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说法》经典影评10篇

更新时间:2023-12-12 10:00:01 阅读量: 观后感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官方说法》经典影评10篇

《官方说法》是一部由路易斯·普恩佐执导,赫克多·艾戴里欧 / 诺玛·阿莱昂德罗 / 丘丘娜·比利亚法尼亚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惊悚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官方说法》影评(一):导演说

影片导演普恩索在谈到本片的拍摄时曾对记者说过:阿根廷一直有两种历史,一种是真实的历史,真正的说法,另一种是当局通过严格审查所公布的歪曲的历史,官方的说法。我们是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尽管我们无力止住往后转的历史车轮,但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了造成浩劫的帮凶。我们必须分析一下,我们是怎样允许发生这一切的。

《官方说法》影评(二):养母寻找生母

最后妻子发现女儿是被政治迫害的女人生下的,丈夫知道真相。然后碰到女儿嘉比的奶奶,给她看被迫害的女儿小时候的照片长得很像,带她回家见自己丈夫,丈夫要赶奶奶走,看到嘉比不在,以为妻子把嘉比给奶奶了,不听妻子解释说她在他妈家,把妻子狠打了一顿,然后电话响了是他妈打过来的,原来嘉比真的在她那,妻子对他失望,离开了家,他知道家庭可能破裂了,流下了眼泪。

《官方说法》影评(三):历史,冒号:

还是那个经验,一旦关联历史,立即厚度斐然。

作为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从主题到表演算是中规中矩,抢眼的是小女孩,尤其是最后在电话里对着爸爸妈妈唱的那首歌,可爱的我无地自容。

最后的殴打妻子尤其是夹其手指的情节显得突兀与过分,但怎么说呢,有时唯其如此方能印象深刻,否则,都是流于观者意识之内的东西,就很难不被判定为平庸。

全片最大的问题是缺乏高潮,过于平均化的推进,又没法国式的轻巧,就显出弱来。

《官方说法》影评(四):[Last Film I Watched] The Official Story (1985)

English Title: The Official Story

Original Title: La historia oficial

Year: 1985

Country: Argentina

Language: Spanish, English

Genre: Drama, History, War

Director: Luis Puenzo

Writers:

Luis Puenzo

Aída Bortnik

Music: Atilio Stampone

Cinematography: Félix Monti

Cast:

orma Aleandro

Héctor Alterio

Chunchuna Villafa?e

Chela Ruíz

atricio Contreras

Hugo Arana

Guillermo Battaglia

Analia Castro

María Luisa Robledo

Floria Bloise

Aníbal Morixe

Jorge Petraglia

Daniel Lago

Agusto Larreta

Laura Palmucci

Leal Rey

Floria Bloise

Lidia Catalano

Deborah Kors

Carlos Weber

ablo Rago

Rating: 7.6/10

《官方说法》影评(五):集权的污痕

卡嘉躲开嬉闹的男孩,把自己关在房中,轻哼童谣,摆弄着洋娃娃。一切都是那样柔和,甚至是过于安静了,隐隐觉得总会发生些什么。

忽然,一声巨响,被门砰地踹开。男孩们拿着玩具枹冲了进来。卡嘉吓哭了,依偎在妈妈怀中,寻找安慰。

这突如其来的创入,着实也把我吓得一哆嗦。

导演有意地制造这样一种极端的情绪上的冲突,其实是在隐喻。军政府统治时期,为了肃清"反动者",他们就是这样破门而入,打匝抢掠,撕裂了多少原本平静温馨的家,留下了哭泣,瘦弱无力的挣扎。

"我的身体里像有什么东西碎了。"朋友和丽塔蜷在沙发上,读着往日的信,肆无忌惮地笑,那般开怀,像要极力藏起往日的悲伤。朋支曾被军政府抓捕入狱,受到非人的折磨。"我竟期待他们的奸污,那样,至少能有与人接触的机会。"许多孕妇在关押期间流产,乃至死去。卡嘉就是丽塔丈夫从监狱里抱回的婴儿。她的亲生父母,照片上笑得那般灿烂的年轻人,都在肃清时期,从这世间,被悄无声息地抹去。在那样的镇压之下,没有人是安全的,他们说你是"反叛分子",你就是!

