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病理合下

更新时间:2023-09-13 11:14: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疾病概论

内容精要

健康★ 健康与疾病 疾病★ 亚健康 生物性因素 理化性因素 营养性因素 原因☆ 遗传性因素 病因学 先天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疾病概论 条件 条件 诱因 损伤与抗损伤 一般规律 因果交替 发病学 局部和整体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基本机制 细胞机制 分子机制 完全康复 康复★ 不完全康复 疾病转归☆ 死亡☆ 传统死亡 脑死亡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自稳态(homeostasis)调节紊

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患病机体客观存在的异常。 综合征:疾病中的一组复合的并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sub-health)是存在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状 态(第三状态),又称为次健康。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生物性因素 (biological factors)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二)理化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physical agents) 化学性因素(chemical agents) 可导致机体损伤或疾病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以及动植物毒性物质。 化学因素致病的例子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性肝硬化等。

(三)营养性因素 (nutritional factors) 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缺乏蛋白导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四)遗传性因素 (hereditary factors)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al aberration):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的改变 亲代生殖细胞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遗传给子代可引起遗传性疾病。 遗传易感性 (genetic predisposition):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原因:存在某种遗传缺陷,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易患相应疾病。

(五)先天性因素 能够损害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如妇女妊娠期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六)免疫性因素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鱼、虾、花粉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免疫缺陷病: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如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七)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人不是一个单纯生物学的概念。人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复杂的社会联系,经常会碰到社会、心理问题。如紧张的工作,不良人际关系,恐惧、焦虑及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

条件的概念: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体内外因素。条件不直接引起疾病,表现为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如过度疲劳、月经期、过敏性鼻炎、环境、年龄、季节等 → 感冒

诱因的概念:属于条件的范畴,指疾病的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如“三动”即运动、劳动、激动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

第三节 发病学

一、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损伤与抗损伤 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图1-1)

图1-1 (二) 因果交替规律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图1-2)

病因损伤性反应抗损伤反应结果

外伤血管破裂CO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

大出血BP儿茶酚胺BP

恶性循环

血管麻痹扩张 组织组织进一步缺氧血容量 血管通透性增加酸中毒缺氧

血液外渗 结果原因 图1-2 (三) 局部和整体

局 部 整 体 (足部溃烂) (糖尿病) 缩小痊愈 机体抵抗力↑ 扩大扩散 机体抵抗力↓

因果交替

二、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神经机制 长期紧张 →交感神经兴奋→ 高血压病 (二)体液机制 胰岛分泌胰岛素减少 → 糖尿病 (三)细胞机制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 疟疾

(四)分子机制 Hb珠蛋白β链N-末端第6位的谷氨酸被颉 氨酸取代 → Hb稳定性下降 → 镰刀细胞性贫血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一、完全康复 (Complete recovery)

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二、不完全康复 (Incomplete recovery)

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消失遗留有基本病理变化。 三、死 亡 (Death)

死亡(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传统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 呼吸停止 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 (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不可逆性昏迷(irreversible coma)大脑无反应性(cerebral unresponsibility) 自主呼吸停止(absence of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颅神经反射消失(absence of cephalic reflexes) 无自主运动(norpurposeful movement)

脑电波消失(absence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brain)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cassation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健康 2. 疾病 二、填空题

1.疾病的转归有___①_____或___②_____两种结局。 2.康复可分为__①______和___②_____。

3.目前一般均以__①______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4.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_①_______,它是指_②______ 的永久性丧失。 三、单项选择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说法是 A. 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B.健康是指不生病

C.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D.健康是指社会适应力的完全良好状态 E.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2.疾病是指

A. 机体有不适感 B.细胞受损的表现 C.机体对内外环境协调功能异常 D.劳动力下降和丧失 E.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3.关于病因的论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不是每一种病都有病因的

B.外界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C.机体对病因的防御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 D.机体对某些外因的感受性不同

E.自然环境可促进一些病因对人体致病 4.下列哪项因素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 细菌 B.病毒 C.真菌 D.一氧化碳 E.疟原虫

