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习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更新时间:2024-03-07 18: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2019年中国精品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1|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3)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易错提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三、“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措施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料二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说:“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就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中国当代史》
史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2)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特点,说明了该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史料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解读史料注意关键信息“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人大代表农村与城市的比例为1∶4,从此时的选举法对农村和城市选举代表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①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我国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③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促进史料三中选举比例规定的时代背景。 [提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工人阶级居于主导地位。 [史论归纳]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与材料中“多党制”“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相符,故D项正确。]
2.(2017·洛阳高三统考)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C [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且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和《经济法》等”表明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民的法律意识,故D项错误。]
3.(2017·昆明一中月考)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村经济的发展 C.城市化水平提高
B.民主政治的发展 D.城乡人口的变化
B [从材料中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名额由1953年的1∶4变成2010年的1∶1,这说明民主范围的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正确。] 4.(2017·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A 事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意义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 C D C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法制建设方针并不能体现中国的特色,故D项错误。]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考点2| 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轻巧识记]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2.香港回归
(1)概况: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打破两岸隔绝关系(20世纪80年代)
(1)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3)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
(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0年以来)
(1)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概念阐释] “九二共识” 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一国两制”的内涵与实践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史料二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合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写信者的诚挚愿望。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对“三次合作,大责难谢”的理解,可以看出写信者渴望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史料二反映了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采取的政策。解读史料注意结合关键信息“平等原则”“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来分析归纳,表明中国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史料运用]
(1)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提示] 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复兴。
(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提示] 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
(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共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请简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
[提示] 政策:“一国两制”。影响: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史论归纳]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兰州高三诊断)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力
A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故A项正确;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而非前提,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不存在殖民国家势力退出特区的前提,故C项错误;在“一国两制”下,特区享有司法、行政等权力,这是“一国两制”内容的具体体现,而非前提,故D项错误。]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2.(2017·唐山高三模拟)《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意味着(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D [材料并未提及两种社会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故B项错误;香港自治必须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
3.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B.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
B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强调的是和平统一但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B项正确;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的是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故C项错误;“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与此事件相隔太久,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 A.“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D.平等协商
A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把武力统一改成和平统一是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九二共识”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平等协商是处理两岸关系采取的方法,不是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故D项错误。]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下面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全国卷一直未命题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漫画反映的时间是1949年,《大旗招展全球》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世界的影响,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1954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时期 国民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制度名称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C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能体现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错误;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是苏联首创的,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就有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 3.“‘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革”时期受到冲击,但并未“中断”,故A、B两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文革”时期中断,新时期得以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
4.学者张维为认为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成员至少要担任过两任省一级的领导,要治理过1亿以上人口,在国家治理和为民谋利方面要有十分突出的政绩。这种选贤任能制度也可称为“选拔+选举”的制度。材料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 ) A.避免了西方两党对垒的弊端 B.选拔领导人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C.选拔的领导人需要有较高治理国家的才能 D.对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有机融合
D [材料中张维为认为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一是要有治理的经验,才能得到选拔,这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相似;二是他们能够成为国家领导人是通过选举的方式,这与西方的选举制度类似,因此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对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有机融合,故选D项。A、B两项表述与材料无关;C项只是对材料中部分信息的反映,排除。]
5.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 ) 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 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 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
D [香港回归并不是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的标志,故A项错误;B项说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度,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收复香港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香港回归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故D项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第79页) 继承与发展中的史实研究[历史解释]
[理论阐释]
1.历史解释的基本内涵
(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2.历史解释体现叙述历史的能力
(1)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能力表现。它偏重于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理解的外在表达,既包含对史实的描述,也包含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和所坚持的历史史观。
(2)历史解释既能够客观表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又能够使自己的表述符合历史的真实。
3.史学研究的步骤及原则
(1)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2)原则:历史主义原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运用点拨]
1.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具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性、综合性的特点。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围绕这一问题,可供收集的资料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法律文献,依法治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通过史料整理认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4.(对接高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社会热点问题,理论性较强,高考涉及的较少,对这部分内容要注意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公正性。 [针对训练]
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苏俄(联) 中华民国 法国 其他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1954年宪法尚未制定,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故B项正确;由于当时宪法尚在制定阶段,所以不能断定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故C项错误;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但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故D项错误。]
2.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需要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D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与材料中“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不符,故B项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相符。]
宪法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1946年宪法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学习K12教育word版本
正在阅读:
精品学习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03-07
专硕填写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书11-25
身边的艺术作文550字06-19
债权法 题目10-21
小学生关于市北我的家征文06-14
篮球模块教案1 - 图文11-05
在梦中我是神笔马良作文450字07-10
美味的小笼包作文600字02-04
- 12011年高考化学一轮讲练析精品学案第31讲 羧酸、酯、油脂
- 22013年普通高考数学科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14讲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 3201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练习:第38课
- 42013年普通高考数学科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第14讲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 5李老师高考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统计与统计案例
- 62019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精品试题第09讲 指数与指数函数
- 72019年度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2讲 力的合成与分
- 8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
- 9(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9章 中国地理 第41讲 中国
- 10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3课时 -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一轮
- 中国
- 复习
- 政治
- 年度
- 高考
- 精品
- 建设
- 现代
- 学习
- 历史
- 2019
- 九年级数学圆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 九上成语题
-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半屏山1 - 人音版简谱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3过关练习(无答案)人教版
- 2016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材料报送说明及评审表填写说明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部编版
-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开题报告 - 图文
- 金版学案2018-2019学年物理(粤教版)必修一试题:第三章第一节
- 卷烟网上订货推广实施细则(改)
- 高一物理第四章第三节4.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 电工学教案(第四版)
- 计算机网络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 Review of Gullivers Travel
- 紧急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处理流程
- 鸿福煤矿“安康杯”竞赛工作总结
- 边坡脚手架专项方案(DOC)
- 国际金融试题
- 通风柜操作说明
- XXXXX有限责任公司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总结报告
- 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