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塔尔寺与拉扑楞寺建筑艺术比较(张勤)

更新时间:2024-01-10 00: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藏传佛教格鲁派圣地塔尔寺与拉扑楞寺建筑

艺术比较

张勤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塔尔寺和拉扑楞寺有着同一的宗教文化思想、以及相近的地理位置,但两者的视觉艺术却呈现极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主要进行两者艺术上的横向比较,从两寺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图形、建筑艺术色彩等方面分析同一文化思想之下的不同艺术特点和成就,并找出塔尔寺和拉扑楞寺艺术风格的根源。 关键词: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建筑装饰图形;建筑艺术色彩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莲花山坳中的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是藏传

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边约1公里处的拉扑楞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经过历任嘉木样活佛的主持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六大学院、108个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是西藏以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又一个中心,号称藏传佛教的高等学府。塔尔寺和拉扑楞寺,经过几百年的扩建、发展,已位列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6大寺院之中,也同时是安多藏区格鲁派(黄教)寺院的中心主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传佛教艺术的代表。两寺同属一派,并且地理位置很近,均属藏区边缘与内地连接地带,在此进行艺术上的横向比较,主要分析塔尔寺和拉扑楞寺在同一文化思想之下而又不同的艺术特点和成就,并找出其艺术风格的根源。

一、 塔尔寺与拉扑楞寺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

1、

建筑布局

藏族寺院的选址和布局,一般受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防御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成的。从自然环境影响来说,藏族寺院一般会选山坡或者依山盆地,可以就地取材,如石头、木材、土等;靠水邻壑,可以获得充足的水源,这对于受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影响的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2-1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yxm774)

作者简介:张勤(1975年-),女,安徽省巢湖市人,副教授,艺术硕士,主要从事传统艺术的研究

(Tel)13605513709(e-mail);legl_988@163.com。

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防御角度来说,依山建势利用了环境的天然屏障,针对外族入侵有着很 好的防御性功能。从宗教文化上来说,一般人会认为藏族人民的宗教根基是藏传佛教,其实藏族真正的文化根源是苯教,万物有灵思想则是苯教文化思想之“源”,其体现着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思想与汉族“天人”合一的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藏族寺院在这种文化潜意识心态之下追求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追求敬畏与顺应的统一。从外来佛教影响来说,藏传佛教早期寺院主要采用印度曼陀罗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也就是寺院的布局仿照佛教理想之城“坛城”的结构进行:首先要有象征宇宙中心须弥山的主寺院,在其四方各建有象征四大部洲的寺殿,四殿附近又各建二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侧各建一座小殿,象征日和月,同时四周建红、黑、绿、白四塔,以此镇压一切凶神恶煞。10世纪后,藏传佛教摆脱印度和汉地佛教的影响,结合本土原始苯教,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藏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原因、宗教特点,藏传佛教在建筑布局上也摆脱印度的“曼陀罗”模式,形成自身的布局特点,其整体寺院布局主要形式:重要建筑为中心,然后根据环境和地形特点,自由布置相应的其他功能建筑,形成散点式的布局格式。塔尔寺和拉扑楞寺虽然选址位置地理环境不一样,但布局特点上基本一致,均为散点式风格,都于地势高处建有重要建筑,并依此向外扩建,形成寺院的视觉中心和心理中心,但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拥有各自的风格特点。

拉扑楞寺,位于大夏河将龙山、凤山之间冲击而成的一块盆地上,坐北向南,后靠山前临河,寺庙群体开阔平坦,一览无余,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恢弘之势。塔尔寺,整体建筑群落位于莲花坳中,首先是巧妙利用地形依山势建,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由于所处狭窄而弯曲的山沟并有高坡,没有像拉扑楞寺那样的平坦开阔之地,因此,寺院的建筑整体气势不具恢弘之气,布局紧凑,形体各异,以点连点,不能全局欣赏而感受整体建筑风貌,从而形成不同角度视野的特色。而正因为塔尔寺地理位置的曲折,只能顺着人的移动才能体会多角度的美,这种自然形式的布局方式所带来自然而然的视觉流动感,从性格上比拉扑楞寺更靠近汉族的审美性格:追求节奏和韵律、迂回转折之美,有如隐藏深闺的大家之秀,而拉扑楞寺更像是敞开胸怀而豪迈的藏族汉子,这是两种不同的美。 2、

