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沈从文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04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沈从文
羡慕沈从文
我读沈从文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二十岁前就读过了那些他自称为“乡土抒情诗”的小说,四十岁后躺在凤凰古城的客栈里才开始读他散文中那些“生命的记录”,近几日又在无意间读到了他当年写下的情书。回头看去,也许正是这样配合着年龄增长的渐进,于不经意间成就了我走近沈从文的最佳方式。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化外之地”的《边城》于我只是一段亦真亦幻亦尘亦烟亦仙亦俗的故事,直到今岁的一个夏夜我在两岸斑斓的灯火中颇有几分小心翼翼地走过沱江上用红砂块石修砌的跳岩时,才真正领略了交织其中的“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也才猛然领悟到这样愁绪飘渺的人间情爱悲剧,只能在这些人性皆善、性自天然的人群中搬演。
踏着石板路上的氤氲走进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其时我已经在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沉沉地睡过一夜了。这四合院是沈从文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于同治五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孩子时的沈从文就是在这座四合院里以自己坚守一生的率真彻底地伤了父亲的心。沈从文读私塾的第二年便学会了逃学,为的是“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七岁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沈从文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当我又一次站在晨雾弥漫的沱江边,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对沈从文率性一生的由衷羡慕。沈从文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
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没有再去沱江边听涛山下的沈从文墓拜谒,我更愿意在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吊脚楼边遥想沈从文的自由生活,更愿意仰望古城楼上不朽的沈从文。
这个始终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将率性而为贯彻自己的生命始终,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率性的沈从文在1949年前完成了那些摹写湘西古老习俗和原始生命的作品,这些光润精美的文字描绘着和发掘着未经“文明社会”的社会组织羁束和污染的边地社区的“人生形式”,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把一切消融在静观淡泊的超越之中。
又因了这些“把文学当作一种个人抒写”的文字,沈从文被某些评论者定位于性文学作家。1949年后,率性的沈从文转而做起了文物学这门在他看来“实实在在的学问”,沿着另一条河流溯源而上重新踏进曾给他无穷滋养的璀璨的古楚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的浸染让沈从文与行吟泽畔的屈子傲然风骨一脉相承。
当年,沈从文在山东任教时有过一个学生江青,这个学生后来曾经一度母仪天下,可是沈从文“薄其为人,不与往来”。而对于同样也是他的学生的张兆和,沈从文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穷追不舍,一鼓作气给这个学生连着写了四年情书。直到她娴静优雅的沉默让为人师表的沈从文终于忍不住了,他在一封正在写的情书里狠狠加上一句:“我爱你的灵魂,我更爱你的身体!”
沈从文的难得,在于他能历经岁月的磨蚀依然坚守自己的率性,这样的坚守即使在最羡慕率性而为的中国知识阶层中亦不多见。面对身后留下长河般文字生前却未留下只言片语遗嘱的沈从文,我唯有羡慕。
我眼中的沈从文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生活了86年的世界,把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留给了世人。神秘秀丽的湘西凤凰城角,漫江碧透的沱江江畔,秀竹遍野的听涛山上,一块天然五彩玛瑙石墓碑——他长眠的地方,无数崇仰他的中外游客陆续来到这儿哀悼追思他那传奇的一生。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说过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背面是他的姨妹张允和的题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样的撰联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沈从文先生的性情品格和文章造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去了。好在历史不是由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毕竟是明鉴的。前半生作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以及后半生作为文物考古专家的历史地位,赋予沈从文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公正的评价。2002年12月,北京举办的“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以“流宕湘西的寻路人”、“闯入文坛的乡巴佬”、“寂寞路上的独行客”、“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生命不息的常青树”这五个部分很好地概括、展现了沈从文的一生。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城一个行伍之家。15岁从军,20岁离湘进京,著文执教,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沈从文一生出版各类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沈从文的笔下,湘西是一个理想的王国,蕴涵了永恒的意象和美好的追忆。他的代表作《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悠然的语态,透明的境地,描述的淳朴民情犹如一副恬美的风景画,好像一卷灵动的江村图,闪烁着人性的美和人间的幽怨,使得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迷醉。沈从文的作品中,营造的那种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充
