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大全)-选择判断大全(很多150多页)
更新时间:2023-05-08 15: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 B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网络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 A )A.永恒性B.历史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 B )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4.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C )A.生物界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6.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 B )
A.教馆与学馆
B.崇文馆与弘文馆
C.文馆与武馆
D.书学馆与算学馆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 B )
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8.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 D )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学生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D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1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D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3.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5.教育是一种 ( C )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16.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 A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17.我国及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B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18.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 ( A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9.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B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20.《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 B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21.《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 A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2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 C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3.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 B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2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 A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A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职业教育
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B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学校的出现
3.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 D )
A.生物起源说
B.模仿起源说
C.游戏起源说
D.教育起源于劳动
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C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5.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 A )
A.学校
B.家庭
C.集体劳动
D.职业教育
6.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 C )A.家庭的出现 B.部落的形成 C.学校的出现 D.专职教师的出现
7.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 B )
A.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
B.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
C.为社会稳定服务
D.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 A )
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大众教育
9.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 B )A.学校的出现 B.学制的建立 C.教师的出现 D.教育机构的建立
1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在( A )A.二战以后 B.二战以前 C.中世纪开始 D.16世纪以后
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B )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2.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 C )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1
13.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 D )A.就业为主 B.人的发展为主 C.技能训练为主 D.升学为主14.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是( A )
A.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通教育
D.双轨制教育
15.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 A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6.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 D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 C )
A.夏朝以后
B.商朝以后
C.西周以后
D.春秋战国以后
18.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 )A.六艺教育 B.儒家经典教育 C.程朱理学教育 D.四书五经教育
19.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是( C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20.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是由于隋唐以后盛行( B )
A.选士制度
B.科举制度
C.铨选制度
D.荐举制度
21.宋代以后,成为国学的是( D )A.黄老思想 B.儒家思想 C.杨朱思想 D.程朱理学
22.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 B )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23.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是在( C )
A.1902年
B.1895年
C.1905年
D.1860年
2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 D )
A.僧侣祭司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首陀罗种姓
25.“以僧为师”,“以(书)史为师”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出现在古代( D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6.古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 A )A.文士学校 B.学士学校 C.私立学校 D.公立学校
2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在( B )
A.古代斯巴达
B.古代雅典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28.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发生在( C )
A.20世纪上半叶
B.20世纪下半叶
C.19世纪以后
D.19世纪以前
29.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 D )
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末
D.20世纪60年代
3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 A )A.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C.教育活动民主化 D.教育内容民主化
3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C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32.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他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 C )A.忠 B.孝 C.仁 D.义
3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的是我国古代( C )。
A.孔子
B.孟子
C.墨家
D.苟子
3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 A )
A.《学记》 B.《中庸》 C.《论语》D.《尚书》
35.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B )
A.愤
B.悱
C.启
D.发
3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 D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37.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 B )
A.苏格拉底的思想
B.柏拉图的思想
C.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D.维多里诺的思想
38.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 B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39.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 D )
A.裴斯泰洛齐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40.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 A )
A.卢梭的观点
B.杜威的观点
C.康德的观点
D.华生的观点
4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 B )
A.绅士教育说
B.白板说
C.自然说
D.天性说
4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D )A.洛克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康德
43.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是夸美纽斯的( B )
A.《教育漫画》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学讲授纲要》
4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C )
A.裴斯泰洛齐
B.洛克
C.赫尔巴特
D.卢梭
45.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是( A )A.杜威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蒙田
46.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 C )
2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47.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书等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
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于( C )
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48.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 B )
A.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D.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9.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
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 C )
A.1979年
B.1980年
C.1993年
D.1998年
50.确立“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确定到2010年在全面
实现“两基”目标其内容来源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 B )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C.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D.跨世纪园丁工程
1.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C )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 D.财力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 C )
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3.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 D )
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B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 C )的价值取向。
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6.《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 A )
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7.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 A )
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8.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 C )
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9.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A.
