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05-14 12: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预防医学 环境卫生学相关资料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

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与环境在物质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康影响的双重性。

2、环境污染物的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时间与产生的有害效应有何关系。

答: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1)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2)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无阈值和有阈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浓度)有关,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

3、人群健康效应谱的含义是什么?了解人群健康效应谱有什么意义?(很重要)

答:(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为健康效应谱。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不过,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健康效应谱有“冰山”现象。了解和掌握整群有害效应的分布,才能对其危害作出全面的定量评估,为制定预防措施和决策可靠依据。

4、按粒径大小,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几类?

答: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可分为:①总悬浮颗粒物TSP:指粒径≤l00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②可吸人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的颗粒物;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被称为飘尘。③细颗粒物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④超细颗粒物PM0.1:指空气动力学直径≤0.lμm的颗粒物。

答:(1)颗粒物的粒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沉降与其粒径有关。一般来说,粒径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慢,易被吸入。(2)颗粒物的成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多达数百种以上,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颗粒物的毒性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颗粒物上还可吸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3)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清除沉积于呼吸道的颗粒物是呼吸系统防御功能的重要环节,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清除机制有所不同。(4)其他: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可影响颗粒物在呼吸道的沉积。例如,运动时呼吸的量和速度都明显加快,这样将大大增加颗粒物通过沉降、惯性冲击或扩散在呼吸道的沉积。

6、试比较基准与标准的差异。

答:(1)定义不同: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2)两者的关系: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3)法律效力:基准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7、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各级的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1)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地区。(2)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等地区。

(3)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适用于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地区。

答: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4)选用最敏感指标;(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9、简述水体污染调查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答:(1)水体污染调查类型:根据调查目的分为基础性调查、监测性调查、专题调查和应急性调查等4种类型。(2)调查内容:污染源调查、污染现状调查、对居民健康及水生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

10、简述水体三氮在水中出现的卫生学意义。(很重要)

答: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卫生学意义

+ - - 新近污染,危害性大

- + - 曾污染,向净化发展,仍污染

- - + 污染已久,自净完成,危害小

+ + - 继续污染,有机物正在分解

- + + 近期无污染,向净化发展

+ + + 污染已久,仍污染,危害大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造成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1)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病例呈散发流行。(2)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2.造成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1)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2)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由于管道渗漏、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预防医学 环境卫生学相关资料

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有机前体物的含量;②加氯量:投氯量越大,生成的消毒副产物越多;③离子浓度:水源水中溴化物浓度较高时,会生成各种溴代三卤甲烷;④pH值:水pH升高,三卤甲烷生成量增大,但卤乙酸生成量降低。

答:1.危害:许多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作用;流行病学调查的多数结论认为饮用氯化水与某些癌症发病率增加有关;还有研究提示,饮用氯化水可对生殖有影响,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和早产以及出生缺陷,对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2. 减少措施有:采用生物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通过颗粒活性炭过滤来降低或除去氯化副产物;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如避免预氯化,采用中途加氯法;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如O3、ClO2等)以减少氯化副产物形成。

14、为何要对天然水进行混凝沉淀,其基本原理有哪些?

答:天然水中的细小颗粒,特别是胶体微粒,难以自然沉淀,是水混浊的主要根源。因此需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才能加以去除。混凝沉淀的基本原理有压缩双电层作用;电性中和作用和吸附架桥作用。

15、常用的金属盐类混凝剂有几种,各有何特性?

答:常用的金属盐类混凝剂有铝盐和铁盐等。铝盐是最常用的混凝剂,其中有明矾、硫酸铝、铝酸钠和三氯化铝等。它的优点是:腐蚀性小,使用方便,混凝效果好,且对水质无不良影响。其缺点是:水温低时,絮凝体形成慢且松散,效果不如铁盐。铁盐也是最常用的混凝剂,包括三氯化铁和硫酸亚铁等。三氯化铁的优点是:适应的pH范围较广(pH5-9),絮凝体大而紧密;对低温、低浊水的效果较铝盐好。其缺点是:腐蚀性强,易潮湿,水处理后含铁量高。硫酸亚铁混凝效果差;且残留于水中的亚铁会使水呈色,因此使用时需将亚铁氧化成三价铁。

