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导游资格考试镇江面试 - 宝华山导游词
更新时间:2024-01-23 13: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江苏导游资格考试时间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导游词
一、简 介
欢迎大家来到闻名遐迩的生态名山、佛教圣地宝华山!
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知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宝华山位于句容市西北部,距南京市区约30公里。详细说是:“东临铁瓮(镇江),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句容),北俯长江”,公路、铁路、水路,高速四通八达,从南京市区经312国道驱车至宝华山仅40分钟车程。其实早在明清时代宝华山就属金陵,很多古籍资料中都有描述(宝华山属江宁府,句容之西北)。整个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接南京栖霞,濒临长江黄金水道,337省道、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呈“n”字型紧临宝华镇。宝华山中静卧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宝刹,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隆昌寺。下面,我就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宝华山的总体概况。
宝华山,层峦叠嶂、逶迤环绕、形似莲花,主峰海拔437米宛如花蕊高踞群山之中,宝华山原名花山,因盛夏时满山石蒜黄花而得名,同时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句容人)晚年登山结草为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声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
宝华山为宁镇山脉第二高峰,其群峰之中,浅谷之坡藏着气势雄伟,建筑庞大的隆昌寺,宝华山寺庙周围36座山峰似36片莲花瓣,寺庙若莲房端坐其中。宝华山隆昌寺始建于南朝梁代,扩建于明代,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宝华山之所以成为我国佛教名山之一,是因隆昌寺在佛教中属律宗,专门制定佛教法规,被佛教界称为“律宗第一名山”。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令宝华山律院住持、律师赴京放皇戒(即受御戒),宝华山的名望随之日高。该院先后授戒70余期,全国僧尼均来此受戒,因为正宗,不仅闻名全国,而且播誉海外。
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宝华山隆昌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
隆昌寺是国内保留下来的一座最大的律宗道场,也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来此受戒。特别是隆昌寺第七代祖师率众僧赴京参加放皇戒(即授御戒)以后,威望愈来愈高。据山志载:雍正十一年四月十九日(1733年)清世宗谕和硕庄亲王等:朕欲赐各省僧人一千五百众于愍忠寺受皇戒,尔等可寄信与江南总督,令其将大宝华山住持速赴来京,其放戒所需执事之僧人,即着其拣选一并前来。其来京之期,于明春正月间起程,二、三月间到来即可。再着将主持放皇戒之意,传布在波所住各省僧人知悉,如有愿受皇戒者,亦着于明春来京。僧众受戒圆满之日,仍送其等回山。钦此。”住持即率宝华山120名执事僧,于次年二月奉召到京。他们到京后,除主持被多次引见,其余众僧被召见于便殿和圆明园赐予紫衣,御制佛经等物以外,首先谕将愍忠寺改为法源寺,而后命庄亲王送主持进法源寺,主法源席,开三坛大戒。登坛之时,感堂殿放光五色宝光,上冲霄汉。观者如堵四方,最后上谕:宝华山执事僧一百二十众及新受皇戒僧一千八百一十九人,每班十人,次第引见。名义上是受皇戒,实际上是宝华山和尚授戒。从此以后宝华山名声大振,成为全国授戒名寺。每年冬春传戒。各地求戒僧众峰拥而来。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一次开戒,云集受戒者达1200余众;1955年农历三月初一举行授戒,来自12省求戒者达289
第 1 页 共 39 页
人,历时18天;1957年11月举行授戒,来参加受戒的僧尼有996人(其中印度僧1名)。据不完全统计,宝华山律院先后授戒七十余期,“得戒僧徒遍于天下,以数十万计。”凡在宝华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走至全国名山、古刹都会受到热忱接待。改革开放以后,已成功举办 1955、1957、1992、1996、2003、2007、2009、2012年八次受戒活动,受戒僧尼2000多人,海内外得戒弟子2000余人。隆昌寺非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誉,慕名来此礼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都曾向隆昌寺赠送过玉佛、石佛和铜磬等法器。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著名僧侣,游览宝华山,写下了200多首赞叹诗词。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曾临幸于此,御书匾额,吟诗联句,赐银赠物。尤其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六上隆昌寺,留下了“乾隆寻父” 、“见月迎驾”等传奇故事。
乾隆寻父
在清朝的历史上,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和四十九年六巡江南,这就是著名的“乾隆六次下江南”。南巡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后从北京出发,由陆路经直隶、山东到江苏清口渡黄河,然后乘舟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再由嘉兴、石门抵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南京),祭明孝陵,于四月底五月初返京,往返水陆行程共5800余里。每次南巡他都要登临宝华山,并赋诗、题字、植松、赐银赠物。
正如在六下江南沿途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那样,乾隆在宝华山也留下了很多民间传闻。有的说,乾隆是天上“游龙星”下凡,在宫里坐不住,老爱下江南游山玩水;有的说,乾隆屡上宝华山是来密访他的生父陈阁老的;其中说法颇多、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是“寻父说”,使乾隆的出生充满神秘传奇色彩。不过,经考证,这一传说和乾隆在浙江海宁的寻父传说如出一辙,是文人的牵强附会和民间传说的以讹传讹。
乾隆的父亲(隆昌寺的烧火和尚,面容粗陋不堪,乾隆皇帝来到隆昌寺,所有人都下跪迎驾,惟有此和尚不下跪,只是将鞋子倒放,火钳张开来放在地上。当时乾隆皇帝很生气,寺庙的主持忙出面为他求情,此和尚疯疯癫癫,请皇帝不要跟他计较。事后,乾隆皇帝返回途中,细细想起,觉得事有蹊跷,“鞋子”用当地方言讲与“孩子”谐音,鞋子倒了,就是孩子到了,火钳张开来放在地上,正好摆出一个“父”字,此时才意识到那位粗陋不堪、疯疯癫癫的烧活和尚原来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不过,这只是民间的传闻,并没有多少真实性。
乾隆为何六上宝华?从清史研究和佛教研究的角度看,乾隆六上宝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笼络人心,显示皇帝对宗教的关心。乾隆四登宝华山时,作诗赞誉宝华山隆昌寺:“梵宇宝华阳,庄严殊胜常;石坛授五戒,铜殿压诸方。” 不仅描绘了隆昌寺“庄严殊胜常”的外部形象,也肯定了律宗在佛教中“授五戒”、“压诸方”的地位,借助宝华山律宗的这块金字招牌,用以笼络大江南北的律宗信徒,从而从思想上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第二个是偏爱宝华山迷人的景色。乾隆在欣赏宝华秀丽美景的同时,还探究了美景形成的原因,并将宝华山与钟山进行了比较;“峰岭因何秀,秀因泉石遭。恰宜耆域扩,底较蒋山高。”可见,乾隆对宝华山景色是有相当研究的。
第三个是体察宝华山的民情。乾隆诗云:“宝华深秀处,问路记吾曾。是日观民暇,青春佳兴乘。”这些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乾隆宝华观民图》:青春季节里,宝华深秀处;乾隆带领随从,一边问
第 2 页 共 39 页
路,一边回忆,一边观察民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走出了高墙深院的紫禁城,徜徉于宝华的山水之间,乾隆的兴致是何等之高!
见月迎驾
据说,乾隆皇帝上宝华山,每次都先到下院龙潭定水庵住宿。有一次来龙潭,早晨起来更衣沐浴,洗漱,小沙弥打来盆水给乾隆净面,水碧清的,乾隆正要净面,忽然见到脸盆里一轮明月在晃动,他感到有点奇怪,也没有在意,净面后,吃过早饭上山了。到隆昌寺山门时又不见和尚出来迎接?见月说:我在下院就迎过驾了,万岁,你在下院净面时可曾看到月亮,小僧法号叫见月,那时我就迎接你了。乾隆听后说:噢,是这么回事。
二、将军洞
该洞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所掘的煤洞。许世友将军任南京军区司令员,防守东南,文革期间,率工兵和南京学生驻屯宝华山,挖掘江南煤田,并发誓要改变“北煤南运”的现状,将军洞即为当年挖煤巷道。然而宝华山的地质不蕴良煤,历时四年,挖洞深700余米,只挖到一点但煤量不足,后来停止挖掘,仅留此洞。
三、自然保护区及其珍稀树种
宝华山自然保护区于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占地面积115公顷,是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中部,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无霜期长,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地带性森林植被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具有浓郁的森林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知的维管束植物共有124科352属529种,种子植物的种数为欧洲植物种子数的1/4,其中不乏珍稀宝贵的树种,如宝华玉兰、白玉兰、紫玉兰、宝华鹅耳枥、糙叶树、铜钱树、紫楠、青冈栎、银杏等,下面我给大家一一介绍。
1、宝华玉兰——江苏省植物名片:宝华玉兰是宝华山镇山之宝,也是江苏省植物名片。其祖先诞生于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历经气候骤变,冰川浩劫而不灭,被人们称为研究自然历史的“活标本”。1932年,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郑万钧来宝华山考察时发现了它,并定名为宝华玉兰。神秘的宝华玉兰令人捉摸不透,因为它的母树只分布在句容宝华山上(现存的其他宝华玉兰均为后期人工繁殖),而且更绝的是,它只生长在北坡,海拔必须是220米左右,离开这个环境就很难生存。它们稀稀散散地生活在各种阔叶林中。因为山坡下的灌木层不断被破坏,新苗更是微乎其微。这宝华玉兰种族生存的危险指数不断升级,1991年《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宝华玉兰被列为国家级III级濒危种,而在1999年8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宝华玉兰已被列为国家II级濒危种植物,等到了2004年,《中国植物红色名录》中已将宝华玉兰列为极危种,这意味着这种物种有从地球上消失的极大可能。在宝华山仅有成年的宝华玉兰38株(包括未成年在内共149株),比大熊猫的数量还稀少,还濒临灭绝,因此被专家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同时经研究发现全球“腰最粗”的宝华玉兰也在宝华山。
宝华玉兰属于亚热带性植物,落叶小乔木。每年早春三月,于春寒料峭中先开花,后发叶。花朵多而大,花瓣有9片,像汤匙,不同单株花色还有变化,花中部以下是紫红色,中部则是淡紫红色,而到了上部就是白色,长有7-8厘米。花开放的时候非常香,能顺风飘出好远。花瓣白色,莹
第 3 页 共 39 页
若冰雪,基部紫红色,花香浓郁。叶为悬胆形,树皮灰白色。花谢结籽,满树翠叶,至冬落尽。其籽艳如红玛瑙,被紧裹于长条形灰色外皮花房室内。宝华玉兰木材大都通直细致,是良好用材;其花还可制香精和作药用、食用。因花朵美丽,园林观赏价值高,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紫楠:樟科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色,纵裂;芽、幼枝、叶背面及叶柄密生锈色绒毛。叶倒卵形至倒被针形,长8—21厘米,宽4—8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楔形,表面叶脉凹下,背面网状脉隆起,微被白粉。圆锥花序生于新枝叶腋,密生棕色或锈色绒毛。果椭圆形,果柄有绒毛。花期5—6月,果期10-11月。产于南京、句容、深阳、宜兴、苏州等地,生于较阴湿,排水良好的山坡、谷地的杂木林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材质中等,供建筑、造船、家具并可做绿化树种等用;种子可榨油,供工业用;根、木材、叶可提取芳香油。
3、青冈栎:壳斗科常绿乔木,高达20米。叶互生,集枝顶,革质,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叶顶具短渐尖头,叶基宽楔形成圆形,叶中部以上具齿。雌花数个生枝顶叶腋。壳斗碗形,径1厘米左右;坚果椭球形,长1.2-1.7厘米,径1厘米。喜生于微碱性或中性的石灰岩土壤上,在酸性土壤上也生长良好。深根性直根系,耐干燥,可生长于多石砾的山地。纹理直,结构细密,质重,抗压,耐磨损,抗冲击,由于其木硬似铁,古人称之为降龙木。
4、宝华鹅耳枥:桦木科乔木高10-15米。叶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9-15厘米,宽3-4.5厘米,顶端长尾状,边缘具重锯齿,每2个大锯齿之间有4枚小齿。5月开花,雄花序单生;苞鳞披针形,顶端微凹。果序总状下垂,长4-10厘米,宽2-3厘米;序梗长2-3厘米;果苞在序轴上排列疏松,长1.5-2厘米,3裂,内侧基部的小裂片近卵形,内折,外侧基部的裂片呈齿裂状,中裂片斜卵状披针形,外缘具数枚粗齿,内缘全缘。小坚果宽卵形
5、糙叶树:榆科乔木,高达20米,树冠圆头形。叶卵形至狭卵形,长5—10厘米,宽2—6厘米,顶端渐尖,边缘基部以上有单锯齿,两面粗糙,均有糙伏毛。花小,单性同株;雄花成聚伞状伞房花序,生于新技基部的叶腋;雌花单生于新枝上部叶腋。核果近球形或卵球形,紫黑色,长约8毫米,有平伏硬毛;果柄较叶柄短,很少近等长,有毛。花期5月,果期10月。 产江苏各地,生山坡林中; 茎皮可制纤维;叶做土农药,治棉蚜虫;木材坚实耐用,可制农具。
6、铜钱树:鼠李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暗灰色,剥裂状;小枝无毛,无刺或有刺。叶片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4—11厘米,宽2.5—8厘米,顶端短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稍偏斜,边缘有细锯齿或圆齿,两面无毛。聚伞花序无毛,顶生或兼腋生;花黄绿色,直径约5毫米,无毛。 花期5月,其果实生得十分别致,有两个弯月形的膜翅相互连结,中央包围着种子,直径2—3.5厘米,无毛,紫褐色。远远望去,树上仿佛吊着一串串的铜钱,风一吹,哗哗作响,因此而得名。果期9—10月。铜钱树产于南京、句容、宜兴,生山地林间,也有栽培。 树皮含鞣质,可提制拷胶。可作枣的砧木。和我们吃的红枣是同宗兄弟。
7、银杏:除了刚才介绍的树种外,宝华山的银杏也很有名气。例如,隆昌寺周围有银杏27株,树龄在370年以上,最大胸径96厘米,高27米。拜经台有2株,铜山寺有3株,东葛庵有l0株。银杏属银杏科,(本科仅1属,1种),落叶乔木,高达40米,树皮淡灰色,老时纵直深裂。银杏在唐代前及至唐代叫“鸭脚”,至宋代名为“银杏”,元、明代称“白果”。银杏为新生代第四纪冰河时期孑遗植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在自然界变化中,恐龙变成“化石”,而银杏却幸存下来;它
第 4 页 共 39 页
一到秋天满树金黄;又被称为“金色活化石”。银杏把自身的叶、木、种子、花、甚至根都贡献给了人类,或食用、或药用、或食疗、或美容护发;是中国特有珍稀名贵树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保护区内还有6棵御道松,据记载是乾隆6下江南6上宝华山亲手栽植的,该松在1999年还有3棵活着,最粗的胸径59厘米,树高20米,但后来这3棵树也相继枯死,但树干现在还在。
宝华山还是天然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拥有豺、狼、獐、狐、果子狸、水獭,松鼠,山雀、画眉等上百种动物。在莲花池、龙池等处还可见到恐龙时代的古生物蝾螈。
江苏省动物名片——中华虎凤蝶也存在于宝华山,一般在五月份出现。
四、宝华山佛教文化和隆昌寺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代帝王大力提倡,于南北朝形成鼎盛,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形成八大流派。
(一) 八大宗派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栖霞寺)、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又名贤首宗)、禅宗(少林寺)、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大宗派(都属于大乘佛教)。
错误!未指定书签。(二)律宗简史
1、何为“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因依据五部律宗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2、戒律起源
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定了各种戒律。但他强调“无犯不制”,并不预先制定戒律,而是有人犯了过失,遭受外人责难之后,才由弟子们禀告释迦牟尼而由他制定。佛教戒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道德规范,而不是“佛教的法律”。第一次佛教集结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
西汉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徒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使臣伊存来潮,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伊存授经”,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标志。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五九至七五年),由于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遣使者秦景,张骞等十二人西行求法,礼请中印度僧迦叶摩腾、竺法兰賫(ji)持佛经来中国洛阳,译出《四十二章经》,并兴建中国最初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由此初传中国。此后至曹魏嘉平元年(公元二四九年),期间一百八十余年,虽有经藏的传译,独缺律典。这时期的僧侣只有剃发染衣,以别于俗人,并没有受戒的仪式。曹魏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中印度僧侣昙摩伽罗(又称为昙柯伽罗)尊者来到洛阳,得知中国缺少律法的传承,遂发源弘扬律法。嘉平二年(公元二五O年),昙摩伽罗译出《僧祗(qi二声)戒心》一卷,并敦请十位梵僧建立羯磨法,举行传戒大典,开十大僧传戒的先河,为中国传授戒法之始,昙摩伽罗尊者因此而成为中国四分律宗的开祖。
曹魏正元(254~52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昙无德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
第 5 页 共 39 页
此作法。
3、律宗形成与发展
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因此法聪被认为是四分律师。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que四声)形式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定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
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评法砺《四分律疏》。后又撰《新疏拾遗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其间互有争论,尤其相部宗和东塔宗争论最烈。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萎,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道宣三传弟子鉴真传至日本,唐天宝十三载(754),鉴真在日本当时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是为日本有律宗之始。
按照四分律宗自己的传承,道宣(谥号“澄照”)是第九相,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摩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洪、智首八人。道宣以后,一次传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云照而再盛。云堪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厥行事钞》作《会正记》,其再传弟子云照著《行事钞资持记》,《会正记》持异议,因之南山宗在宋时又分为会正、资持两派。元明之际,衰萎几至无闻。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灵谷寺传戒说律,南山宗有得兴。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再传读体、戒润。读体继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结戒安居,著作甚多。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书玉,两人均有许多著作。德基以下有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其中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主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其下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另外戒润曾弘律于常州天宁寺,法流不祥。民国时著名律师有弘一等。
4、律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律宗的主要思想在于戒体论。律宗分析戒律,总有四科,也就是“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这是依据戒律的精神而分。
(1)戒法,是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是众生的轨范。持戒能够增长禅定及智慧,免于沉溺于生死苦海,是解脱的途径,出离生死的要道。
(2)戒体,是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是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自然守护身心,是戒律的根本精神。
(3)戒行,是受戒后随顺戒体防止身、口、意三业造罪的如法行为。 (4)戒相,是由于戒行坚固而表现在外威仪,可作为轨范的相状。
这四科之中,以“戒体”最为重要,戒体是一切止恶修善的内在力量。如果缺乏“戒体”为内
第 6 页 共 39 页
涵,则戒律就容易流于形式化的戒条。如果戒律的精神不实践于行为,则形同虚设,对生活一点也产生不了作用。因此,戒律虽分为四科,其精神是一体的。受持戒律,要将这四者充分发挥,将“戒体”蕴涵于内心,将“戒行”实践于行为,则能庄严仪表,受人爱敬。
5、律宗的祖庭在哪?