身为大学讲师的丽塔,是既得利益者,理应维护政府的利益。她穿过举牌示威的人群,他们要求找回在肃清期间失踪的亲人。丽塔一直不愿相信那段残暴晦暗的历史,在课堂上,她批评发表"反动言论"的学生,命令他们,不能质疑教科学上的陈述。

可是,面对日渐长大的女儿,母爱的本能令她无法抹去心底对那个不知名的女子-卡嘉亲生母亲的欠疚。丽塔主动寻找,真相慢慢在眼前浮现,直到看到那对年轻人的照片,听着卡嘉外婆泪水涟涟的讲述,她才终于不得不相信“官方说法”里邪恶编织的虚假与隐瞒。

唯利是图的律师丈夫一直不希望丽塔明了真相。丽塔把卡嘉送到奶奶家,与丈夫谈判。当得知女儿不在,丈夫竟向丽塔挥起拳头,将她的手放在门缝里,奋力挤压。丽塔呼喊着,喊痛求饶。这样的镜头设计,就仿佛是昔日折磨“反动者”场景的再现,而那里的酷刑不会停止,必得流血,以死亡做结。

影片的表现是很含蓄的,镜头的与剪接经常在你快要读懂之前,戛然而止。毕竟,那样非人的历史污点,谁也不想,而且也不愿在荧幕上真实还原,太过血腥残暴,当然还有政治审查的原因。

隐喻着,徐徐展现,你竟无法获知明确的信息,只是随着故事的推进,体察到那些不可轻易言说的隐晦与伤痛。

丽塔最终给那个在试卷上发表反对意见,直书真相的学生判了高分。她承认了,官方说法里掩藏着别有用心者的歪曲与掩盖。官方让人们闭嘴,维持着表面上的平和,而内里却早已溃烂不堪。

面对丈夫的挽留,丽塔轻轻关上门,她要离开,彻底同暴行,同虚假告别。

真相残酷,毁了她的生活,但如果掩盖着,听任官方的说法,就仍会有千万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千万个失去丈夫的妻子。

大喇叭里放着国歌,集权之下的谎言,你无力抵抗!所以,悄无声息地,你我都充当着剥夺他人生命的帮凶。那一滩凝固的奶渍,缓缓流动着的,是你我都擦不掉的污痕。

《官方说法》影评(六):历史老师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写于2002)

爱丽斯来自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可爱的女儿佳比,事业有成的政府人员丈夫罗伯特和负责的保姆。就在这个温馨的家庭中开始了“女儿的故事”。

爱丽斯的身份━━ 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她教学严格,相信历史。可她处于1983年的阿根廷的历史课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持怀疑态度的学生,也正是这些学生认为历史是由屠夫编写的态度影响了爱丽斯,使她这个佳比的养母开始怀疑佳比的生母是否与失踪者问题有关,佳比是否真的由生母相送。而造成爱丽斯寻找真相的原因还来自高中同学安娜、文学老师明利斯和五月广场上的示威人群。

罗伯特的身份━━ 一个事业有成的来自上层社会的人士,并且深爱着他的家庭。也许出于运气好,他从1976年跟上了军政府,成就了现在的人生。当然这也使得他同持左翼观点的父亲和弟弟有极大的分歧。然而故事在1983年,军人统治结束前夕。阿尔法斯的上台必将改变罗伯特的命运,所以他也忧心忡忡。

明利斯的身份━━ 爱丽斯的同事,中学的文学老师,学生们喜欢的思想进步的先驱。而由于课时的安排,“文学和历史总是见面”。明利斯于爱丽斯从矛盾的双方到相互体谅并一同寻找真相。

