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大三毛概全部习题
更新时间:2024-01-01 21: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平顶山学院大三有体测吗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1、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 B )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D.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A) A.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B.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C.不同的经济制度的范畴 D.不同的生产关系的范畴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B)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4、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是建立(A)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5、我国改革开放时,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认识到(D)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两次重大突破有(B ) A.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B.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C.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D.提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ABC) 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要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C.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BCDE)
A.经济关系市场化B.企业行为自主化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济运行法制化E.保障制度社会化
4、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正确的是( ABC ) A.它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体制
B.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 C.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它的内在要求 D.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共同点
5、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BC)
A.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
D.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到支配作用。 三、判断题
1
1、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政府充当的角色是“裁判员”和“运动员”的统一。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
3、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 四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2002年我国财产的分布情况: 人均财产最多的20%的人口拥有59.3%的财产,而人均财产最少的20%的人口则仅有2.80%的财产,两者的比例为21.18∶1。如果以拥有财产多的10%的人口同拥有财产最少的10%的人口相比,那么,两者拥有的财产比例为60.89∶1。 ——摘自景天魁: 《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
(1) 谈谈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给我国经济生活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与变化。 (2) 如何正确认识其中的负面影响与负面变化? (3) 怎样做才能缓解或消除这些负面的变化?
参考答案: (1) 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给我国经济生活带来的正面的变化有: 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幅度增加了社会财富,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国力得以迅速提高。负面的变化有: 居民在收入和财产占有上出现了差距过大的情况。 (2) 对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给我国带来的居民在收入和财产占有上差距过大的负面影响与负面变化,应历史地、辩证地加以认识。首先,改革所带来的成绩是主要的、巨大的,不足与成绩相比是次要的,是细小的,且在一定意义上讲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贫富差距扩大既有打破平均主义所带来的合理成分,也有“市场失灵”、权钱交易所带来的不合理的成分;既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正面效用,也有不利于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最后,政府应加大对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3) ① 通过建立财产税、遗产税、继承税等对富人的财产进行调节;②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 建立最低工资制度;④ 加强法治建设,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 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阶段所有制机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D)
A.在所有制中占主体地位 B.在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具体的是指( C )
A.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B.公有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关系 C.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D.公有资产的最终归属问题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B )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决定于(D) 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A)
A.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B.兼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 C.兼有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 D.兼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使命
6、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定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 A)
A.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B.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C.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D.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7、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 A )
A.非公有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
2
有制结构决定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决定 8、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A )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BD )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ABD) A.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极不平衡,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以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标准取舍不同所有制形式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实践中具有巨大优越性
3、下面有关所有制实现形式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是所有制关系得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B.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C.直接影响到这种所有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出来
D.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4、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D )
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公有制企业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5、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做到( ABCD )
A.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D.逐步把非公有制经济改变为公有制经济
6、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CDE )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制经济可以共同发展 D.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E.与公有制经济一道构成市场经济的根基
7、在我国现阶段是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BCD ) 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其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ABC )
A.它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B.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C.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它代表了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三、判断题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此观点是错误的。
2、坚持公有制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体地位。(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国营工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 67.5%,公私合营工业占 32.5%,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完全消灭;在批发商业中,国营和公私合营占97.2%,私营只占2.8%;在零售商业中,国营商业占 68.3%,公私合营和合作社商业占 27.5%,私营商业占 4.2%;在手工业方面,1956 年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从业人员占全国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7.7%,合作社手工业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92.9%。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加强对残存的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对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决定对个体工商业者采取更加严厉的限制和改造措施。经过上述变化,中国经济基本上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1978 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占 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 19.2%,个体为零。 通过 1978 年开始的改革,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全国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7.6%下降到1997年的26.5%(包括控股、参股,则为35%),集体经济由22.2%上升为40.5%,非公有经济已由0.2%上升为32.9%。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0%以上下降为61%。全国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有3.6万家,总股本5900亿元,国家用 57%的股本影响和支配 43%的社会资本。国有经济对社会资本的影响面已明显扩大。这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格局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在 1978 年改革前我国生产资料所有
3
制的结构是怎样的?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3)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谈谈如何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材料题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城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
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节 一、单选题
1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有( b ) 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收入
D.国有企业工程师业余帮助乡镇企业搞设计获得的收入 2、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大好处是( D) A .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B .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C.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D.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3当前我国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工作是( B )