建筑风格

佛教从尼泊尔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地区后,由于藏区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原有苯教观念、社会制度和等级制度方面影响,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逐渐形成自己完整的造型体系,表现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历史、科技、工艺美术等方面有着很高的价值,例如其他任何民族所没有的“边玛墙”,分单檐和双檐,用当地特有的灌木枝条小捆绑扎,蘸酱红色颜料后砌筑于外墙上方、屋檐之下的墙面,减轻墙体自重,视觉上很有质感美。

藏传佛教寺庙的分布很广如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内蒙古等,也包括内地的北京、 ①

黄跃昊.从曼陀罗到自由式——谈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形制的转变[J] .华中建筑,2010.3

河北承德、山西的五台山等都有其踪迹。这些地方的藏传佛教寺庙从建筑风格上来说大体分为藏式、藏汉混合式、汉式三种。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庙中的其他4大寺庙: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仑布寺、色拉寺都位于西藏地区,寺庙都是典型的藏族传统风格。虽然塔尔寺、拉扑楞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近,并同属藏区边缘地带、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茶马互市地带、文化思想交融地带,但相比拉扑楞寺塔尔寺建筑风格总体上汉化程度较高:塔尔寺早期的建筑主要是围绕纪念宗喀巴的莲花塔发展而来的,建有宗喀巴纪念塔殿、弥勒佛殿、大召殿、喜金刚殿、经堂等,这时期的建筑风格多采用汉式营造法式的宫殿式建筑艺术,完全是明制汉匠手法。中期(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叶)是塔尔寺佛教的繁荣时期,与西藏各大寺庙交流密切,西藏宗教大师带来佛教制度和经典的同时,也带来了西藏传统的建筑艺术,这时期修建的寺庙如密宗学院、医宗学院、天文学院、长寿佛殿等多吸收了藏式建筑的传统艺术风格,创造出了汉藏结合的新建筑风格。末期是从清朝中期至解放,塔尔寺没有什么大的扩建,建筑艺术上也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只是在细部装饰上更加趋于繁琐、复杂,这种风格受社会大环境的审美思潮影响,世俗味题材多呈现。塔尔寺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各族艺术的交流和学习,其中融入了各族优秀的民间建筑手法和技巧,吸取了汉式建筑特点,如歇山顶、硬山顶,以文殊菩萨殿为代表;如汉地宫殿营造手法,以祈寿殿为代表;也吸取了青海黄南“五屯”民间艺术;甘肃临夏(旧称河州)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河州砖雕”,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画中有意,意味深远,雕刻与镂空结合,重重叠叠,立体感极强,与整体建筑融汇一体;也吸取了汉地居民“四合院”和青海“庄廓”的布局方法,如塔尔寺的活佛府邸采用了汉地“四合院”的布局,只不过不是汉宅坐北朝南的模式,而是背山面壑的自由布局。这些对外族优秀艺术的吸取最终形成了优美轻盈姿态、装饰细腻而富丽堂皇的建筑“身姿”:威严挺拔而俏丽的金顶,结构严整而豪华的门亭,通透细腻的砖砌院墙,精工细作的木雕等等共同组成了独特汉藏艺术的典范。

拉扑楞寺的建筑风格虽有藏式和藏汉混合式,但因其是位于藏族的聚集地,它的建筑风格主体还是属于藏式,可以说拉扑楞寺是离内地最近的藏式建筑风格的代表寺院。拉扑楞寺的建筑风格粗犷、质朴本真、稳固挺拔,建筑群体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其中最大特点是“外不见木,内不见石”。拉扑楞寺的建筑墙底部一般都是用石块砌成,石块间均用碎石垫平支撑,不是泥或其他手段加强上下石块的粘合。正是拉扑楞寺的宗教建筑大部分由石质材料构成,加上建筑高度强,显得体量非常大、厚重感强,从而神圣宗教气息浓厚。一般拉扑楞寺的传统宗教建筑墙体多做出5度左右的倾角,从墙体的横截面来看是上窄下宽,一些建筑的墙体最厚的部分能够达到2米。相比来说,塔尔寺的建筑墙壁是由砖砌而成,墙薄而体量轻盈,汉化程度高,从气质上来说,没有拉扑楞寺建筑那样凝重、原味,所以拉扑楞寺更能体现藏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 ②

