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民间文化概说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9 17: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民间魂往东南方向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鄂东南民间文化概说
【内容提要】鄂东南地区在古代是吴楚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南部、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南部等五市辖区。鄂东南民间文化指的是鄂东南地区民众创造的,存在于民间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本文从鄂东南自然环境与居住习俗、鄂东南的文化传统及信仰习俗、鄂东南端午龙舟节俗特色,鄂东南青铜文化为其幡帜、鄂东南民歌的重要特色--长篇叙事民歌、道教文化传承有序等方面,介绍鄂东南民间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发端,以扬越文化为标志,以青铜文化为幡帜、吴楚文化交融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鄂东南 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道教 长篇叙事民歌
鄂东南地区在古代是吴楚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民
间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一、鄂东南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
(一) 鄂东南的自然环境
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南部、鄂州、黄石、咸宁、黄冈南部等五市辖区。鄂东南是一个地理概念, 属于中国中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南岸(仅黄冈市处于长江北岸)。鄂东南历来是鱼米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该区域是湖北省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黄冈地处鄂东南、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
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长江南岸,为鄂东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属武汉城市圈。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鄂州以湖而名,依水而兴。全市辖3市辖区: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另外,鄂州市设立了葛店经济开发区、鄂州经济开发区2个经济开发区。 咸宁市,位于鄂东南,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之誉。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是宜业、宜居、宜赏的实力之城、活力之城、魅力之城。
黄石市位于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黄冈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旖旎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全市现辖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4个市辖区、阳新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大冶市(县级市),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2009年)。其中,城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77万。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随后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办事处、湖北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黄石市在此基础上过渡建成省辖市。
(二) 鄂东南的历史文化