满令人陶醉诗意,带给我们恒定而久远的感动。他使我们相信了纯情的力量,一种超然物外的纯粹的美和清洁的魂。他的作品往往以不痛表现痛,以不苦折射苦,使读者在潺潺流水般的文字流淌之间感悟人性、触摸灵魂。他始终以一双“乡下人”的眼睛打量世界,一贯以一颗恬淡平和之心拥抱故园的山山水水和恒久乡情。在那个人们纠缠于概念、迷恋于理论、沉溺于政治的年代,他却写出了超于意象之外的纯粹的美,跨越了时代,展示了清魂。对于那个一味物质化的世界而言,他是诗意的太阳,逆流而上的清乐,一切丑陋与鄙俗,都在他的光泽里均消融了。
1949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沈从文被迫离开了文坛,他作为作家的“从文”生涯结束了,弃文改做文物考古工作。对于这个人生及其突兀离奇的转折,沈从文也曾失意,也曾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顺应,并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勇对磨难的精神,为自己的后半生书写了灿烂的一笔。在这段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沈从文品尝了难耐的寂寞、遭遇了令人心痛的冷落、也经历了巨大的困难,但他终于挺过来了,他凭着一颗对于古代文物的拳拳之心,含着一腔对祖国考古事业的炽炽之情,度过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岁月。他从一个普通的讲解员做起,在那些貌似琐碎的花花朵朵、瓶瓶罐罐中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一个勇于推敲的头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事文物工作的38年间,他涉及的领域很多,如服饰史,山水画史,家具发展史,绸缎史,漆工艺史,陶瓷加工艺术史,扇子、灯的历史,金石加工艺术史,马的应用和装备进展史,乐舞杂技发展史等等,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过手了数不清的珍贵文物,撰写了很多宝贵的文献,孜孜不倦,厚积薄发,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洒下了辛劳的、智慧的汗水。其中,他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空白,开辟了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方法,为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
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虽然他的文学创作之笔被剥夺了,但他却在历史的隧道里,寻觅到了一盏不灭的精神之灯,引领着他那执着的灵魂溯古而上,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写下了考古史上不朽的动人华章。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拍摄的戏剧、电视、电影的服装,都是根据沈从文的这一著作而制作的。虽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现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时,沈从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得不到理解的苦闷,使得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没有一个真正知道我在为什么努力的人。”在这样的时候,一曲欢乐宁静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曾给他创伤的灵魂带来过一丝慰藉,也支持着他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永不回头。感谢贝多芬!
沈从文的人生转折,给我们以深思。一位前辈曾这样评价沈从文的舍弃,他说:“人生的轨道原没有什么一定。对文学,真诚地爱它,投身于它,又真心地离开它,可悲亦可喜。”可悲的是,沈从文自新中国成立后由一个活跃文坛的优秀作家变成一个无人重视的普通文物工作者,这样的“舍弃”,无论在谁看来,都是一个艰苦的心灵和思想的抉择;尤其是迫于当时强大的外部环境,为了生存而抛弃至爱的文笔,激流突转,进退失据,令人深深叹息。可喜的是,沈从文在放弃文学之后,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考古事业,并在艰难的环境中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完美了自己人生的后半生,实在是可敬可喜。面对时代的迁移,生活的骤变,他懂得舍弃,也敢于舍弃,这份认识、勇气与洒脱深深地折服了我,令我久久地感动。在精神世界的进退之间,他自有一份常人所不及的雍容气度。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感慨世事的无常,生活的残酷,生命的渺弱。在那一份可悲可喜的进退之间,沈从文究竟经受了多少黯然神伤、痛苦悲凉、凄然泪下的无眠夜晚,才抵达了我们目及的雍容洒脱呢?这其间的酸甜苦辣、悲欢恼怒,我们究竟能理
解多少,能品味几多?正如汪曾祺在《沈从文转业之谜》里说到的,“这一番改行,可真是亦悲亦喜,悲喜难言;亦得亦失,得失难言。——步入冷径仍采花,花非昨日花,人非昨日人”。唯有敬仰先生那份超然物外的从容淡定了,唯有心存一份深深的怀念之情了!
