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题库(新)

更新时间:2024-04-04 13: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A)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答:对。

2.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它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 答:错。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的设想都是虚构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空想,是由它的局限性以及但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造成的。

①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

而马克思注意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

3. 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答: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固有缺陷。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4. 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对。

5.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意味着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东 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答:对。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

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3页)

问题:A. 这一段论述阐明了什么原理?

B. 这一原理的阐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有何意义? 材料2: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问题:根据以上论述,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的认识。 材料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

(《列宁选集》第3卷第164页)

问题: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材料4: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 月1日)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特征的理解。

三、论述题(30分)

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你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有何新认识?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B)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答:对。

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合乎逻辑的继续、发展和完成,它集中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理想和实际的政治效用。它不仅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科学,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科学,即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科学,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中,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可以在整体意义上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同义语。

2.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3. 某些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国家率先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步入新的社会形态,只是历史的

偶然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错。

根据历史唯物论,落后国家和地区总是首先发生革命。这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国内外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任务是要重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答:错。

5.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经解决,不可能被社会主义所代

替。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问题:根据以上论述,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的认识。 材料2: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B. 为什么说俄国革命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材料3: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同时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106页)

问题:试以上述理论分析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4:

(1)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列宁全集》第42卷第369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问题:A. 为什么列宁和邓小平都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

B. 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三、论述题(30分)

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谈对社会主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新认识。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C)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古代理想社会观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

3.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并最后解放全人类伟大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

4.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

5.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1)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

(2)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21~422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社会问题的什么思想? B. 上述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材料2: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页)

问题:以上述观点简析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3: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

B. 列宁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材料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崭新的科学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因为它完全具备

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40页)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是什么?

三、论述题(30分)

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

本主义的新认识。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D)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科学社会主义可以在整体意义上和马克思主义同义。

2. 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 落后国家首先进入新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早产”现象,不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4.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经解决。 5. 现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变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页)

问题:试以这一原理简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成功与失败的两个案例。 材料2: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问题: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据是什么? B. 为什么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或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材料3:

(1)二战以后,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进程;而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则相继进入工业化阶段。一方是大量的资本急于寻找进一步增殖的出路,一方是广泛的工业化运动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引发了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资本的扩张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到产业资本的广泛国际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汹涌潮流。

(《求是》杂志,2001年第1期)

(2)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江泽民: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发言,《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

问题:A. 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B.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

答:A: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生产、商品、贸易及资本流动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材料4:

“社会主义是大海,大海是不会枯竭的。”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语,人民日报2003年3月19日)

问题:上述材料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三、论述题(30分)

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考试题(E)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适用,120分钟完成)

一、辨析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答:错。

“社会主义”是个多义词,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二是指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实践;三是指思想,即指导这个伟大实践,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作论证的思想体系。 2.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是高度统一的。 答:对。

⑴ 科学性用通过革命性和开放性来体现

⑵ 革命性根源于科学性,并有赖于开放性。 ⑶ 开放性是由科学性和革命性来决定的。

所以说,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是高度统一的。 3. “国家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4.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有特殊意义。 5.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 答:错。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时代的主题是时代的内容和特征在不同时期的集中体现,是对某个时代的某一发展阶段的国际政治形式的高度概括。随着国际政治形式的变化,当今时代的主题也经历了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 月1日)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特征的理解。 材料2: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

B. 列宁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材料3:

(1)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几位领导人大都把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同起来,自己不思改革,也不允许别人改革,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改革的大好时机,使苏联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矛盾。

(《求是》杂志2000年第23期)

(2)原苏共领导人把旧有体制的缺陷、改革受挫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口号,改革变成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求是》杂志2000年第21期)

(3)如今,苏联这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竟没费西方的一枪一炮便 顷刻瓦解。

(《求是》杂志2000年第23期)

问题:A.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B. 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材料4:

“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向世人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胡锦涛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3月19日)

问题: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三、论述题(30分)

从东、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中,阐述东方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作用。

(注:试题须与答卷一起交回)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复习范围

一、辨析题 导言

1. “社会主义”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2.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3. 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

4. 科学社会主义可以在整体意义上和马克思主义同义。

5.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并最后解放全人类伟大历史进程的普遍规律。

第一章

1. 古代理想社会观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它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 3.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彻底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 4.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5. 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6. 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7.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是高度统一的。

第二章

1. 某些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国家率先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步入新的社会形态,只是历史的偶然现象,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落后国家首先进入新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早产”现象,不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3. 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 “国家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三章

1. 改革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

2.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任务是要重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四章

1. 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P134-135 答:错。

两者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讲社会革命论,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适应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和产生的,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解决中国的解放和振兴的历史问题中确立了指导地位。只是两者属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意味着东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东 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P165、167

第五章

1. 现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

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经解决。

4.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已经解决,不可能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5.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有特殊意义。P235

二、材料题(每题10分,共40分)

材料1:

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3页)

问题:A. 这一段论述阐明了什么原理?

