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计划总结及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25 09: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小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广开育人渠道,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二、具体目标

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网络;认真抓好家长学校管理,继续成立明德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组织家长来校参加半日活动;加强网上家长学校工作,充分发挥“家校路路通”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老师的指导水平;认真做好家长学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三、主要工作

1.继续搞好家长学校办班辅导活动,重点抓好全校性办班工作。学校与相关年级的班主任要在办班前切实做好组织与宣传发动工作,保证家长到校受教率95%以上。 家长学校授课要侧重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家教观念,确立“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并重的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理教育。家长参加集中授课活动后,在班主任的主持下有关任课教师要进班开好家长会,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活动情况。

2.继续搞好家长来校半日活动,重点要组织家长进班听课,开展教师与家长交流活动。半日活动要组织部分家长参观学生做操、听晨会及第一、第二课,相关教师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要通过半日活动,充分展示我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增进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了解,促进家校双方的沟通。

3.继续通过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办好“家校路路通”。要及时做好一年级新生与插班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尽快为这些家长开通“家校路路通”。已经开通班级的各班主任、有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化平台,加强与家长的

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活动与学习的情况,特别是要利用“家校路路通”做好学生的个别点评工作,使“家校路路通”充分发挥其作用。

4.充分发挥各年级家长委员的作用,协助学校搞好家长学校活动。本学期,学校将继续调整充实原有的家长委员会,适时召开家委会会议,通报学校工作,并就学校有关工作征求家委会成员及有关家长的意见。充分发挥家委员成员的作用,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

5.多渠道加强家校联系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应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走向家长,走向家庭,以教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赢得家长的信任,进一步提高家访的质量和效果,并认真做好每次家访记录。家长来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领导、教师应热情接待,与家长亲切交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对策。

6.积极配合市、镇妇联与市、镇关工委做好莫愁《家教与成才》(一、二年级家长)及《关心下一代周报》(三至六年级家长)的征订工作(自愿原则),通过组织学生家长阅读上述报刊,扩大家长的知识面,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订阅《关心下一代周报》的年级,每周五晨会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周报》的相关内容,高年级班主任要指导学生进行投稿,力争在《周报》上发表习作。

7.继续组织家长开展“第二届明德杯家庭教育征文比赛”,鼓励家长不断总结家教经验,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以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8.加强学校网站“家校桥”栏目的建设,及时发布家长学校活动的动态,鼓励教师及家长在“家校桥”栏目内发布育儿心得体会,不断丰富栏目内容,从而更好地为教师、家长提供服务。提倡家长、教师参与“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阅读网站内容,参加网校活动。 四、各月活动安排:

九月份 组织新生和插班生家长参加“家校路路通”

家长学校工作计划(上旬) 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下旬)

一至三年级家长学校授课活动(下旬) 十月份 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交流家教经验。 十一月份 举办四至六年级家长半日活动

十二月份 召开部分借读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家教经验。 一月份 组织举办“第二届明德杯家庭教育征文比赛” 总结本学期家长学校工作

民族小学家长学校工作总结

一、确立家校共育的新理念

十九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有句名言:“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同样认为:家庭是素质教育场所的第一选择。传统教育的革新步伐,不仅需要走进每一个学校,也要走进每一个家庭。让大众在最短时间内理解何为素质,并掌握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既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成就自我、改变命运、立足现代社会的前提,也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改变素质基因、提高民族竞争力的保证。是的,父母是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任教师,家教是促进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是上一代对下一代应尽的义务,起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这是现代教育观念不可或缺的思想。解放家长的教育思想,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和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网络,为家长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手段

1、建立宝塔式的组织网络。

首先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委员由学校主管领导、家长代表、校外辅导员和政教处教师代表组成。其职能是研究家长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和家教实践中的问题,协调、组织与指导家长学校分校的工作。这个组织不是松散的集合体,而是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实现教育的合力为宗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其次,各年级设立家长分校,各班建立家长委员会,其职责是贯彻落实家长学校计划,针对各年级、各班家长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2、建立系列家长学校管理制度。

为了使家长学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依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系列管理制度,例如研讨会制度、家长培训制度、表彰优秀家长制度、开展专题研究制度、家长学校考核制度、家长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制度。

