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检影验光

更新时间:2023-03-18 21:52: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检影验光是一种唯一可以获得患者真实屈光状态的好方法,更是验光师及眼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近年来有不少从业人员虽经培训,但对于检影验光的原理还了解得不够深入,为此,我给我身边的员工及徒工,做了一个很通俗的浅析,以便易懂,在这里也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一下,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1、检影的原理

1.1光影的产生

检影镜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反光镜反射后的走向,通过被检者眼球的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聚焦在视网膜上,使照亮的视网膜发出返回光,返回的映光又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射向检影镜,检查者(即验光师)可以从检影镜后面的窥孔中看到被检者眼视网膜照亮返回的光影。通过特定的检影距离和所需的正负读书透镜片,使被检眼与检查者眼二者互成共轭,此时检查者看到被检眼视网膜上的映光,就变成了平行的映光。

1.2平行光

正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发出的返回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时也同样是平行光。

1.3集合光

近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改变,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到达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弥散圆。此时视网膜返回出来的光,经眼屈光系统后,在离开眼球不远的地方即5m距离内,成为一个集合焦点,而在5m外即无限远处也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散开光,需要用凹透镜来使其变成平行光。

1.4发散光

远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缺陷,当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落在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未成焦点的光环。此时,在任何一个距离的地方只是一未成集点的散开光,需要用凸透镜来集合它的散开光,使其成为平行光。

2、检影的工作距离

验光师给患者检影时,应选择便于观察屈光状态的距离。根据被检眼的屈光状态及矫正屈光度数的要求,平行光线入眼后,经眼屈光系统传到视网膜时,反射出来的光影,在无限远处也是平行的映光光影。由于在5m以外(即无限远处)作检影验光是不现实的,是无法观察到屈光状况和光影动向的,所以只好把检影的工作距离用合适的透镜变化到有限近距离。根据凸透镜聚焦的光学原理的公式计算,平行光通过1D的凸透镜片折射出来的光,聚焦在1m的距离处;同样2D的凸透镜片折射出来的光就聚焦在0.5m处;1.5D的凸透镜片折射出来的光就聚焦在0.67m处。即1/检影距离=工作距离透镜片屈光度数。如在0.5m检影时,患者眼前试镜架加放的是+3.00DS正透镜片,光影中和,即3-1/0.5=1D,该眼远视屈光度数为+1D,就需戴+1.00D的凸透镜来矫正。在实际检影工作中,一些验光师及眼科医师都习惯用1m、0.5m和0.67m来检影,以便于计算,其实检影的距离不一定要固定在1m、0.5m和0.67m,只要我们验光人员明确了这个原理,在任何一个合适的有限距离都可以进行检影。比如,为一近视患者检影时,眼前的试镜架加放的是-3.00DS镜片,在0.8m处光影中和,即-3.00D-(+1/0.8)D=-3.00D-1.25D=-4.25D,该患眼就应该配戴-4.25D的近视球镜眼镜。

3、光影的识别方法

在检影验光时,当检影镜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反光镜照射在被检者视网膜上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影动,而是视网膜的光点反射在瞳孔区的映光,根据映光的动向来认识集合光、分散光和中和光,从而得知近视、正视、远视和散光。

3.1逆动光、表示为近视

根据检影验光的习惯距离为1m时,被检者眼前试镜架上应放+1D正镜片,用来把无限远处的光集焦在1m距离处,使验光师与患者的光点在1m处中和,互成共轭。此时摆动检影镜,

作水平和垂直各方向的移动观察,若映光的动向与检影镜移动的方向相反,就称为逆动光,说明患眼的光点已集焦的验光师与患者眼二者距离之间,不成共轭,就可判定为近视。

3.2顺动光,表示为远视

按上述工作距离为1m时,移动检影镜,若映光动向与检影镜移动方向相同,称为顺动光,说明患眼的光点已集焦于验光师与患眼二者距离之外,不成共轭,就可以判定为远视。

3.3中和光,表示问正视

按设定工作距离为1m时,被检者眼前设置的+1D的凸透镜,正好把无限远的平行光变为1m处集焦,此时被检眼与验光师眼二者互成共轭,验光师看到视网膜上的映光呈圆形、暗桔黄色,几乎占据了全部瞳孔。移动检影镜,光影不作移动,此点即为中和光点。若把检影镜稍向被检眼移动再作摆动,可见映光立刻顺动;反之转为逆动。在这顺动与逆动之间的点称为反转点,也就是中和光点。如此可判定为正视。

