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础班讲义(哲学、政经部分)

更新时间:2024-03-04 2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2011年考研政治春季基础班讲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

第一单元 导论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一、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二、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观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3.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朴素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往往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但有其局限性。其一,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其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其三,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但历史观是唯心的。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练 习

一、单项选择 1. 感觉是认识的起点

A. 只是唯物主义观点 B. 只是唯心主义观点 C. 既可能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能是唯心主义观点 D.是一种二元论观 2.在下列各组命题中,哪组命题体现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A.“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水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组合”与“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D.“人是机器”与“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00年文17)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97年文11) A. 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D. 万物皆备于我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E.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94年文11)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E. 物是感觉的复合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93年理19) A. 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 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 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反映自然与社会

D. 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

2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第二单元 唯物主义

一、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运动和静止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①凡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②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这一点会导致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人的感觉或观念,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天理”等客观精神。

3.运动的基本形式

①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物质运动存在着五种基本形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②五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也不能把低级的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的运动形式。

③五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首先,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存在的基础,高级的运动形式总是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其次,对于包含着多种运动形式的事物而言,高级运动形式起主导作用,低级运动形式处于从属地位;再次;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静止的含义

静止具有相对性,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其二,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 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3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7.反对两种错误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其一是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的观点,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其二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二)时间和空间 1.时间、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2.时间、空间的特点

时间具有一维性,它是不可逆的;空间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3.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

①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任何事物,无论其过程怎样短暂,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任何事物,无论其体积怎样微小,总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②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都是不可思议的。

③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客观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②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否认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观点。 5.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①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②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③然而,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

二、意识及其与物质的关系

(一)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1、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

其一,由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 其二,由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其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使猿手转变成人手,使猿脑转变成人脑。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丰富着人的意识,人的思维能力本身也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

2.从生理基础上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人脑本身并不能派生出意识的内容。

②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

③所有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通过分析意识的产生和本质,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4.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二)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能动性的含义

意识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在这里,具体时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创造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

②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3.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条件

5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加以实现的东西。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可能性误做不可能性。否则,我们会放弃必要的努力,使有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没有变成现实。在危险的面前,我们也会丧失警惕,一旦危险发生而手足无措。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把不可能性误做可能性,否则我们会徒费力气,劳而无功。我们还会在并不存在的危险的面前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

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上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又叫非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上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不同于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成现实的东西,而抽象的可能性一旦在将来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条件,就可以转化为现实。

我们不能把现实的可能性误做抽象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就会把今天能够实现的任务推给将来,这是一种“右”的错误。

我们也不能把抽象的可能性误做现实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就会把将来能够实现的任务勉强放到现在来做,这是一种“左”的错误。

③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可能性在质上有好、坏之分,我们区分这两种可能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也做好另一手准备,防止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

④要区分可能性的程度。

可能性在量上有大小之别,或然率或概率即是表示可能性在程度上之大小的公式。精确地了解可能性之大小,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

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二者不能混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离不开现实性,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其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这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这是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化。

4.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我们做工作要从现实出发。

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分清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使好的可能变成现实。

11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三、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

①质的含义。质是使事物成为自身而与他事物相区别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②质和事物的关系: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凡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③质和属性的关系:

属性的含义。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属性是质的表现,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质由该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由于矛盾往往是复杂的,所以事物的质和属性往往具有多样性。

④认识质的意义:

其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才能把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加以区分。

其二,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只有先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进而认识事物的量。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起点。

2.量

①量的含义。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②量和事物的关系: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的。凡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③量具有多样性。

④认识量的意义: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分析固然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但定量分析同时又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

3.度

①度的含义。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②关节点的含义。关节点是指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或最低界限,是度的两端的极限。

③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一方面,量中有质,质中有量;另一方面,质和量相互规定,一定的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一定的量又规定着质的稳定性。

④认识度的意义:

其一,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其二,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2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

2.区分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在度的范围之内的变化属于量变,超出了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

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4.要反对割裂量变和质变的两种形而上学观点

一种是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激变论;另一种是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质量互变规律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它是一条客观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具有复杂性 ①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量变的多样性:其一,数量的增减引起事物的质变;其二,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即场所的变更)引起质变。

质变的多样性:

其一,爆发式飞跃,这种飞跃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的对抗形式,用于解决对抗性矛盾。 其二,非爆发式飞跃,这种飞跃不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和对抗,用于解决非对抗性矛盾。 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其一,量变中渗透着质变,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

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某些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其二,质变中渗透着量变,表现为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是指事物进入质变过程以后新质因素有量的的扩张,旧质因素有量的消亡,直到完成质变。

四、对立统一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认为世界的普遍联系,归根结底取决

13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于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为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③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辩证法的一系列范畴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矛盾法则从不同侧面的展开。