安娜的身份━━ 爱丽斯的高中同学,1976年军变后由于政见不同遭到流放的妇女,她目睹并亲身体验了独裁者的残暴,是使爱丽斯了解失踪者问题的第一人。

佳比的身份━━ 在故事发生前,爱丽斯所相信的名副其实的女儿,不过是由于自己的不能生育而按照正规程序领养的女儿。故事发生后,爱丽斯所怀疑的名“负”其实的女儿,开始找寻佳比领养的真实过程。

整个片子的发展也就是爱丽斯心理的发展,从一个顽固守旧的历史老师到高中聚会后对佳比身份的怀疑再到目击五月广场游行后的震撼最后到义无反顾地对真相的寻找。她也曾考虑过如果知道真相将会给家庭带来的灾难,于是有了犹豫,她去教堂告解,神父告诉她不要放弃上帝赐予她的东西。而与佳比祖母的相见使她彻底选择了真相,在见面中佳比祖母提到了佳比生母的故事:“一个邻居说看到他们被带走,说那场大火不是故意”,在历史上那场大火是一个发生在弗罗伦斯的阴谋。

爱丽斯了解真相的后果和代价必然是导致家庭的毁灭,罗伯特无法接受爱丽斯的转变,他说的没错“佳比已经失去一位母亲,你还想让她再失去一位吗?”可爱丽斯已经无法接受这个充满谎言的政府给她带来的痛苦,她宁肯选择抛弃她深爱着的罗伯特和佳比。她把佳比祖母带到家中,见到罗伯特,“I brought her because I want to know if Gaby is her grandchild, or someone else’s grandchild, or the grandchild of someone who hasn’t the strength to walk around the plaza with a poster.”可见爱丽斯的立场已经完全脱离了罗伯特这边的中产生活而加入了五月广场上游行群众。

最终罗伯特忍无可忍地打了她,在爱的最痛苦的时候她终于选择了离开。

《官方说法》影评(七):历史没有真相

在黑泽明的影片《罗生门》中,一个既定的事实会在不同的参与者口中出现不一样甚至相反的表述,这是人性的自私狭隘使然,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过滤重组。推而论之,如果一个人会因自己的利益而去刻意隐瞒事实的话,那么一个利益团体,一个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府就更难免会刻意粉饰、隐藏甚至抹煞事实。

影片主角阿利西亚是阿根廷的一个高中女历史老师,生活富裕幸福。作为一个历史老师,阿利西亚从不怀疑她所教授的历史的真实性,并觉得会让她的学生们了解历史,进而了解世界。她也相信其他人的生活也和她一样幸福。但事实是,那些因政治迫害而失去爱人、孩子的人在向阿利西亚表明,在阿根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她一样幸福,而阿利西亚的学生们也比她更了解历史的真相。阿利西亚无法相信她所生活的幸福国度里会有人受到迫害,就像统治者总会自欺欺人地发表一些国民收入数据或者幸福指数;阿利西亚也不能忍受学生们对她教授的历史的挑战,就像统治阶级一向厌恶那些敢于质疑他们宣扬的的意识形态的声音。

然而当阿利西亚从她朋友口中听到她所遭受的政治迫害和人身伤害时,阿利西亚才隐约觉得历史也许真的不像书上讲的那样,此时的她也才逐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罪恶,于是她开始四处去探询自己养女的身世,质疑丈夫是否用金钱从政治犯那里买来女儿。在阿利西亚一步一步追寻养女身世时,影片也在慢慢的凸显阿根廷国家政府的残酷,阿利西亚也警觉到自己中产阶级的身份可能也在无形中压迫着弱势群体。然而,阿利西亚的醒悟是无法被自己的丈夫容忍的,他就像一个政府的代言者、维护者,不容许任何人的怀疑,这就如同那些高高在上掌握着国家命脉和人民命运的统治者一样——他们总是不容许任何“反叛”。