5.烧伤后形成的瘢痕属于

A.完全恢复健康 B.病理性再生 C.不完全恢复健康 D.病理过程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哪项不是脑死亡的必备条件

A.瞳孔散大固定 B.脑电波消失 C.自主呼吸停止 D.心跳停止 E.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四、多项选择题

1.判断脑死亡的根据有

A.大脑无反应性和不可逆的昏迷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或固定 D.颅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 E.心跳停止

2.疾病的结局包括

A.完全康复 B.不完全康复 C.死亡 D.复苏 E.没有变化

3.完全康复的基本特征有

A.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B.机体完全恢复了自稳调节

C.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变化得到恢复修补 D.完全康复后机体和患病前完全一样 E.完全恢复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不完全康复的基本特征有

A.疾病过程中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 B.主要疾病症状和体症已消失 C.体内仍存有某些病理变化 D.可以和其他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 E.不适当增加机体负荷可使疾病再现(或复发) 5.采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在于

A.利用提供新鲜器官移植材料 B.有利于对病人的积极抢救 C.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D.利于判定死亡时间 E.利于确定终止复苏的界限 五、判断题

1、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

2、任何疾病都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 3、一旦宣告脑死亡,复苏已经不可能。( ) 4、只有原因没有条件,疾病不可能发生。( ) 5、临床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 )

6、机体整体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停止。( ) 7、“植物人”就是脑死亡。( ) 六、问答题

1.什么是脑死亡?试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2.疾病: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 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二、填空题

1.①康复 ②死亡

2. ①完全康复 ②不完全康复 3. ①枕骨大孔

4. ①脑死亡 ②全脑功能 三、单项选择题

1.C 2.E 3.A 4.D 5.C 6.D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CE 4.ABCDE 5.ACDE 五、判断题

1.× 2..√ 3.× 4.× 5.× 6.× 7.× 六、问答题

1.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全脑功能的永久性消失,即整体死亡的

标志是脑死亡。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判定脑死亡的根据是:

①不可逆昏和大脑无反应性;

②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 ③颅神经反射消失; ④瞳孔散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血管造影)。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

第一节 脱水和水中毒

内容精要

概念 失水>失钠

血清[Na+] >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 >310 mmol/L

原因 入量不足

丢失过多

影响 口渴

细胞脱水

高渗性脱水 尿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脱水热

防治 防治原发病

合理补液(先糖后盐) 处理并发症。

概念 失钠>失水

血清[Na+]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

原因 消化液大量丢失后只补水而未适量补钠(最常见)。

皮肤丢失 肾性失钠

脱水★ 低渗性脱水 影响 一般无口渴

血容量减少 尿的变化 脱水征

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防治 轻、中度补生理盐水

重度补少量高渗盐水 (减轻细胞水肿) 合理补液(先盐后糖)

概念 失水=失钠

血清[Na+] 130~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原因 大面积烧伤的早期

等渗性脱水 小肠液大量丢失

大量胸、腹水

影响 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

血清[Na+]正常

防治 防治原发病;

补充渗透压偏低的氯化钠溶液

脱水(dehydration):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一、高渗性脱水

(一)概念:失水>失钠,血清[Na+] >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 >310 mmol/L。 (二)原因:

1.入量不足 2.丢失过多

(三)影响:

1.口渴 2.细胞脱水 3.尿的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5.脱水热

(四)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合理补液(先盐后糖); 3.处理并发症。

二、低渗性脱水

(一)概念:失钠>失水,血清[Na+]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 (二)原因:

1.消化液大量丢失后只补水而未适量补钠(最常见)。 2.皮肤丢失 3.肾性失钠 (三)影响:

1.无口渴 2. 血容量减少 3.尿的变化 4.脱水征

5.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四)防治原则

轻、中度补生理盐水;重度补少量高渗盐水 (减轻细胞水肿),先盐后糖。 三、等渗性脱水

(一)概念:失水=失钠,血清[Na+] 130~15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二)原因: 丢失等渗液(lost isotonic fluid)