④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⑤是否承认对立统一亦即是否承认矛盾,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 2.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

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认识上的错误。

3.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导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其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狭隘地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是指它的条件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旧的统一体就会破裂。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是指它的无条件性。这里所说的无条件,是指矛盾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有斗争。矛盾的斗争性可以打破旧的同一性,建立新的同一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让位给新的矛盾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同一,而这种同一必须包含着斗争;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总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④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加以割裂,或者只见同一不见斗争,或者只见斗争不见同一。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是自我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14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2.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④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3.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其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其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③形而上学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或者否认内因夸大外因,表现为“外因论”;或者否认外因而只承认内因。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其二,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②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

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2.矛盾的特殊性

①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个性,即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②把握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事物的个性。二者相互区别,不容混淆。

15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不能离开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换句话说,共性不能离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总是和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总是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换句话说,个性总是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的,个性总是包含着某种共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存在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即共性的东西,在更大的场合中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的东西即个性的东西;在一定场合下为特殊性的东西即个性的东西,在更小的场合中可以转化为普遍性的东西即共性的东西。

4.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 共性 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①含义。在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矛盾可分为主、次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关系:

首先,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它制约着次要矛盾,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用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其次,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再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旦出现转化,我们工作的重点也相应地转移。

16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①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②关系:

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其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

再次,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易位,在这种情况下,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练 习

一、单项选择

1.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01年文1)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00年理3)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3. 激变论(又叫灾变论)在哲学上属于

A. 辩证发展的观点 B. 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C. 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D. 辩证联系的观点 4. 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区别在于 A. 辩证法承认转化,诡辩论否认转化

B.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统一,诡辩论和唯心主义相统一 C. 辩证法主张发展的观点,诡辩论主张静止的观点 D. 辩证法主张转化需要条件,诡辩论否认转化需要条件 5.把抽象的可能性误作现实的可能性,会导致 A.右倾保守的错误 B.“左”倾冒进的错误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6.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17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B.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C.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 D.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 A.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

B.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

C.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 D.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 8.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9.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99年文3)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不定项选择

1.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98年理12)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97年理11)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3. 量和事物的存在是 A. 不可分的

B. 可以分离的 D. 非直接同一的

B. 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D. 不懂得任何个性都是共性

C. 直接同一的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 “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 A. 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C. 抹煞了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5. 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

18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 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C.事物的质时时刻刻被属性表现

D. 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6.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 A. 种瓜与得瓜

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 D.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 B. 它把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 A. 它夸大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 8. 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A. 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 B. 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 D. 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C. 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

7. “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C. 它否认了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D. 它进行了相对主义的诡辩

第四单元 认识论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从实践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决定

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同时成为认识的源泉并推动认识的发展。

若想弄清认识的本质,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区分以下三大对立: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①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叫反映论,它主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其一,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其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②唯心主义认识论又叫先验论。它主张人类的认识先于客观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和心灵的把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取决于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先验论。

2.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19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①可知论

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②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人们不能认识世界或者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3.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但它有两大缺陷:其一,不懂得实践的观点,不懂得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二,不懂得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机械的消极的反映论。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它认为人们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既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客观世界只有先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的。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还表现在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

2.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

③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

④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三)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选择性、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①所谓信息,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主体对于客体提供的信息,是要进行选择的。

②这种选择是以主体为转移的,是以主体自身已具有的理想信念和概念框架为参照系的。这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参照系一般表现为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表现为主体的认识目的,表现为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

20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③进行选择是完成认识的必要条件。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人们没有必要没有可能吸收对象的全部信息,只能吸收所需要的信息,要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

④认识过程不是对客体信息的简单搜集与再现,而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主体的认识图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过滤,整合重构。这一过程就是建构过程。

(四)实践决定认识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其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客观事物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观事物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观事物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

其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所以实践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其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其二,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其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正确,不依主观感觉而定,而要依实践的结果而定。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类造福。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离开了对实践的指导,认识不为改造世界服务,认识就是空洞的,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归宿。其公式是:“实践 认识 实践”。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

①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

21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②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二、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作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5.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廖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显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22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6.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

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

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

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

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 其一,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其二,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 其三,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 其四,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

其五,以“理念”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 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3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①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①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 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

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②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

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 ③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4.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 ①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②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

③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作最后的检验。

练 习

一、单项选择

1. 在判定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问题上主张“少数服从多数”的观点,是一种

24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A. 符合民主集中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 认识的客体是指 A.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B. 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C. 已进入认识领域但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事物 D. 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 二、不定项选择

1.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00年理17)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E.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00年理18)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 真理的客观性所包含的意思有 A.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 真理同客观事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C. 真理同谬误存在着一道无法相互转化的鸿沟 D.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4. 逻辑证明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作用是

