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二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 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31 13: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单元 课文 8.《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三、课前准备:

1. 搜集鹳雀楼、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3.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揭示诗题 1.图片激趣。

(1)出示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鹳雀楼图片,介绍燕雀楼。 (2)揭题认字。板书“鹳雀楼”认识生字“楼”。 2.揭示诗题。

(1)补写课题。师:站在鹳雀楼的一层能看到远处的景色吗?为了看到更远处的景色,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补写板书“登”,揭示诗题。

(2)读好课题。板书画节奏斜线“登/鹳雀楼”,指导朗读,指名读题,读出停顿。

【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鹳雀楼的图片,走近鹳雀楼,产生亲近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在揭题的同时,认识生字“楼”,并初步感受朗读古诗的节奏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打开课本,仔细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用横线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 2.自读古诗。学生读诗,边读边动笔。 3.全班交流。

(1)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重点提醒易错生字。 (2)读出节奏。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用斜线画出节奏。指名读诗,

全班齐读。

(3)初解诗歌。师:诗人登上鹳雀楼,眼前有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鹳雀楼)

三、品读诗句 悟意明理 1.依图解诗。

(1)出示图片,多媒体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情境图,学生观察图片。

亡31朗读诗句,师我门才淬看到了诗人本鹅掌楼上看到傍晚的大阳靠着山慢,乏落下去·吟出这件一句诗——一白日朱山尽·,想象画面、指名读、齐读。

(2)理解诗意,师:“白日”是指什么?(夕阳、落日)“依山尽”的“依”和“尽”分到是什么意思?(依:依靠、靠着;尽:消失)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白日依山尽”的景象吗?(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3)朗读诗句。师: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吟出这样一句诗——“白日依山尽”。想象画面,指名读,齐读。

2.自主解诗。

(1)自读诗句,师:自读第二句“黄河入海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描绘的画面。(黄河的水滚滚流向大海)

(2)集体交流,

3.美读诗句。师:诗人登上黄鹤楼举目远望,看见大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向大海。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客这样的景象吗?(壮观、壮丽)教师范读前两句,指名朗读。

4.悟意明理

(1)教师引读,师:你们读得真有气魄呀!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思绪不禁飘向了远方、他想(出示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理解诗意。组内合作探究:“欲”的意思是什么(想要)“穷”在这里边什么意思呢?(尽)“千里目”是指什么?(眼睛看得很远很远)“更”是更加的意思吗?(不是,“更”的意思是“再”)诗人在想什么?(想要看得更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3)全班交流。

(4)领悟哲理。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站在原地,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色”,“站得高,望得远”领悟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5.联系生活。请学生思考除了看风景,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上一层楼呢?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6.教师小结。师: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今天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千古名句。配乐齐读。

7.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古诗需要一句一句地精读,在读中领会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前两句重在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景色的壮美,后两句重在领悟登高望远的哲理。

四、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出示生字“楼、依、尽、黄、层”。 2.多元认读。“开火车”读,组词读。 3.观察生字。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重点指导\依\字。

4.教师范写。提醒“楼、依”是左右结构的字,遵循左窄右宽的书写原则;“尽、层”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一些。

5.学生书写。每个字书写三遍。 6.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始终是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重点,需要匀出时间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但仍需要对所学生字进行巩固。本课的书写强调左窄右宽和撇捺舒展上,使学生在书写上有所得。

五、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揭示新诗

1.谈话复习,师:古代的诗人总是那么喜欢游山玩水,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诗人,还记得他的名字吗7(王之涣)他去哪里游玩了?(鹳雀楼)你能把王之涣的诗美美地背出来吗?

2.揭示新诗,师:今天我f门还要认识一位喜欢游山玩水的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李白在畅游庐山后,也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诗题,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两首诗在题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写景的佳作,因此在学习了《登鹳雀楼》后,以诗人喜欢游山玩水作引,复习旧知,引出新诗,自然贴切,学生也更容易进入情境。

三、疏通句读 初如诗意

1.猜测大意,师:根据题目猜一猜,这首诗主要写庐山的哪一景物了(瀑布)教师介绍瀑布:瀑布是从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你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认识“瀑”字。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可自己读、同桌二起读、互换读、对读等,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课本注释说说诗歌大意。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反馈,

(1)节律读诗。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好节奏,教师协助画出节奏斜线。 (2)疏通大意。指名学生疏通诗歌大意,教师相机对重点字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借助课本注释或其他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能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也能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三、精读诗句 品味语言

1.抓住特点。师:在诗人的笔下,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诗句品味出来的?