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吴头楚尾,唐属江南西道,五代十国属南唐,是南方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北省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鄂东南地区占了将近湖北湖泊总数的三分之二。鄂东南主要位于幕阜山脉北麓,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鄂、湘、赣三省交界的低山丘陵,鄂东南大地到处闪耀着三国文化、江文化、湖文化的灿烂光华,流溢着秀丽的江南风光,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风光旖旎,展示着奇特的风土人情,因此也被外界誉为“鄂江南”,是旅游胜地,令宾客神往。 扬越(扬越人),鄂东南境内古代民族越人一个分支。 “自古中原不过淮 ,自江以南则曰越”。扬越自古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可能分布比较广。扬越人居住地以山地、丘陵、盆地、河谷为主,以农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扬越,即百越的一支。战国至魏晋时为对越人的泛称。 居江汉一带地区。西周末周夷王时,楚君熊渠曾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扬越之北疆汉水地区被兼并,扬越被灭,后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为越章王,其封国当即扬越之故地。
到西周中期,鄂国是一个强盛的地方国。鄂侯御方曾率南淮夷大举侵伐南国。到达汉水下游,渡过长江、梁子湖,侵占了当时扬越的经济中心——今鄂州市境。鄂侯劳师远征,无非是为了开拓领土,掠夺财富,而大冶铜绿山的铜可能是其掠夺的重要对象之一。鄂侯占领了湖北扬越的经济中心,扬越丰富的铜矿资源就成了鄂国的巨大财富。所以鄂侯把这块邻地也叫“鄂”,相对中原的西鄂而言,为东鄂。
《荆楚民间文化大系·卷首语》认为:从湖北最东面的黄梅、武穴,经过阳新、大冶、黄石、鄂州、黄州,一直到武汉(抑或超过武汉),是为吴楚文化区域。吴、楚文化从相距甚远到反复进退,直至楚文化覆盖吴越地区,因相互交流甚久,诸多民俗文化现象,甚难区分定性,但也并非全无踪迹可寻。此区域中,从文化形态来看,所谓吴、越,只是名称不同,
基底都是越文化。所谓吴楚文化,本质上应称之为“越楚文化”。在这一区域里,除了吴、楚文化成分外,还有中原文化及后来“出峒”的“巴蛮文化”成分。
二、鄂东南民间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 鄂东南民间文化(含非遗)概念
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鄂东南民间文化指的是鄂东南地区民众创造的,存在于民间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
(二) 鄂东南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60项,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50人,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9个。
鄂东南地区的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多,内容丰富,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西塞神舟会、鄂州雕花剪纸;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5项,主要有民间文学4个项目:木兰传说、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李时珍传说(蕲春)、黄鹤楼传说(武昌),传统戏剧6个项目:汉剧、楚剧、黄梅戏(黄梅)、提琴戏(崇阳)、京剧(汉阳)、采茶戏(阳新),曲艺3个项目: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武汉、团风)、湖北小曲,传统美术6个项目:黄梅挑花(黄梅)、大冶石雕、武汉木雕船模、汉绣、阳新布贴、鄂州雕花剪纸,民俗2个项目:西塞神舟会、汉阳归元庙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个项目:岳家拳(武穴),传统舞蹈1个项目:龙舞(汉阳高龙),传统音乐1个项目:鄂州牌子锣,传统医药1个项目: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于2013年,鄂东南地区地级市非遗保护项目情况如下: 1.鄂州市
鄂州雕花剪纸,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表现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纸艺术之长,工艺手法包含“剪”和“雕”两种方式。以长寿、吉祥、美好、幸福、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人们的美好向往。作品构图精巧,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富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多用作刺绣花样,如鞋花、帽花、枕头花、围兜花,亦用于喜庆活动,作礼花、喜花,表达祝福之意。我省孝感、鄂州、仙桃等地的雕花剪纸颇具代表性。 2. 黄冈市
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6460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近1500人。其中,红安县的红安绣活、麻城市的花鼓戏、蕲春县的李时珍传说、团风县的湖北大鼓、武穴市的岳家拳、黄梅县的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等8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黄州点子、畈腔等36项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75项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467项列入县
