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理论研究》讲义

更新时间:2023-11-06 14: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明清小说理论研究》纲要

◎ 主讲:何旺生

第一讲 中国小说观念与小说理论概述

明清小说理论是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精华。我们将集中研究明清时期几位杰出的小说评点家身上。 就现存资料看,最早的小说评点本是刊于万历19年(1591年)的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万历38年(1610年)和万历39年(1611年)“容与堂”本、“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相继问世,以及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小说评点达到顶峰。

一、“小说”的概念与小说观念

小说,是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复杂的发生、发展和嬗变、整合的过程,至今依然处在这个过程中。 在中国古籍目录中,常见“小说家”一目,但并无《水浒传》等小说名著。“小说”一词,在中国书面文献中,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小说”,指琐屑之言(鲁迅语),“干”,求也,谋求;“县”通“悬”;“令”,美誉。其意思是,修饰琐屑的言辞以求得到高名美誉。庄子的“小说”仅指内容浅露的小道理和琐屑之言,只是一个语词而已,但它所包含的不能通达于“道”的琐屑、浅薄的意象却被汉代学者以及后世正统文人所接受,使小说长期处于被蔑视的地位。

中国学人对“小说”概念的学理性论说,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末、东汉初的思想家桓谭(沛国相人,今淮北市人),在其论著《新论》中说:

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小说批评。

小说观念的确立,小说批评的奠定,则是班固的论述。

班固《汉书·艺文志》一篇中有“小说家”一类,收“小说家”著作15种,1380篇。这是官修正史中第一次出现“小说家”与诸子百家并列,对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被称之为“史学的小说概念”。此外,班固还谈到了小说家的地位和“小说”的产生(创作)过程。他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稗官”,即小官。后世称野史小说为“稗官”。

班固对小说的定义,成为传统小说观念中一个比较具有经典性的概念。这一“史学的小说概念”,一直存在到清代,都未终结。

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与志人,特别是志怪的出现,导致小说观念由推崇“实录”向迁就“虚错”衍变。最有代表性的范本是干宝的《搜神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都未能切断连接史传母体的脐带。但史学的“小说”中,也有文学性。

“文学的小说概念”源于“俳优小说”。

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经济得到发展。此时,繁华城市的“瓦肆”、“瓦舍”中,有说书的,唱戏的,玩杂技的,??等等,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说话” (即今所谓说书)。宋人笔记均有记载。

由“说话”滋长出来的“话本”,天然地保持着“说话”的风采: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曲折动人,遂由“说话”的底本变为一种文体名称。后人就称之为小说。这是最早的“文学的小说概念”。“话本”登上文坛,意味着中国小说开始书写独立发展的历史。

至宋末元初,罗烨(今江西吉安人)在他的著作《醉翁谈录》中,主要记录了当时说话人的故事梗概,梗概之前有两篇总论性文章:《小说引子》和《小说开辟》。它主要论述了小说的题材、特点,为小说文体

独立发挥了鸣锣开道的作用。他说:

小说者流,出于机戒[械]之官,遂分百官记录之司。由是有说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从上古隐奥之文章,为今日分明之议论。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桃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言其上世之贤者可为师,排其近世之愚者可为戒。言非无根,听之有益。

罗氏评说的对象是为正统文人鄙视的“小说”——“话本”,这就使他的观点有了新的内涵。 罗烨对“小说”的类型研究也值得重视。他称“小说”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八类”。罗烨以故事题材为划分“小说”类型的标准,将小说分为八类,为小说的类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对“小说”的解释和范围的界定,经过长期的探讨,至罗烨方才渐趋明朗。罗烨所分的八类小说,基本上勾勒了古小说的轮廓,所列作品也都具有小说的特点。明清时期崛起并形成的各类各派长篇小说,都可在罗烨的分类中找到源头。《醉翁谈

录》出现于宋元,故而“文学的小说”概念的明确提出,正式出现于宋元之际。

总起来看,中国小说,“史传”传统和“诗骚”传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学家、目录学家偏重于史学,小说家、文学家偏重于文学。这两种小说观念在历史上是并存的,以至于直到清乾隆年间,官方修《四库全书》,都没有《水浒》之类小说。

二、小说理论的资料

中国小说理论,在晚清以前没有专题论文,而多为随笔、序跋、评点,特别是评点,逐渐成为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

(一) 小说的序、跋

在明清的一些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序跋中,往往谈到对小说的看法,如小说是什么,小说的社会作用,小说的真实性、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等等,但一般谈得很简略。

通俗小说最早的序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署名庸愚子。其《序》高度评价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 小说评点

1.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主要形式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欣赏和批评的传统方法。评点最早用于诗歌和散文。南宋的刘辰翁用评点方法读《世说新语》,首开小说评点先例,被称为中国小说评点的开

山宗师。

早期的小说评点,是一些书商写的,一直到明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才把小说评点变成了一种文学批评和小说美学的独特的形式。到了明末金圣叹,小说评点发展成熟。

2. 小说评点的体制

完整的小说评点体制,包括三个层次:

(1)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是评点者把阅读时的感受印象,在正文的空白处(或正文上方——眉批,或正文中间——夹批,或正文两侧——侧批)随手记下。

(2)回前和回末总评,简称“回评”,是评点者就这一回抓出几个问题来加以阐释、发挥。

(3)全书的序、跋、读法、凡例、小引、发凡、总论、缘起等,是评点者对全书主旨、结构、技法、人物、创作特点的分析介绍,带有总论全书的性质。

3. 小说评点的内容

小说评点的内容不仅仅限于美学的评论,还有社会的、政治的评论。小说评点往往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哲理性。

4. 小说评点的长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g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