三、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家教知识

请专家举办家教理论讲座

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普及家教知识,我校定期请教育专家为学生家长举办家教讲座。如聘请《班主任》杂志主编王宝祥、副主编李汉生、《家教报》副主编柴洁心、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士胡玉顺、闽乐夫等教育专家分阶段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欢迎,他们都反映受益非浅,希望学校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四、开展多元互动的活动

如何让家长参与教育的过程?如何营造家庭、社区的全程育人环境?如何为学生求知、做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尽可能多的实践和空间?我们非常重视开展多元互动的活动,达到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的目的。

1、 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如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呢?从目前的形势看,除了学校自身的理念在变化外,学校的外部环境也在变化,所有社会中的风浪都会对学校产生影响,不良因素时刻在侵蚀学生,因此,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用家长的现身说法教育学生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第一,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家长既是听者又是活动者。不少家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例如:对减负的看法、对交友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如何遵守法规等,他们的发言生动具体、讲求实际,很有针对性,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加深了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和对社会的了解,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奋斗成才的决心,家长的直接参与使各班的班会更加增添了光彩。

2、定期召开家长会。

期中、期末考试刚过,马上召开家长会。由家长唱主角,既有学生成绩突出的家长介绍经验,也有学生成绩差的家长摆问题、找原因,同时有科任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还有班主任的家教知识传授。使每一次家长会都是交流会、恳谈会、会诊会,缩短了学校与家长间的距离,发挥了老师与家长相辅相成的教育作用,深受广大家长的好评。

3、开展制定“家庭文明公约”教育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好的家庭可以涌现出模范家长,可以造就优秀的子女,不注意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能导致家庭的衰败和子女的颓废。我们在校内抓学生的素质教育,时时不忘家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把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到学生的每一个家庭,把家长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开展了制定“家庭文明公约”的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制定在校内、校外及家里学习、生活、纪律的规范要求,学生与家长都要共同遵守。

家长学校授课教案

林桂芳

教学目的:

1、通过家长学校授课,教给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正确方法,从而配合学校作好对孩子的教育

2、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策略,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 教学内容:

一、家长应当如何与孩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我就如何与孩子沟通说以下几点: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亲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三)营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

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朋友聚会等等尽量少在家中接待。还有,就是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经常打架、吵闹,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无条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榜样。孩子身上的优点、缺点、好习惯、坏习惯基本上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父母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五)多赞美、少批评

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记: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

(六)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最后请家长们记住以下几句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二、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说“不”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当孩子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与其迁就,毋宁说“不行”对他(她)更具有影响力。如今周末无人看管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家长外出,本想

把他们放到爷爷奶奶老人家

当中,孩子们稍不满意时,他们便让步说:“那好,你就自己呆在家里吧!”孩子最初似

乎得到了一定的

满足,但久而久之,便会有被遗弃的感觉。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行”,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父母表现出的坚定绝不容商量,尽管有时会招致孩子的大哭大闹,甚至叫着说:“我恨你!”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时,也意识到父母的尊严和权威。

孩子需要有一个对立面,才能分出美与丑。如果让他们漫无目标地挥动小拳头,他们会因没有信息的反馈而永远也分不清是与非。

如今让家长们说出“不行”两字,又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其难处在于父母过于宠爱自己的宝贝或根本没有时间。而教育专家则坚决主张家长说“不行”,必要时“还要适当惩罚”孩子。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回归旧传统,对孩子实施随意斥责、打骂的专制式管理。现代社会的“不行”,应该是大人与小孩子之间所达成的共识,是他们心与心的交融。对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对孩子施以讹诈。

许多家长习惯说“吃不完饭不许看动画片!”这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很坏,因为他们会效仿家长,动不动就讲条件。

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兑现不了,应及时给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作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孩子对大人说的话是一向当真的。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学着这样做?? 《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二)让孩子做某件事时,要讲明道理,是为了孩子好,而不是说些“这样爸爸妈妈会高兴的”之类的话。

孩子如果仅仅知道要讨父母的欢心,可能会撒谎或干出其他的蠢事。

(三)绝对不能对孩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你不听我的话,好,我也就不满足你的要求!”家长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并诱发孩子的报复心理。

不要吓唬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来吓唬,久而久之,孩子使变得多疑、胆小怕事??《孩子任性是家长之过》

(四)父母一方说“不行”,即使有某些不合理的地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否则孩子容易养成在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

