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割断了人性的纽带

更新时间:2023-10-08 21:44:01 阅读量: 哲理故事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你闭上眼睛时,必定开启了心灵的窗户。这一点是人与生俱来的,却鲜有人懂得去享受。我们生怕遗漏,我们害怕失去,我们睁大着眼睛、绷紧着神经,我们过得一天比一天累。

什么割断了人性的纽带有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两个并非乞丐模样的人,他们说自己是外地人,钱包被偷了,需要20元钱买车票,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们。我没有想过他们说的是真还是假,只想着能帮就帮了。

因为不经思考就给了路人20元钱,有被骗的嫌疑,所以我遭到了朋友的耻笑,朋友一个“傻”字便把我概括了。至今,我也没弄明白,我的做法是太善良,还是太傻?或者是朋友想得太多?但我愿意相信那两个人是真的遇到了困难,我小小的帮助也许能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走出困境。

我常常感动于温暖的故事,感动于人们的善良,感动于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的美丽瞬间。每次听到感动人心的故事,我总喜欢记录下来,希望某一天或许能出版成集,把这种感动带给更多的人。

前不久,我就记录了一个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故事:一次她去超市买了几大袋东西,出门时,由于双手被占着无法拉开门,走在她后面的一个女孩快走了两步,帮母亲拉开了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母亲走出后才松手。当母亲道谢时,那个女孩说:“我妈妈也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会有人为她开门。”母亲讲的这件小事,在我的心头温暖了许久。

一日,我因患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我扎了两针也没有把针扎进血管,针眼处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我正想抱怨几句,抬头却看到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于是我安慰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连声说:“感谢您让我扎了三次。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真是太感谢了。”我告诉她,我有个和她差不多大的表妹,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位患者,我真希望她的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我愿大家都有将心比心的宽容,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真诚和理解。

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现代物质社会的浸染下变得异常脆弱,存款、房子、财产等,这些就能轻易地将人性扭曲,将情谊割断。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靠感情来维系,金钱关系上升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第一要素。

我们曾经看到为了分得一套房子,姐妹几个翻脸成仇人,前半辈子是相亲相爱的亲人,后半辈子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曾经我们也看到一些生意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富了一个人,苦了一群人;曾经我们还看到朋友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大打出手,对簿公堂,昔日感情荡然无存……

温暖的故事在减少,丑恶的故事在增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报纸上看到发生在南京的一个真实事件。夫妻两人结婚四年,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男方偷偷转移了夫妻两人做生意赚来的十几万元钱,只答应分给女方很少的一部分,女方心理当然不平衡。于是在一天夜里,女方叫上自己的哥哥、父亲、表哥等五六名亲戚,拿着刀、木棒等凶器,守在男方经过的路上,准备用要挟的手段把钱要过来。结果可想而知,男方的两只胳膊都被砍断,头部左右各被砍了一刀,到现在还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那些让他们不顾夫妻情面,争来夺去的十几万元钱,现在用来缴付医药费恐怕都不够吧!女方还落得一个伤害罪,被判入狱。这是何必呢?机关算尽,争来斗去,都是为了身外之物,将感情置之不顾,将人性的丑恶充分暴露。

然而,贪婪真的让人快乐吗?得到金钱就意味着拥有一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人们往往要在妻离子散、遭万人唾弃后才能醒悟。

一天,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人,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反而和亲戚朋友处不好关系,身边的人都说他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哲人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人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人笑了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让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这是一个如此简单的道理!

很少有人知道,著名的慈善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被薄薄的一层“银子”蒙住过双眼。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当他富甲一方后,便变得贪婪冷酷起来,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甚至以他为原型制作木偶,并放在绞刑架上将“他”“绞死”,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被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上,我的儿子无法安眠!”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是在众叛亲离中度过的。当洛克菲勒53岁时,他疾病缠身,人瘦得像木乃伊一样。医生告诉他必须在金钱和生命中选择一个。这时洛克菲勒才领悟到,是贪婪这个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开始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别人。起初人们并不接受,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洛克菲勒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还帮助黑人。他一生至少赚进了10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5亿,人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在金钱中迷失了方向,后半生千金散尽,他得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这正印证了“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便会迷失自己的世界,也领略不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快乐,也永远寻找不到生命的真谛。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钱财乃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机关算尽,反误了人间最真的情谊。

