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与摘要的统一要求

更新时间:2023-11-24 06: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安工程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与摘要的统一要求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具有创造性研究成果或在研究工作中具有新的见解,并据此申请硕士学位的重要的文献资料。现将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与摘要的统一要求规定如下。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和顺序

1.学位论文

(1)题目: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题名应力求简短,最多不超过30字。

(2)摘要:硕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约1000字左右,中文摘要应体现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说明科研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或新的见解,语言力求精炼。

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中文摘要下方另一行注明学位论文的关键词(3~7个)。 (3)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的上方应为论文题目,换行居中写ABSTRACT,英文摘要的内容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求语法正确,语句通顺,文字流畅。摘要结束时在右下方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右下方第二行写导师姓名,格式为Directed by------------。最下方一行为关键词(KEY WORDS)。

(4)目录: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格式为:目录二字居中排、黑体、二号字,章节名称全部左顶格,与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一级标题4号黑体,其它标题为宋体小4号字。

(5)绪论:在论文正文前,冠第一章内容为:该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6)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由第二章开始。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测试方法和测试原料、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论文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7)结论:论文应有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要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新见解,在本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应严格区分研究生的成果与导师科研工作的界限。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列在正文的末尾。文献是期刊时,其格式为:[序号],作者(外文姓列名前),文章题目名 [J],期刊名(外文或缩写),卷号,(年份),期号,页码。(若期刊无卷号,则为:年份,期号,页码)。

如果作者为了向读者提供与本学科领域或本研究专题有关的参考文献时,文章题目应列出;当仅是为了便于读者校对和检索时,可以不一定列出文章题目名。

文献是图书时,其格式为:[序号],作者(及译者名),书名[M] ,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页码。

文献是论文集时,其格式为:[序号],作者,题目[A] ,(第?届)论文会议名称的论文集[C] ,年份z,卷,页码。

文献是学位论文时,其格式为:[序号],作者,题目[D]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学位(硕士,博士,博士后) ,年份,页码。

(9)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

(1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按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必须与论文内容相关)清单(发表刊物名称、卷册号、页码、年月、论文署名及排序)。

(11)版权所有:本论文知识产权归属西安工程大学。研究生及导师签名。 (12)独创性声明:研究生签名。

(13)学位论文正文页眉统一要求为“本章题名”,其他部分不要页眉。 (14)若有符号总表,加在英文摘要之后。 (15)页码从绪论排起到附录结束。 (16)致谢。

2.论文摘要(单行册):

硕士论文摘要单行册为3000-5000字。论文摘要用作编辑《西安工程大学学位论文摘要汇编集》。

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应简短明了。要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从事这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完成的工作、获得的主要结论、结论的意义。应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部分。 二、学位论文和摘要的书写、装订要求

1、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A4,正文采用小4号宋体字,1.3倍行距;一级标题采用2号黑体字;二级标题采用4号黑体字;三级标题采用小4号黑体字;版芯尺寸为155×250mm(连眉头) ,(约38字/行,33行/页)。使用时左侧注意留出3cm以备装订。学位论文的封面由研究生部统一印制发放。

2、坚持科学作风,要求论文排版格式规范,标点符号正确,杜绝错别字。论文一律采用计算机编辑打印,并用A4纸双面复印。

3、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如图1,表1,附注1,文献[1],公式(1)。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图、表中有附注,则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如注a,注b,附注写在图、表的下方。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格式。

4、文中所用单位一律采用1993年12月27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93》,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5、单行册的论文摘要一律不要插图,其打印格式如下: 论文题目:——————————————

——————专业 研究生—————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 正文3000-5000字

答辩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三、盲审论文的书写、装订要求

1、论文封面中隐去作者和导师姓名。

2、英文摘要中隐去作者和导师姓名。

3、论文知识产权声明及独创性声明中隐去作者及导师签名。 4、删去致谢一页。

5、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中隐去作者姓名。

除以上5点之外,一律严格按照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与摘要的统一要求进行.

附件1: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样式 附件2:西安工程大学学位论文范本

附件1: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样式

1 ×××(2号黑体,居中排)

1.1×××××(4号黑体,左顶格,不接排)

××××××××××××××××××××××××××××××××××××××××××××××××××××??(小4号宋体)

1.1.1××××× (小4号黑体,左顶格,不接排)

×××××××××××××××××××××××××××××××××××××××××××××××××××××××××××??

a.××××(小4号黑体)×××(接排,小4号宋体) (1)××××(小4号黑体)××(接排,小4号宋体) 1)××××(小4号黑体)××(接排,小4号宋体)

附件2:西安工程大学学位论文范本

摘 要

为配合提高军服色牢度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新一代军服所用的纺液着色涤纶多异多重复合变形涤纶长丝的生产工艺过程,研究了纺液着色涤纶长丝性能及颜色变化规律。

本文进行了与纤维颜色相关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物体颜色产生的原因,结合了物理、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相关内容,讨论了物体颜色的基本定义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物体颜色的基本属性。从理论上分析了光与纤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借助物理光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推导了光在纤维表面以及内部的多次反射、吸收的数学规律,得到纤维漫反射光强分布函数的数学方程的基本形式。同时,系统地讨论了颜色感知过程的生理基础和颜色的色度学基础,并将这些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表现规律相结合,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纤维颜色的明度主要受到纤维外表面反射光和内反射光的影响;纤维颜色的饱和度和色调角主要受到内反射光的影响。

从工程角度出发,以实际工业生产为实验研究对象,分析了色母粒加入量对纺液着色涤纶纤维预取向丝强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拉伸工艺条件下的纺液着色涤纶纤维强伸性能、热收缩性能的变化规律;同时,本文重点系统地测试研究了纺液着色多异多重复合变形涤纶长丝纤维及织物在加工过程中颜色变化的规律。测试结果表明:(1)随着纤维线密度的增大,着色涤纶长丝纤维的明度L、饱和度C均呈负指数规律下降,但色调角基本不变;(2)在不同纤维截面形态中,五叶形截面纤维的颜色明显浅于圆形截面纤维,其色相也有较大不同;(3)在不同的加工方式中,相同线密度的加弹丝与平行牵伸丝相比,其颜色明显偏浅并较为鲜艳;(4)不同加弹工艺参数,生产的变形丝的加弹变形效果不同,加弹变形卷曲率好,纤维颜色总体上变浅,色相基本没有变化;但拉伸倍数的改变,着色纤维(相同线密度)的颜色基本没有变化;(5)随着捻度增加,纱线明度L和饱和度C呈负指数规律下降,而且表面反射光比例下降,导致色调角向“蓝”光方向略有偏移;(6)随着织物减量率增大,着色涤纶纤维织物颜色将会变“深”、“暗”,同时,织物颜色的色相会偏向于“蓝绿”光;(7)不同温度的热定形加工,无论织物的明度、饱和度、色调角,均无明显规律性的差异,即织物经热定形处理,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本论文选择的颜料,在织物中没有发生热迁移、升华的现象,具有很好的耐热性。所得到的相应的回归预测规律,与理论分析的规律是一致的。

本文是结合化纤厂实际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进行的研究工作,使理论上的研究与工厂实际的生产状况更为接近,对实际生产工艺的制定和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性指导作用。

关键词:纺液着色涤纶纤维、力学性能、热收缩性能、颜色、明度、饱和度、

色调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g9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