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故事’的研究”中期报告

更新时间:2023-04-08 05: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园‘游戏故事’的研宄”中期报告

一、研宄背景:

近年来,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落实,教育观念的转变,“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解读童心”、“聆听童声”等己经成为幼儿园教师口中频繁出现的话语,很多教育部门领导和园长们也在敦促教师去观察和“纪录”儿童的学习。在倡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背景下,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因为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只有懂得和理解儿童,才能有效地去支持教育儿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更是孩子的天性和最爱,在游戏中有“孩子的世界”。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游戏却是幼儿教师们的痛,曾经的“游戏总导演”,在“将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游戏更自主”的呼声日渐高涨,特別是“安吉游戏”(教师)挣大眼、闭上嘴、迈开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推动下,教师们真有点不知所措、被动招架。重视游戏、放手游戏之后,教师应该做什么?答案似乎很简单:观察,更好地回应和支持幼儿游戏。可是观察、记录、解读、跟进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困难之处不在于教师有没有拿着纸笔或者手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去纪录,而在于“观察什么”“如何观察”“观察后怎样解读”“看懂了又怎样回

应支持”,教师们困惑、头疼甚至有吋抵触,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方法和经验问题,更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准。

那么如何能给予教师们实实在在的帮助,使其在充分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既会看,又会记,更会支持孩子,我们想到了“教育故事”。

故事,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事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情景性、过程性,其基本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这些恰好能简单易行地帮助教师在游戏中了解孩子想的、看懂孩子玩的。“游戏故事"可以用教师最熟悉、擅长的故事(基本要素),建立起观察、记录儿童游戏的支架,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支持儿童的游戏和学习行为。

二、概念界定:

游戏:本课题的“游戏”指的是幼儿游戏,即由幼儿自愿、自主、自发,与一定的环境、材料、同伴互动、嬉戏、玩乐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为有趣、好玩。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侧重于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事情情景、情节,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

游戏故事:是用故事叙述的方式,在儿童真实的游戏情景中完成的

结构性观察、记录和分析。它能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在游戏中情况(特别是变化、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能用来帮助教师关注儿童的游戏过程、解读儿童的游戏行为、支持儿童的游戏发展。

三、研宄目标:

1. 视儿童为独一无二的、有想法的、有能力的个体,真正珍视儿童的游戏行为,用发现的眼睛…-看儿童,用叙事的形式----写故事,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加以分析,以更好的了解儿童的世界。

2. 提升教师观察和解读儿童游戏的专业能力,帮助教师在读懂儿童游戏的基础上更好地冋应、支持并推进儿童的游戏,以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研究内容:

1. 利用故事要素,研究观察记录儿童游戏方法

即:学会“看(记)什么”----孩子正在做什么。围绕儿童游戏场景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的信息,从“游戏参与、游戏走向、游戏体验”等角度学习观察、记录儿童的游戏,并尝试用“镜头捕捉、事件描述、路径标注”等多种方式记录游戏,形成“游戏故事”,发现其价值和意义。

2. 品读游戏故事,分析研究解读理解儿童游戏

即:明白“为什么”----孩子为何这样做。充分利用观察记录捕捉到的游戏信息,赋于其意义,选取个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己有经验等方面进行互动式诊断、解读,努力发现、揭示游戏中以及隐藏在游戏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形成具有典型教育价值的案例,从而引导教师关注幼儿游戏过程,真正了解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意愿、玩法构想、扮演体验、互动策略等,明白儿童的在其中的学习、变化和成长。

3. 借助游戏故事,研究支持促进儿童游戏的策略。

即:知道“如何做”----孩子还能干什么。通过解读儿童游戏,更珍视儿童的游戏行为,紧紧围绕基于儿童、追随儿童的需要引导游戏,用教师互动体验的方式,如教师玩孩子玩的材料,扮演角色置身游戏场景等,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再从创设环境、拓展经验、丰富材料、有效互动等方面寻求并提出支持和推动游戏发展的策略,使儿童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五、研宄方法:

针对“游戏故事”的特点及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

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计划、实施、分析思考和总结,对游戏活动中的环境创设、幼儿行为及教师支持展开研究,创造性地应用教

育理论去研究、分析与解决游戏活动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帮助幼儿得到发展。

观察法,运用多种观察方式,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观察游戏中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以及环境材料对其游戏的作用和影响等,同时反思游戏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适宜。

叙事研究法,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或在游戏结束之后——通过多种方式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通过叙述反映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故事,反映出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游戏故事案例,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更好的从动态的故事情景中对游戏获得新的认识。

