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思维

更新时间:2024-01-09 14: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别样的思维,意外的惊喜

《爱护水资源》教学案例

引言:

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终于走出了学校,走入了社会大课堂,他们开始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背景:

我们学校今年确立了“九年级化学研究性学习与评价”的研究课题,而我所执教的是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谈何容易!第一,学校只有办公室的几台计算机可以上网,所以,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说几乎等于零;第二,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学生的一些分组实验根本无法进行,社会调查等更是闻所未闻;第三,由于农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这样一些化学家庭小实验学生也很难完成??怎么最大发挥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兴趣?我进行了各种尝试:分组讨论、“一帮一”互动学习小组??但都收效甚微。怎么办?

活动才能够让学生完全参与,可不可以换种思维,能不能让学生来上课呢?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所得就是他们学习新知识、锻炼能力的宝贵财富。课堂上能够经常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学生就会有一种得意感、自豪感!另外,我们一直坚持“课前5分钟 开心你我他”的活动,所以学生应该不会怯场;而我执教的901班共55人,班上有一部分聪慧勤奋、乐观向上、基础扎实的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他们经常就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决定在901班试一试,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更精彩!

准备:

我把这个想法跟同学们一说,大家的反应异常热烈!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把全班55人分成三个大组(自由组合),让每组先找资料、准备教案,最后推选学生上台主讲。当然,在这三组之间,要展开比赛。

考虑到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根据教学进度,最后一起商定,选了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课题4《爱护水资源》,并初步约定每组主讲人讲课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精彩回放:

【教师】:同学们,我知道这节课是大家期盼以久的,我也满怀期待,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第一组的主讲人聂荣森同学上场。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聂荣森,我的化学科代表稳步地走上了讲台,站定后,还咳嗽一声,扫视全班同学。(还真有点老师的架势,可我发现,他居然是空着手上的讲台,看来准备得不错,挺自信的)

(不慌不忙)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播放“水”配乐诗风景片。(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壮观的水画面对本课题产生无限的遐想)(不错,居然也和老师一样,注重情景创设,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对电脑如此熟练!)

【聂荣森】:同学们,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多么美妙!水是人类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物质,我们首先进入第一环节:“实话实说”,你们怎样认识水呢?请你们谈谈你眼中的水。(惊喜于学生居然模仿?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栏目?, 这样很自然地激活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聂荣森:好,请XX同学来谈谈。(一共有5位同学上台表演,形式各异:有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小品表演、快板;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关于?水?的古诗词、有关于?水资源?的内容、有关于?节约用水?的内容、有关于?水污染?的内容;最高兴的是每个组都有代表,可以看出在上课前,他们还是在一起商量,合作意识不错!)

(诗歌朗诵)你是生命的源泉/ 你是万物的依恋/你是自然的血脉/ 你是上苍的恩典/春草因你而绿/ 百花因你而艳/江河因你而歌/ 尘宇因你而安/ 不能没有你/ 生命的源泉/ 不能没有你/ 万物的依恋/ 不能没有你/ 自然的血脉/ 不能没有你/ 上苍的恩典/ 没有你就没有了人类/ 没有你就没有了明天/ 珍惜你/ 如同珍惜生命/ 把血脉延续到永远永远!

(歌曲演唱)水它无色/它无味/它的性质比较活泼/我们的朋友/时刻伴随着我们/一刻也不分离/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水它珍贵/它美丽/它构成美丽的画卷??(学生根据?一眼万年?改编的关于?水?歌曲)

(快板)同学们,下午好/ 今天课堂真热闹,哎,真热闹/ 我也来,说一说/ 说什么,要说就说水资源/ 要说水,先得说,地球无疑就是一个大水球 / 哎,哎,地球就是大水球/ 你别急,你别忙,为什么?/ 那就是,因为地球3/4都是水/ 可是,你们知道不?/ 我们居然还缺水/ 别吃惊,先来听我来把道理摆/ 水再多,水在深,淡水只有2.5/ 可以利用的就更少/ 仅仅只有30.4/ 我们大中国,第六名/ 别高兴、别得意/ 我们人均就是八十几/ ??。(很惊异,学生居然准备这么充分,更惊喜学生如此多才多艺)(更没有想到的是聂荣森在每个学生表演之后,也会向“小崔”那样非常及时的给予评价)(到此时学生积极性已经全部调动,学习热情更是高涨)

【聂荣森】:很好,还有很多同学想说,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同学们有好的作品,请随时给我,(拿出一叠信纸)这个是我们组同学收集或原创的部分作品,我们将在本周办一期关于“水”的校刊,欢迎大家赐稿!