1.大面积烧伤的早期 2.小肠液大量丢失 3.大量胸、腹水

(三)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血清[Na+]正常 (四)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补充渗透压偏低的氯化钠溶液 四、水中毒

(一)概念: 血清[Na] < 130 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增加。 (二)原因:

1.摄入或输入过多不含电解质的液体 2.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3.ADH 分泌过多 (三)影响:

1.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大 2.急性重度水中毒(血钠 < 120mmol/L ,血浆渗透压 < 250mmol/L )主要引起脑细胞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四)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严格限制水分摄入 3. 应用利尿剂

+

第二节 水肿

内容精要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生成>回流) 微血管壁通透性↑

淋巴回流障碍

水肿发生机制★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滤过面积↓

(钠水潴留) 有效循环血量↓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一、基本概念: 体液(body fluid):水和溶解在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及蛋白质等组成。 体液(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内环境) 血浆(5%)

组织液(15%)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 二、水肿的原因与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回流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障碍

(二)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钠水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滤过面积↓有效循环血量↓ 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三、水肿的特点☆

(一)水肿的皮肤特点:

1.显性水肿(frank edema),又称凹陷性水肿(pitting edema) 2.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

(二)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1.心性水肿----身体低垂部位 2.肾性水肿----眼睑和面部 3.肝性水肿----腹水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利: 稀释毒素、运送抗体。

2.弊: 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喉头水肿导致窒息。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内容精要

概念: 血清[K+] < 3.5mmol/L 原因: 摄入不足

失钾过多

钾向细胞内转移

影响: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肌无力

心脏 兴奋性增高

自律性增高

低钾血症 传导性降低

收缩性增高

心电图 病理性U波 肾 多尿

胃肠 麻痹性肠梗阻 代谢性碱中毒

防治: 口服补钾

钾紊乱★ 见尿补钾

必要时静滴 严禁静推

概念: 血清[K+]> 5.5mmol/L 原因: 排钾减少

入钾过多

K+从细胞内逸出

高钾血症 影响: 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后↓

心脏 心室纤颤 心电图T波高尖 代谢性酸中毒

防治: 去除病因

葡萄糖加胰岛素促钾细胞内转移

血液透析

一、基本概念

1.钾的生理功能:维持细胞新陈代谢;保持细胞静息膜电位;参与渗透压和酸碱调节。 2.正常血清钾:3.5~5.5 mmol/L 二、低钾血症

(一)概念:血清[K+] < 3.5mmol/L (二)原因: 1. 摄入不足 2. 失钾过多

3. 钾向细胞内转移 (三)影响:

1.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肌无力

2. 心脏 兴奋性增高、自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收缩性增高 3. 肾 多尿

4. 胃肠 麻痹性肠梗阻 5. 代谢性碱中毒

E.脑水肿

6.等渗性脱水如未得到任何处理,易转变为: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水中毒 D.低钾血症 E.水肿

7.水中毒最常发生于

A.用肥皂水灌肠 B.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而又补液过多时 C.精神性饮水过量 D.持续大量饮水 E.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8.水肿是指

A.细胞内液过多 B.淋巴管内液过多 C.组织间液或体腔中间液过多 D.血管内液过多 E.水在体内潴留

9.心性水肿的发生机制主要是钠水潴留和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D.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E.淋巴液回流受阻

10.肾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有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淋巴回流障碍 C.钠水潴留 D.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E.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11.水肿时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障碍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去平衡 12.肾性水肿首发的部位

A.面部眼睑 B.上肢 C.下肢 D.腹部 E.下垂部位

13.正常机体在调节钠水动态平衡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脏器和组织是 A. 皮肤 B.肺 C.肝 D.肾 E.胃肠道

-14.由于体液中HCO3原发性减少可致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15.幽门梗阻伴呕吐患者,查血浆PH7.55,PaCO27.39kPa,应考虑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16.剧烈呕吐并发热、脱水的病人可发生

