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训练
更新时间:2024-03-02 0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小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害怕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
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天的声色,这对引出关于老哑巴的伤感回忆起了铺垫作用。
B.老哑巴娶不上媳妇,因而靠种花来作为生活的寄托,过路人对花的评价中流露出对老哑巴的冷漠和歧视。
C.文章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社会地位低下的老哑巴形象。
D.第七段中,达子香花静静绽放,既呼应前文,又和老哑巴在众人歧视中消失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2.请简要概括哑巴的人物形象特点。(5分)
3.结合全文,说明结尾句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的含义。(6分)
【答案】
1.B(老哑巴养花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美,不是因为没娶上媳妇。) 2.①外貌:瘦黑苍老 ②对工作:勤恳努力 ③对他人:善良宽厚 ④对生活:爱花爱美 ⑤对自我:自尊自卑
3.①老哑巴因生理上的缺陷,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②一个本份、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无法获得平等和尊严。
③表达了作者对尊严受到伤害的老哑巴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冷漠环境的反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木 雏
林斤澜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为老师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画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 一般说道:
“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 “一个鸡屎,也画洋码。”
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 “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 “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
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
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
“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50年代,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
“哦,哦……”
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儿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看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
“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 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
“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 “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 “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
“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水的……”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
“有病。叫造反学生扇的。”
(选自《林斤澜文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回忆往事入手,通过叙述一个大学老师在农村生活的片段,生动再现了特殊背景下的社会图景,富有时代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师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细致求问如何分辨病鸡和好鸡。突显了人物品质,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C.文中的老师从20年前被圆湖村那对房东父子取笑到20年后获得房东儿子的尊重与爱戴,源于他研究出“长效避瘟散”,提高了农民收入。
D.“我”从青年当家人口中得知,老师“张着嘴流水”,是当年造反学生扇后留下的毛病,在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体会文章蕴含的淡淡的痛楚和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木雏”二字的理解。(6分)
【答案】:
1.C 【解析】C项概括不准确,根源是文中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因此得到村民真心的拥戴。
2.①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见证者,“我”见证了上个世纪老知识分子踏实肯干,扎根农村,身体力行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品质。③“我”是线索人物,使文章情节连贯,贯穿全文,有始有终。
3.①“木雏”本是20年前圆湖村人对文中老师的性格的直观认识,“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雏”是幼稚。②“木雏”反映出文中老师勤学善问,心无旁骛致力于学,扎根农村为民服务的知识分子形象。③“木雏”揭示小说主旨: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潜心研究,不说空话的钻研和学习,时代需要“木雏”精神。(每点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聆听
崔立
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 我愣了一下,说:“你哪位?”
“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好。”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在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
我静静地听他说,他接二连三的话语,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 “……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有一晚,我还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那里……”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又一个陌生来电,“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想不到我那么客气,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 “没事,你说吧。”
“哥,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只要弯弯腰,你就能把钱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真地听他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 “……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再要,老乡说投资方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就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原来老乡携款跑路了啊!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去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疲惫的身上,不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
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
“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
“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
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有倾诉的想法,许多无法和熟人去说的苦闷与难过。
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
在他拨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 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来这个城市一个月,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虽然是拴着的,可很吓人。见人吼两声,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关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只能呆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眼睛瞪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
电话挂了。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 那个人,是我。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在家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困境。
B. 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子人找投资方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表现了农民工无奈与善良。
C. “我静静地听他说”“我认真地听他说”“一切都会好的”,这些情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
D. 小说表现了三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致于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释。