【聂荣森】: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二环节:“幸运竟猜”,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抢答分数高,呵呵,我这里可是有奖的哦。(模仿?幸运52?栏目,一来激发学生兴趣;二来提高学生参与和注意力,这样无疑让学生不仅在竞争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太妙了)

??

在掌声中,聂荣森下去了。(他花了16分钟)

二组的主讲人温伟上台了,他也没带书。(看来,这次他们准备的都相当充分)

【温伟】:同学们,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连坚硬的骨骼里也含水22%。(展示图片)可见,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爱护水资源呢?(直接过渡,简洁明了)

【温伟】:爱护水资源,首先要了解节约用水的一些方法,下面请彭组顺小组给同学介绍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彭组顺】:利用PPT大家展示图片,并介绍工业、农业、生活中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一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极具说服力;另外,没有想到学生居然会利用PPT)

温伟:刚才彭组顺小组给同学们介绍了节约用水的一些方法,那么我们平常是怎么做的呢?请汪宏靓小组展示研究论文《家庭用水调查与探究》。

汪宏靓:我们小组一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小组每个同学发放问卷25份,调查内容翔实,统计数据真实,分析有理有据,不错!)

温伟:向大家展示自制的“节水标志”,然后将它贴在教室右前面一个中心位置并说:好,谢谢大家,我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大家时刻别忘记节约用水。说完,在又一阵掌声中,他回到了座位。(他用了13分钟)

最后上台的是陈贤友,他是901班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我还想邀请一位搭档,可以吗?

李文博迫不及待的跑到教室前面,边跑边向同学挥手示意。

【陈贤友】:我是一只小小小鸟,想要飞也飞不高??

李文博:我是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怎么游也游不动啊??(居然唱起来了,看看他们准备讲什么)

【陈贤友、李文博】:我们美丽的家园被人类践踏,我们在也不能够向以前那样有飞翔,一边展示水污染的图片,一边讲解关于水污染的有关内容。(也是自己制作的PPT,看来,我们老师确实要对自己的学生刮目相看了)

陈贤友、李文博:面对岌岌可危的水资源,我们呼吁我们全班同学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并将事先准备好的倡议书举起),现在请同学们上台来签字??(很好!不仅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并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他用了14分钟)

反思: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让学生自己主动要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

另外,因为是他们自己的同学在讲台上,所以课堂气氛格外融洽,每个人都在积极地表现自己。

第三,因为要上台讲课,课前须花大量的时间准备,学生准备充分,有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现,有各种调查分析,有补充的各方面关于“水”的课外知识,很自然的提高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真正体现“自主 合作 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唯一不足的是,农村中学教学的资源太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自己能找到资料太少,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2008-12-17 人教网

学习分子原子有妙招

“认识物质的微观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并用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但很多同学都感到这部分知识难学、难理解,实际上只要同学们掌握了分子原子学习的妙招,就不难攻破这个难关了。

第一招 化抽象为实验探究

由于分子、原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很多同学对其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感到非常困难,教材上是利用实验和“活动与探究”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分子、原子知识的,如借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测得的苯分子图像和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让同学们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通过水的蒸发、品红的扩散等演示实验感受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通过家庭小实验体验分子间是有间隔的;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同学们亲自实践,探索分子的性质。还有教材中布置的家庭小实验,同学们一定要亲自动手做,如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的小实验,通过观察混合后的现象,从而借助宏观颗粒来理解微观粒子,逐步由直观形象形成抽象的理论概念。

第二招 化分散为归纳比较

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和性质时,同学们可采用归纳比较法进行学习。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把握概念的实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可比较如下:

概 念 化学变化区中是 否可 分 是否 独立 存在 构 成 所显 电性别情况 表 示 方 法 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变化。 分 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 子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能独立存在,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通过共用电有些能独立存在,并直接构成物质,且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一般有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三种粒子对形成。且纯净物中仅含有一种分子。 子构成。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用化学式(分子式)表示 用元素符号或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在化学反应中 联的表 现 表 达 系方 法 基 本 属 性 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个数,又可论种类。 体积小,质量小,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性质不同。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分子破裂 原子

第三招 化理论为联系实际

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学习分子、原子知识时,同学们要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问题。如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解释蒸发、热胀冷缩等现象,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墙内开花墙外香”、“太阳下晾衣服干得快”、“打气筒充气的原理”等都可用分子和原子的理论进行解释。

第四招 化微观为图形示意

由于微观世界是我们用肉眼难以看见的,在学习时若用粒子模型、图形来形象地表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可用大小或形状不同的图形表示原子,用这些图形的结合表示分子,如用“

这样,就将一些抽象的微观物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加深了我们对分子、原子知识的理解。