A.呼吸性和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转化为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转化为代谢性碱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17.反映酸碱平衡中代谢性因素的最佳指标为

A. 测定AG B.测定PaCO2

-C. 测定HCO3 D.测定H2CO3 E. 测定PH

18.体内主要的酸和碱缓冲对是

-A. H2CO3和HCO3 B.KHb和HHb

C.KHbO2和HHbO2 D.Na2HPO4和NaH2PO4 E.Na-Pr和H-Pr

19.代谢性碱中毒的特征是

-A.血浆H2CO3原发性减少 B.血浆HCO3原发性增高

-C.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 D.血浆H2CO3原发性增高 E.以上均不对

20.血气检测结果为AB升高,AB>SB,提示有

A.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21.血气检测结果为AB降低,AB

A.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22.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发生高血钾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输入大量库存血

C.应用大剂量胰岛素 D.酸中毒 E.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

23.下列哪项不是低血钾症的原因

A.急性肾衰多尿期 B.经消化道丢失 C.醛固酮分泌过多 D.酸中毒 E.大量使用胰岛素

24.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

A.2.0mmol/L B.2.5mmol/L C.3.0mmol/L D.3.5mmol/L E.4.0mmol/L

25.低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酸中毒 B.碱中毒 C. 经肾失钾 D.经皮肤失钾 E. 经消化道失钾

26.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低钾血症

A. 禁食 B.呕吐 C.应用大量胰岛素 D.长期应用利尿酸 E.酸中毒

27.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高于

A.4.5mmol/L B.5.0mmol/L C.5.5mmol/L D.6.0mmol/L E.6.5mmol/L

28.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引起高钾血症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严重创伤

C.应用大剂量胰岛素 D.输入大量库存血 E.酸中毒

四、多项选择题

1.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基本因素有

A.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B.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醛固酮增多 E.抗利尿激素增多

2.引起钠水潴留的重要因素有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增多 C.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多 D.心房肽分泌增多 E.抗利尿激素增多

3.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的疾病有

A.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B.肝功能障碍 C.肾病综合症 D.慢性消耗性疾病 E.长期饥饿

4.组织间液含量增多的原因有

A.毛细血管的血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下降 5.水肿发生的机理有

A.水的摄入过多 B.钠的摄入过多

C.毛细血管内压和通透性升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钠水潴留

6.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有

A.缺氧引起糖酵解过程增强 B.体内脂肪被大量动员,酮体生成增多 C.肾功能不全致酸性物质排泄障碍 D.肾上腺皮质激素亢进失钾过多 E.以上都是

7. PaCO2增高可见于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8. PaCO2降低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9.SB和AB均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0.呼吸性酸中毒时可有

A.血浆H2CO3原发性升高 B.血PaCO2升高 C.血PH下降 D.低血钾 E高血钾

11.呼吸性碱中毒时可有

-A.血HCO3继发性下降 B.血PaCO2下降 C.血钾降低 D.血PH升高 E.血钾升高

12.代谢性碱中毒时可有

-A.血HCO3原发性升高 B.血PH升高 C.血钾降低 D.血PaCO2降低 E.血钾升高

13.SB和AB均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4.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引起低钾血症

A.腹泻 B.应用大量胰岛素 C.长期应用安体舒通 D.碱中毒 E.急性肾功能衰竭

15.钾进入细胞内增多导致低钾血症,可见于

A.严重创伤 B.血管内溶血

C.应用大量胰岛素 D.长期应用噻嗪类利尿剂

E.碱中毒为低钾血症

16.患者静脉补钾时,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尿量在100ml/d以上方可补钾 B.尿量在500ml/d以上方可补钾 C.静脉注射 D.低浓度快速滴注 E.低浓度慢速滴注

17.下列哪些情况可以引起高钾血症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长期应用安体舒通 C.酸中毒 D.缺氧 E.异型输血

18.治疗高钾血症时可选用哪些治疗措施

A.静脉输入葡萄糖和胰岛素 B.静脉注射碳酸氢钠 C.静脉注射钙盐 D.血液透析 E.腹膜透析 五、判断题

1.低渗性脱水患者口渴明显。 ( )