别让金钱割断了人性的纽带,人生一程,同行是福。

当汤普生夫人站在五年级学生的面前时,她撒了一个谎。像绝大多数老师一样,在第一次面对学生时,总是告诉孩子们,将对他们一视同仁。

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比如,汤普生夫人就很不喜欢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名叫特德的小男孩。汤普生夫人注意到这个孩子很乖张,与其他孩子合不来;他总是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衣服,似乎从未洗过澡;他的学习也很不好……每当汤普生夫人的目光落到特德身上,她就会不由自主地皱眉头。

最好的老师一天,校方要求汤普生夫人必须阅读班上每个孩子的档案。她把特德的那份抽了出来,放在了最后。然而,当她读到这个孩子的评语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一年级的老师这样写道:“特德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作业整洁而优美,很有礼貌……总是给人家带来欢乐。”二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很优秀,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但这孩子很不幸,他妈妈的病已到了晚期。家庭生活对他而言将是一场考验。”三年级的老师写道:“妈妈的死给他很大打击。虽然他试着尽最大努力,但他的父亲对这些毫不在意。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会毁了他的。”四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对学习不感兴趣,他孤僻内向,没有朋友,有时还在课堂上睡大觉。”

直到这时,汤普生夫人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她为自己感到羞愧。圣诞节来临,孩子们都送来了精致、漂亮的礼品,煞是惹人喜爱。特德也送来一份,不过是用一张包装食品的褐色旧包装纸包裹着的。如果在从前,汤普生夫人会不由自主地皱一下眉,而现在,汤普生夫人却感觉心中沉甸甸的。

当汤普生夫人把特德的礼品打开时,她感到一阵心酸。里面是一只缺损了的人造水晶手镯和一只装着小半瓶香水的玻璃瓶。在孩子们的嘲笑声中,汤普生夫人当即把手镯戴上。惊叹道:“多美的手镯呀!”随后,她又把特德送的香水喷在手腕处——汤普生夫人的举动止住了孩子们的笑声,全场鸦雀无声。

那天放学后,特德一反常态在教室里待了很久,仅仅为了和汤普生夫人讲一句话。他说:“老师,您今天的样子和我妈妈一样,她常常像您那样,喷我送她的香水。”

孩子走了以后,汤普生夫人哭了至少一个小时。从这天开始,汤普生夫人的教师工作多了一项内容,用不同的方式鼓励、诱导孩子们。汤普生夫人对特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现在,只要和她在一起,他的思维就好像一下子活跃起来。她越是鼓励他,他的反应就越敏锐。

学年结束的时候,特德已经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孩子中的一员。不过,汤普生夫人“一视同仁”的诺言始终没有兑现——从前,特德是她的“弃儿”,现在则成了她的‘宠儿“。

一年以后,她家的门缝下塞进了一封信,是特德写的。在信中,特德告诉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6年过去了,汤普生夫人收到特德的第二封信。他写道,他已经高中毕业,在班上名列第三。转眼又是4年,汤普生夫人再次收到特德的信。特德说日子很艰难,但他顽强地抗争着,很快就要以最优秀的毕业生身份离开学校。又过了几年,一封信又不期而至。这一次特德的署名稍稍长了一点,前面冠以医学博上的字样。虽然特德每次来信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每次他在信中都会对汤普生夫人说同样的一句话:您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故事还没有结束。就在那年春天,汤普生夫人又收到一封来信。特德说他遇上了一个好姑娘,并且快要结婚了。他想知道汤普生夫人,愿不愿意在他结婚那天坐在新郎母亲通常坐的那个位置上。当然,汤普生夫人答应了。

就在那一天,汤普生夫人特意戴上那缺损了的人造水晶手镯,喷上那只玻璃瓶里的香水。他们拥抱在一起,特德在汤普生夫人耳边轻轻说道:”谢谢,多谢您的信任,汤普生夫人。是您让我意识到自己很重要,并明白自己的确可以做到非同一般。“汤普生夫人含着泪花,大声说:”你错了,特德。你才是那个使我意识到自己很重要的人。在遇到你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怎样教我的学生。“此刻,暖流淌过每个人的心田。