”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氢原子,则“”就可以表示水分子。在通电

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的过程则可表示如下

2008-10-28 人教网

我抓住了宝贵的生成性资源

燃烧条件的探究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

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接下茬”或是“冷不丁冒出一句”的情况出现,要是在原来,可能会被教师视为违反课堂纪律,但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情况应该被有心的教师捕捉为生成性资源而加以利用。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有些是我即将要进行的内容(我就把它设计成问题让大家思考),有些是九年级暂不让学生掌握的内容(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等等,处理好这些问题就会使学生有意外的收获,也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智慧。因此,善于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让这些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比执行教学预设更重要。

在做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时,我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刚刚开始,白磷就燃烧了起来,学生中已经有了惊叹声,我在等过一会儿白磷熄灭后继续往下讲课。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赶快灭火!”她这么一说,我的思想立刻快速地反应“新奇的想法!灭不灭?为什么要灭?灭完了怎么办???”还没有等我自己一一作答,我已决定——灭!反正后面要讲灭火原理。我拿起一只烧杯向白磷罩了下去,不一会儿白磷熄灭了,学生们也很满足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教材”的实验,我也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决定,于是我将烧杯拿开了,(由于刚才灭火时我就没有多想,现在又被“成功蒙蔽了双眼”),正要往下讲时白磷又燃烧起来,学生们一阵惊叹,于是我又将它罩住,白磷又熄灭了,(此时我已冷静下来),这样反复几次,白磷终于全部消耗,不再燃烧了。而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被我“改造得如此‘好玩儿’”,于是我们积极地探究了燃烧的条件,同时也得到了灭火的其中一个原理,当然也知道了白磷的着火点低在空气中可以自燃以及白磷要保存在水中等问题。课后,我为这次意外的收获而兴奋不已,因为重视了学生的一句话,不仅将预设的情境顺利地落实,而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创设了新的情境,是这次的课堂教学具有了灵活的生成性,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教师的评价 学生的动力

“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转化为一种持久的人生趣味的,就是成就感。”而学生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很多时候是在我们教师的帮助下、引导下完成的,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

情景一:练习液体药品取用的基本操作

教师:哪位同学上台来演示一下液体药品的取用,向试管里倒入少量的氯化钠溶液?

有不少学生举起了手,坐在倒数第二排的一个男同学跃跃欲试(想举手又有些不敢举)。

教师:黄小明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其他的同学请注意观察,希望找出他操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黄小明同学有些腼腆地走到讲台前,认真操作,并较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操作。

同学甲点评:他的药品没洒出来,这一点做得很好,但是他取下的瓶塞是正放在实验桌上的。

同学乙:他倒液体时,瓶口是紧挨着试管口的,而且试管的倾斜角度较好,但他倒完药品后,试剂瓶没有放回原处。

同学丙:???

教师:黄小明同学的操作是成功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刚才同学们都给他一一指了出来,希望其他同学在操作时也要注意。我觉得今天黄小明同学在操作中把最难的一点做的很好,我想许多同学有这样的感觉,在倾倒时药品的用量不好控制,大家看看他的取量很准确(约1~2毫升)。(教师举起试管)

有许多同学点头称是,其中坐在他旁边的一个同学在课桌下面向他伸出了大拇指。黄小明同学兴奋的脸都红了。

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课堂上他举手发言大胆了,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较浓厚的兴趣。

从以上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黄小明同学能在化学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在于他在化学课堂上获得了成就感。为什么他在教师这么一句话中能取得那么大的效果呢。我对其进行了分析。通过了解,该同学学习成绩较差,可以说没有教师能在学习上让他能够感受到成功,对于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来说,他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从哪里来?教师的说教只能是无源之水,显得很苍白无力,也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来调动他了。因此,我觉得要让教师的评价真正成为学生的动力,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善于捕捉机会,对学生做到适时评价。要做到这点也要求对班上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只有真正符合学生心理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因为不同的学生其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而不是单一的传授,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有许多机会等待着我们去捕捉,我们千万不能视而不见,不要觉得一句鼓励的话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2、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可信度。通俗地说也就是要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不能是一味地夸奖学生,要做到评价的客观性,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也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幽默,最好在这上面下功夫。我们平常所常用的“你很不错”、“你回答地很好”、“大家为他的回答鼓掌”等,适时地用一用还是可以的,切忌不能千篇一律,否则也就没什么效果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句好的评价要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确实很棒,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棒的”,特别是要让其他的同学也能这么认为,这样他的成功感何愁没有呢?他的学习就会动力十足。

3、教师让学生参与评价是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其意义而言,评价是一种对比的过程,评价是一种反思的过程,评价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评价一定要能给他人找出亮点,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做到对自己的完善,同时也才能给被评价同学以成就感。有时候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比得到教师的认可更具有意义。

情景二:教师课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哪位同学回答一下,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其中占总体积1/5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什么?)

