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普通生物学复习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15 15: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名词解释(30分) 1、 系统、组织

系统: 由一些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而构成的结构。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机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通常可分为 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大组织。 2、世代交替

答:在一些动物体的生活史中,通常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两个阶段,互相交替的现象。 2、 变态、休眠、迁徙

变态: 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成体与幼体出生时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有显著差异的发育形式。

休眠:是指动物体在遇到外界环境不适宜时,新陈代谢水平降低,逐步进入到昏迷状态,待环境条件好转后再复苏的一种生物学现象,是动物对不良环境一种适应。 迁徙:动物周期性的较长距离往返于不同栖居地的行为。 3、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同律分节: 动物躯体及内部器官随分节而重复排列,所表现的体节结构和功能较为相似的现象。

异律分节:动物躯体的体节分化成若干部分,体内器官相应集中,所表现的机能也相应的分化和分工的现象。比如:节肢动物。 4、 寄生、共生

寄生:是指一种动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长期地或暂时地生活在另一种动物的体内或体表,以获得营养,使对方受到损害的一种特定的动物间的生态关系。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5、 排泄、排遗

排泄: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包括汗、尿液。 排遗:消化器官将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6、 脊索、脊柱

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纵行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脊柱: 由脊索演变而来(在高等脊索动物中),是由一块块脊椎骨相互关节和串联在一起的支持身体的棒状结构。 7、 脑颅、咽颅

脑颅:动物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一系列骨片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盒子。 咽颅:支持消化管前端的一组骨片,包括颌骨,舌骨和鳃骨。 8、 三重调节

鸟类的视觉器官很发达,是因为它通过独特的 “三重调节”方式来实现的: ⑴. 通过角膜调节肌调节角膜凸度;(2).通过睫状肌调节水晶体凸度; ⑶.通过环肌调节水晶体和视盲膜的距离。

1

9、 胎生与胎盘 胎生:胚胎在发育是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把代谢废物送入母体。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完成后直接产出。

二、论述题(70分)

1、举例说明动物分类的等级及其命名法则?

答:动物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动物的命名:采用林奈的‘双名法’ ————属名(N)+种名(A)+命名人姓氏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式的文字;且用斜体字书写。 属名为名词,第1个字母须大写;种名为形容词。

2、试述寄生虫与寄主的辨证关系,如何防治?

答:首先:寄生虫是指行寄生生活的动物,寄主是指被寄生虫所寄生的动物,其中包括: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和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之分。

寄生虫与寄主的辨证关系为 (1)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a.形态上的改变;b.器官上的改变;c.生理机能致使器官的变异

(2)寄生虫对寄主致病作用 a、夺取宿主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b、给宿主的组织造成机械性的损 害 c、给宿主造成毒性损害

(3)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先天免疫、后天免疫

防治原则: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a、 减少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防止被感染

3、 简述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类群? 答: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2)具3对分节的足 3)具2对翅、1对触角

其主要类群:共有2个亚纲 33个目,常见种类有: 1) 无翅亚纲:缨尾目(衣鱼)、蝉尾目;

2) 有翅亚纲:蜉游目(蜉游)、蜻蜓目(蜻蜓)、蜚蠊目(蜚蠊)、螳螂目(螳

螂)、虫修目(竹节虫)直翅目(蝗虫、蟋蟀)、等翅目(蚁)、革翅目、虱目、半翅目(蝽)、同翅目(蝉)、脉翅目(蜻蜓)、鳞翅目(蝶、蛾)、鞘翅目(甲虫)、膜翅目(蜂)、双翅目(蚊)、蚤目等。

4、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1) 脊索 无脊椎动物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而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所取代,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动物体发育而不断增长。

2

(2)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的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身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气管等。

(4)循环系统 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环(无脊椎动物:背面、多为开管式) (5)肛后尾(无脊椎动物:肛门位于尾末端)

(6)内骨骼(中胚层、生长)——无脊椎动物:外骨骼(外胚层、不能生长、换壳)

5、 简述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及其演变?

6、 简述两栖纲的五趾型四肢的组成及其意义? 答:五趾型四肢是指动物的四肢肢骨组成,

通常:前肢由上臂(肱骨)、前臂(桡尺骨)、手(腕骨、掌骨、指骨)组成; 后肢由 股(股骨)、 胫(胫腓骨)、足(跗骨、蹠骨、趾骨)组成。

意义:两栖动物从水生向陆地过渡的过程中,必须要克服自身体重带来的重量,支撑起身体方可在陆地上移动,五趾型四肢的产生使得动物在陆地上移动成为可能。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7、 试述两栖动物在分布上的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答:爬行动物:分布相对较广,并可远离水源。曾经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并统治了整整一个

世代。 因而,数量多,种类也不少。 这是因为:

1、爬行动物出现了羊膜卵的结构,胚胎在羊膜包裹的羊水中发育,因而生殖和幼体可以在陆地上进行。

2、爬行动物的皮肤角质化,形成骨板或鳞片,干燥而缺乏腺体,可以有效的抑制水分的蒸发;同时,体内肾脏、输尿管等器官的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减少水分的散失。总之它能有效地保持体内的水分。

由于,爬行动物解决了两栖动物根本上没有克服的陆地上繁殖问题和陆地上生活所必须的水分保持的问题。因此,爬行动物的分布摆脱了水源的局限和限制,分布广泛。

3

8、 羊膜卵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羊膜卵是指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解决在陆地上繁殖的问题,从爬行动物开始产生

的一种特殊的结构,羊膜卵的特点是卵外包硬壳或壳膜,受精卵包裹在浸有羊水的羊膜中,受精卵的营养供给来自卵黄囊,并由尿囊收集受精卵的排泄物,为受精卵的早期发育提供合适的环境。

意义:使得爬行动物在在生殖过程中摆脱了对水域环境的依赖,这使得脊椎动物进行陆

上繁殖成为可能。因而羊膜卵的产生在动物进化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9、 简述鸟类的视觉调节机制?

答:鸟类的视觉器官很发达,是因为它通过独特的 “三重调节”方式来实现的:

1)通过角膜调节肌调节角膜凸度; 2)通过睫状肌调节水晶体凸度;

3)通过环肌调节水晶体和视盲膜的距离。

10、 试述哺乳纲的心脏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 答:哺乳纲的循环系统中的心脏结构为:

二心房(左、右)、二心室(左、右),其中心房与心室相通,中间有瓣膜隔离,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为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为三尖瓣。动、静脉血完全分离,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与心脏相连的血管

同心室相连的血管为动脉:与左心室相连的动脉为左体大动脉,

与右心室相连的动脉为肺动脉;

同心房相连的血管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静脉为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

与左心房相连的静脉为肺静脉。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m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