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C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 C )
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12.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 D )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13.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
代表人物是( D )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14.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A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6.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
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B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7.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D )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8.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C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9.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0.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 C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1.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D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B )
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3.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 A )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
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 B )
3
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1.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其基本决定因素是( A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制度 C.科技 D.文化
2.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C )A.1982年 B.1984年 C.1986年 D.1990年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 B )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4.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D ) A.参加政治决策 B.制造舆论 C.促进民主 D.培养人才
5.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因此,教育对民主具有( A )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弱化作用 D.毫无关系
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C )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 D.财力
7.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决定因素是( D )A.政治 B.文化 C.民主思想 D.生产力水平
8.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 C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后
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 B )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柯尔伯格
10.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 C )
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11.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 D )
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12.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 B )A.口耳相传 B.教育 C.文字 D.媒体
13.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 )A.人力资本 B.经济资本 C.社会资本 D.自然资本
14.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 B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15.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 A )增长的贡献。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社会总产值
16.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A )A.33% B.25% C.66% D.70%
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B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18.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 C )
A.学校领域
B.社区领域
C.教育过程
D.学习过程
19.据统计,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这说明教育具有( B )
A.科学知识再生产
B.科学研究功能
C.推进科学体制化
D.第一生产力
20.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 A )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21.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培养目标( B )更加受到关注。
A.个别化
B.个性化
C.全民化
D.全面化
2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 D )的培养。A.辨别能力 B.接受能力 C.分析能力 D.创新能力
23.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这些内容属于( C )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校园文化
24.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 )A.思维方式 B.道德 C.知识信息 D.价值观
25.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 A )
A.有系统的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6.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选择文化和( B )
A.保存文化
B.整理文化
C.承传文化
D.创新文化
27.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 C )的巨大影响。A.道德 B.情感 C.价值取向 D.统治思想
2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 C )的价值取向。
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29.《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 A )
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30.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内容应该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B )
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D )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 A )
4
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2.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 C )
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3.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D )
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苟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5.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 C )
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6.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 D )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7.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
代表人物是( D )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8.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 C )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A.智商
B.情商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9.身体或一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 D )
A.发展周期
B.适应期
C.成熟期
D.发展关键期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1.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A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
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B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3.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D )
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4.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C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A )
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16.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 C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D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8.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 A )
A.遗传
B.成熟
C.生理素质
D.心理素质
19.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B )
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0.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 C )
A.大环境
B.小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2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 A )的特殊性。
A.主体
B.环境
C.对象
D.目的
22.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 A )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 C )
A.额外的价值
B.附加的价值
C.延时的价值
D.通用的价值
24.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就是( D )
A.人的个性
B.人的力量
C.人的潜能
D.人的价值
25.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往往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的是人的( C )A.力量 B.价值 C.潜能 D.个性
26.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认识
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 A )
A.精神的力量
B.身体的力量
C.物质力量
D.潜在力量
27.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更加重视的是( A )
A.共同性
B.差别性
C.主动性
D.地域性
28.在人生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是( C )A.中年期 B.青年期 C.少年期 D.儿童期
29.儿童在少年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
机期”或( D )A.“生理断乳期” B.青春期 C.起飞期 D.“心理断乳期”
3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
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 B )
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5
31.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 D )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春期 D.青年期
32.“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存在于个体成长发展的哪个时期( C )
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中年期
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
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D.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B )
A.机器大工业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市场经济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B )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5.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B )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 B )A.1911年 B.1912年 C.1921 年 D.1949年
7.美育又可以叫做( C )A.艺术教育 B.情感教育 C.审美教育 D.美学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C )A.课外体育锻烁 B.课间操 C.体育课 D.运动会
9.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是( 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是( D )
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 C )
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2.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C )
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的现代学制是