级非遗保护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他们是:黄梅挑花传承人石九梅、黄梅戏传承人周洪年,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人。全市有4个国家级艺术之乡,7个省级艺术之乡。 3.咸宁市
咸宁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崇阳提琴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
4.黄石市
黄石市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西塞神舟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大冶石雕、西塞神舟会,省级名录12项:西塞神舟会、大冶石雕、阳新采茶戏、阳新布贴、佛像雕塑工艺、大冶刺绣、王寿牌子锣、黄石港饼制作技艺、还地桥鱼面制作技艺、陈贵舞龙、折子粉制作技艺、浮屠玉堍油面制作技艺等。
三、鄂东南民间文化的主要特点
鄂东南民间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发端,以扬越文化为标志,以青铜文化为幡帜、吴楚文化交融的民间文化。”具体有如下特点:
(一)鄂东南自然环境与居住习俗
鄂东南主要位于幕阜山脉北麓,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鄂、湘、赣三省交界的低山丘陵,兼有高山、平原和湖区。我国自然村有三种类型:(1)单一家族村落,它们最初只是一家一户定居,以后发展成了大家族,再分成若干户成为一个群落,形成宗族群居;(2)姻亲联合体村落,这种村落往往是单一家族村落的发展,是由姻亲关系联结起来的几个家族(或几个大姓)村落;(3)杂姓移民聚居村落。它们在现实中 多为集体移民户定居形成。鄂东南地区这三种类型的村落兼而有之,其中以第一种类型最多。不管是哪 一种类型的村落,都离不开村舍民宅的建筑,而村舍民宅的建筑过程中,有一种思想贯穿始终,以至于家族昌隆与否、子孙后代生活幸福与否,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那就是风水。风水可说是村落建筑的精神支柱。
风水先生是鄂东南村舍民宅建筑的主角,宅基到房屋的构造,以及户与户之间的关系,乃至对整个村落形势的构想,都离不开他们。他们能说出一套又一套如何建筑才有利于子孙富贵,宗族昌隆的风水理论,使听者折服。聚族而居,为其居住习俗。
鄂东南地区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既受当地山区丘陵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外来移民不断迁入定居、繁衍的结果。而且移入先后的不同导致村落形成和扩散方式的差异,进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姓数村、团状聚居\和\一姓一村,分散聚居\等多种聚居模式。这种家族式聚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来自江西等宗法文化较浓厚地区移民的迁入,以及不同族群为着生存空间的竞争,导致鄂东南地区在清代前期进入普遍的移民家族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以宗祠——支祠——家祠为层级的祠堂建筑格局与家族聚居区——自然村落——单个家庭的聚落形态相对应,体现出建筑格局与家族结构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其中与自然村落相关联的支祠(鄂东南称之为\祖堂\、\宗屋\、\公屋\更是构成所在村落的公共空间,并成为族人祭祀、娱乐、教育、生产等公共生活的核心,地理空间与血缘家族空间的重叠、建筑的象征功能与宗法组织的实际运作共同维系着清代以来鄂东南地区以家族为特征的乡村生产、生活秩序。
同族同宗集中居住,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祠堂作为保存至今的传统古建筑,为一层建筑,古祠堂一般均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大都为三进或五进,由前殿、后殿、左右走廊、厢房、天井、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寝堂等组成,还有青砖、石脚、布瓦、歇山顶、排子梁、石槛板门等。有的祠堂在后面建有庭院、花园,不少祠堂还建有戏台,以古朴浑厚的建筑艺术造型,
巧思多变的设计手法,充分显示了古代鄂东南先民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这些巧夺天工的古建筑艺术祠堂,除局部艺术在建造西式的楼房活动中遭到愚蠢的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而受损外,大部分还保存原建筑格局的风格。鄂东南的每一座祠堂,都可称得上是建筑艺术的精品杰作,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①(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 .中国知网)
(二) 鄂东南的文化传统及信仰习俗 1、自然信仰