2.高渗性脱水患者早期可能发生循环衰竭。( )

3.心源性水肿多发于身体的低垂部位如脚踝等处。( ) 4.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

5.球-管失平衡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发生的重要机制。( ) 6.高钾血症时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是出现病理性U波。( )

7. 血液缓冲系统对固定酸和碱性物质的缓冲作用非常迅速,是即刻发生的。( ) 六、简答题

1.试述低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2.试述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3.试述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4.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是如何进行代偿调节的? 5.酸中毒时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6.在各种单纯性酸碱失衡中血浆中HCO3浓度有何变化?

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

2.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

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4.等渗性脱水:失钠>失水,血清[Na+] <13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mmol/L。

+

5.水中毒: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是由于过多的水分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并引起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6.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7.凹陷性水肿:组织间隙中积聚的液体超过胶体网状物的吸附能力时,形成游离的液体,后者在组织间隙中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当液体积聚到一定量后,用手指按压该部位皮肤,游离液体便从按压点向周围散开,形成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 8.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9.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

-11.代谢性酸中毒:血浆 [HCO3] 原发性减少。 12.呼吸性酸中毒: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

13.代谢性碱中毒:以血浆 [HCO3] 原发性增加。 14.呼吸性碱中毒:血浆H2CO3原发性减少。 二、填空题

1. ① 60% ②40% ③ 20% 。

2. ①< ② >150 ③>310 ④失水 。 3. ①<② 外液 ③内液。

4. ① 细胞外液 ② 休克 。 5. ①高渗性脱水 ② 低渗性脱水

6. ① 水分摄入过多②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③ ADH 分泌过多 7.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③微血管壁通透性↑④淋巴回流障碍 8. ① ? ② ? ③ ↓ ④ ? 9. ① 超级 ② 呼吸肌麻痹死亡 10.① 病理性U ②高尖 。

11. ① 代谢性② 呼碱或代偿后代酸 ③呼酸或代偿后代碱 12.①血浆的缓冲②肺调节③细胞调节④肾调节

13. ①室性心律失常 ②心收缩力降低③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14. 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② 33~46mmHg(4.39~6.25kPa) ③ 40mmHg(5.32kPa) 三、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D 5.D 6.B 7.B 8.C 9.A 10.A

11.E 12.A 13.D 14.A 15.B 16.C 17.C 18.A 19.B 20.C 21.E 22.C 23.D 24.D 25.E 26.E 27.C 28.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E 3.ABCDE 4.ABCD 5.CDE 6.ABC 7.ADE 8.ADE 9.BCE 10.ABCE 11.ABCD 12.AC 13.ADE 14.AD 15.CD 16.BE 17.ABCDE 18.ABCDE 五、判断题

1. ×2. ×3. √4. ×5. √6. ×7. √ 六、问答题

1. ①.失钠>失水,细胞外液减少并处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致使细胞外液量进一步减少,易发生低容量性休克。

②.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早期ADH分泌减少,形成多尿和低比重尿,晚期血容量显著降低时,ADH释放增多,出现少尿和尿比重升高。

③.脱水症,细胞外液低渗,水分向细胞内转移,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间隙移入血管内,产生明显的失水体征。

④.经肾失钠过多的患者,尿钠含量增加,肾外原因所致者,因低血容量致肾血流量减少而激活RAAs,尿钠含量减少。

2. ①.失水>失钠,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

②.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ADH分泌增加,因而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③.细胞外液高渗,致使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使细胞脱水、皱缩,严重患者因颅骨与脑皮质间的血管张力加大,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由于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以及醛固酮分泌增加,有助于血容量恢复,故血液浓缩及外周循环衰竭远比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为轻。 3. ①.水潴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

②.细胞外液低渗,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引起细胞内水肿

③.细胞内外液容量增大,易致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引起脑疝。 ④.细胞外液低渗,ADH释放减少,尿量增加(肾功能障碍者例外),尿比重降低。