2. 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好不好?请简要说明。(5分)
3. 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 D【解析】“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不当,第一个农民工主要倾诉的是精神上的“孤单”,第二个农民工主要倾诉的是物质上的“工资”(被骗)“我”当年倾诉的是生活环境之差和工作之苦,各有侧重。
2. 不好,(1)表意上,“城市聆听”已经暗含了“打工倾诉”的意思,若改为“打工倾诉”,却不能体现“城市聆听”。(2)人物上,小说重点表现了我由当年的“倾诉”者成为了现在的“聆听”者。(3)主题上,以“城市聆听”为题,更能彰显城市要关注农民工的工作、生存和精神诉求的主题。
3. (1)从情节上看,三个故事高度相似,顺叙排列,难免使读者产生单调之感,而这样处理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使小说形成一定的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2)使“我”的角色逆转,突出主题,前两个农民工正是当年“我”的身影,我耐心聆听他们是因为当年他人耐心地聆听了“我”,“我”的角色逆转,更有冲击力,更突出了每个人都需要心灵关爱,心灵关爱需要传递的主题。(3)先设疑,再释疑,可以吸引读者,前两个故事中,“我”对陌生人的电话骚扰无条件倾听的态度令人生疑,似乎不合情理,读者急欲一穷究竟,结尾才搞清原由,得到合理解释,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加深读者印象。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垃圾人
谢初勤
老余的老家在贵州山区,因为看着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老余才会举家来到沿海讨生计。说是举家,也就他夫妇俩,加上一个年刚五岁的小儿子。
其实,老余只不过就四十出头,只是长年在地里干活,身上的“水气”早叫干渴的土地给吸完了,人,也就显得黑瘦。
老余到了这个地方,连续找了几家厂,可是,人家刚跟他打个照面,就皱起眉头朝他直挥手。后来,老余就带着老婆、儿子,踏着他那辆只剩下三个轮胎和一只后架的车子,到处捡拾破烂。
有一次,一家人捡了满满一车东西,老余在高兴之余,还唱起了小曲。当然,老余一高兴,老婆和儿子也跟着乐呵呵。这时,他们一家听到了头顶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儿子最先抬头一看,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那时,一家人都给眼前这种景象震住了,呆呆地盯着那个大东西远远地歇在一大片空阔的水泥地上。
那是……一只大鸟。儿子惊骇之余,半天才说出话来。
不。那是飞机。老余纠正着儿子的说法。那是一种只在天上飞翔的机器,所以叫、作飞机。
那,飞机是用什么做的?儿子又问。 铁。用铁做的。老余肯定地说。
儿子听了,点点头,大声说,是不是用我们这种铁做的?说着,他把三轮车壁的铁皮打得咣咣响。
望着儿子这种天真执着的样子,老余开心地笑着。这小子,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经过了这一次,以后,每回路过这里,儿子总是会叫他停一停,后来,不用儿子提醒,老余到这儿都会让车子停一会儿。当然,每一回,儿子看了飞机,都会问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飞机为什么能飞,比如说飞机是吃什么长这么大的等等。对于儿子的问题,老余能答则答,有一些自己实在不懂的,他也能编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老余就是喜欢儿子这副样子,儿子能够这样问他,说明这小家伙聪明嘛,爱动脑筋嘛。因此,儿子在问他话的时候,老余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
老余对儿子是满怀信心的,他的下一代,一定能活出个人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看人眼色,捡破烂收垃圾。
过了年,他就把儿子送进了当地一家幼儿园。可是,没几天,儿子就吵着说他不去幼儿园了,一打听,老余才知道带孩子的老师都是讲本地话。儿子在那里边,听不懂,玩不成,简直就是在受罪。
不读就不读吧。老余心里想,再过一两年吧!再过一两年就把他送回家乡念小学。一定……
有一次,老余一家路过飞机场时,正赶上飞机起飞,儿子高兴得欢蹦乱跳,一双小脚把三轮车板踏得咣咣响。飞机过后,儿子还呆呆地盯着那个方向。老余唤了儿子一声。儿子这时转过头来,大声地对老余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说着,儿子就张开双臂,做出了一个飞机的样子。
老余一愣,随即兴奋了,他呵呵地笑着: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那老爸就等着享福。
儿子又说,等我开上了飞机,我就带着你和阿妈两人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一个没有人捡破烂的地方,我们可以用飞机拉很多很多的破烂回来,就不用爸爸再和那些人争了。
儿子得意扬扬地说完,以为老爸总是要像平时一样夸奖他两句。谁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突然高高地扬起手掌,“啪”地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
儿子没提防挨了这么一下子,他眼巴巴地望着车上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一样,委屈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在空旷无人的大路上传得很远,很亮……
老余的老婆坐在车上,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她还搞不懂他们爷儿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哦,好大的一个东西,银白银白的,两只翅膀大得像那些工厂的大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B.送儿子去幼儿园这一情节,反映了老余希望儿子通过接受城里的教育,“活出个人样”。当儿子不能融入当地生活时,老余并未试图改变,而寄希望于未来。
C.老余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好学,他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真实而感人地表现出一个五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
D.本篇语言质朴生动,多用短句,充满生活气息,如“行啊,小子!有志气!开飞机呢”,运用短句,既生动地写出了老余的兴奋之情,又贴合人物身份。 2.老余听了儿子的理想后,为什么先是“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又“给那小子的屁股来上重重的一下”?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3.小说以“飞机”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答A。(“形象地写出了老余一家对都市生活的向往”有误)
2.儿子是老余生活的希望。他希望儿子能活出个样,而不是像他这样低三下四地去捡破烂收垃圾;儿子开飞机拉破烂的理想,其实是延续老余现在的生活,这与老余对儿子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老余一听,“脸色就阴得可以挤出水来”。“一会儿”反映了老余内心的矛盾与无助,“重重的一下”则体现了老余内心的不甘。
3.①飞机是行文的线索,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飞机是理想的寄托,与老余一家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给老余一家带来了希望。③飞机是城市文明、富足生活的象征,儿子开飞机捡垃圾的理想,使老余的生活希望破灭。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牡丹醉春图
韦延长
傅玑是国内一流的国画大师,善画花鸟、山水和人物,而在花鸟之中,又擅长牡丹。去年,他应邀到铜城画的“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在拍卖会上以三十万元的价格拍出,遥遥领先其他作品。
这个消息是他的弟子符小华告诉他的。傅玑已是八十高龄的人了,但精神矍铄,平日里,他的生活很有规律。
“老师,好消息好消息。”傅玑散步回来时,符小华手里拿着当天的早报,兴冲冲地迎了上去。
傅玑停下脚步,目光平静地看着符小华,缓缓地问道:“什么好消息?”“您的画创造了一个新高,拍了三十万呢。”已届不惑的符小华,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地说道。
在以往的拍卖会上,傅玑的作品曾经拍卖过二十万元一幅。作为当代画家,作品能卖几万的就算是很有成就的了。
“是嘛?”傅玑淡淡地应道,好像这个好消息与他一点无关。
回到客厅,符小华把刊登有拍卖会消息的报纸摊在桌面上。报上刊登着陶瓷花瓶的图片,还有一大段文字说明。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是去年傅玑应邀到铜城画的。铜城每年举办一届陶瓷艺术节。艺术节期间,有一项议题是邀请一些名家现场为陶瓷产品作画,然后进行烧制后拍卖。
傅玑是第一次去铜城作画,也是第一次将画作画在陶瓷上,想不到他的作品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那是他们的陶瓷做得好。”傅玑一边看一边说。
傅玑画的是两枝牡丹,分别开着两三朵盛放的牡丹花,那淡雅的笔画,错落有致的线条,将牡丹那种雍容与富贵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来傅玑是想取名为“牡丹报春图”的,后来觉得太俗了,就改为“牡丹醉春图”。一字之改,意境与韵味就大不一样。
“老师,您的画是鲜花,他们的陶瓷只是一张绿叶。”符小华说道。 “鲜花少了绿叶,就没有了生气。”傅玑说着,目光落在了衬托鲜花的那几张绿叶上。忽然,他的脸变得僵硬起来——顶头的一张叶子,他少画了两笔,那叶子看上去就有些颓败的样子——但是,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士,是根本看不出这个微小的错误的。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终于想起来了,那时眼看画作就要大功告成,符小华过来催促他,让他去参加陶瓷发展论坛,回来的时候,他净想着这个画作的名称,结果就忘记把那两笔给添上去了。
几天后,傅玑和符小华专门去了一趟铜城。
来前,符小华并不知道傅玑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刚下车,就被一位姓曹的中年人接到一座豪华的别墅里。
中年人正是“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的新主人。那个花瓶此时正摆在他的客厅里。傅玑大步来到花瓶前,上下打量了一番,说道:“曹老板,希望您能把这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让给我。”
符小华看着傅玑,有些莫名其妙。曹老板抚摸着陶瓷花瓶,摇了摇头,说道:“傅老您的画作炉火纯青,这个陶瓷花瓶又是您的第一个陶瓷画作,非常具有收藏意义。”
傅玑看着曹老板,诚恳地说道:“您开个价吧。” 曹老板还是摇了摇头。傅玑想了想,说道:“这样吧……”
最后,傅玑以三十万元的价格,外加一幅画作,换回了那个“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交易完毕,符小华问道:“老师,这是何苦呢?”