(五)说“不行”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让他(她)明白“不行”的道理。

(六)可以与孩子“谈判”,但家长必须掌握主动权,而且要当机立断,不能无休止地讨价还价。比如在日常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上。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合同由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组成。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自我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钩,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如何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七)要在融洽的气氛中,从积极的角度给孩子立规矩。挤时间与孩子一起用餐,相互说些有趣的故事,便多了一次寓教于乐的机会。

家庭游戏是使家庭成员达成美好沟通的桥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他们需要在游戏中找到快乐,也许要在游戏中成长,父母们也会在游戏中重新觅回已逝的童心。游戏使家庭成员融为一体,使大家有更多有意思的话题,使沟通更轻松、有趣??《谈亲子沟通有趣的策略》

(八)令行禁止。说“不”后,家长对孩子的妥协,意味着食言,失去了威信不说,还会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习气。言而无信,是人生之大忌。

一次“不行”或适当的惩罚最初可能会引发一场暴风骤雨,但处理得当,雨过天晴之后,孩子与你的关系和感情将无疑会有一定程度的升华,这也正是说“不行”的意义所在。

家长学校教案:知孩子 会教子 教学目的:

1、引导家长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2、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提供科学教子的几点建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栋梁?但很多家长并不真正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家长则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从不看书、读报等待,这些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走出教育“误区”。 二、几点建议

(一)明确责任

有很多家长见到老师时会说,我们家长都很忙,工作、生活的压力沉重,实在抽不出多少时间来管教孩子,所以教孩子的事只有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老师了。一些家长则将管教孩子的责任交给祖辈,学校开家长会,来的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的是哥哥姐姐,甚至还有保姆。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生活上的物质保障,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平时与孩子接触不多,交谈很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思想状况,品德修养关心不够。有人甚至为了省事,将孩子送进全寄宿学校后就很少过问了。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及时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孩子是不利的。长此以往,也将影响亲子关系。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是父母的天职,父母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教育问题上,社会、学校和家庭职责不同,各有分工。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家长理所当然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养与教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给孩子提供物质生活条件,抚养子女是不能替代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的。工作繁忙紧张不能成为放弃教育责任的借口,只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总是可以抽出时间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的。学校是学文化,长知识的地方,但教育子女不能全依赖学校。未成年的孩子与父母共处的时间较多,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孩子最先接触和认识的世界,孩子最初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早期智力的开发,都有赖于家长的教育和训练。家庭的环境、风气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性格脾气、智力能力以至于生长发育、心理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家庭中的祖辈在教育上有一定的优势和便利条件,他们以往的教育经验,与父辈的教育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可以减轻父母事业与生活的负担。但“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祖辈往往对孩子娇宠溺爱,百般迁就,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会影响对孩子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孩子长时间与祖辈在一起,也容易导致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要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结合我国的国情,就是要让孩子“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要实现这些要求,父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现实看,许多走上邪路的孩子都有家教不良或不力的背景。父母与孩子有特有的血缘关系,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终

身的。马克思曾说过:“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每一个真心关爱子女的父母都应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任何的推诿都是不对的。 (二)不断学习

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希望孩子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努力学习,拼搏进取,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进个好学校,四处奔走,拉关系托人情;有的家长为让孩子掌握艺术专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孩子练字练琴;有的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如意而痛加责备,甚至因此将孩子逼上了不归之路??虽方法不妥,但反映了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家长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与期望而煞费苦心,爱子之心。舔犊情深,不难理解。

但是许多家长似乎看不到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年代,自己也有落后甚至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他们也许忘记在督促孩子学习时,自己更需要学习。家长作为教育者,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热爱学习的好榜样。去年某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曾对1313个中小学生家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一天中有7.4%的家长没有一点时间看书报,45.4%的家长有半小时至一小时的看书报时间,这些家长可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陪孩子做作业,陪孩子上书画班、舞蹈班、外语班、体操班、器乐班,但他们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却微乎其微。更有些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即使有时间也宁愿更多地耗在牌桌上、酒楼里,如此又怎能在孩子面前建树起威信,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努力学习呢!