A.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B.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证制度 C. 慈善事业、商业保险 D.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4十七大提出的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指导方( B) A.效率优先,注重公平
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C.效率与公平并重
D.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5、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A)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却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D ) A.贯彻按劳分配就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按劳分配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7、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 A) A.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B.按对资本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则 C.按对劳动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则
D.按对知识与知识产权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则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依据是( A )
A .存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B .存在着公有制经济
4
C.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二、多选选择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必然性是( ABC)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就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其中包括( ACD ) A.整顿不合理收入
B.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降低中高阶层收入 C.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D.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里先富起来的条件是( AC )
A.诚实劳动 B.按劳分配 C.合法经营D.多劳多得 4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有( ABD) A.股份公司股票持有者的股息收入 B.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投资分红收入 C.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D.房产出租者取得的租金收入
5现阶段我国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主要因(ABCD)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果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D.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的结果
6、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为此,必须注意( BD) A.坚持效率第一
B.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D.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级分化
7、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ABCD ) A.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B.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失业保险制度 D.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判断题
1、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正确。
2、按劳分配,可理解为谁付出的劳动最多,谁的收入就应当高。错误的。
3、讲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兼顾公平。错误的。 4、先富不会带来共同富裕。错误的。 四、材料分析题
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倍。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8倍左右。 全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的恶化, 而是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 2002年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近32%,比199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富人变得更富了。 从收入差距的构成上看,城乡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贡献率从 7.5%提升为 8.7%,表明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不是缩小。此外,东部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下降了 11.6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各自内部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率都在上升,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贡献率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收入分配课题组1988年、1995年、2002年全国范围住户跟踪调查报告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案例和社会实际谈谈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 1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
( 2 )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可以概括为是自然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及其他一些非正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农村的自然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与城市以及城市工业之间所存在的自然差异,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以及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或者称其为自然因素。这里所说的自然因素包括:城乡产业特性的自然差异、城乡不同的聚居方式、城乡之间地理位置的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自然因素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城乡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远远低于城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一个现实原因
政策和制度因素: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及其制度安排,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现实影响因素,或称其为政策和制度因素。中国在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当时中国可供投入的要素匮乏,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表现在经济政策上,自然形成了以农补工的具有明显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并在制度安排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城乡有别倾向。这种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逐步调整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伴随
5
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以往的体制中受益最大的城市居民为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对政府决策施加压力的强大压力集团,而来自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是改革以来城市偏向制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
其他一些非正常的因素: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天然所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则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或受利益集团的压力所作出的正常的选择。
(3)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实际上,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关节点就是农民增收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的自然属性和资源约束;另一方面则要改变中国具有较强惯性的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此,中国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策。1. 通过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 通过政府的财政职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发展环境。3. 改革户籍制度,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适宜环境。4.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5.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6. 建立城乡居民公平发展机制,改变以往农村居民在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第四节 一、单选题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人文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A) 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B.加强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C.限制能源开发和利用 D.发展循环经济
2、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 ) A.生产发展 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管理民主 3、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其本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 D )为主线 A.科学发展 B.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 A )
A.科技创新 B.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D.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D ) A.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B.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民企业家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D.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6、下列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关系,说法有误的是( D )
A.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B.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必然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
C.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导致资源过量消耗,环境的恶化 D.经济发展不一定以环境恶化为代价
7、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含义是指( B )
A.既要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又要防止平均主义
B.既要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C.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提倡先富帮后富 D.人民生活水平既要不断提高,又要依法纳税 8、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 B ) A.加强原始创新 B.加强自主创新 C.加强集成创新 D.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
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A) A.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B.发展绿色经济 C.强调国民幸福指标 D.发展知识经济 二、多选题
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 ABCD ) 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 C.支撑发展D.引领未来 2、我们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体系应该是( ABCD) A.企业为主体B.市场为导向
C.产学研相结合D.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提高(ABCD)能力 A.原始创新B.集成创新 C.消化吸收再创新D.协同创新 4、新型工业化主要内容是( ABCD)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5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AC) A.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B.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C.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D.采取对口支援等形式,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力度
6、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四化”是指( ABCD ) A. 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D.农业现代化
7、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新要求,打破城