历史的大潮滚滚向前,它沉淀了那些扭曲人性、违背规律的东西,它会把永恒的、真正美好的、光辉的一切浮上水面,让后人得以一睹真实的曾经。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寂寂无名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声名鹊起的“京派代表”作家和鲁迅所赞扬的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新中国建国伊始的“桃红色作家”、“反动作家”,到八十年代的再度被重视,直至九十年代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这一系列的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其间的戏剧性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从强调文学阶级属性到张扬文学审美品格再到凸现文学文化品性的变迁;在这样的复杂深刻的大背景下,沈从文与张兆和相濡以沫的伟大爱情,沈从文与巴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坚贞不渝的深厚友谊,沈从文与丁铃从莫逆之交到形同陌路的恩怨沧桑,以及沈从文与范曾之间的令人惨痛画像事件、与王予予、王亚蓉令人欣慰的亲密关系,无不折射了世事变迁之下,世态的冷暖,人性的善恶,生活的美丑。
然而,无论如何,沈从文从尘封的岁月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世人瞩目的一代文学大师和文物专家,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灿如星斗的文学著作和弥足珍贵的考古文献,他辗转曲折的人生经历更向我们展示了他“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人格魅力,让我们久久地怀念他,追忆他。
在这儿,且让我引用一位前辈的话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吧,“沈从文的存在昭示着一个寓言:美与自由,永远不会被封杀至死,她们总会象涓涓之水,不是在这里喷出,便是在别处流淌,而那精魂,将永远滋润着无边的绿色。”
走过沈从文的河
沅水,一条从古诗词里流淌出的美丽的河。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沈从文,一个来自湘西大山里的文弱而又目光熠熠的年轻人,就是由这条河顺流而下,开始了对那课“永远也学不尽的人生”的追寻。沅水奔流不息,她不知她此时载负的,也正是湘西的古老与神秘,以及那片土地上生生不已的热望。
但沅水知道:湘西,是终归要走到山外去的,正如她最终要汇入长江,涌向大海一样。
十多年后的一九三四年,这个久羁异地的“乡下人”终于又踏上了重返故园的旅程。沅水奔流如故,将疲惫的游子心洗涤得温润而透明,伴着轧轧的船声,湘西的儿子又开始了对生命本源的回溯??
《湘行书简》正是沈从文在回溯中的点滴记录,它的重新发现,已是六十年后的事情了。当我们轻轻开启岁月的尘封,寻着踪迹,将作家这三十多封浸漫着船歌的家书依次排列,静心读之,便渐渐地读出一条河来。这条河在他的笔下静静地流淌着,积淀着浓烈而深沉的情愫,糅合着明朗而又恬淡的诗意。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沈从文是水质的作家,水的兼容包蓄,水的柔濡中的强韧,都深深影响着他的个性和艺术气质。水给了他静心默想的定力,也给了他承受苦难的勇气,在水边这所天然的学园里,沈从文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初之课。
“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我看到了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地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有的一切努力。”
正是水的儿女们对“一切努力”的“不逃避”,使沈从文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光芒。他尽情感受着生命气息的灼烧,并小心翼翼地保存点点火种,以烛照他理想中的人性“神庙”。
在理智上,我们也许会承认那种“道德无定性”的观念使沈从文的爱中搀杂了几丝盲目,但也恰恰就是这宗教式的悲悯情怀,构成作品最具感染力的内质。
“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水的包孕和博大,启迪着沈从文对世事人生作更深切的谛视,而这种关照也注定了他要在孤独与痛苦中郁郁而行。握紧了爱的承诺,也就背负起苦难的行囊。仿佛,是一种宿命。
唯心已如水,奈何?