家长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在性质、目的、方法和内容自然都有所不同。仅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的学习主要是解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问题,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武装自己,根据需要及时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孩子形成交互式的学习关系,并努力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好伙伴。

首先,家长应努力学习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因为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我们原有的那点知识已经过时、陈旧甚至已被淘汰,90%以上的知识需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获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有新的界定:不识字,不能阅读是文盲;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是文盲;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交流和管理是文盲。就此而言,或许很多家长离文盲并不太远。

家长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胜任自身的角色必须重新学习,构建和完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否则除了面临下岗的威胁还将遭到孩子嗤笑。

其次,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家长对科学而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家庭教育是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人才学以及优生学和遗传学等各方面知识,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缺乏了解,运用不当,家教就难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家长要加强家庭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的学习,从而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需求,消除隔阂,填平“代沟”。面对新世纪的孩子,家长在感慨“难教”的同时,必须通过学习重新认识孩子,深入地研究孩子,采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第三,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承认孩子比自己强,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虚心向孩子学习,并不会损害家长的威信,反倒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生活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孩子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科学、新观念的意识和能力超乎大人的想象,他们不受权威的束缚,没有思想禁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有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孩子身上的这种热情、好奇、无畏的探索精神值得家长学习。他们对时尚和流行了如指掌,对现代生活方式迅速适应,对新技术、新科学有天然敏感,使用各种新设备娴熟自如。从孩子身上家长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可以学到许多新东西,焕发自己的童心与纯真,与孩子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信息化社会,学习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和需要。学习化社会提出了终身学习的任务,家长们不止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不然也许“家长”也不是铁饭碗,不胜任就该“下岗”了 。

(三)了解孩子

看到孩子逐渐长大,好多家长在欣喜之余,又隐隐地感到了些许无奈、些许紧张?因为有一天做家长的突然发现自己的权威性在孩子面前下降了。孩子开始变得不那么顺从,不那么易于管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您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有人说:“12--17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父母

衰老二十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要当好这一时期孩子的家长,做家长的一定要了解孩子这一阶段的特点。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都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他们在各方面仍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还不可能真正独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 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付。往往是这一个

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所以多数中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

(四)科学教子

那么怎样做好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进我们的教育方法。

1、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社会的交往、接触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他们从心理上要求像成人一样参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活动,但是不少家长看不到这些,仍然认为孩子是幼稚的,对他们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例如有的家长认为早上读书记得牢,就硬要孩子早早起来读书,而孩子却认为自己的黄金记忆时间是在晚上,双方因此而产生矛盾。其实,有些适合大多数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觉得自然而有效,那就不须多费心思去纠正了。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正确意见,有事同他们商量,逐渐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当然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2、消除戒心,避免与孩子的对抗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有时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他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并有碍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其戒心,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立相互友好的关系。家长应尽量与孩子沟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让他觉得家长是他的知心朋友。二是对事不对人。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受到尊重。三是不翻旧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坚持一事是一事的原则,绝不翻旧帐,更容易鼓励他上进。 3、赏识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教育家诺尔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求,那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做父母的应该跟孩子给予孩子力量,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误而大声训斥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应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寻找失误的原因,鼓励他:“考得好,父母为你欢呼;考得不好,父母为你分担忧愁。”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

学再到大学,要经过无数次的应试,不可能一次失败也没有,更何况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问题不在于失败,而在于如何面对失败。不要随便论断孩子“不行”,而要培养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的胆量和气魄,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家长要更多地给予他们赏识、鼓励。一般可以采用“部分攻击”的方法来进行赞赏。如对孩子自认为最美的部分加以赞美,那么她会认为你在赞美她整个人,于是就容易动心。也就是说,再小的优点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加中它在孩子心中的分量,而再大的缺点也就不足挂齿了。 四、关注孩子,引导孩子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非常地敏感,与异性的交往中会出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等情绪,这就需要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有一位初中女生多次对母亲提出要观看篮球队的训练,母亲不解,经观察发现女儿对篮球队中的一位男生有好感,于是当女儿再次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母亲试探着问:“你是不是有某些原因才想去篮球队的?”女儿答到:“是。”母亲又问:“告诉妈妈,篮球队中是不是有一个很帅的男生?”“是。”“那你是不是总想看到他?”“是。”母亲这时露出了笑容:“妈妈很高兴,我的女儿长大了,妈妈也要恭喜你,你长大了!每个孩子到了你这样的年龄都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样一段对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其实当我们成人坦然地面对孩子的成长,即便是朦胧的感情也没有什么可怕的,相反,孩子也会非常坦然地面对异性的交往,反而不会出现我们惧怕的结果。所以,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能回避;承认中学生男女交往的合法性;创设正常的男女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三、结束语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个家长不能回避且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多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感受在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学校教案: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