A. 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B. 使实践经验由特殊升华成普遍

C. 对实践标准做出补充 D. 同实践标准并列成为检验真理的第二条标准

5. 下列判断属于实用主义的有 A. 凡真理必有用

B. 凡有用的必是真理

C. 可以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工具就是真理 D. 不同的人因其利益不同而有不同的真理 6. 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5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第五单元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①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含义

历史观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对立。

2.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①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一对立是两种历史观最为根本的对立。

②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到社会的内部矛盾中去寻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意志、理性,或者是“绝对观念”、“神”等“客观精神”。

③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社会发展过程看成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的堆积。

④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张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这一对立可以称之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构成。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含义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②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

26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高低: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后,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③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3.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①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相似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可以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可以相同。另外,从历史上看,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往往需要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而人类社会在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发生巨大的变化。显然,地理环境缓慢的变化是无法说明人类社会变化之迅速的。

②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③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在不同状况的生产力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下,同样的或大致一样的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的含义

所谓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没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②人口数量、密度、增长率影响社会发展。适度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作用,不适度的人口(过疏或过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里所说的人口的适度,主要是指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率应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保持合理的比例。

③人口的构成、人口质量的优劣影响社会的发展。尤其在生产力有了较高发展的时代,人口的质量(包括体力和智力)、职业构成、技能程度等成为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①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一个国家是否先进,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不能用人口的多少来说明。

②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革命爆发的原因。社会革命的爆发,同样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④人口因素本身要受到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4.我国人口问题的迫切性

我国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在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

27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产的比例严重失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②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③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④人口增长过快,加重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拖了经济建设的后腿。 对于人口问题,我们要通过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加以解决。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的含义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②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 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首先,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其次,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产方式,旧的社会形态即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三、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基本结构由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构成。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

社会观念结构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政治结构制约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四、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结构 1.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的要素

①劳动者。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形态的系统。其中,生产工具

28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要素。除此之外,生产力系统还存在着科学技术、管理、智力资本等非实体性要素。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要素,而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渗透在生产力诸实体要素之中。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①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使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良劳动对象,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④把科学应用到生产的组织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4.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物质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其三大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属于物质范畴。

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生产力具有历史性,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总要继承前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 (二)生产关系结构 1.生产关系含义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表面上看是人和物的关系,实际上却是人和人的关系。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怎样交换其活动,各自处于何等地位等等。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在生产关系诸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以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

29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六、社会的意识结构

1.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其一,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必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或正确或错误,都是对社会存在或如实或颠倒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根源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之中。

其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

其三,在无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不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有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社会上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一,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上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又能够提前预见未来社会发展趋势。

其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虽然从总趋势来说,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必然的联系,但某些经济上较为落后的国家其某些方面的社会意识却可以超过经济上先进的国家,而某些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在社会意识各个方面未必全是最先进的。

其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虽然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但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却不是彼此隔绝的。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要继承前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新、旧社会意识在内容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其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般地说,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大,因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其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够积极地反作用社会存在,精神力量可以变成物质力量。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

七、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必有什么样的

30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②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如果生产力仅仅发生量的变化,那么生产关系也只是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发生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变化;一旦生产力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结合,特别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严重地影响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①任何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适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力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合逐渐变成基本不适合。

③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就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重新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合。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演化。

4.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

①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源,使我们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

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

其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它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②上层建筑

其一,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

31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制度和设施。

其二,上层建筑的构成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其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基础决定,当着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于前进之中;当着某种经济基础走向没落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日渐腐朽。经济基础的根本质变决定全部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快地发生根本质变;经济基础的部分质变也决定上层建筑要发生部分质变。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要保证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并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面。

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为。

③从服务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进步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社会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腐朽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阻碍社会的发展。显然,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①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建立的,但上层建筑不可能绝对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②在同一社会内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处于量变状态。这种矛盾要求上层建筑

32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③当某种社会形态走向腐朽的时候,需要对经济基础进行变革。这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形成尖锐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从根本上变革上层建筑,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5.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①能够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前者,不会有后者,没有后者,也不会有前者。我们只有进一步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从而全面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②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又一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依据。

八、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存在着以下弊端:

其一,从所有制上看,我国长时间存在着排斥其他经济形式的单一公有制倾向;在国有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适当分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自主权,没有活力。

其二,从分配上看,我国长时间实行排斥其他分配方式的单一分配结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倾向。

其三,从运行机制上看,我国长时间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所有这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们通过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一,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公有制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要适当分开,企业要有经营的自主权,要充满活力。

其二,在分配结构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要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其三,在经济运行上,要重视价值规律,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坚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在上层建筑中进行的改革

我国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

其一,在思想上层建筑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着落

33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后的传统观念。

其二,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制度的某些环节还存在着缺陷,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等情况。另外,还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我国的法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我们要在上层建筑中进行改革。