傅玑指着花瓶上那片没画完整的叶子,说道:“看到了吗,这是个不该犯的失误。”傅玑说完,捧起“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往地上狠狠地摔去。只听“砰”的一声脆响,那花瓶便变成了一堆碎片。
符小华和曹老板望着一地的碎片,已是目瞪口呆。后来,听说傅玑深居简出,再也没有答应过别人在现场进行作画。
(选自2017年第6期《微型小说千载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特别交代傅玑是一位擅长画牡丹的一流国画大师,可是画在陶瓷上的“牡丹醉春图”却出现了败笔,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反讽手法。
B.小说中“傅玑想了想,说道:‘这样吧’……”其省略的内容应当是傅玑想用三十万元的人价格外加一幅画作,换回“牡丹醉春图”陶瓷花瓶。
C.小说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繁琐的手法运用,平平淡淡,真实自然,无雕琢之感,文字背后却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D.陶瓷花瓶中盛放的牡丹,花的叶子少画了两笔,傅玑回收后把花瓶摔成了碎片,这也给我们以启示,哪怕一点点过失,也不可放过。 2.请概括小说主人公傅玑的性格特点,并用简要分析。(5分)
3.作者以“牡丹醉春图”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案】 1. A(“用的是反讽手法”错误,本文通过主人公傅玑收回有瑕疵的陶瓷花瓶的故事,凸显出主人公做事力求完美的特点。)
2.①做事认真,治学严谨;②精准求精,追求完美;③知错能改,谦虚平和;④轻财重艺,淡泊名利。(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言之成理即可)
3.①“牡丹醉春图”是烧制在陶瓷产品上的画作,是小说行文的线索,情节都围绕它来展开;②“牡丹醉春图”能很好地表现主人公傅玑的性格特征,凸显人物追求完美,知错能改,轻财重艺的形象;③“牡丹醉春图”使文章主旨鲜明,是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的体现;④“牡丹醉春图”充满意境美和韵味美,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爱情信使
(美国)欧·亨利
在这样的季节,公园里很少见到游人。这位坐在路边长椅上的年轻姑娘,大概是想出来抢先品尝春天来临的滋味。她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着,脸上显出几分忧郁和伤感。
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小伙子,沿着她附近的一条小道匆匆穿过公园,身后跟着一个男孩,替他拿着手提箱。小伙子看见姑娘,脸上马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从离她仅有几米远的地方经过,但那姑娘却好像根本没有看到他似的。
他又往前走了四五十米远,在一边的长椅上坐下。男孩扔下手提箱,两只机灵的眼睛不解地盯着他看。他对男孩说:
“我想请你传个话给坐在那边椅子上的姑娘,告诉她我是打从这儿路过去火车站的,我要去旧金山。你对她说,因为她吩咐过我不许跟她说话,也不许给她写信,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最后一次请求她:为了我们旧日的情谊,别再这样感情用事。你对她说,无缘无故地指责并甩掉一个不该这样对待的人,既不说明理由,又不给人以解释的机会,这有悖于她善良的本性。去,就这样告诉她吧。”
小伙子给男孩手里塞了一枚硬币。小男孩朝小伙子望了一会儿,然后撒腿就跑开了。他走近姑娘身旁,先是犹豫了一下,随即便大大方方地说:
“小姐,那——那边椅子上的先生派我来向您打个招呼,表白他的心意。要是你不认识那小伙子,那他就是故意戏弄您,您——您只要说一声,我在三分钟之内就能把警察叫来。要是果真您认识他,那我——我就要把他那一大堆废话说给您听了。”
那姑娘听他这么一说,脸上显出了一点兴趣。
“我——先前认识那位先生,我想就不用劳驾警察了吧。你也可以替他表白,不过不要搞得露天表演似的。”
“哦。”小男孩浑身都耸动起来,“他说他已将所有的衣服都给收拾在那只手提箱里,要赶往旧金山。……他说您把他当作薄情郎拒之门外,又不肯给他个分辩的机会。他说您给他的打击太大。”
姑娘凝视着竖立在杂树丛中的那座忧郁的雕像,冲着小信使说道:
“你去告诉那位先生,首要的是忠贞不二和真诚可信。请你告诉他,我已尽最大努力剖析自己,我知道自己的心灵深处需要什么,但更清楚它有软弱的一面。这就是我不让他解释的原因。我不是凭道听途说,也不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指责他的。”
“请你告诉他,那天晚上,我从后面走进花房,去给我母亲折一朵玫瑰花。我亲眼看见他和阿什伯顿小姐在粉红色的夹竹桃底下。那场面真精彩,可是那依偎在
一起的丑态却成了不打自招的证据。我离开了花房,同时也丢弃了玫瑰花和我的理想。你把我的这番表白带给那位先生吧。”
“实在不好意思,小姐,依……偎……在一起,给我解释一下好吗?”