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十、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

家长学校教案: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一、教学背景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心理卫生专家提醒广大家长,对中小学生来说,要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危机,如果说因为家长忙,那是大人自我推脱,最主要的原因是做父母的不注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但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淡化学校教育的色彩。而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很普遍,孩子到学校的任务是学习,可回到家里,家长仍然追着孩子的学习不放,孩子自然会很反感。经常有家长向教育专家咨询:和孩子每天沟通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如果家庭教育规定出时间,那样就太刻板了,和孩子沟通不是学校上课,家庭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应随时随地自然而然。 二、教学目标

与家长们一起共同探讨“沟通”话题,提高家长与孩子、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力,探索沟通技巧。 参考资料:

一、您对自己孩子的了解程度有多少? 请做下列测试题。 1.谁是他最好的朋友? 2.谁是他最崇拜的偶像? 3.他感到最难堪的是什么? 4.他最害怕什么?

5.在学校里,他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6.哪些方面的成绩最使他感到自豪? 7.在家里,他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8.假如您能为他买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他的第一选择会是什么? 9.他最喜欢什么体育项目? 10.他最爱戴的老师是谁? 11.他希望自己长大后干什么?

12.这一年,生活中哪件事使他感到最失望? 13.他觉得自己长得比实际年龄大还是小? 14.他愿意以什么方式度假? 15.郊游还是去看同学?

16.在家务活中,他最不愿干的是什么? 17.他最近在看些什么课外读物? 18.他在学校里的绰号是什么? 19.他最爱看哪个电视节目?

20.家里的什么活动是他最喜欢的? 21.他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

答对15个以上,您对您的孩子是了解的。 如果您只能回答10个或更少,说明您与孩子的沟通还很不够。 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三、许多父母对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感到疑惑,下面介绍美国家长教育孩子的五种方法。 (一)、及时教育

12岁的姑娘丽典卡,好交朋友,她有个爱好,喜欢独占电话,常常和朋友们打电话聊上个把小时。其母亲施奈德并没有简单命令丽奥卡少打电话:“我和她谈起她在幼儿园时我就灌输给她的有关他人权利的观念。”施奈德十分感慨地说:“从此以后,她尽量缩短打电话的时间,并在打电话之前总是先询问我要不要使用电话。” (二)、不应该自以为是

家长原先认为是孩子“逆反”的行为,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人一直是星期天早上9点参加弥撒,然后一起用早餐。一天该家16岁的男孩马克说他要迟点起床。父母可以把这解释成典型的青少年对家庭和宗教的逆反,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平静地询问他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头天晚上一直在忙他学校的报刊,非常疲劳。于是全家人把宗教活动推迟到11点举行。 (三)、灵活合作

父母不必在每一个问题上观点一致,但是你们应该保持一种“灵活合作”的模式。商定在哪些情况下你们可以让步,哪些情况下需要站稳立场。然后一起付诸行动。 (四)、不要轻易争吵

当您的儿子要把头发留长或是您的女儿要用增白化妆品时,你就权且把这种装扮当作无害的时髦。 (五)、用幽默缓和紧张 在孩子们十几岁时,母亲多罗西里奇一直把一个直径6英寸的“阿斯匹林”药罐放在餐桌旁,一旦家里出现了激烈的争吵,例如女儿不顾第二天的考试而想会赴约会,多罗西里奇便会煞有介事地把这个大药罐摆放在餐桌中间,以“减轻”每个人刚被引发的“头痛”,这样常常会使全家人哄然一笑,紧张的气氛顿时得到缓和。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家长学校教案——爸爸,请多陪陪我

教学目的:

1、 引导家长明白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明确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2、建议父亲和孩子多交流,一块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让家长明确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建议父亲和孩子多交流,一块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对象:低年级学生家长

教学方法:故事感染、情景再现、谈话讲授法。 教学准备:作业调查表、大屏幕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先让咱们家长听一则故事。[屏幕展示:故事《二十美金的价值》(教材第137页)] 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在座的家长有什么感想?