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批判和消除各种剥削阶级思想观念。要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

其二,在政治体制方面,要解决党政不发、政企不分、机构重迭臃肿、办事效率低等问题,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我们要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练 习

一、单项选择

1. 在下列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判断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都是物质关系

C. 生产力体现的是物质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则是精神关系 D. 生产关系是联结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中介 2. 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

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D.“三个代表”思想

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 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阻挠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后果是 A. 使革命不再成为现实 B. 使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C. 使生产力的停滞成为永久的事实 D. 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 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A. 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B. 仅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

C. 仅仅贯穿于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 D. 贯穿于除了原始社会之外其他社会形态的始终 二、不定项选择

1. 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01年文17)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D. 人们实践活动创造的生产力 E.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2. 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99年理18)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国家政权

B. 政治法律制度

D. 社会意识形态 E. 社会风俗习惯

34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

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4. 为加速社会发展,必须使人口的增长 A. 同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B. 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C. 出现负增长 D. 同技术装备的增长成反比 5. 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比,它的独特之处是 A. 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B.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C. 它是以抽象理论形式出现的社会意识 D.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自然界的活动 6. 区分社会意识先进还是落后的标志,要看它是否 A. 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C. 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

B. 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D. 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7.社会之所以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因为 A.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的好坏,可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发生变化 C.地理环境可以直接推动社会的变革 D.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缓社会的发展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成功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这表明

A. 分田单干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C.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9. 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由此

A. 任何人的意志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 任何人的意志对历史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中

C. 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 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B. 在农村不宜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D.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综合性不定项选择题

1.某原始氏族对犯有过错的成员的最高惩处是将其驱逐,被驱逐者除死亡外别无选择。这说明

35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A.任何个人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失去原有意义

C.原始社会就存在着规范氏族成员之行为的法律,违者将受到惩处 D.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孤立的个人无法独立生产,因而无法生存

2.某大城市修筑一段马路,由于各种地下设施(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污水管道、电缆等等)分别为各个部门管理,而他们又互不通气,各自为政,致使马路先后被挖填八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例子说明

A.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危害

B.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思维方式是相通的,因为孤立地看问题,不可能从实际出发

C.做工作需要哲学的指导

D.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才可以做好具体工作

3.黑格尔认为,肉是由氮、碳等元素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再是肉。人们大概不会把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当作吃肉来满足。这说明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就无所谓共性 B.共性是个性的有机组合

C.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D.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4.我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意图证明人与天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他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由此,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男女,天有阴阳;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晴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董仲舒的思想体现了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B.其联系是杜撰的联系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说明

A.思想的交换是认识的源泉之一 B.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语言在思维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人脑是思维得以产生的源泉

6.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善即是恶,恶即是善。因为盗窃、欺骗被人们视为恶行,可盗窃打算自杀的朋友的剑使他自杀不成,欺骗生了病又不肯吃药的孩子说药是很好吃的,哄他吃了,救了他的命,却是善行。这说明

A.具体的善具体的恶是不确定的,抽象的善抽象的恶才是确定的 B.抽象的善抽象的恶是不确定的,具体的善具体的恶才是确定的 C.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一个判断此时此地是真理,彼时彼地就有可能变成谬误

36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7.印度诗人泰戈尔讲过一个故事:磨工带着孙子到集市上卖驴。起初,孙子骑着驴,爷爷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顺;爷孙俩儿赶紧换了位置,爷爷骑着驴,孙子地上走,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爷孙俩儿全都骑着驴,有位老太婆看见了又为牲口鸣不平,说他们只图自己舒服却不顾驴的死活;最后,爷孙俩儿全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走不多久,又听到有人讥笑:“这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的话,怎么会放着现成的牲口不骑呢?”爷爷听罢,叹口气说:“现在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选择,那就是咱们俩人抬着驴走。可这样一来,岂不更会被人笑掉大牙?”这则故事表明

A.到底应用哪种方式卖驴,并不存在着客观的标准 B.人们认识事物,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C.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确的东西总是因人而异的 D.认识具有多元性,因为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总是有所不同

8.一位哲人这样解释乐观与悲观。譬如面对着桌上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这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这杯子的一半是空的。这说明

A.乐观与悲观是人的两种心态,它们的不同和人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有关 B.世界因人而异,人的心态不同,决定着世界既有光明又有黑暗

C.二人认识世界都是片面的,若坚持全面的观点,人必须既要乐观又要悲观 D.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使人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

9.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10.传闻大卫王(古犹太人的国王)有只戒指,上面刻着这样的箴言:“一切都会过去。”据说,人在难过时看见这几个字会高兴起来,因为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人在高兴时看见这几个字又会难过起来,因为高兴的事情也会过去。据说,有位哲人不满意这只戒指的虚无主义的说法,针锋相对地在自己的戒指上刻上了另一句箴言:“一切都不会过去。”因为一切都不会在发展之中化为乌有。这段材料说明