最终,阿利西亚还是走上了一条“反叛之路”,她找到女儿的家人并打算把女儿还给别人,从不给高分的她给怀疑历史的学生打了满分??????直到影片最后,阿利西亚和丈夫发生激烈冲突而出走,彻底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可以说影片中的阿利西亚代表的正是所有被当权者的历史蒙蔽的人,而她的醒悟和反抗也是每一个洞悉了历史的谎言的人应该走的道路。通过阿利西亚,影片也许在告诫我们:历史的真相可以被蒙蔽,但追求真理的善良的人们总是要和那些谎言诀别,去找寻一片湛蓝纯净的历史的天空。

然而,历史的经验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历史的天空不会有纯净的蔚蓝,揭露谎言的永远只是另外一种谎言。试想,如果影片中代表着反动的阿根廷政府被推翻,那么谁又能保证重新确立国家秩序的政府不会恶意诋毁迫害过他们的政府、扭曲以往的历史呢?谁又能保证没有另外的一部《官方说法》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官方说法》这部意识形态明显的影片在奥斯卡、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重要国际电影奖项的评选中都得到大奖,这难道不是在用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肯定而去否定另一种意识形态?这难道不是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姿态鲜明的意识形态宣传?我们被告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历史从来都不是为大多数的人民而写,也不会由得人民去书写。

也许这部影片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它揭露了什么、反映了哪一种意识形态,影片最后定格的那个画面才是影片真正的意义之所在。影片最后,不知情的女儿嘉比坐在摇椅上唱着歌,安详、美好。此时的嘉比是一个不知情者,对父母的争吵不知情,对自己的身世不知情,对真正的历史不知情,她摇曳、无辜、宁静、纯洁,也许她代表着所有无辜善良的人们,代表着那些在所谓的历史的真相面前迷惑的人们,代表着被历史愚弄而不自知的人们,代表着在纷繁的意识形态和政权更迭下唯一的本真??????她只是静静地唱到:“在遗忘的土地上,我走了三步,迷路了??????”。

