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更新时间:2023-12-22 04: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专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

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即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这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相关图片)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观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回忆的结果。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则主张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

从西方古代柏拉图的“回忆说”到中国古代孔子“生而知之”、孟子“良知”、“良能”的观点,再到西方近代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康德的“先天认识能力”都是先验论的不同表现形式。

请学生想一想自己头脑中的认识是否跟先验论主张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么,你认为先验论主张是否正确?有无合理性?说明理由。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合理性:唯心主义看到了认识形式对于现在的个体人来说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先于个人经验的特征,先验论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即认为人的认识形式对感性材料具有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的作用。但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它是人类在亿万年的长期反复实践中内化、积淀而成的。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形式不是先验的,是建立在物质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从而把认识神秘化了。

2、理性认识

感觉和经验是认识的起点,但认识不等于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它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

3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自身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或词组抽象概括感性事实的理性表达方法就是概念。提出一个有分量的概念常常意味着认识上的突破。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例如,“苹果是水果”,就是一个判断,它肯定了苹果与水果之间的联系,即苹果是水果的一种。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判断组成推理,已有判断叫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在推理过程中必须前提真实,逻辑正确,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

理性认识这三种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都各不相同。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人们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凭感觉器官不能把握到的东西,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到。理性认识对事物的反映,虽然不如感性认识具体形象,但它更深刻、更完全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有区别,但两者并不是互相隔绝,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统一起来的两种认识形式,或者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4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二、认识的本质:实践沟通感性与理性

视频资料: 邓小平在1978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原声段

讨论的伟大成果就是在全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政治上确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揭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字幕:邓小平“实事求是”题词)

可见,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极端重要性。那么,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论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回答的问题。

(一)认识的本质:反映与建构 1、认识的本质与结构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世界的能动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接受、选择、变换、处理和反馈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没有客体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一定的客观对象规定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实践认识论将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感性与理性统一了起来。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这一原则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纯精神的活动,否定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彻底的唯心主义也主张可知论,但由于它把思维和存在看作是一个东西,因而也就取消了人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或不能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成果持怀疑态度。其错误在于贬损人的理性,在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

5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所以,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为了深入理解人对世界的反映活动是如何实现的,需要了解认识的结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表现为这两种活动在要素和运作方式上的相似性、一致性,两者的基本要素都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工具、手段等,都是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相互作用。

人的认知结构: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加工输入信息的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尺度等等)。

2、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感觉和经验是认识的起点,但认识不等于反映。

第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反映过程也是信息的交换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第二、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离不开建构。建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由于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组织或重构不能脱离自己已有的思维结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结构、思维定势又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认识应向实践开放,认识的主体应以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成果,从而实现主体对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所谓解放思想,也就是“换脑筋”,主要的就是要更新思维结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这样才能使认识跟上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导入:请学生想一想下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西红柿原产于美洲,但当地人一直怀疑它有毒,取名狼桃而不敢吃。直到18世纪法国有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定尝试一下。据说,这位画家在吃时,就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但画家不但没死,反而第一个品尝了西红柿的美味。

6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那么,实践对认识还有哪些作用?怎样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T】

认识只能来自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第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的这段名言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客体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体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视频资料: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T】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表明,认识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实践,是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才推动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向全面发展。

第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第二,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

7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发展水平制约的。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T】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如果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用它来指导实践,这种认识就失去了价值;而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PPT】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

视频资料:科学实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归宿(目的)都离不开实践。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正如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三)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把人们的思想变成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使主观思想转化为客观现实的过程。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改造世界,才能实现其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重视理论,正是因为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能够提高人们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给实践指出明确的方向和道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

8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知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东西,而实践面临的情况总是具体而复杂的。因此,理论要有效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必须和实践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确立实践方案。理论要付诸现实,必须制定出既能体现一般理论,又能反映主体需要的可能的实践方案,包括实践计划、措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把实践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必须把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目的和方式用适当的方法教给群众,把实践和群众的利益、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群众才能成为自觉自愿的实践主体,理论也才能转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如果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可以说认识运动就算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并没有终结。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空间上,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在时间上,事物发展的这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转变也是无限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毛泽东对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作了如下的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类的认识运动辩证发展的全过程。

三、主体的能动性与认识的有限性 (一)主体与客体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9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体一般说来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形式。个体主体是个人。个体主体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主观上,它要受到个人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政治态度以及生理状况的制约;在客观上,它又受到个人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的限制。集团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利益、规范等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体,也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群体,如民族、阶级、政党,科学家集团等等。人类主体是指全人类,个体主体和集团主体都是类主体的局部。由于人类经历着历史发展和世代延续,因而类主体就其本性和可能来说是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的,当然,处于任何历史发展阶段的类主体的认识能力也仍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仍然是有限的。

2、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并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客观事物。

客体和客观事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客观事物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事物,而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到人的认识领域时,那它只是自在的客观实在,因此只有与主体发生一定的认识关系,这时客观事物才具有认识客体的实际意义。认识客体同认识主体一样,也具有多种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二)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

实践: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也就是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主体是改造者,客体是被改造者。主体把自己的思想、目的和本质力量物化为现实的东西,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对象,按照自己的目的实现对客体的改造。与此同时,主体把客体的特性、本质和规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等,主体自身也得到改造。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客体的改造和主体的改造是统一的过程。