河是流动的光阴,流动的历史,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本历史书除了告诉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但真的历史却是
一条河。”历史时空的风云变幻往往掩盖了真正书写历史的苍生,我们只看到风云,却看不到背后的天空。而一条河却使沈从文真实地体味到了历史的底蕴,那永远是一个奔流不息的过程,它“粘合着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挟带着人世的挣扎与浮沉,浩浩汤汤,一去不返。
社会地理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梅契尼柯夫曾经指出:水不仅仅是自然界中活动的因素,而且是历史的动力。水是刺激文化发展,刺激文化从江河系统地区向内海沿岸并从内海向大洋过渡的力量。
水同样也刺激着沈从文沿着河的脉络走出大山,走进都市,并凭借着一个“乡下人”的热忱与执拗,用文字构筑起一个特异的世界——湘西。
那是儿子对母亲河的回报。 写在沈从文旧居
心披着一袭风尘,我从灯火辉煌的凤凰古城文化广场,走进从昏暗的灯光中淌下的月辉里,来瞻仰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旧居。
朦胧的夜色中,那青青封火砖有些模糊了,那斑驳木门有些模糊了,那繁体“沈从文旧居”几个字有些模糊了,那门上一把铁锁有些模糊了。只因陪家人多游玩了一会儿沱江,竟错过了沈从文旧居的开放时间。也罢,岁月深处的历史,如这夜色朦胧;远去的大师的背影,如这夜色朦胧。就让这一片朦胧美丽在我心中吧。
与沱江两岸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商铺相比,沈从文故居的灯光是暗了一点,人是少了一点。不过,辉煌的灯火灼疼了月光,鼎沸的人声多了喧嚣。而沈从文旧居前,有淡淡的月光洒下来,有浓浓的宁静漫开来。多好!有了这些,还需要什么呢?
两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士照相后匆匆离开。只剩我一人了。我情不自禁,又走近了大门。我知道,在大门的那边,是一片烟云,是一泓梦幻;人去楼空,那里什么都没有。然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抬起手,轻轻敲响了那扇大门。
“咚、咚、咚。”
那扇大门发出了轻轻的回声。声音很厚实。那是逝去岁月的声音么? 沈从文只有二十岁就去了北京,那是一九二三年。他在外漂泊了六十五年,心身俱疲,一九八八想回故居看看,却再也走不进老屋,而在沱江岸畔的听涛山卧地长眠了。二00七年初夏的敲门声,他永远也听不见。
在沈从文长眠的宝地,有一花刚岩石碑,上铭十六字竭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此刻,我坐在沈从文的旧居前,悟着这十六字,忽然想起“翠翠”来。
在今天的下午,我恍惚看见“翠翠”从《边城》中走了出来,款款行至沱江岸边,和我不期而遇。她带着满是银饰的帽子,穿着色泽亮丽、同样缀满银饰的苗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望着来往的游客。我痴情地邀她合影。她灿烂地一笑,说要收费。那一刹那间我醒过神来,哦,她不是翠翠。比她清纯的翠翠仍在《边城》里,独自守在渡口,静静地等候着心上人傩送归来。
为了爱情,翠翠始终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人生选择,要以对歌的形式表达爱情,一切由男女自己做主。
多么纯朴而美丽的翠翠。我原以为她只是先生的一个幻影。今天,我才明白翠翠真实地存在。是的,呼吸着葱绿山林滤过的空气,踏进古色古香的小城,站在木纹鲜活的吊脚楼上望下去,只见沱江水泛着初夏的阳光,缕缕潋滟光波直抵心灵,就像恋人的湿吻一样让人迷醉。天天生活在这里,月月生活在这里,年年
生活在这里,性情怎能不像沱江水一样清纯?这山这水这吊脚楼,难道不能孕育出翠翠?
翠翠是湘西人美德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美德的化身。
我原来只是把《边城》作一个爱情故事来欣赏。今天,当我来到湘西凤凰,当我来到沈从文旧居,当我“照我思索”时,我忽如醍醐灌顶,多少年来,因了我的浅薄,我是怎样误读了先生?《边城》哪里是一个爱情故事?分明是先生憎恨爱情与物质交换,而借翠翠这个人物对信守人的美德进行歌颂与弘扬!
我想起了《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我们的祖宗在歌唱爱情的美德。他们从我们民族的生活中发现美德,又把她提升后加以讴歌弘扬,引领我们民族不在物欲中迷失了自己。沈从文先生也是这样,以自己的良知,塑造富有湘西特色的翠翠,至今仍照亮我们的灵魂。
是的,一个民族有美的东西,也有丑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们会一叶障目,不知美为何物,丑为何物。那就需要圣人先知来点亮美德的灯,照着人们前行的路。
一个民族的美德,是靠一代代人口授笔传而得以彰显和传承的。芸芸众生,来去勿勿,所有的繁华与喧嚣都将成为昨日黄花,长久留在人间的惟有美德。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美德,那一个民族就失去了灵魂,就会被人类唾弃。
从《边城》中翠翠的纯美爱情,想到当今时代权力与金钱对爱情的践踏,我忽然有点悲哀了。那些二奶、那些卖肉的小姐,为什么就不能像翠翠一样去生活? 在沈从文旧居不远的一家小书店,《边城》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告别沈从文故居从那里路过,我情不自禁放慢了脚步,向伫立在<边城>里的翠翠注目.....