6
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是( ABC )
A.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B.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C.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
D.国家和政府大力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生活条件、生产条件
8、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特征是(AB) A.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 B.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
C.以最低的消费进行生活 D.以最高的效率进行生产 9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要坚持的方(ABC) A.节约优先 B.保护优先C.自然恢复 D.人工恢复 10、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要着力推进(ABC) 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 D.蓝色发展 三、判断题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两者在提法上不同,但二者实质没有多少差别。
2、在当今我国GDP的构成中,农业已经占不到10%的比重,没有必要化大气力解决“三农”问题。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一:
材料1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 6 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列世界第 88 位。现在全国 6680 个城市中,有 2/3 的城市供水不足,有1/3 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酸雨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 30%,有的地方更严重,酸碱度pH值已经达到3.5,相当于饮醋的程度了。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8%,荒漠化面积达到了 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材料2 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就生产用水来说, 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 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材料3 柏林市施工的建筑业者必须将深挖地基时所产生的地下水集中起来,然后再用水管将地下水送到另一地点,重新注入地下。日本将生活废水集中起来,冬天用来融化路面积雪。以色列不但居家过日子极重节水——马桶上都有两个按钮,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产中,享誉世界的节水农业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成为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同时,它出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的收入更超过出口农产品的收入。
请回答:(1)材料1、2、3、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的水资源频频告急,其它资源也严重短缺,请就改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我国的自然资源正在大规模减少
(2)1、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 2、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自愿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自愿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章 一、单选题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 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D.公平、公正、公开的原
则
2、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和内容都是坚持(D)
A.共产党的领导 B.
C.四项基本原则 D.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C)
7
A.坚持党的领导者 B.依法治国
C.人民当家作主 D.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C )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检查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最高人民法院 6、我国的国体是( 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D)
A.工农联合专政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 C.共产党一党专政 D.无产阶段专政
8、“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的国家”这句话理解为(A)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固体不是政体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D.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9、我国的政体是( 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人民民主专政
10、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在( D )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1、下列不属于我国民主党派的是(A)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民主建国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国民党建设委员会 1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D)
A.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1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法律化 D.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
14、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这一政策的核心是(A) A.人民当家作主 B.
C.法治代替人治 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
15、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D) A.社会主义民主的论点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 D.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1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是(D)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17、“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D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D.民主和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联系
18、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针是( D)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9、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的核心是(B )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是(B)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B.基层民主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民族区域自治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BCD)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最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ABC) A.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B.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政府 C.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D.自治权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
3. 人民民主专政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是( ABC )
A.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B.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C.在概念的表述上也有它突出的优点
D.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E.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的职能
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广泛的自治权包括( ABCDE)
A.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D.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8
E.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权利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BCDE)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主要是因为(BCD) A.
B.我国尚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C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尚须一个过程
D.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还长期存在 7、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是(ABD) A.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 B.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和保障 C.前者为后者服务,服从后者 D.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
8.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BCDE) A. 共同发展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E. 长期共存
9.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AB) A.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 B.城市的居民自治制度 C.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E.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对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强调三条,它们是指(ABC) A.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看是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 ABCDE )
A.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B.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C.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D.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E.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1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BC)
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政策咨询 13、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CD) A.科学发展B.和谐社会 C.团结D.民主
14、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多种因素的内在统一,其中主要是指(ABC )
A.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B.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 C.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D.民族因素与宗教因素
1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 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
16、在我国政党制度下,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参加国家政权 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C.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17、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最突出的特征是(AB)
A.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B.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C.共产党决策、多党派咨询D.共产党决策、多党派协商 1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 ABC )
A.是以工人阶级(由共产党领导的)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B.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C.取得全国政权后,担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D.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19、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现在( ABD)
A.从阶级结构看,人民范围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B.从政党关系看,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从政权组织形式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从概念表述看,人民民主与人民专政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提法更全面