16、饮用水在供给居民使用前,为何要进行消毒?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饮用水消毒在防止介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上具有重要意义。其理由是:饮用水水源往往受粪便和污水的污染,通常的净水处理虽能除去大部分微生物,但大都难以使水质符合细菌学要求,介水传染病一旦暴发流行,涉及的人数往往很多。为了保证饮用水在流行病学上安全,必须要对饮用水消毒。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

答: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病毒缺乏一系列代谢酶,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氯较易破坏-SH键,而较难使蛋白质变性。

18、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加氯量取决于需氯量,普通氯化消毒需接触30分钟,氯胺消毒法消毒需接触1-2小时。(2)水的pH值:水的pH值较低,氯化消毒效果好。(3)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4)水的浑浊度:水的浑浊度越高,消毒效果就越差。(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9、简述生活饮用水卫生制定原则及水质指标。(很重要)

答:原则是:要求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水的感官性状良好、经济上可行性。1.微生物学指标:(1)总大肠杆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2)耐热大肠杆菌: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耐热大肠杆菌。(3)大肠埃希菌: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4)菌落总数:每100ml水样中不能超过100CUF/ml。2.毒理指标:砷、镉、铬、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酸盐、甲醛、亚氯酸盐、氯酸盐。

3.感官性状及一般指标:(1)水色度不超过15度。(2)浑浊度:正常不超过1度。特殊情况下可为3度。(3)臭和味:饮用水不得有异臭或异味。(4)PH值在6.5~8.5。(5)铝;(6)铁;(7) 锰;(8)铜;(9) 锌;(10) 氯化物;(11)硫酸盐;(12)总硬度:不得超过450 mg/l。4.放射性指标。

答:①小气候适宜;②采光照明良好;③空气清洁卫生;④隔音性能良好;⑤卫生设施齐全;⑥环境安静整洁。

21、试述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答:(1)室外来源:①室外空气;②建筑物自身;③人为带入室内;④相邻住宅污染;⑤生活用水污染。(2)室内来源:①室内燃烧或加热;②室内人的活动;③室内建筑装饰材料;④室内生物性污染;⑤家用电器。

22、试述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

答:①室外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②室内外共存同类污染物对室内空气的污染;③吸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④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对室内空气的污染;⑤空调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

23、试述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对策。

答:①建立健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②加强建筑施工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③加强能源利用的管理;④合理使用空调设备;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24、试述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

答: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和放射性4大类。这四大类污染物往往相互有关、共同存在。例如,室内烹调时,即可产生化学性污染物,又可使室温升高或产生电磁波(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时)引起物理性污染。烹调用的食物和水,以及烹调时使用空调等过程中还可给室内引人生物性污染物。含镭建筑材料的使用,可造成室内氡污染。

25、简述住宅的卫生规模。

答:1.居室容积:是指每个居住者所占有的居室的空间容积。卫生标准为20m3/人。2.居室面积:每人的居住面积应为7.14m3。

3.居室深度: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深度系数是指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居室系数在一侧采光的居室不应该超过2—2.5,在两侧采光的居室不应该超过4~5。4.居室净高:指室内地板到天花板之间的高度。

26、简述评价居室空气清洁度常用指标。

答:1.二氧化碳(CO2):室内CO2浓度≦0.1%;2.微生物和悬浮颗粒:要求室内细菌总数≦2500CU/m3。3.一氧化碳:室内CO浓度1小时均值≦10mg/m3。4.二氧化硫(SO2) 要求室内SO2浓度一小时均值≦0.5mg/m3。5. 空气离子:空气中轻、重离子

预防医学 环境卫生学相关资料

数量的变化与空气中其他污染指标的变化有密切相关。室内空气污染越严重,轻离子数目越少,重离子数目越多。因此,居室空气中重离子与轻离子的比值(N士/n士)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居室内主要污染物的综合状况。一般认为,当比值小于50时空气清洁,比值大于50时空气污浊。6.其他有害物质。

从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场所的主要特点是:①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②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易造成沾污。③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

28、公共场所的基本卫生要求有哪些?

答:1.公共场所要有良好的微小气候;2. 公共场所应有良好的环境; 3.器具、用具和各种设施清洁卫生; 4. 从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并具备基本卫生知识;5.做好卫生防病工作;6.建立健全卫生制度。

39、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2)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维护城市文脉,改善景观环境(5)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

30、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是什么?