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民族气质,并与四周的高原环境很好的融合为一体。

此外,相比较塔尔寺建筑,拉扑楞寺更强调建筑本身的直线条,屋顶也多采用藏族本土建筑的平顶式,即使有的寺院吸收了汉式歇山顶,但也是将其缩小放置于传统平顶之上,从建筑整体看来,还是呈现传统直线条明朗风格。而塔尔寺因为汉化程度高,寺顶突出,弧线比例较强,风格愈发婉约、细腻。

藏区寺院建筑的窗户主要使用木材结构,窗洞口尺寸小,以平开启方式打开,其中又份外开和内开两种方法。而窗户上方的窗楣不仅保护木质窗户免受雨水的侵害,而且起到很强的装饰作用,在建筑整体中层层突出,增强建筑整体的层次感和丰富性,特别是窗户上的布幔在风的吹动下,徐徐翻滚,使得寺院建筑在时间的静止中透露出生机。拉扑楞寺由于庙墙石基厚,因此窗户也较塔尔寺深些,而塔尔寺的寺墙是砖砌,厚度薄,窗户也随之内凹的浅;拉扑楞寺的窗楣结构复杂、穿插变化大、体量厚实、富有变化,突出墙体明显,而塔尔寺的窗楣结构平整、单薄、变化较少,突出墙体较拉扑楞寺短。这些细节设计也是符合两寺整体风格上的差异。 二、 塔尔寺和拉扑楞寺的建筑装饰图形艺术比较

藏传佛教的建筑装饰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风格和民族特性,而且它与本宗教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建筑本身起到弥补、强化、渲染的作用,使建筑更加风格化、更加完美。

由于受到印度佛教文化、汉儒文化、本土原始宗教文化等的影响,藏族佛教的建筑装饰艺术题材种类非常的丰富,虽然塔尔寺和拉扑楞寺不全相同,但主要都有以下几方面:如象征好运的八瑞相(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栋),代表释迦摩尼得道时众神进献他的贡物;八瑞物(宝镜、黄丹、酸奶、长寿茅草、木瓜、右旋海螺、朱砂、芥子);文字符号类如六字真言、十相自在等;代表供物敬献给善相神和世系大师的五妙欲组合,可以吸引、迷住五种感官(色、声、香、味、触);代表“大圆满七觉支”的转轮王七政宝;此外,动物类如大象、双鹿、雪狮、金翅鸟、老虎、马、饕鬄、吐宝鼠鼬等;植物类莲花、忍冬、菩提树等;星象符号如太阳和月亮,地、水、火、风、空、须弥山、坛城供(曼陀罗)等;礼仪和密宗器具金刚杵、万字符、法铃、法轮、佛塔、珠宝、水晶、宝镜等;兵器如箭、矛、宝剑、盾牌、三股叉、木杵、短橛、火轮和风轮等;人物类如金刚、白黑绿等度母、观音、如来等宗教人物;每一题材图形都蕴含着不同的藏传佛教故事和意义。藏传佛教建筑的装饰图案主要集中于殿堂内顶天花;经堂前的门廊四壁绘有精美的壁画,门廊的各柱身和柱头也是装饰云集之处;还有外门廊的顶部;院门的内框和门头、门檐处,也都是雕刻、彩绘集中装饰的区域;有的门扇上也彩绘有吉祥图形。

拉扑楞寺由于建筑整体粗犷、单纯,因此在建筑图案装饰上也较塔尔寺简单的多,而塔尔寺不论建筑风格还是装饰风格都受汉地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清朝繁缛、华丽的造型装饰之风,一般藏族

