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旗普查报告1224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7 1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梅勒吐达坂-乌勒格尔吉达坂

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报告

(2011

年)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2011年12月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梅勒吐达坂-乌勒格尔吉达坂

铅锌多金属矿普查报告

项目负责人: 翟 培 技术负责人: 孙凤舟 报告编写人: 孙凤舟 高明程 翟培 王俊 院 长: 陈海弟 总工程师: 戴继舒 编 写 单 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提交报告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报告提交日期: 2011年12 月 1 日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工作目的任务.................................................................................................. 1 1.2位置交通.......................................................................................................... 1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5 1.4以往工作评述.................................................................................................. 5

1.4.1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5 1.4.2以往矿产勘查开发............................................................................... 6 1.5本次工作情况.................................................................................................. 6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9

2.1地层.................................................................................................................. 9 2.2构造................................................................................................................ 10 2.3侵入岩............................................................................................................ 10 2.4 变质岩........................................................................................................... 10 2.5脉岩................................................................................................................ 11 2.6区域矿产概况................................................................................................ 11 第三章 测区地质特征................................................................................................ 12

3.1地层................................................................................................................ 12 3.2侵入岩............................................................................................................ 13 3.3脉岩................................................................................................................ 16 3.4变质岩............................................................................................................ 17 3.5构造................................................................................................................ 19 3.6矿产分布及矿(化)体特征........................................................................ 20

3.6.1矿产分布特征..................................................................................... 20 3.6.2矿(化)体特征................................................................................. 22

第四章 测区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32

4.1地球物理特征................................................................................................ 32 4.2地球化学特征................................................................................................ 36

4.2.1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6

4.2.2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4.2.3土壤测量背景值及异常分带标准..................................................... 45

第五章 地质、物化探成果........................................................................................ 47

5.1地质填图成果................................................................................................ 47 5.2化探成果........................................................................................................ 47

5.2.1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7 5.2.2元素组合异常特征............................................................................. 60 5.3物探成果........................................................................................................ 61 5.4成矿有利地段预测成果................................................................................ 64

5.4.1成矿有利地段预测标志..................................................................... 64 5.4.2成矿有利地段预测结果..................................................................... 66 5.5矿产资源评价................................................................................................ 68 第六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70

6.1地质填图工作及质量评述............................................................................ 70 6.2化探工作及质量评述.................................................................................... 71

6.2.1化探测网布设工作............................................................................. 71 6.2.2化探野外工作..................................................................................... 73 6.2.3实物工作量......................................................................................... 73 6.2.4野外工作质量评述............................................................................. 74 6.3物探工作及质量评述.................................................................................... 74

6.3.1仪器设备............................................................................................. 74 6.3.2测量方法............................................................................................. 75 6.3.3质量评述............................................................................................. 75 6.4样品加工分析及质量评述............................................................................ 76 6.5 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 76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8

7.1结论................................................................................................................ 78 7.2建议................................................................................................................ 79

附 图 目 录

顺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图号 1 2 3-1 3-2 4-1 4-2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5-11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6-10 6-11 7-1 7-2 7-3 图 名 白音乌拉探矿权区多金属矿普查测区位置图 IP6测区地质草测实际材料图 IP7-1测区地质草测实际材料图 IP7-2测区地质草测实际材料图 IP6测区地形地质草图 IP7测区地形地质草图 IP6测区铅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锌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银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铜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钨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锡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金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砷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锑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铅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锌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银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铜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钨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锡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钼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金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砷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锑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7测区汞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 IP6测区银、铅、锌、锑元素组合异常图 IP6测区钨、锡元素组合异常图 IP6测区砷、铜、汞元素组合异常图

比例尺 1:25000 1:5000 1:5000 1:5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8-1 8-2 8-3 9-1 9-2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 12-1 12-2 IP7测区银、铅、锌、锑元素组合异常图 IP7测区钨、锡元素组合异常图 IP7测区砷、铜、汞元素组合异常图 IP6测区地质、物化探异常及预测成果综合平面图 IP7测区地质、物化探异常及预测成果综合平面图 IP6测区1-LINE100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3-LINE10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3-LINE52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3-LINE92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3-LINE134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4-LINE10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4-LINE46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4-LINE106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IP7测区4-LINE1660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图 土壤测量粒度及有效性试验剖面 IP6测区化探采样点位图 IP7测区化探采样点位图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10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5000 1:2000 1:10000 1:10000

第一章 绪论

1.1工作目的任务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梅勒吐达坂-乌勒格尔吉达坂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由克什克腾旗银达矿业有限公司委托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物探中心实施的商业性资源勘查项目。本次工作目的是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乌拉探矿权区中,择优选择有利成矿区域,综合利用地质测量、土壤测量及激电测深剖面等勘查技术手段开展综合找矿、综合评价。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基本查清物化探异常性质,矿(化)体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及控矿因素,对资源状况和矿床远景进行评价,为矿业开发提供可靠资料。

白音乌拉探矿权区面积91.91Km2,根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梅勒吐达坂-乌勒格尔吉达坂铅锌多金属矿普查设计书》要求,在1:1万激电扫面IP6、IP7测区内,根据激电异常优选出四个测区组成。其中IP6、IP7测区内各两个区,编号IP6-1、IP6-2、IP7-1、IP7-2,总面积10.06 Km2。通过地质、物化探手段(1:1万地质填图、1:1万土壤测量、激电测深剖面)对测区资源状况作出初步评价。

1.2位置交通

白音乌拉探矿权区所在位置隶属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距克什克腾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120公里,南距赤峰市约325公里,西距锡林浩特100余公里,303国道在测区南部通过。

区内交通除苏木(或乡镇)之间可通汽车外,许多地区因草库伦(围栏)阻挡而通行困难。达达线可达矿权区西北,热阿线穿过测区东部,交通较便利,见图1-1。

1

图1-1 测区交通位置图

2

本次工作4个测区的拐点坐标见表1-1。测区在探矿权区位置示意见图1-2。 表1-1 各测区范围及面积一览表

测区 测区位置 拐点号 纬度(北纬) 043°50′24.6″ 043°50′46.4″ 043°50′46.3″ 043°50′24.5″ 043°50′28.6″ 043°50′50.2″ 经度(东经) 117°19′55.2″ 117°19′55.3″ 117°20′33.7″ 117°20′33.6″ 117°21′02.3″ 117°21′02.4″ 面积 所属地区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1 2 3 4 IP6-1 IP6 0.58Km2 克什克腾旗 043°50′49.9″ 117°22′23.0″ 043°49′59.2″ 117°22′22.7″ 043°49′59.3″ 117°21′42.5″ 043°50′17.0″ 117°21′42.6″ 043°50′17.1″ 117°21′24.7″ 043°50′28.7″ 117°21′24.7″ 043°52′24.4″ 117°27′59.3″ IP6-2 IP6 2.15Km2 克什克腾旗 IP7-1 IP7 043°52′50.4″ 117°27′46.5″ 043°53′21.9″ 117°29′48.7″ 043°52′56.0″ 117°30′01.5″ 043°50′51.1″ 117°27′01.3″ 2.45Km2 克什克腾旗 IP7-2 IP7 043°51′22.8″ 117°26′45.6″ 043°52′13.0″ 117°29′59.7″ 043°51′40.1″ 117°30′16.0″ 4.88Km2 克什克腾旗