在佛教中,被称为律宗祖庭的寺院有:丰德寺、净业寺、大明寺、隆昌寺。
丰德寺,位于陕西长安县西约29公里的终南山,当年道宣法师即是在该寺著《四分律行事钞》,创立了南山宗。
净业寺,坐落在陕西省长安县十三区红庙乡。唐时高僧道宣初住终南山,后移居此处住持,弘传律学,盛极一时,该寺遂成为我国佛教律宗祖庭之一。现寺外有道宣法师的灵塔。
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原名栖灵寺,唐时称作大明寺,清朝时改名法净寺。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唐开元年间律宗著名高僧鉴真和尚(688~763)东渡日本前,住持此寺。1980年鉴真和尚回国巡礼,恢复大明寺名。1983年国务院确定大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隆昌寺,位于江苏句容市的宝华山,明崇祯十一年(1638),寂光法师(1579~1645)建戒坛于宝华山,大弘律宗。后有见月律师(1602~1679)、德基等,主持此山,弘扬律法,使传戒规范严整完善,是近代影响最大的传戒重镇。此后,全国各地寺院的受戒仪规,皆以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正范》为蓝本。宝华山隆昌寺也成为律宗的祖庭。
6、律宗在宝华山的弘扬
(1)位于江苏句容的宝华山隆昌寺原为禅宗道场,齐梁间宝志公曾在此弘法;明嘉靖年间,由普照禅师复建宝华庵;明神宗万历年间,由妙峰法师主持道场,敕建铜殿,并赐匾额“护国圣化隆昌寺”。
(2)隆昌寺律宗法脉可追溯至古心如磬律师。自唐代道宣律师大力弘扬戒律,使律法真正在中国广泛传播后,其南山宗传承20余代后变渐告寂息。直至古心重振律法道场,并在金陵古林庵、灵谷寺、栖霞寺、甘露寺、杭州灵隐寺、常州天宁寺弘演宣讲,四方向应、僧尼云集,南山律法再度兴起,古心律师也被赞为优婆离再世,为中国律法中心之祖。
(3)古心圆寂后,其弟子分散各地,弘扬戒法,化导一方。寂光三昧承嗣最晚,他在宝华山创建律宗道场时,离古心圆寂已有22年。但他绍述杰出,是古心弟子中成就最为显著的一个,三昧大师在崇祯十一年(1638)登宝华山,次年开创律宗道场,为宝华山律宗初祖。自建立南山律宗门户后,鼎新旧业,仿东林莲社,建千华社,四方修行徒众,响应云集,由他主持的戒席达百坛之多,受戒弟子遍满天下,宝华山律法也得以深入人心。清初顺治进士笪(da二声)重光奉敕题书匾额“律宗第一山”,给予这个律宗道场以极高的评价。
(4)宝华山第二代祖师读体见月继承法席后,整肃道场,革除弊端,立规约十条,勒石铭记,警戒同修“一事一法,必遵毗尼”,苦心惕励,护持正法。顺治六年(1649年),有徒故悔僧规,见月为严肃戒规,建立木戒坛,此为宝华山建坛传戒之始。至康熙二年(1663年),他又将木戒坛易以为石,并亲自设计样式,周遭以层栏护之,承以莲座,手绘精美花纹,工匠依型镂刻。现在宝华山的石戒坛就是依其旧址复建的。
(5)德基定庵承继宝华山第三代祖席,他不仅律己甚严,且著述颇丰,著有《羯磨会释》、《比
第 7 页 共 39 页
丘尼戒本会议》,在完善律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辑《宝华山志》十二卷,为宝华律宗有专志之始,详载了宝华律宗法脉承传的始末。
(6)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宝华山第七代祖福聚文海律师应诏入京,大开皇戒,广布天下,乞戒学徒多达1819人。雍正皇帝又下令将京城愍忠寺改名“法源寺”,并命文海担任主持,直至乾隆十年(1745)方得归山。文海主持宝华山戒席30年,得戒学徒数逾10万,20余弟子主席于南北丛林,南山律宗赖以大兴,也使宝华山一脉,不再局限于南方,从此分灯北方,成为全国性的律宗。此后宝华山一直是中国戒学的中心,法脉从古一直传承至今,当今天下丛林传戒,多依循宝华山的戒坛仪规。宝华山戒坛是至今依然在传戒的古戒坛之一。
(7)太平天国时期,宝华山遭破坏甚大,重建后,盛况不复,南山律藏真脉曾一度失传。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发大誓愿,以毕生精力,护持南山律宗。他遍考中外律丛,研究校正道宣的三大部(即《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四分律合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摩羯疏》)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法得以发扬彰显。
7、宝华山历代祖生平
道宣在终南山所创南山律宗的正脉。据中国佛教史记载,道宣在终南山始设戒坛,制定授戒仪式,但据地方志记载,隆昌寺开山祖师宝志和尚系我国最早开设戒坛的高僧,比道宣约早140多年。(牌匾:律宗第一名山的解释)
宝志(公元418年--514年),生于东晋末年,历宋、齐、梁朝,为当时著名的释门人物。其时,封建统治者正大兴佛教,宝志的化身:“济公活佛,观音菩萨”。 故有关宝志的资料竟成了“志怪小说”的素材,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济公活佛。据《宝华山志》载:一日,当地妇女朱氏“闻古木鹰巢中儿啼,梯树得之,举为子。面方,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据此看来,宝志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其母看其没有人样,于是送宝志入佛。宝华山因宝志最早登山讲经传教而得名,宝志圆寂后,山庵逐渐冷落。
明崇祯年间,南山宗律祖三昧(寂光)定居宝华山隆昌寺后,大修寺宇,创设戒坛,改建山门,结“千华社”,宏扬戒律,兴建殿、楼、堂、台、庵、院等不下千间(俗称九百九十九间半),召来四方僧众,日供万人食宿,自此名声大振,播扬海内,故三昧被尊称为千华第一代祖(席)。第二代祖见月(名为释读体)律师,慕三昧之名,来到隆昌寺,师从三昧,勤修苦炼,讲经析义,博得僧众叹服。继席后,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重建大殿群楼,改建戒坛(木改石),依律传戒,结界安居,使隆昌寺成为最有影响的佛教律宗传戒道场,宝华山被尊为律宗第一山。
相传宝华山第七代祖文海本是寺中一个挑水种菜的粗陋不堪的和尚,但有“慧根”。山中第六代祖圆寂后,韦驮菩萨显灵,示意众僧,让文海做了第七代祖,年轻的文海继位后,备受大和尚的捉弄,痛苦不堪。无奈之下,他用草绳将自己和韦驮绑在一起,准备和他同归天国。不料三天后,他竟大彻大悟,从目不识丁的文盲一下变成了聪慧无比的高僧??
文海本名释福聚(所有佛家弟子都姓释,与佛祖释迦牟尼同姓,如少林寺主持释永信),宝华山律宗第七代祖师,一生“苦志维持、潜心讽诵”、“精究读大律部”,尤以雍正十二年奉昭入京,主法源席,传授皇戒,使得宝华山名声大振。其弟子南北主席者二十余人,并主持重修《宝华山志》。
经过数代高僧坚持不懈的努力,隆昌寺终于成为了海内外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律宗传戒道
第 8 页 共 39 页
场。同时使佛教律宗得以弘扬广大,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广泛联系,扩大了中国佛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为弘扬和繁荣佛教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隆昌寺
路线:戒公池-银杏-山门-卧佛殿-韦驮殿-西方三圣殿-千手观音殿-白玉药师佛殿-法堂-大雄宝殿-祖堂-戒坛-铜殿-无梁殿-斋堂、千人锅
1、隆昌寺简介: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原名千华寺、千华社,自高僧宝志创寺以来,已逾1500余年,建筑雄伟,有999间半之称。现在因数年战火,隆昌寺的房子已不足百间(据说是99间半)。据《宝华山志》记载,“宝华律宗为金陵四百八十人梵剎最上者”。明万历33年(公元1605年),高僧释妙峰奏请扩建获准,明神宗赐“护国圣化隆昌寺”额,遂为“隆昌寺”,是近代最大的传戒道场,盛名海内外。现在我们走进气宇轩昂、风格独特的隆昌寺。隆昌寺属典型的明清建筑,被宝华山三十六座山峰环保,周围还有10多处庙庵和人文景点。由于寺庙建在山坳之中,史称“山为莲花瓣,寺在莲花中”。古寺被青山环抱、古木掩映,常年云锁雾照,清静绝尘,盛夏无暑,真乃佛门名剎。历代高官贵人、名流雅士纷纷登山浏览,留下千古佳句,诗文百余篇。梁武帝、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曾驾临,史载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六进隆昌寺,留下千古传说。至今寺内还珍藏着钦定镇山玉印,皇帝用过的万寿枕头、九龙杯(据心平说存在建行保险柜)和光绪年间铸造的可煮千斤大米的5口铁锅及铜殿、无梁殿等。宝华山名扬海内外,隆昌寺在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2、宝华山“四大怪”: 戒公池水无涨落、山门朝北开、“活”的韦驮能消灾、和尚尼姑在一块。(带团过程中省去)同一山上既有庙宇又有庵堂的并不少见,但同一寺院内既有和尚又有尼姑的就并不多见了。尼姑、和尚住一块主要是因为隆昌寺是律宗寺院,与普通的寺院有所不同,即传戒既传比丘又传比丘尼,尼姑来此受戒住在师姑楼(现为文殊阁),戒期40天左右(过去为一年,上半年来的下半年受戒,下半年来的,来年春天受戒)。这就形成了尼姑和尚在一块的怪事了。隆昌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僧尼同修的寺院。
3、戒公池:池壁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陀的教诲。原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前两句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思。第三句中的国土是泛指十方三世各个国土,以无量功德装饰,即成庄严妙相佛国之土。第四句的有情是指有情众生,众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情众生,如木石水土等,一类是有情众生,如人畜及六道。单说就是:恶——止;善——行。而恶止善行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即是庄严我们生存的空间环境、利益帮助身边所有的人。)。劝导世人多做善事,也是当代修行之人所追求的目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呢是宝华山的放生池,佛家讲究的是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戒杀生,劝解世人放化活物来抵赎自己的罪过,一般信徒所放养的以龟、红鲤鱼等为主。大家仔细看,池里有很多的红鲤鱼、龟鳖等,另外,池内还生活着巨红鲤鱼、巨蚌、巨鳖等。一般一进寺庙从他放生池的规格就可以看出其寺庙的规模,大家看我们宝华山隆昌寺的放生池长、宽均为30余米,四周用石块垒砌,该池是明朝三昧和尚建造的,这样的规格是在寺庙里面是比较大的规格。宝华山的放生池是有名字的,叫戒公池,据山志记载,潭龙与江神曾化为人形,自愿来为宝华山第一代祖三昧法师护戒,被三昧呼为“戒公”,戒公池由此得名。宝华山有四大怪,第一就是这戒公池水大旱不干,大雨不涨,水位始终保持在一定高
第 9 页 共 39 页
度。大家看池中有怪石,露出水面,人称象鼻石,传说此石能够随着池水涨落而升降。石上有树,名曰婆罗,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但始终只有一米多高,只有大拇指头粗细,世所罕见,叹为奇树。(此树80年代被盗)池中的这尊是观音菩萨。
4、银杏传说:大家看,戒公池畔有20多棵银杏树,最大树身周长3.2米,高30多米,我们看这两棵一起的并肩四百多年了,好象共结连理枝的样子,可是从来就没有挂过果,也许大家会问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个传说,传说当年第二代祖见月法师开坛受大戒,要聚集500罗汉才可以,当时一点人数只有498个还差两个,这时我们宝华山山上有个乌龙洞里面住一条乌龙,和佛教的护法神韦驮就化做人型披着袈裟,来参加受戒,见月法师眼光犀利,发现这两个黑面的和尚不是凡人,就拿起惊堂木大呼,非人类不准入内,乌龙和韦驮就吓得跑了出去,在这两棵树的位置脱去袈裟化成原形跑了,后来寺里的和尚也跟着追了出来,根据跟踪才知道是山里的乌龙和韦驮,就在两个袈裟下面后来长出两棵银杏,由于是乌龙和韦驮的化身所以一直都不结果。
5、山门:隆昌寺山门非常独特!隆昌寺的山门是朝北面开的(准确来讲是西北),这又是我们宝华山的一怪(山门朝北开)。而在我们中国,不管是皇宫、官府衙门、寺庙还是民房的大门都是座北朝南略偏西,这叫向阳宅地。为什么隆昌寺的大门是朝北面开的呢?关于隆昌寺正门朝北的原因,传说是因为当年皇帝由北边上山,为迎皇帝,所以改寺门朝北。还有一说法讲该寺北临长江,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香客都由江上来宝华山,为方便江上来的香客,所以寺门朝北,面向长江。(实际解释:此处说法也算正确,据考证,当时来讲隆昌寺山门朝南,隆昌寺后面往会所方向有两个石狮子的位置,后来由于隆昌寺不断扩建,寺庙南边的房子抵到山下,进出大门有点不便,于是改在北边)
隆昌寺的寺门不仅是朝北开的,而且门洞还特别小,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寺庙小,隆昌寺当年有庙宇999间半,这样的规格是很大的了,原因主要是因为隆昌寺是属于律宗,宝华山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隆昌寺也被称为律宗第一,是以传戒而闻名,研究律法、清修为主,隆昌寺的戒律也是最完备、最严的,一般人是不能随随便便进出的,所以比较小。还有一说是,该寺的僧人功课很多,为使寺院安静,故将山门造的偏僻,以避免干扰,所以民间一直流传一句:围着庙宇转,不见有山门;听得念经声,不见有僧人。
山门屋顶原来采用宋朝建筑升起的做法,即整个正脊成一条曲线,两端鱼尾上翘,显得高贵华丽,这个建筑在1990年修复时被改为清式,即整个正脊成一条直线,两端装饰螭吻(龙生九子之一)高大气派。山门悬挂七个金字“护国圣化隆昌寺”是明万历皇帝亲赐(现在的字是赵朴初重写的)。“护国”就是佑护国家,“圣化”还是强调皇权,是圣上教化的,奠定当时隆昌寺超过国寺的地位。隆昌寺原名千华寺、千华社,自此以后称为隆昌寺。虽然历史上隆昌寺曾改名为慧居寺(清康熙12年钦命隆昌寺名为慧居寺,到了民国年间1933年,因国内局势需要,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就是戴季陶,与当时方丈妙柔融忍商量,将慧居寺名改回为护国圣化隆昌寺,因为有护国两个字!)