对自然的信仰,反映了早期人类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且因为自己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作为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予以祭祀、祈祷以取得其同情,获得庇佑和帮助,得到美好的结果,或已取得的结果不被破坏。这些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习以成俗,在湖北各地依然大有存在。
对日月星辰的祭祀。
祭日,冬月(农历十一月)十九为太阳的生日,这一天,咸宁、大冶的僧人、神农架的巫师、以及很多老人都早迎日出祭祀它。道、佛两家也入乡随俗,在这一天,有些道观要做道场,有些佛寺要做法会,早晨迎太阳,黄昏送太阳。鄂东南的大冶市城西之普济寺每年都要做法事,称这一天为太阳生,要祭天,即祭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是战国时代的楚人祭太阳的唱词,始于\日敦将出兮东方\终于\杳冥冥兮东行\。观古察今,可知这里的民众对太阳的崇拜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
祭月,在大冶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到来之前,乡村有为祭月做准备的一些民俗活动:经济稍好的人家,一般要请纸扎艺人,用篾和纸等扎制一个供月楼,楼高1至2米,四周用多种彩色花纸糊贴好,画有各种吉祥图案。还要到糕饼铺去订做一个绘有嫦娥奔月或吴刚伐桂之图案的大月饼,要用精粉制作,颜色要求洁白。还须备好香纸爆竹,到祭月时用。 中秋月圆之夜,全家人沐浴一新,摆好供月楼,呈上月饼,点燃香纸爆竹,举行祭月仪式,在家长的带领下,对着供月楼,面向西边,合掌祈祷,祈求月神保佑家人长寿、祝福家人团圆,岁岁平安。女的拜月,男的不拜。就是家境困难的人家,做不起供月楼,也要把月饼拿出来,在月光下,烧香燃烛供奉一番。然后,全家人坐在月光下,喝茶吃月饼,谈天聊地,老人免不了又要讲一讲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谓之赏月。
祭北斗。我国远古星辰崇拜中,即有群星朝北斗之说,道教承袭了这一说法,并加以敷衍增饰,创造了北斗星辰的说法。宣扬世人若能礼斗朝真,即可消灾解厄,增福延年。因而就有了祭祀北斗之习俗。在鄂东南,祭祀时所用的经书,主要是《北斗本命经》,它通过太上老君给张天师授法,认为北斗有九宫(星)三台。九宫,即北斗第一天极宫,阳明贪狼太星君;北斗第二天璇宫,阴精巨门元星君;北斗第三天机宫,真人禄存贞星君;北斗第四天权宫,玄冥文曲纽星君;北斗第五天衡宫,丹元廉贞罡星君;北斗第六开阳宫,北极武曲纪星君;北斗第七瑶光宫,天冲破年关星君;北斗第八洞明宫,外辅星君;北斗第九隐元宫,内弼星君。前七宫,合称\七元\,主管解厄延生。三台,即上台虚精开德星君,中台六淳司空星君,下台曲生司禄星君,它们分别有着\生\、\养\、\护\人身形的职能。还说\北斗主星也,人命属焉\,亦即本命,子、丑亥、寅戌、卯酉、辰申、巳未、午生人的十二个时辰,依次分属\七元\(七宫)。本命日,要修斋设醮祭祀北斗,诵持《北斗本命经》,用斗明灯一盏,上供中天大北极紫微七元星君位,其符用表端书,一笔不苟,诵贵处,化其符。共有四十三道符,九首神咒。祭北斗,诵《北斗本命经》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生命问题的一种看法。紫微帝君、北斗神君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星体的运行,人们观察、总结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帮助;而人生无常,死亡随时在威胁着人们,同时,古人对星体的存在和运行也产生了极大的神秘感,有些天文现象,当时难以被人们所理解。于是,自然地把星辰神化,并加以崇拜,进行祭祀,以沟通人、神的关系,以祈祷永年,而这仅仅
是人们的主观愿望,祈祷的效果,确是无凭徵验的。 祭土地。土地神源于远古人类的土地崇拜,古人对土地极为敬重,有了土地才有了农业,才有了衣食。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社\的本义就是\示土\——祭祀土地。土地神是只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的小神,也作为村庄的守护神。因而它一般建在村前路口附近,从建筑结构看,有的是砖瓦木室,有的是用石条镶嵌而成,现在有的是混凝土结构。一般说石庙年代久远,砖瓦结构的未超过两百年。庙内空处一平方米以下,正中有的放着木雕或泥捏的拄着拐杖的土地公和土地婆(俗称土地菩萨,也叫土地老爷),两尊像并排坐或并排站,男高女低,男左女右,但都高于一尺,头像上有的还着了色,土地公一般长有胡须。没有塑像的,以木牌代替,木牌尺余长,七、八寸宽,上刻有土地真神灵位之类的文字。有的干脆空着。神龛前有香炉,炉内平时均有香灰、香棍,时不时地有人来上香呢。无论何种结构,庙门一般尺高、宽七八寸,上呈弧形。石结构门框一般錾有对联。 祭祀时间一年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秋社。全省各地具体时间不一:英山在二月初二、八月初二;兴山立春日、立秋后后的第五个戊日,八月初一,祭土地婆,传说这一天是其生日。
祭祀时,通常由族长领头或全村各户轮流做东,中午时分,摆上供品(视经济状况而定,有鱼、肉、蛋、豆腐等),斟上茶、酒,烧香纸,放爆竹,大家均下跪磕头,分别祈祷:\土生万物,地发千金,保我清泰,老幼平安,消灾赐福,六畜兴旺,福神普照,衣食饱暖。\祭礼,一般由男性户主参加,户主不在可由家中男丁代替。祭礼结束,东家办有宴席宴请大家。
再就是平时,小孩有个头痛发烧,家庭不顺,也有女子到土地庙前祭拜,祈求护佑的。 2、人神信仰
再说人神信仰。人神信仰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祖、祭灶以及各种俗神。