佛教建筑的窗户和门极少有装饰,而塔尔寺的这两处在某些场合却极尽之能事。此外在图形的运用上,塔尔寺吸取的外来艺术题材更多一些,包括汉族、伊斯兰、蒙古族等等。例如祈寿殿的寺院砖雕上就有鹿鹤同春图形,这是寓意吉祥的含义,这是汉地明代就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图形;塔尔寺印经院等一些的门头和墙壁装饰四角雕绘有蝙蝠、各种福寿字图形,这也是汉地的民间吉祥艺术;在一些建筑细节装饰处绘有手捧海螺经书、琴等敬献神灵的人物,这些人物的面貌和服饰也都是汉族式的,连手捧的琴也是汉地的琴;此外还有拉扑楞寺所没有的汉地古代圆形钱币纹、各种唐朝宝相花、牡丹花纹、葡萄纹等等。龙纹也塔尔寺中大量出现,虽然藏传佛教是印度传来,在印度佛教中,也有龙的崇拜,称之为龙众,它起源于印度的古蛇崇拜,龙众的法力无边可以控制天地海等世界的各个角落,印度佛教在传入到中国后,中国的龙文化和龙形象融入到佛教中并影响了藏传佛教,在塔尔寺出现的各种姿态造型的龙形象可以说是汉地龙的风格特征。塔尔寺墙壁上的砖雕花草纹样就是回族伊斯兰的风格,有些佛塔壁龛的造型结构也是吸取伊斯兰的一些建筑细部特点。这种多民族艺术的交融造就了塔尔寺建筑艺术的细腻、多元、异域风味。

拉扑楞寺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是源自印度佛教和本土苯教更多一些,例如寺院建筑房檐的檐角动物形象,拉扑楞寺的建筑檐角运用摩羯形象:摩羯指的是海龙或水怪,是吠陀神话中水神和恒河女神的坐骑,作为古印度神话象征,摩羯是一个杂交动物,有鳄鱼的前爪、大象的拱嘴鼻干、野猪的獠牙和耳朵、猴子的眼睛、孔雀漩涡式尾翼,它象征着天然的力量和韧性,也作为水的象征。塔尔寺运用鳌的形象:鳌是汉地传说中海里的一种大龟和大鳖,女娲补天时曾经就“断鳌足以立四级”。塔尔寺建筑装饰艺术除了表现宗教神秘、崇高而运用一些超现实主义题材外,还出现很多世俗题材的装饰艺术风格:如墙壁上嵌的彩色砖雕图——荷花和鸭子、觅食的兔子等,还有上面提到的钱币纹样、寿字纹、蝙蝠纹、葡萄纹等,这些纹样来自世俗生活中,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意义很强,如葡萄纹内含五谷丰登的寓意,并且它枝叶蔓延,果实累累,成为人们祈盼多子多孙美好愿望的吉祥纹样,这些世俗题材的出现使得塔尔寺在宗教神秘气息之外还散发着一股生活的亲近气息,相比较之下,拉扑楞寺的题材基本来源于宗教传说,因此神圣宗教气息更为浓厚。 三、 塔尔寺和拉扑楞寺建筑艺术色彩比较

藏传佛教艺术色彩主要是围绕寺院建筑而相应表现出来,从总体上来说喜好用简单而强烈的色彩来表达,与藏传佛教建筑的造型、细节装饰等和谐地统一起来,表现出藏族寺院的鲜明特征。一般藏族宗教寺院常用的色彩是白、红、黄、绿、蓝、黑,并喜用原色,强调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正通过这些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得藏族寺院在蓝天、褐色山石的相互映衬之下,愈发显得热烈、壮丽。与其他民族宗教建筑相比,藏族宗教建筑的色彩有着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来自于本身所处的高原自然环境、藏族历史文化、外来佛教的影响,每一种色彩都有着强烈的象征性和文化内涵,诸如藏传佛教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对应的

色彩代表为黄白红绿蓝;又如在藏传佛经:世间万事均包括在“息”、“增”、“怀”、“伏”四种状态中,即温和、发展、权利和凶狠,对应颜色代表为白、黄、红、黑;在藏传佛教中象征四方的颜色是:白色为东,黄色为南,红色为西,绿色为北。