⑵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就是认识关系,主体是认识者,客体是被认识者。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是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为前提条件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总是服从于主体对客体改造的需要;同时,主体反映客体只有通过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10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⑶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即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效益性,是客体本身的功能和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起因于主体的需要,但满足这种需要的物质载体是客体及其属性。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中所产生和实现的。

需要阐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有一些具体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环节示意图)

个体在提高学习能力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主体的生成

文明的诞生唤醒了主体的觉醒,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的主体性觉醒,人类精神生命的成长,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浑沌和几千年的蒙昧之后,才走向了自觉与自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历精神的“断奶” ,才能成为真正的认识主体。

哲学作为探寻人的存在根据的学问,自然要从人作为主体的性质出发来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但人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澄明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而对人作为主体以及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就因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最初结论:我存在。(人的发现);扩展结论:我作为一个思想物存在。(思想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特征);增生结论:思想物进行怀疑,肯定,否定,理解,意愿,感知;最后结论:理智是自我(心灵)的本质特征。

11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认识的有限性

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多少是可靠的、确证的?从感觉得来的经验,从书本得到的知识,从社会得到的价值,是否经过理性的审查?

1、未知、不确定的世界

目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仍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它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和危机。我们的认识也没有形成终极边界,我们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2、书本、课堂和他人的知识和价值,都需要重新审视。 (1)整理知识的苹果箱 (2) 质疑前人的知识 (3)正确认识自我与世界

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或者夸大或者缩小,就会造成自负或是自卑。正确认识自我与世界,警惕自负,战胜自卑

在不清楚明白知道某件事为真之前,就绝对不要接受它。换言之,即谨慎地避免卤莽和偏见,并除了那呈现在我的理性之中既极清晰明了,而又毫无怀疑余地的事物之外,不作任何其它的判断。——笛卡尔:《方法论》

第二讲 真理与价值

本讲主要内容: 一、真理及其属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案例: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 :“我像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有无数个像苏格拉底、布鲁诺一样的伟大科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什么是真理呢?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

12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有效地改造世界,追求和实现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生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和理想目标。人为什么要追求真理——美好生活的需要。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是真理。

真理具有三个根本特点,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有时直接称为客观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PPT】

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如下含义:

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一元真理论”。

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客观事物本身就是真理。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如长江、长城等,无所谓真理,只有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为真理,错误的认识为谬误。如果把真理同真实混为一谈,就等于取消了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讲三点) 案例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13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度。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提问:究竟哪个是科学真理呢?如果都对,那么不就有三个真理吗?

案例点评: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哲学道理。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呢?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又叫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一切被我们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它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能被推翻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真理的相对性又叫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而不可能穷尽它的一切部分或方面。承认了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承认人们的认识有待于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而不可能达到最终完成的形态。承认了人们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第三,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其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见书74页)

总之,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发展过

14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程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千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无限发展过程。与绝对主义相反,相对主义则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随意地看待真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践,把普遍真理当成万能的公式,随意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则把局部的经验绝对化,同样堵塞了真理发展的道路。

那么,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1、谬误的含义

谬误和真理相反,它是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一个是正确的反映,一个是歪曲的反映,界限是分明的,不能混淆。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对在特定条件下的认识,说它“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又对又不对”,这就陷入了相对主义、诡辩论和怀疑论。

2、产生谬误的根源: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在认识上不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而凭主观想象任意附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添盐加醋。有个民间故事说,一天,皇帝外出狩猎,他在车马劳累之中呛了一口风,咳嗽了一阵子,吐了一口痰。恰巧,这口痰吐在一张麻布片上。随从侍卫一看慌了神大喊,

15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提问:价值同主体的需要密切相关,而主体的需要是不同的,能否得出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比如,不同的阶级由于其阶级利益的差异或对立,势必会影响其对涉及阶级利益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事物的评价,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但是,这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三)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1.真理与价值是反映主客体之间二重关系的哲学范畴

(1)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着通过实践—认识而实现的主观向客观的不断“接近”,是客体在主体中实现自己、映现自己的一个结果

(2)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的特殊效用关系,标志着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主体对客体发挥能动作用,并在客体中映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一种表现

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它不应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上,还应深入到人的心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乃是一门精神科学、价值科学,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的理论。应有(价值)和现有(真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转换的中心枢纽,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意义就在于使哲学成为了人的科学

2.真理与价值问题的当代境遇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本身),追求

21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发展的历史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矛盾性

①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人的生活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

②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目的性是价值原则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

③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由不同的价值关系和价值原则

3、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 (1)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作为同一人类活动两方面的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二者各自的规定性及要求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并通过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涵。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对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表现

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又是相互适用的;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这相互之间的过渡;真理与价值的检验方式具有一致性: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价值的根本途径,

22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真理与价值是否达到了具体的统一,归根到底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优化认识结构,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它追求的是一种真。

内涵: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人文精神: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它追求的是一种善。

特点:人文精神具有对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评价性和批判性。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人文精神具有民族性。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1)当人们真正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理智的思考面临的严峻现实时,强烈的科学精神和规律意识容易把人们引向高尚的境界。同样,科学的神奇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获得精神享受,感受科学之美,欣赏自然的奥秘,体验创造的快乐。

(2)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二者比翼齐飞。科学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在人类精神世界当中,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结合,这样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使人类得到更好的发展。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分析思考:如何拓展个人的人生境界?

23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考题:

1、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1882年6月8日《自然界》,拉伯克)。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页)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CNIC)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05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2位。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日益深刻地受到影响。(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6页)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3、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参见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24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第二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5、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5 吉 首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讲 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dr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