3

图1-2测区位置示意图

4

1.3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测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西北坡与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位,行政区划属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管辖。该地区为草原丘陵—高原低山区,矿权区地势东高西低,海拔最高1799m(乌勒吉达坂),最低1374m,平均海拔1500m,地形切割较深,沟谷发育,季节性河流较多。主河流由南向北汇入伊和吉郭勒河。

测区地处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最低气温-35℃,年降水量396.4mm,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蒸发量1655.4mm,气候干燥,风沙很大,冰冻期自10月至翌年4月。

当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主要从事牧业和旅游业,少量农业,耕地较少,地方工业不发达。测区所属白音查干苏木人口为4000余人,人烟较稀少,电力、邮电及水资源条件尚可。

1.4以往工作评述

本区的地质矿产研究是在解放后开始的。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逐步深入展开,先后有多家地勘单位在本区及其周围进行了区域地质调查、普查找矿、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及各学科的综合研究工作和专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 1.4.1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1959年昭盟地质队在该区进行一般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编有矿产普查报告,对区域地层,岩浆岩及其含矿性作了阐述。

1957~1959年河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该区进行1∶100万区域地质测量,提供1∶100万地质图、矿产图、成矿规律图、构造图和说明书,提供了较系统的参考资料。

1975-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测量队,对西乌珠穆沁旗幅(L-50-ⅩⅩⅩⅣ)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1965-1968年辽宁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对刘家营子幅(K-50-Ⅳ)进行1∶

5

20万区域地质调查。

1984-1986年内蒙古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大兴安岭中南段综合物化探资料整理》,该成果使地质矿产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提高。 1.4.2以往矿产勘查开发

1959年昭盟地质队在该区进行一般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编有矿产普查报告,对区域地层,岩浆岩及其含矿性作了阐述。

1985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华北地质勘查公司综合普查大队第八普查队开展沙胡同-同兴锡矿普查,对矿权区内的东城子沟锡矿点进行了地表评价,编写区带普查报告。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在在本区开展了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查明了区内银、铅、锌、铜及相关元素的富集和分布情况;圈定了具有一定意义的物化探异常;大致查明了地层、岩石、构造以及其它各种地质体特征;以新的成矿理论和地、物、化、遥综合分析预测为指导,总结了该区的成矿地质背景、找矿标志,进行矿产资源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提出了进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为本次选区及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2007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在白音乌拉权证区IP6、IP7测区开展了1:1万激电中梯扫面,圈定出若干激电异常。

1.5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普查工作始自2011年5月,2011年6月为设计编写和审查阶段,此间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设计编写、评审工作,6月15日完成设计审查和收到甲方批复意见。6月25日至9月30日为野外地质、物化探测量阶段,共投入地测组1个,地质填图组2个,化探组5个,物探组1个。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1.地质填图(草测):面积10.06 Km2;完成地质矿产调查路线50km,地质观察点240处;采集岩矿鉴定样品20块,岩矿分析样品84件。

2.土壤化探:面积10.06 Km2,工作比例尺1:10000,工作网度100m×40m,共采集化探样品2354件。化探测网布设基线58.8Km,基线点588个,布设测点

6

2800个。

3.激电测深剖面:共布设9条,总长度10.6km。物探剖面测量10.6Km,激电测深点212个。

4. 调查矿点6个。(1:5万区调编号:23、26、27、32、33、35) 所有样品细加工和分析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化验测试中心完成,共取得化探有效分析数据25894个。

野外工作量以设计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甲乙双方商定做适当调整。 工作量完成情况汇总见表1-2

表1-2 普查完成工作量情况一览表

项目 地质填图(草测) 土壤测量 岩矿基本分析 化探测网布设(100×40m)Ⅱ级地形 物探剖面测量(1:5000) Ⅱ级地形 物探剖面测量(1:5000) Ⅲ级地形 激电测深剖面 薄片制作 薄片鉴定 光片制作 光片鉴定 化探分析(Au等十一项) 土壤采集样品 重复采样 抽样分析检查样品 粒度实验 单位 km2 件 件 km2 Km Km Km 片 片 片 片 件 件 件 件 完成工作量 10.06 2354 84 10.06 9.6 1 10.06 20 20 10 10 总计化探分析样品完成2465件 118 111 备注

本次工作主要技术人员有:翟培(地质工程师、项目总负责)、孙凤舟(化探高级工程师,技术总负责)、高明程(物探高级工程师、技术总负责)、张亚东(测量工程师、测量负责)、张强(物探高级工程师,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郭文杰(物探工程师、物探组组长)纪明夺(测量工程师)、王俊(地质助工、化探组组长)、张贺然(计算机助理工程师、图件编制),以及其他相关技术人

7

员、技工等共计20人。

报告主要由孙凤舟、高明程、翟培、王俊编写完成,高明程负责最后审核定稿工作。报告所有图件由张贺然进行计算机矢量化处理。

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是:

美国ZONGE公司产GDP-32多功能电法系统(其发射设备为30KW的大功率发电机及GGT-30发射机) 1台套

实时差分GPS(RTK,中国南方公司) 1台套 汽车4辆 手掌机GPS 4部

其它设备(电脑、打印机、制图机等) 若干 取得的主要成果:

1. 基本摸清了四个测区内的岩石岩性、地质成矿条件、构造分布等情况,圈定了17个矿化蚀变带。

2. 四个测区中的三个均发现了强度、规模不等的化探异常。通过对异常的综合分析圈定了有利成矿异常区段。

3.通过系统的激电测深剖面测量,对矿带和异常可能成矿富集部位取得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指导深部工程部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4.各类基础图件齐全,绘制合理、整洁,原始资料丰富、真实可靠。

8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测区位于内蒙古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部,锡林浩特中间地块中东段。白音查干-达青牧场断裂带从测区通过。该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成矿带北西坡银多金属成矿带内。

2.1地层

测区古生代地层属内蒙古草原地层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地层属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该区域出露有下元古界宝音图群、中二叠统大石寨组、上二叠统林西组、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及全新统等五个地层单元。

下元古界宝音图群(Pt1b):主要岩性组合为:灰白色、深灰色斜长黑云母片麻岩、二云母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带状或条痕状混合片麻岩及大理岩等,出露厚度较大。

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为一套海相的火山碎屑岩和正常沉积岩夹蚀变安山岩及蚀变流纹岩。

上二叠统林西组(P3l)主要由灰黑色、灰紫色变质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板岩及灰岩等组成。

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岩性组合为灰绿色、灰紫色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凝灰熔岩、凝灰岩及凝灰砂岩。与下伏林西组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上新统 (N2)岩性为红色粘土夹少量灰色、紫灰色砂岩、砂砾岩及白色泥灰岩,厚度大于46m。