大多数同学在下面小声地议论着,有些学生已举起了手。其中有个女同学(王春花)静静地坐在那儿望着教师。

教师:王春花同学你来给大家说说。

王春花站在那儿低着头一言不发,旁边有几个同学小声催促着。持继约半分钟。

教师:也许她还没考虑好,请先坐下。下面我们请另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说说??

课后她在作业本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老师,今天课堂上真的很对不起您。”我在后面写道:“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懂事,也很不错的女孩,老师并没有怪你。也许你害怕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以

后的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对自己的发展很重要,你要多利用机会煅练,我相信你一定会努力克服,并且一定会很出色。”

在以后的化学课堂上,只要能回答的问题她逐渐地举起了她的手,变得大胆了。有不懂的问题课后也会到办公室来问老师,而且经常向老师请教学习方法以及一些困惑。而且我针对其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鼓励,她在化学学习上取得了成功,越学越有劲,同时,她的性格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变得比较开朗了,与他人的交流也积极了。

通过以上事例,我对自己的评价研究做了一些思考:

1、评价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活动。只有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才能打动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学习优秀者,有不乏有特长者,这样的学生一般能看到自己的成就,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但在他们受到挫折后,也需要教师真诚的鼓励,他们才会永往直前。我们也会遇到差生,遇到性格有缺陷者,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他们也许更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赞扬与鼓励。在这种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并能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找到他的进步,对其做出肯定的评价,提出需改进的地方。让教师的情感交流与鼓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2、评价需循序而渐进。我在这里所说循序渐进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对某一个学生个体而言,我们不能指望一次评价就能影响其整个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一个保持的过程,学习的动力还需要不断地“加油”,因此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激励中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获得动力。二是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我们在实施评价时,对其效果估计不能理想化,只要我的评价能影响某几个学生就是有效的,再针对没有什么效果的学生想其他的办法,把我们的影响面逐步地扩大。

在现在的教学中,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手段,评价不再只是甄别和选拔,更重要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语言是最直接而且也是应用最广泛地交流手段,在教学中实施“语言的激励性评价”具有较实际的意义。要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教师语言的魅力,能使我们的评价语言成为学生永不衰竭的动力,就需我们的不断实践、深入研究和千锤百炼。

2008-09-18 人教网

实验反思的妙处

学生实验课,是老师们都觉得难以成功驾驭的课堂,通常是老师喊破嗓子,学生糊糊涂涂做实验,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凑热闹,重点知识及注意的问题没掌握,老师也白费劲,一节课下来,没什么收获。下面我对自己的一节学生分组实验课进行反思,让大家体会一下实验反思这个环节在分组实验课上的妙处。

学了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后,学生对怎样制取二氧化碳已有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自动手操作练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分组实验课,实验目的是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实验用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课堂设计为几个环节:复习旧课——明确实验目的、重点、难点——动手实验——实验反思。实验前老师把这四个环节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按环节进行,老师巡视指导,课堂中学生思考、讨论、相互合作顺利地完成实验目的,特别是在实验反思中,学生积极发言,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反思实验的成功之处,操作的正误,实验失误的原因等,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良多。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一、实验反思环节设计得好,在这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本节实验课的设计意图得以升华。实验反思,即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的失误原因进行思考,总结归纳,从中相互学习,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反思环节中,真正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自觉性、全面性、准确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验反思环节中,我说:“同学们,下面你们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反思,如果你实验失败了,请找失败的原因。先由第一组的开始。第一组的王明同学说:“我们组先收集不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反思后,可能是稀盐酸量不够,后来加了酸,就很快收集满了。”接着李小慧举手了,我让她发言,“老师,王明加酸时,手心没有向着标签。”我马上表扬了她的细心观察,并向全班同学强调“倾倒液体药品时,手心要向着标签,为什么?李小慧你来说说” 李小慧准切地回答出来了。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我逐一让他们回答,第二组的龙威反思到自己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结果因装置漏气,收集不到二氧化碳;第三组的林玲说他们组先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发现反应一会就停止了,后来换了稀盐酸才集满一瓶,每个组的同学都踊跃反思,在他们的话题中有些是我预想到的,也有连我都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等等。。。。。。,从同学们的积极反思与发言中,我发现了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已达成,重、难点也突破了。我暗暗庆幸,我没有自己去帮他们归纳总结,而是放手让他们去发现去思考,才有这节课的成功。这正是实验反思的妙处。

二、放手学生去实验。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不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变成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变得更加的聪明,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第一位的,课堂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能放手学生去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些都在学生实验反思中得以升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反思仅局限于本组,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他组的优点和缺点,相互指正,相互学习,实验反思会更有活力,效果会更好。

