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3-08-24 22: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小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一、 目前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研究现状剖析

1.课堂学习参与度研究的理论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更加注重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对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学生“课堂

参与度”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许多研究者对于 “课

堂参与度”的概念界定却有所不同,部分学者认为,“课堂参与度”

指学生能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衡量指标为课

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发言的人数、参与教学过程的时间等指标;

而少数学者则着重关注参与教学的态度,仅把“课堂参与度”狭义

界定为“参与态度”;同时也有个别学者提出新的概念,即把参与

度划分为语言上的参与、情感投入和思考过程。笔者认为,针对目

前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表面,未从理论概念转变为

实践教学过程的行为。因此,笔者在参照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确

立分析课堂参与度的指标,观察学生实际参与课堂的行为,进而对

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仍有许多小学教学还以考试、分数为主要目的,

以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为主,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动积极

性。当然这与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相违背的。我们都知道,要想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还原真实的课堂教学,而还原真实课

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

的主人。

二、 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现实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周口市直小学学生及有关教师。调查中参考北

师大曾琦老师所编制的《学生课堂参与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

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大致分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态度、课堂作业、小

组合作、评价、教师激励等几个方面的维度,共20个项目,采用5

级评分,总共100分。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新课改虽然进行多年,但只有一部分学生在

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的现状并未得到完全改观。对教师进行走访后

发现,93%的老师都认为,全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的课堂才是真正

有效的课堂,但事实上却不尽如人意。

三、 研究内容与探讨

1.小学生课堂参与的年级差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最能较好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表现为其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这个角度看,随着学生年级的

升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也应随之提高。但从实际观察及访谈的

情况,得出的结果却是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在年级高低上没有明

显的差异关系,可以理解为,小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并未因其年级

的不断升高而有明显的提高。这一研究结论恰与曾琦的研究结论相

类似。从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及对教师的访谈中,小学阶段课堂

教学过程中都有以上的现象。这个现象可从两个方面找到答案:(1)

随着年级升高,教材难度也相应逐步加深,孩子学习不能只停留在

表象,只能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不断加深思索,才能提出更好的有

用的想法,因此,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慢慢

地得到培养并逐渐增强。(2)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同学已能

对很多问题作出独立判断,并形成客观的看法,同时对于自己在群

体中的地位越来越看重,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课

堂教学中他们往往会更加注重思考,在对教师的提问的答案有把握

后才会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课堂参与程度与学生年级差异

并无明显关联。

2.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生的性别相关不显著。部

分学者的研究均显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男女性别差异有显著的

相关,主要特点是女生参与度更为主动积极,而男生则表现出消极、

冷漠的状态,参与程度较低。虽然这一特点从发展心理学理论上可

以解释得通,即女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比男生

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对待男女学生

的态度评价上还是基本一致,学生的具体表现(如成绩、品德)等

才是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指标而非性别差异。从另一点来说,如果

这种性别上的差异影响到课堂参与度,那么也说明男女学生在接受

受教育的权力上是不平等的,这与中国现代教育中所倡导的民主、

平等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因为男孩子的行为模式、个性特征、生

理特点的因素决定他们主动参与的程度一定会受到限制,这将对男

生今后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利影响。

3.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成绩

从调查对比结果显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与他们的学

习成绩成正比,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学生成绩相对较好,反之较差。

而这个结论与问卷调查中所表现的相一致。因此,从这项研究的结

果来看,优秀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明显高于中等生和差等生,这也

就是说课堂是好学生的舞台。课堂上参与水平高的这些学生自我认

知度较高,他们自信心强,思维敏捷,比较容易理解教师所提的问

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而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表现更加主动积极。而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学生往往在自信和主

动性上相对较差,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怕自己回答不对,怕

自己受到嘲笑,缺乏自信。所以,应该多对他们进行肯定和鼓励,

让他们逐渐敢于挑战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

另外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可能会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

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要求也相对会高,在平时的交往和教学的过

程中会表现出更大的耐性;而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又往往会

采取直接的、简单粗暴的言语方式,在课堂上较少给这类孩子思考

与充分表达的机会,提问的内容与次数也相对比较低。而我们在观

察和访谈过程中也发现,教师往往给予优秀学生太多正面强化,而

给予一些所谓的“坏学生”却只是简单的批评和指责,有许多学习

不好的学生回忆里竟然找不到任何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样

一个大氛围下,学校中的一部分孩子“受冷落、受忽略”也就成了

必然,在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不能集中。而在课堂上学生参与

的机会往往决定于教师,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冷落、忽略”会导致

他们对课堂、对教师失去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主动

积极性不断下降。从实践来看,中间的学生是最有潜力的学生,教

师给予他们的关注会使他们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新的变化,

也会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是自信心。

4.小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是否为班干部的关系

调查表明,班干部的课堂参与比一般同学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其次,角色意识的作用

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角色会影响个体对自己

的期望,这种自我角色期望又会推动个体为达到期望而努力,最终

导致“自我预言实现”。一般而言,班干部总是希望自己守纪律、

积极与教师合作、上课举手发言、当好老师的左右手、渴望在同学

中作出表率,在此期望指引下,这些班干部上课总是积极主动,专

心听讲,很少违反课堂纪律。不仅按要求完成课内外作业,还要努

力做得更好。这些班干部与其他同学相比,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更为

积极、主动。

四、 启示

1.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关注各层次的学生

对于优生,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强,要想让他发生注意必须给他

们的课题要有难度,留有悬念,防止他们产生骄傲自满。对于中等

生,他们表面遵守课堂纪律,可是全然不在状态,“身在曹营心在

汉”,所以有时偶尔的提问,他根本不知道你讲了什么,心不在焉。

针对这类孩子的具体做法是经常提问、时时提醒,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老师自身要摆正态度,不要对他们期望过高,要依

据他们实际的能力提出相符的问题。这样一来,只要答对问题同时

老师在给予及时的强化,就会激发他们的自信感、幸福感,从而进

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改善对老师的看法,让他们觉得老师

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

2.善于引导,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

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学

习成绩好的,发言比较积极主动;但学习中等或不太好的学生,课

堂上可能怕发言不好闹笑话,而经常选择不发言,或者保持沉默。

这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鼓励那些成绩中等或者不太好的学生

回答问题,对回答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急于否定,对他们

能大胆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行为表示肯定,并鼓励他们再次思考;

同时也要教育班上其他学生,不能因为回答错了问题而嘲笑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需要去

肯定,给予真诚的表扬。当然在运用表扬时,要善于科学地运用,

不能滥用,更不能不用。

3.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尝试管理班级

学生干部与一般学生在课堂参与上存在很大差异,这说明在现实

情况中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讲,它又

为创造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启示。作为教育

者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力图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

况,教师可以通过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

也可以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以实现他们的自我角色期望,同

时不断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另一方面还会激励曾经当过班

干部的学生,使他们的表现更加出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

极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fl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