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十三五”商业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3-08-07 08: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谷区“十三五”商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商务委员会

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

2016年03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一、规划范围 (1)

二、规划期限 (1)

三、规划依据 (1)

四、规划原则 (2)

第二章发展现状 (2)

一、发展成就 (2)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3)

(二)业态结构及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4)

(三)商业贡献进一步提升 (5)

(四)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6)

二、面临问题 (9)

(一)商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9)

(二)商业规模普遍偏小 (10)

(三)商业网点体系不够健全 (11)

(四)交易市场层次低 (11)

(五)商务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12)

第三章发展环境 (13)

一、发展环境 (13)

(一)优势 (13)

(二)劣势 (14)

(三)机遇 (15)

(四)挑战 (16)

二、发展趋势 (17)

第四章总体思路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发展定位 (18)

三、总体目标 (19)

四、具体指标 (19)

第五章主导产业 (19)

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20)

(一)建立城市保障型物流体系 (20)

(二)加快推进口岸物流体系建设 (21)

二、加快电子商务发展 (22)

(一)推动传统流通产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 23

(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应用 (23)

(三)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23)

三、促进特色旅游商业发展 (24)

(一)建设“世界休闲大会”配套商业 (24)

(二)着力培育发展特色商业 (25)

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27)

(一)构建“一主两副一带多网点”主城区商业格局.. 28

(二)发展镇级商业中心 (31)

(三)完善农村商业网点 (31)

第六章空间布局 (32)

一、中心城区商业布局 (32)

二、特色重点镇商业布局 (33)

(一)金海湖镇 (34)

(二)马坊镇 (34)

(三)夏各庄镇 (35)

(四)马昌营镇 (36)

(五)大华山镇 (36)

(六)峪口镇 (37)

三、农村商业布局 (37)

(一)商业基础设施建设 (37)

(二)集贸市场建设 (38)

(三)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38)

第七章重点项目 (39)

第八章保障措施 (40)

一、建立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实施 (40)

二、规范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41)

三、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41)

四、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竞争能力 (41)

五、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商业实力 (41)

六、支持商务创新,提升现代化水平 (41)

七、加快人才引进,优化人员结构 (41)

八、完善监测体系,建立预警系统 (42)

第一章规划总则

“十三五”时期是平谷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一区四化五谷”的战略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商业服务业在扩大消费、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据国家、北京市和平谷区相关规划及文件,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产业范围是平谷区商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商务服务业。涉及的商业业态和组织形式主要有: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店、折扣店、酒店宾馆、餐饮店等。

本规划的区域范围为平谷区行政区域。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2.《北京市平谷区统计年鉴2008-2013》

3.《北京市平谷区第三次全国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4.《平谷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图集》

5.《平谷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说明》

1

6.《北京绿谷器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情况简介》

7.《平谷区夏各庄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

8.《平谷区夏各庄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

9.《平谷区金海湖镇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10.《平谷区马坊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1.《平谷区人民政府公开选聘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单位的公告》

12.《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关于做好“十三五”时期商业服务业规划研究制定工作的通知》

13.《北京市平谷区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

14.平谷区政府的其他相关文件和资料

四、规划原则

顶层设计,整体布局。

引导生产,改善民生。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立足当下,适度超前。

深化改革,健全体制。

第二章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规

2

模持续扩大,业态结构及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综合贡献进一步提升,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全区共有商业服务业法人单位5008个,比2008年末增加2452个,年均增长14.4%,总量及年均增速分别居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26748人,是2008年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7%,总量及年均增速分别居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四位和首位;商业服务业法人企业资产总计528.3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4.5倍,年均增长40.4%,总量及年均增速分别居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位和第二位。

2015年,平谷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2.3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4.3%,实现社零额占全市社零额的0.9%,对全市社零额的贡献率为 1.1%,拉动全市社零额上升0.08个百分点。总量及增速分别居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位和首位(见下表、图)。

3

2015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社零额对比

2011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及政策环境因素影响,社零额增速有所放缓,表明平谷区与全国、全市一样,经济及消费市场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业态结构及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业态结构不断优化,拥有百货店、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网上商店等10种零售业态,引进知名品牌及连锁店60余家,基本满足了本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以国泰、和美及新开商业街为中心的传统商圈业态愈加丰富并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以零售业和居民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中心。主城区西部万德福商业综合体已建成,将成为平谷城区新的现代商务中心。积极引进和培育优势企业,全区先后引入鑫海韵通大卖场平谷店、枫尚奥特莱斯购

4

物广场、万德福商业综合体等大中型商业设施,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带动了区域商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