(1)自主探究,师:自己读古诗,找出瀑布的特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2)小组讨论。

(3)交流总结。师:诗人笔下的瀑布很长,水流很急,宏伟壮观,一泻千里。 2.技法高超。师:为了把瀑布的特点写出来,诗人用了高超的手法,你能找到他写得精彩的地方,并说说它的妙处吗?

(1)自主探究。 (2)集体交流。

a 想象丰富。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丽目的照耀下,仿佛有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想象奇特,描写传神,香炉峰在诗人笔下显得瑰丽无比。

b 比喻精妙。在诗中,诗人将流动的瀑布比作一条挂在悬崖上的白鲸,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

c 夸张手法。为了写出瀑布的长,诗人用了“三千尺”这样夸张的词,又说它仿佛是从银河里落下来的,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3.揣摩情感。师:如果庐山瀑布就在你眼前,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诗人笔下的庐山瀑布如此瑰丽壮观,诗人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赞美、喜爱)

4.美读小结。想象着庐山瀑布的美丽,怀着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请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5.背诵积累。想象画面,背诵积累古诗。

【设计意图】《望庐山瀑布》一诗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比喻和高度的夸张使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品读这首诗,品读它的艺术手法是重点之一。

四、巩固生字 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照、炉、烟、挂、川”。 2.学生认读。指名认读,“开小火车”组词读。 3.交流要点。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交流这几个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教师范写。教师在范写的过程中讲解“照”是上下结构的字,它的部首是

四点底,不能把它写成左右结构。“炉、烟、挂”都是左右结构的宇,都要写得左窄右宽,尤其是“炉、烟”两个字都是火字旁,写的时候要有相似性;“川”字的第一笔是竖撇,起笔要竖一些,中间的竖要短一些,并且写在竖中线上。

5.学生练习。每个生字写三遍,写完后同桌互评。 6.反馈修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同时使写字教学不仅停留在指导的层面上,更多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有重点地指导书写和课件演示,使教学更扎实。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课后反思

9.《黄山奇石》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字,会写“南部、那些”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2-5自然段。

3.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2-5自然段。 3. 能用“像”说句子,并写一写。 三、课前准备:

1. 搜集黄山奇石的图片资料和介绍资料。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3.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知“奇”。

1.揭示课题。板书“黄山”,请学生说说对黄山的了解。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的资料。

2.走近黄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了解黄山。 (1)教师范读。教师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感受。指名说说知道了什么。

(3)理解内容。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理解“中外闻名、秀丽神奇、尤其”等词语的意思。

(4)指导朗读。师:听了这么多介绍,你觉得黄山怎么样?(神奇,美丽,了不起,为它自豪)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再集体齐读。

3.补全课题。补写“奇石”。师:读课题,你觉得\奇\字是什么意思?奇石是怎么样的石头?(奇形怪状的、少有的石头)

4.指名读题。读出“奇”。

【设计意图】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的资料,同时,教师又巧妙地穿插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地走近了黄山,特别是感受到了黄山四绝之一“怪石”的奇特,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找“奇” 1.出示要求。师: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哪?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块奇石呢?请你开打课本。师:自由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横线画出奇石的名字,在重点描写的奇石旁做好记号。

2.学生读书。边读边动笔圈圈画画。 3.集体交流。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组成的新词。

闻名 景区 安徽省 南部 秀丽神奇 尤其 一位仙人 巨石 著名 形状

(2)交流奇石。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块奇石?(指名说,师板贴)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3)齐读名字。师:读读这些奇石的名字,你觉得它们的名字取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出了奇石,并在朗读中感受到了黄山奇石名字的有趣,奇石数量之多,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三、归类书写。