《官方说法》影评(八):刺痛于后之后觉

历史是无尽 的发展,无论对于整个社会还是每个细微的个人而言。对此,每个人似乎都只是沧海一粟。平凡的人们面对“历史”这一伟大的造就,往往有三种状态:先知先觉、紧跟潮流、后知后觉。阿根廷电影《官方说法》就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展现了沉重的历史对于渺小人物最致命的打击,这不是一种思维的觉醒,而是一种被宿命感包围之后的无能为力。影片通过对女历史老师艾丽西对于自己养女身份的追索,从而对自己所身陷的历史与现实感到了极大的恐慌,同时女性的独立意识也随着这种变化的加剧而觉醒。最终她放弃了在外人看来美满的家庭,终了,也无法让人看出对于艾丽西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艾丽西就是历史中的“后知后觉”者,尽然她是一名严谨的历史老师,可是对于自己所真正处在的这个世界,她却缺乏着专属于自身最真切的体悟。一方面,作为成功丈夫的妻子,她的在家庭中的存在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她的丈夫从不会也没必要过问她在学校的工作,相反,艾丽西却要每天听到来自丈夫罗伯特对于公司事务的牢骚;另一方面,自己身处的环境也开始让她不安,尤其是自己从朋友口中得到的信息,让她开始无尽的追索自己养女的身份。所以她对于自己的思想的解放和对于自己所要真实的渴望并不毫无来由的,这一切,似乎是冥冥之中已经为艾丽西都准备好了:她的家庭看似美满的表面掩盖了实则空洞无比的内在让她坐立难安,她的学生对于历史的拷问也让她的传统认知开始动摇,她周边的朋友家人对于这个社会的不安和控诉更是令她感同身受……于是最后的爆发就是她的离开,正如结尾她的女儿唱的那首歌:“因为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影片一开始的第一场戏是艾丽西所在学校举行的集会,会上老师与学生们一同肃立奏唱阿根廷国歌。这场戏的第一个镜头是特写了学校播放国歌的几个大喇叭。喇叭其实就是统治阶级的喉舌,尽然他们歌唱的是祖国,可是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存在,这些无不都是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教化。如此看来,那几个大喇叭竟有些令人不寒而栗。学校的教学生活对于艾丽西来说是她自身独立意识觉醒的一剂重药,尤其是学生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和对于历史课本的质疑,尤其是那一句:“历史都是暗杀者写的。”完全击溃了艾丽西思想中旧意识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切都令艾丽西这个向来中规中矩的历史老师感到颠覆。可是,也正是这种颠覆造就了她自己最后的觉醒,以至于她会欣然的给那个顶撞的学生A的成绩。由此可以看出,在片中学校的这个环境可被看作艾丽西自身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对于固有意识形态的挑战和抵抗的强力催化剂。正是这样激越的对抗,才产生了可以向前航进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影片从艾丽西在学校的教书工作,紧接着延伸到她的家庭生活。影片在表现她的家庭生活的时候,着重的笔墨在于表现她对于孩子和丈夫的微妙情绪。片中有一首贯穿始终的歌,就是被她的养女嘉比反复唱到的:“在遗忘的土地上,我走了三步,迷路了。”这首歌的歌词完全是在描绘女主角艾丽西的思想与情绪的变化。在描写家庭生活时,有这么一场戏深刻的暗喻了影片所表达思想,就是嘉比的生日聚会时温柔安抚娃娃的嘉比被男孩子们的暴力游戏吓得惊叫不止。就像是男孩的游戏永远是让女孩无法接受的,因为男性所代表的总是暴力和战争,然而对此女性却无法代表雅典娜的智慧,反而沦为男性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的附属品。这一点上其实深刻的刺痛了艾丽西逐渐觉醒的自我,在片尾,罗伯特因为担心艾丽西把嘉比送还给亲人而对艾丽西暴力相向。至此,艾丽西又一次被这样的现实境况冲击,于是,她选择了嘉比所唱的那首歌歌词里最后的一句:“因为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影片的中的所有一切元素其实都在为艾丽西自我觉醒和对现有意识形态的抗争意识的产生做铺垫,最终完成她自己新的选择。比如片中还设计了艾丽西去教堂做忏悔,可是,就是这么一次简简单单的忏悔,她自己崛起的独立意识都不可控的和神父发生碰撞,甚至表露出对于上帝的怀疑。其实,上帝似的信仰只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安慰,出于对现实的回避和对过去的遗忘。觉醒的人是痛苦的,他们的痛苦在于他们可是了脱离于上帝似的信仰的执着,而回归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艾丽西之于历史,之于这个国家固有的意识形态,之于伪饰上帝的光辉,都是后知后觉的领悟,这样便是痛苦的。不过这样也是幸运的,因为至于像她的丈夫罗伯特那样依旧不可自拔的人们,她算得上是先知先觉的。因为,历史虽然然让所有人感到宿命包身,可是它还是默默的选择了一些人去开辟未来。我想,艾丽西便是开辟未来的那群人中平凡而又特别的一位。

《官方说法》影评(九):阳光底下藏不住秘密——评《官方说法》的反意识形态

美剧《Lie to me》中有这样一句话“真相与快乐,不可兼得”。当历史真相与国家机器对峙时,个人该何去何从?是选择阴影下看上去很美的假象还是选择阳光中或许存在过的血淋淋的真实?路易斯.普恩佐借《官方说法》给出了他的答案。

如果说法律、军队、监狱等强制性国家机器是以一种直露的权力形式来镇压暴乱与威慑民众的话。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采用的方式则明显柔和的多,它通过一种表面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说法在潜移默化中向人民灌输主流价值观、政府意志等一切合乎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有人说,若想毁灭一个国家,首先要毁灭这个国家的历史。但是,历史仅只是是被外来势力所毁灭的吗?《官方说法》就此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命题:本国政府的历史诠释就是确然无误的历史真实吗?恐怕并非如此,相反,政府给出的“官方说法”有时恰恰蒙蔽了历史的真相与民众的眼睛。

