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虽尽而意无穷,曲虽终而音犹存

更新时间:2023-10-17 01: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科学论文 言虽尽而意无穷,曲虽终而音犹存 ——浅谈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结尾艺术

摘要:由于对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错误理解,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本论文从探究活动的结尾策略入手,结合课堂探究活动实例,分析探讨产生重视过程,忽视结论;鼓励优秀,忽视差异;强调形式,忽视实质等问题的原因,采用悬念式、讨论式、总结式、留白式、对比式等方法,克服探究中的问题。教师的结尾艺术结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共同呈现探究活动完美的句点,使探究活动犹如一支优美的乐曲留下袅袅的余音。 关键词:探究活动 收尾艺术 策略

课堂教学应是开头精彩亮丽,引人入胜;中间丰富充实,跌宕曲折;结尾响亮有力,回味无穷。科学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亦是如此。就如明代人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但大部分老师在探究活动时却只能够重视活动的导入,以求达到吸引学生的作用,探究过程热热闹闹,而活动的收尾很少去认真准备,再加上如果时间安排不当,只能草草收场,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 一、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结尾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有人认为凡小学科学教学必有活动、必有探究。在这种思潮的误导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领域却刮起了一股疯狂的“活动教学”之风。现在,在我们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可以看到处处是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也常见到草草的收场。

1、偏重过程,探究冗长,而结尾嘎然而止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安排课堂的探究活动做到回味无穷,过程很重要,结尾亦重要。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常出现注重过程,就形成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论断,在过程中浓墨重彩,导致时间安排的不当,而使结尾缺失,这无疑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 [案例1]:曾听过《蚂蚁》这一节公开课,其流程是 (1)说蚂蚁:关于蚂蚁,你知道些什么? (2)画蚂蚁:把你记忆中的蚂蚁画出来。

(3)观察蚂蚁: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观察蚂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蚂蚁的外形特征。 (4)研究蚂蚁:研究有关蚂蚁的问题——试着把蚂蚁的身体分成几部分??

这位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非常清晰,在教学时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观察蚂蚁上,重点关注了探究的过程,这无疑是正确的。遗憾的是:在开展“你试着把蚂蚁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的活动时,学生有分成2个部分的;有分成4个部分的;甚至有分成6个部分的;但唯独没有分成3个部分的??虽然过程热闹,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所产生的结论有失科学性。 [案例2]:也曾听过《斜面的作用》的公开课,流程是这样的 (1)问题情景导入:怎样将油桶搬到卡车上

(2)斜面的作用:学生讨论得出斜面更省力;讨论需要的材料;学生实验;从数据教师小结得出斜面更省力——揭题。

1

(3)影响的因素:那个斜面更省力?为什么?讨论实验步骤、实验可能结果;操作 (4)总结

在操作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我看到很多组的实验还没做完,记录表没填好。老师就宣布实验停止,草草的结束了这节课,没有实验后的分析。其实这节课实验设计的不错,可是时间上没能把握好,如果时间足够,向第一个实验一样从数据出发,学生就能清楚的掌握“斜面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导致探究活动嘎然而止,结尾缺失。 [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均注重过程,但是结尾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的探究决不是高质量的探究,也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一次完整的科学学习的组成部分,活动过程是获得知识结果的途径,而知识结果是活动过程的目标。因此,科学教学强调亲历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毫无疑问,仅仅关注科学知识、关注结果是不足取的。但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也不是我们所期望和追求的。

2、讨论中心化,以多代全,而忽视差异

观察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我们还会发现:小组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动手、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出现以优盖全的现象;有时在汇报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答案,通常老师会关注大多数人的答案,而忽视少数,往往就会产生以多盖全的现象,这样的探究活动解决往往差强人意。

[案例1]:曾听过几节《比较水的多少》公开课,以其中一个片段为例 ??

(1)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水的多少?学生讨论、汇报比较的方法 (2)教师小结各种方法并请各组同学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3)小组活动 (4)汇报

(5)小结:三瓶水一样多。 ??

在这个活动片段中,汇报的时候其实是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的,虽然大多数小组的结果是1、2、3号三瓶水是一样多的,但是有2、3组有不同的答案,而此时老师并没有停留下来,而是将目光投向大多数同学,匆匆带过。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还发现当学生的探究结论不一致时,教师总是急于找心目中的“优秀生”说出教师设定的标准答案,从而“顺利”完成后面的教学。

[案例2]:某教师在教《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为学生准备的物品中有一些大豆。当学生在汇报大豆放到水里的情况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说大豆是沉的;有的说大豆是浮的;还有的说大豆先是浮的后来是沉的。执教老师没有重视这一情况,只是简单地问其他学生,大豆放进水里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沉的。接着教师就说:“对了,大豆放到水里是沉的”??这一环节就这样匆匆而过了。 [案例分析]