A.时间既是不可逆的又是可逆的 B.时间虽然不可逆,但历史无法割断

C.虚无主义的错误在于对过去进行了绝对的否定

D.现在不同于过去,事物的发展具有间断性;现在由过去演化而来,事物的发展又具有连续性

11.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猫、田鼠、土蜂、三叶草四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

37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关系:猫捕食田鼠,田鼠毁坏土蜂的巢并偷吃土蜂的蜜,而土蜂在触及三叶草的蜜腺时可以给它授粉??这样,四种生物就发生了如下的连锁反应:猫多—田鼠少—土蜂多—三叶草茂盛;猫少—田鼠多—土蜂少—三叶草凋零。达尔文以此为例,认为整个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生命的经纬,而这些经纬交织在一起,便结成了复杂的“生命之网”。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既存在着直接联系,也存在着间接联系 B.事物不存在着任何独立性

C.三叶草茂盛还是凋零,取决于猫的多少,这说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生物链中一环出了问题,会殃及其他,因此,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12.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松树林经常遭受松毛虫的危害。松毛虫的天敌是黑卵蜂和小茧蜂,这两种昆虫专门在松毛虫身上产卵,而黑卵蜂、小茧蜂又必须依靠在阔叶乔木、灌木中采取花蜜来生存。于是,人们就利用这几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在松林周围有意培植一些乔木、灌木,以利于黑卵蜂、小茧蜂的繁殖,让它们去消灭松毛虫。这说明

A.此种保护松树林的办法,系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法则的运用

B.此种保护松树林的办法,系辩证法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法则的运用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阔叶乔木与灌木的培植是保护松树林的直接原因

1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存在”,是因为在死亡之前,我们总是我们;“我们不存在”,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此时的我们不会绝对地等同于彼时的我们。这一思想

A.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表现出了思维上的混乱

B.表述了一种矛盾的观念,这一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反映 C.既看到了事物变化的一面,也看到了事物静止的一面 D.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14.在生物进化中,遗传与变异是一对矛盾,缺一不可。没有遗传,物种会失去稳定性和连续性,无法进化;没有变异,物种以绝对相同的性状繁衍后代,也无法进化。由此

A.遗传与变异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B.遗传与变异都是物种进化的必要因素,无主、次之分 C.遗传与变异存在着相互贯通性

D.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得以进化的根由之所在

15.一位哲人说过:“最好把真理比做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击越厉害,放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这表明

A.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B.只有绝对排斥谬误远离谬误,才能发展真理 C.真理与谬误并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是在同谬误进行斗争中获得发展的

16.一位哲人说过:“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

38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钞票的印刷会这样精美吗?”这表明

A.矛盾中的任何一方,不仅仅抑制对方的发展,而且推动对方的发展 B.矛盾不仅具有斗争性,而且具有同一性 C.盗与防盗,伪与防伪,在动态中竞相增长

D.矛盾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只有彻底地消灭对方,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

17.黑格尔说过:“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虽名可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这说明

A.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整体统率部分 B.个性不能离开共性,个性包含着共性 C.构成事物系统的要素,不能分散地存在 D.手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18.《鲁滨逊漂流记》中漂流到荒岛上的鲁滨逊,之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除了意志坚强之外,还因为有伙伴星期五(人名)。而且,手中有对付野兽的利剑、枪支、火药,头脑中有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这说明

A.意志坚强并掌握科学技术可以使鲁滨逊彻底脱离文明社会而生存下来 B.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人可以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

C.所谓个人离开社会具有相对意义,从根本上说,鲁滨逊仍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个人 D.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9.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对于某些人以贮财为目的的购买邮票的行为,集邮报刊往往予以批评,认为这种沾有铜臭味的做法玷污了集邮这一高雅的陶冶人的情操的艺术活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之后,这些报刊则经常请专家发表文章,告诉读者哪套邮票增值潜力最大,最值得收藏。这表明

A.经济制度的变化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化决定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C.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无关,仅仅是人们对集邮活动进行重新认识而引起的观念变化

D.人的道德观念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20.庄周在解释天下之“正处”(合适的住所)、“正味”(纯正的口味)、“正色”(真正的美色)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疼,泥鳅也这样吗?人住在树上会颤栗,猿猴也这样吗?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处”呢?人吃饭菜,麋鹿吃草,蜈蚣吃蛇,鹞鹰吃老鼠,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味”呢?毛嫱、丽姬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女,可鱼见了她们下潜,鸟见了她们高飞,鹿见了她们远遁,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色”呢?由此,庄周否认了天下存在着“正处”、“正味”、“正色”。这说明

