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档

更新时间:2023-05-08 15: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他思想中的() A.礼B.仁

C.中庸D.德治

2.“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

B.主张节俭的墨家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D.“无为而治”的道家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老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

4.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

C.墨子D.荀子

5.[2019·北京东城区联考]“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论语》B.《道德经》

C.《墨子》D.《韩非子》

6.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理念有重要关联() A.主政者,当以民为念,以德为本

第 1 页

B.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

D.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

7.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A.法家B.墨家

C.儒家D.道家

8.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9.“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持此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

C.荀子D.孟子

10.近日来,针对下图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我国很多地方开展了“光盘”行动。下列哪家的思想主张与该运动最为吻合()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1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第 2 页

12.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14.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5.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1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7.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1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第 3 页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D.《道德经》

19.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

20.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

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

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

21.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思想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列言论与此同属一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22.“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学来养生法,去做逍遥游,濠上观鱼能齐物。”这段话评述的是()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贤”思想

23.《韩非子·显学》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在韩非子看来,官吏选拔应注重()

A.实践经验B.身份门第

第 4 页

C.程序规章D.民众意愿

24.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 A.墨家B.儒家

C.法家D.道家

25.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7.阅读材料,挖掘古人政治智慧,反思中国近代化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

第 5 页

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解读上图。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第 6 页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在外的社会规

范,是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故选A项。

2、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学派十分关注民生,体现的应该是儒家思

想中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A。

3、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意在强调“仁”的重要性,即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这符合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选B。

4、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思想家主张礼法并举,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特征,故选D。

5、答案 B

解析材料中的“水”“善于利导万物”“不与之争”体现了

道家的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上善若水”应出于《道德经》,B项正确。

6、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以民为念,以德

为本应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崇尚自然,清净无为属于道家思想,与材料“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避世思想相符合,故B项正确;提倡改革,追求法治和君主专权属于法家思想,故C

第 7 页

项错误;相互关爱,反对不义之战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7、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的思想。从材料中“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

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可以看出以法治国,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A项。

8、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结合题

干材料可知,儒家思想、墨家思想虽然在战国时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统治者大多推崇法家思想并进行变法活动,调用所学知识中三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可知,法家主张的加强中央集权、法不阿贵、严刑酷法适应了当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政治或军事需要,故答案为C。

9、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孔子讲求的“仁爱”以血缘为

基础,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与材料“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不符,故A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与材料“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相符,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性恶论、礼法并施,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材料未体现,故C、D项错误。

10、答案 C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是指餐桌上的浪费问题,“光盘”行动

说明人们反对浪费、主张“节俭”,符合墨家思想。答案为C项。

11、答案 C

第 8 页

解析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

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12、答案 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 项正确。

13、答案 C

解析“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

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14、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都

第 9 页

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15、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重

农抑商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16/答案 A

解析B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

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C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D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17、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

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相悖;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8、答案 A

解析题干中“仁”“义”“礼”“智”均是儒家思想主张。

第 10 页

《孟子》是儒家的著作;《庄子》和《道德经》是道家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的著作。故答案选A。

19、答案 A

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

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学在民间”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与统治者政策无关,不能体现“宽容”,故

C、D两项错误。

20、答案 C

解析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既要改善民生,又要思想教化,故选

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依法治国”和“重义轻利”,排除A、B、D三项。

21、答案 C

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属于儒家

思想,而“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韩非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庄子的主张,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22、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的“梦里迷蝶”“养生”“逍遥游”“齐物”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段话评述的是庄子的“齐物”思想,故选C。

23、答案 A

第 11 页

解析题干引用的材料意思是:国君如果任用宰相的话,一定要

用从地方基层逐步积累经验和能力的人,如果任用领兵的将领,必然是那些从普通士兵历经战功而成长起来的,可见其主张选拔官吏要重视长期、大量的实践经验,故A项正确;身份门第是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与韩非子生活的战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程序规章,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民众意愿,故D 项错误。

24、答案 A

解析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于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

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项正确;儒家、法家、道家皆无此思想。

25、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知

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由此可推断,“争”的实质是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B项。

26、答案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解析第一小问由“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

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回答即可。

第 12 页

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

27、答案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

出现。(任答三点)

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

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各答两点)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

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可以得出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答;第三小问结合百家争鸣中儒家礼治,以德治国的主张和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来作答。

28、答案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多,派别多;各派思想争鸣;继承、发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原因: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

私有制确立;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文化下移,私学发展。

这一时期对后世的影响,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与之相比。是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

解析按照题干“充分”“准确、完整”的要求,根据材料,可

以看出时间上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末年,涉及的思想派别有墨家、儒家、法家、道家,相互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表明既有传承,也有彼此间的学习与交流;按照“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的要求,原因上,应该结合教材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影响上,结合所学,从当时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归纳。

第 1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lv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