全新统(Q4):包括草原砂土;冲积、洪积砂砾石;风成砂等。

该区域火山岩包括中二叠世大石寨期海相中酸性火山岩和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期酸性火山岩。

9

2.2构造

测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白音查干-达青牧场北东向构造带在本区通过,该带走向北东40-50°,宽3-6km,长大于100km。由多条近平行的断裂带、糜棱岩带组成。沿该构造带有三叠纪-早白垩世的多期次、多阶段侵入岩体呈长条状、带状分布,组成了规模宏大的构造岩浆岩带。也是通过近几年深入工作发现的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的银多金属成矿带。

北西向断裂带内岩石破碎强烈,具较强的硅化、褐铁矿化,局部见硫化物流失孔,多为控矿构造。

区内林西组发育紧闭线型褶皱,呈北东向展布。

2.3侵入岩

区域内侵入岩分布广泛,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呈带状北东或近东西向展布。 三叠纪花岗闪长岩(At):主要岩性为暗灰色中粒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等,其侵入宝音图群和晚二叠世林西组,外接触带具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等。

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K1γ):长轴方向主要呈北东向、北东东向展布,其岩石类型为肉红色、红色细粒-中粒花岗岩等,侵入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其外接触带具较强的硅化、云英岩化、角岩化。

2.4 变质岩

区域上变质岩分布广泛,类型主要为区域变质岩,其次为热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主要为变质较深的宝音图群(Pt1b)和变质较浅的二叠系(大石寨组和林西组)。其中,宝音图群为灰白色、深灰色斜长黑云母片麻岩、二云母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带状或条痕状混合片麻岩及大理岩等,为低角闪岩相;二叠系(大石寨组和林西组)主要岩类型有变质砾岩、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及千枚状板岩、大理岩等。为低绿片岩相,主要变质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绢云母。

10

热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于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沿接触边界条带状展布。

2.5脉岩

区域脉岩较为发育,分布方向以北东、北北东、北西向为主,主要类型有:花岗岩脉(γ)、花岗斑岩脉(γπ)、流纹斑岩脉(λπ)、花岗细晶岩脉(γτ)、闪长岩脉(δ)、闪长玢岩脉(δμ)、石英脉(q)等。

2.6区域矿产概况

测区区域上位于额济纳旗—兴安岭元古代、华力西、燕山期铜、铅、锌、金、银、铬、铌成矿区(Ⅱ2);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Ⅲ6);索伦镇—黄岗铁(锡)、铜、锌成矿带(Ⅳ61);黄岗铁、锡、铜、铅、锌成矿带(Ⅴ61-4)内,是中国北方重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区带之一,具备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区域内发现有色金属主要有铜、铅、锌、钨、锡、钼等矿种,铜、铅、锌矿产在矿权区周边有广泛分布。目前已知的大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2处,矿点7处,矿化点17处。铜铅锌多金属矿产主要赋存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地层以及早白垩世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上,岩石蚀变较强,硅化在岩石中较普遍,局部有零星黄铁矿化呈浸染状分布。北西向构造、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构造为其控矿构造,为矿液的运移和赋存提供了空间和通道。在地表矿脉表现为铁帽,孔雀石化和铅黄等矿化,及少量硫化物流失孔。

钨、锡、钼矿产主要分布于白音布拉格幅内的南东部,已知矿点2处,矿化点3处,均以多元素矿种伴生出现,矿产主要赋存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地层中,多与早白垩世侵入岩岩体有关,主要分布在岩体与围岩的内接触带上,岩石蚀变较强,以硅化为主,并且具明显的褐铁矿化现象,矿(化)体走向主要为北北东和北东东向。该地区发育较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共轭张扭性断裂,许多矿点赋存于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构造中,该构造为矿液提供了运移和容矿空间,并为成矿提供了热源。矿床成因属于中高温热液类型。

11

第三章 测区地质特征

3.1地层

测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中二叠统的大石寨组(P2d),新生界的上更新(Qp3)及全新统(Qhapl)。

1.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

该组地层在IP7测区测区内有大面积分布,面积约6km2。总体呈北东东向展布,褶皱构造发育,地层倾角较大,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及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在接触带边部及附近,强硅化、角岩化现象十分普遍。

(1)岩性组合:为一套浅海相以灰—灰黑—灰黄色调为主的粉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质粉砂岩、变质中粒砂岩夹蚀变安山岩及蚀变流纹质凝灰岩的岩性组合,板劈理十分发育。

(2)岩性特征:

角岩化硅质岩:灰黑色,变余隐微晶质结构,斑点状构造。岩石成分由硅质、细砂、粉砂及新生矿物组成。硅质成分有隐晶状玉髓组成,粒度<0.02mm,含量约95%。细沙、粉砂由长石、石英、岩屑组成,粒度0.02-0.15mm,含量1-5%。新生矿物为绢云母、雏晶黑云母等,呈鳞片状<0.05mm,星散状分布,部分绢云母相对集中分布,构成斑点状构造。该岩性主要出露于IP7测区测区中南部,与花岗斑岩呈侵入接触关系。由于受到较强的接触变质作用,该岩性在局部地段多渐变为角岩化硅质岩。

变质细砂粉砂硅质板岩:黑褐色,致密、坚硬,变余细砂粉砂质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硅质、细砂、粉砂及新生矿物组成。硅质由隐晶状玉髓组成,含量 50-55%,陆源细砂、粉砂由长石、石英、岩屑组成,次棱角—次圆状,杂乱分布,粒度0.01-0.15mm,岩屑成分为硅质,含量45-50%,新生矿物为绢云母、雏晶黑云母等,呈鳞片状,星散状分布。岩内网状裂隙发育,被钠长石、硅质、雏晶黑云母等充填。该岩性主要出露于IP7测区的东南部,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硅化、角岩化蚀变较强。

蚀变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灰褐色,变余含角砾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石

12

成分由火山碎屑物及少量新生矿物组成。火山碎屑物由岩屑、玻屑、火山尘组成,以<2mm的凝灰物为主,2mm以上的火山角砾次之。岩屑包括刚性岩屑、塑性岩屑两种,杂乱分布,粒度0.2-10mm,前者呈团块状,成分为流纹岩、凝灰岩等;后者呈条带状,均已脱玻呈隐晶状长英质。玻屑、火山尘均已脱玻呈隐微晶状长英质,长英质重结晶明显,局部隐约可见弧面棱角状玻屑假像。新生矿物由雏晶黑云母组成,粒度<0.05mm,星散状分布或似堆状不均匀分布。岩内多见网状裂隙,被不透明矿物次生石英、次闪石、钠长石、帘石等充填,并见有极少量粒度为0.05mm磁铁矿呈星散状分布其中。凝灰物成分占85-95%,火山角砾(岩屑)成分占10-15%。该岩性在IP7测区测区东北部有出露,其北部与早白垩世晚期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在接触带附近,角岩化现象较为普遍。