B. 这一原理的阐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有何意义? 答:A: 根据唯物史观

⑴ 人类社会自原始社会解体以后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⑵ 经济关系是阶级和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

⑶ 每个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都是由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⑴ 通过唯物史观,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⑵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找到了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

B: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的意义:

主义的正确途径。

⑶ 找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普遍的规律,这是社会主义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每个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这为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其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和社会主义创立、改革、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

材料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 月1日)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谈你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特征的理解。 材料3: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即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这些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第690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原理? B. 为什么说俄国革命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A:世界历史在按照总规律发展的过程中,不排除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的特

殊性。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中。 B:它仍然是遵循着一定水平的生产力需要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相配合的普遍原理。俄国是介于东西方之间的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具有不同于西欧革命的特点,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西欧发生革命。 材料4: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第3卷第94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述了什么思想?

B. 列宁的这一论述对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答:A:上述材料阐明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特别是落后国家建

立起来的社会主义。

B:⑴ 建设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建设无从说起。

? ⑵ 由于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

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乐于吸收国外好的经验,包括好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资金等。因此,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材料5:

“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向世人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胡锦涛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3月19日)

问题: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答: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两个因素。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根据中国那落后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现实,适度地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向后退,渗进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使生产力能向前发展,最终实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摸索,确定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材料6:

(1)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

(2)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21~422页)

问题:A. 上述材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社会问题的什么思想? B. 上述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答: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思想。

B: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普遍原理。而共产主义是运动的,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内容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而只有在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来作出具体的内容。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把科学社会主义同本国决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列注意普遍原理同本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寻找一条真正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道路。 材料7: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问题: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据是什么? B. 为什么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或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答:根据马克思主义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材料8:

(1)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列宁全集》第42卷第369页)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问题:A. 为什么列宁和邓小平都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

B. 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答:A: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及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并指出这是一个关系到无产阶级国家能否生存下去的大问题。 材料9: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问题:根据以上论述,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必然性的认识。

答:⑴ 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题中的应有之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实现新旧体制(模式)转换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发展为多种模式的主要途径。

⑵辨证唯物论的观点认为,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不断的运动中的一种暂时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破旧立新、由低向高不断发展的过程。

⑶社会主义虽然是一种较高的社会形态,但是,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只是,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表现为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情况,适应是主要的。因此社会主义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来解决这种矛盾。

⑷ 必须明确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已经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材料10:

(1)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几位领导人大都把社会主义具体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同起

来,自己不思改革,也不允许别人改革,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改革的大好时机,使苏联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矛盾。

(《求是》杂志2000年第23期)

(2)原苏共领导人把旧有体制的缺陷、改革受挫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口号,改革变成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求是》杂志2000年第21期)

(3)如今,苏联这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竟没费西方的一枪一炮便 顷刻瓦解。

(《求是》杂志2000年第23期)

问题:A.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B. 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答:A: ⑴ 说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⑵ 说明了原苏共领导人把改革变成了“改性”,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坚持社会主义

⑶ 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在入侵社会主义国家,只是方式改变了,采取了“和平演变”的策略

B: ⑴ 经济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⑵ 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⑶ 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

⑷ 时刻警惕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材料11: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同时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106页)

问题:试以上述理论分析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答:这正说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结果。依据“合力论”同时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各种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是分主次的。其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主要的;国内原因与国外原因,国内原因是主要的;党内原因与党外原因,党内原因是主要的。

而内因中关键的原因是执政党实行了错误的领导,把党的指导思想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从而导致了党变质,国变色。还有以下主要内因: 1. 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改革迟缓,把改革变成了“改向”。 2.经济长期陷入困境变成剧变的深层内因。

3.历史旧帐积压和民族矛盾激化成为剧变的内部导因。

西方大搞和平演变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使加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外因。 材料12: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种“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页)

问题:以上述观点简析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答: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多种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结果。 第一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第二 帝国主义战争的破坏,使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 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外,没有别的出路;

第三 不发达国家由于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的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 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四 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然少,但革命性强,且有农民作同盟军,还有经过长期 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这些条件汇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直接的革命形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这些条件的汇合取得的成功。 材料13: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重大历史事变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都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05页)

问题:试以这一原理简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成功与失败的两个案例。 答:第一苏东剧变的原因。第二社会主义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中国为例子。 材料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崭新的科学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因为它完全具备

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第四版,第140页)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几个特征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具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其特征为:

⑴ “三个代表”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它的认

识论基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具进作为贯穿各个观点的基本线索 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自己贯彻始终要解决和阐述的问题,这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基本问题

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其解决的中心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党的建设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

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材料15:

(1)二战以后,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进程;而独立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则相继进入工业化阶段。一方是大量的资本急于寻找进一步增殖的出路,一方是广泛的工业化运动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引发了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资本的扩张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国际化发展到产业资本的广泛国际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汹涌潮流。

(《求是》杂志,2001年第1期)

(2)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江泽民: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发言,《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

问题:A. 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B.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

答:A: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生产、商品、贸易及资本流动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其实

质是资本主义通过全球化,凭借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大搞资本扩张,更加残酷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致使全球性的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B:积极参与。中国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必须树立积极辩证防范风险的意识,防止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主权的侵蚀,对我国经济安全的破坏等。 材料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

(《列宁选集》第3卷第164页)

问题: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答: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建立作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在管理形式上的调整,但是他的发展,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国家手上,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⑶ 生产的高度集中,造成了规模巨大的生产单位,也在为全社会实行宏观上的计划调节准备了基本条件。

⑷ 这些国家所有制的经济和管理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尽管还不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因素,但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以被利用、被改造过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因此,也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越发展,也就越接近社会主义。 材料17:

“社会主义是大海,大海是不会枯竭的。”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语,人民日报2003年3月19日)

问题:上述材料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答:形象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三、论述题(30分)

1.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谈对社会主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新认识。P162P130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与动力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科学技术是咸菜社会的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根本标志。

⑵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历史的经验指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历史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察和分析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关系,明确肯定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暂时处于低潮,但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并没有改变

2.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谈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认识。P157

答:⑴三个代表的概念。

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①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三个代表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执政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紧密联系起来,把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白在前提和首要位置,强调坚持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 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出发,对发展的内涵、目标等问题作出了新的阐述,提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观点。

三. 在社会主义理论中融入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本质论不再局限于生存理想层次。

②丰富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

道路问题决定我们的走向,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

科学理论的知道,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继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十条基本经验”深化了在初级阶段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3.从东、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中,阐述东方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作用。P164 答:⑴ 西方: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末的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由于其研究和说明的问题,主要是西方的问题,并且主要是面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指导了19世纪西方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因此称为西方社会主义理论。

⑵ 东方:20世纪,由于东西方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东方矛盾的特殊性,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逐渐由西方转移到东方。例如在俄国和中国。在革命运动中,这些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先后找到了适合本国国庆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便产生了研究本国实际和指导本国人民实践的理论,如列宁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理论界称为东方社会主义理论。

⑶东方社会主义伟大历史意义和作用:

第一,该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不是一般的,某些方面的发展,而是深刻的,整体的飞跃,特别是实现了两个巨大飞跃。 ①实现了由面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到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飞跃。 ②实现了由以西方问题为主的理论到以东方问题为主的理论的飞跃。

第二,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是20世纪东方人民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 ①之所以说“伟大”,首先是在于它伴随着人民的实践,经历了一次次社会主义的低潮的考验

②之所以说“伟大”,还在于它随着实践的进展,纠正了社会主义实践自身路线和政策的偏差所导致的曲折。

第三,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是推进新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理论武器。 ①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观点

②关于各国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观点 ③关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理论观点 ④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理论观点

⑤关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独立和主权的理论观点。

4.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新认识。P225 答:一.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

㈠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1)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 (2)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3)阶级结构的大变动

(4)劳动者条件的改善和社会改良政策的推行 (5)垄断的新发展

①社会化②国家化③国际化 (6)殖民统治采取了新的形式 ①商品输出②资本输出

(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合作的加强

㈡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没有根本上得到缓和;更加深化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4)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朗化。 二.

㈠ 对历史发展大趋势的认识,

(1)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资本主义既然不是永恒的,就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2)资本主义社会有着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这些矛盾一旦被消除,社会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

(3)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够战胜资本主义。

㈡ 从社会形态之间的联系看,任何社会形态的后期必然会孕育新的社会形态的萌芽,所以,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包含着内在的否定自身的因素,从而导致社会形态的转化。

㈢ 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看,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以及资本社会化、管理社会化趋势的出现,正在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准备条件

①在生产力方面:

1.生产的专业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的社会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三大社会差别正在缩小

三大社会差别的缩小正在出现加速的趋势,其最终结果将是差别的消失,而三大社会差别的消失,正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在生产关系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很多改良措施,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推行“资本民主化”和“管理民主化”、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等,实际上已经偏向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方向,即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提高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实现社会公平。这表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超越了资本主义的范畴,而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了。

2.“股份制”和“经理制”的普遍实行,加速了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更具有直接的意义

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的趋势表明,不管资本主义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总有一天会把人类社会推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5.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你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有何新认识?P238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 理论上的说明:哲学原理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 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2. 实践上的证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

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出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引进了市场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商品经济视为内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并使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活力的因素。

总结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了判断一切工作是非的根本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it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