( 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6.第一次明显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的现代学制是( C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7.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D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8.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C )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1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D )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20.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1.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的是1905年颁布的(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B )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2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C )
A.6年
B.8年
C.9年
D.12年
24.中国近代史上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的学制是(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
1.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 A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理念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对( B )具有指导意义
A.部分学校
B.所有学校
C.高等教育
D.基础教育
3.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C )
A.教育理念
B.教学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4.教育活动的归宿是( C )
A.教育理念的诞生
B.教育目标的产生
C.教育目的的实现
D.教学目标的实现
5.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 B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 C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7.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D )
A.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8.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是( C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培根
D.洛克
9.提出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的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 A )
A.蔡元培
B.陶行之
C.胡适
D.晏阳初
10.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11.在许多发达国家,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 B )
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培养国家精神
D.文明教育
12.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 A )和培养国家精神。
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绅士教育
D.文明教育
1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 B )
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4.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 C )
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5.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 B )
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6.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作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 C )
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下列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 A )
A.生理和心理上
B.情感和意识
C.认真和情感
D.气质和性格
2.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的是( D )
A.热爱学生
B.热爱教育事业
C.团结协作
D.为人师表
3.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B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4.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B )
A.学生
B.教师
C.家长
D.校长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C )
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D )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7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C )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B )
A.衣着整洁
B.言行一致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 C )
A.6~11岁
B.7~12岁
C.11、12~14、15岁
D.12、13~15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 A )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A.人的集合
B.物的集合
C.知识的集合
D.人、财、物的集合
2.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 C )的关系。
A.教师之间
B.学生之间
C.师生之间
D.领导和教师之间
3.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 D )这一大类。
A.事业单位负责人
B.办事人员
C.服务业人员
D.专业技术人员
4.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C )
A.单一化
B.专业化
C.多样化
D.复杂化
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着( C )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6.( B )曾揭示教师示范者角色的特点,并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A.乌申斯基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卢梭
7.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 A )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D.较强的感染力
8.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 C )
A.学习能力
B.教育能力
C.科研能力
D.管理能力
9.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 D )
A.确立社会主流思想
B.传播统治者的意志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0.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 A )
A.人的发展
B.普及义务教育
C.教育内容确定
D.普及中等教育
11.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D )
A.是否具有高深的知识
B.是否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C.是否具有崇高的威信
D.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
12.确定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的是( C )
A.我国《宪法》
B.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D.我国《义务教育法》
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青少年( B )
A.安全的权利
B.生存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4.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 A )
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 C )
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7.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D )
A.人格平等
B.充分接受知识
C.主导地位
D.自主发展
1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应该是( B )
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8
1.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 C )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科书
D.教案
2.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 B )
A.五分制记分法
B.等级制记分法
C.文字记分法
D.数字记分法
3.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 D )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4.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 B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 A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C )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7.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D )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8.《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9.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B )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lO.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特征( C )
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11.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 C )
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A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D )
A.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B.各因其材-- 特殊性
C.人不知而不愠- 巩固性
D.开而弗达
14.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 B )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15.“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C )著作中。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劝学篇》
16.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 D )
A.认识过程
B.发展过程
C.智育过程
D.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17.中小学“双基教育”是指( B )的教学。
A.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18.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 A )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19.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 C )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2O.《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中应贯彻( B )原则。
A.因材施教
B.启发性
C.巩固性
D.直观性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22.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 B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23.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学的( A ),它是靠教师来使用的。
A.辅助手段
B.基本手段
C.主要手段
D.重要手段
24.课堂教学是教学的( C )
A.一般组织形式
B.特殊组织形式
C.基本组织形式
D.辅助形式
25.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9
的方法,叫做( C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6.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C )
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2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 B )三种教学计划。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28.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D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2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B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3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
D.成绩考评
3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3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3.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C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34.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是( A )
A.发展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35.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 B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这属于( A ) A.“形式教育”学派 B.“实质教育”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行动主义”学派
2.在教学论的争论中,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的属于( C )
A.“形式教育”学派
B.“主知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 B )
A.概念和原理的习得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行为方式的养成
D.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4.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具有多种形态,是( D )的统一。
A.课内与课外
B.班级与小组
C.集体与个别化
D.共性与多样性
5.( C )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A.班级活动
B.学术讲座
C.教学
D.教师教育
6.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 B )
A.依据
B.基础和实践
C.平台
D.资源
7.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的要求就是( D )
A.教学的作用
B.教学原则
C.教学策略
D.教学任务