变质细砂质粉砂岩:变余细砂质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陆源细砂、粉砂、新生矿物组成。陆源细砂、粉砂由长石、石英、岩屑组成,次棱角—次园状,重结晶明显,粒间镶嵌状分布,粒度0.01-0.15mm,岩屑成分为硅质岩。新生矿物为绢云母、雏晶黑云母等,呈鳞片状,片径<0.05mm,星散状均匀分布,略有定向。岩石内多见网状裂隙,被不透明矿物、硅质、 雏晶黑云母等充填。陆源粉砂:75%,陆源细砂25%,新生矿物10%,副矿物:磁铁矿、磷灰石、锆石。

2.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Qp3)

该组岩性从下至上为湖相砂岩(基本未成岩)、冲洪积砾石层和风成黄土。下部湖积砂主要为细砂和粉砂组成,具水平层理,厚度在2m左右。中部为冲洪积砾石层,厚度在十几厘米至几米,多为扁豆状,砾石磨圆度较好,砾径1-10cm,局部具有定向排列。上部为风成黄土,土质疏松,大孔隙,具柱状解理,厚度5-10m,覆盖在前第四系地质体之上。该套岩性在测区内主要是沿沟谷出露。

3.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apl)

主要分布于河谷、冲沟、沼泽地带,岩性为冲洪积砂砾石、沙土、粉砂土、淤泥等,砾石磨圆分选差。

3.2侵入岩

测区内侵入岩体出露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75%。主要分布于IP6测区内及IP7测区范围内的北部和南部。区域上明显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多呈岩株、岩

13

枝产出。出露的岩性主要有:中晚二叠世晚期的石英闪长玢岩(P2δομ2),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K1γδ1)、花岗斑岩(γπ),早白垩世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晚白垩世斜长流纹岩。据有关资料表明该区域内众多有色多金属矿(化)点的成矿作用与上述岩体热液活动有关。

1.中二叠世晚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仅出露在IP6测区测区中部,面积约2.5km2,呈北东向不规则展布。岩性为石英闪长玢岩(P2δομ2)。

(1)地质特征与接触关系

石英闪长玢岩呈孤立的岩株产出,北东向展布。该岩体内发育由闪长岩脉、石英脉,岩石普遍具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蚀变,局部有较强的硅化、褐铁矿化及黄铁矿化蚀变,原岩面貌陈旧,与晚白垩世流纹岩(K2λ)呈侵入接触关系。该岩体内及与流纹岩体接触部位发现了2处Pb、Zn、Sn矿化点,说明石英闪长玢岩体与铅、锌、、锡矿化关系密切。

(2)岩性特征

石英闪长玢岩(P2δομ2):灰—灰褐色,具斑状结构,基质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少量显微纹象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中约有4%的杏仁体,圆球状,充填石英。斑晶成分由板柱状更长石、黑云母组成。更长石:粒度0.3-2.3mm,稀疏绢云母化,含量35%,发育聚片双晶;黑云母:片状,全部绿泥石化,并析出金属矿物和榍石等;基质主要有小于0.2mm的斜长石微晶和粒状(0.05mm)斜长石组成,在其间隙中分布少量它形粒状(<0.05)石英,具显微纹象交生的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绿泥石化)小鳞片和副矿物等。其中,斜长石44%、石英8%、黑云母3%、钾长石5%、金属矿物、榍石、磷灰石、锆石2%。

2.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

该期岩体仅在 IP7测区南部有出露,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岩性为花岗闪长岩(K1γδ1)及花岗斑岩(K1γπ)。

(1)地质特征与接触关系

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两岩体在IP7测区出露,总面积约4km2,,花岗闪长岩呈岩株产出,北东向展布;花岗斑岩呈岩枝、岩脉产出,北东东向展布。两岩体岩石面貌新鲜,地表未见蚀变矿化现象,并侵入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蚀变砂质板岩中。其中,花岗斑岩呈小岩枝、岩脉侵入于花岗闪长岩体内,时代

14

晚于花岗闪长岩。具1:5万区调资料显示: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体与锡等元素成矿关系密切。本次1:1万地质填图在IP7测区南部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P2d)砂质板岩接触带附近,发现了锡矿点一处,达到最低工业品位的矿脉十余条。

(2)岩性特征

花岗闪长岩(K1γδ1):灰色-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似斑状构造、块状构造。基质微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钾长石14%,斜长石48%,石英26%,次要矿物由角闪石、黑云母组成,条纹长石高岭土化,斜长石绢云母化,钠黝帘石化,黑云母绿泥、绿帘石化,角闪石被黑云母所交代,副矿物由磁铁矿<1%、锆石、毒砂、磷灰石组成。

花岗斑岩(γπ):灰白色,斑状结构,基质微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组成,半自形板状,杂乱分布,部分聚斑状产出,粒度1-3.5mm,高岭土化、绢云母化明显,部分沿边部被硅质交代。基质由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组成。长石主要为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杂乱分布,粒度0.05-1mm不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部分与石英不规则交生,有的放射状长英质集合体构成球粒状;石英呈它形粒状,似填隙状分布,粒度0.05-0.4mm,部分长石不规则交生;黑云母呈鳞片状,棕色,零星分布,粒度<0.15mm,斑晶:斜长石:10%,基质:长石:70%、石英 :20%、黑云母少量。

3.早白垩世晚期侵入岩特征

该期侵入岩在测区内十分发育,区域上呈岩基、岩株产出,岩体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岩性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ηγβ22)。

(1)地质特征与接触关系

该侵入岩体在IP7测区西北部有大面积出露,面积约13km2,岩体内部岩性单一,岩石面貌新鲜,内部水平解理十分发育,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在两者接触部位见有轻微的硅化、褐铁矿化蚀变现象。

(2)岩性特征

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ηγβ22):浅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组成,杂乱分布,粒度2.5-10mm,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高岭土化,交代斜长石,内含斜长石包体;石英呈它形粒状,粒内波状消光。基质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粒度2.5-2mm。

15

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杂乱分布,轻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隐约可见环带;钾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它形粒状,杂乱分布,高岭土化,交代斜长石,内含斜长石包体,多发育钠质补片;石英呈它形粒状,似填隙状分布于长石粒间,粒内波状消光;黑云母片状,棕褐色,零散分布。斑晶:斜长石:5—10%、钾长石:5%、石英:5%,基质:斜长石:30%、钾长石:25—30%、石英:20%、黑云母:5%。副矿物:磁铁矿、磷灰石、锆石。

4.晚白垩世侵入岩

晚白垩世侵入岩体在IP6测区东部级西南端有出露,面积约4km2,区域上呈岩株状产出,北北东向展布,岩性为斜长流纹岩(K2λ)。

(1)地质特征与接触关系

该岩体为浅成侵入岩,岩石多呈块状构造,局部发育流动构造,流纹产状变化较大,多数较陡。岩体内构造裂隙十分发育,普遍具轻微褐铁矿化、硅化及铁锰染蚀变现象,局部可见矿化蚀变带。岩体内细粒闪长岩脉发育,走向北东20—60°。测区内斜长流纹岩与石英闪长玢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