经验总结法,收集、整理、分析、提炼“游戏故事”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推广运用。

四、课题进展情况(研宄过程与措施)围绕课题研宄内容:利用故事要素,研究观察记录儿童游戏方法;品读游戏故事,分析研宄解读理解儿童游戏;借助游戏故事,研究支持促进儿童游戏的策略。我们细化分步,在学习、研讨、交流中不断深入课题,在一次次游戏现场中,看到、看懂幼儿的游戏故事,走进幼儿世界。

(一)专题调研分析,梳理典型问题,明确研究意义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努力“观察、支持”幼儿,但看什么、如何看、看懂什么始终困扰着教师。

首先将教师带到游戏现场,聚焦观察话题,看到自身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

—是"似看非看"的问题。在游戏现场中,教师们互相发现,自己常常会这边看看、那边瞅秋,似乎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也似乎没有寻找到要重点观察的目标。

二是“看什么”的问题。在调研现场,还发现更多的一种现象,教师有观察的意识,能够积极地关注幼儿的游戏,并不吋地给予幼儿一些指导,但却一次次地打断幼儿,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按照预设的玩法、规则进行游戏。

三是“看了怎么办”的问题。“我是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做了”,这是很多教师的感叹,教师们直言:挑战最大的是“观察后分析并恰当地支持幼儿”。

针对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从学习入手,每次课题活动都设有“理论导航”环节,学理论、谈案例,逐步加深对课题的理解与认识,

以理论熏陶的方式提升课题组老师以“游戏故事”,走进儿童的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观察记录、解读、支持幼儿的意义。课题组前后学习了朱家雄教授的《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Leech的《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周菁的《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幼儿行为指导与观察》以及《从视角和路径看教师的观察》、《解读,从观察开始》、等相关理论书籍和文章。

(二)聚焦游戏现场,学习观察方法,“看见”游戏故事

儿童世界色彩斑斓,儿童游戏多种多样,游戏场景瞬息刀变、各类信息转瞬即逝。面对幼儿游戏现场,到底看什么,针对教师的茫然,我们尝试利用故事要素,帮助教师进入幼儿游戏情境,看到孩子们正在做什么。

1.在学“看故事”中,熟悉游戏故事要素。

幼儿园教师最熟悉故事,所以我们利用故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基点,引导教师围绕这几个要素"看"游戏现场,看出幼儿的游戏故事。

(1)看经典案例,分析游戏故事要素。

先期,我们引导课题组教师以"看”为主,看专家案例、名师案例,以互相“讲述”的方式,发现以故事要素看游戏容易入境,原来观

察幼儿游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如,我们选取《上海托幼》发表的名师案例“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精彩”,作者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三个案例。我们组织教师看作者是如何描述的:

游戏开始时,琪琪发现倒下的滚筒和“毛毛虫”钻筒一样,两头各有一个洞,就钻进去了。果果发现琪琪在滚筒里扭来扭去,像一条小虫,就说:“我们一起变毛毛虫吧!”于是,他也拿来一个滚筒,想和琪琪连城一节一节的毛毛虫。可是,梨形的滚筒没办法直线滚动,也很难把握方向,两个人想滚在一起,结果却越滚越远。第一次出现问题,果果的解决方法是吧两个滚筒拼在一起。两人再次钻进滚筒里,滚筒很快又分开了。第二次失败后,两人乂尝试把手伸出来,牵在一起,这样虽然把滚筒连接起来,却扭不起来了。接连三次失败后,果果最终选择用自己的身体做中心轴来连接两个滚筒,这样不但使滚筒连接起来,而且可以不断扭动。之后,有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他们还尝试前后拉住手和脚,让多个滚筒连接起来,那一节一节的样子真的很像毛毛虫。

围绕故事要素“吋间、地点、人物、事件”,组织教师分析,得出结论:游戏故事的描述,不需要花哨,只要讲清楚。讲清自己看到的事件: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着什么,孩子们在讲什么、做什么。而这个描述的过程就是我们游戏故事的雏形。经过多次案例分

析、讲述,帮助课题组教师摆脱了怕观察的心态,不再说“观察记录好难”。

(2)看游戏现场,明确“看什么”。

教师已有了一定的观察意识,但“看什么”却还是个问题,说说容易做到难。于是,我们在游戏现场,引导教师讨论:我们看游戏是看谁在游戏?(当然是幼儿),那幼儿在游戏吋需要什么?(游戏材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lx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