6、山门左右:旗帜:左为佛教旗帜:是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来制成佛旗:1.蓝色,2.黄色,3.红色,4.白色,5.橙色,6.前五色混合色。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和睦相处,纵的表示世界和平。右为国旗。
毘(pi二声)尼久住 正法永昌
第 10 页 共 39 页
门当户对:“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门当原本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由于这种木雕或砖雕位于门户之上,且为双数,有的是一对两个,有的是两对四个,所以称为户对。 用木头雕刻的户对位于门楣上方,一般为短圆柱形,每根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而用砖雕刻而成的户对则位于门楣两侧,上面大多刻有以瑞兽珍禽为主题的图案。
根据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门当、户对常常被同呼并称。又因为门当、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的大小、户对的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的大小,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的作用,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后来门当户对逐渐演变成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现在反而被人忽略了其原来的意思。
7、律宗第一名山:我门现在就进入隆昌寺的山门了,“律宗第一名山”是清代顺治进士御史笪重光的手笔,后来是我国的前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可能大家都知道,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首先传来的是小乘佛教,后来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求来的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又分为八大宗派,像河南少林寺是属于禅宗,主要讲究坐禅与顿悟,南京栖霞寺属于三论宗、宝华山隆昌寺就属于律宗。法律的律,这个宗派主要以研习和传持戒律而得名。隆昌寺1500年历史,自明清时期以来,宝华山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大约70%的僧尼都在此受戒。自宝志和尚开坛传戒比终南山道宣传戒早140年,称为律宗第一实不为过.
8、众山点头:最早由康熙皇帝所题,后原字被毁,此牌匾为1985年赵朴初考察隆昌寺时重新题写的。众山点头蕴含什么意思呢?有两句古诗大家可能都知道,深山藏古寺以及唐代诗人杜牧写过的一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隆昌寺为“四百八十寺”之最上者,同时也结合宝华山的山势,宝华山共有山峰36座,形式一个莲花瓣,寺院就像莲房一样端坐其中。名山就有名寺,众山点头,有众寺向我们隆昌寺致敬的意思,因为有很多寺庙的住持都是在隆昌寺受的戒,像南京的鸡鸣寺,扬州的旌(jing一声)忠寺还有香港的东普陀寺。同时众山点头也有众多的山峰像游客致敬的意思。
9、隆昌寺整体结构:隆昌寺的布局与造型奇特,从大雄宝殿纵轴线向前延伸,到对面的大悲楼(韦驮殿)一侧是东寮房,一侧是西寮房,其结构方正,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回廊环绕,称之四合院,其建筑7240平方米,使用面积5752平方米。沿着北端西侧向东建造的有斋堂,下课堂小院,戴季陶小院,“戴母”小院,戒堂小院,铜殿和无梁殿小院,还有祖祠堂和师姑楼小院,这七个小院组成一个方形庙宇,有机联系,非常巧妙,院中有院,楼台亭阁布局合理,主要是和律宗道场传戒所设十四个堂口有关。在一般的传戒道场设有一个总堂口,再分三个小堂口即可,该寺建筑布局主要受地形的“莲蓬”所限,而不是道教建造宫观时,按金、木、火、土测定方位布局的。它有灵活多样的变化,适合传戒多种功能的需要,气势宏伟而又极其庄严,仅仅有条表现了传统的理性精神,在空间上取得了高低错落有致、虚实对比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从总体上看,它的功能、造型、大小与装饰如同统治阶级的宫殿,但又不失庙宇的风格,是一种“方形廊院庙宇”建筑群。可以这样说,它集中了人间精湛的建筑艺术。凡是人间帝、王、将、相能够享受的豪华宫殿、居宅。此处“西天
第 11 页 共 39 页
佛国的菩萨”也同样能享受到。宝华山隆昌寺的建筑绝大部分为木结构,是由台基、墙体和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10、卧佛殿:释迦牟尼涅磐(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释迦牟尼涅磐时像。
11、殿前云板与木鱼:僧人吃饭时敲击,此云板钦造于雍正年间(雍正十三年),钦工铸造大云板一块,重三百觔 jīn ,雍正十三年四月,木鱼: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 ‘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古代的木鱼是板状(挺直的鱼形),主要用以集合僧众,木鱼声音低沉比云板更有穿击力,木鱼头朝山门,代表寺院可以接待云游僧,头朝内就不可以了。木鱼龙头:取自《群藉一览》“鱼可化龙,凡可入圣”之意。在寺庙里为何要敲木鱼呢?因为鱼昼夜不合眼隐喻佛教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12、韦驮殿:布萨堂: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说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韦驮是护法神,
一般走进寺院就可以看到弥勒佛与韦陀一前一后把持着一个寺宇,抬头看见弥勒佛笑容可掬的欢迎大家的到来,韦陀在背面威严屹立亲近不得的感觉。据说,原来他们不在一个寺院,各有各的寺宇,由于经营不好才被玉帝整合到一个寺宇。弥勒佛嘻嘻哈哈整天捧着肚子笑个不停,善男信女都喜欢到他这儿虔拜,香火不断收入颇丰。但是他大大咧咧疏于经济管理,账目混乱入不敷出;韦陀菩萨正襟危坐没有一丝笑容,香客们只是望而却步。门厅若缺收入微薄,但是他有很高的经济管理水平,玉帝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将两人调到一起工作,掌管一个寺庙。弥勒佛在前边笑迎天下客,奉养日进斗金,韦陀在后面掌管经济大权,严格把关,从此这个寺庙的香火更加旺盛。
据说在释迦牟尼佛涅槃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韦陀作为驱除邪魔的护法天神。
你到一般寺院里去看,韦驮都不坐正殿,站在弥勒沸的后面,手中还拿件护法器。 在隆昌寺不设天王殿,以四个券门示意,仅设韦驮扩法,隆昌寺的韦驮护法坐在正殿上,为什么呢?据讲隆昌寺第六代祖圆寂后,韦驮菩萨显灵,示意众僧,让文海做第七代祖,相传文海本是寺中一个挑烘种菜的粗陋不堪的和尚,但有“慧根”。年轻的文海继位后,备受大和尚的捉弄,八大寮房的负责人就纷纷跑来找文海,管仓库的说米不多,柴不够烧了,要断炊了,文海想不出办法,很着急。他想为什么叫我文海当家,听说,师傅圆寂前梦见一只蚊子歇在螃蟹上,寓意文海,所以叫文海当家了。想不出办法,无奈之下,文海要用带子套在韦驮神像上上吊,韦驮就托梦给文海说:你不要上吊,要不了一个月,你带着马到龙潭湾河街定水庵去运米,果然不错,几天后,有几十艘江西粮船运米经过龙潭,忽然刮大风起大浪,差点把船刮翻了,船上人当即许愿:将几十艘船的粮奉送宝华山隆昌寺,卸在下院定水庵,以求佛主保佑。果然江中风平浪静。后来文海发动和尚用马驮运米。就因为韦驮对隆昌寺功绩卓著,所以隆昌寺就立下了这条规矩,韦驮坐正殿。
韦陀殿遥对大雄宝殿,从北朝南,两层木结构。上层为内坛(水陆道场),下层为韦陀殿,殿与客堂、延寿堂毗连,屋檐到屋脊设七峰压项防火山墙,为四合院式建筑。韦陀是佛教天神的名字。
第 12 页 共 39 页
梵文音泽的略称,其准确的音译为“塞建陀”或“室健陀”,世称韦陀菩萨。韦驮是佛门修行者的守护神。他在庙宇中一般全身披挂,执金刚杵,一般两旁是威风凛凛、高大无比的四大天王像,但在隆昌寺,韦驮菩萨地位相当高,他独居和大雄宝殿面积相关不多的韦驮殿,连四大天王都没资格跟他站在一起,人们一进殿,就可直接跪拜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相传隆昌寺的韦驮特别灵验,故人称是“活”的,其地位也就不凡了。 韦驮手持金刚杵的姿式:
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寺院的守护神。韦驮手中的金刚降魔杵常有3种姿势,表明3种不同的意思。一是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阁在手腕上,挺直站立,这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寺,具备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二是韦驮右手握杵触地,左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则表示该寺不具备接待 条件,不是十方丛林寺,因此云游僧人和信徒们拜后,应尽快离开。三是韦驮左手握杵指向天,则表示该寺只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13、殿内其它:韦陀背面是大法王子(青狮),代表威严,这幅画是套用镇江金山寺大法王子而来。殿内古钟,上铸有慧居寺字样,所以也是康熙年间改名为慧居寺的见证。殿内有多组壁画:东面墙上 1.阿难和迦一朝拜佛祖,下面是他的五侍卫。2.西方极乐世界,来自佛经,中间有凌云七宝树,河里面流的是金沙,所有建筑物屋顶都是琉璃瓦,砌墙用的是金砖,大大小小的菩萨都住那,现在修行的人所追求的就是要能前往西方极乐世界。3.这是一幅受戒时的壁画图,上面的是三师,左右两边的是七证,下面的是受戒时三个小比丘。西面墙上分别为1.释迦摩尼成道(菩提树下悟道),背面是佛教圣树菩提树,释迦摩尼面前五位僧人,佛教里面的最早五比丘。2.和对面中间那幅画是一样的3.释迦摩尼涅槃,涅槃时的场景。
14、三圣殿: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道场在南通狼山)。阿弥陀佛是指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讲,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观音菩萨是指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观音,亦称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是佛教救苦救难的化生。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的普陀山。大势至菩萨是表喜舍,他头顶宝瓶内存智慧之光,意思将他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传说:阿弥陀佛原是古印度一个小国里的国王,一家人都一心向佛,最后舍弃王位,成道后,国王成为阿弥陀佛,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为观世音,一个成为大势至)。三圣殿内的通铺:由于隆昌寺承担全国70%的僧尼的受戒,所以每到戒期有很多僧人从全国各地的寺庙赶到这里,由于人数众多,只能睡在这样的通铺上面,据传,刚解放时,隆昌寺有驻军,这里也是当时部队官兵所住的地方。
阿弥陀佛【注音】 a mí tuó fó
阿弥陀佛,也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
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阿弥陀佛的读法】
信佛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但很多人的读音并不正确。当然,读音不对一样可以往生,但正
确的读音会更有助于我们的修行。由于几千年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加上现代电影和电视中错误读音的影响,人们对阿弥陀佛的读音产生了多种读法,最常见的有三种:
●第一种读“啊”(a);
第 13 页 共 39 页
●第二种读“哦”(o);
●第三种读婀娜多姿的“婀”(e);
其中,“啊” (a)才是原本和正确的读音。理由如下:
●一、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佛经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在翻译中,就有音译与意译之分,对于有些词语,如阿弥陀佛,包含有无量光、无量寿等很多很多的意义,在汉语中实在找不到一个很贴切的词语来完整准确地对应翻译,因此就采用了音译的办法,所以阿弥陀佛只是其读音而已,就像各种咒语,那些字不过是代表其读音而已。这些音义的词语,用普通话来念才会接近其原音,如果用其它方言来念就不对了。举例来说,前几年有一部最出名的电影《泰坦尼克》,这就是那艘沉船的英文名字的普通话音译,用普通话来读就跟其英文读音相近,而用白话等方言来读,读音就相去甚远了。
●二、当代净土宗、密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土资粮》中明确指出:阿弥陀佛的阿字的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中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所以这个字的读音是非常重要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拉.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南无(读那模)阿弥陀佛。南无就是至心归依的意思。阿字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这个“阿”(A音)字很重要,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
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这一句佛号要把“阿”字念准。东密兴教大师赞叹念佛法门: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阿”字出生,一切诸佛都从咒出生。阿为第一字。弥字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阿弥陀名号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弥陀佛万德的载体,是圣凡同构呼应的媒介。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念佛无异于持咒。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也是佛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他就立刻前往解救,皆得解脱。
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观音菩萨有三十三法身,这尊千手观音像是由旅居海外的佛门弟子向隆昌寺敬献的,安放在殿堂的中央,通过金光
第 14 页 共 39 页
闪烁,塑像造型极美。
寺庙中的千手观音浑身是手,身体两侧各有21只手,有的手握“佛尘”、“净瓶”、“降妖棒”等装饰,所谓千手观音是因为佛教教义里讲的25因缘,用它乘以42只手,就是1050只手。