(2)岩性特征

斜长流纹岩(K2λ):灰-灰白色,斑状结构,基质微粒结构和显微球粒结构,岩石基质中有少量原生黑云母(已绿泥石化)。斑晶成分为斜长石,板柱状0.3—2mm,具聚片双晶,稀疏绢云母化,有的呈聚斑出现,含量12%。基质成分主要由微粒状长英矿物和少量长英质球粒组成,粒度0.1—0.3mm,少许细小黑云母已绿泥石化,含量88%。

3.3脉岩

测区内脉岩较为发育,以中酸性及酸性岩脉岩为主,多呈北北东、北东、北东东走向,北西、近东西向次之。侵位的地质体主要有: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中二叠世石英闪长玢岩、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晚白垩世流纹岩。

1.闪长岩脉(δ):主要分布于IP6测区的中二叠世石英闪长玢岩体内。规模大小不一,脉岩主体走向北东20-30°,宽2-25m,长20-100m,产状直立。脉岩致密、坚硬,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地表多呈岩墙状分布。测区内出露的闪长岩脉部分可见轻微的硅化、褐铁矿化蚀变现象。

16

2.流纹岩脉(λ):测区内有部分出露,主要侵位于IP6测区测区中二叠世石英闪长玢岩、流纹岩岩体内及IP7测区西南部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中。岩石致、密坚硬,微细粒结构,块状构造。脉岩宽1—10m,长约20—50m,产状直立,主体方向为北东60°,北西、南北向次之,该脉岩中部分可见硅化、褐铁矿化等蚀变现象。

3.花岗斑岩脉(γπ):主要出露在IP7—2测区西部,侵入于中二叠世花岗闪长岩体及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中。主体方向北东20—80°,南北向次之,规模大小不一,宽约20—30m,长约200—150m,产状直立,岩石较为破碎。

3.4变质岩

测区内变质岩类型划分为四类,即:区域变质岩、热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及气液变质岩。区域变质岩为变质岩主体,主要赋存于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及中二叠世石英闪长岩体中;热接触变质岩出露于深成侵入体与地层及岩体之间的接触带上;动力变质岩只出露于断裂中。

1.区域浅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在测区内主要为变质砂板岩、蚀变石英闪长玢岩。该套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均以变余结构为特征,其原岩的结构、构造均未遭破坏,原岩特征明显,其主要岩石类型如下:

(1)板岩类:

变质细砂粉砂硅质板岩:IP7测区东南部有大面积出露,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泥质粉砂结构,板状构造。致密、坚硬,板理发育,常与变质砂岩、蚀变安山岩交替出现。由于受到热力变质作用,岩石角岩化现象十分。

(2)变质砂岩类:该类岩石在IP7测区测区中南部有出露,呈互层状产于板岩中。厚度几米至几十米,变质程度较浅,形成少量新生变质矿物,粒度较小,构造保留较好,斜层理、粒序层理等原岩的结构可见。主要岩性为变质细砂粉砂岩:变余细砂粉砂结构,块状构造。

(3)蚀变浅成侵入岩类

蚀变石英闪长玢岩:呈孤立岩株产出,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出露于IP6测区测区西北部。该套岩石具斑状结构,基质微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少量显微纹象

17

结构,块状构造,原岩面貌陈旧。

2.热接触变质岩

热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于IP7测区内,产于酸性—中酸性岩体与地层接触的外接触带部位。由于不同地层原岩成分差异较大,导致接触变质现象和形成的岩石类型也由较为明显的不同,测区内的热接触变质岩主要以大石寨组各类板岩为代表。

在大石寨组与早白垩世侵入岩接触部位,接触变质现象明显,可见到各类板岩和含接触变质矿物的板岩以及变质砂岩,并出现了较多的硬绿泥石、硅灰石等变质矿物。蚀变岩具岩体远近不等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蚀变岩,如:角岩化硅质岩(绢云母斑点板岩),角岩化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等。

角岩化硅质岩(绢云母斑点板岩):灰黑色,变余隐微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新生矿物为绢云母、雏晶黑云母等,呈鳞片状,片径<0.05mm,星散状分布,部分绢云母相对集中分布,构成斑点构造,有的呈红柱石假象。次生矿物为硅质、雏晶黑云母等。

角岩化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灰褐色,变余含角砾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新生矿物由雏晶黑云母组成,粒度<0.05mm,星散状分布。岩石内多见网状裂隙,被次生石英、次闪石、钠长石、帘石充填。

黑云绢云角岩:角岩结构,块状构造。岩石成分由长英质、绢云母、雏晶黑云母组成。长英质呈微粒状,重结晶明显,粒间镶嵌状分布,粒度<0.05mm。绢云母呈鳞片状,片径<0.05mm,呈星散状不均匀分布。岩内多见裂隙,被硅质及少量绢云母、褐铁矿充填。长英质:35%,绢云母35%,雏晶黑云母30%,副矿物:磷灰石。

3.动力变质岩

测区内断裂破碎带发育,主要分布于IP7测区西南、东北部大石寨组地层与酸性侵入岩体接触带附近及构造破碎带中。岩石类型为构造角砾岩。这类动力变质岩为压扭、张扭性断裂所形成,岩石定向性差,角砾成分呈多样性,结晶作用不明显。主要岩性特征如下:

碎裂岩:在浅表层次级构造破碎带中,原岩受到挤压力破碎成碎块,岩石具碎裂状结构,块状构造。碎块大小不一,碎屑由原岩的粉砂质板岩、花岗斑岩构成。岩石裂隙间见有石英细脉充填胶结。

18

4.气液变质岩

在IP7-2测区西北部构造破碎带中,沿构造裂隙上升的高温气化热液活动频繁,对地表浅部围岩的交代作用强烈,原岩重结晶作用明显,形成气液变质岩,并伴有锡矿化,其岩性特征如下:

含电气石角砾状次生石英岩: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成分由次生石英岩、电气石组成。次生石英呈它形粒状,部分呈半自形板柱状,粒度粗大,一般2-35mm,少数<2mm,粒内强波状消光,部分可见亚颗粒现象。电气石呈自形柱粒状,粒度0.05-2mm不等,星散状或似堆状、似脉状分布于次生石英粒间,将次生石英切割呈角砾状。

3.5构造

测区位于内蒙古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部,西林浩特中间地块东段。测区构

造特征受区域构造格局所控制,主要表现为褶皱构造及断裂构造。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分布于IP7测区,为区域复背斜之一翼,褶皱枢纽主体走向为北东—北东东向。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岩性为一套滨浅相以灰黑—浅灰色调为主的粉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凝灰质细砂岩和凝灰岩的岩性组合。层理不甚发育,产状变化较大,板理倾角多在50-70°,与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及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关系。该褶皱构造带内发育有铅锌、锡多金属矿点、矿化点。

2.断裂构造

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多为区域性大断裂带派生出的次一级断裂构造,其走向主要有:北东向、北东东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次之。

