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16 16: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本章教学目标:掌握电子数据表格软件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学会对具体事例能够进行数据采集、筛选、传输、整理、统计分析和表达等处理;围绕案例,在学习中进一步加强独立进行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表达和交流等的技能和能力。

课时安排表(建议) 教 学 内 容 第1节 初识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第2节 创建上海城市发展数据表 第3节 数据编辑 第4节 数据的计算(一) 第5节 数据的计算(二) 第6节 设置单元格格式 第7节 表格的修饰 第8节 数据的排序 第9节 数据的筛选 第10节 数据的统计 第11节 创建图表 第12节 “页面设置和打印” 第13节 “研究我国的教育发展情况” 第14节 制作“我国的教育发展”图表 总 课 时

建议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0课时 1

第1节 初识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例或利用配套光盘所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电子数据表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使用的普遍性,体会数据处理给我们所带来的大量信息。

2.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操作和教师有效引导,让学生熟悉电子数据表格界面内容,利用配套光盘提供的素材,练习文件的打开与保存,让学生学会观察,明确操作对象及其所在的位置。

能力目标:

交流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课外交流或开展探究的内容。 情感目标:

通过城市发展数据表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基本情况,感受上海的飞速发展,关心热爱我们自己的家园。 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心: 1).从网上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收集有关上海城市发展的数据, 2).介绍目前用于数据处理的常用软件。 3).学习如何启动Excel软件。 4).认识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界面。 5).如何在Excel表格中输入数据。 6).如何保存Excel文件的方法。 2、教学重点:

1)介绍用于数据处理的软件,

2)掌握Excel电子表格的界面名称及功能含义。 3、教学难点:

对Excel电子表格界面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使用方法的理解掌握。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初识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Excel是一个专门处理数据的软件,其结构之复杂,功能之强大,掌握了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解决工作、生活中许多数据方面的问题,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

而本堂课一开始的数据资料采集正是利用Excel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材中列举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数据资料的收集,学生可利用第二章“网络应用”中所学到的网上资料采集方法,通过资料的搜索,筛选,得到各种有用的数据,从中可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更能够让学生了解我们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迅速提高,因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从而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添砖加瓦。

教师在学生的电脑中事先安装好Foxpro、Access、Excel等软件,虽然本堂课是让学生学习Excel电子表格,但也有必要让学生多方面地了解计算机知识,而不局限于单一软件的使用。在学生采集好数据后,向学生介绍,处理这些数据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可以大可利用Foxpro, Access,Excel等不同的软件来进行处理。同时让学生从桌面的开始菜单程序中去找到相应的命令行,启动这些软件,亲身体验感受一下这些软件的界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了解Excel的窗口界面时,要让学生了解工作簿,工作表,行,列,单元格的基本概

2

念和它们之间的上下层次结构关系。我们一开始进入Excel时的默认界面,顶端标题栏中的BOOK1是默认工作簿的名称。底部见到的Sheet1、Sheet2、Sheet3是默认工作表的名称,从左上角开始A、B、C??列标,1、2、3??是行号。单元格是由行和列交叉分割而成。当鼠标单击选中单元格会产生黑色粗线框,而在左上角名称框里会相应显示A1、A2、B1、B2等对应单元格的名称,这就是当前选中状态的单元格默认名称。同样,如在名称框中输入D6,也可快速定位到D6单元格,两者异曲同工。

电子表格的保存和退出方法与Word的文件保存相同,只不过其文件的扩展名是xls,教师在此不妨注意分层教学,可从中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明白软件只是我们使用的工具,是一个载体,不同的软件之间是互通的。让学生知晓在资源管理器中凡以xls为扩展名的是Excel类型文件,其它如dbf、 mdb分别是Foxpro、Access数据处理软件的数据文件。

四、教学建议:

在本节课之前,可以布置课外探究主题,让学生组成多个探究活动小组,通过图书室,书店,社会调查,特别是利用本学科学到的数据搜索采集的方法,直接从网络采集数据依据。教师可事先给学生提出一些参考的主题,如:历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上海历年生产总值,上海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城市绿化覆盖率变化等,也可让学生自拟身边感兴趣的主题。在课上让各小组代表发布本小组探究的成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欲望。