片中一开始就是学校喇叭的特写,喇叭如同是政府教化的工具,虽然师生随着广播中的国歌高唱“自由,自由,自由”,但是自由更大程度上单单是人民的愿望,而不是人民的现状。主角阿莉西亚作为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在此时充当的无非是政府的传声筒。影片借助于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与其心理历程的转变完成了主题的表达。中产阶级的阿莉西亚生活富足,家庭美满,一切看起来都无可挑剔的幸福。所以,当学生们向她展现真实的历史事实时,无论是出于她的阶层,她常期受到的政府教化后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还是和谐的家庭,她都无法理解也不愿意去相信政治的黑暗与历史的丑恶,她也明白这些耸人听闻的事实如果是真实的,带来的势必不会是好的结果,甚至会影响到她的家庭。所以,她把学生赶出教室,申请处分学生。当重逢的好友酒后倾诉出自己当年因男友的政治问题拖累而受到的一系列恐怖残害时,她出于道义与友情,震惊和困惑之余而深表同情。但是当提到当时被囚禁的妇女剖腹产下的孩子被秘密送出去后,阿莉西亚便由怜悯转为不悦,她的养女嘉比是其软肋,因为嘉比她被迫卷入其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街上游行的人潮,男老师和学生们出示的证据,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与她认知的世界相悖的方向。人性与知识分子的良知决定了她无法继续生活在谎言中,而她追寻养女身世的过程既是了解历史的真相,意识到她丈夫与政府真面目的过程,亦是其内心由“幸福”的蒙蔽走向残酷的省悟的过程。作为整个悲剧无意且无辜的参与者,她最后如娜拉一样用出走的方式来宣告自我觉醒,不再活在丈夫与政府用谎言与幻想为她建造的所谓的和谐精神家园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 自由”,而虽然是中产阶级,但身为女性的阿莉西亚能够迈出这一步,并不简单,无疑也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部政治性鲜明的文艺电影,《官方说法》与传统类型电影借视点缝合等技巧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迥然不同,流露出明显的反意识形态的倾向。类型电影意在宣扬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使大众遵循权力系统既定的社会秩序,起到的是一种安抚民意,为民造梦的功用,而本片则是把阿莉西亚也包括观众推到历史与政治的前台,逼迫我们去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的?而我们又该去相信什么?一方是强权与主流,一方是弱势群体的悲戚,夹在中间的我们就如同主角一样心中矛盾重重。导演通过阿莉西亚的好友的现身说法、她的学生、受害人的家属乃至罗伯特的父亲与兄弟来质疑所谓的历史真实,他们的遭遇与诉说一次次地冲击着阿莉西亚心理的防线。从最初的美满家庭到最后的暴力与出走,影片打破的不仅仅是一个美梦,还有对政府书写的“正当历史”的信仰。它不是消解矛盾而是逐渐地剥开真相,深化矛盾。阿莉西亚的丈夫罗伯特起初无疑是类型片中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中产阶级,事业有成,爱护妻女。但随着阿莉西亚的不断追查,以他为代表的当权者与中产阶级的虚伪、强势与残忍展露无遗,结尾的暴力磨灭了阿莉西亚和观众们最后一丝幻想,现实远不如类型电影那样圆满的和解,更多的是阳光下赤裸裸的真相。

为配合沉重的主题与思想性,影片采用了低调的影调,在表现嘉比的纯真、可爱时则运用了偏暖色的色调。阿莉西亚也是庄重的中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形象,直到后期她思想转变时,发型与衣服才有所改变。最后嘉比的歌声暗喻了本片的主旨,同时也不失为阿莉西亚和那些受害的弱势群体乃至整个民众的心声,个人在强权与历史面前显得那么地渺小无助,作为历史的迷失者,即便洞穿了历史的真相,也没有话语权,更无从更改现实。