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1000只手(25因缘*40手臂)(1)手下伸、掌向上,名施无畏手,除一切众生怖畏;(2)持日手,救眼暗无光者;(3)持月手、救患热病令清凉;(4)宝手,为众官位者;(5)宝箭手,令善友早相遇;(6)净瓶手,为求生梵天者;(7)杨枝手,除种种病难;(8)白拂手一切恶障;(9)宝瓶手,为调和眷属;(10)盾牌手,辟一切恶兽;(11 )钺斧手,除一切王难;(12)髑髅宝杖手,役使一切鬼神;(13)数珠手,能得一切佛接引;(14)宝剑手,降伏一切鬼神;(15)金刚杵手,摧伏一切怨敌;(16)铁钩手,能令龙王拥护;(17)锡杖手,慈悲覆护一切众生;(18)白莲花手,成就种种功德;(19)青莲花手,为生十方净土;(20)紫莲花手,能见十方诸佛;(21)红莲花手,能令生天;(22)宝镜手,成就大智慧;(23)宝印手,成就大辩才;(24)顶上化佛手(二手),为得诸佛摩顶授记;(25)合掌手(二手),令一切人及鬼神爱敬;(26)宝箧手,能得土中伏藏;(27)五色云手,令速成佛道;(28)宝戟手,能辟除怨贼;(29)宝螺手,号召天神;(30)如意宝珠手,能令富饶;(31)绢索手,令得安稳;(32)宝钵手,令身体安稳;(33)玉环手,令得仆役;(34)宝铎手,令得上妙音声;(35)五股杵手,能降伏天魔外道;(36)化佛手,生生不离佛;(37)化宫殿手,生生在佛宫殿中,不受胎生;(38)宝经手,令博学多闻;(39)金刚轮手,直至成佛终不退转;(40)蒲桃手,令稼谷丰收。以上是经中所说。一般再加麦穗手、羯磨轮手、宝矛手、宝锤手成四十八臂。
观世音菩萨的性别
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多是女相。其实观世音菩萨是个男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像。《华严经》中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可见是男相。至于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多现女身之理,据钱文忠教授讲是:观世音本源印度,为男像,留小胡子,入新疆后渐丰满(当时唐朝流行丰满),又不知何时,东传途中,失去胡子,又用送子之像,变成女身。
古代佛像中观音全是男的,唐、宋时许多观音佛像还留有胡须,到元朝,佛门中才把他变成了女性,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弘扬佛教的影响,争取广大妇女群众信佛的措施,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民间可是说是家喻户晓的偶像。
现在的各种形象
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像的各种形象众多,大概与观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
第 15 页 共 39 页
来说,当他作为‘西方三尊”之一,与大势至菩萨一起随侍于阿弥陀佛像身边时,这时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化阿弥陀佛像,其它形相及衣物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显著差别。观音菩萨善于变幻,可变天神地鬼,可作女人相貌。
一种观点认为,观世音菩萨由于接受各种不同的信徒的请求,所以呈现出各种形象,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来。后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并且被认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密教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有马头观音(即明王部中的马头明王)、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等。
【道场】
在中国,浙江省的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传说一日本和尚欲带观音像回国,途经南海,遭风暴而无法成行,遂于普陀山建观音道场。至今,普陀山仍有\不肯去观音院\
庙堂里,观世音一般放在释迦牟尼佛大雄宝殿之后的大悲殿来供奉。 千手千眼观音的由来
与在佛教中,每一位本尊都有其应化之因缘由来。作为佛教徒,固然会依据佛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的而视为真实。不是佛教徒的人,视之为表达佛、菩萨众之悲心的“神话”也并无不可。
千手千眼观自在是观世音大士之其中一个化相,这个化相的故事尤其殊胜:
在无量劫之前,观世音已经是一位发心度尽众生苦难的一位菩萨。在救度众生之苦经过若干劫(即很长的时间)後,观世音在他的普陀洛伽净土上观视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发现未度的生命仍然无穷无尽,他们恒久地受种种之痛苦的折磨,经历无数次之生生死死周转不停;故此,观音又再发心:「我当度尽一切众生,若我退心,当令我身裂为千片!」;然後观音大士又继续度苦之事业;隔了一段不可思量地长的时间後,他又再观视六道苦海,发现众生数目仍未减少,痛苦也丝毫不见息减。如是者,观音又再精进地继续度苦之工作。如是者叁次观视而发现自己的工作似乎不太见到成效时,观世音大士发心度尽众生痛苦的决心在那一刹那动摇退减了。因为他以前的大誓愿,他的头即时碎为十块,身体裂为千片。彼时,观世音的上师阿弥陀佛即化现了在他的面前,以神通力把裂为千片之身变化成为具足千手千眼的化身,碎为十片的头化为十面有的面露微笑,有的现忿目相的面容,在十面的顶上再化出一面阿弥陀佛之面容作为引导加持的表义,这就是观世音大士以十一面千手千眼之相救度众生的缘起由来了。
民间传说观音菩萨是妙庄国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她从小就学习佛法,决定终身不嫁,出家修行,但遭到父母的反对,并被赶出家门,历经苦难,终于修佛成道。妙庄王病危了,医生开的药方当中是亲生的肉和眼,但膝下的两个女儿都不愿舍身救父,妙善公主知道此事后,忍痛阁下自己肩膀上的肉,挖下一只眼,为她父亲治病。妙庄王痊愈后,深受三女儿的孝心而感动,为了纪念这位修行成道的菩萨,妙庄王命令手下的工匠雕塑一尊全手全眼的观音像,工匠没有听清便雕成“千手千眼观音像”。
15、药师殿:白玉药师佛是缅甸三宝弟子于1931年赠送的(所以隆昌寺不仅在中国国内知名度高,在东南亚一带也是非常有名的)。药师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救主,又称为大医大佛,因为他能使众
第 16 页 共 39 页
生离苦得乐。解脱众生的病痛,苦难和灾难,所以一般人都称念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门口有块小木牌:上写放参(殿内容许参观)静止(殿内不能参观,而且要保持安静)因为这里目前是寺院里部分僧人居住的地方,不好随便参观!如果有云游僧来挂单,也是住在这边的。
16、佛法僧三宝殿:大雄宝殿,法堂,祖师堂。佛法僧此为佛教寺院通常设置,意为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里面所有内容也都可以归纳为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的说,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法堂:上面一层为方丈室,下面一层为寺僧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也是寺院的重要建筑。中间同样是大法王子,代表威严,以及方丈的座位,讲台(均为红木制成)。法堂的后面便是乾隆行宫的旧址。
旁边的木牌:今日受筹,明日安居:明天起就是安居仪式了,今天把僧众聚集在一起,进行点名,发放这三个月内所需的日用品。
安居:每逢农历四月十五到农历的七月十五举行的安居仪式,因为这段时间正值季节交替,万物复苏时节,佛祖慈悲为怀,不忍僧众下山践踏草坪,伤害生命,所以僧人们要聚集在寺庙里清修。
解居:安居仪式正式结束的意思。
布萨:忏摩:自恣:对照经书向世人自我忏悔的意思。 祈晴:祷雨:通过做法事来祈求天气变化。 升座:大和尚升为方丈的仪式。
请戒:受戒仪式开始前,请来周围寺庙得道高僧担任三师七证。 说戒:高僧为僧人讲经说法。 正授:受戒仪式正式开始的意思。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大雄”为梵文译音,意思即“无所畏惧”。门前“如如不动”出自《金刚经》(原句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着。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指他们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 )此殿重建于康熙十年,屋顶采用七木架,蝴蝶瓦重檐殿式的屋顶,“清式”屋脊最为壮观,正脊成一条线,有条大竖带,四条小竖带,屋脊两端各一龙吻相接。隆昌寺的庙宇,有一条规律,殿堂越大,它的脊边越大,因为大雄宝殿的殿堂比其他的殿堂大,所以它的屋脊就高大,脊的线条也就越粗,整个大殿就显得雄伟壮观。同时因隆昌寺规矩非常严谨,所以不开后门,游客必须从前门走(其他寺庙均有后门),宝华山因佛教圣地而名扬四海,吸引诸多历代达官贵人、名流雅士纷纷登山游玩。御书大雄宝殿这块“光明法界” 匾额是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临宝华山时,为隆昌寺御书。
天坛大佛 天坛大佛母像供奉于隆昌寺大雄宝殿内,系南京晨光机器厂为香港大屿山木鱼峰宝莲寺制造天坛大佛时留下的模型,于1990年3月运到隆昌寺的,供奉于大雄宝殿内。佛像用强力石膏制作,外贴金箔5720张,体量为香港天坛大佛铜佛的1/5,脸部面积6.2平方米,重70吨,高5.24米,加上60厘米的莲花座及2米高的佛台,佛像发髻距地面高达7.84米,模像座基与北京天坛的圜丘相似,故名天坛大佛。宝莲寺天坛大佛耗资2000万港币建造,高34米,重250吨,由 200
第 17 页 共 39 页
块青铜铸件砌成,占地面积约6567平方米,堪称当今 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铜佛像。大佛面显微笑,莲眼低垂,眉如星月,螺发覆顶,神韵非凡,使人感到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东方艺术魅力。
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宝莲寺的法师们参观了日本的镰仓大佛和台湾的彰化大佛后,就想在香港也建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大佛,让所有的信众前来瞻仰,净化心灵,佛面是参照河南的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所塑的罗萨满佛,大佛头上田螺状的发髻代表佛陀的智慧圆满。
华严三圣:在释迦牟尼佛的后面,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1、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传说佛有三身,分别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佛:释迦牟尼佛)。2、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3、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意为妙德。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罗。
四大天王:左为 西广目天王、北多闻天王,右为东持国天王、南增长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神话中托塔李天王李靖就是从多闻天王演化而来
四大天王也被称为“风调雨顺”。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二十诸(尊)天:是佛教的护法神,专门护持佛法的。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本于印度神话,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
(天龙八部,因为是以八部神王中的龙为首,所以也称龙神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大集经》说天龙八部发誓守护佛教的寺塔等修行处,还将悉心保护一切佛教徒,令大家众苦消灭,福慧增长。天龙八部是八个种类的护法体系: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天众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和无色界四天的众多天神,其中最著名的天众护法神有四大天王、二十四诸天等。因为天众福报最大,神通最大,享有崇高的地位,所以是八部之首)。
世界佛教友谊会于公元一九五零年,在锡兰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关于佛陀降生、成道,涅盘年代,及出家、成道、涅盘年岁史实。因为南传与北传佛教所记载的,各有差异,故作共同规
第 18 页 共 39 页
定如下:
A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的五月月圆日(这是印度历法。在中国历法为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日); B 佛陀出家时是二十九岁,佛成道时是三十五岁;即公元前五八八年,五月月圆日夜睹明星悟道(按中国历法,农历腊月即十二月初八为佛成道日)。
C佛陀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涅盘,即公元前五四三年,五月月圆日夜半入灭(中国历法,农历二月十五为佛陀涅盘日)。 D佛历的计算
佛历是由佛陀涅盘那一年计算起,逢佛陀圣诞日作为新年改变年数。 佛历计算的方法:
即将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减去佛寿八十岁,即得公元前五四三为佛涅盘之年(佛涅盘于公元前五四三年)。
再将五四三年加今年公元二○○六年,即得二五四九年。这是今年佛诞日(四月初八日)前的佛历年数。
但到今年佛诞日(四月初八日)以后,应增加一年。故今年二○○六年佛诞日后的佛历是二五五○年。 计算佛历方法,依此类推。
祖堂:历代祖师牌位。最上面的牌位是本山开山祖师宝公的牌位,最下面的一排最左边的是上任方丈慈舟大师(曾任金山寺方丈)牌位。历代祖师(开山祖师宝公)
三昧寂光 见月读体 定庵德基 送隐真义 阕缘常松 珍辉宝珠 文海福聚 理筠圆元 浑仪圆光 恺机明如 卓如定静 朗鉴慧皓 体乾昌苍 敏通海然 圣性印宗 浩静法圆 运金刚智疏梵纲经.宏戒雨都.为千华开山地一代. 出上作二持.为千华第二代. 出毗尾关要.为千华第三代. 宏扬律学.开戒都门.为千华第四代. 广宏四分律仪.恭祝圣寿.赐紫还山.恩隆北溯.为千华第五代. 精严七聚.三学圆明.为千华第六代. 大开毗尾.皇坛传戒.四次紫衣.请旨回南.分登留北.为千华第七代. 严持默识.律学渊源.为千华第八代. 躬行实践.恪守戒规.为千华第九代. 辉洪祖道.潜心矢志.力挽颓纲.为千华第十代. 茹苦十年.飘然远隐.为千华第十一代. 树光明瞳.以自在力.森言律学.慈孝兼优.为千华第十二代. 内绍祖训.外摄韦机.为千华第十三代. 庄严绀宇.炳焕一新.为千华第十四代. 慈心利济.悲愿坚深.中兴常住.请颂龙藏.为千华第十五代. 苦心孤诣.竭力经营.复建增修.普资众善.为千华第十六代. 第 19 页 共 39 页
德宽光悦 出母素胎.誓往华岩.坚持戒行.乘愿再来.为千华第十七代. 誓护戒潼.为千华第十八代.(一九四二年妙柔融忍接席.适在抗日战争中 妙柔融忍 期.烽火不息.寺庙工作难树建.融祖生前.先传法戒尘.字密诚.佐理寺务.颇有贡献. 惜英年早逝.阙文字记载.后单传戒署.总之.宝华十九代.处于动乱年代.传承上寸有争议.) 东馔戒署 慈舟月济 演戒开坛.惟遵律制.政体变革.首申传戒.为千华第十九代. 恢复佛制.重修戒坛.振兴宝华.僧跞卓著.为千华第二十代. 地藏殿:地藏王,九华山道场
关公殿(伽蓝神关羽,佛教道教都尊奉)