1.出示生字“巨、部、位、狗、南、些、每、升、闪”。 2.多元认读。指名读,“开火车”组词读。

3.观察生字。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说说哪个生字最难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巨”字的书写。

(1)仔细观察。师:观察“巨”字,关注部首。 (2)出示古字。出示“巨”的古体字。 (3)教师讲解。师:“巨”表示工匠手持器具。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汉字的造字规律。

(4)教师范写。提示“巨”字的笔顺:横、横折、横、竖折。 (5)学生书写。师:每个生字写三遍,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5.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也需做到一课一得,本篇课文中的9个生字,重点指导“巨”字的书写,先让学生观察它的部首,再出示字理,让学生明白古人造字的方法,并以此理解字义,帮助书写与记忆。

第二课时

一、引出奇石

1.读题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黄山的许多奇石,你们还记得吗?

2.认读词语。教师手举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仙桃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3.板贴词卡。学生一边朗读,教师一边随机把词卡贴在黑板上。

4.聚焦奇石。师:在这些奇石中,哪几块奇石写得比较详细呢(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5.自主读文。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读一读,想一想有趣在哪里。

【设计意图】此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既复习认读了新词,又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品读悟“奇”

1.以学定教。学生认为哪块石头最奇特,就先欣赏哪块石头,依据学生的兴趣点确定教学的先后顺序。此处以“猴子观海”为例。

2.导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猴子观海”。

(1)看。出示“猴子观海”图片。请学生上台指出哪块石头是“猴子观海”。师:想象猴子在干什么。(板书:看)

(2)找。师:书上是怎么写这块石头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这块石头奇在哪。(板书:找)

(3)说。师:说说你从哪些词句里体会到“猴子观海”的奇特。(板书:说) a 形态奇特。从动词“抱、蹲、望”体会到猴子形态的奇特。从“一动不动”体会到猴子专注的神情。师:谁来演一演“猴子观海”?(板书:演)

b 位置奇特。板画或看图理解“陡峭”。师:猴子为什么要爬到这么陡峭的山峰上?

c 景观奇特。师:几千年来,这只神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是什么吸引了它?看图理解“翻滚的云海”。

师:细究“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

(4)读。指导学生把悟到的“奇”通过朗读展现出来。(板书:读)

(5)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找、说、演、读“欣赏到了奇特的“猴子观海”,下面请你们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其他几块块奇石,等等我们一起交流。

(1)“仙桃石”之奇妙。

a 外形看。师: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

b 来源看。师: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

c 动作看。师: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头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

d 读出奇。师:读出“仙桃石”的奇特。 (2)“仙人指路”之奇妙。 a 样子奇。师:“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b 读出奇。对比画面,读中悟奇。出示“仙人指路”图片。师:边看图边想象,读出有趣。

(3)“金鸡叫天都”之奇妙。

a 变中悟奇。师。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有座山峰 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当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b b 读中悟奇。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设计意图】将“看、找、说、演”与“读”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在对奇石“奇”的体验逐步加深的同时,不断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品读其他几块奇石,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想象赞“奇”

1.指名读文,师: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想象说奇。师: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仿照课文的样子来赞美一下其中的一块奇石。(提示学生可以先说名字,后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的名字)

3.写话赞奇。出示课后第二题: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说说图片里的石头,再选一张图片写下来。

(1)仿写句子。师:用上“好像、真像”写话。 (2)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图选择自己喜欢的奇石说话、写话。

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又把课文中隐含的“奇”形象化了,激起了学生对黄山“奇石”的深切喜爱之情,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悄悄得到了统一。

四、积累总结 1.诵读全文。

2.背诵课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奇石,看图背诵积累。 3.拓展练习。出示课后练习读一读,选几个词语说说某处景物。 风景 景色 风景如画 秀丽 秀美 一枝独秀 著名 名字 名不虚传 闻名 新闻 百闻不如一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图积累语言,将奇石驻留脑海之中,以此激发学生向往黄山之情。同时选用词语说说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延伸到课外,提高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9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看、找、说、演、读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六、课后反思