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紧挨着上一层,以至于我们老是在新鲜的遭际中碰触到过去的旧痕,而过去既非完美无缺也不功成身退,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眼前的现实中。本哈德?施林克在《朗读者》中如此写道。实然,过去的历史并不代表不存在,旧时光总是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忘却历史意味着背叛,而被矫饰所蒙蔽亦是对历史的一种背弃。《官方说法》为我们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阿根廷社会中对于反抗者与持不同政见者得大肆残杀、迫害,而历史中又存在着多少的“官方说法”呢,不得而知。只是再高明的矫饰也掩盖不住阳光下的罪恶,人类本应还给历史一个真实面目,这也正是《官方说法》的意义所在。

《官方说法》影评(十):导演说

这是一部深刻地反映了阿根廷社会、历史问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政治影片。影片是一个民族在经历了一场重大的浩劫之后痛定思痛的反思,是对政治麻木的人们敲响的警钟,是给健忘的人们留下的备忘录,是一篇讨伐犯罪者的檄文。

1975年,阿根廷发生了以魏地拉为首的右派极权的军事政变,从而把历史推向最野蛮、最黑暗、最漫长的一页。军政府为维护其不得人心的统治,灭绝人性地对阿根廷人民实行血腥镇压,造成了全国性的白色恐怖和骇人听闻的迫害事件。在将近8年的军人独裁中,数以万计的人神秘地失踪、死亡或流亡国外。以阿方辛为代表的文人政府上台之后,在国内实行民主化进程,但对于独裁时期所造成的众多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清理和给予公正的解决。

影片导演普恩索在谈到本片的拍摄时曾对记者说过:阿根廷一直有两种历史,一种是真实的历史,真正的说法,另一种是当局通过严格审查所公布的歪曲的历史,官方的说法。本片片名正是不无讽刺地针对这一事实而起的。导演把影片女主人公写成历史教员。历史缺乏对现实的联想,便只会是僵化的行为记录,人对现实缺乏认识,只能算是苟且地活着。影片开始部分女主人公给我们留下的正是这样的印象。她接受官方说法,对自己的生活、丈夫的过去和现在、女儿收养的过程,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从来没有深思过,怀疑过。阿里西亚间接地成为幸存者伤痛的作孽人,是因为她被眼前幸福的一切所蒙蔽:可爱的女儿,中产阶级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历史教科书训练出来的思维逻辑。是朋友的痛苦体验和无意中的暗示,是示威人群的亲人和照片中的失踪者的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向她揭示了世界阴暗的一面,这是女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外在力量,而女性对孩子所特有的敏感,才最终促成她打破谎言樊笼的决心,这是女主人公完成立场、感情转变的内在力量。导演说,他本人虽未直接受到迫害,但可闻目睹的事实以及通过对家庭、亲朋及同事的那几年的经历认真思索之后,对国家发生的事情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看到许多人至今仍否认独裁时期所存在的恐怖,甚至不相信发生过无数的迫害事件,或者闭上眼睛不予承认,他感到有一种历史责任感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他认为,只要真相没有被揭露,只要所有参与失踪事件的人,哪怕只有最后一名未被发现并受到惩处,阿根廷失踪问题就不会被搁置不提。相反,只要不对有关人员进行审理,这一问题就会像幽灵一样笼罩着全民族的未来。不惩罚少数执行者,就等于是惩罚大多数的公民。凡是想生活下去的人,都应该以仇恨的目光回顾过去大规模屠杀人民的那段血腥历史。“我们是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尽管我们无力止住往后转的历史车轮,但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了造成浩劫的帮凶。我们必须分析一下,我们是怎样允许发生这一切的。”拍摄这部影片,还想告诉人们,即使是集体所做下的不公也不能冲淡个人的责任。不然,谁也不能保证,类似的悲剧在今后的历史上不再重演。影片结尾并没有明确指出孩子是属于谁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不可能有解决办法。但没提供解决办法并不等于没有结局,结局就是主人公的变化,发现了她所处的位置,认识到了官方说法及历史教科书的虚假,终于同她的丈夫——军政府的支持者分道扬镳,走出充满虚伪瞒骗的历史和假意奉迎的现实。