17、戒坛:门上题有渡海渡海浮囊(清代洪应明《菜根潭》中【修身】一篇的开头: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丝罅(xià)漏.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非常小心。)明清以来,隆昌寺是全国最大的道场之一。僧尼多来此受戒,教徒遍及天下,远及海外。现在的戒坛堂宽五楹,前面设有照壁,两旁有走廊,上面有“佛制戒坛”的匾额。戒坛由戒堂、阴魂巷.、屏教所三部分组成,原为木结构,1705年,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大和尚改为石戒坛。见月大师傅学多才,心灵手巧,亲手绘制戒坛图,寻能工巧匠刻意营造,可惜原戒坛在文革期间被毁坏,现在的戒坛是在原基础上而成建的,戒坛全部采用大理石,石上的花纹也是按原损坏的碎片花纹绘制雕刻而成的。坛宇、墙壁俱各离立,不倚不连,以尊律范严密。据《宝华山志》载:见月造打戒坛的开基之夜,感坛殿放光五色,直冲宵汉。众山群楼,明如白昼,无不称异赞叹。戒坛为石雕,周围有栏杆两层,饰以莲座,上下花纹,精厂雕刻。戒坛长四丈,深三丈六尺是受
戒仪式的举行之地,专门为和尚尼姑和居士放戒之处,目前来此受戒的尼姑暂住在师姑楼。 所谓受戒,简单的说:就是受规矩。众僧视宝华山受戒为殊荣,隆昌寺作为律宗传戒寺院的佛门“最高学府”, 设有“三坛大戒”。三坛大戒为我国特有之授戒仪式,分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三阶段。初坛授沙弥、沙弥尼戒,二坛授比丘、比丘尼戒(比丘250条具足戒,比丘尼348条具足戒)三坛授出家菩萨戒。依据我国佛教界之传承习惯,有意出家者必须受足此三坛大戒,始被公认为合格之大乘出家人。传戒日期约三十日至四十日,主事者为十师和尚,其中,得戒和尚一人、羯磨阿阇黎一人、教授阿阇黎一人,是为三师和尚,另有尊证阿阇黎七人,总称三师七证。
戒期功课时间表大抵为:四时许三板,四时半左右四板,五至六时早课,六时后早粥,其后有作务、讲戒、演礼,十一时至十二时午斋,下午二时许以后演礼,五至六时晚课,六时许药石,七时半以后礼忏、开示,十时养息。首日,新戒集于大殿,由开堂和尚介绍引礼、引赞诸师,续由三师和尚开示,其后即进入为时约一个月之授戒期。
一般传授三坛大戒,大都出家戒二坛正授毕,在家戒即报到,与出家菩萨戒同时传授,而同时圆满出堂。在家戒除开堂外,分三皈五戒与菩萨戒二阶段。[传授三坛弘戒法仪(法藏)、传戒正范(读体)](参阅‘传戒’5387)
僧众上宝华山来受戒是要缴费的。1957年每位僧人缴费的标准是200元左右[僧人另需自带零花钱]。这笔钱多是由僧人自筹或原先所在的寺庙提供的,名叫“花灯银”。如果有的穷汉连花灯银
第 20 页 共 39 页
都交不出,那只有上宝华山的外寮[隆昌寺外一切保证寺内生活的工作,悉归外寮管]干三年不取报酬的苦活,才有资格“免费”入寺受戒,这叫“发菩提心”。“罗汉期”是佛门一种特定年份,不知典出何处。也有的人比较凑巧,赶在“罗汉期”去受戒。据说1925年、1937年、1944年都是“罗汉期”,这一年份富人的功德钱出得往年多,故隆昌寺对当年来受戒的僧人也宽容一些,收费相应减少若干。因此,凡“罗汉期”上山求戒者要比常年的人数多得多。
上山受戒者不只是比丘,还有比丘尼[尼姑]、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计四种。不过,1938年上山求戒的,只有比丘一种,算是例外。
宝华山是专为和尚、尼姑、居士放戒之处,尼姑来受戒,暂住在隆昌寺的“师姑楼”中。戒期一年,尼姑就全部离册。
《宝华山志》说,该山的七世祖文海曾在北京汉源寺开了“三坛大戒”,所谓“三坛大戒”,分别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每坛戒大约半个月。佛门中有“紧沙弥、慢比丘、救命的活菩萨”之说,说明各坛戒是紧弛不一的。
在沙弥戒中僧众要会背诵“十戒”的全部条文,还要学会吃饭的方式与姿式等,掌握佛门的各种清规戒律。沙弥戒是以跪拜礼佛为主。应该强调的是,律宗是讲究的就是精持戒律,规矩格外多和严格。沙弥戒共十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抹香粉、不歌舞观听、不做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根据“宝华山弘戒比丘读本[见月]依照藏经重录”的《四分比丘戒本》,各种规矩计有数百条之巨,简进不胜枚举。
受罢沙弥戒的僧众,可得一件黑色夏布制下身衣服,这叫“五衣”。穿衣只能叫“搭衣”,在睡觉、入厕、打扫卫生等非佛教活动场合都是不得穿着的。
僧众所受的第二大戒,名叫“比丘戒”。沙弥们除温习上述戒律外,又增添了如自我忏悔、登坛对答等有关课目。据本妙说,为比丘讲课的多是江南各律院的高僧,约有100名之多,这被称作“堂师”。但从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镇江定慧寺信持茗山长老提供的资料来分析,仅从江南各律院邀请堂师是难办到的[因为律宗派的寺院要比禅宗派的寺院少],而邀请佛门高僧[不分宗派]来充堂师的可能性更大。
据《宝华山志》载,自见月和尚凿石戒坛起,上设十个香木座。上三座,中者为衣钵传灯本坛和尚[即得戒师,本寺律师];左者羯摩,右者教授;旁之左三、右四座,皆为尊证师之席。 受比丘戒者在此戒期某时,要跪在石戒坛上面对传戒十师逐一接受询问。羯摩师发问道: “某某某沙弥某某某戒能持否?”“偷盗有无?”被询问的比丘大声作答后,被搭上“七衣”[一种僧人穿的上身衣服],沙弥自此成了比丘。比丘戒是以守律持戒为主。 比丘戒之期满,便进入了菩萨戒期。
菩萨戒一开始便发“九衣”[一种加裟]。受此戒者的每日功课是念经和学习各种清规戒律。此戒之尾期,要举行烫戒疤的仪式。此仪式最隆重,给僧众的印象也最深。外界都以为受戒即烫戒疤,这是不对的。
烫戒疤的准备工作如下一一
取长达2尺多长的大鼎香[粗香]一担,放松香粉、硫磺等易燃物,再引火使之猛烈燃烧。烧着后即用大盆罩熄,使之全闷成黑炭棒。香炭棒冷却后,截成2寸一根、一头磨平,另一头磨尖,浸
第 21 页 共 39 页
入香油中泡透。然后捞出沥干,再用草硝、硫磺拌匀。再取大红枣若干,去核烘炕。枣子有糖份,一热便可牢牢粘在头上,再将磨尖的香炭棒插入枣中。受戒者的头是早已剃光并打好格子的,枣子按横三竖四的位置排列,不能放歪,否则日后戒疤不整齐。来隆昌寺受戒的僧人要烫 12个戒疤,而禅宗派在外受戒的僧人只烫个戒疤。为何如此,不得而知。
正午十二时整,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就绪。受戒的僧众全排着队跪在大雄宝殿外高声诵经。得戒师由羯摩、教授、尊证师陪同,高立戒坛,示意点火。数位老僧手持火把,依次在受戒僧众的头顶燎过。火至则香炭棒尽燃,顿至僧众头皮。其时,僧众头顶如沸,被香棒烧得吱吱着响。僧众痛极[故佛门有“破死来受戒”之说,“破”在此是“拼”的意思]时,高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分散注意力。念至后来,只有“佛、佛”这声,代替呼疼了。
10分钟之后,僧众的头部被烧处肉焦而收缩,凹下去数毫米,香炭棒也全成灰烬了。这时,和尚被允许自由活动,但不许躺倒,要满山遍野地跑。否则头要肿,伤处也要“走火”。当晚更不得睡觉。
烫过戒疤后,僧众要吃受戒粥。粥内有香油、蘑菇、白果、桂元、蜜枣、金针菜、菠菜、糖料等,类似民间的腊八粥。据说此粥是发物,食后可使受戒者的头部上火,发炎拱脓。拱脓之后,戒疤就自然形成了。因此疤是烧出来的,佛门内又称“烧香”。受戒者的伤处一般不会发生细菌感染之事。
“烧香”过后的数天,僧众被集中起来,由主要堂师训话。训过话后,僧众各自获得一张戒牒。此后,多数僧人下山去云游四方或回f]原来的寺庙、少数僧人经同意继续留在宝华山。佛门有一种规矩,允许僧人自由流动,以得到更多的佛学知识。故僧众不回原来的寺庙也是很正常的,庙主并不能怪罪。
由于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各受各的戒,尼姑受的戒叫“道堂”也叫“二堂”;和尚的戒叫“首堂”,他们戒期虽同,但仪式等具体的内容都有差别。
留下来的少数僧众要进入学戒堂学习佛经。学戒堂由教授授课,每天有“五课一忏”。五课是:上早殿、迎请殿、年殿、午后坐香、晚殿。一忏是拜大慈忏。僧人几乎全无暇时,这叫“安居”,又叫“福至”。农历四月半至七月半的安居又叫夏安居。据说僧众终日念经参拜,可免伤害山中的虫蚁和草木。昔清代刮智暹和尚一生不践生草,他有“自从青草出,便不下阶行”的诗句,便是指此。夏安居是见月从佛经上学为推行成例的。
戒牒
僧众为什么要来宝华山受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自古以来,苏北里下河地区由于天灾[特别是洪涝之灾]、人祸[即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之祸]频繁,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许多人家儿女太多,实在养不活,只好把孩子送进庙里当小沙弥。我曾采访过许多在宝华山受过戒的和尚,细问起来,他们多是高[邮]、宝[应]、兴[化]、泰[州]等地旧时的穷苦汉。由于宝华山的僧众多由江北人组成,江北人又使北京方言江淮次方言,语调较高亢有力,因而宝华山僧人在念经中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一特点。过去有句歇后语:“华山出来的一一穷喊”,就夸张地描述了这一史实。
宝华山也不乏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官司场挫的文武官员、反抗封建婚姻的青年??但这毕竟
第 22 页 共 39 页
是只占少数。可是宝华山的“管理者”,则多由这些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担任。不过,最受尊崇的就是那些从小就入佛门、又有渊博知识的和尚。
来宝华山受戒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因为初入庙门的孩子只能当小沙弥,小沙弥只有干苦活、累活、杂活的份,也毫无社会地位。只有等受了戒,条件才有所改善。
过去,许多大刹亦为僧众受戒[如泰州的光孝律寺,这是宝华山七世祖文海和尚的徒弟去振兴的],但僧众仍以在宝华山受戒为殊荣。宝华山有点像佛门的“最高学俯”,据清御史李模评价,连“禅讲名流,亦为同声赞颂”。
在宝华山受过戒的和尚,可获得一张由宝华山律师[该山律师即方丈],羯摩[类似学校的教务处负责人]、教授[类似讲师]、维那[类似教练]等主要和尚签名下发的戒牒。有了它,便有了云游天下、去某寺院任要职、做佛事时坐正台等的权力和资本。戒牒是墨印或笔抄在上好宣纸上,再裱在绢布上的,长方形,可拆叠。据说民国时期的戒牒上方还有国民党青天白日的党徽,可见这是官方都认可的凭证,清时,宝华山的二世祖见月和尚曾被和硕庄亲王[康熙皇帝之子]求过法名,七世祖文海和尚曾应邀去北京开过三坛皇戒。
过去佛门有句俗话,叫“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这自然不是对小沙弥,而是对受戒的比丘而言的。它对小沙弥、对赤贫的穷汉必定有极大的引诱力。此也是和尚纷纷前来宝华山受戒的重要因素之一。
宝华山的戒牒比一般的寺庙颁发戒牒要硬气得多。有了它,云游到其它寺庙是不用挂“单”的,持了宝华山的戒牒,可随便在大寺庙住多久而不会被撵走。临行之前,寺主还得奉送他足够云游到下一个寺庙的费用。如果持了宝华山的戒牒前往经济状况不好,容不下“大菩萨”的小庙,庙土至少须留此僧一宿两餐,并赠送他120文小钱请他离开。宝华山隆昌寺和尚在佛教界受到广泛尊重毋容置疑的。这一方面是沾了宝华山的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宝华山的和尚受到了严格的训练,能严持戒律,也能从容应付各种佛事。因而各大寺院都希望挽留或招徕这样的人才。宝华山曾为多少僧众受过戒、究竟发放过多少张戒牒,是没法统计的。据1957年在宝华山受过戒、现仍在隆昌寺修行的85岁的本妙和尚说:“宝华山自南朝的宝志公起,至1957年止,一共放了85期戒。”我认为此说有可商榷之处。宝华山自1647年起,就设置了木制戒坛,自1663年的石戒坛建成后,“每岁春秋开成,夏月安居,制为定例”[此说见《宝华山志》]。仅见月和尚就开戒70余期了[此数字亦可见《宝华山志》]!尽管1938年日寇入侵了江南,江苏已处于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纷纷四下逃难,但宝华山的授戒却未中止,仍坚持为40余名来此的比丘发放了戒牒[现在扬州的大智法师就是该期“毕业”的]! 由此可见,宝华山到底曾放戒多少期,尚无正确统计。
1938年大约是宝华山受戒人数最少的一年[太平天国时期的史料已失传,除外]而正常年份来受戒的和尚,一般每期为三、五百人。“罗汉期”则高达一千余人。也就是说,宝华山每年发放的戒牒,约在六百张以上。
自古至今,在全国各大寺院担任要职的宝华山受戒的和尚不可计数,在律宗的寺院任职的更多,就我所知,现在还有几位著名法师任住持:
月 波:现任扬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旌忠寺住持; 松 林:现任泰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光孝寺住持;
第 23 页 共 39 页
明 波:现任宝应县佛教协会会长,圆通禅寺住持;
寿 治:现任美国佛学研究会会长,大乘寺住持[民国19年在宝华山受戒]; 了 知:现任香港东普陀寺住持[1957年来宝华山受戒]: 宗 诚:现任南京鸡鸣寺住持[1930年来宝华山受戒];
18、铜殿: 殿里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坐身金像。全名观世音菩萨金殿,因最初用铜构件建成,俗称铜殿。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当时的高僧妙峰奏请创建,神宗皇帝和他的母亲慈圣太后赐金二干金而建成。妙峰曾发愿要素三尊大士的金像,造三座铜殿,分别送到三大佛教名山,即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但送到普陀山时遭到该山僧人的拒绝,因为当时社会局势较为混乱,普陀山僧人怕树大招风之嫌。该消息传播出去以后,全国各大的名山古刹都前来互相竞争,妙峰无奈之下只好卜择,不料连卜三卜,卜卜都是宝华山,他便奏请皇帝和慈圣太后,将大士金像和铜殿设置宝华山。慈圣太后是个信佛的老太太,他曾梦见自己来到一座满山皆是莲花盛开的山中,江南的宝华山又有莲花之称,想必就是宝华山了。从此,慈圣太后对宝华山就有了好感了,她见妙峰想把铜殿设在宝华山自然高兴,于是,宝华山从此与峨眉山、五台山有了齐名的地位。铜殿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内为单室。据《宝华山志》记载:原铜殿“高二丈三尺,阔一丈五尺,进深一丈三尺五寸,梁、栋、栌、窗、瓦、屏、楹悉范铜为之。”由这条记载来看,铜殿的上述构件都是用模子浇铸而成。铜殿上方有“莲界云香”四个大字,原为清康熙手书。另有“宝纲常新”为乾隆所题(莲界云香对面)殿里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坐身金像。
19、无梁殿:铜殿两侧各建有一无梁殿,左边无梁殿题“妙吉祥(文殊)菩萨”,右边无梁殿题“普贤菩萨”,建于公元1605年,两座铜殿形制大小均相同,全为青砖垒砌,不用寸木,无梁无柱。南京和苏州也各有一座无梁殿,都是明代所建,与我们这里的无梁殿有共同的特点。但比较起来,宝华山隆昌寺的无梁殿小巧玲珑,风格古朴,而雕刻更为精致,且一处有同式的两座无梁殿实属罕见。这两座无梁殿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是隆昌寺内价值最高的古建筑。
无梁殿为单檐歇山瓦顶,又层楼阁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平面为长方形,长7.6米,宽5.6米。殿的结构为无梁无柱,以砖代木。外形模仿木结构的样式,细部的雕刻精美,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内部做法比较简单,仅用一道砖券代替横梁,除券以外,闪后檐墙和两山山墙都与一般墙的砌法相同。在两座殿的次间各有梯级,砌在夹墙内,各有17级,宽0.6米,只能容一人上下。下层正面有一门二窗,都是圆拱形,门窗头上雕刻云纹、二龙戏珠等。上层的门与下层相同,门的两边各开一长方形的窗。内为文格眼、用砖制成。殿的坡度很上,出檐亦浅,翼角起翘不高。左边无梁殿题“妙吉祥(文殊)菩萨”的二层楼上是济公祭拜处,这里摆着济公和尚的一副画像,从这里祭拜的人群和跪拜的垫子可以看出,世人非常尊敬济公。但令人惊叹的是,两层楼阁的楼梯只有0.6米宽,梯度非常陡,且楼梯上基本处于漆黑状态,稍胖稍胆小的人基本无法上楼,那怎样才能祭拜到济公呢?据这里的僧人介绍,每到寺庙里的人都会祭拜济公,楼梯虽小,其实你只要想祭拜,你就会想到办法,当时寺庙既然这样建筑并非是那个时代的人瘦,而是考验祭拜者的诚心。
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王曾发愿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坐缸:高僧坐化所用,非一般僧人所能用。有的高僧会留下肉身,高僧圆寂之前会留下遗嘱:后人可于多少年后打开座缸,将其肉身做成肉身佛像。如果没有这样的遗嘱,是不好打开的,据传
第 24 页 共 39 页
隆昌寺明代方丈三昧大师可能留有肉身!