1、先请几位爸爸结合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历来谈谈感想。

2、再请几位妈妈来谈谈孩子的爸爸在平时是怎么做的?你对他们的哪些做法是满意的,哪些做法是不满意的?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爸爸,多陪陪孩子! 授课过程:

一、 分析形式,找出问题

缺乏父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单亲家家庭的孩子,但时下父亲在外挣钱支撑家庭,母亲全力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新型生活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父亲忙于工作而很少参与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从而导致孩子依恋母亲,对父亲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做父亲的开始忽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而孩子的心目中,也形成了“爸爸忙”“爸爸不会”“爸爸不好”等片面印象,更无从接受父亲正面的有益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到缺乏父爱,随之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开始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以至于孩子的内心深处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爸爸,多爱我一点。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录音:教材第135页“情景对话”) 我想大体统计一下,咱们家长在家遇到类似这种情形的家长请举手。 大屏幕展示问题:1、爸爸经常出差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家庭。

2、爸爸虽然在家,但照顾孩子的责任主要是在妈妈的身上的家庭。

其实这段情景对话和上面的教育故事都表明了同一种现现象,那就是父爱缺失。现代的父亲平均一天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与孩子相处?据一份调查显示,约有70%的父亲只有休息日才陪孩子一起玩。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父亲这个角色都处在“离岗”状态。 二、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大屏幕展示:1、工作忙碌:A加班B应酬

工作忙碌是造成这种状态的一大原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作为承担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父亲自然更加辛苦。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幸福,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或出差或加班而无暇陪伴妻子和孩子,对大多数男人来说,事业的成功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志。所以许多男人都把事业摆在人生的第一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自然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就少多了。另外,有的男人应酬很多,常常不在家吃晚饭。有时酒场结束后,接着又去喝茶、泡脚,等回到家时,孩子早已在梦乡之中了。

大屏幕展示:

2、不正确的观念:教育、照顾、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只需赚钱养家。

除了工作忙,应酬多,大多数男人还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那就是“教育、照顾、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只需赚钱养家”。在这种思想下,他们即便有时间也不愿意陪伴孩子,而更愿意看电视、看报纸、玩游戏、打扑克等,殊不知,父爱绝不是简单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上,其更深广的内涵是给孩子精神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关怀。 三、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屏幕展示:1、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大方,更聪明,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关人员回顾了100项不同的研究后发现,父亲给孩子的爱越多,孩子的情感世界发展就越完善。这些孩子大多慷慨大方,有良好的社交技巧和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另有几项研究表明,积极的父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避免某些不良行为,如乱发脾气、毁坏物品、欺负同学等。近年来,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智商更高,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也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

较之于大多数母亲来说,父亲与社会的接触面更广,知识结构更全面,社会阅历更丰富,性格更坚强,做事更果断。因此,父亲能够给孩子传递更多的信息,更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在智力方面,还涉及体格、情感、个性等方面。一般来说,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其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于同龄的孩子,这些孩子还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抑郁、孤独、任性、多动、依赖的心理倾向。 父亲大多数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其坚毅、深沉、果断、独立等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令孩子在身体、智能、性格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在父亲的影响下,孩子更容易具备勇敢、开朗、灵活、宽容,热情和幽默的个性。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会比较突出,更容易进行创造和发明。

大屏幕展示:

2、父亲的角色让孩子更容易把握性别特点,有效避免了“男孩女性化”。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父亲这一角色能让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点准确把握,尤其在避免“男孩女性化”上作用更为突出。父亲经常陪伴孩子,男孩会更好地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言语和行为,逐步树立起坚毅、果断、独立、进取等男子汉气概;女孩则会更好地从母亲那里习得温柔和细腻,并在父亲表现出的冒险、进取、独立等气质中形成对“男子汉”的正确认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的参与,无论男孩或女孩都容易产生性别混淆。

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具有目的性和远瞻性,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全面和理性。他们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几个小问题上烦恼不已,而是理性地帮孩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地启发并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给孩子以自信和力量。

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梅志罡老师就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谈了三点看法。 大屏幕展示:1、父亲平常多亲近孩子,尽量保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间。

①父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尽量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大屏幕展示:2、父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

②父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如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孩子的母亲,或对妻子微笑等。夫妻间在孩子面前的爱慕行为,是确保给孩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 大屏幕展示:3、父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习。

③父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做父亲的应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谈话,通过谈话使自己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父亲,同时也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多方面去教育孩子,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综上几点,做父亲的应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大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妻子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健康美丽快乐的成长。

今天咱们的课就到这里,我想咱们的爸爸回去后,应该好好想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并把我发下去的一张问卷作业认真读读,做做,把对孩子的爱付诸在我们的行动上!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o3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