感受沈从文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沈从文之墓志铭
不得不承认,沈从文的文字有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般的充斥了我的心灵,他们又一次无可救药的征服了我的全部世界。
脚下的沅江在缓缓的流淌,耳边响起了苗族少女天籁般的歌声,当指尖在湘西的每一页上轻轻的抚摩之后,优美而灵动的画卷在沈从文的笔下慢慢的揭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眼前这个神秘而又古老的湘西忽然变的那样的活泼生动起来。与其说是湘西的钟灵毓秀创造了沈从文的那座伟大的“希腊神庙”,还不如说是沈从文的睿智和机敏让世人发现了湘西她那粗犷的无比诱惑的而又温柔多情的魅力。
沈从文像一首美丽的诗歌,湘西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里有龙珠的感伤,这里有潇潇的忧郁,这里亦有少女翠翠初恋的羞涩和对于爱的憧憬;沈从文亦像一弯浅浅的河滩,湘西那些关于爱情的故事都在这个河滩里酝酿流传,这里有边城那条淌着母女两代人爱恨的河流,这里有吊脚楼上那个多情的水手怀中那个同样多情的女人;沈从文又如一部历史,湘西曾经沧海桑田的变换都承载着世事太多的艰辛,这里有军阀的霸气,这里有土匪的残暴,这里亦有反抗暴力的苗族英雄的壮举。
迎面而来的空气中夹杂着土地芬芳,偶尔有点残缺的陋巷,三五成群的孩童正在小巷中追逐嬉戏,沅江边上那些正在捣衣的俏媳妇,山道上正在挑着担子的少壮男子以及坐在门口看着夕阳的老者??一切都是那样的秀美,一切是那样的详和,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这就是沈从文为我构筑的梦中湘西的模样。
其实,好几次我都想去拜谒生养沈从文的那片可爱又可敬的土地,也许是一个肃穆的致敬吧,或者也许是献上一把刚采的虎耳草。但总是在临走的时候放慢了热切的脚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原因很多,但我想,最简单的原因恐怕也许只有这样一种解释:我实在不忍心去冒犯这位伟大作家的心灵中最后守护的精神之所!就这样吧,也许这才是我所能做的!
沈从文的高贵精神和品德
说来惭愧。以前曾经听说湖南凤凰有个著名作家沈从文,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是《边城》,但除此以外,知之甚少。最近读了凌宇先生写的《沈从文传》,对沈先生才多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除了他的天赋以外,是他的勤奋与执著,他的宽容与豁达。
沈先生没有高学历,只是高小毕业。14岁时入伍,在军中作过“文书”,后来闯入北京,以写作谋生。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他以“乡下人”的朴素感情,以湘西人的坚韧精神,坚持求学与创作,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人们常称赞某某多产作家为“著作等身”,而沈先生一生创作结集了约80多部文学作品,若将这些书稿码起来足有两人身高。他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沈先生的作品不仅数量多,其质量和影响力也非常好,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因此,沈先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解放以后,由于特殊原因,沈先生停止了文学写作,改作从事文物研究和古代服饰研究。此时,他已经年届五旬,虽然以前也有对文物收藏的业余爱好,但
真正从事文物研究还要从头学起。沈先生是个不服输的人,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他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先生在晚年又一次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由于他是“名人”,由于他的“固执”,由于“社会变动”,他经历了很多人生坷坎,甚至遭受磨难。其中特别是解放初期使他离开他所热爱的写作,和文革期间下放到湖北咸宁的那一段经历。有许多人为他感到委屈。而他每当听到人们谈起这些却总是十分平静。他在一次演讲时说:“许多在日本、美国的朋友,为我不写小说而觉得惋惜,事实上并不值得惋惜。因为社会变动太大,我今天之所以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谈这些故事,就证明了我并不因为社会变动而丧气,社会变动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中国近30年的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因为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作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的退隐。”他还说:“特别是国家变动大,社会变动过程太激烈了,许多人在运动中都牺牲后,就更需早有人顽强坚持工作,才能留下一些东西。”