20、石香亭 位于铜殿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释定庵修建,供香客、居士以及游客上山行香礼佛之用。
塔(看不到) 宝华山有二塔,一座在隆昌寺后面,体量较大,另一座在隆昌寺西南竹林小岔路附近,均为七级佛塔,现正在修复之中。
21、斋堂、千人锅:斋堂又称五观堂,三心是指人的贪嗔痴三心,食时五观。指的是在东亚佛教的禅宗在用餐之前所要做的一种观想。又称之为:五观文、食事五观文、食事训??等。原文出自唐朝道宣大师的四分律行事抄。
贪嗔痴三心分别为:
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此五观为: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反省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事。也想想这些食物的得来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可以承受这些供食。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要防止心念起三种过失:对上等食不因其美味起贪著心;对中等食不起痴心;对下等食不因不好吃而起嗔恨心。食物皆是众缘和合而成,故不应过度执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应将食物视为滋养四大假合肉身之药,不起贪著之心。 为成道业,因受此食。
为了滋身修行,成就道业,所以食此食,借假修真。
宝华山在明清的时候有僧人3000多,全国70%的僧尼都到此受戒,这么多人怎么吃饭呢?好,那我们现在就去参观千人锅和斋堂。我们大家现在走的这个甬道呢,就是隆昌寺999间半的半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锅就是传说中的千人锅了,此大锅为光绪年间铸造,其中最大的一口的口径有2米,深1米,一口锅可盛48担水,煮一锅饭需3担6斗米,合324公斤,最多时候一天曾吃米21担,合1850公斤。用它做饭可供千人食用,称为“千人锅”,可见当年千众僧人鸣钟吃饭的盛况。巨锅直下的灶堂形如一个小洞穴,里面可蹲七八个人,再看锅上的巨大锅盖,可睡五六个人,初冬之时,烧饭的和尚起的早,便躺在锅盖上打个盹,借助锅盖的热气暖个身。巨锅配有巨铲,饭铲入锹,一铲子可供七八名壮汉吃上一顿饱。而两口小锅则专供炒菜。这个房间就是斋堂了,斋堂就是众僧吃饭的地方,吃饭时,每人面前有三只碗,一饭碗、一是菜碗、一是汤碗,三只碗摆放在一起,成品子型,就是说做人要有人品,吃饭要有饭品的意思。按照寺院的习惯在斋堂用斋不能谈话和发出声音,正所谓“各人生世个人了,个人吃饭个人饱”,既然不出声怎么添饭菜呢?这里面是有规矩的,如果不懂得其法是很难吃到饭的,当负责添饭的师傅到桌边,如果你想吃一晚饭,就用筷子在碗的最上面一抹,如果是半晚饭就用筷子在一半的位置。
第 25 页 共 39 页
弥勒菩萨也称布袋和尚: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22、文殊阁:文殊阁,其实也是尼姑庵一部分,现在里面住着两位老尼姑,目前任务是看家,等来受戒的尼姑上山时,他们主要承担接待任务。目前该庵不对外开放。
23、隆昌寺历代住持墓地:通过悠长的竹林小径便是宝华山历代祖师的墓葬地,先后在此安葬的有一世祖三昧、二世祖见月、三世祖定庵、七世祖文海、十四世祖敏通等数位住持。
见月墓:见月和尚墓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碑亭高182公分,上面刻有“释见月椅松望月图(现保存在无梁殿院外)” “千华律师”等。目前保存较为较为完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
见月和尚是明末清初中国著名的高僧,他不仅在江南空前的振兴了佛教律宗派的南山宗,也是使宝华山自清初以来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传戒道场。见月和尚俗姓许,祖籍句容,从小就特别喜欢家乡的山水,还十分擅长绘画,故有“小吴道子”之称。他十四岁就失去父母,二十七岁时由于不满伯父替他安排的婚事,也不肯继承伯父的官职,竟到山中当道士去了。两年后,见月偶尔得到一本《华严经》,读后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毅然弃道皈佛,并拜当地亮如和尚为师。亮如为见月剃去头发,说:按佛门规矩,像你这样刚入门的弟子,只能做一般的小沙弥,只有在受过大戒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和尚,不过我的道行太浅,还没有资格为你受戒。现在江南有个法号三昧的大师,是当今最著名的律宗传人,也正是为各地僧人授戒的,你如果想钻研佛学,何不去皈依他呢?见月听后当即决意东行。当时正值明末,烽烟四起,各地局势极度混乱。但见月毫无惧色,忍饥挨饿,两涉大江,经衡山、庐山、五台山,步行两万里,终于辗转来到宝华山,见到了律宗的十三代传人三昧大师,由于见月勤恳好学,很快得到三昧的赏识。可到了明末,宝华山又衰败下来了,宝华山的各护法及失主经研究决定让三昧大师来当住持,三昧于是顺水推舟,把宝华山从禅宗门庭改为律宗门庭,并让见月负责传戒工作。见月在负责传戒工作中,始终坚持佛制,严制十规(这十大山规目前仍是隆昌寺的所有僧人必须遵守的纪律),保护隆昌寺,受到众弟子的拥护。至于宝华山山南的鹿山庵其实也和见月有关,据说,在清顺治十年(1653)湖北汉阳府的尼姑心闻,率九徒弟,乘舟到宝华山,祈求在此安居三个月,以习律学,见月见心闻诚心就答应了,后来他们就住在山南的鹿山庵,并派僧人每半月去交戒一次。当时,见月还特地为他们撰写了《交戒比丘尼正范》一卷,以供她们学习。见月在隆昌寺当了住持数十年,不曾寸丝著身,一文为己,他在宝华山先后从新建造的工程有:大雄宝殿、大悲楼、韦驮殿、西厢平房、东厢平房、石戒台、屏教所、留云楼,一叶庵(隆昌寺下院在南山)、川云庵(在山西)、定水庵(在龙潭镇)。
慈舟墓:山腰那座汉白玉高僧墓是隆昌寺二十代住持慈舟大师之墓。慈舟,江苏兴化人,曾任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佛教协会理事,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大德高僧。金山寺主持,1996年兼任隆昌寺住持,2003年春圆寂。慈舟为人和善,备受僧人尊敬。寺庙为纪念他特为其修建宏伟墓地,以供世人纪念。
五、秦淮之源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十里秦淮”在南京的历史上久负盛名,曾是众多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曾有“桨声灯影连十里”的胜景。其繁华与艳丽历经数朝,积淀了深厚的特色文化。 秦淮源头在哪里?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山。其实,
第 26 页 共 39 页
科学勘察的结果表明,秦淮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溧水东庐山,一个是句容宝华山。秦淮河发源于溧水东庐山与句容宝华山,自东向西,潺潺地淌过南京市区的南部,又沿着石城的西北注入长江。《宝华山志卷四》云:“秦淮其源二,一出句容华山,一出溧水东庐山;合流入方山;自通济水门入于郡城”。关于宝华山秦淮之源,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乾隆皇帝第六次上宝华时,得到京城八百里加急喜报:他的第五世孙呱呱坠地,自此,乾隆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五世同堂皇帝。这天,皇帝的心情特别好,带着随从和几个地方官信步走出隆昌寺,来到秦淮源头的处所(也就是我们现在站立的位置)。不登不知道,一登皇帝的雅兴就上来了;他环顾四周:地势开阔,林茂竹修;极目南望:春山滴翠,山花烂漫。不禁叹道:此乃人间仙境也!当地官员立即趋前,向皇帝报告:这里还是秦淮河发源地呢!皇帝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呢,原来还是秦淮之源!看来,金陵的灵气和繁华也发源于此啊!此乃人间真仙境也!文房四宝伺候,此处赐名“秦淮之源”!可惜的是,皇帝是信步出游,侍从们也没带文房四宝,“秦淮之源”的名是赐了,但没有留下乾隆墨宝。我们现在看到的“秦淮之源”四个字是宝华山景区开发时,从乾隆御笔中检出的。
六、乌龙洞
沿着这条到拜经台的水泥路,我们就来到了乌龙洞。宝华山有9个洞,乌龙洞是其中之一。乌龙洞位于宝华西华山之西南。此洞外小内阔,深约800米;洞内钟乳石遍布,滴水之声,响如击磬。该洞同时还有一线天两处。据说,有条乌龙隐居在里面。有关这条乌龙的传说也很神奇。据《宝华山志》载,明末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和尚一日在隆昌寺开堂授戒。他无意之中看到了一个僧人长得面色苍黑,相貌怪异,一点也不像人的样子,心里便明白几分。他突然用手点指那怪僧,大喝一声:“呔!孽畜,哪里走!”闻言那怪僧大吃一惊,急忙往外逃。众僧连忙追赶。追到乌龙洞口,那怪僧现出本相,化作一条乌龙,乘着一股黑风,逃进洞去,不再出来。至今,宝华山周边的百姓还传说宝华山上有龙,有人甚至说自己亲眼见过龙,见它摆着尾巴,昂着龙头,眺望长江,似有归江入海之意。
凑巧的是,1964年秋天,群众中又传说部队开山洞时,炸死一条蟒蛇,有两吨重。据当时任宝华公社党委书记的周起凤同志回忆,他当时确实从那支部队李营长处听说,讲真的曾炸死过一条巨蟒。巨蟒有八九米长,最粗处直径约有30公分,身褐色,有花纹。蛇在民间历来被称为“小龙”。那巨蟒是褐色的,又和《宝华山志》中记载的那条乌龙是同种颜色。种种巧合,引人遐想。无论是《宝华山志》中关于乌龙的记载,还是活灵活现的宝华山上“龙”的民间传说,这些都给宝华山蒙上了一层神话般迷人的色彩。
七、黄花洞、品字洞、志公洞
在乌龙洞不远处有黄花洞,黄花洞位于设斋墩东北石门岩上,洞深约两丈有余。洞前地宽二丈余,垒石为岸,阁驾其上,旁有泉暗流。均为小池,浅而不溢,清澄涤尘。黄花洞原为宝志公悟道之处,后为僧人养鼠之地。宝华山的老鼠是僧人的小宠物,不仅在黄花洞中养,在寺院的厨房中也养。宝华山的老鼠一不糟蹋粮食,二不啃咬经书,三能将殿宇上的树叶衔去,四能解人意,一呼即至。老鼠如此通人性,实在奇怪。清朝乾隆皇帝登临宝华山时留下了“厨多鼠守粮”的诗句。
品子洞在黄花洞左侧,三洞口恰成“品”字排列,故名。石洞狭而长,俗名扁担洞。 品子洞再往下走100左右,便是志公洞,在山的西北,由黄花洞北下百步可寻。洞高两丈余,
第 27 页 共 39 页
广两丈余,深三四丈,外溢中宽,内有钟卢石、泉水等,相传宝志曾在洞中盘坐修心,故名。
宝华山另外的几个溶洞分别是:潮音洞:位于天溪岩下,洞深风击,回鸣之声如涛之观音,洞上敞如门,又名石门洞;古僧洞:在湖山之下,昔有西域跏趺洞中;东华洞:在山之西北,滨于江下,即钓鱼矶下,上有宝志林,为宝志和尚出家处。
八、龙 池
龙池在拜经台西北,岸上有石板铺之池中,是往年僧人挑水的地方。龙池虽不大,却很深,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枯。驻足池边,您定会发现一种身上有鳞、北黑腹红、尾巴很长的小动物,是恐龙时代的古生物蝾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子”,这便是龙池名称的由来。
龙池的龙子不同于一般的蜥蜴,他们可有神异之出!据说龙池的龙子不怕人,就像自家养的小猫小狗一样任人把玩,但不能带走,若带走就会在中途惹来麻烦。传说明朝末年,来宝华山受戒的一位和尚,听说龙池的龙子的不凡之处,但一点也不相信。受戒完毕离开宝华山之时,就偷偷捉了一只龙子藏在袖内,然后下山,登山过江。
那天艳阳高照。那和尚正坐在船头看江上的美景,却不知从何处刮来一阵风,把小船吹得遥遥晃晃。和尚认为江上五风还二尺浪呢,所以并不介意。
不料那风越刮越大,掀起九尺巨浪,将小船打得飘飘摇摇,就是翻覆。并且那风分明是怪风,专朝和尚坐的这条船吹,而江上其它船却平安无事。
那和尚见此情景,大惊失色,叹到:“原来宝华山龙池的龙子真的不能拿啊!”说罢,忙抖开衣袖,把龙子放了。脱身的龙子乘着那怪风,直飞上宝华山去了!