-4. ①.血液缓冲作用:H++ HCO3→H2CO3→CO2+H2O H++Buf--→Hbuf,

-

6.血液重新分布: 7.休克肾: 8.休克肺:

9.无复流(no-reflow)现象: 10.冷休克: 二、填空题

1.按微循环的改变,休克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 、 ② 和 ③ 。 2.休克的始动环节有 ① 、 ② 和 ③ 3.休克代偿期代偿意义表现为 ① 和 ② 。

4.高位脊髓麻醉可引起 ① 休克,严重烧伤早期可引起 ② 休克,心肌梗塞可引起 ③ 休克,失血性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④ 。 5.休克期的临床表现为:神志淡漠、面色 ① 、血压 ② 、尿量 ③ 、

脉搏 ④ 。

6.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可把休克分为 ① 和 ② 型休克。 7.微循环是指 ① 与 ② 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

8.休克晚期微循环中可形成 ① ,阻塞微循环,使 ② 进一步锐减,并可引起 ③ 衰竭,通常称该期休克为 ④ 休克。

9.过敏性休克属 ① 型变态反应,发病时 ② 和 ③ 大量释放入血。 10.血管源性休克也称为 ① 性休克。

11.休克早期微循环强烈收缩的主要部位在 ① 。

12.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在 ① 性休克发病率最高。 三、单项选择题

1.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 A. 100ml B. 1500 ml C. 2000 ml D. 2500 ml E. 3000 ml

2. 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

A. 心输出量降低 B. 动脉血压降低 C. 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 D. 外周阻力升高 E. 外周阻力降低

3.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4. 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变化不明显 D.先兴奋后抑制 E.先抑制后兴奋 5. 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

A.儿茶酚胺 B.心肌抑制因子 C.血栓素A2 D.内皮素 E.血管紧张素Ⅱ 6. 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7.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是

A. 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舒张 B. 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不变 C. 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舒张 D. 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收缩 E. 微动脉端收缩程度大于微静脉端收缩 8. 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是

A. 微动脉端收缩,微静脉端舒张 B. 微静脉端收缩,微静脉端收缩 C. 微静脉端舒张,微静脉端舒张 D. 微动脉端舒张,微静脉端收缩 E. 微动脉端舒张程度大于微静脉端舒张 9.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多灌少流 B.不灌不流 C.少灌少流 D.少灌多流 E.多灌多流 10. 休克晚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不灌不流 B.多灌少流 C.少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少灌多流 11.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血压均下降 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E.尿少或无尿

12.休克时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必然导致

A.高碳酸血症 B.乳酸堆积 C.酮体堆积 D.呼碱 E.代碱 13.休克时易发生的酸碱失衡类型是

A.代碱 B.呼酸 C.代酸 D.呼碱 E.以上都不是 14.休克早期发生的少尿是由于

A.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B.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E.功能障碍与肾小管坏死并存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15.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Ⅱ B.内皮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

16.临床上休克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 A.始动环节B.发病学原因 C.血流动力学特点D.微循环特点 E.外周阻力

17.休克时心力衰竭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机制无关

A.冠脉血流量减少 B.心肌耗氧量增加

C.前负荷增加 D.酸中毒、高血钾抑制心肌 E.多种毒性因子抑制心肌

18.下列哪项不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A.烧伤 B.创伤 C.呕吐 D.腹泻 E.心律失常 19.选择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休克时应首先

A.充分补足血容量 B.保护和改善细胞功能

C.纠正酸中毒 D.改善心脏功能 E.祛除原发病因

20.男性,汽车撞伤左季肋区4小时,神志模糊,体温37.5℃,脉搏细弱,血压60/40mmHg,全腹压痛,无反跳痛,无尿。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神经源性休克 B.感染性休克 C.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 D.中度低血容量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21.女,42岁,胃痛病史十余年,近二周来上腹部时有疼痛,今晨感头昏、出汗、心悸入院。体检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双手湿冷,脉搏140次/分,血压100/80 mmHg,入院后未见排尿。你考虑是