油条制作中的化学知识

油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传统的大众化的食品。它价格低廉、香脆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在上面的反应中,油条里还会剩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能可口呢?然而其巧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当面团里出现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其中的氢氧化钠变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的治胃病药“胃舒平”里就含有氢氧化铝,因此,有的中医处方中谈到:油条对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对某些胃病有一定的疗效,道理也就在此。

2008-05-05 人教网

小厨房大学问

别看小小的厨房,从食品的保鲜,到洗菜、切菜、烹饪、调味等处处有学问。

食品的保鲜主要采取低温条件,使食品的水分蒸发速度降低,减少与氧的接触,使其减慢氧化。具体来说,肉类食品,除低温保存外,还可用0.5%醋酸钠溶液浸泡1小时,也能保存数日。一般家庭可用食醋、纯碱加冷开水来代替醋酸钠。活鱼保鲜可在鱼鳃上滴上3—4滴30度左右的白酒,使鱼进入“酒醉”状态,可延长存活时间6—8小时。水果保鲜可用重亚硫酸钠、柠檬酸少许,加冷开水配成溶液,然后将完好的新鲜水果浸入此保鲜液,可放置数十天不腐败。关于蛋品的保鲜,常常采用石灰水贮存法,即把鲜蛋浸没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坛内即可保鲜。石灰水之所以能保鲜,一方面由于石灰水本身能杀菌,另一方面石灰水与鸡蛋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填塞蛋壳小孔,使细菌无法进入,还可减慢鸡蛋的呼吸消耗。

新鲜蔬菜含有大量维生素,摘后两、三天维生素约损失50%,积存时间越长,维生素损失越多。蔬菜烹调前应先洗后切,如先切后洗则水溶性维生素将通过切口溶解于水中。切后要尽快下锅,否则一些不稳定维生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破坏。

一般蔬菜的叶片中都含有叶绿素而显示绿色,而叶绿素的组成里含有镁元素,一般的蔬菜里也含有微量的有机酸。炒菜时用文火,势必延长蔬菜的受热时间,在锅盖盖严的情况下,有机酸难于挥发,它离解出来的微量氢离子跟叶绿素发生作用,把叶绿素组成中的镁元素取代出来,生成一种黄绿色的物质,炒出来的菜呈黄绿色,影响人的食欲。如果猛火快炒,有机酸在高热下完全挥发,叶绿素不受破坏,炒出来的菜就绿油油的。有经验的厨师,炒菜时总是用猛火快炒,炒出的菜绿油油的,既好看又好吃,而且VC损失可降低到最小程度。

调味品的添加顺序是有先后的,否则,色、香、味都会有所影响。调味品的添加顺序是以渗透力强弱为尺度的,渗透力强的后加。炒菜时一般先加糖,随后是食盐、醋、酱油,最后是味精。如果顺序颠倒,先放了食盐,便会阻碍糖的扩散,因食盐有脱水作用,会促使蛋白质的凝固,使食物的表面发硬且有韧性,糖的甜味渗入很困难。还有没有香味的调料(如食盐、糖等)可在烹调中长时间受热,而有香味的调料不可以,以免香味逃逸,味精的主要成分分为谷氨酸钠,受不了烹调的高温,只能在最后加入。

生活如万花筒,单单厨房的知识足以让你眼花缭乱。捕捉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8-05-05 人教网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规律,也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和重点内容,其具体应用相当广泛,几乎是每年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对它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十分重要。

质量守恒定律主要共有四种理解形式,即:

一、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注意是“化学变化”

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不包括物理变化。

例1:将100 g酒精和50 g水混后后得到150 g酒精溶液,由此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解析:酒精和水混合,这一变化虽然前后质量不变,但它在初中范围内认为是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注意是“质量定恒”

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它方面的守恒,如:“体积”、“重量”等方面不一定守恒。

如: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CO + O2

2CO2,这个反应前后都是气体,

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质量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质量是守恒的,从体积方面来看,在相同条件下是2体积的一氧化碳和1体积的氧气发生反应,只能生成2体积的二氧化碳,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相等。有的反应体积可能守恒。

例2:用A、B、C、D四个相同的封闭装置进行某物质在氧气中缓慢氧化实验。实验前用弹簧秤称重,四个装置的重量均恰好等于10牛。A装置留于本地观察,假设B装置运到月球称重,C装置运至南极称量,D装置在太空轨道上的神舟七号飞船上称重。结果A装置仍为10牛,B装置重量小于10牛,C装置重量大于10牛,D装置重量为0牛。由此说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一定守恒,你认为正确吗?

解析: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的质量守恒,而题中四个装置在实验前后称量的是却是重量。由于地球上不同的位置物质所受重力不等,月球重力约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太空为失重状态,所以重量当然不一定守恒,但是其质量是永远守恒的。

3、注意“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

这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不包括反应物过量的部分。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指反应后新生成的,不包括原先就存在的。

例3:11 g碳和33 g氧气充分反应,可以生成44 g二氧化碳,对吗?