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热情进行鼓励,点评,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把得到的数据,归纳为表格形式,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拿出具有很强说服力的依据。接着教师介绍Foxpro、Access、Excel等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的软件。

关于启动Excel电子表格处理程序,打开一个空白的电子表格。教材中己经表述得很清楚,所以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上所阐述的一些概念,如:工作表,单元格,列标,行号,名称框,公式栏等,同时让学生对这些名称的含义进行相应的解释,教师从旁帮助他们完整理解这些名称即可。

教学光盘上的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数据表,可让学生以例题为参照,把他们自己收集的数据,试着输入电子表格。并根据教材上最后对如何保存数据表的说明后,对自己输入的数据进行保存。让操作成功的学生先谈谈自己的体会,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拓展任务,收集信息要注意重心突出,向学生提出收集哪些数据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城市,一所学校等发展的情况,要求各探究小组进一步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收集一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以便后更有效地进行新的交流和探讨。

3

第2节 创建上海城市发展数据表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利用电子表格软件亲身体验创建数据表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

掌握创建数据表时的常用技巧,特别是“单元格选择”和“拖动柄复制”两项功能。

情感目标:

逐渐培养学生灵活机动、举一反三的操作技巧。 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心:

让学生理解电子表格软件中的数据表是由哪些组成的:标题、行标题(又称字段名)、行与列等;“单元格的选择”;“拖动柄复制”的基本操作过程等。 2、教学重点:

数据表的建立和数据的输入。 3、教学难点: 对“单元格选择”、“拖动柄复制”、文本与数值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1、数据表的建立过程:在第一节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本堂课详细介绍建立空白表格、填入标题、行标题和具体数据内容。引导学生能区别:软件的启动、工作簿文件名(保存结果)、工作表名、工作表名缺省(sheet1、sheet2??)、工作表改名等等这些容易混淆不清的内容。

2、关于表的概念:软件打开后,新建的工作簿包含许多工作表,工作表可以新建、删除、改名、移动;一张工作表包括行(1,2,3??)和列(A,B,C??),在工作表中可以建立实际的一个个数据表,通常有标题、行标题(又称字段名)和具体的数据。书中的“上海城市发展数据表(一)”主要包括“上海工业总产值”、“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概况”、“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个表格,可向学生说明这三个表格既可放在一个工作表内,也可分别放在sheet1、sheet2、sheet3三个工作表内,并可向学生示范。

3、输入部分要学生学会理解自动输入和自动输入与选择的关系。自动输入能反映出计算机的优势,自动输入操作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文本型、数值型)、以及不同的选择范围(选择一个单元格和两个单元格)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时可让学生一个一个输入一系列有规律的数据,最后告之“拖动柄复制”的功能,学生在大呼上当白费力气的同时和埋怨老师之余,就已经牢固掌握了“拖动柄复制”的方法;同时请学生自己在“选择一个单元格”和“选择两个单元格”两种状态下,使用拖动柄操作,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4、选择的技巧包括连续范围的选择、整行整列和整个表格的选择以及非连续范围的选择。选择的重要意义是:它是当前操作的应用范围。让学生观察,当选择连续范围时,在名称框中的名称;当选择非连续范围时,名称框中又是什么样的名称;给学生几个区域名称,让学生尝试操作“选择”,为后面教材中利用公式计算数据打好基础。

四、教学建议:

1、在讲授数据输入时,教师对学生应采取“以放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输入,各小组之间交流相互之间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也可请表现突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得失。

2、在讲到自动输入的时候,除了传统的鼠标应用以外,还可向学生介绍可通过菜单命令达到同样的目的,可以对话框的方式给予更详细的讲解,这也是提高输入效率的一个重要

4

手段,同时也开阔学生的眼界。

3、对各单元格的选择是本堂课的重点所在,“先选中,后操作”在Word中如此,在Excel中亦然,要使学生明白选择的真正含义,正确的选择意味着操作成功了一半,而错误的选择注定了失败的后果。

