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笔记--张文庆

更新时间:2023-11-19 16: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 绩 评卷人

张文庆 研究生姓名

学 号 201002060027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评析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专 业: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任课教师: 开课时间:

2010级法学院JM一班 中国法制史 必修 徐燕斌

2010—2011第一学期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评析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一、《中国哲学简史》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1947年冯友兰先生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邀请,讲授中国哲学史时写的手稿。之后将这些手稿题名为《中国哲学小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因为当时读者的对象大多是外国人,他们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阶段的演变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这本书最初是使用英文写的。1985年涂又光先生译成中文《中国哲学简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以简体中文第一次出版。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首尾连贯、材料与观点融会贯通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站在专业的至高点,以清晰的思路,通俗的语言,精当的选材;以历史为脉络,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中国哲学史自身发展的逻辑,并按着时代的先后加以阐述,这样使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前后思想的衔接与继承关系也更加明确。

二、《中国哲学简史》精彩内容

冯友兰在自序中写到“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

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这是先生对本书的追求,也是本书的特点。正如译者赵复三先生所讲,“冯友兰先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不仅是一位迄今无出其右的中国哲学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轻松驾驭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1本书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讨论问题时却是哲学家。

在《中国哲学简史》前两章中,作者首先概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关于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冯友兰认为“宗教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每一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在支持它,因此作为一种宗教,尤其是大的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新哲学,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因为在儒家的著作及思想中。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到“天堂和地狱”,更没有宗教形式和宗教组织。他强调不仅儒家、道家不是宗教,就是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佛学,也与作为宗教的佛教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冯先生看来,“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的多??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阐明了中国哲学或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不关心宗教的。美国学者德克—布德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一切自然的表示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是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1985年,第1页

冯友兰先生指出,哲学是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简史》书的一开始就讲明了他对哲学的性质与功能的思考。他称哲学为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并且提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他借用“儒学是否宗教”的一小段论述将话题引入中国哲学的讨论范畴。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宗教也是和人生相关联的,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的认识。”所以在中国,儒学并非宗教,同理,道家和道教也是两码事。他说,“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比如,“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而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

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中国并不象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的原因,并非是中国人不曾意识到在伦理道德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而是因为“根据中国的哲学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对客观事物信息的感知),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地位。”冯友兰先生说。当然,这只是对西方人而言,在他看来,东方的祖先们早就实现了预言,因为“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宗教化,但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福份。”

冯友兰认为,西方人以宗教为其终极关怀,往往不如中国人以哲学为

其终极关怀。因为宗教与科学素来有冲突。通过对西方世界的观察,认为在科学发展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此种情况下,西方一些维护传统的人们往往为宗教的下降而悲伤,为越来越多的人不信教而感到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这种悲观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除了宗教,还有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的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的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这是与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信仰宗教的人不一定同意冯的看法,但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的走向,这些看法无疑是一副清醒剂,因为他是以哲学家的眼光看世界更是以东方学者看文化。

在哲学与宗教的价值观上,可作“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的区分,一般讲“爱人是道德价值”,而爱上帝是“道德的价值”,认为超道德价值并不限于宗教,哲学也具有超道德的价值,“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哲学里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哲学要高于宗教,因为严格的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人格,从而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从这一点上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并不是超道德价值,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他们不太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积极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no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