A.未发生休克的溃疡病出血 B.失血性休克、淤血性缺氧期 C.失血性休克、缺血性缺氧期 D.失血性休克DIC期 E.以上都不是 四、多项选择题

1.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可将休克分为 A.低排高阻型休克 B.低排低阻型休克

C.低血容量性休克 D.血管源性休克 E.心源性休克 2.休克早期,机体维持回心血容量的机制是 A.动-静脉短路开放 B.自我输血 C.自我输液 D.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E.脉压差减小

3.休克并发DIC的后果是

A.DIC时微血栓阻塞微循环通道,使回心血量锐减 B.凝血和纤溶中的产物,加重微循环功能紊乱 C.DIC出血,导致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D.DIC栓塞加重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E.使休克难治

4.休克早期微循环的改变是

A.流入端血管强烈收缩 B.血液灌入量小于流出量 C.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D.流出端血管明显扩张 E.大部分血液经直捷通路返回 5.休克微循环淤血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A.神志淡漠 B.少尿或无尿 C.皮肤苍白 D.脉搏细弱,心音低钝 E.血压进行性下降 6.休克早期血压得到维持的原因是

A.自我输血 B.血我输液 C.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D.阻力血管收缩 E.心功能增强 7.休克微循环淤血的发生机理是

A.酸中毒使微循环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 B.代谢产物蓄积扩张血管 C.内毒素引起的血管平滑肌舒张

D.血液粘度增大 E.血浆大量外渗,血液浓缩 8.抗休克治疗改善微循环方法包括

A.补充血容量 B.纠正酸中毒 C.纠正电解质紊乱 D.吸氧 E.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五、判断题

1.休克早期血压可以维持正常,脉压差无改变。( ) 2.休克发病的关键不在于血流,而在于血压。( ) 3.休克早期,冠脉血流即明显下降,心肌缺血缺氧。( ) 4.休克早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 5.休克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心脏。( ) 6.各类休克晚期均可发生内毒素血症。( )

7.持续大剂量使用缩血管药物来阻止休克时血压进行性下降。( 8.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应是“失多少、补多少”。( )

六、问答题

1.动脉血压高低可否作为判断休克发生与否的指标?为什么? 2.为什么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具有代偿意义? 3.休克早期有哪些临床表现?简述其相应机制? 4.休克微循环淤血期变化对机体有何影响?

5.休克失代偿期有哪些临床表现?试分析其相应机理。 6. 在休克治疗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原则是什么?

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休克: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 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或严重的心律紊乱而导致的休克称之为心源性休克。 3. 自身输血:当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得小静脉和肝、脾储血库收缩,减少血管床内容纳的血量以增加回心血量和维持动脉血压。

4. 自我输液:在休克初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毛细血管后阻力,致毛细血管静水压降低,使得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增加以增加回心血量称之为自我输液。

5.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大量失血、失液而导致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在临床上出现“三低一高”的表现:中心静脉压降低、心输出量降低、动脉血压降低、外周阻力增高。 6. 血液重新分布: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反射性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由于不同器官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各异。皮肤、腹腔内脏及肾脏血管收缩明显而心、脑血管不收缩,冠状血管甚至可扩张,保证心、脑的灌流正常。

7. 休克肾:由休克所产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在早期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晚期为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8. 休克肺:严重休克病人晚期,在脉搏、血压和尿量平稳以后,出现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及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称之为休克肺。(或严重休克病人晚期,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广泛受损,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称之为休克肺)。

9. 无复流(no-reflow)现象:由于白细胞嵌塞,血管内皮肿胀以及微血栓阻塞,即使大量输血、补液,血压回升后,有时仍不能恢复毛细血管血流,称为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10. 冷休克:低动力型休克,由于皮肤血管收缩患者皮肤温度低故称。 二、填空题

1. ①缺血性缺氧期、②淤血性缺氧期、③微循环衰竭期 2.①循环血量减少、②心功能障碍、③血管容量增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kh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