10.《日月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名、胜”等9个字,会写“群山、树木”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3.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3. 感受描写日月潭美景的词语,做好积累。 三、课前准备:

1. 搜集日月潭的图片资料和介绍资料。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3.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入文

1.揭示课题。读准课题,了解“潭”的意思。

2.猜测原因。学生再读课题。师:请仔细想想这3个字的意思,猜猜看,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日月潭。

3.寻找原因。出示文中的段落,学生读。 (1)出示句子。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的叫日潭;南边的叫月潭。 月潭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2)比较句子。师:读读句子,你觉得哪句写得好?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明白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湖面的形状特点来命名的,用上比喻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圆圆的日潭和弯弯的月潭)

(3)指导朗读。师:这句话写得多么生动、形象啊!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话,注意读好“圆圆的”和“弯弯的”这两个词语。

(4)读出美丽。出示第二自然段,配上日月潭湖水的图片。师:这一自然段除了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还写了它的湖水,当你看到日月潭这绿得像宝石、像玛瑙一样的湖水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从课题人手,在学生知道“潭”是什么之后,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教学。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师:日月潭那么美丽,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它,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反复复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湖水 周围 中央 小岛 轻纱 童话 仙境 群山 环绕 名胜古迹 隐隐约约 中外游客 点点灯光 山清水秀 树木茂盛 蒙蒙细雨

(2)美读句子。师: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好吗了指名读句子,并相机正音。

3.清楚位置。师:日月潭那么美,读了课文你知道它在哪里吗?

(1)出示段落。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了解概况。

第一、二句。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相机补充资料:日月潭是台湾首最著名的风景区。它位于西部的南投县,是台湾省第二大湖泊、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伕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山头上。湖岸周长35千米,面积7.7平方千米、水深二三十米。湖面比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却超过杭州西湖10多倍。

读第三句。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借助图片理解“群山环绕、名胜古迹”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聚焦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课文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眭古迹”这几个词语让学生对日月潭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对日月潭的美景产生阅读期待。

三、归类书写 1.出示生字。

2.多元认读。指名读,“开火车”组词读。

3.观察生字。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说说哪个生字最难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书写“央、迹”。

(1)仔细观察。师:仔细观察两个字的结构。

(2)图片激趣。出示图片。师:猜猜分别是哪两个字。 (3)教师讲解“央”的甲骨文,讲解字理。“央”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人处在中央,本义是中心、正中。“迹”是形声字,表示走路留下的脚印。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汉字的造字规律,更容易识记生字。

(4)教师范写。注意“央”字的笔顺:竖、横折、横、竖撇、捺。“迹”字要先写后面的“亦”,再写“走之”。

(5)学生书写。师:每个生字写三遍,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5.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中的9个生字,重点指导。央、迹。两个字的书写,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字理分析,让学生明白古人造字的方法,并以此理解两个字的字义,帮助书写与记忆。

四、板书设计 10日月潭

像太阳 圆圆的 像月亮 弯弯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课文导入。齐读课文第一、一自然段。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台湾有一处美丽的风景——日月潭,现在咱们就去细细欣赏日月潭的美景。

2.自己读文。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里?找出相关的句子。

3.学生读书。师:边读边动笔圈圈画画。

【设计意图】此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既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又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研读课文

1.导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日月潭的“清晨美景”。

(1)读读文字。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师:你从哪些词句里感受到美?课件出示“清晨美景”图片,请学生说一说清晨的日月潭美在哪里。

(2)品读词语。师:在课文中找一找具体描写日月潭清晨美景的词句。(薄薄的雾、晨星、点点灯光、隐隐约约)

(3)看图想象。师:结合图片,理解“薄雾、晨星、点点灯光、隐隐约约”的意思,想象清晨日月潭的美景。

(4)边读边想。训练朗读。(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师:有了“薄薄的雾”,有了“隐隐约约”,大家说这句话读得轻一点好呢,还是读得大声一点好呢?