还有,在从事文物研究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观点,面对涉及成果的归属,沈先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豁达。不管别人怎么说,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研究成果署哪个的名字,只要能将成果搞出来,对国家有用就行。
这便是一位中国老知识分子的高贵品德的体现!也是我从沈先生身上深深受到感动的所在。
历史是一面镜子,沈先生也是一面镜子。今天读他,对照自己,过去总为生不逢时、条件不好、学历太低等等而感到惭愧,现在看来,自己应该感到惭愧的不是这些,而是缺少象沈先生那样的勤奋、执着、宽容、豁达的精神和品德。如果有了这些,虽然不能取得象沈先生那样的辉煌成果,至少现在也该活得充实一些,坦然一些。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突然想起这句话,希望对自己有用。 我看沈从文先生
某日,我到其一乡场上去赶集,路上遇一老农似的人,因路途遥远,寂寞而孤单,不觉俩人搭腔而行。渐渐我成了他听者,这老人边走边谈,我俩时而停停坐坐的,他指着这乡间青石小道,沿途风景、路边商旅杂点、街坊土人、山坡竹林;还有那小溪、塘河、小桥、村寨、边远县城、石寨山堡、水码头人物等,滔滔不绝,洋洋大观地讲出了许多故事来。令我惊讶的是,他那渊博的乡村风情的话语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脑子不断地迷惑地想,这人是谁呀?这么有才而有趣,后来凭印象读了几本他的书,才明白此人叫沈从文。
其实这沈从文根本与我不识,只是随他写的《从文自转》中去领略一下那湘西边城山村的风景,也是顺着他的文字从小溪河中流出来。在中国现代文学人物中,沈从文先生算是一个“乡土文学”的大师。他的文章中很少有直接的抒情段式和文字,却读他的文章却却处处处载着深情。沈从文先生是位描写乡村风情和讲述民俗故事的大师。他的行文如流水般的美妙,那流水姿色和山村风光如中国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宜。那画轴中隐匿的故事,不停地牵动着你的情思。中国民风俗物是那样的真实。读他的作品有一种流韵之感,传神、跌宕、古朴而苍远;主干凸出而单纯,清美、厚重、浓郁。他的文章语言流畅而清新,格调清雅,意境
如诗。他的笔法无不是那样把边区小镇描写得悠然,超丽而雅致。他笔下的人物无不是那样淳厚沌朴,场景也是宁静清丽。当我们静默中阅读时,一种清幽的人生和性情油然而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近代文学大师中,难得有这样一位因作品《边城》出名而成为旅游景点的凤凰古城。
如果以现代标准去看沈从文,是否他显得太“土气”了。他没什么文凭,只是挂名的高小学生,也没留过洋,更没有什么博士头衔。他的笔下没有什么艳丽和英雄式的人物,更看不出他是什么新奇,他总是一种山村野味,其笔风上看既谈上儒门禅学和道家根渊,又谈不上什么西方人性艺术标准,他只是一种中国山水画的韵味。一种中国浓郁的边寨风情的调式,还有那民俗精气在里面。他的小说《边城》《萧萧》《菜园》等读来分外优美。
沈从文的一生大概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当兵时期,这个时期是他所见中国最黑暗时期,从辛亥革命至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他就像一滴山涧小溪的水渠漫漫地汇入到了小河,他将沿江河而行所发生的事件,所接触的各种江湖市井人物的事情,在他纯真的思索中,汇流成了故事河流,连绵不继地写出来。这条河流越流越大,他也从偏僻的山村走向了全国历史文化的中心北京。他称自已是“乡巴佬”和“兵弃”期。这个时期是他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阶段。在这阶段里,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和经验。从一九二二年起,他在这北京边学边写“故事”。到了抗战时期,他不但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了,而且成了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这是他第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是他第三个时期,他的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和中国古文物研究,这个时间他成了大学者。
沈从文虽然没什么文凭,可他最为使人称道的是他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浓厚兴趣,他读了一本很大的书,这就是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他的文化知识。同时他是
一个极富有思索精神的人。他不是什么国学大儒,也不是海派人性代表,甚至一点官宦背景都没有。可他有颗善良的心灵和唯美的灵魂。他没什么文艺理论,他崇实,他笔下的风情总是那样自然。他的著述也极其丰厚,他有七八篇文集,六七百余篇文章出版。
