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

更新时间:2023-10-20 12: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29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旅游局办理

提 案 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 题 词:发展,规划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一、环洞庭湖地区基本概况及重要地位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目前湖泊总面积约2625平方公里。它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性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峰和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重要任务,也直接关系到洞庭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洞庭湖的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面积达61.2万公顷。它作为首批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珍稀鸟类的主要希望地”,已载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因此,洞庭湖区对于维护我国中部腹地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洞庭湖地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和“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麻、渔主产、加工区。它也是我国中部的战略要区,北接武汉城市圈,南连长株潭城市群,位于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交汇中心。交通枢纽优势明显,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平行穿越,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该地区已形成石化、食品、循环经济、造纸、纺织、机械、建材、电力、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其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航运物流和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发展。

二、环洞庭湖地区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1、洞庭湖水位持续多年偏低。自2003年以来,洞庭湖持续9年出现枯水期提前、延长,水位较常年同期大幅降低现象。水位持续偏低,导致洞庭湖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取水用水困难,严重影响环湖地区农作物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安全。

2、洞庭湖洪水调蓄功能大幅衰退。由于长江上游、湖南境内“四水”上游来的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影响,目前洞庭湖面积不到1825年全盛期6200平方公里的一半,调蓄滞洪功能相应降低。目前,调蓄能力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50%左右。

3、“天下粮仓”粮食安全面临威胁。近50年来,洞庭湖湖床年均增高3.5厘米,共增高1.8米,部分湖床已高出堤垸内耕地1-3米。由此导致垸内地下水位升高,肥力下降,农作物生长环境遭受破坏,加上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洞庭湖湿地面积和物种明显减退。近年来,因低水位枯水期延长,湿地减少

速度加快,东洞庭湖湿地1989—2001年间,水体泥沙滩地减少106平方公里,减少20.1%。致使部分珍贵鸟类到洞庭湖越冬量呈下降趋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几乎已灭绝,江豚由1993年的2700头减至目前不足110头。而东方田鼠等有害物种则泛滥成灾,严重影响湿地的保护。

5、环湖地区民生问题突出。湖区农民负担重、增收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网络和供电能力建设欠账较多,水利排灌设施陈旧,饮用水不达标,用水困难。洞庭湖区还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为集中的地区,直接流行区人口336万,慢性血吸虫病人8.3万。

三、构建国家级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建议

目前,洞庭湖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缓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生态问题靠一地一省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尽快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加大统筹发展力度。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未来五年十大任务之一”。建议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区域发展战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总体规划,湖南、湖北两省及环湖各市县在整体框架下编制分规划、子规划。以湘鄂“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打造大江大湖综合治理示范区、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试验区和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区。

建议国家专门出台《洞庭湖管理条例》。

2、建立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合作发展机制。在国家战略主导下,指导湖南、湖北两省以及环湖市、县建立统一协调的跨界合作机制和综合管理模式。建立国家牵头,两省及环湖市、县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经济一体化、市场流通一体化、生态保护治理一体化,统筹洞庭湖生态治理保护与资源开发、区域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及城镇化布局,解决环湖地区同质化竞争、无序化发展和乱开发问题。

3、加强洞庭湖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一是要加快实施洞庭湖综合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的排放,实施沿湖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要提高环湖地区森林覆盖率,加快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和水土保持工程,推进江湖连通、河湖连通,从根本上改善洞庭湖的水环境。二是要加快兴建洞庭湖出口控制工程。建议按照调枯不调洪的原则,在城陵矶出口建设水利综合枢纽工程。枯水期控制水位25~26米,蓄水30亿立方米,加强三峡及“四水”上游水库对洞庭湖枯水期补水调度。三是要加大对洞庭湖湿地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理顺东、南、西洞庭湖湿地管理体制,成立统一的湿地保护机构。要从功能分区入手,合理确定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四是要推动发展生态经济。要指导环湖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两型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要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建设优质粮、畜禽、水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基地,巩固提升洞庭湖“天下粮仓”重要地位;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建设洞庭湖旅游度假区,联手打造环洞庭湖生态旅游圈。五是要加快交通基础建设。要提升环湖城市之间直达运输能力,构建区域大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或“一小时

经济圈”。要完善水运网络,促进环湖地区现代物流发展。

来源:中国政协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ka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