截至2013年底,中心城区零售、餐饮和居民服务三个行业共有店铺3594家,零售业占53.9%,居民服务业占31.4%,餐饮业占14.7 %。零售业店铺1937家,其中占比较大的分别为:专业店35.8%,食杂店21.9%,家居建材商店17.6%,专卖店13.1%,超市4.7%,百货3.8%,便利店1.7%。

从零售业态的销售情况看,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在限额以上10种零售业态中,零售规模居首位的是专业店,实现零售额15.7亿元,其次是百货店7.5亿元、专卖店7.1亿元。增幅居首位的是网上商店,同比增长66.8%,其次是家居建材商店增长26.8%,邮购增长11.7%。

(三)商业贡献进一步提升

2014年,商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1.6%,高于第三产业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1%,与2010年持平;占第三产业19.7%,比2010年增加0.7个百分点。

2014年,商业服务业实现税收13亿元,占平谷区税收20.3%,占第三产业税收31.0%,是2010年税收的1.7倍,年均增长13.7 %。

5

(四)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1.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平谷区电子商务销售额6.5亿元,位列生态涵养发展区第三位。2014年,网上商店实现零售额1.2亿元,同比增长66.8%,拉动全区社零额增长0.7个百分点。全区已有本来生活网、凡客等电子商务平台4家,电商企业50多家,销售农产品的电商企业16家,其中网上销售大桃350万公斤,农民增收4900余万元(见下表)。

6

注:表中数据为各行业限额(规模)以上企业汇总数据。

2.物流业蓬勃发展

产业聚集初见成效。目前,马坊物流基地一期1.3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产业布局,主要分为(平谷陆港)口岸功能区、电子商务区、御马坊国际物流中心区、流通总部区。“内陆口岸+电子商务+展示交易+冷链物流+流通加工”的口岸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在平谷陆港的带动下,截至2014年底,马坊物流基地累计入驻企业656家,以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流通总部与物流信息技术研发类企业为主。入驻企业注册资本总计约2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计约15亿元,上缴税收总计约16.58亿元,带动就业近2000人。

四大功能区运营状况良好。其中:平谷陆港2014年外贸集装箱货运量4.6万标箱,进出口货值14.8亿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25.9倍、29倍,平谷陆港目前已服务于北京市14个区县近300家进出口企业,形成了以红酒、食品、农产品、化妆品等商品进出口为重点的特色口岸。电子商务区一期7.5万平方米已完成建设开始试运营,已有部分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御马坊国际物流中心区已完成一期2万平方米商务会展中心建设,即将启动二期37万平方米综合项目建设,将打造为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保税展销、现代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平谷陆港联检大楼内海关、检疫、银行、船代、货代等均已入驻,为通关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总部大厦一期工程、

7

电子商务大厦也已基本完成建设或投入运营。

3.商业便民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地区商业便民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社区商业便民服务,打造居民社区消费“一刻钟服务圈”,城区27个社区实现便利店、便民菜店、早餐店等7种便民商业设施全覆盖。

农村消费便利度进一步增强。截至2014年,全区共有农村便利店460家,80%由平谷区供销合作联合社物流配送中心配送;集贸市场17个,主要大集有东寺渠、华山、峪口、马坊、靠山集等,起到了改善农产品流通、便利当地居民消费的作用。

4.重点商业项目取得一定进展

“十二五”时期,实施了万德福商业综合体等4个重点商业项目的建设。其中万德福商业综合体已建成,主体商业设施北京华联购物中心(平谷店)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开业,占地面积5.9万平米,地下1层、地上5层,预计年销售额7亿元,是目前平谷区单体体量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经营涵盖潮流精品、童趣优家、饕餮盛宴、影音沙龙、便捷生活等多个项目,引入BHG生活超市、COSTA COFFEE、耀莱成龙国际影城、BASIC HOUSE、热风、E-LAND、古田森、15MINS、权金城、新辣道、蒙娜丽莎等知名品牌商户100家,90%均为首次入驻平谷。马坊北区商业项目,规划面积约100万平

8

方米,包括购物中心、酒店、休闲娱乐和餐饮等商业设施,将满足消费者购物、娱乐、休闲、吃住一站式消费需求。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已经挂牌,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首批5家电商企业入驻,为区内电商创业者提供了孵化平台、聚合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三大服务平台,2015年累计入住电商企业10家。鑫海韵通大卖场于2012年4月开业,经营面积1.5万平米,是一家集超市、服装专卖店、家电专业店、餐饮店等于一体的中型购物中心。