沈从文是个行事作文十分低调的文人。他总是不经意地偶然遇上什么事,情感流动起来就写点故事,在他心中没有什么大的写作规划和惊天新闻,一切仿佛者是在“偶然”中产生。小说也好,散文也好也是情感所发。他把这些偶然事信手粘合一下,用心去点缀,用情去铺垫。实际上沈从文的文艺创作理论有点心学的笔调。他告诉我们文学创作的生命力就在于用心去感应美,体悟美。而创作的源泉就是社会知识这本永远学不完的大书。只有在社会活动中,用心去拾取那社会场景和人物,装进那“偶然”脑袋里,用情感去组织故事。这就是文学活动。沈从文终其一生的笔都放在那些村野蛮夫,市井脏人身上。“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事百事所动摇,为这小到这类职业也非常的倾心才写出来”,所以沈从文的一生行事著书都极其简单而朴实。
当我们细读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时,发现他的描写分外称奇。一座建筑物的一砖一瓦,一墙一角,一檐一梁无不细腻而有情调。又如那山坡上的一花,一草,一木,一一虫都有鲜活的名字和气息。那江河溪水的点点滴滴,一波一浪都有她的妩媚姿态。他笔下的人物分外有性情。如“清乡所见”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某此一商会会长的千金小姐得病死了,刚埋下后就被一个街坊卖豆腐的年青男子从坟墓里挖出来,背到山洞里睡了三天,方才送回坟墓去。后来被人发觉,这卖豆腐的年青男子被就地正法。行刑前,那男人清晰地微笑着说:“美得很,美得很”。
这时段细腻描写叫人称绝。“一个山大王”中也有精妙的描写。沈从文的文学描写,无论是场景,气氛和对白以及人物内心活动都是令人神往的。
我认为沈从文的诗意化语言和水墨化的情景呈现,还有行水染山式韵味是最佳的文学大师。沈从文还有很多独到行文方法,他的散文中贯穿着一些说理论点,文学观点,以及对自已作品中的一些抵触思维的申辩和抗述。这也是他文弱书生气和学者气的表现。他不愿同别人面对面的吵骂,而是以一种行事极为低调的方式来阐述自已的观点,而且他多是以一种谕句式的方法阐述他的观点。读沈从文的书就尤如品茶,其中的味只有慢慢细品才出味,那味入大脑后,有一种是是非非的话头就越来越多,自然龙门阵也多起来。这实在是茶精妙的地方。你看沈从文生于晚清末年的偏远乡村里,当辛亥革命时,他正值青春年少,他亲眼目击了太多的新奇事件。“五四”提倡新文化口号,他从边远小城独自闯入北京。1924年,沈从文就开始名噪文坛。从某种意义上看,沈从文用白话文写作的风采在那时还无人可比。以致于有人把他的作品划入“新月派”闲情类文学作品中。可沈从文一生从没同政治活动挂上钩,顶多是在学术活动中露个角,他的身份多是作家,教师,编辑,研究员。
沈从文的文学活动中,在小说中以“乡土文学”独树一派,在游记随笔式的散文在新文学里又领风骚。读他的游纪就使人想到了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宋代的陆游的诗篇。他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中国古代文物博物馆为目开创出一门新型的学科和专业,从而填补了我国古文化领域里的一大空白。他学术研究上的份量远远超过那些博士和留职洋学者。这样他是否已单纯地脱离了职业作家的名份,按照中国历史文化杰出贡献的成绩上看,他成了中国文化大师的行列。如果要进入什么学院学术品极的话,他应该与郭沫若相提并论。除此之外,如果以沈
从文的粉丝评级的话,应该是最大最广最深的顶级人物。而今在世界各地有上百的汉学家在从事“沈从文研究”,在日本甚至还开设了“沈从文讲座”。沈从文的文化活动及中国新文化的贡献成了一种研究现象,难怪于中国近代名家大系排序中,沈从文都是高居榜首二三名。按照官方的评语称其为“沈从文是一位文坛巨匠,也是史学家和书法家”。我认为此语的评论还弱了点,他应是大师级的文化人物而不是某个牌子的家。
许多读者认为沈从文没有文艺思想或没有文艺理论,这大概是暗指他没什么文凭或没留过洋的缘故。我认为恰恰是他没这方面的束缚,造就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行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审美魅力的所在。我这里以新文化人物中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为例,他们中的思想基础和文艺理论都是洋人的,只不过他们拿到中国来照一下西洋镜罢了。所以他们的作品多是穿着洋马掛的洋丘儿。可沈从文则不同,他是戴洋手表穿中山装的土博士。这里我们不妨再多看一下沈从文的《创作杂谈》。例如:“读小说就是读社会史”“真理和热情是可传递的”这些文学观点多精辟。有些文学观点和认识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如当今中国的社会现象的缩影也可从民间俗语中反应出来,如“走到北京才觉得官小,走到广洲好像钱太少,走到上海才知道自已是个乡巴佬,走到重庆才发现原来自已结婚太早”。沈从文的故事极为丰满,湘西的,北京的,上海的等等,这与当今世态多少有点相似。所以生活本身就有故事,社会处处都有知识。这是沈从文的独特视角所在之处。
沈从文的一生极富有传奇色彩,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里,他以一个小兵从所见的兵匪杀人上千中,竟然多次化险为夷。只身独闯北京求学写文,饥寒交迫,如同乞丐苟且偷生。为爱情,不惜师生名份穷追不舍。在文坛骂战纷杂中,不惜自