这世上最不能用年龄、时间、名利、金钱来衡量的,就是爱情。

消失的情人谁都不会忘记小说《情人》的经典开头:“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你。大家都说你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你,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1984年,70岁的杜拉斯因为这部作品再度获得盛誉,并赢得龚古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31岁的雅恩双眼亮晶晶地注视着他的情人。他同样迷恋那张被岁月摧毁却风情更甚的脸庞。

杜拉斯从1943年开始文学创作,获奖无数。她有过很多情人,垂暮之际爱情已如一片荒漠,却偏偏遇见了雅恩。

那时杜拉斯应邀去冈城讲座,哲学系大学生雅恩也在其中。这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问了她两个问题:“您现在还有情人吗?”“一个也没有。”“我能给你写信吗?”“寄到巴黎的地址吧!”她看见年轻人脸红了,可是旋即就把他忘了。

回到巴黎,这个固执而深情的年轻人,却让杜拉斯越来越无法释怀。他不断写信,一天一封,甚至一天几封。起初杜拉斯看过便束之高阁,从不回复,直到7个月之后,杜拉斯终于拿起笔,写了第一封回信:“……我现在的情况很糟糕,觉得活不下去了。我喝酒太多,为此进了医院,接受治疗。我何以落得如此地步?希望你能陪伴在我左右。”

不久,杜拉斯就接到了雅恩的电话,声音略显胆怯。

“我要过来看您。”“什么时候?”“明天,车大概十点到,十一点就能到您家。”“好吧,带瓶酒过来。”

第二天上午,杜拉斯在自己的海滨公寓里来回踱步,不时站在阳台上,向下张望,猜测雅恩的样子。雅恩来了,又高又帅,棱角分明,手里居然还拿着一把中国雨伞。杜拉斯的初恋就是一名中国男子。

开门之后,杜拉斯自然地拥抱了雅恩,说:“我知道你为了什么远道而来。我仿佛认识你很久了……”一番长谈之后,当晚雅恩没有离开,睡在了她儿子的房间,他被海浪般的幸福弄得头晕目眩,久久难以入眠。

那年,她是66岁的著名作家,他是27岁的无名教师,却双双坠入情网。

杜拉斯并不美貌,她只有1。5米高,永远穿着刚到膝盖的直筒裙,罩一件大背心或者大风衣。对男人而言,她的脾气也太过任性粗暴,前夫曾骂她是个“疯子”。

但是,雅恩却心甘情愿地成了杜拉斯的情人,同时担当她的打字秘书、司机、护士。他迷恋她的才华和热情,忘了她的皱纹和年龄。他们每晚一起散步,她挽着他的胳膊,小鸟依人地走在他身旁。他们一起趴在栏杆上看海,看白色的鸟儿如何盘旋。他们一起开车兜风,听海浪在耳边雄浑地歌唱。他们毫不在意外人的眼光,他们发光的眼中只有彼此的笑颜。

但是爱情并不总是甜蜜的,两人也会争吵,尤其对于杜拉斯那样任性尖锐的女人,挑剔是难免的。雅恩不止一次地离家出走,可是每次他都不忍走远,就在附近的旅馆和酒吧徘徊,不过一两天就回家了,继续给杜拉斯打字、插花、整理家务……1981年6月15日,两人再次发生了争吵,雅恩决绝地出走。杜拉斯以为他一去不返,伤心地抚摸他的每件物品,然后坐在打字机前,失魂落魄地写道:“当我不再怀有爱情的时候,确实不再爱什么了,除了爱你之外……”

当雅恩再次回来的时候,杜拉斯扑进他的怀里,久久不肯离开。

1985年,杜拉斯大病一场,甚至长期昏迷,人事不知。雅恩全天守护,握着她瘦如枯枝的手,在她耳边喃喃细语,竟让杜拉斯奇迹般地康复,又从死神手里夺回10年光阴。

1996年3月,杜拉斯病逝,惟一的遗嘱是:“雅恩,你写写我们的爱吧。”

当雅恩的书《我的情人杜拉斯》出版后,他竟从公众眼里消失,抽身而退,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利和无数追捧,从此隐姓埋名。

有人说雅恩去了以色列,还有人看到他在希腊某教堂修行。

实然消失的情人,再次印证了爱在年龄和地位之外。当27岁的雅恩爱上66岁的杜拉斯,当他呵护她15年不图名利,而她也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作为赌注,爱已如一滴露珠般纯粹、圆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kc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