祭祖,是活着的家庭成员对已亡故的祖先表示怀念、敬畏之情的最重要的礼仪。祭祖的时间有生辰、忌日的祭祀,岁时年节如清明、寒食、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十月一、冬至、年节的祭祀,这是不变的,年年如此。此外,遇到喜事、需要报告给祖先的,诸如儿成亲、女对婿、中举等,也要祭祀祖先。其中,每逢先祖整十生辰或忌日时大祭,岁时年节中清明、年节的祭祖较隆重。
祭祖地点有宗祠(家庙)和墓地。
鄂东南大都是宗族群居,形成单姓村落,或姻亲村落,因而每个村落大都建有宗祠,或家庙,或正堂。祠堂或家庙内建有神龛,比如:分宗建祠:大冶地区同姓内分宗族,别支系,支系内再分本宗、别宗。本宗通常含\九族\,概称\亲房\。本宗与别宗的源头叫\太祖\。祭祖、提祖产、续族谱、定族规、排辈分、修宗祠在共大祖的支系内部进行。祠堂建筑样式与庙堂无异。通常正堂两至五栋,偏房一至数列,青砖、石脚、布瓦、石门槛、木板门,殿中撑木柱,木柱上飞檐翘角,角上挂铜铃(风铃)。其内廊,原间作栏杆,镶鼔皮、梁架,木柱、门窗、四壁、神龛等均是精美的民间雕刻彩绘。 前殿上方置走马楼,作司礼台(戏台)。中殿空出,作祭祀活动场所。上殿置大型神龛一座,神龛内摆放列祖列宗牌位。始祖居中,太祖、高祖与各支宗分列两旁,左昭右穆,不得颠倒;上下尊卑,不得越位。神龛上挂匾额,殿中圆柱上嵌刻楹联,以标祖宗功德。殿与殿间有天井、丹池,墙壁不开窗,借丹池采光。屋脊房角装\兽头\,四面罗檐涂彩绘画,形制较民房庄严。门首列石狮、石象。外场栽刺柏2-6株。中立旗墩、旗杆。族中每有一人进学,立一旗杆。 宗祠由族长主修。经费按族中男丁人头抽取。祖宗牌位形似座钟,高二至五尺,半圆型顶、下为方型,镂花涂彩。中书\某世祖某公大人之位\,左下书\某年某月某孝子立\。牌位前左磬右鼔,中置石雕的香炉香案。 大冶地区除集镇外\凡村一个姓,异姓不杂居\。族族建祠堂,村村建宗堂。它们为村人举办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日常,派专人管理,天天举香火,燃油灯,凡节日均有村人供
奉祭品,其时,供者均击钟磬。
贫穷之家建不起家庙、祠堂的,就在堂屋设神龛供神祖,或只设祖宗牌位、影像、谱牒。 祭祀活动的核心是祭礼,也就是祭祀大典。一般各地或各村均有固定的礼仪,并刻印成册,谓之\家礼\或\礼单\。现在摘要介绍一下鄂东南的一种堂祭礼仪:1、出班,2、安筵,3、请灵,4、降神,5、参神,6、三献,7、献茶,8、辞灵,9、告退。祭礼中有一些常用的歌诗和祭文,如《侑食诗》:“虽无旨酒,式饮 几,虽无佳肴,式食 几。”《辞灵诗》:“既祭以酒,既饱以德,佑我儿孙,福禄罔极。\再如《祭祖告文》:“噫嘻!瓜瓞世宙, 斯古今。振振类族,绵绵寻根,祀典 举,仁孝情深。秉性慷慨,载尝有文。恭维吾祖,大德犹存。族开坬衍,世代人文。 孙祗承,冠裳谨具。牲拴投陈,酒浆特备,谨告!”
较之于祠祭,墓祭简单多了,一般由族长或家长带着族人或家人,于清明节、七月半来到祖坟前:清明上坟土,即给祖坟添新土,七月半不添土。然后,在坟前摆好供品,燃烛放鞭,烧纸钱,大家都跪下磕头。较为隆重的念《清明祭坟口意》:\伏以!红杏花开,绿柳枝放。处处酌清明之酒,家家诵祭祀之章,谨焚真香,一心拜请,拜请土府九壨高皇大帝,后土紫英正宫夫人,五方五帝,土府龙神,左青龙右白虎神君,前朱雀后玄武神君,八山二十四向神君,墓前水口神君,看坟童子,守墓郎君,打开墓门,推开墓户,请出先年亡故祖妣某公母老大孺人,普赴墓前,鉴格祭仪,有酒在樽,开壶酌献,一献、二献、三献已毕,具有口意恭对付宣,今处岁次某年某月某日, 孙某某等,时值清明之佳节,风和日丽之良辰,虔备香椿, 倄菲仪,在于先祖之墓前,以致祭祀也。(插读<清明祭坟祭文>,再读口意)伏愿,山环水绕,地脉兴隆,长作千年之吉地,永为万代之佳城,庇佑子孙,发富发贵,多子多孙,事事如意,百事顺遂,凡所未言,全求默佑,所有儿孙一齐叩拜!\清明祭坟的祭文有《祭祖文》、《祭祖妣文》、《祖和祖妣合墓祭文》等。
七月半以烧包袱为主。关于烧包袱也有传统的规矩,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由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再就是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公 老大人收\、\孙 曾孙 玄孙 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即:依次写\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考 公 老大人收\、\男 率孙 曾孙 玄孙 祀\。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七月半这天晚上,小孩拿着大人给的散纸钱,在野外烧,边烧边唱:\七月半,烧野钱,大鬼细鬼来拿钱,我走路你莫邪。\谓之烧野钱,俗信以为这样小孩就不会得什么病,免受惊吓了。
祭灶。灶神,人说他\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湖北各地过去都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举行送灶仪式,祭祀在夜间进行,在神像前安放桌子和供品,家主燃香祷告,口中念念有词:\伏愿,恳求灶君,好事奏吉祥,恶事求宽宥,合家保安康。\除夕晚,用同样的祭祀仪式接灶神归家。有钱的富裕人家还要请道士来祭灶,诵念《谢灶经》。 在宗祠(或家庙),或堂屋神龛上,在乡村还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家主每天早晚敬香焚纸,磕头作揖,家庭主妇每天早晨在打扫庭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脸、整衣冠,然后在神龛前磕拜,上三柱香,燃香的明火只能用手搧灭或者摔灭,忌用口吹灭,口气是污秽的。为了表示虔诚才有此习俗。天地生人,是就其化育万物而说的,父母对人有养育之恩,君师对人有教治之功,因而都应受到祭祀崇敬。这是儒家的崇拜信仰区别于宗教偶像崇拜之实质所在。儒家崇拜本于人,祭祀的对象、理由,都以人为本。