A.庄周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的观点 B.庄周的这一思想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庄周的这一思想是绝对主义的观点

39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D.庄周的这一思想属于诡辩论,但含有辩证法的成分

21.西方有则幽默,说一群豪猪挤在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所引起的疼痛又迫使它们分开;可分开以后又感到寒冷,于是再度挤到一起??如此反复多次,它们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了最大的温暖,或者说,在尽可能不冷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疼痛。这则幽默所蕴含的哲理是

A.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B.两点论就是均衡论,是全面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法则 C.不能孤立地做事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制约 D.兑现主观需要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2.《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蠢人外出游耍,感到饥饿,走到一家饭铺用膳。他买了一盘大饼,吃了一个不饱,吃了两个不饱,接二连三地吃了六个仍不饱,于是,开始吃第七个。第七个饼啃到一半的时候,他感到肚皮饱了。这时,他忽然懊悔起来,狠狠地责骂自己:“早知吃这个饼能饱,我应该先吃它呀。我白白糟踏了头六个饼,我真是一个蠢货呀。”蠢人的思维

A.孤立地想问题 B.是一种激变论的观点 C.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不懂得事物的变化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3.一位哲人说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这一论述体现了

A.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B.时势造英雄

C.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根源于社会存在 D.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24.国外有个学者曾花过很大精力考证欧洲近代史,最后得出结论说,欧洲近代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全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一世肚皮上的一块牛皮癣有关。其推导过程是:查拿破仑陛下肚皮上生有一块顽癣,按照法兰西国情,癣之为病很不高雅,它只在贱民中才会流行。因此,这块“御癣”受到了拿破仑的新婚夫人、高贵的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的蔑视与憎恶,这使拿破仑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拿破仑萌发了军事冒险的野心,他要亲率大军去揍俄罗斯人,企图建立盖世之功以博得夫人的青睐兼雪肚皮之耻。不料,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是个谨小慎微、胆怯持重的家伙,他在战争中力求万全,一再退避,结果竟把拿破仑的60万大军拖垮了。这样一来,不仅促使法兰西第一帝国垮台,而且引起欧洲各国政局的动荡,同时还激发了俄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思想的兴起,既出现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又出现了赫尔岑的论著和普希金的诗篇??这一推导

A.夸大了历史现象的偶然性,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0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B. 个性因人而异,无法事先预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研究个性必须要在共性的指导之下

D. 同类事物之所以存在着差异,就是因为同一共性分别地寓于不同的个性之中 48. 某富翁不知道饿的滋味儿,求教于穷人。答曰:“胃不舒服。”又问:“如何解决?”又答曰:“吃饭。”一日,该富翁吃多了,感到胃不舒服,于是又吃饭。可这样一来,胃更不舒服了,于是再吃饭??终于撑死了。由此而论

A.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B. 该富翁不懂得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违背了异因同果的法则

C. 适度的法则要求我们“允执其中”,既不能走这个极端,也不能走那个极端 D.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9.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大概无不为作者吴承恩丰富的想像力所折服。像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像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并且具有丰富个性特征的妖魔鬼怪??就连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主要人物,也是作者调动了极大的想像力塑造出来的。由此而论

A.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非理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具有理性的自然科学而言,必须排斥非理性因素

C. 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D. 《西游记》作为带有荒诞色彩的神魔小说,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50. 在我国台湾,有一批分裂祖国的“台独”分子。他们的行动是必然要失败的。其根本原因是

A. 他们在中国居民中只占少数 B. 他们对“一国两制”的主张持有异议 C. 他们不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D. 他们的选择违背了历史决定性的原则 51.按照常规,当我们勾动扳机时,子弹会发射出去。但由于可能存在的火药受潮、引信损害等因素,某些时候,勾动扳机后并没有产生子弹发射出去的结果。这说明

A.在特定时候特定地点,世界上存在着无果之因

B.由于相反原因的存在,使预想的结果没有发生,这是因果联系复杂性的表现 C.并非所有的因果联系全都表现为一因一果 D.某些时候,因果联系不具有先行后续性

52.如果我们留意自然界,会发现生物与环境往往存在着惊人的和谐。譬如,很多生物形成了与环境的颜色基本相同的保护色。草丛中的蚂蚱是绿色的;田野中的野兔是黄色的;雪地里的熊是白色的;趴在海底的比目鱼具有海沙般的色彩和斑点。更有趣的是,雷鸟的颜色可以随季节的不同而不断变换,变换之后的颜色和当时的环境的颜色总相吻合;避役(变色龙)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可以改变自身的色彩以便与外界色彩相一致。又如,生物的形态与机能和谐地统一,从而巧妙地适应了环境。海鸽的蛋产在悬崖绝壁,极易因滚动而摔破,但是,海鸽蛋一端大一端小,触动时原地打转,从而减少了摔破的机会。植物种子传播分为