3.4带状逆动光,表示为单纯近视散光

设定在1m距离检影验光时,若发现视网膜发出的光影有一条颜色不同的光带,把检影镜沿着轴向移动,映光不动;垂直与轴向移动,映光逆动,这就说明有单纯近视散光,而散光轴的位置就在光带宽度的中分线上。

3.5带状顺动光,表示为单纯近视散光

设定在1m距离检影验光时,由于被检者眼前放了1D的正透镜片,对于正视眼来说,视网膜上发出的光影应是中和状态,若发现带状光影,把检影镜沿着轴向移动,光影顺动,这就说明有单纯远视散光,而散光轴的位置同样在光带宽度的中分线上。

3.6带状光影顺逆交叉,表示为混合散光

同样在设定的检影距离为1m时,在加入1D正透镜片的情况下检影,若在光带的垂直两条线上作移动,一条线为顺动,而另一条为逆动,就可判定为混合散光,而散光的轴位是互相垂直的。

4、光影移动原理的简单演示方法

先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红色小圆点,作为观察目标,用来代替被检眼的视网膜,再在验光盘中拿出一只10D的正球镜片,用来代替被检眼的屈光系统。由于10D的正球镜片光点集焦在10cm的距离处,就把镜片置于红点前10cm距离处,镜片的集焦点就正落在红色圆点上,此时,我们就可看到红点已被放大,几乎占满了整块镜片,这时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头部稍微摆动,也看不到红点移动,这种现象就好比是检影时所看带的中和光;如果把镜片与红点的距离加大,镜片的集焦点就离开小红点,处于红点与镜片之间,这就类似于眼轴增长,表现为近视眼的光影,此时我们如果把自己头部稍作摆动,就能看到红点逆动;如果把镜片与红点的距离缩短,镜片的焦点就落在红点后面,这样就类似与眼轴缩短,表现为远视眼的光影,此时我们把头部稍作摆动,就能看到红点顺动。在检影验光中所说的逆动、顺动和中和就是这个道理。

5、屈光度数的确定

检影验光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确定眼球的真实屈光度数。由于近视镜片(即负镜片)有着发散光线的作用,可把近视眼聚焦在眼前近距离的集合光线,用同样的屈光度数,中和成无限远的平行光,故加放在被检眼前的镜片度数,减去检影工作距离的镜片度数,就等于被检眼所需的真实屈光度数;远视镜片(即正镜片)具有集合光线的作用,可将离开远视眼球的分散光,用同样的量集合成平行光,检影工作完成后,减去检影工作距离的镜片度数,就等于被检眼所需的真实远视屈光度数;散光镜片,可将特定在两条子午线上的集合光和分散光,用相同的量(即屈光度数)中和成平行光,在检影过程中达到满意的平行光影后,减去工作距离所用的球镜度数后,剩余的度数就是被检眼的真实散光度数。将此记录下来,再换算成相应的球柱镜片度数,同时记录出精调的柱镜轴位置。

例一:检影距离为1m,工作距离镜片为+1D,如果患眼眼前试镜架上放入的是-4.00DS镜片,光影不动,再加入-0.12DS镜片,光影顺动,又把后加入的-0.12DS镜片换成+0.12DS镜片,光影逆动,这说明放在患者眼前试镜架上的-4.00DS镜片非常正确,再减去1m工作距离镜片度数+1.00D,即-4.00-(+1.00)=-5.00D,该患眼的真实屈光度数就确定为-5.00D,需要用-5.00DS的近视眼镜来矫正。

例二:在1m距离检影,工作距离镜片度数为1D,如果患眼眼前试镜架上放入的镜片度数为+3.00DS,水平方向的光影顺动,而垂直方向的光影不动,这说明是复性远视散光。再在被检眼前加轴向90º的正柱镜片,当柱镜片换加至+1.50D时,光影不动,说明垂直子午两条线的光影均平行,将试镜架上的球柱镜度数记录为+3.00DS/+1.50DC×90º,减去检影工作距离镜片度数+1.00DS,则等于+2.00DS/+1.50DC×90º,这就是被检眼的真实屈光度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df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