白色,最早来源于藏族苯教崇拜,传说白石孕育出一只猿猴,成为人类的始祖,因此藏族尊崇白石,苯教徒身穿白衣带白帽。由于印度佛教也崇尚白色,在传入西藏后,藏传佛教也更视白色为最神圣的颜色,引伸为纯洁、吉祥、正直、善良的含义,在《观音菩萨礼赞》中记载:“纯洁无邪身洁白,白净的肌肤亦象征慈悲的本色,诸佛菩萨之慈悲共性犹如阳光照耀雪山一般。”在藏区,藏族人民一般用乳、酪、酥油“三白”供奉佛祖菩萨,并且藏区佛教寺院的部分建筑外墙大面积运用白色。

红色,也是与早期的苯教有关,象征庄严、威力无穷的赞神,后演变为尊贵的高等级用色,藏族绘画口诀中就有:“红与橘红色之王,永恒不变显威严??”。现在一般为重要功能的寺院外墙用色。

黄色,为脱俗,象征福、禄、寿兴旺发达,是高贵之色,《集宝王》记载:“黄色能增福寿,长福禄”。一般地位高的藏族佛教寺院建筑、有名望的修行室、最重要的殿堂等都大面积使用黄色。作为金色时,一般用在高等级宫殿、寺院的屋顶上和高处的装饰物。

蓝色,在藏族苯教中,如天空之蓝色为神圣之色,受苯教影响和交融的藏传佛教依然保留了这一传统,在寺院的天花板上、门廊内上房顶等大多装饰有蓝色,与其他颜色搭配,很绚丽。绿色与蓝色有相似的作用。

黑色,比较早出现在藏族历史上,在四千多年前出土的陶器上就体现出来。它的发扬也与苯教很大关系,在其经书中就提到过:世界的颜色来自于宇宙本源,是黑色苦难和光芒亮体所创。黑与白成为苯教所崇尚,在苯教后期黑色相比白色更为受到尊崇,认为黑色是色中之父,白色是色中之母。后经过佛教的传入,受外来思想的影响,黑色地位下降,与不详、辟邪有关系,从而更换有护法的含义,象征着护法神,因此一般被运用到寺庙建筑的门、窗的四框涂饰。 拉扑楞寺与塔尔寺的建筑艺术色彩特征对比:

拉扑楞寺建筑艺术用色构成:主要运用白、红、黄、绿、蓝、黑,这是传统藏传佛教建筑的常用主要颜色。在寺院的外墙大面积采用白、红、黄原色与深绛红边玛墙的对比,使得寺院建筑本身视觉张力极强。此外拉扑楞寺保留藏族苯教思想更多一些,特别是黑色地位的保持,所有的门窗厚框采用黑色,经堂门廊上方的巨大布幔也是黑色为主,正是黑色分量的增加使得建筑本身的明度对 ③④

丁昶, 刘加平.藏族建筑色彩体系特征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41卷 第3期 2009.6 丁昶, 刘加平. 藏族建筑色彩探源[J] .建筑学报,2009.3 ⑤

杨涛,田玮,王坤茜,徐人平. 藏族吉祥色彩语言研究[J].中国包装,2008.5 ⑥

童彦婷.中西色彩象征比较研究[G].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1

比加大,色彩层次丰富,厚重感加强。

塔尔寺建筑艺术用色构成:主要运用白、红、黄、绿、蓝、灰,建筑整体色彩细腻、对比弱:在塔尔寺,由于河州砖雕的大面积运用和砖砌墙面的构成,使得寺院建筑的外墙大面积是灰色,此外有些建筑的墙面是用绿色琉璃砖砌成,这种绿也不是原色的绿,而是降了一个调子,虽然这些寺院建筑的外墙上部是深绛红色的边玛墙进行与灰色、灰绿的对比配置,但远不如拉扑楞寺的强烈和绚丽多彩;塔尔寺院建筑也运用了原色白、红、黄,但使用的面积很小,主要集中在建筑装饰细节处,形成不了主流,因而塔尔寺建筑色彩整体较弱。此外,塔尔寺艺术风格受汉地艺术的影响很大,在汉族思想中,黑色是死亡、不详的色彩,在汉族艺术中极少用到黑色,因此塔尔寺的建筑用色当中也极少用到黑色,这使建筑总体明度对比上缺乏重色,所以塔尔寺的整体艺术色彩较拉扑楞寺柔和、细腻,这与其建筑造型、装饰风格统一协调。