解析:判断是否正确的关键,就是要看11 g和33 g氧气是否都参加了反应。由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可知,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可生成44份质

量的二氧化碳。很显然,33 g氧气并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要小于(11+33) g,即小于44 g。此题的说法是不对的。

例4: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为25 g,B为10 g,C为5 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 g,B为21 g,并有新物质D生成,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解析:本题的解题突破口是由题目条件确定利用第一种理解形式,关键是弄清反应物有哪些,生成物有哪些,以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很明显,A和C质量减少,为反应物。

A、C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是:

A:25 g-10 g=15 g C:5 g

B、D质量增加,为生成物。

B生成的质量为:21 g-10 g=11 g

由质量守恒定律,设生成D的质量为x。

则:15 g+5 g=11 g+x

∴x = 9 g

故反应中A、B、C、D之间的质量比为15:11:5:9

二、如果在封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不管反应进行如何,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这个可以看作是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扩展,由质量定恒定律发展而来,也不难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5:纯净的锌片6.5 g恰好和93.7 g稀盐酸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2HCl === ZnCl2 + H2↑可知,6.5 g锌可生成0.2 g氢气和13.6 g氯化锌,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锌溶液,如果反应在封闭容器中完成,反应前后质量始终为(6.5+93.7) g,反应后物质为氯化锌溶液和氢气,所以氯化锌溶液质量=(6.5+93.7) g-0.2 g=100 g,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3.6 g/100 g×100%=13.6%。

例6:现有100 g澄清石灰水和20 g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为2 g,求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后所有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与沉淀质量总和等于(100+20) g即120 g。所以过滤后所得溶液质量为(120-2) g即118 g。根据化学方程式: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可知,过滤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根据沉淀质量2 g不难求出生成碳酸钠质量为2.12 g,所以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2.12 g/118 g×100%=1.80%。

三、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相等

这实际上是质量定恒定律的基础,即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为什么守恒的原因。

例7: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可能含有C、H、O元素

解析:从燃烧产物水和CO2的组成来看,共含有三种元素,即碳、氢、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可知反应物中必定也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于可燃物是在氧气中燃烧的,即氧气中肯定含有氧元素,而且也只含氧元素,所以可燃物中就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而是否含氧元素就不能确定了。

解答:选C

例8:某有机物4.6 g完全燃烧,需耗氧9.6 g,生成CO28.8 g,水5.4 g,试判断该有机物中( )

A.只含C、H元素 B.只含C、H、O元素.

C.不只含C、H、O元素 D.不含氧元素

解析: 本题初看与例7差不多,学生很容易做错,实际上须通过计算来判断该有机物中所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有机物中含有C、H两种元素,关键是判断该有机物中有无氧元素和其它元素.计算可知:

8.8 gCO2中含C质量 8.8 g×

O质量 8.8 g-2.4 g = 6.4 g 5.4 gH2O中含H质量 5.4 g×

O质量 5.4 g-0.6 g = 4.8 g

∵产物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总和为:24g + 0.6g=3.0g<4.6g

∴该有机物中不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四、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不变,各类原子个数也不变

既然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当然原子种类也就不变了。各类原子个数不变,这实际上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也是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依据。

例9:黑火药是我国石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爆炸的原理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S + 2KNO3 +3C ==== K2S + N2 + 3X↑,则X的化学式是( )

= 0.6 g =2.4 g

A、CO B、SO2 C、NO D、CO2

解析:由题给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硫元素、钾元素、氮元素的原子数目均已守恒,反应物中还有3个碳原子、6个氧原子,生成物X显然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又X前有系数3,所以每个X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正确答案为D。

总之,质量守恒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上只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应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8-12-17 人教网

对金属与酸反应问题考查的常见题型的分析

在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考查中,其中金属与酸反应是中考的热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现将中考化学中的这一知识点加以整理,供同学们参考。

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1)对金属的要求: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2)对酸的要求:这里所指的酸并不是所有的酸,主要是指稀盐酸和稀硫酸。

金属与酸反应产生H2的规律:(1)质量为m,相对原子质量为M,化合价为+n(指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的金属与足量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x=nm/M

即:H2的质量=金属的质量×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2)等质量的几种金属与足量酸反应产生的H2质量与该金属的 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 的值成正比 ,该值越大,产生的H2质量越多,该值越小,产生的H2质量越小。

一、金属与酸是否能发生反应的判断

例1、(2005、日照市)下列化合物可以有金属和酸直接反应制取的是( )