20、人民当家作主是(abcd)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特征和核心要求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 C.是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目的 D.依法治国的主题和中心内容 三、判断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国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3.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9
5.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人权,人权高于主权。 6.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还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7.民族区域自治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8.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相同的,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是平等的,它们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势。 9.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1
材料1 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现代三权分立制,首先是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和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代表、 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孟德斯鸠提出来的。孟德斯鸠亲眼目睹了封建主上流社会荒淫奢靡的生活,对不受约束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研究。他花了3年时间,在详细地考察欧洲各国的政治法律、国家制度、民情风俗的基础上,于1734年写出了《罗马盛衰原因论》,轰动了欧洲学术界。在1748年发表了《论法的精神》,在这部著作中,他尖锐地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与天主教以及封建神学相结合的统治制度。 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制,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政治的一种思想武器,要求由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阶级分掌国家权力,以实现“主权在民”,其实质是一种“阶级分权”的学说,最初的设想是由资产阶级掌管立法、司法权,封建贵族掌握行政权。从确立的过程看, 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了主导地位。这一学说的产生是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材料2只有这个制度, 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 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 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
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57页。
材料3 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220页。
材料4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5页。 材料5 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坚决抵制西方多党制和三权鼎立等政治模式的影响。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2001年 7月 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在社会主义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1)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之所以不适合中国国情,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也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历史前提。所以,中国绝不能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正
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材料分析2:
材料: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轻视法律的思想远未彻底根除。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群众宁愿依靠道德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愿诉诸法律。法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则习惯于依靠政策,依靠行政命令办事,即使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甚至仍以执行政策或执行上级“指示”为借口拒绝执行法律。法律远没有成为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第一准则”。
其次,立法还不够完善。一些急需的法律,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基本法律, 由于各种原因, 至今尚未制定齐备。 已经制定的法律不够完善,如有的只规定了法律适用的条件,而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规定的不够明确;有的法律条文之间不够协调,甚至存在相互交叉和矛盾的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正确实施。
第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很严重。这些问题若不下大力气解决,必将严重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第四,具有相当法律素质的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严重缺乏。一些地方基层法院,检察院,由于办案力量(人员、经
10
费等)不足,致使案件大量积压,不能如期结案,“打官司”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还有,我们的律师队伍小而弱,与法制的进展不相适应,而且在诉讼活动中不被尊重和重视的现象仍然存在。
请回答:(1)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其内涵是什么和意义何在?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1)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特殊的迫切性;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素质水平还比较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具有特殊的艰巨性;我国的法制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包括干部队伍在内的全民的法律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 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D)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是( A)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D ) A.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 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C) A. 理想教育 B. 道德建设 C. 发展教育事业D.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6.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发展科学和教育 C.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是(B ) A.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 )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9、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是(C)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B.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 C.发展公益性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D.调动社会力量
10、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B)
A.爱国守法B.诚实守信 C.勤奋自强D.团结友善 11、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A ) A 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12、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培育、积累了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D)
A 与时俱进 B 奋勇争先 C求真务实 D 改革创新 13、( B )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A 文化 B 教育 C 哲学 D 管理 14、(A)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时代精神 C民族精神 D 社会主义荣辱观
15、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D )
A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 弘扬民族精神 16 培育“四有”公民的核心内容是( A)
A 理想信念教育B 纪律教育C 文化和知识传授 D 道德教育
11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D)
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 A ) A. 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 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 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BE ) A. 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B. 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C.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D. 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E. 解决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要(ABCDE)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E.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ABCDE) A.爱国主义为核心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E .自强不息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包括
A.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B.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BC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
C. D.
6、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BC)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 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ABCD)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8、先进文化的特征有(ABCD)
A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B 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D 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E 等同于和谐文化
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CD) A 以发展为主题 B 以改革为动力
C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 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E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0、中央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三贴近”的方针是指( BCD) A.贴近时代 B.贴近群众C.贴近生活 D.贴近实际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三个倡导”,即(A)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美丽、自信、平和、包容 C.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D.倡导乐观、进取、开放、大气 E.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E) A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B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C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D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E 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 三、判断题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参考答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此观点错误。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正确。
12
4、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答:错误。
四、材料分析题
1、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材料题
材料1.近日,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却在围绕 “老人跌倒要不要扶起”这一问题展开全民大讨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年后的今天,所有中国人似乎都患上了“集体冷漠症”。 有人认为,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要套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中国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这种可怕的社会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这番话或许说得有点重了。但确实,如果一个国家的人,连老人跌倒要不要扶都有这个那个顾虑时,这个国家还谈什么崛起?