(5)情韵朗读。多元朗读并生生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文字、品词语、想画面、读出美”的方法欣赏到了日月潭清晨的美景,下面请你们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去欣赏中午和雨天的日月潭美景。

2.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中午美景。(课件出示文字及图片)

a 晴天风景。师:中午的日月潭有哪些美景呢?

b 读出美丽。师:边读边想象画面,好好感受日月潭晴天的美丽! (2)雨中美景。(课件出示文字及图片)

a 雨天风景。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比喻。师:哪些词让你们感受到了日月潭的另一种美呢?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轻纱、朦胧、仙境)

b 理解词语。根据图片来理解词语,并让学生进行想象,适当拓展词语的意思。

c 对比美丽。“清晰”和“朦胧”是一对反义词,两个词语作比较,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日月潭晴天和雨天景色的变化。

d 情韵朗读。多种形式读,让学生好好感受日月潭雨天的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读文字、品词语、想画面、读出美”的方法学习日月潭的清晨美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日月潭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用词的优美。同时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品读其他时间的日月潭美景,感受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学法上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总结全文

1.指名读文。师: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哪一个词是说日月潭的风景十分美丽的呢?

2.总结全文。师:板书风光秀丽。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词语“风光秀丽”,课文就是围绕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介绍了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

四、积累总结 1.美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3.积累课后四字词语。

群山环绕 树木茂盛 名胜古迹 山清水秀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并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之情。

五、板书设计 10日月潭

清晨 薄雾 晨星 点点灯光 隐隐约约 中午 太阳高照 清晰 雨天 轻纱 朦胧 仙境 风光秀丽 六、课后反思

11.《葡萄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沟、产”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好、干、分”,会写“份、坡”等10个字,会写“水果、月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 4.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三、课前准备:

1. 搜集葡萄沟的图片资料和介绍资料。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3.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引入情境

1.播放音乐。送上儿歌《我是少年阿凡提》。 2.师生问候。

【设计意图】富有新疆情趣的音乐,机智灵敏的阿凡提,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真正达到了“课未始,趣先行”的效果。

二、猜谜导入 质疑激趣 1.猜谜导入。师:藤儿青青,爬上架架,结了串串小珍珠,颗颗都能甜掉牙! 2.板书课题。师:咱们今天一起去认识一个盛产葡萄的地方,那就是葡萄沟。板书:葡萄沟。师: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3.读题质疑。指名读题。师:读着读着你最想问什么呀?形成板书(?)葡萄沟(?)

【设计意图】据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师:看来同学们对葡萄沟都非常好奇和向往,赶紧打开书本,带着问题自己读读课文吧!碰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它,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认读生字。师:看同学们那么认真投入地读书,老师这里的“葡萄宝宝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出来跟大家见面了,谁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出示葡萄形状的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齐读)

(2)多元认字。师: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鼓励多元认字。如猜字谜:多一句(够)。

(3)指名读文。师:“葡萄宝宝们”可调皮了,看他们一下子又跑到了课文里面,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读,重点读准3个多音字)

【设计意图】原本枯燥的检查生字新词的环节,教师把生字写在了葡萄形状的卡片上,创设了与“葡萄宝宝们”打招呼的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盎然,都争着要

叫叫“葡萄宝宝们”的名字来读读课文。

3.整体感知。

(1)解答疑问,揭示中心。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呀?谁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借助地图,认识葡萄沟。师:老师这里有一幅中国地图,哪位同学知道新疆在哪儿?指给大家看看。(点击多媒体放大新疆政区图)用鼠标点击吐鲁番。(多媒体闪现吐鲁番的位置)

(3)出示字理,感受文化。

出示“疆”的构字。出示古文字,讲解“疆”表示在我国古代以弓来丈量土地。

新疆是一个自治区,吐鲁番是新疆的一个地方,而在吐鲁番的东北角里还有一个更小的地方,叫——葡萄沟。它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约有七八千米长呢!在那里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叫维吾尔族。

(4)带上感情,多元读句。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和互动性,让学生上台用鼠标在地图上找到了新疆吐鲁番,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形象直观的感受。解疑形成的板书又是课文的中心句,帮助学生厘清了课文主要内容。

四、进入情境 导读课文 1.导读课文。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葡萄沟原来是一个出产水果的好地方,都有哪些水果啊?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有——葡萄。