4、另外对文本、数值等数据类型可作进一步说明,如日期、货币等,不同的数据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操作方式和结果,可让学生进行尝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讨归纳。

5

第3节 数据编辑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基本数据输入后的修改、删除、添加等编辑操作。 能力目标: 掌握数据格式的设置以及数据的复制与移动等操作。 情感目标: 与文字的复制与移动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心: 1)数据编辑修改的操作方法; 2)数据格式的不同设置; 3)数据的复制、剪切、粘贴。 2、教学重点: 公式栏、单元格两种修改方式;调整数据格式的方法以及基本的复制、剪切、粘贴操作。

3、教学难点: 对格式的概念理解;复制、剪切、粘贴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1、在上两个章节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学会了Excel的基本操作以及数据表的建立和数据的输入,接下来就可引入数据的修改。

数据修改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直接修改单元格,当然也可在公式栏中直接修改即可。从而引出公式栏的概念,要向学生介绍公式栏是非常重要的数据编辑修改场所,虽然大量简单的修改一般直接在单元格中进行,但是公式栏是对以后的公式计算以及函数运算的引入都有着重要作用。

2、数据格式的设置包括数据的类型、对齐方式、字体和修饰性的线框、颜色等等内容,在本节中强调是指数据的格式,其他在以后的章节也会逐渐学到,这可为学习第六节“设置单元格的格式”打下基础。通过输入“ ’”和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两种方法来调整文本到数值间的转换。

3、关于复制、剪切、粘贴的这三种操作,主要是在不同对象间传递数据、大量拷贝同一数据、调整位置,本节主要是展示在数据表格中调整位置的用途。提示学生执行“粘贴”单元格区域操作时,所复制或剪切的数据将覆盖在指定的的单元格或区域上,教师可举例加以说明。

四、教学建议:

1、关于数据的修改,重在简单方便,给定范例,如简单的数据修改或者一段文字中某个字的修改,学生自我操作后,自能发现重新输入和修改的不同应用范围,什么时候该重新输入,什么时候修改一下即可。

2、数据格式的设置,可通过不同的实例加以说明,除了书本上的字符与数字格式以外,也可适当介绍其他格式,如日期、货币、时间、文本等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据格式,在学生之间形成交流讨论的良好学习气氛,促进学生自我求知的欲望。

3、在讲到提示复制、剪切、粘贴的这三种操作时,可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快捷方式,复制(Ctrl+C)、粘贴(Ctrl+V)、剪切(Ctrl+X)的快捷键组合,同时结合以前在Word和资源管理器的所学,通过在不同工作表间、不同软件的操作来进一步展示它们的灵活性和用途。

4.如果学生对单元格内数据的修改的“重在简单方便”的“简单方便”度量提出凝问,

6

那么老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尝试、比较单元格内数据的修改,相邻的小组可进行讨论,让学生来发现“简单的数据修改”与“较多数据的修改”之间的差别,甚至还可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比较总结修改的经验。以此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树立积极参加探究活动的信心。对积极参与该项活动的学生无论成功与否,老师都要加以鼓励,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

5.“数据的格式”这一概念是本课的一大难点。为了能让学生主动探究数值、文本、数值与文本的转换,可让学生来讨论下面表格内数据的区别与联系。老师可让学生代表说一说其中的区别,把应该要强调的内容以板书形式凝固的黑板上。 名次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音乐符号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数据,强化、修正学生对数据格式的原有理解。老师要以鼓励学生探究的态度来评价学生探究(表格内数据的区别与联系)的结果。

6.“利用第三方来交换两块数据块的数据”的思想方法也是本课第三部分内容的一大亮点。如果老师帮他们想到这种办法,学生将学得很快,但记得也快,我们不访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去交换。如果他失败了,他会主动探究正确的交换方法:或求助老师,或求助课本,更多的是求助同学。让学生相互交流,老师可让成功者向失败者传授经验。最后,教师让学生来推选一位代表说一说为什么要请第三方参与的原应并演示交换的过程。学生的信任推荐就是对该生最好的评价。