两个教学片段,都呈现了结论不全面,不能服众,忽视差异的问题。在探究活动的结尾

2

阶段,汇报讨论很重要,是得出结论的重要方式,只有充分的,发至班级里每一个同学思想的想法,才能迸出知识的火花,才能使探究活动的结尾出彩、出新,才能使课堂的教学任务能正真的落实下去。

3、强调形式,过程热闹,而忽视实质

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环节,环环联系,彼此促进。而我们的课堂却常出现过程热闹,而在结尾部分时则教师唱独角戏或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活动有余、思维不足”。 [案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1)出示小石头、小木块、回形针、萝卜等材料;并提问:他们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很热闹,老师笑而不答。 (3)实验验证——学生分组合作,忙的不亦热乎 (4)汇报: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出现不同答案

(5)小结:提问“什么影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下面鸦鹊无声。

教师说出答案“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体积、重量,沉浮状况不变”

?? [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看似热闹的活动,看似学生唱主角的活动,而事实上只是“照方抓药、依葫芦画瓢”的模仿层次,没有思考,学生并不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探究活动的结尾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并没有得到发展,还只是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阶段,我想这样的活动并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后来的课后谈话也证实了我的猜测,课后我问了学生“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大多是:“印象最深的是做实验,我了解了回形针是沉的,橡皮是沉的??”

有时我们会在科学课堂上设计一些常识性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结尾的时候总是非常的热闹,学生也满意,老师也满意,很顺利的完成了一节课。可是仔细去思考,有探究的必要吗?又有多少探究的意义?这样的探究,学生是没有什么收获的。

我认为:探究活动不仅应包括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还应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过程。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离开了思维的动手活动,只会成为无意义的“机械操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问题外,其实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结尾还存在着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处理学生提出的一些结论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得结尾不尽如人意;比如由于活动的无序安排或活动的任务不清等造成活动结尾的混乱;比如学生能力的差异,使活动不能顺利完成,造成活动结尾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比如??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分析各类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还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我们的教学质感,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尽量使我们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做到美轮美奂,如一首优美的音乐,余音绕梁。

3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让生思考回味

正确处理好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过程和结果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是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探究的过程及其感悟与科学知识同等重要。事实上,科学知识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载体,没有科学知识作保证,科学探究是无法实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科学学习中,强调以探究为核心,不仅仅要关注过程,同样还要关注结果。

由于探究活动中偏重过程,时间安排失衡,造成结尾缺失的探究活动,可以巧设悬念。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课,常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悬念式收尾。这种收尾方法使学生感到思前,隐线纤纤,觉余音绕梁;顾后,兴趣盎然,欲奋力攀登。如果教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下课铃声突然响起,这时收场需要教师机智敏锐地结合当时的课堂情景与探究内容,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虽一节课戛然而至,但应意犹未尽,使学生有所回味和思索。

2、指导讨论,求同存疑,让生思想深化

由于讨论中心化,以多代全,会使结尾出现忽视差异的现象。我认为这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去解决:教师应平等看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合作、讨论、活动等学习习惯。教师学生探究活动后,可根据活动的内容,提出一个有助于深化理解、掌握概念和技能的问题。老师不作判断,让学生去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展开。这样的结尾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增强其求知欲,使探究在活跃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少数人的心声,我个人觉得这些想法往往是思考后的结果。他们的想法深究下去,有时恰恰是课堂亮点,有时反应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缺陷。小学生都有从众心里,敢于将不同想法表达出来,很不容易,是值得鼓励的和被重视的。求同存疑,使学生师生共同进步。

3、总结内容,使主旨深化

学生由于年龄及心里特点,在小学阶段,注意不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因此我认为在探究活动的结尾部分,可以采用总结式收尾,可以解决探究过程热闹,而在结尾部分时则教师唱独角戏或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初就设计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活动,在结尾部分,采用总结式,深化主旨。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将探究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归纳总结,指出本活动的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课后自觉用一些时间去琢磨、消化、吸收。这种收尾方法重在依纲扣本,培养“双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纷乱的思绪,增强记忆。

综合分析结尾产生问题的原因,还可以采用“留白”,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的理念,向课外延伸留白,向学生留白——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可以采用采用“对比”,在探究过程中有目的的设计对比,在结尾处利用对比,说明问题,得出结论,清楚明了;还可以?? 三、结论

收尾艺术是教师知识面、智慧、口才以及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施展本领的前提,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收尾艺术加上学生的良好习惯将呈现探究活动完美的句点。而这句点——结尾,可以鼓起学生的思维之帆,

4

使他们对课堂内容假想联翩,深思求解,或有所启迪而渐悟其理,犹如一支优美的乐曲留下袅袅的余音。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M〕

[2]魏欣.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07.3 [3]陆逊,陆永德.谈自然实验的“收尾”〔J〕.江苏教育,2001.17 [4]王晓波.以“无”胜“有”,填设科学课堂“空白”〔J〕, 2008.3 [5]杨红.语文课堂教学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收尾艺术, 〔J〕.崇明教育,2008.5 [6]白新生.凤头、猪肚也要有豹尾——略谈课堂收尾艺术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i2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