2.概述内容。师:用书上的一个词就叫“出产水果”(板书:出产水果) 3.朗读感悟。(读出喜爱之情)

4.读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设计意图】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追求实效。

五、游戏巩固 指导书写

1.游戏巩固,复习生字。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看着这诱人的葡萄,你想不想带一串回家呢?“葡萄宝宝们”悄悄告诉老师,你们要叫准他们的名字,并给他们找个朋友,才能让你带回家!(做“摘葡萄”的识字游戏)

2.归类写字,重点指导。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引导发现规律。重点指导\市\字的书写。

汉字部件分解。笔顺读写:点、横、竖、横折钩、竖。出示“市”字的演变过程。造字本义:市场。

(1)教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点和竖连成一笔。 (2)学生练习。师:每个字写三遍,争取一遍比一遍好。

【设计意图】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以“摘葡萄”的识字游戏巩固生字新词,学生乐此不疲。写字指导扎实而有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出产水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引入情境

1.认读生字。出示葡萄形状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2.设境引入。播放新疆音乐:在金秋九月,我们踏上了开往葡萄沟的旅游客车。啊!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我们心旷神怡;一阵动听的新疆音乐响起,让我们仿佛闻到了葡萄的芬芳。

【设计意图】欢快奔放的新疆音乐,“导游”深情的讲述,这是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学生仿佛真的坐上了旅游客车,并在脑海中想象那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二、入情入境 品读课文

1.自读课文。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理解比喻。“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1)板画梯田。板画理解“山坡”“梯田”。师:这就是山坡,像石阶一样沿着山坡向上的叫梯田。这里的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设计意图】通过板画“山坡”“梯田”,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葡萄园中。 (2)理解“茂密”。师:同学们登上山坡看一看这里的葡萄长得怎么样。(板画葡萄架,请同学上台帮助贴葡萄叶)

(3)理解“凉棚”。师:那么多枝叶,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茂密,像什么?(理解比喻,这么比喻说明什么?)难道山坡上就这么一个凉棚?许多个叫——书上有个词,“一个个”,就是有很多个,老师这里只画了一个。同学们愿意钻进哪个凉棚就钻进哪个凉棚,你在凉棚下感觉怎么样?(指名说)

(4)美读句子。师:赶紧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读出来。(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茂密”一词的理解,先借助形象的实物图片,再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欣赏“葡萄”。理解“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桂在绿叶底下,有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1)品种多。(出示五颜六色的葡萄图片)让学生说说葡萄的颜色,并分发给学生,上台贴葡萄。师: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就叫一大串,还有这也叫一大串,这么多在一起就叫一大串一大串。

(2)质量好。师: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看到的葡萄?课文怎么不说是“五颜六色”而说是“五光十色”呢?好好读读课文。(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不同)颜色多,光泽好,长得好,就叫五光十色,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个词。

(3)读出美。师: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光十色的,像珍珠像玛瑙,美丽极了。谁能美美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黑板上五颜六色的葡萄桂满了葡萄架,真的是美不胜收!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自己看到的葡萄,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不同,这些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感受人关。理解“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找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1)出示插图。师:看到这么广阔的葡萄园,看到这么美丽诱人的葡萄,怎么不令人垂涎欲滴呢?瞧,这时候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来了。

(2)口语交际。师:同学们,如果你此时就是一个维吾尔族的小主人,老师就是远方的客人,你准备怎样向我介绍你们葡萄沟的葡萄呢?(师生表演)

(3)朗读句子。师:抓住“准会、最甜、吃个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板书:热情好客)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课文插图以及板画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成了维吾尔族的小主人,老师是远方的客人,虽然是模拟情境,学生却十分投入、认真,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角色”,因为他们已经“进入情境、担当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与角色同一”了。其中还穿插朗读训练和德育渗透,浑然一体。

5.配乐朗读。师:葡萄五光十色,维吾尔族老乡又是那么热情好客,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感受来读读整段话。

6.读中心句。师:我们忍不住发出这样的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设计意图】舒缓的音乐,琅琅的书声,再次让我们徜徉在这瓜果飘香的清凉世界之中,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略读段落 品尝美食

1.指名读文。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理解内容。师:说一说这一段写什么。

3.说说制作。师:说一说葡萄干的制作方法。理解“阴房”等词。

4.品尝葡萄。师: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你们想尝一尝吗?