二、面临问题

“十二五”期间,平谷区商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按照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商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本区商业服务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及增速与其他生态涵养区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并有扩大趋势2010年以来,商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1.6%,低于全区GDP年均增长11.7%的速度。2011-2014年商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分别为8.6%、8.3%、8.2%和8.1%,逐年下降;商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9.9%、19.6%、19.5%和19.7%,较“十二五”初期有所下降。这说明了平谷区商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区经济发展速度,也低于其他产业发展

9

平均水平。

(二)商业规模普遍偏小

1.商业规模较小

本区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较少,行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现有商业设施以底商为主,商业表现为“小、散、低、乱”,即网点分散、规模偏小、档次较低、发展无序。此外,由于社区商业设施分布不均,导致“马路市场”现象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卫生、治安,并存在噪音扰民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有损城市形象。

平谷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集贸市场、沿街商铺为载体,78%的商铺建筑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限额以下商业企业零售额占将近一半,小型商户较为活跃。

2.缺乏大型商业设施

整体看,平谷区商业层次较低,利润水平不高,现有营业面积达一万平米的大型商场超市只有3家,经营的国内知名品牌商品有限,缺乏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超市等大规模、上档次的商业设施。商业品牌吸引力不强,休闲娱乐功能较弱,商业整体盈利能力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较差,区内中高端消费向顺义及城区流出趋势明显,且限制了外来消费。

10

(三)商业网点体系不够健全

1.商业布局不合理

平谷区商业网点多集中在主城区中心区域,主城区北部区域、南部区域、洳河两岸及重点村镇商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布局散、档次低、存在供需矛盾。农村地区还主要依靠传统大集,生活配套设施薄弱,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现有商业网点布局随意性较大,遇路成市、逢街必店,摊群式、底商类设施占比较高,没有形成合理的商业层次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平谷区商业集群的有效整合。

2.网点体系不健全

根据《平谷新城规划》,平谷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应按照区域级、城市级、组团级和规划单元(街区)级配置。目前,以国泰百货、和美购物广场为代表的城市级主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形成,但区域级、组团级及单元街区级商业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四)交易市场层次低

伴随区域性贸易集散功能的增强,平谷区形成了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平谷区现有集贸、集期、综合及专业市场37家,其中集贸市场7家、集期市场18家、专业和综合市场12家。经营范围包括摊群式商品交易、蔬菜批发零售、再生资源、建材等。经营面积约为85万平方米,

11

年交易额在20亿元左右。这些市场为百姓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对繁荣全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商品交易市场的类型不全,大部分市场基础设施和交易方式落后,交易环境较差,成交额少,辐射能力不强。

(五)商务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平谷区商务服务业发展速度在北京市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偏小,相关政策倾斜不够,缺乏组织与资源整合,与同在生态涵养区内的怀柔区和密云区相比,平谷区商务服务业的企业数量、企业规模、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均明显偏低,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高。2014年,平谷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3.2亿元,分别低于怀柔区和密云区0.8亿元和3.3亿元(见下图)。

2014年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商务服务业情况对比

12

第三章发展环境

一、发展环境

(一)优势

1.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平谷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3.4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速11.7%,高于全市0.9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从54.1%提升到54.8%,处于城镇化加速期。随着本区“做精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发展战略的实施,本区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为商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消费群体规模稳定,消费能力增强

截至2014年底,全区常住人口达到42.3万人,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中位列第二。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未来几年本区人口将保持相对稳定。201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226万元和18785万元,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中位列第二位。随着本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就业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消费意愿的增强,消费能力将稳步提升,为商业发展奠定基础。

3.区位优势带来高端消费人群

平谷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节点位置,处于北京、天津、唐山三大城市的核心位置,是京东旅游圈的重要枢纽。平谷

13

距离北京市区70公里、天津市区110公里,到首都国际机场的车程只有半个小时,临近空港的区位优势将日趋明显。

平谷区内道路“七横八纵”,路网密度在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最高、结构最合理,可以实现各景点之间的快速接驳。平谷现在有一条东西向的高速公路对外连通,2020年前还要新建一条轨道交通线和南北向的一条高速公路,形成立体化的快速交通网络。区位优势及便利的交通将成为平谷区吸引京内外、境内外高质量消费群体的有利条件。

4.商业用地资源相对充裕

按照《平谷新城规划》,目前主城区建成区已实施商业用地空间资源7.93公顷,占规划商业空间用地资源的4.21%。独立占地的商业服务空间资源用地已实施部分占6.85%。商业设施扩展空间资源丰富。

(二)劣势

1.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2014年平谷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1.3%,与其他区相比,经济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城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不利于商业的持续发展。

2.商圈影响力与辐射力不强

平谷区重点打造的区域性中心商务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品牌入驻推进较慢,周边商业项目启动受土地规划、拆迁腾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n9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