“依偎——你就说亲热地靠在一起——要不,你就说靠得太近,叫人家无法保持一个正常的距离吧。”
小男孩又一溜烟地跑开了,沙砾在他的脚下飞溅开来,不一会儿到了另一张长椅旁边了。小伙子急切地投来询问的目光。
“小姐说她懂得,当——当小伙子鬼话连篇地乞求和解时,姑娘们最容易受骗上当,所以——那些甜言蜜语她一概不听。她说她亲眼看见你在暖房里跟——跟一个姑娘搂抱在一起,正拼命地和那姑娘亲热。她看来实在恶心。她说你最好还是趁早赶你的火车去吧。”
小伙子轻轻地吹了个口哨,他眼睛一亮,突然有了主意。他迅速地将手伸进大衣里边的口袋,掏出了一封信递给男孩,随后又掏出一块银元给了他。
“把这封信给小姐送去,”他说,“请她看一看。你对她说,要是她早在自己理想的信念中掺进一点点对别人的信任的话,自己就不至于这么伤心了。”
信使又站在姑娘的面前了。
“那——那位先生说,你的那些想当然的说法真让他受了委屈。他说他不是那种花花公子,小姐,请你看看这——这——封信吧。我敢打赌,他是个清白的人,决不会错。”
姑娘犹豫了一下,打开信,看了起来。 亲爱的阿诺德医生:
上星期五晚上,我女儿出席沃尔德伦夫人家的宴会,突然心脏病发作,差点儿晕倒在她家的花房里,当时若不是您在旁扶住了她,并加妥善照料,我们也许就失去她了。特致函深表谢意。
永远感激您的罗伯特·阿什伯顿
姑娘晶莹明亮的眼睛里闪动着喜悦的泪花。 “那位先生要您的回音呢,”小男孩说。
“请你告诉那边椅子上的先生,”她颤声笑着说,“他的恋人现在就要他过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写姑娘“抢先品尝春天来临的滋味”,是为了表现姑娘内心有美好的追求,“春天的来临”暗示了后文爱情的复活。
B.小说中小男孩机灵而可爱,他并未按原话传达,反说得有些夸张,但却很好地传递了一对恋人的意思,增添了小说的戏剧性。
C.作者将阿什伯顿的那封信原文照转,突出了信件的作用。信件既是二人矛盾化解的契机,也使小说简单的情节变得曲折跌宕。
D.作者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喜剧效果,比如男孩说“三分钟之内就能把警察叫来”,以及要姑娘解释“依偎”的意思,都令人忍俊不禁。
E.小说善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杂树丛中的那座雕像”烘托了姑娘的忧郁,“沙砾在他的脚下飞溅开来”则烘托出男孩的机灵。
2.小说围绕误会展开,请从男主人公阿诺德医生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6分)
3.小说中男主人公阿诺德医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爱情信使”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答案】
(1)选B得3分,选D得2分,选C得1分,选A和E不得分。A的分析牵强拔高了,其实是幽默表现姑娘失恋后的忧郁与难过。C,“原文照转”是小说情节曲折跌宕的原因并不充分。E,忧郁只是一时心情,不是姑娘性格;“沙砾在他的脚下飞溅开来”则只是表现男孩跑得快,见其活泼。 (2)(6分)①阿诺德医生搀扶救助阿什伯顿小姐,被恋人误会;②阿诺德医生跟随恋人来到公园,希望弄清原委;③阿诺德医生托小男孩传话,发现原是误会;④阿诺德医生托小男孩传信,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3)(6分)
①对爱情忠贞,真诚可信,对恋人体贴关心,从他想极力回转姑娘的心可以看出; ②做事机智,他用信童传情和信函自证清白的方式消除了恋人的误会。 ③乐于助人,善良热心。他救助并悉心照料阿什伯顿的女儿。
(4)①意为爱情需要信使,暗示消除爱情误会的最好信使是彼此的信任与沟通,突出了主题;②“爱情信使”指传话的小男孩,是消除误会的重要角色,推动着情节发展,以此为题,突出了小说高潮部分;③小男孩机灵活泼可爱,在二人误会的压抑中增添了喜剧意味,使小说有幽默的意味;④以“爱情信使”为题,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答对其中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答对三点8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半张纸
斯特林堡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现在这对新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吗?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一生中的两年。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主人公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却什么也找不到。
B.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贵的纪念物。“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这个细节极好地表现出他愿将这一切烙印在脑海里。
C.“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遭遇的一切”,“决定”一词显露出主人公心理上的坚强。
D.作家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笔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显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E.半张记录电话号码的纸,表面上是机械的数字符号,对主人公来说却是充满了情感意义的东西。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由于它们负载了太多回忆以及难忘的痛苦,半张纸便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的象征。 2.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3.试评说本小说的结构特点 (8分)
答案:
1.选D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B中“这个细节极好地表现出他愿将这一切烙印在脑海里”,“这个细节主要极好地表现了”他珍视这张纸。A中“他”找到了半张纸。C中“决定一词显露出主人公心理上的坚强”错,这儿恰恰表现了他的脆弱。
2.①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巧妙地以半张纸上书写的内容为序展开主人公对两年来发生的往事的回忆,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结构形式上的作用) ②揭示主题的作用: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的载体,通过半张纸上记录的事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上的作用) (答到关键词“线索”、“揭示(表现)主题”的给3分;联系原文具体指出线索的内容、半张纸上的内容的给3分。)
3.①用“半张纸”这个外部世界的意象作为结构的要点,来承载内心世界的波澜。②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深化主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以小见大、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③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④本篇小
说结构的妙处就在于选择一个特别具有包孕性的时刻,目光停留在纸片上的时间,不过2分钟,却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时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宅 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 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 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 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2.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结尾“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7分)
1. C (3分)非开放的网络空间
2.(1)在情节方面,买糖是整篇小说重要的情节,让前文的情节顺理成章,也为后文小美跳楼的情节做了铺垫和打下了伏笔。
(2)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最能突出儿子的冷漠自私封闭和父亲的无条件的宽容。
(3)在主旨方面:呼应了标题,也升华了小说对沉溺网络现象的人性警醒的主旨。(答出2点3分,3点4分)
3.(7分。判断1分,分析每点2分) (1)合理。
从人物的性格上分析:儿子性格的冷漠、自私、封闭会产生后边选择当看客的必然结果。
从情节设计上分析:开头父子交流全靠网络的情节,到买糖情节的铺垫和伏笔,使最后结尾儿子当看客的情节出现顺理成章。
从主旨上分析:通过对“宅男”沉溺网络现象的聚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冷漠的警醒。 (2)不合理。
人物性格上分析:儿子本性的天真,单纯,有对美好爱情追求的渴望与执着。产生看客结果应该是偶然因素产生。
从情节上分析:中间对儿子和小美相识相爱情节的描述,表现了儿子和小美的爱情的真挚。最后跳楼情节的出现应该是作者为了形成出乎意料之外的结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故意设计出来的。
从主旨上分析: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毁灭主题,歪曲了人们对真善美以及真挚爱情的追求。是对现实社会绝对化极端化的片面看法,不符合大众对美的评判标准。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讲最后一个故事
裘山山
不知是谁提议的,每人讲一个故事。
当这个提议摆上桌面时,桌前坐着的八个人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简班长叫简单,如今早已是简处长了,他醉意浓浓地说,我可是天天看报的,大小报都看,从上班看到下班,谁要剽窃报上的现成故事,我马上就能知道,罚他喝酒!