5.读中心句,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葡萄沟的确是个好地方。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教学必须有所取舍,对于这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略处理的方法,读一读、说一说、尝一尝,在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阴房”等同,感受新疆葡萄干的独特之处!

四、总结全文 积累语言

1.讨论探究。师: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

2.总结全文。师:是啊,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机会到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一尝盛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3.配乐齐读。配乐齐读全文。

4.积累语言。完成课后练习:读读下面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 )。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 ),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设计意图】文中描写葡萄的句子尤其优美,此处引导学生仿照句子,用上总分总的方法来描写公园里的花和操场上的活动,是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

五、板书设计 11葡萄沟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板画:山坡、梯田、葡萄架等 出产水果 热情好客 葡萄干有名 六、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昌、铺、调”等8个生字。

2.通过观察、讨论、合作等方式,积累字词句。 3.通过学习写留言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通过“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培养学生课外积累和课外阅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昌、铺、调”等8个生字。

2. 通过观察、讨论、合作等方式,积累字词句。 3. 通过学习写留言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通过“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培养学生课外积累和课外阅读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喜欢什么交通工具?屏幕出示图片:汽车、轮船、飞机、火车。

(2)初识车票。师:你见过火车票吗?教师出示一张车票的照片。 2.认识车票,认读生字。

(1)文中车票。 出示课本中的车票。师:你看懂了吗?你知道了什么了? 这张车票上的信息有很多,有购票车站、出发地、目的地、车次、日期、发车时间、票价、座位号、座位类型、个人信息以及编码等信息。让学生自己观察,交流讨论,认识车票。

(2)认识生字。师:从车票上也能认识很多字。在认识车票的过程中学习8个生字:昌(南昌)、铺(下铺)、调(空调)、硬、卧、限、乘、售。

a 关注字形。关注不同的识字方法。加一加,两个“日”为“昌”;形声字“铺、硬”,了解读音和字义。

b 关注字音。关注特殊读音。翘舌音:昌、乘、售。多音字:调。后鼻音:昌、硬、乘。三拼音节:调、限。

c 关注字义。通过组词增加学生词汇量,理解字义,如“硬卧”等。

【设计意图】从车票入手,既让学生认识了车票,还从车票中学习生字新词。从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和积累,这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二、字词句运用

1.激发想象,乐于表达。

(1)复习句子。课件呈现本单元出现过的比喻句,如“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等。

(2)出示图片。出示课本图片“爸爸的鞋”和“弟弟的鞋”。先让学生自己

想一想像什么。(爸爸的鞋像小船,弟弟的鞋像鸟窝)

(3)出示词语。师:下面的事物像什么?不出示图片,而是像课本上一样只出示词语:柳条、云朵、枫叶、鞋、椅子、路灯、胡子。

【设计意图】想象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出示词语更能让学生有话可讲。 (4)合作交流。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选取几个,先是小组内交流分享,再是小组和小组间交流分享。

(5)思维拓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目,自己当出题人和评委。

【设计意图】开展这样的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这样的设计更是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以生为本。

2.猜猜词义,拓展积累。 (1)出示词语。出示课文句子中3个加点的词语“隐蔽、烦恼、流连忘返”,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给方法。联系上下文,猜出词语的意思。 第一句:八路军隐蔽在山里,敌人很难发现。 先让学生观察句子的后半句“敌人很难发现”,想象说明了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前半句,从中猜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3)小组合作。第二、三句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第一句的学习,知道了怎么猜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自己学着猜一猜,同时要说明理由。

(4)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交流,学生评价,总结回顾。

【设计意图】此处渗透了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那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知识复习。复习上节课的生字、句型(什么像什么)以及联系上下文猜词义。 2.实践演练。卡片复习生字;找一样事物来说一说;出示几个例句来练习巩固。