(1)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构造

该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规模相对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断裂构造为IP7测区西南部的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该断裂破碎带分布于大石寨组地层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闪长岩及早白垩世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接触带边部,后期又有花岗斑岩体沿其断裂侵位。该断裂带实测出露长度约1500m,宽约200-250m,产状不详。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次生石英岩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褐铁矿

19

化等蚀变较强,呈带状分布。该断裂带具有张扭断裂特征,花岗斑岩脉充填其中,岩石破碎,表现了出多期多阶段活动特点。IP7-2测区锡金属矿点及矿化点数十条矿化蚀变带就分布其中,是本测区重要的导矿和控矿构造。同时,该组断裂构造也控制着IP7-2测区的花岗斑岩脉及IP6测区内部分Pb、Zn、Sn矿化蚀变带的分布。

(2)北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

该组断裂构造主要出露于IP6测区石英闪长玢岩和斜长流纹岩体内。沿该组断裂充填有规模大小不一的闪长岩脉,硅化蚀变脉体及褐铁矿化蚀变带,IP6测区Pb、Zn矿化点部分矿化蚀变带就产于该组断裂构造由于测区内第四系覆盖严重,在IP7测区该组断裂构造为隐伏构造。

(3)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本次测区该组断裂构造在IP6测区斜长流纹岩体内较为发育,多为压扭性劈理带,规模较小。带内发育有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局部有乳白色石英细脉或石英网脉充填。

3.6矿产分布及矿(化)体特征

3.6.1矿产分布特征

测区位于白音乌拉区域内索伦镇—黄岗铁(锡)、铜、锌成矿带(IV61);黄岗铁、锡、铜、铅、锌 成矿带(V61-4)内。本次地质填图工作共圈定出IP6-1测区铅、锌、锡 矿化点一处,蚀变矿化脉体4条;IP7-2测区锡矿点一处,矿(化)脉体13条。

各矿(化)点特征分述如下:

1.IP6-1测区铅、锌、锡矿化点特征 (见IP6-1矿化体特征一览表) 该矿化点位于IP6-1测区西北一侧,产于中二叠世灰-灰褐色石英闪长玢岩体内,该岩体与晚白垩世灰白色斜长流纹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区内北东、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规模大小不等,长约50-200m,构造带内充填有闪长岩脉及褐铁矿化蚀变脉体,铅、锌、锡多金属矿化蚀变脉体就产于该构造带中。通过本次1:1万地质填图及结合前人工作资料,共圈定出了4条的铅、锌、锡金属

20

矿化脉体,经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Pb、Zn、Sn金属元素含量均已达到矿化。该矿化点围岩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

2.IP7-2测区锡矿点特征 (见IP7-2矿化体特征一览表)

该矿点位于IP7-2测区中部。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角岩化硅质板岩,并夹有少量的角岩化粉砂质板岩。北侧出露有大面积早白垩晚的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南边分布有早白垩世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体,花岗斑岩呈岩枝、岩脉北东向展布,侵位于测区中部的中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中。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规模较大,走向东50 -60°,长约1500m,宽约200-300m,贯穿于整个矿区。断裂带内岩石破碎,构造角砾岩发育,蚀变矿化强烈,是本测区重要的导矿及储矿构造。

该矿点通过本次地质填图并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及早期地表槽探工程,共圈定出锡矿(化)脉体13条,其中,规模较大的(IP7-2)-1、(IP7-2)-6、(IP7-2)-9-1、(IP7-2)-9-2、(IP7-2)-8号矿(化)脉体,平均长度为100-150m,宽约5-10m,拣块化学分析样品结果:Sn元素平均含量均已达到最低工业品位(0.2—0.4%)。

围岩蚀变、矿化及矿物组合特征:

测区内围岩蚀变作用分为三种,即:区域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锡矿化与热液蚀变作用密切相关。主要蚀变有:绢云母化、硅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其次有黄铁矿化、萤石化等。

绢云母化:分布于花岗斑岩外接触带的各类板岩及粉砂岩中,岩石在热液作用下形成大量绢云母,并呈面状、团块状、细脉状产出,伴有锡矿化。

硅化:分布于矿化脉体及围岩中,呈脉状、细脉、网脉状,少量呈不规则状、团块状,为多期蚀变产物。一般前期灰—灰白色石英脉与围岩界线清晰的有锡矿化。

电气石化:发育在各类岩石裂隙中,呈脉状、网脉状及团块状产出,少量呈星散状,为多期多阶段蚀变。早期呈网脉状或呈胶结物胶结花岗斑岩,无锡矿化,晚期多呈脉状,与绢云母化、硅化伴生,有锡矿化。

黄铁矿化:在矿化蚀变脉体、板岩、花岗斑岩脉可见到有极少量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地表风化后呈褐铁矿染,并伴有萤石化等。

21

矿物组合: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毒砂(少量)等。 3.6.2矿(化)体特征

结合前人工作资料,本次工作对测区内两处矿(化)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检查及评价工作。其中,IP7-2测区锡矿点有早期地表槽探工程,矿化蚀变带出露较完整,规模较大。本次工作在对矿(化)点范围内矿化蚀变带的规模、产状、蚀变及矿化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经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圈定出矿(化)脉17条,IP6-1测区4条,IP7-2测区13条。现将各矿(化)点矿(化)体特征分述如下:

1.IP6-1测区铅、锌、锡矿化体特征(见IP6-1测区矿化体特征一览表) 该矿化点位于测区西北一侧,铅、锌、锡矿化蚀变带分布于中二叠世灰-灰褐色石英闪长玢岩体内,该岩体与测区边部的晚白垩世灰白色斜长流纹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测区内北东、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规模大小不等,出露长度约50-200m,宽约3-20余m,构造带内充填有闪长岩脉及褐铁矿化脉体,铅、锌、锡多金属矿化蚀变带就产于该构造带中。在充分搜集前人工作资料的基础上,并通过本次较为详细的工作,圈定出了4条铅、锌、锡金属矿化蚀变脉体。其中,(IP6-1)-2号矿化脉体具有一定规模,宽约2-20m,长约150米,经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Pb、Zn、Sn金属元素含量均已达到矿化。 各矿化蚀变脉体其规模、产状、蚀变矿化及矿物组合分述如下:

(1)(IP6-1)-1号矿化脉体:走向北200东,出露长度约50m,宽约2-3m,倾向北西,倾角70-80°,其边部充填有闪长岩脉。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发育,矿物组合为极少量的黄铁矿、磁铁矿和少量褐铁矿组成。黄铁矿:半自形—自形粒状,星散状分布,0.05-0.08mm;磁铁矿:它形粒状、星散状沿裂隙分布,0.01-0.1m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Pb元素含量0.23-0.32%,Zn元素含量0.20-0.36%,该蚀变矿化脉体铅锌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矿化品位。

(2)(IP6-1)-2号矿化脉体:走向北东60-70。,出露长度约150m,宽约2-20米,倾向北西,倾角70-80°,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发育,矿物组合为极少量的黄铁矿、磁铁矿和少量褐铁矿组成。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Pb