九、拜经台
位于宝华山西部峰顶,又名晒经台、会经台。上有巨石如台,相传是梁武帝会宝志处。民国时期,张治中将军曾在此著文追述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役,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原建有哭弟亭并立碑以纪念,后被日军所毁。
十、宝华山的竹林、茶园、枫叶园
竹林 宝华山共有竹林2067亩,其中绝大部分是毛竹,有少量的钢竹、水竹,在林内还混生着部分苦竹、短穗竹等多种野生品种。宝华山的竹子主要分布在东西两边,生长良好,平均每亩120到160根。目前,毛竹已成为森林公园的重要景观资源。
茶园 宝华山目前有茶园450亩,主要生产绿茶“宝华玉笋”,行销省内外。每年到采茶时节,春光明媚,茶园一片新绿,采茶工人劳作于其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枫叶林 宝华山枫叶林的面积有600亩,是宝华山独特的自然资源,枫树以五爪枫和鸡爪枫为主。树龄都在40年以上,枫树的胸径在40到50 厘米。每到秋天,满山火红的枫叶景观绝不亚于北京的香山和南京的栖霞,今后宝华山将在每年秋天举办红枫节,我们欢迎各位光临。
十一、宝华山的传说
一座风景秀丽的佛教名山,往往会演绎出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奇故事。有“天宝物华”美誉的宝华山,自然也产生了不少神奇的传说。
1、传说之金边缘牡丹:原来宝华山地区有个地方叫牡月村。在清朝末年,有个巫天官告老还乡,一年秋尽冬来的时候,他无事坐在堂屋中,忽然有打猎的人追一头小鹿。小鹿腿部受伤了,跑到巫
第 28 页 共 39 页
天官家里,腿一瘸一瘸的,逃到天宫跟前,天官顺手用袍子一盖。猎人追来,一看是天官府上,不敢冒失进去,就请问巫天官,看到—只梅花鹿没有,天官说:好象走东边绕过去了。猎人去追了,就没有进去搜查。猎人走后,巫天官就把小鹿放跑了。小鹿临走时向天官点了三点头。不过三天,小鹿衔了根枯草棒给天官,又点了三点头走了。天官想这是什么意思呢?天官就把枯草棒插到后花园驻,也不以为意。到第二年枯草棒就活了,不到两年就开花了。开的是金边绿牡丹。奇花异草引的四乡八镇的人来看。天官怕人偷盗,就砌了个院墙,留下许多洞给大家看,后来巫天官死了,花也就谢了。
2、传说之孝天龙:宝华山有一种神奇动物,叫孝天龙,在山上的龙池里经常可以看到。据讲朱洪武登基的时候,想保他江山万子万孙,叫刘基签死江南七十二条龙,签来签去;唯独宝华山的孝天龙签不死,到山上面签,孝天龙就到下面,在下面签,孝天龙让到上面,始终签不着。朱洪武也别想万子万孙了,明朝也不过几百年就结束了。
后来,国民党的戴季陶,认为宝华山这里风水好,就总想把他母亲葬在宝华山,葬在这个龙地,他母亲还在宝华山修行了几年,可是结果也没有葬到。据宝华山老和尚讲,戴季陶到宝华山,在山上点蜡烛,下面大批宝殿都亮堂堂的,这是宝地,就是没有葬到,因为孝天龙没有被签死。
3、传说之普照断臂祭虎:传说中佛祖生于莲花之上,所以,莲花便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难以忘怀那些端坐于莲花之上的菩萨们,个个慈眉善目,神韵非凡。凑巧的是,宝华山寺庙周围36座山峰,恰似36片莲花瓣。寺宇若莲心,端坐其中。这似乎暗示着宝华山天生就与佛有缘。大概正因为这个原因,1500年前的宝志和尚,才特意在此结庵,弘扬佛法的吧!宝志圆寂后,宝华山逐渐冷落。看来,宝华山的佛缘似乎要灭了。说话千年之后,也就是明朝嘉庆年间,宝华山下来了气宇不凡、目光坚毅的和尚。他挥动禅杖,劈树上山,他要效法宝志和尚,再度在宝华山结庵,重振宝华山。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普照和尚(公元1522—1566)。普照疏通好上山的道路,造好草庐,终日烧香理佛,却不见香客上山烧香。对此,他感到奇怪。后来,他才知道,宝华山上正闹虎灾。漫山遍岭,均有猛虎出没。甚至,在他住处右侧的一座山洞中,还盘踞着一只猛虎。香客们根本不敢上山烧香。普照思考了几天几夜,也没想出个好办法来。最后,他决心砍断手臂,以祭猛虎,乞求它们离去。他便在猛虎面前,用利剑砍下了自己的右臂。从那以后,宝华山上再也不见猛虎了。普照果真用他的行为感动了猛虎了吗?不是的,普照是以他的诚心,赢得了百姓对他的支持。普照的惊人之举哄动了句容城内外,善男信女们深受感动,纷纷上山慰问拜佛。山上猛虎见人多势众,深感受到严重威胁,只好望风而逃了。从此,宝华山寺庙再度振兴。看来,宝华山真的如它的山势暗示的那样,是与佛有缘的,而且这缘是不会灭的。从此,宝华山僧人追忆先辈们开山造寺的功绩,他们便把普照和尚称为“重振宝华山的第一位功臣”!
十二、有关宝华山的历史文化现象
1、丁沙地文化:宝华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最早进入文明开化的地区之一。距今40—20万年前,这里便有原始人群居住。据1981年考古发现,宝华山西北麓丁沙地曾发现一处距今7000—6500年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石器27件,骨器1件,以夹沙洪褐陶为主的陶器75件及大量陶片。从出土的斧、钵、镟、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器等石物和猪、羊等兽骨来看,当时已出现了辅以渔、猎业的原始农业,并开始饲养家禽,该处是宁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文
第 29 页 共 39 页
化遗存,类似于北方放坡、姜寨的仰邵文化,对研究江苏的远古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历代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宝华山南面的铜山曾设有观场,铸铜器,为唐代全国产量的铜矿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开采工场之一。现仍有以及可寻。古迹遗址:竹里城在宝华山东北麓东阳镇之东。据史记记载:齐永明二年,崔慧景叛向建,钦骠骑将军张拂、护直阁将军徐之等六将,据竹里为数城以据之。
2、宝志和尚传略:宝志(公元418年--514年),生于东晋末年,历宋、齐、梁朝,为当时著名的释门人物。其时,封建统治者正大兴佛教,故有关宝志的资料竟成了“志怪小说”的素材。宝华山因宝志最早登山讲经传教而得名。
宝志是宝华山北永阳镇人。东阳,自古隶属我县,建国后始改划归南京栖霞区。
宝志俗姓朱。据《宝华山志》载:一日,当地妇女朱氏“闻古木鹰巢中儿啼,梯树得之,举为子。面方,莹澈如镜,手足皆鸟爪。”据此看来,宝志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其实不然.梁人陆陲在《志法师墓志铭》的开头即写道:“法师自说姓朱,名宝志。其生缘桑梓,莫能知之”。
宝志的父母大约怕宝志因“手足皆鸟爪”日后难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他七岁时,就送他到南京道林寺,随法俭和尚出了家,“修习禅观,坐必逾旬”。可见,这是个很循规蹈矩的好和尚。宝志的父母大约怕宝志因“手足皆鸟爪”日后难象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他七岁时,就送他到南京古林寺,随法俭和尚出了家,“修习禅观,坐必逾旬”。可见,这是个很循规蹈矩的好和尚。
宝志曾虔诚地敲了四五十年的木鱼儿,但始终默默无闻,有志难酬,时人也“未知其异”。年近花甲时,他大概再也不愿苦守古佛青灯,白白了此一生了,举止忽然怪异起来,常披发赤足,手执挂了刀尺之类玩意儿的锡杖,招摇过市,说出的话来也多如谶语,令人莫测。当时,朝野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不但不以为怪诞,反而真的以为他有了“灵迹”。
齐武帝起先“谓其惑众”,收驻建康(南京)。既旦,人间其人能“身分三处宿”使齐武帝惊异万端。其实,看过《三国演义》的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就曾装神作怪,用三个兵士装作自己的模样,端坐在四轮车上,捉弄得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心惊肉跳。宝志的才智过人,想必也效仿诸葛亮,对齐武帝玩了个小小的把戏。
宝志在坐牢期间,还曾“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齐武帝获悉此事后,只当宝志真的有“灵异”,不得不释放了他。细细分析,也不足为奇。文惠太子与竟陵王为了自身的某种利益,事先与宝志串通起来迷惑皇上,并非不可能的事,狱吏或禁子与宝志合作“欺君”,也极有可能,再者竟陵王本人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当时他正与《神灭论》的作者范缜辩论世间有无因果报应之事,他为了取胜而借助宝志,亦在情理之中。
据《花朝生笔记》等史料载,齐武帝是个暴君,专爱对犯人施酷刑,朝中竟无人敢斗胆进谏,生怕惹火烧身。宝志则“现六神通力”,使齐武帝“见到”了父亲高帝在阴间饱受锥刀之苦的种种惨状。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六通法力”,究竟是一种幻术还是一种戏法,至今已不得而知,但齐武帝确曾被吓得要死,不得不立即下令“永废锥刀”之刑。
从《宝华山志》等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宝志是个极聪慧的人。如:齐卫尉胡谐病了,请宝志来治,宝志只注疏“明日”二字,未肯去。当日,胡谐死了,家中载尸还宅。宝志说:“我已料
第 30 页 共 39 页
到胡谐明日成尸也。”又如:宝志曾画一乌鸦赠送给即将远行的大司马殷齐之,说:“紧急时可用此。”后来殷奇之被判主追杀时,见鸦喧暮林,即匿在林下,但乌鸦翔集自如,而追兵以为鸦宜之林必无人去匿藏,遂往别处搜捕去了。殷齐之再后“方悟师(宝志)意”。
以上二例专用模棱两可的内容去解释字意,既令人感到玄奥,又让人抓不着把柄。例子中的“明日”二字与乌鸦之画,均可以用多种含意去理解,而任何一种理解,都能使宝志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宝志是个善用心机的和尚。宝志还是个极有胆量的僧人。他曾头戴着三重布帽摇摇晃晃地去谒见齐武帝,还曾在宫庭内大呼小叫,声称殿门之上有“污血”,玷污了自己的衲衣。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和宗室内战的破坏下,齐政权原本就十分衰颓,宝志的这些异常举止被普遍认为是君主更位、江山易主的先兆.从某种意义上说,宝志也从中加速了腐朽政权的崩溃。
萧衍灭齐,当上梁武帝后,宝志已经极有名气了,梁武帝出于某种目的,对宝志十分崇敬,处处自称是他的弟子。
说到萧衍,乃是常州籍人。他博学能文,骑射、乐律、书法、围棋无不精妙。不过,更精妙的是他与佛教的关系,他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大建寺院,并先后四次(一说为三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去当和尚,害得群臣不得不用巨款屡屡地将他“赎”出来。
萧衍对宝志这“半个老乡”是竭尽利用之能事的,宝志来宝华山结庵修炼,萧衍与昭明太子父子俩曾先后前来拜会他。今山之西仍有“拜经台”与“太子石”两处遗址,相传乃是萧氏父子会宝志之处。
梁武帝对宝志曾诏敕尊宝志为大师,文曰:“志公迹钧尘垢,神游冥漠。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无上谭其隐论,则道行高者,岂得以俗士凡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致如此!自今以后,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这种礼遇,恐怕远高于《西游记》中唐太宗对“御弟”玄奘的态度了!
因此,宝志时常自由地出入于梁武帝的宫廷之中,甚至“长于台城对帝吃鲐。”鲐,是沿海产的一种重要食用鱼,又名鳓鱼、白鳞、曹白、快鱼等,每年要溯江而上产卵,味甚鲜美。宝志与梁武帝对席吃鲐时,连萧衍最宠爱的昭明太子都只能“侍侧”而立,宝志的身份竟如国宾了!
宝志并未白当梁武帝的食客。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冬旱,百姓屡求雨而雨偏不至。一日,宝志忽自上宫廷,嘱人在光华殿讲《胜矍经》。当夜,天雨果然大降。这一故事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借东风”如出一辙,说明声志也是个“气象观察家”。
宝志虽居无上高位,却始终不忘诱导梁武帝净心修习,向善归仁.梁武帝曾向宝志请教除去“烦惑”的方法,宝志就让他一天十二个时辰都精心修习.梁武帝又问宝志,怎样才能静心修习?宝志则劝他“安乐禁”,也就是停止一切寻欢作乐的活动。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宝志让梁武帝找来几名死囚,并要死囚们各持一满杯水在宫庭之下转圈子,宝志还请乐工为死囚们演奏最优美的音乐,以打动他们的心。可是死囚们生怕水泼了出来会被处死,全都极其小心翼翼,根本没有谁听道了乐工为他们演奏的音乐。宝志就此指着死囚们教育梁武帝道:“他们时刻担心的是水泼出来要掉脑袋,怎么能听到乐工的音乐呢?陛下也是如此,若是心中常怀畏死之心,那么,寻求安逸享乐的念头自然就不会萌生了!”
宝志对梁武帝说的这番话,既深入浅出,又语重心长。如果把宝志的前后事迹一对照,简直判
第 31 页 共 39 页
若两人,这说明宝志的所作所为也是因人而异的。他把齐武帝当作嘲弄、打击的对像,而又把梁武帝作为帮助、教育的对象。
有的史料上介绍道宝志,总是极力描写他的颠狂怪异之处,这固然反映了宝志的一大特点,但并没完全涉及到他的本质。《宝华山志》中,对宝志有一句评价,可谓一矢中的:“所谓格君之非者,虽古之大臣莫之过也。”也就是说,宝志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一个严肃的诤臣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这在中国的佛教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天监十三年,宝志无疾而终,时年97岁,“尸体香软,形貌熙悦”。据说他临终前,点燃了一支蜡烛交给旁人。梁武帝闻后长叹道:“大师不复,留以烛者,将以后事嘱(烛)我乎?”因此厚加殡送,葬于南京絷金山的独龙阜。“乃于墓侧建‘开善寺’,敕陆陲制墓志铭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但《南京风物志》与《宝华山志》的叙述的有所不同前者称葬宝志的是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并说永定公主还造了上下五层的志公塔来纪念宝志。据说因该塔的塔峰镶有从外国进口的价值连城的琉璃宝珠,又因该塔在玩珠峰下,所以当时人又叫“玩珠塔”。
宝志圆寂后,梁代大画家张僧繇曾专门为开善寺绘了一幅宝志像;到了唐代,开善寺更名为宝公院.大画家吴道于子根据张僧繇的画像又重绘了宝志像,像旁并配有大诗人李白作的诗赞、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铭文。这三合一的石碑,史称“三绝碑”。
李白的诗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檬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这“独行绝侣”四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宝志的崇敬之情。
宋大中祥符年间,宝公院更名为太平兴国寺,明初又更名为蒋山寺。元朝初年,大书法家赵孟贩来游玩珠塔,欣然写下《志公十二时歌》,并被铭刻于志公殿内,供人观瞻。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看中了独龙阜这块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大修陵寝。他将蒋山寺、志公塔一古脑儿迁往了今灵谷寺附近。宝志墓、“三绝碑”自然也一同迁移了。由于时代久远,如今的“三绝碑”已是清乾隆后的仿制品了,原碑已被损坏无遗。宝志墓在“文革”中也遭到了破坏,“文革”后始重新修复。
南京鸡鸣寺药师佛塔前的碑文上有“洪武二十年,迁宝志函瘗于山顶”等文字。因为鸡鸣寺即梁时的武帝在此出过家的同泰寺,时人将宝志的法函(可能是装经文的匣子)迁埋于此,大概也是对梁武帝的一种安慰吧。
清朝时期,人们在南京的大报恩寺内发现了一只铁匣子,匣内藏有梁时画家所绘“宝志说戒图”。在这之前,史书上一直认为唐高宗时期的终南山宣祖是我国第一位开设戒坛的高僧,如此画不是膺品,那么宝志要比宣祖早开戒130多年哩!