3.学习写话——写留言条。师:同学们,你们的速度真快,一下子掌握了字词句。学习了字词句之后,我们就要学着用它们来写话。

(1)猜一猜。出示例文。师:猜猜这是什么?(留言条) (2)看一看。师:仔细观察,你知道这上面写了什么吗? (3)议一议。学生间分享,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既巩固了旧知,又水到渠成引出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学写留言条 1.情境导入

(1)设境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班有位同学遇到了两个难题,你们读读看,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帮助他一下。

(2)出示话题。出示两种情况。第一种: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第二种:去小芳家里,通知她明天上午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

(3)揭题主题。学写留言条。(板书课题) 2.探究新知。

(1)了解新知。师:什么叫留言条呢?

通常在两个人没见面,但又需要告诉对方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写张条子,这张条子就叫留言条。

(2)教给格式。师:留言条有什么格式?

留言条的格式分三部分:称呼(留言给谁)、正文(有什么事)、落款(署名和日期)。

称呼要顶格写,条子留给谁就称呼谁。

在称呼下一行空两格写正文,简单明了地把你要跟对方说的事情写清楚。 在正文下面写清楚谁留的条子,并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清年、月、日。 (3)阅读信息。读留言条,掌握留言条格式。

出示一张格式正确的留言条,了解称呼顶格写,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正文右下方署名,署名下方写明时间。

(4)学生学写。教师指导学生写留言条,帮同学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5)师生交流。通过评价,纠正学生草稿中的错误。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用正确的格式写留言条。重点是掌握留言条的书写格式。难点是把需要给对方留言的内客,用简明扼要的话写下来。

三、我的发现 1.谈话导入。

(1)说说颜色。师: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出示词语。师:同一类颜色中还有些不同呢。出示一组颜色的词。 白色——雪白 米白 奶白 2.辨析词语。

(1)发现区别。师:你发现了什么?(白色还分很多种)这些词语所表示的颜色区别在哪里呢?

(2)出示词语。再出示另外三组。 红色——火红 桃红 枣红 黄色——土黄 鹅黄 金黄 绿色——草绿 翠绿 墨绿

(3)品析词语。借助词语中的重点字来理解这些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并通过图片加以理解。

(4)拓展延伸。学生自己说一类颜色,并说出其不同种类。小组合作比赛,看哪个小组说得对又多。

【设计意图】同一类颜色也有不同种类,通过词语的辨析来区分不同种颜色,

通过文字辨析,结合图片加深理解。

四、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师:你喜欢旅游吗?喜欢去哪里? (2)了解学情。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名的旅游景点?(看看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情况)

2.积累名句。

(1)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师:你们猜猜,这说的是什么地方?是什么意思?

(2)教师讲述。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3)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师:有谁知道这说的又是什么地方?出示苏州、杭州美景图片,加深记忆。

(4)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师:谁知道这个句子?这句是最难理解的,结合《黄山奇石》给学生做一些讲解。

(5)教师小结。师:这三句名句都描述了祖国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中。

3.熟读成诵。

(1)指导背诵。多种方式读这三句名句,

(2)展示背诵。师:课后再去找找相似的名句,和同学们分享,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话题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对名句打的理解从而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五、我爱阅读 1.引出话题。

(1)想一想。师:我们的祖国这么美,那近在眼前的你的家乡呢?你有仔细观察过吗?

(2)说一说。师:说说自己的家乡,你的家乡有哪些特色?

(3)读一读。师: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瞧瞧,他们都画了什么?出示故事,学生读故事。

2.阅读分享。

(1)理解文本。师:都有谁?画了什么?你最喜欢谁的家乡? (2)集体交流。同学间分享,体会阅读的乐趣。 3.画家乡。

(1)介绍家乡。师: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2)画画家乡。学生画自己的家乡。(此步骤可提前到课外)

(3)展示交流。师: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画,说说自己的家乡美在哪里。同学间比赛,投票选出最美的家乡画。

(4)仿照写话。师: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写自己的家乡,给画配文。

【设计意图】阅读的目的在于积累,培养读书的乐趣。这样的讨论阅读有利

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乐于分享。

六、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fj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