2.3条,边坡稳定性系数按下式计算: ⑴圆弧滑动法 Ks=∑Ri∕∑Ti

Ni=(Gi+Gbi)cosθi+Pwisin(αi-θi) Ti=(Gi+Gbi) sinθi+Pwicos (αi-θi) Ri= Nitgфi+cili

式中 Ks—边坡稳定性系数

ci—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kPa) фi—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0) li—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m)

θi,αi—第i计算条块底面倾角和地下水位面倾角(0) G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自重(kN/ m)

Gbi—第i计算条块滑体地表建筑物的单位宽度自重(kN/ m) Pw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动水压力(kN/ m) Ni—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 m) Ti—第i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切线上的反力(kN/ m) Ri—第i计算条块滑动面上的抗滑力(kN/ m) ⑵平面滑动法

Ks=(Vcosθtgф+Ac)∕rVsinθ 式中 Ks—边坡稳定性系数 r—岩土体的重度(kN/ m3) ф—结构面内摩擦角(0) c—结构面的粘聚力(kPa) A—结构面的面积(m2) V—岩体的体积(m3) θ—结构面的倾角(0) 2、 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选用

根据室内试验、野外地质调查及当地经验综合考虑,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的选用见表九。

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一览表

表九

天然 岩土层序号及名称 容重 饱和 容重 不考虑降水及 地震力作用下 粘聚力 内摩擦角 考虑降水及地震力 作用下及岩石结构段 粘聚力 内摩擦角 kN/m ②残积砾质粘性土 ②-1辉绿岩残积土 ③全风化花岗岩 ③-1全风化辉绿岩 ④强风化花岗岩 ④-1强风化辉绿岩 ⑤中风化花岗岩 ⑤中风化辉绿岩 17.6 17.6 19.7 19.6 21.8 21.9 25.8 26.1 3kN/m 18.0 18.0 20.2 20.2 22.3 22.3 26.0 26.3 43 38 50 50 200 200 400 400 23 16 30 30 35 35 40 40 25 24 20 20 50 50 80 80 14 7 20 20 25 25 30 30 3注:粘聚力、内摩擦角为经验值。 3、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由于本场地全风化岩及强风化岩均呈碎裂散体状,其发生坡体发生滑动破坏的模式呈圆弧状,故本工程边坡按瑞典圆弧法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对边坡的最危险滑动面进行优化搜索,由于地下水渗流、地震力及岩体的结构面强度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在计算边坡的稳定性时分别考虑了在没有降水及地震力作用下与降水、地震力及岩体结构面共同作用下对边坡的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见表十。(仅列出各种条件下的最小安全系数值)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一览表

表十

最小安全系数Kmin 边坡编号 计算剖面 不考虑降水及地震力作用 圆弧滑动法 1-1’ 1-1’ 1边坡 #考虑降水地震力及岩体结构面 圆弧滑动法 0.71 0.61* 0.82 0.66* 0.74 1.77 1.01 1.01 1.01 1.02* 1.16 1.18 1.13 1.19 平面直线法 / / / / 1.89 1.18 1.24 1.31 1.20* 1.30 1.37 1.32 1.42 平面直线法 / / / / / 8.14 2.58 3.58 3.86 3.58* 4.00 4.26 3.93 4.26 1.96 1.53* 1.98 1.50* 1.57 6.03 2.25 2.89 2.99 2.93* 3.41 3.57 3.25 3.47 2-2’ 2-2’ 3-3’ 6-6’ 2边坡 A段 #7-7’ 8-8’ 2 边坡C段 2 边坡E段 2 边坡F段 2 边坡H段 2 边坡I段 #####9-9’ 10-10’ 11-11’ 12-12’ 13-13’ 14-14’ 2 边坡K段 2 边坡L段 ##15-15’ 16-16’ 4.09* 6.21 4.82* 7.59 1.21* 1.68 1.40* 1.98 注:1# 边坡带*为考虑学生宿舍楼建设后坡顶加载的影响,2# 边坡带*为考虑坡顶水塔加载的影响。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表5.3.1中的规定,本边坡为二级边坡,边坡稳定系数K按圆弧滑动法不小于1.25,平面直线法不小于1.30。经过对该场区内边坡定性及定量分析,得到该边坡计算安全系数,结合上述规范规定,该场区内边坡在考虑降水、地震力及岩体结构面的条件下最小安全系数按圆弧滑动法计算大部分小于1.25,故应作相应的治理防护。

六、边坡治理方案及监测

(一)边坡塌滑区范围的估算

1#边坡为上土下岩边坡,2#边坡为岩质边坡,依照规范(GB50330-2002)3.2.3条边坡塌滑区范围可按公式L=H/tgθ进行估算,式中: L---边坡坡顶塌滑区边缘至坡底边缘的水平投影距离(m) H---边坡高度(m) θ---边坡的破裂角(°) 各段计算结果见表十一。