22

元素含量0.33-0.41%,Zn元素含量0.29。0.48%,Sn元素含量0.83-0.89%,该蚀变矿化脉体铅、锌、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矿化,锡金属元素含量接近边界品位。

(3)(IP6-1)-3号矿化脉体:走向北20°,出露长度约20—30m,宽约3m,产状直立,其边部充填有闪长岩脉。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发育,矿物组合为极少量的黄铁矿、磁铁矿和少量褐铁矿组成。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Pb元素含量0.31%,Zn元素含量0.28%,Ag元素含量11.2ppm,该蚀变矿化脉体铅锌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矿化,并伴有银金属矿化。

(4)(IP6-1)-4号矿化脉体:走向北西50°,出露长度约30m,宽约3m,倾向北西,倾角约70°。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发育,矿物组合为极少量的黄铁矿、磁铁矿和少量褐铁矿组成。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Pb元素含量0.71%,Zn元素含量0.38%,该蚀变矿化脉体铅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边界品位,Zn元素含量已达到矿化。

2.IP7-2测区锡矿(化)体特征 (见IP7-2测区矿化体特征一览表)

该矿点位于测区中部。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的角岩化硅质板岩,并夹有少量的角岩化粉砂质板岩。北侧出露有大面积早白垩世晚期的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南边分布有早白垩世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体,花岗斑呈岩枝、岩脉北东向展布侵位于矿区中部。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规模较大,走向东50—60°,长约1500m,宽约200-300m。断裂带内岩石破碎,构造角砾岩发育,蚀变矿化强烈,是本测区重要的导矿及储矿构造,锡矿化蚀变带就产于该构造破碎带内。

该矿点通过本次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并结合前人工作成果及早期地表槽探工程,共圈定出锡矿(化)体13条,其中,规模较大的(IP7-2)-1、(IP7-2)-6、(IP7-2)-9-1、(IP7-2)-9-2、(IP7-2)-8号矿化脉体,平均长100-150m,宽约5-10m,拣块化学分析样品结果:Sn元素平均含量均已达到或接近业品位,其规模、产状、蚀变矿化及矿物组合分述如下:

(1)(IP7-2)-1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脉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宽3-5m,长约10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

23

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17-0.5%,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2)(IP7-2)-2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其边部发育有花岗斑岩脉。矿化脉体走向北东55°,产状直立,宽2m,长约30-5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12%,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超过边界品位。

(3)(IP7-2)-3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化脉体走向北东55°,产状直立,宽3m,长约50-10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11%,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边界品位。

(4)(IP7-2)-4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化脉体走向北东50°,产状直立,宽3m,长约50-15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05-0.29%,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超过边界品位。

(5)(IP7-2)-5号矿化脉体:矿化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化脉体走向北东50-600,产状直立,宽3m,长约50余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086%,锡元素平均含量已接近边界品位。

(6)(IP7-2)-6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脉走向北东55°,产状直立宽

24

2-3m,长约10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46%,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7)(IP7-2)-7号矿化脉体:矿化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化脉体走向北东55°,产状直立,宽约1.0m,长约80-10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11%,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边界品位。

(8)(IP7-2)-8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充填有花岗斑岩脉。矿脉走向北东550,产状直立,宽约3-10m,长约120—15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358%、0.72%—4.42%,锡元素平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9)(IP7-2)-9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充填有花岗斑岩脉。由两条平行矿脉组成,走向北50-60°东,产状直立。9-1号矿脉:宽约5-8m,长约150m;9-2号矿脉:宽约2-3m,长约15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9-1号脉:Sn:0.17-0.57%,9-2号脉:Sn: 0.24-0.25%,锡元素平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10)(IP7-2)-10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脉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宽约8m,长约50-8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41%,锡元素平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25

(11)(IP7-2)-11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脉走向北东55°,产状直立,宽约8m,长约50-10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13-0.28%,锡元素平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12)(IP7-2)-12号矿化脉体: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矿脉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宽约1-2m,长约50m,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少量)、磁黄铁矿(极少量)、褐铁矿、电气石、萤石(少量)、毒砂(少量)等。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71-1.60%,锡元素平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26

表3-1 IP6—1测区矿化体一览表

测区 IP6—1 矿种 铅 锌 编号 ① 位置 北段: x=4856520 y=20526967 南段: x=4856501 y=20526958 东段: x=4856576 y=20526976 中段: x=4856562 y=20526926 x=4856813 y=20527225 规模 矿化体 地质特征 成因 化学分析 样品编号 北段:H31 南段:H32 评价意见 铅锌元素平均含量达到矿化。 矿化蚀变脉体体赋存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内的构造裂隙中,其边中温部发育有闪长岩脉。蚀变脉体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较为热液发育,可见硫化物流蚀孔。走向北东20°,倾向北西,倾角 70- 型 80°,宽约3-5m,长约5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北段 Pb 0.23%、Zn 0.36%, 南段:Pb 0.32%、Zn 0.20%。 矿化蚀变脉体赋存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内的构造裂隙中。蚀变脉中温体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较为发育,沿裂隙充填有石英细热液脉,可见硫化物流蚀孔。走向北东60-70°,倾向北西,倾角型 70-80°,宽约2-21m,长约15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东段 Pb 0.33-0.41%、Zn 0.48%、Sn 0.09%,中段:Zn 0.29%。 IP6—1 铅 锌 锡 ② 矿化体 东段:H25、H26、H27 中段:H28 H46 铅、锌、锡元素平均含量接近边界品位 IP6—1 IP6—1 铅 锌 铅 锌 ③ 矿化体 矿化蚀变脉体赋存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内,其边部发育有闪长岩中温脉。蚀变脉体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较为发育,可见硫化热液物流蚀孔。走向北东20°,产状直立,宽约3m,长约20m,型 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东段 Pb 0.32%、Zn 0.28%、Ag 11.2ppm.。 矿化蚀变脉体赋存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内的构造裂隙中。蚀变脉中温体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较为发育,可见硫化物流蚀孔。热液走向北西50°,宽约5m,倾向北西,倾角70-800,长约20m,型 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Pb 0.72%、Zn 0.38%。 铅、锌元素平均含量达到矿化。 ④ x=4856765 y=20527271 矿化体 H45 铅元素含量达到边界品位。

27

表3-2 IP7—2测区矿化体一览表

测区 矿种 编号 位置 规模 地质特征 成因 化学分析 样品编号 北段:H38 南段:85年资料 85年资料 评价意见 IP7—2 锡 1 北段TC1 x=4858739 y=20538334 南段TC2 x=4858710 y=20538305 TC2 x=4858655 y=20538365 矿体 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内。带内中高构造角砾岩发育,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绢云母化、次温热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宽3-5m,液型 长约10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17-0.50%。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最低工业品位 IP7—2 锡 2 矿体 矿化蚀变脉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中高带中,其边部发育由花岗斑岩脉,宽约5-10m,岩石破碎。带温热内充填有构造角砾岩,矿化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化、褐铁液型 矿化、电气石化、次生石英岩化蚀变强烈。矿化蚀变带走向北东55°,产状直立,宽约2m,长约30-5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12%。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超过边界品位 IP7—2 锡 3 TC6 x=4858565 y=20537845 矿体 矿化蚀变脉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中高带中,带内充填有构造角砾岩,矿化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温热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矿化蚀变带走向北东液型 55°,产状直立,宽约3m,长约50-10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品位:Sn0.11%。 85年资料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边界品位