46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风传播和动物传播两种,前者如蒲公英,果实生有毛绒绒的白色纤维,适于被风吹向四方;后者如鬼针草,果实有刺,极易附在动物的身上被带向各地。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粗壮的四肢支撑着沉重的身体,无法撮取食物,可它偏偏长出了一个长鼻子,绝妙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这说明

A.自然界的演化存在着某种既定的目的

B.自然界的演化是盲目的,所谓生物与环境的和谐,不是出发点而是结果 C.由此出发而形成的目的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由此出发而形成的目的论的认识,证明了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53.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困住了魏都督司马懿,形势对蜀军极为有利。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令诸葛亮班师。诸葛亮叹道:“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这表明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时机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是不可分的 D.时机转瞬即逝,不受具体的运动着的物质的束缚

54.牛顿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可是宇宙因何由静到动?牛顿提出了“上帝的第一推动”的观点。这种观点

A.不懂得运动的绝对性,不懂得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B.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也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说明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具有相通性

C.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不懂得运动与静止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 D.表明宗教的产生有其认识根源

55.在G-W-G'的产业资本的循环中,资本依次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终实现增殖,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资本循环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条件是: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同一时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并依次改变形态,实现着由前一种形态到后一种形态的转化。它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G-W-G'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体现着螺旋式的上升

B.事物的联系与运动是不可分的,没有联系,不可能有运动;没有运动,也不可能有联系

C.时间与空间相互制约,二者是不可分的 D.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56. 我们找一副扑克牌,请54人来摸,每人摸一张。牌可以任意洗,摸牌的顺序可以任意排列,看谁能摸到黑桃A

A. 谁摸到黑桃A都是偶然的,但黑桃A一定会被人们摸到是必然的。某人摸到黑桃A

47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这一偶然表现着黑桃A一定能被人们摸到这一必然

B. 人们一定能够摸到黑桃A具有必然性,这一必然性只有通过或张三或李四或王五摸到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C. 我们无法预见具体是谁能摸到黑桃A,但我们可以预见黑桃A一定能够被人们摸到。这说明偶然性无法预见,必然性可以预见,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一大区别

D. 一旦洗牌完毕,摸牌顺序确定,那么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谁能摸到黑桃A,但摸到黑桃A的那个人此时已被确定了。摸牌是如此,社会的演化也是如此

57. 德谟克利特认为,“任何一件事物的产生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万物都是根据某种理由并按照必然性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不过是人们捏造出来的一个主观概念,以掩盖自己的无知。譬如一只乌龟从天上掉在了一个行路人的头上,这是偶然性么?否。抬头看吧,天上正在飞着一只老鹰,是叼着乌龟的老鹰松了口而使乌龟掉了下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

A. 坚持了决定论 B. 坚持了可知论 C. 不懂得偶然性也是有原因的 D. 坚持了唯心主义宿命论

58.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始终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环绕太阳运动。何以如此?就是因为这里既存在着引力又存在着斥力。马克思说:“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由此而论

A. 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是引力,一个物体又不断离开另一个物体是斥力,引力与斥力既对立又统一

B. 引力与斥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属于相对静止,地球按照既定的轨道规则地绕太阳旋转,是相对静止的体现

C. 引力与斥力的平衡具有绝对意义。正因为如此,地球才能长久地围绕着太阳旋转 D. 正因为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平衡,引力与斥力作为矛盾的双方无主次之分 59.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试用瑞士化学家缪勒发明的滴滴涕。正当人们庆幸找到了置害虫于死地的高效农药时,害虫的天敌也近乎绝迹了。同时,由于滴滴涕的残毒可以长期累积,已经引起遗祸无穷的世界性公害。鉴于这一点,联合国有关部门已经禁止滴滴涕的使用。由此而论

A. 人们的思维误区在于忽略了一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忽略了一因多果中的“多果”往往利弊并存

B.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根由

C. 用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克服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可以指导我们做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

D. 从灾难中吸取教训,是实现谬误转化为真理的前提

60. 古人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历史,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此为分;秦始皇兼并六国,此为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继

48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www.enboedu.com

有楚汉之争,此为分;刘邦消灭项羽,创建汉朝,此为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此为分;司马炎灭魏建晋,此为合;东晋灭亡,南北朝对峙,此为分;隋文帝代周建隋,此为合;隋、唐之后,出现五代十周,此为分,赵匡胤创建宋朝,此为合??由此而论

A.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趋向是自己的对立面 B. 历史的演化具有循环性,故而循环论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C. 历史的演化存在着重复性,但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回复 D. 合、分作为历史演化交替出现的两种趋势,无主次之分