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故事,引来一阵阵笑声。简单说,严亮,你讲讲吧,让我们也了解了解你。他一边说一边看着米晓岚,米晓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不轻松。
严亮和米晓岚上高中时就挺要好的,上大学后依然情深意长。没想到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后,一下分到了西藏。两人就此分了手。
孙家杰见严亮不讲,就说,这样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平均自顾自地说,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自己的酒楼喝酒,喝高兴了,就站起来大声宣布,今晚所有的客人都免单!这下可好,欢声雷动,夸我是个豪爽的老板……
严亮说,比起你们讲的这些故事,我的生活实在太平淡了。我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叫察隅,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 米晓岚插话说,察隅怎么会和成都海拔一样呢?差得太远了。 严亮看她一眼说,你怎么知道?
这是他们俩今晚第一次搭话。严亮说,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那儿有一种毒蚊子,它只要在你手上叮一下,你整条胳膊都会肿,半个月才能好。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蝎子煮熟了吃可以消毒,要是生吃会不会更好些呢?我就决定试试。
简班长说,你小子胆子还挺大。他注意到,米晓岚抬起头来,有些担心地看着严亮。
严亮笑笑说,我找来一个卫生员,让他观察我的情况。结果吃下去后,没有任何中毒反应。我这才大胆地用到临床上,当天就能止疼止痒,三天就能消肿。把我们团长高兴的,给我记了一功。
简单说,严亮,我认为你讲的这个吃蝎子的故事,是今晚最精彩的故事。 大家哄地笑起来,纷纷说,同意!同意!
一个细细的声音突然响起,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评出最精彩的了? 米晓岚笑笑说,我来讲最后一个吧。
米晓岚说,我认识一个女人,读中学时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男生也很爱她。他们彼此说了许多山盟海誓的话。后来,男生大学毕业分到了西藏。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她只好和他分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
可是分手后,她怎么也忘不了他,怎么也无法开始新生活。去年暑假,女人终于决定去西藏找那个男生。她想也许见到他,发现他还爱着自己,自己也还爱着他,她就有勇气面对西藏了。
女人坐飞机到了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她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像要死掉一样。到分区后得知,去他那个边防团的路被洪水冲断了,而且断了不止一处,正在抢修。她只好住在分区的招待所等。在招待所,她见到了许多要去那个边防团探亲的家属,不少人还带着孩子。那些日子,她听到了太多关于军人家属的故事,那些故事让她非常具体地明白了当一个军人妻子的艰辛和不易,她有些害怕了。
分区司令员请沿线的地方政府协助,先把这些女人送到道路中断的地方,女人们步行走过塌方处后,再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上,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往前移。可是最后来接应她们的拖拉机无论怎么挤,也挤不下所有人。护送她们去的分区干事非常为难。政委的家属见状说,我回分区慢慢等着吧。这时,那个女人拦住了政委的家属,说,还是我下去吧,我不是家属,没道理挤这个座位的,我只是去看一个朋友。她和那些女人分开后,返回了分区,又返回了成都…… 严亮直直地看着米晓岚,好像被她的故事定住了似的。米晓岚艰难地笑笑,说,我承认,我没有勇气面对,所以我就……半途而废了。
严亮忽然说,不,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还有个结尾。结尾是,当那些女人到达时,所有的丈夫们都等在路口,他们呼啦一下冲上去,和自己满身风尘的妻子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作为医生,我当时也站在那里等她们。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忽然想,幸好我没结婚 。
苗娜忽然大声说,不是说好了不许讲伤心故事的吗? 她的眼泪和话同时涌出。 没有人说话。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严亮和米晓岚是一对从中学时就要好的恋人,但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分到西藏之后,两人却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米晓岚缺乏面对西藏的勇气。
B.严亮之所以说他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是因为想在同学面前显得体面一些而故意说的。
C.米晓岚专门乘坐飞机赶到西藏去见严亮,是因为她怎么也忘不了严亮,无法开始新生活,她想做一次努力,看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西藏。
D.小说以“每人讲一个故事”开篇,构思非常巧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讲故事”也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E.严亮看到战友与他们的家属泪流满面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结婚,暗自庆幸自己可以不用承受他们的痛苦。
2.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在去边防团的途中,米晓岚为什么选择放弃?她的这一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D 3分,C 2分,A 1分A项,“米晓岚缺乏面对西藏的勇气”只是他们两人分手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家庭的反对等。B项,严亮这样说并没有想故意“显得体面”的意思。E项,“暗自庆幸……痛苦”错误,严亮庆幸自己没结婚,是因为他觉得米晓岚不用因他而承受像战友的家属一样的痛苦。
(2)①铺垫。本文标题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但在米晓岚“讲最后一个故事”之前却用了不少的篇幅写其他人,这是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做铺垫, 为故事高潮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对比。“处长”“老板”的“城市”生活与军人严亮的边疆生活形成对比,聚会开始时充满笑声 的热闹气氛与最后一个故事讲 完后“没有人说话”的寂静沉重的氛围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③以小见大 。本文截取的只是军人返乡与同学聚会的一个小小场景,但就在这样一 个小场景之中,通过军人对爱情的抉择,展示出他们平常外表下所 蕴含的令人动容的真情与品格。