宝华山隆昌寺能在清代发展为律宗僧侣受戒的庙宇席,是因为宝志在山中曾结过庵的缘故。就连当时的石砌戒坛,相传也是和尚们摹仿“说戒图”中的戒坛而建筑的。总之,宝华山处处都与宝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游人至此,便会联想起这位被人们神化了的高僧来。
不仅如此,连济公这位故作疯颠的可爱的艺术形象也与宝志有密切联系。据清末文人蒋瑞藻先生在《小说考证》中说:“实则南宋初无是人,乃因六朝宋释宝志而伪传者也。”如今杭州灵隐寺的济公佛像,是否古人参照梁时大画家张僧繇的志公像而塑造的?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为纪念这位传奇僧人,宝华山目前还把修建济公堂列入计划表,以此来纪念他。
第 32 页 共 39 页
十三、现任住持
心平,出生于1969年3月。江苏海安人。
1976年9月至1981年7月于当地韩西小学毕业,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于当地韩西初级中学毕业,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于当地立发中学高中部毕业,1989年9月至1996年7月于金山江天禅寺出家,1992年10月于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1993年2月任金山江天禅寺僧值,1996年6月至今在宝华山隆昌寺任监院,2001年当选句容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01年当选隆昌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2004年于南京大学研究生专科班毕业,2005年考入南通大学国民教育系列本科班在读。
心平法师1996年常住隆昌寺任监院,2001年起实际主持隆昌寺全面工作。在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同党团结一致,服从政府领导,在大是大非上旗帜鲜明。在生活上能够做到僧装、素食、独身,符合出家人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上,管理能力强,尤其在慈舟住持圆寂后的两年时间里,在隆昌寺面临资金严重短缺,僧人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的情况下,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按照全国汉传佛教共住规约,结合隆昌寺的实际情况,分别制订了僧人、职工管理办法,有效地加强了僧人队伍道风建设。为弘扬隆昌寺传戒正范,确保隆昌寺能够传好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确保了2003年传戒法会圆满举行。在隆昌寺的建设上,多方筹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观景楼、戒公池、传贤堂、广场改造、大雄宝殿、铜殿、无梁殿等多项工程,使隆昌寺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注重僧才培养。先后选送6人考取中国佛学院、栖霞山佛学院、扬州鉴真佛学院学习。自身也参加南京大学研究生专科班的学习,并考取南通大学国民教育序列本科班学习,为隆昌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天龙福地广场
简介
在宝华山共有大小山峰36座,天龙福地广场就是以其中的天龙峰命名的。一代天子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六进隆昌寺,而天龙峰则为乾隆皇帝为百姓祈福之地。相传乾隆皇帝曾在此为江山社稷求万年,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
宝华山天龙福地广场占地5000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主要由百福图、寿星像、十二生肖柱、民俗文化墙四部分组成。广场建设采用了大量的石材,均为青石质地。
百福图现在大家脚下的这个圆形广场也就是百福图。“百福图”是由一百多种不同的福字样印制成的,是以篆体为基础的字字异形图案,也是民间流传已久的福字图案。“福”是诸事皆吉的总称,如富贵寿考等统称为“福”。每逢新年或吉日,则有祝福之字或寓意之图出现在民俗活动中,人们用以祈盼万福降临。大家一起在图上走走,再摸一摸中间的福字浮雕,沾一沾福气,据说可以给大家带来一整年的福运呢。
贴“福”字的来历:传说始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百姓过年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福到我家”。过春节在大门上贴上大红福,主要表示了福星高照、富贵吉祥的象征,也表达了人们祈求添福添寿、岁岁平安的心理。
第 33 页 共 39 页
“福”到了的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其中一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察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你今天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禄寿三星雕像广场中间高处的三尊铜像(锻铜)即为“福、禄、寿”三星。三星像体高3.5米,底座高50公分,直径1.6米,“三星”脚下均为天然的山石。福禄寿三星,起源于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古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由于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力,封建政府曾借助其用于实施王道教化,道教也曾对他们大加推崇,以招徕信众,扩大自己的声势和影响。虽然他们后来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威,却也因此获得自由,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古代民间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这个抱着孩子的为福星,古时候称木星为岁星,所在有福,因而又被称为福星。星相家们认为:“岁星所照,能降福于民”,也就是说岁星照耀的地方,百姓也能够得到好运和幸福。自西汉以来,人们就把木星作为赐福之星看待。
福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中国人所说的“吉祥”也可以解释为福。
古人曾根据所处时代的风尚,将福的重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称五福。不同时代,五福所指又略有不同。《尚书?洪范》所说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
命。”汉朝桓谭《新论》则说:“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后世流传较广的为“福、禄、寿、财、喜”的说法。五福只是人生追求的大目标,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福要丰富得多。
福有很多的含义,人们创造的福神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神职。福神由此而获得了兼容众多吉祥神神职的功能,但同时也就失去了鲜明的特征,其形象与功能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人们在祈求某一具体的好运时,往往要供祀专司某职的吉祥神,福神只是在人们祈求的目标比较空泛的时候,才成为人们供祀的对象。每逢新年伊始。正是祈求来年万事如意的时候,人人要在门上贴福字,福虽是文字符号,却是人们心目中福神的象征,包含人们对福神赐福、降临福运的祈求。福字往往要倒着贴,取其谐音“福到了”,潜含福神临门的意思。
在福星的右边手中拿着玉如意的为禄星,禄神原是星神,称“文昌”、“文曲星”、“禄星”。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人们崇拜的禄星,主司文运利禄,自隋唐的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便成为士人命运的主宰神。
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禄,即官吏的俸禄。高官厚禄是士人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禄星后由星神演化为人神。最有影响的禄神人神是在宋朝附会上的梓潼神张亚子,称“文昌帝君”。
第 34 页 共 39 页
民间的文昌君是东晋人张亚子,在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民间为了纪念他,称为“张仙”,为他立庙,称为文昌帝君。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对母亲十分孝敬,为病中的母亲吸吮疽脓,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母亲吃,还用法箓为百姓治邪祛瘟,这一切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据说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做过士大夫,为官清廉, “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也就是说凡是民间乡举里选,官衔高低,上级嘉奖,官职升降,都归文昌帝君管理。此外文昌帝君还执掌科举考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主管升学。
广场左边托着寿桃的为寿星。寿星又叫“南极老人”、“南极仙翁”,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长安附近杜县建寿星祠。后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寿星被人格化以后,常被塑造成一位白须老翁的形象,他一手拄着龙头拐,一手托着大寿桃,笑逐颜开,俨然就是一位和善的老人,象征着长寿。(民间还有一种象征画法,画上蝙蝠、梅花鹿、寿桃,用它们的谐音来表达福、禄、寿的含义。)
寿星的大脑门: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寿星的手杖:《汉书 ?礼仪志》记载,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1958年,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朝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
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福星、禄星、寿星连在一起,合称“福禄寿”,他们代表着福运、官禄、长寿。因此,明代以来,民间对福禄寿三星的奉祀经久不衰。据说,乾隆皇帝喜欢供奉福禄寿三星,所以他多福多寿多男子。
生肖柱环绕在这个圆形广场周围的,是十二根生肖柱。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
第 35 页 共 39 页
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石柱高3.5米,加上顶端的生肖头像,总高为4米。每根石柱上的文字是每个生肖对应的个性特征,石柱顶端的生肖头像的造型,取自北京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
大家可以去找一找自己的生肖所对应的生肖柱,看看上面记述的文字是不是和自己有几分相似呢。
十二生肖的个性特征:
子鼠:精明能干,行动敏捷,机动灵巧,随机应变,善待朋友,感情丰富,心慈无私,积极进取,好运忌静,竞争力强,独具慧眼,开朗乐观。
丑牛:个性顽强,踏实可靠,重义轻利,公正无私,行动稳重,办事和达,不善言谈,自尊心强,刚柔并济,感情朴实,温厚善良,福多难少。
寅虎:威严自信,勇猛顽强,敢想敢做,意志坚强,见善不欺,见恶不惧,待人梗直,办事热心,独善其身,处逆不屈,感情丰富,孤傲清高。
卯兔:温柔多情,心思敏锐,气质高雅,风度翩翩,天真活泼,自由好动,感情细腻,生活浪漫,举止文雅,平静顺从,落落大方,处世谨慎。
辰龙:气宇轩昂,威武神奇,智慧超人,理想崇高,多才多艺,为人豁达,性情刚烈,热情奔放,慷慨大方,敢于冒险,言之有信,光芒万丈。
巳蛇:天资聪慧,思路敏捷,沉静少言,应变力强,善交朋友,随和温柔,逢恶不怕,处惊不变,能文能武,洞察先机,谋定面动,多愁善感。
午马:豪爽大方,性情奔放,威武不屈,交际广泛,心直口快,乐善好施,感情淳朴,待人诚恳,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性格独立,行动力强。
未羊: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温和多情,风度翩翩,体贴入微,柔情绵绵,思维细密,循规蹈矩,柔中有刚,待人有礼,办事慎重,稳健细心。
申猴:机智灵巧,天真活泼,好动健谈,兴趣广泛,开朗明达,举止洒脱,反应灵敏,富有幽默,自由自在,表现欲强,清高自信,劳碌奔波。
酉鸡:洞察力强,判断正确,为人大方,自信心强,聪明能干,能言善辩,伶俐智慧,心地坦荡,乐善好施,性情刚烈,处逆不屈,热情奔放。
戌狗:忠实可靠,待人真诚,秉性纯良,行动快捷,随机应变,处世温顺,义重泰山,敏锐自信,坦率无私,感情深厚,意志坚强,古道热肠。
亥猪:富态安详,本性纯良,感情醇厚,为人忠诚,人缘极佳,天性开朗,宽宏大量,刚毅自强,重义轻财,性情豪放,不畏艰难,宽厚淳朴。
用十二生肖纪年,在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开始了。而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则多种多样。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些神话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想选出12种动物作为代表,然后他就派神仙下凡跟动物们说了这件事,又定了时间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到天宫来竞选,来的越早的排的越靠前,后面的排不上。而那个时候的猫和老鼠还是好朋友。猫爱睡觉但他也想被选上,所以就叫老鼠到时候叫他。可是
第 36 页 共 39 页
老鼠一转头就忘记了。老鼠去找老牛,说他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到时候带带他。老牛答应了。 那个时候的龙是没有犄角的,而鸡是有犄角的。龙就跟鸡说,鸡已经很漂亮了,用不着犄角,叫鸡借他。鸡一听龙的奉承,很高兴,就把犄角借给了龙,并叫龙竞选后记得按时还他。龙满口答应了。 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时,众动物纷纷赶向天宫,而猫还在睡觉 。 鼠坐在牛的背上。到达天庭后,老鼠“蹭”的一跳。玉皇大帝就说老鼠最早到达,让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也随后到了,排第三;兔子也到了,排第四;龙来得很晚,但他个儿大,玉皇大帝一眼就看到了他,并看他这么漂亮,就让他排第五,还说让他的儿子排第六,可龙很失望,因为他儿子今天没来。这时后面的蛇跑来说:“他是我干爸我排第六!我排第六!”蛇就这么排了第六;马和羊也到了,他俩你让我我让你的:马兄你先,羊兄你先,他们推来推去的,玉皇大帝看他们这么有礼貌,就让他们排了第七第八;猴子本来排三十几的,可是他凭自己会跳,就拉着天上的云朵跳到了前面,排到了第九;接着鸡狗猪也纷纷被选上。 竞赛结束后猫才醒来,老鼠刚回家就被猫满世界的追。竞赛结束后龙来到大海边,看到有犄角的他比以前漂亮多了,就不准备还鸡了。为了躲鸡,他从此就消失在人间,而鸡很气愤于是他从此以后天天一大早的起来对着大海喊:快还我!快还我!母鸡就喊:快还他!快还他!小鸡也叫:还!还!
浮雕墙福地广场西面是一堵民俗文化墙,由三块青石板组成,最高处2.2米,最低处1.8米,总长25米。墙面上用浮雕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主要农历节日中民间的基本习俗。(从左往右数分别是春节、元宵、端午、乞巧、中秋、重阳、冬至、腊八8个节日)。
春节: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端午: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
第 37 页 共 39 页
菜、茭(jiāo)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 葱 姜 蒜 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
乞巧: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
第 38 页 共 39 页
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五)山一方国际度假村
山一方国际度假村位于江苏句容市宝华山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内,是由江苏宝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按涉外四星级标准倾诚打造的餐饮、住宿、团体会议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独具原始风格的度假村。度假村餐厅可容纳200人同时就餐,现有豪华餐饮包间16间;拥有不同规格的豪华山居度假客房44间,设施齐全的多功能会议厅3个;明琉娱乐会所内设有音乐酒吧、豪华KTV包间、棋牌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配套项目有烧烤、露营、垂钓以及网球服务。特别适合会议、休闲度假和美食探访。
(六)中华虎凤蝶
中华虎凤蝶是英国昆虫学家Leech于1893-1894年间在中国的湖北省长江南岸采集命名的蝴蝶,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北向河南、陕西,南向浙江方向稍有延伸。中华虎凤蝶分布广,但个体稀少,是我国的珍稀蝶类。由于它出现在惊蛰前后,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惊蛰蝶。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曾在南京龙潭,发现了中华虎凤蝶的踪迹。此后,中华虎凤蝶又一度绝迹。2005年左右,南京昆虫专家吴琦先生宝华山附近再次发现了中华虎凤蝶。
第 39 页 共 39 页
正在阅读:
复变函数习题三03-07
对第三者说的话02-06
腕表使用星期、日历不走怎样调校04-28
2009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佛山市初赛试题03-26
沪教版三年级上英语全套练习05-03
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09-17
张家界旅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7-11
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08-1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华山
- 镇江
- 导游词
- 江苏
- 资格考试
- 导游
- 面试
- 凝心聚力促发展(我校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 励志是一门学问
- 《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试题二
- 粗格栅安全操作规程
- 仪容仪表
- 英语学习四部曲
- 合肥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红黄牌警告制度
- 2018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总结
- 浅谈井下作业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八--古诗词默写
- 关于印发《贵州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 最新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计划教案
- 中国过滤袋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变电站运行规程
- 新版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 - 图文
- CopAdd400科博安全隔离与信息单向导入系统技术白皮书
- 灵宝一高2011-2012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 2017学年第一学期南洋模范中学高三年级完整版
- 《全国建筑设计行业收费标准》(2014年编制)的通知
- 某大市场修建性规划设计说明书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