伴随着祭祀活动,鄂东南各地到处形成有各种庙会。武汉有木兰庙会,据史料记载,武汉近郊的黄陂木兰山,自唐朝开始这里就有一年数度的木兰庙会。木兰庙会会日,一年有十
九个之多。英山有雷店庙会,英山雷店乌龟铺大庙建于唐代,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婆婆会\。大会套小会,天天是会。英山还有严华经庙会,英山金铺的严华经庙建于清顺治年间。庙会一年一度,时间是七月初四、初五、初六三天。大冶有土主会,起源于唐代,每年农历二月中、下旬为了纪念土主菩萨举行祭祀活动,其实质是游神祝福庙会。阳新有三月三庙会,新洲有花朝会等庙会活动。民间祭祀活动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祭祀活动貌似娱神,其实质是娱人,同时传承着传统的文化,在活动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道德思想教化作用;庙会,可以使本地民间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还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物资流通,从这个角度来讲,庙会可以说是民间的物资交流会。 3、游神祈福
游神祈福是鄂东南信仰习俗中的一大特色。神明保佑自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事,不过,鄂东南游神祈福传统的活动流传毕竟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追溯其由来,与其说和神明有关,不如说是因为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其时间大都在春耕之前,或秋收以后,因为临近春耕时节,游神在必然地带有祈福意义的同时,更是百姓对一年辛苦劳作的一次自我慰藉。秋天收获季节,大获丰收,分享丰收的喜悦,祈求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正是典型的春祈秋报之习俗。
富池三月三庙会
富池有座祭祀东吴折冲将军甘宁的昭勇祠。唐代创建武成王庙,简选历代名将从祀,甘宁便以其神威武勇入选。至宋又以应灵昭著累封为“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为感念甘宁英武神勇和爱护百姓,富池人会在农历三月三,以神像游街、抛抢绣球、踏春游园等庙会的形式,纪念甘宁,并传承至今。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是富池民间文化中影响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支持力度最大的活动,并辐射影响到赣北、武穴等周边地区。庙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抛彩球、踏青、抢彩球。甘宁墓设在位于富池镇大岭山下的甘宁公园内。2011年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果城里土主会
果城里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大冶市境内,土主会,又名菩萨会、接土主老爷。该庙会主要流传在果城里的二百多个村庄,是当地重要的娱神娱人盛典,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活动是游神祝福。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山民们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菩萨抬下山——土主下天,绕果城里所有村庄游一周,三月初三送上山——土主升天,历时半个月。游村日程有着惯定的顺序,有一首民谣予以了概括:“十八郑十八,十九盛天久,二十到殷祖,二十一,水口歇,二十二,徐胜、张海一笔直,二十三,畈中间,二十四,查和泗,······”。由此村到彼村,走的均为“之”字路,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好不壮观,村村都要举行祭典。每到一村,一般停留一个多小时,最长的停留一天,各家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供奉,同时,由各家各户出粑,堆公粑山。历史上最高的粑山,曾高达丈余。全村的大小粑山均以公粑山为中心,摆在宗堂内大厅中,供奉土主菩萨。供品还有鸡、鱼、肉等。人们祈求土主菩萨保佑来年农业丰收,岁岁平安。还有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土主,祈求添子添福,烧香还愿······,还愿在这里主要是给土主菩萨一件红袍子。祭拜结束,将印子粑馈赠给亲友。晚上,土主菩萨在哪个村子,晚饭后,该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正堂,观看“架菩萨”,并大声齐呼“哦火”以助兴,常常闹到深夜还不愿离去。 阳新接大王
阳新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湋源口、三溪、富水等地流传的一种祭祀地方自然神的大型禳祈活动,叫“接太王”,是一种驱疫民俗, 有悠久的历史,是鄂东南地区游神祝福民俗的又一典型民俗事项。接大王又称接太王、接王,接太王活动,一般由一个姓族欢送,另一个姓族接迎;“太王”的偶像取自然生长的椭圆型鹅卵石,也有用木雕的神像,概用红色绸布包藏,严禁“世人眼”,后置神轿内,按姓族轮换供祈,并长年供奉于村族宗堂之内,与