(3)①突出人物形象。“吃蝎子”的故事表现了严亮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士 解决实际问题而深入钻研业务以及胆大心细的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丰富故事情节。“吃蝎子”的故事丰富了 本文所讲的“故事”内容,增加了本文故事情节的内涵。③引出下文。正是在严亮“吃蝎子”的故事被评为 “今晚最精彩 的故事”之后,米晓岚才讲出了“最后一个故事”,将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
(4)第一问:①最后来接应的拖拉机上位子有限,为了给其他“真正的”军人 家属留下与亲人见面的机会,她最终选择了放弃。②缺乏勇气面对高原反应、恶劣环境以及对成为军人家属感到害怕,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
第二问:①感受到了米晓岚的真诚善良和她对其他军属的爱心和敬意。②感受到了她对爱情选择的无奈,以及生活的残酷。③感受到了自始至终从未“放弃” 的军嫂们的不凡——平常人的爱情、家庭 ,在驻守边疆的军人和他们的亲人眼里,竟是如此艰难不易!④感受到了身为军人无悔选择背后的悲壮与崇高。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 骨
李子胜
几年前,我突然腰疼,痛不能寐。找到个名医,他说我腰椎错位。治疗一段时间,名医面露赧颜,打发走了众人,对我耳语:“你去找瞎白话吧,也许他能帮你。”
“瞎白话”三个字是方言,意思是一个人爱瞎说,爱胡侃。他说的瞎白话是一
个老人的绰号。我所居住的小城边缘,有个叫柳沽的地方,瞎白话就住在那里。
我们汽车出了城区,距离渤海更近了。当呼吸到淡淡的腥咸时,我们看到一个老人手里握根短竹竿,蹲着钓鱼。朋友下车询问,我听着他们的对话。
“老人家,有个叫瞎白话的住哪儿啊?” 老人哈哈笑了:“找那个老不死的干啥啊?” “朋友腰扭了,看病啊。” 老人又笑了:“问我算问对啦,走,我带路。”
走进一个破砖头儿码成围墙的院子,老人把鱼竿扔下,走进了屋子,然后在昏暗的屋子里向我们招手。
看到我们困惑的表情,老人说:“我就是瞎白话啊。” 我趴到床上,老人用大手在我身上揉摸,他说:“我给扎扎针灸,不碍事的。”说完,老人点燃一支蜡烛,用烛火把银针简单消毒。
第二天天明时,我很轻松就起床了。
我就是这样结识了老人。他高低也不肯收我送的医疗费,于是逢年过节我会提着两瓶酒去看望他,他很高兴,和我无话不说,我多少知道了一些他的故事。
老人18岁的时候加入了东北野战军。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就负伤了。那个时候,他的大号叫李贵。大约5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贵所在的连队被敌人伏击,战斗在一个山村打响。东野的战士骁勇善战,很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转守为攻,很快把敌人打散了。李贵胆子很大,为了追一个敌兵,摸黑跑了20里,把这个敌人追得趴在地上,狗一样地喘气。当时天已经亮了,李贵用枪口顶住了对方脑壳,正为自己抓到个俘虏心花怒放时,俘虏竟开口了:
“喂,你是贵子吧?”
李贵愣了,定睛看看,俘虏竟然是同村的李满。天下竟然有这么巧的事情!哥俩忘记了各自的身份,坐在一起唠开了。李满说自己前年闯关东,被抓了丁。李贵说自己爹妈死后也参加了部队。他又告诉了李满家乡的情况。说着说着,他忽然醒悟过来,抓起枪,对李满说:“哥哥,你是我的俘虏,你得跟我回去!”李满面如土色,扑通跪在地上:“好兄弟,放了哥哥吧,我想回家打鱼,不当兵了。”李贵琢磨了一会儿,觉得也对,反正没有人看见,就点头:“那你把军服脱了,我就相信你了。”李满迅速脱下军装的上衣,扔给李贵,然后,一头钻进了旁边的高粱地。李贵拿着那件衣服往回走了十几米远,身后传来“砰”的一声枪响,他腿一软,跪在了地上。
“兄弟,我是怕你再追我——别怪我啊——”身后传来李满的声音。
李贵就这样复员了。新中国成立后,他自己申请到长芦盐场当了工人。让他没有料到的是,李满由于渔民转工人的政策,和他分到了一个工区。李满整天惊惶地尾随着李贵。休息的时候,李贵说起当兵的事,让李满心惊肉跳。李满总抢着帮李贵干活,李贵挺感激,在李满的张罗下,两个人杀了只鱼鹰,喝了鹰血,结拜为生死弟兄。
几年后,李满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工区区长,李贵因为总爱说这说那,虽然有伤残军人证,也依然是工人。后来的某一年,李贵——这个时候已经被叫做“瞎白话”了——被怀疑是叛徒,调到杳无人迹的海边守水门,一守就是10年。他明白,这都是他义兄李满背后鼓捣的。10年间,分房子、涨工资等好事都没他的份,他惟一的收获就是捡了个媳妇。
一个要饭的河北妇女晕在了水门,天性善良的瞎白话收留了女人,等大家发现这件事情,女人贴在玻璃上的喜字已经晒褪色了。后来,女人把自己的父亲接来了。
瞎白话与岳丈很投缘,亲哥俩一样,形影不离,嘻嘻哈哈。有时候岳丈就直接叫他“瞎白话”,他叫岳丈“老要饭”的,谁也不在乎。一次,瞎白话扛盐扭了腰,死尸一样不能动,岳丈叹口气,让女儿买来银针,只扎了两次,瞎白话就下地了。岳丈这才告诉他自己懂点家传的正骨推拿医术,用了半年时间把正骨的医术悉数传授给了瞎白话……
瞎白话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再后来,我所知道的是:
那个从副场长位置退休的李满,在一个雨夜,一声炸雷后,心脏病发作,孤独地死在家里。那一刻,他的老婆在场俱乐部正欢快地跳舞。瞎白话的老伴无疾而终,瞎白话给老伴穿好装裹衣服,等大家注意到他,他坐在女人身边,面带笑容,仙逝多时了。
很多他医治过的病人为他守灵,瞎白话也算风光了一次。念悼词时,写悼词的人说,这是老喜丧,悼词里就叫他瞎白话吧。结果,悼词几次被笑声打断。瞎白话下葬那天,我也去了,从坟地出来的半路上,忽然下起疾雨,等我们全身湿透,雨也停了。
有个人笑着说:“这个瞎白话,死了还和大伙闹着玩儿。” 人们都笑,我也笑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在去找瞎白话正骨的途中向一位钓鱼老人询问瞎白话的住处,得到的回答是“找那个老不死的干啥啊”,表现出瞎白话性格随和,平时与朋友们相处得很融洽。
B.李贵和李满都成了工人。李满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工区区长,而李贵虽然是伤残军人,却一直是个工人,得不到提拔,这是因为他经常抱怨、总爱说这说那。
C.小说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叙述了李贵、李满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以李满反衬李贵,使李贵的性格特点更鲜明。
D.再次相遇后,李满因为当兵时的事深感愧疚,因此总是抢着帮李贵干活,二人冰释前嫌,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在平淡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生活轨迹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触发了读者对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2.小说中的瞎白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瞎白话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正骨”为题,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A“平时与朋友们相处得很融洽”错,从初见面的人开玩笑的一句话中看不出这一点;B.他“经常抱怨”错,“总爱说这说那”不等于抱怨;D“李满因为当兵时的事深感愧疚”错,从全文叙述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来看,他是怕昔日的事情暴露。】