影片虽说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影片,但并没有沿袭一般政治影片的模式。除个别示威场面外,影片中没有出现多少具有煽动性的政治口号或对话,没有着意宣扬某党某派的政治观点,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谈,让每个人自然流露出他们各自的现实立场和爱憎。对于以安娜为代表的受害者在肉体上所受到的种种酷刑、拷打与精神上所受到的折磨、摧残,影片仅仅通过安娜之口平淡地表述出来,甚至连一个闪回的镜头都没有使用,有意识地避开了会给观众造成强烈感官刺激的血腥、暴力、恐怖的场面。影片从始至终都是围绕着阿里西亚的日常生活而将故事向前推进,每一个场面都是那么的平淡、自然,同现实生活几乎没有区别。而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的细节,使人们的心灵受到猛烈的撞击和震撼,这正是影片的成功所在。

影片以其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灵历程,把人们带到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之中。这部影片并非导演的处女作,此前他不但拍过许多广告片,还拍了一些故事片和电视片。他并非不懂得各种艺术手法和蒙太奇的使用,但他坚信在影片中使用这种风格一定能成功。果然影片问世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国际电影界的普遍承认。

影片没有按照传统的戏剧方法,着意通过情节的编织和道具的使用,人为地造成矛盾和矛盾的激化,而是依据女主人公心灵的变化和历程将矛盾自然地推进。阿里西亚同女友安娜分别多年后不期而遇,自然会无拘无束地回忆分手后各自的生活,自然是谈论那些令人开心的片断,所以两人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甚至是哈哈大笑。当阿里西亚问起安娜分手后的生活时,两人的脸上都是带着笑容,从安娜从头到尾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的过程中,阿里西亚的面部表情从含笑到惊愕,从惊愕到严肃,从严肃到忧伤、痛苦。这种表情的自然过渡,既没有使用特写之类的艺术手段,也没有给演员以感情积累的时间,场面表面上是那么平淡无奇,却起到给人们心灵以震撼的强烈效果。正当阿里西亚为女友的不幸感到同情时,安娜无意中讲到许多孩子神秘失踪的事,阿里西亚的表情在瞬间变得那么复杂和迅速,由同情变为难为情,由难为情变为反感,继而下了逐客令。整场戏处理得细腻入微,毫无矛盾爆发的任何揭示或铺垫。恰恰是这种自然引发的冲突和矛盾,既无牵强跳跃之感,又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这不仅是导演的成功,而且也足以显示两位女演员深厚的功力。提到演员的表演,不能不介绍一下女主人公的扮演者诺尔玛·阿莱昂德罗。她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的熏陶使她自幼酷爱艺术,6岁时便登台演出,13岁在电台演节目。她先后主演过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人的许多经典剧作,如《惩恶扬善故事集》、《漂亮的唐·迭戈》、《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多次荣获最佳戏剧女演员奖,9次获得马丁·弗耶罗电视剧表演奖。她长得并不动人,但多才多艺,理解力强且戏路广阔,在《官方说法》中的精湛表演,使她在影坛也声名远扬。

为了拍摄本片,导演不仅多方收集资料,还走访了许多实地和家庭。他从1983年开始写作剧本,后找到曾流亡国外的阿依达·波特尼克一起合作,先后易稿三次。影片始拍于1984年,尽管当时已进入民主进程时期,但剧组仍然冒着巨大的风险。男女主角都是军政府时期黑名单上的人物。诺尔玛·阿莱昂德罗因公开反对军政府,她的家和她工作的剧院都曾被炸。她和男主角及编剧曾流亡国外多年,随时都受到死亡的威胁。在拍片过程中,编剧本人和扮演孩子的演员的妈妈就多次收到过恐吓信和匿名电话,拍片的资金也非常困难。但导演和剧组全体硬是凭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最终将这部艺术佳品奉献给了观众。

《官方说法》为阿根廷电影界赢得了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极大地振奋了阿根廷电影界人士,为长期处于萎缩状态的阿根廷电影业的复苏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dn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