材料2.南京“彭宇案”、郑州“李凯强案”、天津“许云鹤案”逐渐显现“蝴蝶效应”的背景下,在一句有些苦涩的“救人有风险,救前需思量”流行语境下,在助人为乐也需要小心翼翼、思前想后、畏首畏尾的情况下,许多人正在遗忘道德的自觉,正在离弃对人性和良知的坚守。但是,“好人难做”不应该成为我们道德缺失的借口。广东佛山两岁幼童连续两次被汽车碾压,先后有18人路过而无一人救助,最后却被一拾荒老太扶起的新闻,更进一步刺痛了人们的敏感神经。
请结合材料回答: 1.论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材料分析 :
材料1 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强国。近几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美国文化经营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在当今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天航空工业,居出口贸易额的第一位,占40%的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就拿纽约来说。唯一能与华尔街经济效益相抗衡的只有文化产业,每年这里就有上百万亿美元的资金在文化市场中流动。——来源:新华社 日期: 2011-10-26
材料2 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6%。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很好,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以上,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比2004年比重高出近0.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超过5%。这证明只要给舞台、给环境、给政策、给制度,文化产业的活力与后劲是难以估量的。——辛 鸣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30期)
材料3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
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材料4、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舆论感叹:中国文化呈现了“复兴曙光”。 2011年10月15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请回答:1、结合材料谈谈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紧迫性 2、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第 十 一 章 一、单项选择题
1.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是(B) A.傅立叶 B.欧文 C.魏特林 D.圣西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D)
A.民主政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社会和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B)
A.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走共同富裕道路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13
5.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C)
A.发展 B.党的领导 C.制度 D.发展社会事业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A) A.以人为本 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D)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建设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B)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A.教育 B.民生 C.创业 D.改革 9.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B )
A.最低生活保障 B.教育公平 C.考试制度 D.社会保障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B) A.经济发展 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共同富裕 D.增强社会活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正直诚恳、政治坚定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中发表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于(ABC)
A.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
要求
D.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BCD) A.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态平衡 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 C.生命健康D.生态良好 7、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要形成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即(ABCDE)
A.党委领导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D.公众参与E.法治保障
8、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ABCDE) 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 D.老有所养 E.住有所居
9、我国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是(ABCD) A.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 B.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C.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D.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主要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对(ABC)规律认识的深化 A.社会主义建设B.共产党执政 C.人类社会发展D.和谐社会建设 三、判断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但是可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但不是一种治国结果。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这四者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生产力。 6.和谐社会是稳定的社会主,稳定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8..廉租房可租可售,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分析1: 材料1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材料2
目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国人均 GDP
14
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我们既要解决过去积淀下来的不和谐问题,又要应对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化解和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材料3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 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摘自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3)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1)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纲领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3)(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十二章 一、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的时间是(A) A.1949年 B.1950年 C.1954年 D.1956年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是在( A ) A.20世纪50年代中期 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期 D.20世纪80年代末期 3.从1955年8月到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奥台湾问题的核心是( C ) A.签订“共同防御条约”B.提出“一纲四目” C.美国从台湾撤军 D.遣返战俘
4.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C)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
重大转变的是(A)
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
C.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
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C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7.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 C )
A.外交问题 B国际政治问题C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8.“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 C )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祖国统一D.和平统一 9.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A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A )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C.高度自治D.和平统一 11、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这表明胡锦涛提出的实现两岸关系( )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C.高度自治D.和平发展 二、选择题Ⅱ
1.根据1960年周恩来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的目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有() A.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15
B.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D.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台湾问题是(ABC)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3.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CD) A.用武力方式解决 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解决 C.力争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解决
4.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这些条约是(ABD)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5.“一国两制”构想( )
A.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
B.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D.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在香港设立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 BDA )
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独立的外交权D.行政管理权和财政独立
7.中国政府提出,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
A.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
B.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搞“台湾独立”的阴谋
8.“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有(ABCD ) 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
C.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模式
9.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是(ABCD)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10.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意见,内容是( ) A.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B.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三、辨析题
1、“一国两制”中的“两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的等同的 2、“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同“一国”的地位等同 3、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点 4、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
5、既然“主权在民”,台湾就可以用公民投票方式行使民族自决权 五、材料题
1.材料1 邓小平说: “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利益也不致受损害。 ” 材料2 伯恩斯坦和芒罗在《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有如下观点:台湾将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难题。如果中国进攻台湾,美国除了援救台湾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它就有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其他亚洲友邦中丧失信誉的危险, 而救援就意味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交战。如果台湾人民同意与大陆和平统一,就会使中国得到另一块经济上的大肥肉, 即美国第9大贸易伙伴和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地方,这将大大加强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战略力量。 材料3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台湾问题的由来。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台湾问题的实质。
2、两岸现状及立场 材料1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
16
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第六条 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 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 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惠互利; 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 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 摘自:《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 两岸关系的现状是什么?