7

第4节: 数据的计算(一)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学会在EXCEL中利用公式和函数(MAX和MIN)进行数据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数据处理知识来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讨论公式与函数的适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中心: 用公式计算和用函数计算两种方法来处理数据,并设置数据格式。 2、 教学重点: 公式计算和函数计算

3、 教学难点: 函数计算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前面三个章节学生己经学会了数据的输入,掌握了EXCEL中一些专用的术语和基本的概念,从本堂课开始要让学生逐渐接触到数据的计算,让学生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一个数据内部的联系,更深层次地反映数据的实际意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本节课开始的学习也是真正体会到电子表格处理数据运算的强大功能,有效地利用就能达到处理信息的高效率。

本节课教材是通过一个“上海城市发展数据表(二)”的实例的操作,来进行公式计算的讲解,同时对运算结果进行相应格式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比(%)格式的设置,如何保留小数位数。让学生自己来计算上海的发展数据在全国相应的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在学会如何利用公式来计算数据结果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我们所属城市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而当遇到较多同一类型数据处理时,公式的复制则是处理批量数据的捷径,在计算时,只有行号或列号变化的一系列单元格的公式,可以利用“拖动柄”(这同时也是对本章第二节教学内容的一个很好复习)就能达到公式的自动计算。

另外本节课中还涉及到数据的类型问题,同一个数字,它的数据格式不同,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呈现为货币,百分数,分数等,对数字的小数位数也可以进行限制。教学中教师通过百分数的实例,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其他格式的设置方法,开拓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部分学生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于函数的计算,其着重点在于实用性,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Max与Min函数的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建议:

1、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启发学生思考为主,打开学生思路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第一个任务是如何输入公式,应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起到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作用,例:如何计算上海在全国的比重?公式的输入与一般数据输入的区别在哪里?利用公式计算数据时,必须先输入什么符号?公式形式一样的计算可以用什么快捷的方法?

2、第二个任务是数据的格式化。请学生思考例题中的比重计算:以什么方式表示比重才能比较直观令人一目了然?如何设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3、第三个任务是计算最大值最小值。设问:能不能用公式法计算最大值,最小值?什

8

么是函数?最大值和最小最的函数是什么?又如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摸索,进行分组讨论,各显神通,把例题的结果计算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操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学生自然会摸索出很多的计算方法,而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经验体会之后,再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计算过程和方法。

4、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用公式和函数得出的运算结果,一旦改变原始的输入数据,其运算结果会一成不变还是会随着变化。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然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EXCEL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处理数据的平台,运算结果自动随着原始数据的更改而更新。

5、此外,可向学生介绍,利用“拖动柄”的方法可以大大减轻频繁输入的负担,而且对空白的单元格进行拖动,同样有效。一旦在空白单元格中输入相关数据,运算结果将自动算出,EXCEL的高效率可见一斑。

6.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地想到要在单元格中通过输入公式进行计算,老师可先制作最近两年来“上海城市发展数据表”(类似教材Page169图表(二),存于工作表1)中列出各年的比重。先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然后推出图表(二),且让学生思考今年的情况好吗?(表内数据不必完全真实,只要能体现一个上升发展趋势就行),一个简单的问题“好吗?”能激起学生的千层浪:手工计算有之,用计算器算的有之,想用公式算但又不知怎么用的也有之,胆大的直接就算开了。利用公式肯定是聪明之举,但不得要令的人更多。只有让他们尝到失败的味道,才能体会符号“=”的重要性。学生中如有利用“拖动句柄”的方法进行计算的,应该让他好好介绍介绍,以此鼓励学生的探究活动。