A.氯化铜 B. 氯化铁 C.硫酸铁 D.硫酸镁

解析:在这里要考虑两个因素:①金属必须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前面;由于Cu排在H 以后,不能和酸发生反应,所以A错。②如果有铁,生成物必须是亚铁的盐。B、C中的Fe都是三价铁,也都不正确。正确答案为D。

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H2的问题探讨

例2、(2005、常德市)将一瓶盐酸分成两等份,并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再将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镁、锌两种金属,等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都有剩余。若镁、锌分别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用a、b表示,则a、b两者的大小关系是( )

A. a>b B. a<b C.a=b D.无法判断

解析:此题是盐酸相同,镁、锌两种金属质量相等,且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都有剩余,说明等质量的两份盐酸完全反应,根据盐酸的质量判断氢气的质量。答案是C

三、关于金属的组成判断

例3、由两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共20g,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共放出1gH2,试判断原混合物的组成不可能是()

A. Zn 和 Mg; B.Fe 和Mg ; C .Zn 和Fe ; D . Fe和Cu

解析:在每个选项中,首先假设20g全部为某一种金属,计算出与足量HCl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在两种金属中,如果有一种放出的H2质量大于1g,另一种放出的H2质量小于1g,则该组合就可能存在;若两种放出的H2都大于1g,或都小于1g,则该组合不可能存在。答案是:CD

四、关于天平平衡问题

例4、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盛有足量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稀盐酸的烧杯,调至平衡,然后向左边烧杯中加⒌6g铁,欲使天平再次保持平衡,应向右边烧杯中加入( )

A.6 g镁 B.⒌6 g铜 C.⒌4 g氧化钙 D.10 g碳酸钙

解析:左边烧杯中加入⒌6g铁,因为稀盐酸是足量的,⒌6g铁完全反应放出H2的质量为⒌6 g×2/56=0.2 g。实际上左边烧杯中增加了5.6 g-0.2 g=5.4 g,而铜不与稀盐酸反应,答案B错误;6 g镁放H2的质量为:6g×2/24=0.5g,增加6g-0.5 g=5.5 g,答案A不正确。答案D中10g碳酸钙放出CO2的质量是4.4 g,增加10 g-4.4 g=5.6 g,所以D 也不正确,故选答案C。5.4 g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CaO +2HCl=CaCl2 +H2O没有气体逸出。

五、巧用“守恒法”解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元素的质量守恒或某种原子(或原子团)的数目 和质量守恒,可以使化学计算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某金属样品4 g,投入98 g1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样品中杂质不与酸反应),生成硫酸盐12 g,求该样品中金属的质量分数。

解析:金属与硫酸发生的是置换反应,H2SO4中的“SO4”质量等于硫酸盐中的“SO4”的质量,样品中金属的质量等于硫酸盐中“金属元素”的质量。

硫酸的质量为98 g×10%=9.8 g

硫酸根的质量为9.8 g×96/98=9.6 g

金属元素即样品中金属的质量为12 g-9.6 g=2.4 g

∴样品中金属的质量分数为2.4g/4 g×100%=60%

[巩固练习]1.40 g镁、铝、锌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蒸发水后得到136 g固体,则反应过程中放出氢气的质量为( )

A.4g B.3g C.2g D.无法确定

2、(2006、青岛市)在已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然后在左右两盘的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锌粒和铁粉。下列现象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A.天平指针最终偏向放锌粒的烧杯一边 B.只有锌粒有剩余

C.天平指针开始偏向放铁粉的烧杯一边 D.只有铁粉有剩余

3、由金属镁和另一种金属组成的混合物6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反应完全后共产生0.2g氢气。则另一种金属可能是( )

A.铝 B.铁 C.锌 D.钙

4、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过量的Al、Zn、Fe、Mg反应,消耗的金属按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Al< Mg<Fe<Zn B.Mg< Al< Fe<Zn

C.Fe< Zn<Al<Mg D.Al<Fe <Mg <Zn

参考答案:1. C ;2. B; 3. C ;4A

2008-12-17 人教网

有关“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错例诊断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本身又由什么构成的呢?假如我们把一滴水进行连续无限分割的话,最后将分割成什么?人们借助越来越先进的设备,逐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让我们想象自己已经深入到物质内部,从微观的角度做一次愉快的旅行吧。

例1.有关水的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水元素组成

C.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D.水由氢气和氧元素组成

错解及出错原因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但水是纯净物,不含氢气和氧气,只是含有氢和氧元素。如果写出水的化学式H2O,对水的组成才会有正确的理解。若生硬地将化学式H2O分裂成H2和O两部分,就会误认为H2O中含有H2

解析 答案:C 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但是元素种类不变,通电前,氢、氧元素组成

水,反应后,氢元素组成氢气,氧元素组成氧气,恰好说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点评 物质都由元素组成。一种纯净物不可能由其他物质组成,只能由元素组成。

拓展延伸 食用酱油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前者用大豆、食盐等作原料酿制而成,后者用工业配料、色素、食盐等勾兑而成。配制酱油中常含有一种叫氯丙醇的致癌物质,化学为 C3H7OCl,则关于氯丙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丙醇由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组成

B.氯丙醇的每个分子中含有 10 个原子

C.氯丙醇由氯丙醇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D.氯丙醇中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3 : 7 : 1 : 1

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B.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

错解及出错原因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也有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汞、硅;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 ...