2.①善良,重情重义。打仗时他顾念情意,放走同村人李满;守水门时收留河北要饭的妇女。②外向直爽,幽默风趣。我们向他问路,他假装自己不是瞎白话;与岳丈开玩笑,称他为“老要饭的”。③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打仗时李满伤害过自己,但他不计前嫌仍与李满歃血为盟。(每点2分,性格判断1分,结合小说分析l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分)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更加真实。(2分) ②以找瞎白话正骨为话题,引入瞎白话的故事,(1分)使叙事更加集中。(2分) ③叙述方法上采用倒叙,(1分)先交代瞎白话高超的正骨技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交代技艺的由来。(2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①小说以“正骨”为标题,题目双关、含义丰富。一方面“正骨”是指瞎白话会正骨,同时“正骨”又是指“骨正”,是指瞎白话为人正直。②“正骨”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让小说情节紧凑清晰。“我”找瞎白话正骨——瞎白话的故事中体现“骨正”——瞎白话正骨技艺的由来——“骨正”之人善终。③标题让人物特点更鲜明。正骨体现出瞎白话的医术高超和善良、重情重义。④标题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对正直、善良、宽容的人格的赞扬。(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三点8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痴
梅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
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 “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
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
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项是 ( )(3分)
A.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吋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B.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C.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叶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
D.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2.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D(A“余五晚年悲剧命运”这一说法错误,在常人看来是如此、但在余五看来,却末必是悲剧命运。B“只要是被他棒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右哪一个不红火的”这一说法以偏概全.绝对化C“这把其父气得吐血”和“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这一分析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2.①执着。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1分)②仗义。余五惜才爱才,仗义疏财。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2分)③乐观。余五乐而忘忧,心怀坦荡。他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2分)
3.示例一:赞同。①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②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
示例二: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哑巴
赵书萍
小哑巴是个聪明、漂亮的男孩。两岁时,一场高烧阻断了他的言语之路。六岁时,他娘生下一个小弟弟,小哑巴乐得又蹦又跳。常常是他娘抱着婴孩,他拽着娘的衣角,一手替她拎着包或提着篮。如果,看到一些大人来逗他弟弟,面容和善的,他也跟着在旁憨笑。有的故意装出凶神恶煞的样子,小哑巴信以为真,就握紧了小拳头,一副要跟那人拼命的架势。
弟弟渐渐会走了。小哑巴守着弟弟,寸步不离。弟弟摔跤了,他把他扶起来,用手抹去弟弟眼角的泪水。冬天,他用自己的手捂暖弟弟的手。夏天,他给弟弟打扇、赶蚊子。娘在旁边轻轻地叹息:他这样照顾弟弟,以后,不知道谁来照顾他呢?弟弟上学了。虽说那个年代的孩子没那么娇贵,不用大人接送,可小哑巴俨然是个小家长,经常放学时在门口等弟弟。有时候,他还用收集鹅毛、火柴盒等换来的零钱给弟弟买上一串糖葫芦。“哥,你怎么不吃糖葫芦?”弟弟问。他就打手势告诉弟弟他不爱吃甜的。
上天是很公平的,对他家也是这样,一扇窗关闭了,另一扇窗就打开了。弟弟从小能说会道,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学了拼音,在农村小学,他的普通话发音一点也不受那些民办老师的影响,出奇地准。上初中了,英语发音也很好。弟弟告诉哥哥,说英语是优美的有节奏的语言。哑巴口不能言,就连连点头并竖起大拇指。虽然自己没上过学,他多么希望弟弟拔尖啊。他在队里挣工分赚钱,所有的钱都交给家里。娘给他的零钱他也不用,给弟弟买书。后来,弟弟去几十里外的镇上念高中,哑巴就像生命中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每到星期六,他早早地立在村头的路上等弟弟回来。难得见面,兄弟俩在一起就形影不离。星期天,天气晴朗,哑巴在自留地里干活。弟弟则坐在田垄上看书、背单词。哑巴累了,有时就在田垄上躺一会儿,望着蓝天白云,他多想弟弟是一只大鸟,在蓝天上飞呀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后来“文革”开始了,学生们都不念书了,每天疯跑、打斗。弟弟跑回家,哥俩又能朝夕相伴了。弟弟看书,哑巴就在旁给他放风,只要有人来,他就飞也似的把弟弟手中的书夺下来,藏起来。有一次,弟弟单词正背得起劲,二个小造反派破门而入,看到了那本英语书,就要缴去。哑巴操了一把菜刀,目露凶光,一副鱼死网破的样子,结果那个人悻悻地走了。哑巴还用手比划“不准说出去,否则有你好看。