7.将书本page170上的数据表(数据量可再增加一点)置于工作表2中,把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也置于表中。把计算最大值、最小值的问题改成如何得到最大值、最小值的问题,把计算的过程改成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发挥能动性,他们想怎么算,就让他怎么算。在学生感到“这个问题实在难”时再推出利用函数来验证计算,效果不是就更好吗?通过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才能意识到利用函数的重要性。不到山穷水尽,就显示不出“函数”的魅力。

8.将最近一次本校中考成绩作为样本(置于工作表3中),让学生练习求最大值、最小值。比一比,谁算得既快又准。

9

第5节 数据的计算(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利用EXCEL中的SUM函数进行数据的求和。 能力目标:

理解在EXCEL中单元格的“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之间的区别所在和不同的适用范围。 情感目标:

能运用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心:

学会用函数进行求和,并进行单元格数据引用的设置。 2、 教学重点:

电子表格中常用函数的应用,单元格的绝对和相对应用。 3、教学难点:

对绝对与相对引用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1、本章节是数据计算的第二课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式计算和函数计算,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两者方法不同而实现的目标却相同。例如:讲到求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上一章节的公式法进行运算,得出运算结果。然后再介绍用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函数求和(SUM)两者运算结果相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难发现,用公式法比较直观,但如果数据求和量较大则操作方法相当繁琐,而函数则比较简洁,只要设置运算的范围即能得出运算结果。但函数种类繁多,各种功能的函数名称,表达运算的规则一时学生难以记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一题多解,例如讲到平均值计算时,可先让学生用公式法计算出总数,再通过除法求出平均分,最后介绍用函数方法(AVERAGE)计算平均分,加强学生两者对比印象,掌握函数运算的精髓。

2.公式的相对和绝对引用,学生较难理解,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绝对引用,什么叫相对引用,其次它们的表达方式是怎样的,(其表达方法列号行号前加$,如:$C$15单元固定不变,也可以$C15列不变行变,C$15列变行不变),再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用绝对引用,什么情况下用相对引用,可请学生自行尝试用错的话又会得到什么运算结果。

3.关于处理一些计算过程中的常见出错信息,在运算过程中,电子表格会自动给一些出错信息,这样我们就可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哪个地方出错了。如:在公式引用时一些常见的现象如#DIV/0则说明在引用时碰到分母为零之类的操作;又如#####,说明单元格中字符的长度已超出了列的宽度。

四、教学建议: 1、运用课本中的实例,让学生在直观中掌握操作方法和基本概念。本堂课中列举的“上海市各区县2001年工业总产值”要求计算上海市的工业总产值,可先选公式“=C3+C4+C5+C6??+C20+C21”进行计算,再用函数SUM来计算,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应相对容易。

然后在学生理解SUM函数的基础上,可补充AVERAGE平均数,COUNT计数等常用函数的使用。在实际介绍求和函数时,启发学生利用在上节课应用最大值最小值函数求到运算结果的方法,通过EXCEL里的帮助提示,自己找到SUM的求和的方法,以此类推,再尝试其他常用函数的运用。

10

2、本堂课中列举了“上海市园林绿化面积数据表”,要求计算各区的园林绿化面积分别在全市园林绿化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应是:所占比例=某一区的园林绿化面积/上海市园林绿化面积×100%,首先介绍逐个输入运算公式,如:D3=C3/C15;D4=C3/C15,然后提示学生能不能有简便的方法。当学生利用“拖动柄”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与前者不符时,请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在这里C15是不变的,这就引出了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不同适用范围,在本题中就必须要用到绝对引用,即:$C$15。所以所谓绝对引用就是在复制公式时单元格地址保持不变,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3、可让学生组成多个探究活动小组,通过网络或直接采访青浦园林局采集2000年至2004年青浦的绿化覆盖率,巩固所学知识,在切身体会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之余,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愿为家乡出份力的愿望。

第6节 设置单元格格式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学会对单元格进行格式设置的操作,例如改变文字和数字的字体以及排列方式,改变列宽和行高等等。 能力目标:

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单元格格式设置的知识,如何使数据信息更醒目突出、更清晰直观。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心:

学习如何设置字体、字号,表格的行高、列宽,数据的对齐。 2.教学重点:

数据单元格的字体大小、颜色、对齐方式; 3.教学难点:

单元格的行高、列宽。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根据信息表达的需要定义单元格的格式及排列方式,改变列宽和行高,使表格数据信息更突出、更清晰直观。

1.单元格:表中最基本的一个小方格。教师应弱化概念本身,而应重点放在其应用上。通过改变单元格内容的颜色、字体、字号、对齐的不同方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感官世界,让学生发现美感,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行高、列宽

教师先让学生去认清“默认的行高和列宽的值”,然后再教会学生调整行高和列宽,比较前后改变后的表格的整体效果,让学生学会取舍,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观。

四、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信息表达的需要”这句话的含义,通俗的讲就是“按表达的需求去完成的工作”,教师讲课时务必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些例子或采用其它形式让学生有一个分析思考的过程。

2.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窗口直观方法,例如: (1)改变单元格的格式

11

表头的项目名称和表格中的数据格式一样的话,往往不易区别对待,需要将表头单独设置,实际操作时更多的时候是采用文字格式的设置。首先选定表头部分的单元格:

A6到H7,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单元格” 对话框中的字体选项,进行字体、字形、颜色、大小等设置,如设置为“楷体、红色、加粗”格式,如下图所示:

(2)设置

对齐方式

现在表格已经设计完成了,剩余的工作就是对表格进行装饰。表格中“序号”和“材料编号”相隔太近不便阅读,我们将“序号”都放在格子的中间,选定“序号”下面的单元格,单击“工具栏”中的“居中”。(两者对比如以下二图)

以此类推,再对其它单元格也进行相

应的对齐设置,例如单元格的左对齐与右对齐等等。

(3)单元格的行高、列宽。

12

通过改变其值达到改变行高。

通过改变其值达到改变列宽。

(4)教师可要求学生分小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单元格的不同字体、字号、排列方式,同时教师应通过各种反馈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此随时更改教学行为,从而使学生在团体合作中尽快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

3、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探究“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的“对齐”标签的功能,比较工具栏上的“合并及居中”按钮,让学生体会“合并、取消合并”的操作及水平居中、垂直居中的区别,自己归纳总结并向别人介绍,增长其成就感和学习的兴趣。

第7节 表格的修饰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学习对表格进行外边框和内部表格线的设置。

2.学习表格或单元格的背景,标题字体和色彩的美化。

13

能力目标:

对表格能进行恰如其份的设置。 情感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审美观的树立。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中心:

设置表格的外边框和内边框的粗细及颜色以及标题的修饰。 2. 教学重点:

背景和标题的设置。 3.教学难点:

外框线及内边框的设置以及底纹修饰。 三、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如何设置单元格的格式。本章节要求学生进一步完成各种修饰,通过课堂的教学,达到美化表格的效果。

这节课的内容只要通过一个窗口的操作就可以完成。但要使学生从认识到理解乃至全面掌握,最终达到创造性的个性的设置,就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直接取决于教师授课的方式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关于外框线:教师提示表格的四边可任意选择,可让学生自我尝试一下各条线的不同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区别,加深印象。

提示:请学生注意整个表格的外框线与单元格的外框线两者间区别和联系。

2.背景:通过不同的背景颜色,从而使整个表格的效果赏心悦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体现初中生活泼向上的青春特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 内部的表格线:请学生参照外部框线的设置自行探究完成。 四、教学建议:

1.教师首先在课堂上给出既有外框线、又有内框线和底纹的表格,然后让学生与最原始的表格相比较。“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卢梭语)。让学生讨论、思考,孰优孰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鼓起他们学习的动力。

例如,给出以下各种框线和底纹的实例请学生加以比较:

2.教师适当讲解外框线的设置方法:

14

要求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其它内框线、底纹以及其它修饰的设置。因为知识是相互融会贯通的,教师应给与学生一定的自我思考空间,不必面面俱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也可请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代作小老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又锻炼了这部分学生的能力。