成一家,政治运动频繁的岁月里能洁身自好。在一些闲语碎语中,能把北京胡同街坊里,拾出祖先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物来。他在文坛上的趣事也不少,他的京派与海派言论引出一场纷争,解放后他又被定性为“桃红色”作家。
沈从文的个性极其重要。他是个老实人,他很坦诚地说出他的隐私,如他当年考北大“一问三不知,得个零分,连两元报名费都退还”,“刚到北京,我连标点符号都还不知道”。“这只算是为其他各研究部门打打杂,作后勤工作,说不上什么真正研究成绩”,他说写小说只是写故事。他的性格中有其独特的一面,他好动胆大,十三四岁就独闯江湖,二十岁就闯北京。他善良,能同各种人物打交道,能从各种人物和土俗风情中挖掘出美的品性。他明智而自信,不达目的不罢休。他执著,坚韧而刻苦。他重情讲义,就人格和品味讲,我认为沈从文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大文人。
从沈从文的一生中,我们可看到许多值得当代人思索的问题。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并不全在于文凭。沈从文只有高小文化,他曾经想就读于北京大学而未被录取,多次投稿被别人当面扔进废纸篓去。相反三年后,他却成了各个名牌大学竞相聘用的教授。这对于那种以文凭和专业来妄自菲薄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警示。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社会是一本大书”,是一本永远学不完,毕不到业的大学堂,它所承载文化底蕴是无尽的创作源泉和知识宝藏。沈从文的一生给我另一启迪作用时是面对挫折和责难,要有一种耐力和精神。千万不能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自暴自弃。
以上只是杂七杂八的说点片面印象,真正要了解沈从文其人,还得找个时间去一下那湘西边城,去亲自领略一下凤凰乡土风情才好。
正在阅读:
高考作文素材——沈从文03-08
五年级语文培优补差题目01-14
同轴式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装置设计05-15
西地那非的来源09-26
水产动物开口饲料的研究进展05-28
协商解除合同协议书05-04
社保跨省转移流程操作大全09-29
C3分离塔吊装方案8-8 - 图文12-17
基层公务入党转正申请书12-11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11-05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沈从文
- 素材
- 作文
- 高考
- 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资料-必修1《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
- 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总结
-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
-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下载,经典病句修改20题,需要的转走!
- 高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34
-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预测题:专题05 辨析并修改病句(
- 地理综合题讲义
- 高考数学备考资料:高中数学最全的思维导图 记住这些还怕拿不到
- 高考作文及经典素材
- 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名人事例_)
- 高中英语复习资料:高考英语589个高频词汇(含音标)—上
- 2016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新素材 广东中山一所学校推行“无声食堂”
- 高考复习资料--化学大题专题-实验综合题
-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学会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搞定90%高考化
- 2017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03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
-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高中生物课本会考背记浓缩版(必修1、2、3)!
-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 2016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
- 2016年高考关于创新的作文素材
- 二0一六年高考填报志愿有关资料(摘阅《高中生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