边坡塌滑区范围估算表

表十一

边坡编号 1边坡 2 边坡A段 2 边坡C段 2 边坡D段 2 边坡E段 2 边坡F段 2 边坡G段 2 边坡H段 2 边坡I段 2 边坡J段 ##########边坡坡顶塌滑区边缘至坡底边缘边坡高度(m) 岩土体内摩擦角Ф(°) 的水平投影距离(m) 30.1 24.5 14.9 13.3 13.9 16.1 17.5 17.5 16.3 21.2 14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3.52 14.15 8.60 7.68 8.03 9.30 10.10 10.10 9.41 12.24 2 边坡K段 2 边坡L段 ##27.5 20.5 30 30 15.88 11.84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边坡边顶塌滑区边缘至坡底的水平距离为7.68-23.52m,在边坡未进行治理时建筑物应避开塌滑区范围。 (二)边坡后缘山体防护措施

1、应在1#边坡坡顶处修好截水沟,防止暴雨来临,汇集的地表水顺坡而下与渗透入岩土层中,使其饱水软化,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影响边坡安全。 2、2#边坡山体坡角为20-45°,植被茂密,个别开挖地段应予以填平压实,并种植植物,修好截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 (三)边坡加固措施

1、1#边坡为上土下岩边坡,较高,植被茂密,目前是稳定的,且坡面及山体土质较好,修建学生宿舍楼时,应修好排水沟及导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根据邻近边坡治理经验,结合该边坡实际条件,坡顶段边坡(上陡坎处)可采用土钉、锚杆或格构式进行加固,坡面喷混凝土加以保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保证坡体地下水的排泄畅通;中段(两陡坎之间)坡面上开挖地段及小冲沟应予以填平压实,并种植植物,进行防渗处理,并设置防渗导水设施(如导水沟或排水管道);坡脚人工开挖段(下陡坎处)经修整后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锚索(或锚杆)支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持力层可选择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

2、2#边坡应清除可能坠落的岩块,采用岩石锚杆进行加固,再喷射混凝土保护坡面,并在坡面设置一定数量的地下水排泄孔。

边坡支护计算参数一览表

表十二

岩土层序号及名称 ②残积砾质粘性土 ②-1辉绿岩残积粘性土 ③全风化花岗岩 ③-1全风化辉绿岩 ④强风化花岗岩 ④-1强风化辉绿岩 ⑤中风化花岗岩 ⑤-1中风化辉绿岩 岩土层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frb(kPa) 30 25 80 70 160 150 750 700 岩土层对挡墙基底摩擦系数μ 0.25 0.20 0.45 0.40 0.55 0.50 0.70 0.65 (四)监测

由于该边坡较高,安全等级为二级,宜作好长期监测,对边坡失稳作出预警,及时处理,主要监测措施有:

1、对坡顶上山体、水塔、输水管道进行查巡,在潜在溻滑区内,禁止人工开挖洞穴,破坏植被,并查看有无渗漏水、有无裂缝、地表积水、防渗沟是否畅通等不利因素。

2、在坡顶设置水平位移长期观测点,观测边坡动态变化。

3、查看坡面及坡底有无地下水渗出,若有地下水则应及时分析其来源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查看坡面保护层的完整性,若有剥落应及时补充。 4、应注意天气预报,在暴雨来临前确保排水设施工正常工作。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本次勘察达到详勘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边坡防治设计依据。

2、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水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水及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圆弧滑动法计算取1.25。

3、该边坡等级为二级,支护结构的重要性系数r0应1.0。

4、该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二)建议

1、边坡目前是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应在雨季来临之前作好边坡加固,并在山体上潜在滑动区后缘设置畅通排水沟,在山谷间应作导洪沟,填平山坡上土坑、沟穴等保护措施。

2、由于坡高较高,施工中宜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宜设置监测系统,对边坡动态进行长期监测,监测周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4、边坡治理方案见第六章节。

(四)监测

由于该边坡较高,安全等级为二级,宜作好长期监测,对边坡失稳作出预警,及时处理,主要监测措施有:

1、对坡顶上山体、水塔、输水管道进行查巡,在潜在溻滑区内,禁止人工开挖洞穴,破坏植被,并查看有无渗漏水、有无裂缝、地表积水、防渗沟是否畅通等不利因素。

2、在坡顶设置水平位移长期观测点,观测边坡动态变化。

3、查看坡面及坡底有无地下水渗出,若有地下水则应及时分析其来源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查看坡面保护层的完整性,若有剥落应及时补充。 4、应注意天气预报,在暴雨来临前确保排水设施工正常工作。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本次勘察达到详勘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边坡防治设计依据。

2、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水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水及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圆弧滑动法计算取1.25。

3、该边坡等级为二级,支护结构的重要性系数r0应1.0。

4、该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二)建议

1、边坡目前是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应在雨季来临之前作好边坡加固,并在山体上潜在滑动区后缘设置畅通排水沟,在山谷间应作导洪沟,填平山坡上土坑、沟穴等保护措施。

2、由于坡高较高,施工中宜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宜设置监测系统,对边坡动态进行长期监测,监测周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4、边坡治理方案见第六章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p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