家神享有同等的“人间烟飨”待遇;按村族多少,轮流分工接王、送王,在不同的村庄坐案。届时,倾族出动,通宵达旦,尽娱尽飨。 接太公
“接太公”又称为“给太公做生”,是鄂东南地区农村盛行的一种祭拜祖先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种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超出自然村和行政村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活动的承载者是日常生活中跨越地域的共同体意识的同一宗族。 龙港“行傩”
在阳新有一种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下界的诸神都在此日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人间善恶,所以腊月二十四日又叫送神节、或灶王节。到了正月初四,有些地方正月初六,诸神再回到人间履职。这天,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接神。 说起这接神活动,阳新各地所接之神不同。龙港、洋港一带有“行傩”“接傩”风俗。傩神是传说中驱除瘟疫的神。每年由各庄门轮流做案主,由案主负责组织每年一次的行傩。 行傩队伍由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组成,由案主率领,大轿抬着傩神塑像,铜锣鼓乐礼炮开道,三角绣花彩旗簇拥,沿途燃放爆竹,烧“神马”“甲兵”、冥钱等纸扎物件,随行人员身着古装,面戴傩具,载歌载舞。每到一个自然湾,家家户户摆香案,供牲醴、果品、酒菜、沐浴焚香,点烛烧纸。迎傩的人们把行傩队伍接到宗堂的正堂屋,相互施礼后,便开始请神。由当地两名身强力壮的男子抬着“太尉公”(傩神)在堂屋中伴着鼓乐起舞,来回转圈,然后,“仙师”占卜扶乩,祈求神灵驱邪消灾、降福纳祥。
富池三月三庙会、果城里土主会、阳新接大王、接太公、龙港“行傩”,有一个共同点的民俗活动,就是游神祈福。游神,顾名思义,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或太公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
(三)鄂东南端午龙舟节俗特色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办。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而来,核心主题是驱瘟、除恶、消灾、祛病,逐步发展成融祭祀、纪念、游艺体育竞技、卫生保健等众多民间习俗为一体的重大节日。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地最具典型性。
鄂东南端午龙舟节俗主要有西塞神舟会、保安端午玩会、送许会、浠水策湖赛龙舟、大冶赛龙舟等,其中以“西塞神舟会”为代表。鄂东南的龙舟有纸扎龙舟和赛龙舟之分。西塞神舟会、保安端午玩会、送许会为纸扎龙舟,浠水策湖赛龙舟、大冶赛龙舟为赛龙舟。
鄂东南的纸扎龙舟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洑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神舟会是民众自发自愿组织参加的,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鄂东南的赛龙舟
赛龙舟的龙舟型制有“赛用龙舟”、“改制龙舟”和“赤膊龙舟”三种。
赛用龙舟,是专用比赛的龙舟。其型窄而长,有木质的龙头和龙尾,龙舟两旁有雕刻或彩绘的龙鳞,船上悬挂彩旗,迎风飘扬,比赛时,活像一条真龙游戏于水面,潇洒气派。此船多用于大型和正规比赛。近几年,国家将龙舟赛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后,各地设计了不少“吃水浅,行进快”的新式龙舟,其中屈原故里——秭归县研制的新式龙舟,获国家专利。大冶市主办的第三届国际龙舟赛用的就是这种龙舟。
改制龙舟,旧时叫“挂天装”,即用农用船改制而成的比赛用船。比赛时,在农船上装上竹架扎成、用五颜六色的布或绸做成的“龙头”、“龙尾”,两旁挂“龙衣”,中间扯彩旗,安装专用鼓架、旗架。
赤膊龙舟,临赛时拖来农用船,在船头、船尾贴上“龙”字,下水即赛。这种龙舟,没有装饰,多用于小型或非正规比赛。前几年大冶市的龙舟赛使用的就是这一类龙舟。
浠水策湖赛龙舟,据说,每年的五月初五,祖祖辈辈生活在湖边的居民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龙舟赛,约定成俗,十分的热闹好看。策湖赛龙舟历史非常悠久,就是文革中都没有间断,曾经中断停办了一年后,村民总觉得一年之中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很快又恢复了。为此,策湖村成立了“龙协会”,每年农历4月初,开始扎龙。
扎的时候非常讲究,用专门的龙凳、龙棍,主要是龙头和龙尾,然后安装在两条特制的渔船上,有青龙和黄龙之分。龙扎好后,先放入寺庙里进行烧香祭拜。农历4月30日晚,湖区的群众纷纷来寺庙给龙祭祀叩拜,农历五月初一的凌晨,龙协会负责人就为龙“点光”,就是用一根香将龙的喉部点开一个窟窿,意思就是表示龙到位了。次日早上龙舟便开始第一次试水,初三再试水一天。初五才是最热闹的日子,湖区各家各户都要在各自的家门口摆上香案和贡品,燃鞭炮接龙。
接龙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用一根红布搭在龙的身上,称“搭红”表示吉祥如意之意。然后,龙舟沿着策湖各湖汊进行行游,湖中数十个自然村的渔民(村民)都出村放鞭迎接,所到之处,快快乐乐,热闹非凡。下午正式比赛,赛完将龙重新放入寺庙中,等到农历十八日,还要举行盛大的“化龙”活动,就是将龙烧掉,表示龙腾云升天了。