61. 庄周在解释天下之“正处”(合适的住所)、“正味”(纯正的口味)、“正色”(真正的美色)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疼,泥鳅也这样吗?人住在树上会颤栗,猿猴也这样吗?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处”呢?人吃饭菜,麋鹿吃草,蜈蚣吃蛇,鹞鹰吃老鼠,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味”呢?毛嫱、丽姬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女,可鱼见了她们下潜,鸟见了她们高飞,鹿见了她们远遁,那么,谁知道天下之“正色”呢?由此,庄周否认了天下存在着“正处”“正味”“正色”。这说明

A. 庄周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的观点 B. 庄周的这一思想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庄周的这一思想是绝对主义的观点

D. 庄周的这一思想属于诡辩论,但含有辩证法的成分

62. 牛顿曾把空间比做贮藏物体的大箱子,无论有没有物体,箱子全都存在。箱子中有物体,则箱子满着;箱子中无物体,则箱子空着。牛顿还把时间比做均匀流逝的河水,物质则是顺流而下的船。无论河里有没有船,河水都在按照既定的速度流逝。这种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B. 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D.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63.两个事件之间的同一段相隔的时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觉得长短不同,这与他们的情绪,对所观察的事件的兴趣、心理状态等等有关。由此而论

A. 时间具有主观性,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B. 时间具有可变性,因而具有相对性 C. 人对时间的感觉,受主体因素的影响

D. 人受主体因素影响而对时间的感觉,有可能成为在时间问题上形成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认识根源

64. 1971年,美国科学家搞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两个同步的原子钟一个放在地面上,一个放在飞机里。飞机围绕地球旋转一周后,飞机里的钟比地面上的钟慢了十五亿分之五点九秒。实验者以此认为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实验同时说明

A. 时间具有主观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上,由不同的主体决定 B. 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的时间 C. 时间具有相对性

D. 时间是人的主观调整的系列

49

wwww.enboedu.com 大品牌,值得信赖;要考研,我就选恩波!

65.诸葛亮四出祁山时,困住了魏都督司马懿,形势对蜀军极为有利。但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令诸葛亮班师。诸葛亮叹道:“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这表明

A. 时间具有一维性

B. 时机并非抽象的时间,有着特定的物质内容 C. 事物存在的时间与事物存在的空间是不可分的 D. 时机转瞬即逝,不受具体的运动着的物质的束缚

66.宇宙在时空上具有无限性。所谓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是指人们在空间中无论向哪个方向移动,也无论离开起点有多远,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内都不会遇到不能再继续前进的止境。所谓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是指在一个事件之后无论经历了多么长的时间,时间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而在一个事件之前无论有多久,还有无穷多结合起来的具有无限持续性的时间。否认这种无限性,必然会否认唯物主义。因为

A如果说时间不是无限的,就等于说世界不是永恒存在的,也就意味着世界是由某个存在于时间之外的东西创造出来的

B如果说空间不是无限的,就等于说物质世界是有限的,也就意味着物质世界之外存在着某种超空间的非物质的东西

C如果否认空间的无限性,那就等于说任何具体的物质都不存在于空间之中 D如果否认时间的无限性,那就等于说任何具体的物质都不存在于时间之中

67.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中说,曹操与刘表、张绣联军大战于安众,僵持不下。这时,曹操接到探报,说袁绍乘老巢许都空虚准备偷袭。曹操大惊,立即退军回救。刘表、张绣探知曹军退走的消息后,准备追击。张绣的谋士贾诩谏道:“不可追之。追则必败。”刘、张不听,追之,果然大败而回。二人见到贾诩后十分惭愧,说道:“不听先生之言,果有此败。”贾诩却说道:“现在可整兵再次追之,必能获胜。如不胜,请斩吾首。”刘表不听,张绣独自率军追击果然大胜而回。刘表对此不解,问贾诩道:“前者吾以胜兵追退兵,先生说必败;后者吾以败卒击胜卒,先生又说必胜。两次皆验,何也?”贾诩笑道:前者曹操退兵,必以精兵强将殿后,以防我军追击。曹军获胜后,以为败军安敢再来,而且还要急急忙忙回救许都,故而后军不再做准备。我军进攻无准备之敌,故而必胜。这说明

A. 曹军获胜,由此麻痹轻敌,胜中蕴含了败的因子,刘张联军利用对方的失误,故而实现了由败到胜的转化

B. 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使转化有了可能,在任何条件下,这种可能都会变成现实 C. 人的认知结构是否合理是能否发现真理的主体因素

D. 曹军的失败是输在了曹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上,张绣军再次追击获胜是赢在其谋士贾诩联系、发展地看问题上

68. 北宋学者杨时在《言默戒》里讲过一则寓言:“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对此,杨时解释道:“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这表明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mx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