答:从卫生学角度应考虑下列原则:(1)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储区、郊区。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设文教区、高科技区、风景游览区、金融贸易区等。各功能区应结合自然条件和功能特点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混杂分布。(2)居住用地应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要求远离沼泽,地势高燥,不受洪水淹没威胁,土壤清洁或受污染后已经完全无害化,靠近清洁的地面水或大片绿地。地形宜稍向南或东南方倾斜,以获得充足的日照。对冬季寒风和夏季台风,最好能通过地形和绿化布置来减轻其影响。(3)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中间配置绿化防护带。(4)保证在到达规划期时,各功能分区仍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并保证城市各部分用地协调发展。在卫生上不允许工业区发展到包围生活居住区,或铁路包围城市。(5)为了保证生活居住用地的卫生条件,各功能分区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改建、扩建的城市在选择新区用地时,应考虑与旧城的关系及旧城的改造利用问题。

31、简述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卫生学要求。

答:l.居住区: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应选择城市中日照良好、风景优美、环境宁静和清洁的地段作为居住区用地。必须有足够的面积,使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不致过高,并保证有充足的绿地。城市中一般可设若干个居住区,各个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在5万左右。可利用地形、河流或干道,将各个居住区隔开。每个居住区内应配置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2.工业区:工业区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根据城市规模、工业企业的数量和性质,城市内可设一个或几个工业区。每个工业区内可相对集中地布置若干个工业企业,使各厂之间便于组织生产协作、原材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布置工业用地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和卫生上的要求,并执行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规定的各种制度。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根据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应尽量绿化,也可设置消防站、车库、浴室等非居住性建筑物,但不得修建公园、体育场、学校和住宅建筑。可将危害最大、要求防护距离最远的工厂设在离居住区最远的地段,然后由远及近配置危害由大到小的工厂。在有河流的城市,工业区必须位于居住区的下游。3.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库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尽量减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4.郊区:城市郊区包括市辖郊县、卫星城镇等。

答:居住区规划中有几个技术指标,对评价居住区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建筑容积率: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2.人均居住面积定额:指平均每人所占卧室、起居室等的面积。居住面积定额直接影响人们生活居住的卫生条件。3.居住建筑密度:如果居住建筑密度过高,则院落空地相对减少,影响绿化和居民室外休息场地,房屋的间距、日照、通风也将不能保证。 4.居住区人口密度:每公顷(lha=l0000m2)居住用地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称为人口毛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称为人口净密度。从卫生学角度出发,城市规划应采用较低的人口净密度。因为人口净密度增高,则人均居住建筑用地面积和居住面积减少,人群密集,接触频繁,使传染病易于流行;且建筑密度提高后,室外空地减少,影响住宅的通风和日照。

34、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种类、内容与方法。

答:1.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工业或其他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即环境影响评价。2. 环境质量评价的种类:①按照评价因素可分为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和综合环境质量评价;②按照时间可分为回顾性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③按照区域可分为局地的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的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全球环境质量评价;3.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主要取决于评价的种类和目的,一般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4.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最常用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是数理统计法和环境质量指数法。

35、简述氯化消毒方法的比较。

答:1、普通氯化消毒:水质较好、基本上无氨、无酚时,加入少量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的一种消毒法。此时产生的主要是游离性余氯。优缺点:消毒效果好,但可产生氯化副产物,游离性余氯较不稳定,不易在较长管网中保持至管网末梢。2、氯胺消毒法:加氯量控制在C点前,在水中加入氨,加氯后生成的是一氯胺和二氯胺。优点:三卤甲烷类物质的形成明显较普通氯化法低;化合性余氯较稳定,在管网中可维持较长时间,使管网末梢余氯得到保证。缺点:氯胺的消毒作用不如次氯酸强,因此接触时间长,费用较贵;需加氨而操作复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较差。3、折点氯消毒法:加氯量超过折点(D点),在水中形成游离性余氯。优点: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缺点:耗氯多,能产生较多的氯化副产物三卤甲烷;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比较麻烦。4、过量氯消毒法:当水源受有机物和细菌污染较严重时,或在野外工作、行军等条件下,需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时 ,加过量氯于水中,使余氯达l - 5mg/L。消毒后的水可用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或活性炭脱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i6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