8.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 A )
A.技能
B.知识
C.智力
D.动作
9.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 C )
A.经验
B.能力
C.技巧
D.学力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 D )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11.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即( B )
A.智力
B.体力
C.劳动能力
D.爆发力
12.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 D )的基础之上。
A.学校教育
B.自我意识
C.认识交往
D.科学知识
13.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 A )
A.教育性
B.间接性
C.交往性
D.系统性
10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于( C )
A.《孟子》 B.《大学》 C.《礼记·中庸》 D.《论语》
15.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著名教育家是( B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16.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 C )
A.经验论
B.儿童中心论
C.唯理论
D.实质教育论
17.( A )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18.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 C )
A.柏拉图
B.华生
C.杜威
D.康德
19.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 D )
A.交往活动
B.教育活动
C.课堂活动
D.认识活动
2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 D )
A.有领导的认识
B.认识的教育性
C.认识的交往性
D.认识的间接性
21.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 A )
A.社会性
B.职业性
C.群体性
D.主体性
2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 B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陶行知
D.凯洛夫
23.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 D )的指导下进行的。
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学校
D.教师
24.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 C )
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25.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 D )
A.直接经验
B.个人经验
C.实践经验
D.间接经验
26.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 A )
A.直接经验
B.个人实践
C.教师教学
D.社会阅历
27.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 B )的高低。
A.接受能力
B.智力水平
C.理解能力
D.应变能力
28.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 C )
A.客观性
B.事实性
C.主体能动性
D.必然性
2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 D )的结果。
A.成熟
B.环境变化
C.青春断乳期
D.教师主导
30.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 C )
A.接受式学习
B.指导性学习
C.探究式学习
D.开放式学习
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2.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的是( C )
A.检查知识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3.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 D )
A.教师尽快成熟
B.学生更容易升学
C.培养教学名师
D.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3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 D )
A.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教学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教学
3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 A )的要求。
A.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36.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 B )
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37.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 C )
A.师生沟通
B.校园文化
C.学生发展
D.校园环境
11
38.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 C )
A.追求目标
B.理论思路
C.核心问题
D.前提条件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 B )
A.教学原则
B.教学方法
C.教学机制
D.教育体制
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A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话
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D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 B )
A.参观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6.读书指导法属于( A )的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引导探究为主
7.参观法属于( B )教学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B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
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 B )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0.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 C )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 A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 D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 D )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4.现代教学提倡以( A )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A.系统
B.整体
C.发展
D.变化
1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 C )
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 B )
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陶行知
17.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 C )
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 B )
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这是( C )
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 D )
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 C )
12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2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 A )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A.20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24.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 B )
A.道尔顿
B.柏克赫斯特
C.贝尔
D.文纳特卡
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 C )
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26.( A )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 C )
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28.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 D )的观点。
A.班级教学理论
B.分组教学理论
C.小队教学理论
D.合作学习理论
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 )
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这是根据( B )来划分。
A.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
C.教学效果
D.教学过程
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 C )
A.课的类型
B.课的程序
C.课的结构
D.课的步骤
32.( B )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测验
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 D )三个阶段。
A.“明” B.“通” C.“练” D.“化”
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 D )
A.教学过程
B.教学任务
C.教学形式
D.教学评价
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 B )的功能。
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效果
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 A )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 B )和绝对性评价。
A.总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 C )
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 D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 A )的特点。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D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D )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B )A.赞可夫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加里宁
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 D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
13
A.实践锻炼教育法
B.榜样示范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教育法
6.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C )
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7.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 D )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8.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A )
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C )
A.品德判断
B.品德认识
C.品德知识
D.品德情感
10.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D )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1.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D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D )
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 )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著名德育原则是( B )
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1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 C )的成功教育经验。
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7.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 B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8.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C )
A.集体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
19.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法纪品质教育和( D )
A.劳动教育
B.理想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品质教育
20.遗传素质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 B )
A.现实性
B.可能性
C.内在动力
D.生理成熟性
21.对人的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是( D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生产方式
2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D ) 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23.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 C )
A.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闭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
2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 A )
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D )
A.知行统一原则
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6.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称为( C )
A.语言说理法
B.品德评定法
C.形象感染法
D.实际训练法
27.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属于( C )
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28.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 A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 D.动力作用
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D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 B )
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方法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A )
14
A.德育目标
B.德育原则
C.德育过程
D.德育内容
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 B )
A.德育客体
B.德育主体
C.德育载体
D.德育内容
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 C )
A.德育主体
B.德育客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 D )