2、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关系现状的这一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在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第十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的是:A A.毛泽东 B.邓小平C.刘少奇 D.周恩来
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是由于:D
A.战争与革命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人口增长失控,环境恶化
C.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引起的战争时起时伏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3.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B
A.一极化 B.多极化 C.两极格局 D.三足鼎立 4.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哪个国家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C A.缅甸 B.越南 C.印度 D .泰国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C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国家主权平等 D.平等互利 6.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是:A A.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C.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D.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7.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B
A.德国统一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北约东扩 D.海湾战争
8.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属于( C )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 9.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 )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真正的不结盟 C.和谐世界 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0.决定我国不仅自己永远不称霸,而且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是:D A.世界格局 B.综合国力 C.地缘政治 D.社会主义性质
11.威胁当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 ) A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 国际恐怖主义 C 核军备竞赛 D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 12.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 A ) A.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和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 B. 不参与地区论坛
C. 不参加任何国际性文化论坛 D.不参加任何国际性经济组织 13.我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 A ) A.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B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 C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D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 14.国际竞争的重点正在转向( D ) A 科技的发展 B.经济力量的发展 C军事力量的发展 D. 综合国力的发展
15. 邓小平提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应该建立在( B )基础原
17
则的基础上.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平等友好 二、多项选择题
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ABCD 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维护世界多样性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是ABC: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到 D.和平共处
3.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ABCD)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对中国外交陆续提出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核心是(ABC) A.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B.韬光养晦 C.有所作为 D.决不当头
5.冷战结束之后,大国关系有了深刻的调整,大国之间今年纷纷建立“伙伴关系”,这中关系( ABCD ) A.是一种既非对立,也非结盟的关系
B.是一中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发展友好、互不对抗的关系 C.是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关系
D.总体上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和平合法展
E.是以防第三国为目的的,从长远看,将加剧国际局势动荡,使大国之间的对抗呈集团化
6.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由( ABCD) A.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B.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D.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三、判断题:
1.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民族复兴、称霸世界之路。 3.事实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有助于保障国际安全,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自由的世界。
5.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周边是关键、大国是首要、多边是基础、发展中国家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7.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8.“另起炉灶”就是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的遗迹。 四、材料分析题:
第一、阅读关于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但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将在世界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这既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
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 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从来都没有穷兵黩武、侵略他国的历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打仗,都不愿被卷入涂炭生灵的战火中,中国同样也是如此。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实现自己的发展,就要顺应天下大势,与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材料3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白皮书强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发挥建设性作用,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军控、防扩散、
18
维和、经贸、发展、司法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材料4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8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会议还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 (2)怎样理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 (3)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走和平发展道路,概括起来讲,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们党着眼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2)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是与50多年来我国的外交思想和方针一脉相承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 首先,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我们党反复强调,尽管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
