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古诗鉴赏备考方略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20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鉴赏备考方略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孔子教导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论语·阳货》)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

第一讲 考纲点击

⒈《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

⒉《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第二讲 考情分析

近年来高考诗歌命题有以下特点: ⒈取材多样化。唐诗宋词虽然仍占主要地位,但古诗、元曲、明清诗词也有录用。 ⒉题材丰富多彩。遍及田园、山水、咏怀、羁旅行役、边塞、风物、咏史等多个方面。

⒊考查方式多样。除传统的单诗鉴赏外,2010全国高考卷中,比较鉴赏的比重明显加大,共有5套考查了比较鉴赏,其中浙江卷将三篇作品进行了比较鉴赏,

一首唐诗,一首金词,一首元曲。 ⒋主观题型是命题的主流。除上海卷有1题采用客观题外,其余各卷均为主观题。 ⒌考查综合程度高。往往将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单独考查其中一个方面的很少。

⒍分值一般设定在6~8分,题量大多为1~2个。

第三讲 诗歌鉴赏五步程式

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古诗鉴赏是较难的知识,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寞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一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

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脁、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属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

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⒒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

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⒓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有“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题目“湖上”、“晴”、“雨”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应该是借景抒情诗。这样,我们接下来的鉴赏就有了方向性。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例如: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宋王朝本在北方,迁都于此亦是“游人”。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㈠诗歌常用意象及象征意义(见附录) ㈡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1.什么是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名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2.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3.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 雄奇优美 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 恬静 安谧 幽静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 暗淡 幽暗 昏暗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 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例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修辞方式 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 代替所要表达的事借物。借代可用部分代 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事物的形象、特夸征、作用、程度等张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结构相同、字数 相同的一对句子或对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偶 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 前人诗句两种。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用感情,包括对现实典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庭》) 浑然一体。 “知否,知否?应诗中用“绿”和“红”两种是绿肥红瘦”(李清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照《如梦令》)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白发三千丈,缘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愁似个长”(李白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秋浦歌》) 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无边落木萧萧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下,不尽长江滚滚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来”(杜甫《登高》) 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霜禽欲下先偷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眼,粉蝶如痴合断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魂”(林逋《山园小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梅》) 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修辞方式 排比 设问 反问 写作手法 起兴 虚实结合 联想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把内容紧密关联、“枯藤老树昏鸦,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结构相同或相似、小桥流水人家,古境。 语气一致的几个句道西风瘦马”(马致子或短语接连说出远《天净沙·秋思》) 来。 先提出问题,接着“问人间谁是英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自己把看法说出。 雄?有酾酒临江,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横槊曹公。”(元曲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江东弟子今虽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确定的意思。用来在,肯为君王卷土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加强语气,表达强来?”(王安石《叠烈感情。 题乌江亭》)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锦瑟无端五十弦,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咏之物。 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而思及“华年”。 ( 李商隐《锦瑟》) 是指现实的景、事寒蝉凄切,对长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与想象的景、事互晚,骤雨初歇。都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相映衬,交织一起门帐饮无绪,留恋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表达同一样的情处兰舟催发。执手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感。 相看泪眼,竟无语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凝咽。(柳永《雨霖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铃》) 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 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碧玉妆成一树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之有关的另一事高,万条垂下绿丝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物,或把事物中类绦。不知细叶谁裁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出,二月春风似剪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造成一个典型。 刀。”(贺知章《咏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 柳》) 义。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湖光秋月两相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 写作手法 观念基础上,经过和,潭面无风镜未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想联想、推断、分析、磨。遥望洞庭山水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象 综合,创造出新的色,白银盘里一青地再现于纸上。 观念的思维过程。 螺。”(刘禹锡的《望 洞庭》) 指的是以乙托甲,“大江东去,浪淘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尽、千古风流人物。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衬更加突出。有正衬故垒西边,人道是、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托 和反衬两种。 三国周郎赤壁。”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或 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苏轼《念奴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烘衬托。 娇 · 赤壁怀古》) 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托 “今夜鄜州月,闺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中只独看。遥怜小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对环境、景物作多“风急天高猿啸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渲方面的描写形容,哀,渚清沙白鸟飞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染 以突出形象,加强回”(杜甫《登高》) 景物的特点。 艺术效果。 通过特定的、容易“青山似欲留人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象引起联想的具体形住,百匝千遭绕郡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征 象,表现与之相似城”(李德裕《登崖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或相近特点的概州城作》)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念、思想和感情。 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对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越王勾践破吴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比 或情形作对照,互归,战士还家尽锦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对相比较。 衣。宫女如花满春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照 殿,只今惟有鹧鸪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飞。”(李白《越中沉的历史思考。 览古》)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闺中少妇不知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 面和要肯定的方面愁,春日凝妆上高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 同时说出来,只突楼。忽见陌头杨柳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抑出强调其中一个方色,悔教夫婿觅封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扬 面以达到抑此扬彼侯。”(王昌龄《闺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或抑彼扬此的目怨》) 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的。有先扬后抑和“闺怨”的主题。 先抑后扬之分。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楚江微雨里,建业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照的作必要的回答。暮钟时。漠漠帆来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重,冥冥鸟去迟。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对事物、景物作动动态、静态的描写,静 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 面的直接的描写是 正面描写;描写对 象周围的事物,使正对象更鲜明、突出侧 的是侧面描写。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直即景抒怀,表达诗“白日依山尽,黄抒人面对自然景象所河入海流。欲穷千胸产生的富有哲理性里目,更上一层臆 的思想。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孤帆远影碧空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尽,唯见长江天际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流”(李白《黄鹤楼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第四讲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以最新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 题型一:赏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以上三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术语链接: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答题示例: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屏风 娥眉 罗幕 乱红 危楼 落花 冰雪 南浦 长亭 芳草 班马 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的思念亲人。 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温庭筠《菩萨蛮》: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相辉映。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情。 三、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意象 涵义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柳绿 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桂花 春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渲染静寂的环境。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写环境的宁静、恬淡。 例句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云 海棠 白鸥 白鹭 稻香 细雨 蛙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农村风光与环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境,衬托人的悠 闲心情。 四、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意象 涵义 例句 月亮 对月思亲,常引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愁,特别是离情 别绪相联系。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的离情别绪。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中和芭蕉差不时。 多,大多表示一 种凄苦之音。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王杜宇(即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来像“行不得也深闻鹧鸪。 哥哥”,极容易勾 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事物联系在一 起。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种悲伤的感 情。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鸿雁 中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 又名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表现迟暮的老年。 水。 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红豆 日暮 落日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使。 莼羹鲈指家乡风味,借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脍 指思乡之情。 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诗人们常常用来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抒发内心因漂泊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无依而伤感的意 象。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白云也往往同隐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者联系在一起,云处处长随君。 白云自由不羁, 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

五、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意象 涵义 例句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借指诗人报效祖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国,建功立业的 情怀。 乌衣巷 原是东晋王谢两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大豪门的住宅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地,借指极其繁 华之所在。 淮水 秦淮河是历代王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公贵族醉生梦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山河 指国家或祖国。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折戟 指战争的惨烈。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柳营 指军营。 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后庭花 荒淫而亡国的陈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后主所作的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曲,借指统治的荒淫无度。 芦荻 一种秋天的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物,借以渲染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索的气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