A.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德育客体和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 A )
A.道德认识
B.道德方法
C.道德意志
D.道德品质
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C )
A.物色品德高尚的教育者
B.选择良好的德育内容
C.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D.开展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10.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 B )
A.德育方法
B.德育原则
C.德育途径
D.德育行为
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 C )
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这是( A )
A.品德评价法
B.品德修养指导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理教育法
13.既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的是( B )
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 C )
A.社会主义方向性
B.全民性和民主性
C.变革性
D.开放性
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 D )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 A )的基本教育原则。
A.马卡连柯
B.舒尔茨
C.苏霍姆林斯基
D.蔡元培
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D )
A.劳动教育
B.纪律教育
C.道德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 B )的观点。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华生
D.裴斯泰洛齐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D )
A.道德原则
B.道德方法
C.德育过程
D.道德信念
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思想的是( C )
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
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于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 D )一书中。
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普通教育学》 D.《道德教育论》
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 B )
A.合作精神
B.意志自由
C.同情心
D.正义感
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 B )
A.《道德教育论》 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C.《学校与社会》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 A )为标准。
A.社会利益
B.个人利益
C.学校利益
D.团体利益
15
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 C )
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26.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 D )
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康德
D.杜威
27.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A )
A.班杜拉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费尔巴哈
28.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 C )
A.班杜拉
B.麦克唐纳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29.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 A ),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诱惑的抗拒。
A.“替代强化”作用
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30.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D )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沃尔斯特
D.米切尔
3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 A )
A.柯尔伯格
B.杜威
C.涂尔干
D.马卡连柯
32.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 C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33.倡导“道德两难法”,这是( D )的道德教育思想。
A.米切尔
B.杜威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1.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 A )上是统一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
D.教育组织形式
2.为课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D )
A.思想教育
B.生产劳动
C.文化知识
D.课外教学
3.文学作品讨论会和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会等都属于( D )
A.集会活动
B.文、体表演活动
C.革命纪念日活动
D.各种类型的学科活动
4.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教育工作,通常称之为( D )
A.团队活动
B.公益活动
C.校外活动
D.课外活动
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育相比较更有利于( B )原则的贯彻实行。
A.教学相长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
6.课外教育工作是( C )
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7.“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出自( A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劝学篇》
8.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是( C )
A.夏令营
B.春游
C.文艺汇演
D.冬令营
9.属于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是( B )
A.少年之家
B.少年宫
C.儿童乐园
D.少年科学技术站
1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C )
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A )
A.小组活动
B.集会活动
C.个人活动
D.文体活动
12.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 B )
A.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控制制定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师生活动具有互动性
D.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
13.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 D )
A.在课程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14.全国高校的最高学生会组织是( B )
A.共青团中央
B.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C.学生自治会
D.学生联合会
15.我国建国后成立的少年儿童组织是( C )
A.劳动童子团
B.共产主义儿童团
C.中国少年先锋队
D.抗日儿童团
16.在时间上,家庭教育是( A )
A.从儿童出生开始
B.从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
16
C.在儿童进入小学后结束
D.在儿童进入中学后结束
17.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 D )
A.文化修养
B.思想修养
C.文化和思想修养并重
D.因人而异
四、判断题
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
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
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
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
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11.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
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就是指人要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
14.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
15.迄今为止,教育学仍是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
16.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时期。(√)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学校教育应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
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无关。(×)
5.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6.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
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8.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9.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无关系。(×)
10.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1.人力资本就是指人本身,同时人力资本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
12.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具有生产性。(×)
13.科学能够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
14.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只能被动接受。(×)
15.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
16.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7.文化越是发达,其承传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
18.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平等。因此,中国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师生平等。(×)
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
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
3.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
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
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应该是特殊性
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
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
10.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
12.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1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
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17
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4.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
5.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
6.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
8.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9.教育提倡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
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为狭小,因此教师角色具有单一性。(×)
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4.有人说只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5.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
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
7.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8.有人说师生关系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
9.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0.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12.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
1.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
2.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育。(×)
3.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
4.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6.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 (√)
8.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
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
10.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1.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
1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
13.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
14.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15.现代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
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2.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学的组织形式因人而异,不受其他条件的制约。(×)
4.分组教学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缺陷,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教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6.教学评价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7.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8.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
9.贯彻客观性教学评价原则,就是指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