3. 生在分小组练习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心中有数:是采取个别辅导,还是采取案例式全班分析,要有一整套完备的教学安排。

4. 在已有的基础上,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然后进行评比,作品评比是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最好方法。

15

必须有一个作品引用记录。要培养学生主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能自觉遵守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否则,没有引用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就无从谈起,同时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因此必须要有作品引用记录,训练和培养学生引用他人作品信息良好的品质习惯,这是信息科技教学应尽的义务。

4.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正常地进行信息采集的一种手段。由于学生收集到的信息有限,回答教材中所列问题的答案肯定也会千姿百态。不必刻意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如何,应该重在学生的参与。给他们多一点探索的勇气。给学生多一点“肯定”的机会,鼓励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四.教学建议

1.本堂课实际上是想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电子表格知识来说明一个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应用电子表格知识综合能力的一个练习。以任务驱动为手段,以便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所提到的八方面的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尺度可以衡量其确切性或正确性。有的问题回答起来难度也较大,对应的资料也可能一时找不到。因此建议教师挑选几个问题重点分析、汇总、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当堂没机会展示的话,教师可把它收集起来,适当批阅,写上一点鼓励性的评语,这样也可弥补课堂讨论不充分的局限。

2.学生采集信息论问题时,应分小组进行。收集信息时,每组负责一到二个问题的信息,大家分头进行,最在汇总起来进行交流。活动中要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3.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如果有文档、表格的话,最好课前就把这些信息输入到电脑中,以便课中运用。教师应提前把好关,选择一些重点信息,以便上课时能适当引用。

4.最后讨论的结果最好能以多媒体版报或演讲稿的形式加以汇总、展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5.把准备好的材料与同学一起分享,然后交流经验并把自己的心得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第14节 制作“我国的教育发展”图表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利用采集到“我国的教育发展情况” 的部分数据,学会制作相应的图表。 能力目标:

有效利用采集到的数据,同学之间“分工—合作”,把抽象无序的零碎数据通过图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情感目标:

同学之间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友谊,友好互助。 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心:

以“我国的教育发展”为题材,让学生自行选择部分内容制作数据图表。确定每一个数据表的主题,数据表包含的内容,选择哪些数据项制作成图表。 2.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代表主题的数据项,利用插入图表导向插入图表。 3.教学难点:

26

能使插入图表排列合理,统计图表与原始数据的相关位置放置合理。发挥自己的个性,有想象力,有创造力。 三、教材分析: 确定主题内容,“我国的教育发展”这个主题范围很大,综合了本章所学到的所有电子表格处理知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让学生展示各种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围绕着我国教育发展这个主题进行探索研究,分析,把成果转化为电脑作品的形式,特别是把表格数据转化为图表说明,使事实更清晰,更直观。在本堂课中教师要充分放手,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框框,让他们利用自己在本章中学到的知识,表现出他们具有创造性独特性的东西。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教师可以事先与同学们一起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参考教材中的评价量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完善,分内容、版面、交流观点和想法的不同程度给予打分,对同一作品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表彰。让学生在激励中提高自信,在自信中发展自我,得到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建议

1.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形式,多位学生分工合作。对上节课中已经搜集到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分门别类,放入表格中,确定每个表格的标题。小组中每个学生选择一部分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承担一部分制作任务。

2.设计内容,在确定了表格标题后,选择与标题有关的文字数据内容,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数据计算和格式设置的修饰。在表格的下面插入图表,在图表中输入适当的说明文字。随着任务的推进,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3.数据表的合成,制作图表时,启发学生注意表格数据排列是否合理,统计图表与原始数据的相关位置是否放置合理;内容是否简洁,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同小组其他成员积极进行交流配合,制作出美观的统计图表。

4.交流评价:以自由讨论、充分交流为方式,利用网络环境,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小组在完成任务后向其他组员演示自己制作的数据图表,阐述本主题相关的情况及观点。教师和同学组成一个评委组进行点评,予以表彰和适当的评价。

5.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能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而且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

2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h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