28

IP7—2 锡 4 TC6 南段: x=4858525 y=20537870 北段: x=4858551 y=20537909 TC6 x=4858508 y=20537867 矿体 矿化蚀变脉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中高带中,带内充填有构造角砾岩,矿化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温热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矿化蚀变带走向北东 液型 50°,产状直立,宽约3m,长约5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29%。 南段:85年资料 南段:H39 北段:H36 85年资料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最低工业品位 IP7—2 锡 5 矿化体 矿化脉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内。中高带内构造角砾岩发育,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绢云母化温热蚀变强烈。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宽3m,长约100m液型 余。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05— 0.086%。 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中。带内中高充填有构造角砾岩,矿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温热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矿化蚀变带走向北东55°,产状直立,液型 宽约2—3m,长约10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46%。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接近边界品位 IP7—2 锡 6 TC6 x=4858495 y=20537910 TC6 x=4858480 y=2053795 矿体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IP7—2 锡 7 矿化体 矿化蚀变脉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中高带中。带内充填有构造角砾岩,矿化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温热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矿化蚀变带走向北东 液型 55°,产状直立,宽约1.0m,长约80-100m。 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0.11%。 85年资料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边界品位

29

IP7—2 锡 8 北段:TC8 x=4858308 y=20537612 南段:TC9 x=4858245 y=20537551 9-1北段:TC7 x=4858295 y=20537815 南段:TC8 x=4858222 y=20537734 9-2北段TC7 x=4858720 y=20537825 南段:TC8 x=4858210 y=20537750 TC9 x=4858134 y=0537690 矿体 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中,带内中高充填有构造角砾岩,花岗斑岩脉。矿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温热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矿化蚀变带走向北东 液型 60°,产状直立,宽约3—10m,长约120—150m。 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358%、0.72%、4.30%、4.42% 南段:85年锡元素平均资料 含量已达到 工业品位 北段: H65、H20、H21 锡元素平均⑨—1号脉,含量已达到北段:85年最低工业品资料,南段: 位 H33 ⑨—2号脉,北段、南段85年资料 IP7—2 锡 9-1 9-2 矿体 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中,带内中高充填有构造角砾岩,花岗斑岩脉。由2条矿脉组成,矿体内及温热边部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矿化液型 蚀变带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9-1脉:宽5-8,长约150m。矿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9-2号脉:2-3m,长约15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9-1号脉北段:Sn 0.12-0.17%,南段:Sn 0.57%。9-2号脉:北段Sn 0.25%,南段:0.24%。 IP7—2 锡 10 矿体 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体构造破碎带中,带内充填有大石寨组角中高岩化硅质板岩,岩石破碎。矿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化、褐温热铁矿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液型 长约50-80m,宽约8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41%。 H34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30

IP7—2 锡 11 TC10 x=4858151 y=20537484 矿体 矿体赋存于大石寨组角岩化硅质板岩中的构造破碎带中。带内中高充填有构造角砾岩,矿化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温热化、电气石化等蚀变较强。矿化蚀变带走向北东55°,产状直液型 立,宽约10m,长约50-100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13-0.28%。 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体构造破碎带中,带内充填有构造角砾中高岩,岩石破碎。矿体内及边部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电温热气石化等蚀变较强。走向北东50-60°,产状直立,长约50m,液型 宽约1-2m,拣块化学样品分析结果:Sn 0.71-1.6%。 H62 K20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最低工业品位 锡元素平均含量已达到工业品位 IP7—2 锡 12 TC10 x=4858115 y=20537540 矿体 85年资料

31

第四章 测区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4.1地球物理特征

2007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对IP6、IP7测区进行了1:1万物探激电面积性测量(AB=3000m,MN=40m),在2个测区内分别圈定出了若干激电异常带,见图4-1~图4-3。

1.IP6测区激电异常特征:

图4-1 IP6测区激电中梯视电阻率平面等值线图(2007年)

32

图4-2 IP6测区激电中梯视充电率平面等值线图(2007年)

据图4-1、图4-2可知,中低阻区其值在1500Ω?m以下,中高阻部分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及北部,多呈条带状分布,方位为北东向或近东西向,可能反映了本区构造或岩体(岩脉)的展布方向。以50ms为异常下限,圈定出4个激电异常带:

Ⅰ号异常:主要分布在测区东部Line2300—Line3800之间, 55ms等值线圈定出多个闭合异常,其中以I-1异常规模及强度为最大,其异常中心位于Line3400的116号点处,强度接近80ms,异常基本呈椭圆状,长约350米,宽约200米,走向北东,沿北东向山脊分布,异常长轴两侧等值线基本对称,说明其产状较陡。其它局部异常I-1~I-6分布在I-1的北部或北西部,规模都不大,强度也较低,最高约60ms。

Ⅱ、Ⅲ号异常:Ⅱ号异常位于测区南侧Line1500—Line2000之间,长约600m,宽100—200m,走向北东,最高强度接近60ms;Ⅲ号异常位于Ⅱ号异常的北西约400m处,和Ⅱ号异常平行分布,两者具有相似特点,只是Ⅲ号异常规模略小,对应视电阻率均为低阻。Ⅲ号异常沿北东向山脊分布,Ⅱ号异常位于半山坡上,说明异常可能受北东向构造控制。

Ⅳ号异常:Ⅳ号异常分布于测区西部Line800—Line1400之间,异常中心位于Line900的128号点处,最高强度接近65ms。形态呈椭圆状,长轴走向北

33

西,长约400m,宽约200m。等值线南密北疏,表明异常体可能向北东倾斜。异常中心处视电阻率较低,四周相对较高。地表分布岩性见弱黄铁矿化,初步推测异常为深部金属硫化物引起。

2.IP7测区激电异常特征:

见图3-3,6000Ω?m以下的低阻区广泛分布于测区的北部和中部,这些区域大部分沼泽发育,偶有地下水从地表溢出或流出,可见其构造裂隙非常发育;其次分布广泛的是8000—12000Ω?m平稳变化的的中阻区,反映了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电性特征;南部广泛分布的中高阻区域,岩性主要为二叠系;南部电阻率值在20000Ω?m以上的区域为花岗闪长岩或花岗斑岩的反映。

本区激电异常背景场比较平稳,基本在20ms以下,异常下限值取30ms。激电异常主要分北南两个异常带,将其分别编号为Ⅰ、Ⅱ。

图4-3 IP7测区激电中梯视电阻率、视充电率综合平面等值线图(2007年)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g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