1.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2.德育只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具有继承性。(×)
3.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
5.德育方法仅指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
6.德育过程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 知情意行无固定顺序
7.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
8.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
10.德育的全民性仅仅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
11.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所以我国德育仅对国内社会开放,不能对国际社会开放。(×)
12.传统德育教育中“强灌”的方法还是有坚持的必要。(×)
13.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与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
18
第二部分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2.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由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是哪一位心理学家(C)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华生
3.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C)
A.1789年 B.1798年 C.1879年 D.1897年
4.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 B )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5.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 C )
A.弗洛伊德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6.“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任选一个,并把他培养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持这种观点是( A )
A.行为主义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构造主义学派
7.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C )
A.心理试验中计算机模拟的应用 B.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的出版
c.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D.安德森的《认知结构》的发表
8.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B )
A.班杜拉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属于( C )
A.人类与动物共同具有的 B.动物独有的 C.人类特有的 D.无条件反射
10.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是( B )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1.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 )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2.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是( A )
A.精神分析学派 B.机能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构造主义学派
13.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 A )
A.考夫卡、苛勒 B.斯金纳、皮亚杰 C.詹姆斯、杜威 D.马斯洛、罗杰斯
14.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心理过程( C )
A.记忆 B.意志 C.兴趣 D.情绪
15.表达人的心理过程内容的是( C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16.下列选项中哪一个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C )
A.动机 B.理想 C.能力 D.世界观
17.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B )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应性 D.感受性
一、单项选择题
1.有目的、有计划、较长久的知觉是( D )
A.思维 B.注意 C.识记 D.观察
2.黑人的牙齿总给人以特别洁白的感觉,“月明星稀”,都是感觉的( C )
A.代偿 B.适应 C.同时对比 D.继时对比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 B )
A.感觉 B.知觉 C.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
4.痛觉属于( A )
A.皮肤感觉 B.内部感觉 C.知觉 D.触压觉
5.关于动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人的一种知觉 B.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的一种内部感觉
19
C.人在运动中产生的反映外界状态的一种感觉 D.反映人的运动状态的一种皮肤感觉
6.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 A )
A.感觉 B.知觉 c.刺激 D.表象
7.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种现象是( D )
A.视觉的暗适应 B.视觉的对比 C.视觉的感受性 D.视觉的明适应
8.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A )
A.联觉 B.感觉的同时对比 C.感觉的代偿 D.差别感受性
9.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这是( B )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代偿 C.感受能力的差别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0.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是( D ) 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1.尽管刺激不完整,但人们仍把一个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D )
A.恒常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12.感觉是对( D )
A.直接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B.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c.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一种反映
D.直接作用于自己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一种反映
13.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被称做( D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理解性
14.两个静止的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上的邻近部位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叫( B )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诱动知觉 D.自主运动
15.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17.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B )
A.感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知觉
18.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 A )
A.空间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距离知觉
19.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敏感的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 C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20.“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 A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一、选择题
1.注意是一种( B )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B.非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C.感知活动过程 D.思维活动过程
2.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这是知觉的( C )
A.大小恒常性 B.颜色恒常性c.形状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3.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这种现象是( A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效刺激物
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B )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5.作为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的是( A )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像
6.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是指( A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整合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 B )
A.选择性和整合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20
C.集中性和维持性 D.指向性和选择性
8.喧嚣的闹市中,大声的叫卖未必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D )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的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选择性的结果
9.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性注意
10.公共汽车司机在驾车时,眼、耳、手、脚并用的现象是( B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范围
1.适时记忆的容量和注意的广度是一样的,都是( B )
A.3~6个组块 B.5~9个组块 C.6~8个组块 D.7个组块
2.对遗忘现象进行系统的首创性研究并提出遗忘曲线的是( A )
A.德国的艾宾浩斯 B.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
C.德国的冯特 D.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
3.记忆过程包括( D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4.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B )
A.思维 B.表象 C.注意 D.联想
5.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下列哪种干扰的影响( C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单一抑制
6.保持时间为0 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B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
7.有预定目的、任务又自觉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的识记,称之为( A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机械识记
D.意义识记
8.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D )
A.思维
B.想像
C.注意
D.复述
9.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B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0.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的是哪种抑制的干扰( C )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1.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等,这是( A )A.思维的分析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C.思维的分类过程 D.思维的比较过程
2.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属于( A )
A.思维的抽象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C.思维的分类过程 D.思维的概括过程
3.一个目标出发,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形式是( C )
A.抽象逻辑思维 B.理论思维 C.发散思维 D.分析思维
4.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 B )
A.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5.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B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6.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哪种思维能力强( D )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发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8.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D )
A.分析思维 B.直觉思维 C.再造性思维 D创造性思维
9“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下列哪种品质( C )
21
正在阅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大全)-选择判断大全(很多150多页)05-08
怎样PS出唯美的图片02-29
舟山石化实现低硫柴油量产07-27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02-08
浙江省嘉兴一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11-08
竹之歌作文450字07-13
2010年广西南宁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试题(有答全word)10-09
绿萝的自述作文450字06-22
小学复赛试题精选11-12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11-09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大全
- 教育学
- 心理学
- 试题
- 判断
- 很多
- 教师
- 选择
- 考试
- 招聘
- 150
- 护理部管理工作制度
- 科达高清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 社会实践报告范本:经济发展篇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自测
- 幼儿园中班月工作总结范文
- 商业运营部部门职能及岗位职责
- 网络版录入审核及图片录入流程
- 四年级省情与礼仪教案设计
- 蛇盘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 【精准解析】高三英语日积月累训练之完形填空(中等难度)36
- 秦岭野生动物园作文600字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 通信施工质量管理办法
- 2020-2021年中考初三英语二模试卷听力文本与答案
- 结构工程师个人简历
- 最新-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某输气站“1.20”天然气管道爆炸着火事故案例
- 捷顺车位引导系统技术方案
- 一年级看图写话美丽的公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