主题。同时,进一步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论述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 其次,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翻开历史不难看出,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是和征伐、杀戮紧密相连的,这曾被认为是逃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大国崛起“铁律”的最近佐证,就是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它们都是由列强争夺霸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并且都打破了原有的国际格局,战后则建立了由战胜国主导的新格局。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3)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开展对外工作。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
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领域,提高合作效果。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同时,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实现各国和谐共处;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 共同发展,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第二、阅读关于美国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材料: 材料1:
两个小时前,盟国空军部队开始向伊拉克和科威持的军事目标发动袭击。在我讲话的同时,这些袭击正在继续进行。??在根据联合国决议和经美国国会同意采取这次军事行动之前,联合国、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进行了历时几个月的不间断的和几乎是无休止的外交活动。??在海湾地区派有部队的28个国家已尽了一切应尽的努力来达成和平解决,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用武力把萨达姆赶出科威特。??在我们获
19
得成功以后,我们将得到建立在世界新秩序的真正机会。在那个新秩序中,可以领带的联合国可以发挥其维护和平的作用,将联合国创始人的诺言和远见卓识付诸实现。 摘自 乔治?布什1991年1月6日的电视讲话 材料2:
各位公民,此时的美国和聪明部队已经开始了军事行动,这次行动的目标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解放这个国家的人民、保卫世界免遭严重危险。??美国人民和我们的朋友以及盟友不会听任一个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和平的非法政权摆布。我们现在就要用我们的陆军、空军、海军、海岸警卫队和海军陆战队对付这种威胁,这样将来我们就不必用大批的消防员、警察和医生在我们的大街上应付这种威胁。??对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威胁将被消除。我们将度过这个危险时刻,并继续推进和平。我们将捍卫我们的自由。我们还将把自由带给其他人。
摘自 乔治?W?布什2003年3月19日的电视讲话 指出上述两次讲话内容的主要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要点:
(1)海湾战争起因于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对伊采取军事行动。老布什讲话强调美国的行动得到了联合国的同意,联合国可以发挥维护和平的作用。小布什的讲话则以伊拉克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和平与美国的安全为口实,未经联合国授权,即宣布出兵伊拉克。 (2)海湾战争时,苏联尚未解体,美国的经济刚刚开始回升,大国关系错综复杂,联合国的作用突出,美国需要借助联合国,以打赢海湾战争。发动对伊战争时,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在一系列问题上推行“单边主义”。“9?11”事件后,把打击恐怖主义、确保本土安全作为主要战略任务,确立“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所以,美国不顾多数
国家的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对伊发动战争。
第 十 四 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 (B)
A.有远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B.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觉悟高、纪律性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B)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3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A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5.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和睦 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6.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B)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B.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C.各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D.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与破坏 7.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 A )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 D.加强民族团结 8.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
A.社会主义的 B. 爱国主义的 C.集体主义的 D.民主主义的
9.在党和军队的关系问题上,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是:A
A.党指挥枪 B.枪指挥党 C.现代化 D.正规化 10.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C A.革命化、现代化 B.革命化、正规化 C.打得赢、不变质D.现代化、正规化 二、多项选择题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 ABCD)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 D.私营企业主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ABCD)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D ) A.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B.坚持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团结
C.坚持反对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 D.各民族共同繁荣
4.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分别是( ABC)
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5新时期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就是要求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ACD)
A 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0
B放弃宗教信仰
C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D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三、判断题
1.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3.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
4.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
5.我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8.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9.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
正在阅读:
平顶山学院大三毛概全部习题01-01
钨极氩弧焊在镍基压力容器中的应用09-29
入党申请书模板02-24
主题四此主题三皮影戏11-09
《鸟啼》教案8(苏教版必修2)07-09
五邑大学,近代物理,物理数学,第八篇量子理论(DOC)05-03
学会自律主题满分作文范本8篇04-04
社会实践报告03-31
别与你的天才孩子擦肩而过10-26
转岗承诺书12-2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平顶山
- 习题
- 大三
- 全部
- 学院
- 毛概
- 关于《左传》
- 《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及课后练习答案
-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练习版
- 2016中考英语考前错题本(D字母篇)
-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大全
- 2014-2015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四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和答案含解析答案
-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申报资料样本
- 爆破挤淤现场施工记录表
-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的通知
- GRM1555C1H220JA01D中文资料
- 2014青岛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 2012太和一中高考录取金榜
- 高考志愿填报过程比较复杂
-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含表格)
- 5.1艺术设计中的感知
- 并购上市工作团队研究 孙延生
- 地下车位促销方案
- 牛津英语7B Unit 5 单元练习
- 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