(四)鄂东南青铜文化为其幡帜
鄂东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在青铜时代,这里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具有扼关转枢的重要位置。早在3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凿石取矿,兴炉冶炼,留下了举世闻名的铜录山古铜矿遗址。1000多年前,南唐在此设置大冶县,取的也是“大兴炉冶”之意。到了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序幕拉开,大冶铁矿、大冶湖北水泥厂(华新水泥的前身)、源华煤矿、利华煤矿相继建成投产,一座矿冶工业城市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崛起。新中国成立伊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宣告成立,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 浓厚的青铜文化历史底蕴,民间文化必然有所反应。
鄂东南流传着丰富的工矿传说,大冶的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十大黄金基地、十大铜矿基地之一,它以工矿为特色,又有些是全省乃至全国都稀少的品种,历朝历代都有为争夺矿产资源,制造兵器而在这里留下的美丽故事,故而民间传说难免会与之相关。传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此采矿铸剑“(《铁门坎采铁铸剑》、《孙权铸造武昌剑》)。唐代黄巢起义,也曾在大冶挖矿炼铁造剑(《王霸王黄巢炼剑》);宋代抗金名将岳飞亦在此开矿、铸造岳飞剑等(《岳飞刀劈下马缺》、《岳飞找矿带金鸡》、《观山塘与岳飞剑》);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为了坐稳天下,获取大冶矿产资源,采取移民政策,把许多江西居民迁移至大冶,开采矿山,以铁为兵,强盛一时(《以铁为兵》)······清代张之洞,建大冶矿务局,办钢铁厂,挖铁开矿,造枪炮,抵御入侵之敌(《铁星张之洞》)等等,这些工矿传说再在民间广为流传。证明鄂东南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最主要的不外乎是本地的矿产资源了。
鄂东南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铅、锰、锌、钍、铀等三十多种有色金属,还有煤,石灰石、大埋石、硅灰石、石英石、耐火泥、石膏等非金属矿。在民间有许多关于矿的歌谣、谚语.如对于探寻矿苗的有“山上盛开铜草花,花下铜矿叫呱呱”、“青石煤,麻石铁”、“山凼青蛙都不见,红脸铁汉(指铁矿石)山里笑”,“进洞抽支烟,尝烟甜不甜”。这是指民间采孔雀石矿的探测方法,在坑道里抽烟有甜味附近就有孔雀石矿,反之,则无。这些都是总结探找矿苗经验的歌谣和谚语。又如,“瘦花茅草石头壳,山火烧出石灰窠”。“黄土坡,青石板,黑煤炭,红火绿焰烧成白石灰”.这些,则是反映焙烧石灰的谣谚。
正在阅读:
鄂东南民间文化概说 - 图文12-09
梁彬灿电磁学第二章习题解答05-04
冷库氨制冷安全技术06-09
六(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03-18
九堡大桥体外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05-15
08本科园林《植物学》复习题及答案04-24
同学会活动策划方案(通用10篇)03-22
最简单有机化合物-导学案101-14
农民体协11-07
半挂车 - 图文01-1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概说
- 民间文化
- 东南
- 图文
- 小学六年级口语交际练习题含答案
- 《金融风险管理》习题集(2014.3)
- 中国石拱桥 导学案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2017.11修订版)
- 雨水口布置要求
- 光纤作业
- 2018届安徽省巢湖一中、合肥八中、淮南二中等高中十校联盟高三摸底考试 数学(文科)
- 380AL题库
-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016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试题:(二十四)、区域地理综合测试卷 - 图文
- 历年解析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
- 气象大数据怎么玩?相数科技告诉你! - 图文
- 河南省2018年中考英语总复习易错题型集训10
-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第三中学九年级物理 总复习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 为进一步加强系统作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规范执法 - 图文
- ASTM B62-2009 混合青铜或少量金属铸件标准规范(中文版)
- 机械制图试卷及答案5
- X线机复习题
- 仪器分析习题解答(武汉大学教材)
- 201403学期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作业一答案
- 椰树牌椰汁的消费者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