结论

塔尔寺和拉扑楞寺虽然同属同一宗教派别,但它们的建筑艺术却呈现很大的差异,塔尔寺的建筑艺术融入更多的汉地风格,而拉扑楞寺保留了更多的藏族高原艺术特色。这主要来自于塔尔寺建寺的时间较拉扑楞寺早,并且处于“藏汉黄金桥”的中心位置,是通向内地和卫藏的重要塞口。自明朝开始,明清中央政府就加大对塔尔寺佛教的扶持,而塔尔寺的政教合一制度也促使其成为安多地区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的中心,成为蒙藏与中原汉族艺术文化交流的连接桥。另一方面明初西北的甘肃、青海一带仍被元朝旧势力所控制,汉人与蒙古封建主斗争激烈,所以明朝陆续在西北地区设立军事所卫,于1373年设立西宁卫,同时大力推行屯田,大批迁入汉人,以巩固明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汉人文化也随之传播到该地区,其中道教信仰和汉族民间信仰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塔尔寺六族控制的区域,使该地区的信仰单纯性已不在,多元化和世俗化成为主要特征,藏、蒙、汉多种文化融合而成为新的艺术特质,与西藏地区相比,该地区艺术则显示出更多的汉文化比重。不同文化引领下的艺术变化造就了塔尔寺和拉扑楞寺建筑风格的差异,使得藏传佛教艺术变幻不同的风采,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参考文献:

[1]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2]丁汉儒, 温华, 唐景福, 孙尔康. 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3]陈耀东.中国藏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张海云.塔尔寺六族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考察[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6:73—77页

[5]黄跃昊.从曼陀罗到自由式——谈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形制的转变[J] .华中建筑,2010.3:149—152页 [6]丁昶, 刘加平.藏族建筑色彩体系特征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41卷 第3期 2009.6:375-379页 [7]丁昶, 刘加平. 藏族建筑色彩探源[J] .建筑学报,2009.3:24—27页 [8]沈欣.对藏式宗教建筑细部艺术的研究初探

张海云.塔尔寺六族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考察[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6

[EB].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recid=&filename=1011297163.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jE2OTRxVHJXTTFGckNVUkxtZmIrVnVGeXpoVUxyTlZGMjZIN0d4R2RES3JK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M=

[9]张安礼. 佛本斗争的内在原因探析[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11:30——34页

[10]屈德印, 史艳红.藏传佛教建筑装饰艺术初探[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第12卷第1期 2003.3:1—3页 [11]吴晓红.拉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EB]. http://www.doc88.com/p-30856393484.html [12]孙景荣, 栾生超, 陈永贵. 青海塔尔寺环境特点浅析[J]. 陕西林业科技,2006.3:38—41页 [13]杨涛,田玮,王坤茜,徐人平. 藏族吉祥色彩语言研究[J].中国包装,2008.5:49—52页 [14]贡桑尼玛. 西藏寺庙与民居建筑色彩初探[J]. 西藏艺术研究, 2006.04.:62—66页 [15]贡桑尼玛. 西藏传统建筑中的色彩构成艺术[J]. 四川建筑,2007.04:34—36页

[16]童彦婷.中西色彩象征比较研究[G].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11:135—140页

The gelug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holy land kumbum monastery compared to pull the flapping stare blankly temple architecture

ZHANG Qin

(Anhui art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e arts, Hefei in anhui province23000)

Abstract: Kumbum monastery and the robot stare blankly temple has the same ideas of religious culture,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location, but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has great difference. So this article mainly the art on the transverse comparison, from the temple architectural layout and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graphics, architecture, art color analysis under the same cultural thoughts of differ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find out the kumbum monastery and the flapping stare blankly at the root of the temple art style.

Key words: The gelug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 Architectural layout; Architectural style; Architectural graphics; Architectural art color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k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