哑巴该娶媳妇了。……家里早就为他攒下一笔钱。村西的一户人家很穷,等钱急用,只要彩礼送去,就把人送来。可在这个节骨眼上,弟弟犯病了,胃疼,疼得满地滚,有人暗地里说那可能是胃癌。哑巴去大队借了一只船,把弟弟送往县城医治。他爹摇船,他在岸上拉纤。粗粗的纤绳深深勒进他的肩膀。他大汗淋漓,他觉得弟弟的命就悬在那根绳上。天空中有一群群鸟叫着飞过,他没有抬头。“弟弟是一只鸟,一定会飞得很高很远,他不会死的。”哑巴想着,身上又加了劲。到了县
城,弟弟住进了医院,哑巴则每天去码头做装卸工赚钱。弟弟查出来不是胃癌,医治了一阵回来了。哑巴娶媳妇的钱也就用掉了,那婚事当然是没有指望了。
“文革”结束恢复了高考。弟弟考上了名牌大学。哑巴每天乐呵呵的,走路也轻快。可不久他们的爹去世了。从此,哑巴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每月给弟弟寄生活费。弟弟很争气,读了研究生然后又留校教英语。
弟弟结婚后就不再让哑巴寄钱了。后来,是弟弟把钱往家里寄。弟弟寄的钱越来越多。哑巴觉得自己好像下岗了,有些失落。但哑巴又为弟弟高兴。弟弟是知名教授了。弟弟经常去外国,去了会寄照片来。哑巴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坐在门前陪母亲晒着太阳,看弟弟一家或弟弟在各种各样的国旗下的照片。他还拿给别人看,满脸的得意、骄傲。弟弟寄的钱,哑巴从来不用。娘病逝前,他用这些钱给她买了一块基地。这也许是哑巴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迷信行为,他买墓地前找了个风水先生去看,他用手比画着,意思是基地的风水必须荫及子孙。
哑巴是在一场大火中丧生的。他的侄子去美国留学的那天,他喝了酒,醉倒了。灶间灰堆里有几星火燃起来了。他被火烧醒,本能地跑了出来。但他又转回屋里,去抢那只小箱子,箱子里放的是他们家所有的照片。当他再出来时,一根椽子掉下,砸在了他头上……
弟弟每年都带着侄子给他上坟,在坟前烧大叠大叠的照片,弟弟还烧他著的书。“哥,这些书,你一定能看懂的。”弟弟一边烧,一边说。
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主要讲述了哑巴从年幼到去世的充满艰辛的人生历程,故事情节完整,波澜起伏,生动感人。
B.一扇窗关闭了,另一扇门就打开了,哥哥是哑巴,弟弟就能说会道,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这说明上天是很公平的。
C.哑巴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用饱含热情的语言赞美了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弟弟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用是烘托哑巴。
D.文革期间,弟弟偷偷读书学习被发现,哑巴为保护弟弟居然操起菜刀威胁造反派,可见文革使弱者爆发出惊人的勇气。
E.哑巴为抢存放家人照片的箱子而在大火中丧生,这一情节设计得合精合理,符合人物性格的走向,正所谓性格即命运。
2.“哑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
3.小说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 (5分)EA (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C得1分。【解析】B项“哥哥是哑巴,弟弟就能说会道”逻辑错误;“这说明上天是很公平的”理解错误。C项中“用饱含热情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文中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D项“可见文革使弱者爆发出惊 人的勇气”理解错误,表明的是哑巴为保护弟弟爆发出的惊人勇气。)
2.(6分)①把弟弟视作生命的全部,关爱弟弟,无微不至;供养弟弟,牺牲所有毫不吝惜,是一个十分重视手足亲情的人。②以家族兴盛为己任,希望弟弟努力读书,光耀门楣;为弟弟的成就感到骄傲,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同时又有一点小小虚荣心的人。③吃苦 耐劳,意志坚强,勇敢智慧,是一个特别勤劳能干的人。④生活节俭,纯朴无私,物质 欲求少,是一个需要很少却付出很多的人。(每点2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意思答 对即可)
3.(8分) ①侧面衬托出哑巴为弟弟付出之多,使“哑巴”的形象得以进一步凸显。②使弟弟对哑巴哥哥的感恩和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深沉。③生者和死者这种交流,深化了小说兄弟手足情深的主题。④使小说内容情节更加完整,哑巴虽然死了,但也得到了某种告慰,符合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
正在阅读: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训练03-02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06-22
zhzl2013-2014学年度冀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题0108-20
锐角三角函数07-07
搞笑的中国式英语09-02
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处理规程-翻译09-15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05-29
《绿里奇迹》观后感04-0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文学类
- 文本
- 训练
- 高考
- 阅读
- 小说
-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一)
- 物业公司自评报告模版 - 图文
- 甲级单位编制纸箱纸板盒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01
- 齿轮传动习题(含答案)
- 山西省大同市阳高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
- 2012年4月杨浦区初中物理二模试题及答案
- 专业课作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答案
-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素质班)下学期期末
- XX公司安全管理规范手册
- 2012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500百强榜单
- 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
- 路基边坡防护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 使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
- 创造建筑文明工地计划书1
- 浅析篮板球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 图文
- 客诉处理程序
- 论共有人的优先购买权
- 新版PEP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1测试题
- 居住设计原理知识点总结
- 14.综合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