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3-08-09 03: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策略与研究

皖江区域经济

《》2009年第4

安徽省“皖江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与对策

王可侠

张亨明

合肥

(安徽省社科院,安徽

230053)

要:文章简要评述了“皖江开发开放”的实施战略,并对皖江地区的现实基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皖江开发战略的任务及

实施途径,对皖江开发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作了规划。

关键词:皖江开发;战略;实施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47(2009)04-0055-02

皖江地区是我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东向发展”战“皖江开发开放”战略一脉相承,因此研究东向发展问略与

题,不能不首先回顾皖江开发开放过程。皖江地区是指芜

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宣城、巢湖、池州和滁州八市(地),他们是安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止2008年,我省近65%的工业、45%的农业和50%的社会购买力都集中在皖江流域。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是振兴安徽经济的迫切需要。

一、“皖江开发开放”战略实施的简要评述

开放”战略的提出,还是《意见》的拟定和实施,都具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清晰的发展思路,皖江地区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特别是相对皖北地区能有现在这种明显较好的发展

同局面和发展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战略的推动。时还应看到的是,在皖江地区发展问题上,尽管我们有好的战略,并有许多好的思路、好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缺乏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强硬的手段而被大打折扣,也使“皖江开发开放”的成绩大打折扣,与沿江省市的差距依然加大。

省委、省政府针对“八五”期间皖江地区的发1995年,

展情况,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九五”时期皖江地区要实现“六个突破”的发展目标,即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要有新的投资环境建设要有新的突破、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新的突破、

突破、城镇建设要有新的突破、外向型经济要有新的突破、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为实现这个目标,《意见》对皖江地区的下一步发展提出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在招商引资坚持大、中、小并举的问题上,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资方针、加强海外融资工作、拓宽外商投资领域等措施;二是在扩大开放领域问题上,提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口岸建设,发挥口岸综合效能等措施;三是在开放性的经高新技术产业和外济领域建设问题上,提出以工业性项目、向型经济为主的方针,努力实现与浦东及长三角地区的一“窗口”作用,努力改善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裕安公司的对外投资的软环境;四是在加大开发力度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发展措施;五是就市场化体系建设问题,提出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步伐、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宏观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深化改革的措施。

二、皖江地区的现实基础分析

1.经济外向度依然较低

只2008年,皖江八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8.05亿美元,

贸易依存度为6.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占全省的40.3%,

个百分点,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7。其中滁洲、安庆、池洲的外贸依存度不到4.5%,巢湖、宣城的外贸依存度只有2%。即使是作为开发开放龙头的芜湖市,外贸依存度也不到10%,出口依存度更只有5.4%。而与此同时,沿江其他市的出口依镇江为43.5%,扬州为19.5%,南通为存度,黄石为19.9%,

皖江八市共为3.5亿元,32.8%。在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上,

占全省总额的53.2%。这个数字只有南通市的一半,不到镇

安庆、宣城只有400万美元,池洲只有11江市的1/3。其中,

万美元。这样的经济外向度远不能适应要求。

2.观念转变迟缓

由于长期闭关自守,皖江地区开发开放的步子总是迈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观念,各地不大。

“一亩三市地方观念太强,考虑问题往往容易局限在自己的分地”上,思路较为狭窄。即使在当前的一段时期,还热衷于搞“芜、马、铜经济圈”这类被外界斥之为“部落经济”的东西,远远跟不上形式发展要求;二是对已有资源和基础条件的过分依赖,缺乏创新精神,以至于在招商引资中,项目提了一大堆却对不上外商的需要,而外商感兴趣的项目,我们却不能创造条件增设适宜项目。

3.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没有得到根治

一是法制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很多地方性法规、条例和实施细则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各类政策法规的正确实施;二是政府经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皖江地区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上确实取得很大成绩。回过头来看,无论是最初“皖江开发

收稿日期:2009-03-01

作者简介:王可侠(195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基金项目:安徽省政府委托课题。

-55-

策略与研究

《》2009年第4

济职能转变缓慢,政企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项目的立项到企业经营范围、产品价格等很多环节还存在着不必要建设、