解析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要改变,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

答案:D

点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具有粒子的基本现在:都在不断运动,分子间、原子间都有间隔等,分子都由原子构成。

拓展延伸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气球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B.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变,是物理变化;而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

C.糖能溶于水、湿衣服能晾干、墙内开花墙外香都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双氧水(H2O2)和水(H2O)都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例3:写出下面氧元素符号周围数字“2”分别表示的含义:

(1)O2 ;(2)2O ;

(5)H2

错解及出错原因 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以及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所以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是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数目,这些原子已经成为一个分子中的.....

一部分,不是独立的原子。元素符号右上角一般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注意电荷数在前,正负号在后,一个单位电荷,数字不写。元素符号正上方用来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正负号在前,化合价的数值在后。

;(6)2H2O 。 .

解析 (1)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2)两个氧原子;(3)①两个氧分子;②每个氧分子中含2个氧的子;(4)①2个氧离子;②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5)水中氧元素显-2价;(6)2个水分子。

点评 元素符号的周围,如前面、右下角、右上角、正上方都可能出现一些数字或符号,他们的特定意义,是专属于化学的表示方法,应得到充分重视。

例4:现有氧化镁、空气、氧气、红磷、二氧化碳、氯化钠、水、氯酸钾八种物质中:

①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

②属于单质的是(写化学式)_________;

③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写化学式)____________;

④含有氧分子的是_____________;

⑤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 。

错解及出错原因 混合物和化合物很容易混淆,混和物是指含不同种物质的混和体,如空气中喊有氮气、氧气等;化合物首先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且内含不同种元素,如氧化镁中含有氧和镁两种元

素。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区别在于: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则是指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即可。

解析①属于混合物的是空气 ②属于单质的是O2 、P

③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写化学式) MgO、 CO2 H2O KClO3

④含有氧分子的是空气、氧气,⑤属于氧化物的是MgO、 CO2 H2O 。

点评 按所含物质种类,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在纯净物中按所含元素的种类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掌握好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助于对化学的学习和理解。

拓展延伸 下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混合物的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表示化合物是 。

拓展延伸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气球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B.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变,是物理变化;而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

C.糖能溶于水、湿衣服能晾干、墙内开花墙外香都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双氧水(H2O2)和水(H2O)都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拓展延伸 食用酱油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前者用大豆、食盐等作原料酿制而成,后者用工业配料、色素、食盐等勾兑而成。配制酱油中常含有一种叫氯丙醇的致癌物质,化学为 C3H7OCl,则关于氯丙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氯丙醇由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组成

B.氯丙醇的每个分子中含有 10 个原子

C.氯丙醇由氯丙醇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D.氯丙醇中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3 : 7 : 1 : 1

2008-09-25 人教网

化学式计算中的假设策略

化学式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化学式计算题若按照常规的方法求解,不仅过程繁琐,计算量较大,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如果我们转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假设策略,常常能化繁为简,巧妙解题。

一、极端假设

极端假设就是将混合物的组成假设为多种极端情况,并针对各种极端情况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例1.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CO2、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0% B.30% C.50% D.70%

解析:本题采用极端假设法较易求解,把原混合气体分两种情况进行极端假设。

(1)假设混合气体只含N2和CO。设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则12/28=24%/x

x=56% ,则混合气体中N2的质量分数为:1—56%=44%

(2)假设混合气体只含N2和CO2。设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为y,则12/44=24%/y

y=88% ,则混合气体中N2的质量分数为:1—88%=12%

由于混合气体实际上由CO、CO2、N2三种气体组成,因此混合气体中N2的质量分数应在12%~44%之间,故符合题意的选项是B。

二、中值假设

中值假设就是把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量值假设为中间值,以中间值为参照,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巧妙解题。

例2.仅含氧化铁(Fe2O3)和氧化亚铁(FeO)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3.1%,则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

A.30% B.40% C.50% D.60%

解析:此题用常规法计算较为复杂。由化学式计算可知: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0%,氧化亚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约为77.8%。假设它们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各为50%,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应为:(70.0%+77.8%)/2 =73.9%。题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3.1%<73.9%,而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因此混合物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应大于50%,显然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三、等效假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e9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