和不规范的审批手续。

三、皖江开发开放战略的任务及实施途径

分;二是大力推动市场开放,积极搞好服务,全力为东部企业进入我省创造便利条件;加强协调,努力推进东部地区与著名商标共享我省实行统一的市场政策,如统一产品认证、

优惠待遇、共享企业监管信息等,共同建设区域大市场。

在“十一”期间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全面对接,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还很重。5.分层次加强规划引导

我省各地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实施东向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地主动性、创造性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东向发展措施。沿江地区与长三角无逢接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应努力建设面向长三角沿江地的广阔扇面,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区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条件便捷,应当进一步加强整体东向发展的规划,率先融入长三角,发挥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脊梁和带动作用。其他地区也要发挥特色优势,瞄准东部市场,加强资源深度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1.加强经济运行机制接轨

我们要继续借鉴东部地区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好做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决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进一步确立安徽改革创新一是要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建设服务型的新优势。政府,营造高效统一规范的政务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促进和鼓励一切市场主体想干事、干成事、做大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二是要大力消除与东部地区的政策差异,进一步推进减政放权,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试行与东部地区相同的政策,并逐步推广,努力消除我省与东部地区在政策环境上的差距。

6.积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融入长三角涉及到四个省市,需要协调的内容较多,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协商,通过政府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相互融入。当前应以皖浙制度化的高峰会谈为基础,努力争取加入沪苏浙三省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搭建我省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工作协商平台。各市也要积极与长三角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和对话协商机制,努力形成省市共同推进的立体融入格局。同时,重视民间层次交流合作的作用,积极成立跨区域行业组织,举办区域学术论坛等活动,多方面推动我省东向发展的进程。

四、皖江开发开放战略的阶段性目标

2.强化基础设施对接

我们要大力建设与东部相连的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江河航运、港口等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强化与长三角核心经济层之间的联系。一是要做好与长三角综合交通规划的衔接,并加快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快速通道。重点利——高淳、巢湖———禄口机场、扬州———黄山等高速用芜湖—

宿洲———淮安铁路、沿江公路,以及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城际客运铁路等铁路线,使安徽通往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分别增加。开工建设芜太运河,加强沿江港口和水运建设,早日全面打通我省特别是沿江和合肥地区联系长三角的快速通道。二是加快建设各县市联系高速公路的通道,改造现有沿江公路、铁路,推进过江通道建设;同时加快沿江地区与苏浙相邻市县公路的建设、改造,提高融合度。

目前,我省与东部地区在观念和机制、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层次等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实现东向发展的最终目标,即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将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向前推进。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需要看,融入长三角首先要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产业对接必须寻求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分阶段实施错位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四中心”目标定位,利用我省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相对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辐射奠定物质基础。第二阶段,以开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长三角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由此,一方面形成一支对上海国际经济中心有力支撑的实物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大量引进东部的技术和人才,由此为进入东部产业分工体系开辟更资本、

为广泛的通道。第三阶段,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本地工业体系趋向成熟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配套生产集群。围绕长三角高端制造业大量零部件需求,利用我省已有的资源禀赋,以及3-6小时车程内的可配套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汽车、工程机械和专用设备、家电和电子等零部件生产,成为引长三角制造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阶段,导我省优势产业和做大做强的企业利用上海高度市场化、国际化资源,与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对接,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安徽在一个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外开放。

3.推进产业互补发展

我省与长三角地区在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发展阶段上的差异,使二者间的产业互补有广阔的领域,为此我们一是要充分发挥重点产业的优势,加快形成与东部地区水平层面的产业关联。其内容包括:加紧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积极开拓电力市场;抓住世界休闲博览会机遇,充分发挥“15+1”的旅游合作框架的作用,加快推进“两山一湖”世界级旅游胜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园艺、茶叶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成东部地区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生加快形成产供应基地。二是要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规模,

与东部地区垂直层面的产业关联。加快招商引资和技术进步步伐,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优质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主动为长三角地区服务,拓展与东部产业发展链之间的合作。三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优势加工制造业。提高产品层次,扩大生产规模,壮大非金属材料、机械装备、汽家电、煤化工、中药加工等产业,努力达到国内、国际领车、

先水平,将安徽建成长江三角洲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加强市场体系对接

一是加快与东部地区商品、物流、产权、金融等市场的对接,建成长三角地区商品、要素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5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kk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