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更新时间:2024-04-07 23: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

——回顾与整理 1.数与代数

第1课时 数的认识(-) 数的意义

1. 数的意义及分类: 自然数如:0、1、2、3??; 负数如:-1、-2、-3??; 整数如:0、1、2、-1、-2??; 分数如:2/3、1/2、3/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整数的含义: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为整数。整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小的整数也没有最大的整数。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自然数的含义:在数物体个数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分数的含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这个数的分数单位。一个分数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它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注意:带分数只有化成假分数后,它的分子才能是这个带分数中含有分数单位的个数)例如:341的分数单位是(4),它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

113=4 41的分数单位是(4),它有(11)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分析:2

34百分数的含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通常用“%”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0.01、0.001??它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自然数 正整数

整数

负数 0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的)

分数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等于分母(大于1或等于1)(带分数:实际上

是大于1的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有限小数

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例:在数轴上表示出三个自然数、三个负数、三个小数和三个分数。

-3 -2 -1 0 1 1 2

257 22

(数轴上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以0为界,0左边是负数,0右边是正数。) 2.数之间的关系: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分 数 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 分数后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 分数的一般写法 写法 分数一般要求化简 分子不是小数 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 a÷b=除法 分数 比

百 分 数 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后面不写计量单位。 专门写法 不必化简 分子可以是小数 意义 a(b≠0) b被除数 分子 比的前项 除号 分数线 比号 除数 分母 比的后项 商 分数值 比值

例: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1 ) 5分析: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 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用单位 “1”除以段数;求每段长多少,用单位“1”的具体长度除以段数。

注意:要区分开“率”和“量”,求率是把“3米”看作单位“1”;求量是把“3米”平均分成5份,本题是求率。

第2课时 数的认识(二) 数的读写法及大小比较

1.计数单位和数位

计数单位和数位: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数位顺序表和读写数

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 数? 千百十千百十小位 亿亿亿乙万万万万千百十个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点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数? 亿 级 级 万 级 个. 级 十分之一0.1 计? 数 一千百十乙千百十万千百十(单亿亿亿万万万个)位 百 分 之 一 0.01 千 分 之 一 0.001 万 分 之 一 0.0001 例.填一填

(1)0.045里面有45个(0.001 );8个(0.01 )是0.08。

61(2)13的分数单位是(13 ),它里面有(6 )个这样的单位。

(3)一个数由3个6和3个0组成,只读一个零的数是(660006、6000066、606600、600660 ),读两个0的数是( 600606)。

(4)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大(899)。

… ?

找规律写数。

2345,3452,4523,(5234 ) 1,2,4,(8 ),16,(32 ),64 2.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法:从高位到地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不管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读数前通常先把这个数从个位开始向左“四位一级”,再按各数级来读。

写法:从高位到地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小数的读写:

读法:在读小数时,从左到右依次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

写法:写小数时,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写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分数的读写:

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数的分母,再读分数线,最后读分子。读带分数时,要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分数部分,中间加一个“又”字。

写法:写分数时,通常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写带分数时,要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分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对准分数线,距离要紧凑。 2.数的改写和数的大小比较

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数的改写 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假分数、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整数大小的比较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数的大小的比较 分数大小的比较 百分数大小的比较

①把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万(亿)位右边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加上单位万(亿)。

②省略“万”(亿)位数后面的尾数,求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去掉个级,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去掉万级和个级,万级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③小数求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就看那一位后面的数字,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④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整数可以化成用指定的数作分母的假分数,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可得到整数;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做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加上原来的分子做分子。

⑤小数、分数、 百分数的互化。

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小数

分子除以分母,也可化成分母是10、1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加上百分号,把小数的小数点右移两位(位数不够添0) 小数

去掉百分号,把分子的小数点左移两位(位数不够前补0)。 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情况,取近似值。 分数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⑥数的大小比较。整数大小的比较:先看它们的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位数相

百分数 百分数 分数

同,就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次高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

小数大小的比较: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就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根据分数的特点可化成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或运用化成小数等方法进行比较。

3.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改变原数的计数单位,根据要求用“亿”或“万”作单位。

不同点:“改写”只改变数的单位,不改变数的大小,用“=”表示。求近似数是用四舍五入法,既改变了数的单位,又改变了数的大小,用“≈”表示。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方法:

在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还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例:1.把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亿零四百五十万五千米写作(304505000米),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是(3.04505亿米),省略亿位后面的位数是(3亿)

2.省略“万”(亿)位数后面的尾数,求似数。 854700≈﹙85﹚万

8960000000≈﹙89﹚亿

0.3948 0.4 0.39 0.4 0.3 3.8463 数 四舍五入 保留 一位小数 3.8 精确 到百分位 3.85 4.0 3.0 进一法 去尾法 3.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的带分数、整数改写成假分数。

62412 35=195 225=25 6=

(54)9 13=(524)

4.比较数的大小。 (1)40080 ( < )400101 3.14 (<)π 5.167 (>)561% 7/8 (<) 11/12 -11 (>) -18 -20(<) 0 8/9(>)0.9 14/5 (>)2.69 2/3( >)66.7%

(2)把8.5% 0.8555?? 0.85 85这几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5、0.8555??、0.85、8.5%

第3课时数的认识(三)数的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0.3=0.30=0.300

3.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该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该数就缩小到原

1来的10。 9例:(36)=

(5)20=0.25=21:(84)=(25)%

分析:先把0.25化成分数14

在小数10.7的末尾添上两个0,表示这个数的计数单位从(0.1)改为(0.001),而小数的(大小)不变。

1)把6.1扩大( 10)倍得到61。把1.75扩大100倍得(175),

11把40缩小( 1000)得到0.04,把38缩小(1000)得到0.038。

2)将0?39改写成计数单位是0?0001而大小不变的数是(0.3900),这是根 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来改写的。

23)如果给9的分子加上4,要使原分数大小不变,母应加上(18 )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与分母的和是24,分子与分母的比是3 ? 5,这个分

93数是(15),约分后得(5)。

5)把25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和糖水重量的最简整数比是(1:5)。

46)把0.8﹕1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4:5),比值是(5 )。

第4课时数的认识(四)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1. 因数和倍数:

意义:已知a、b、c均为整数,且a×b=c,那么c就是a和b的倍数,a和 b就是c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互相依存的。

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既是它本身的因数,也是它本身的倍数。

2.2、3、5的倍数特征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3,5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是3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是5的数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偶数 :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奇数:在自然数中,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自然数中不是奇数就是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最大的奇数;最小的偶数是0,没有最大的偶数。

质数的含义: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的含义: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2是唯一的偶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最小的合数是4,没有最大的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检查因数的个数,即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的因数,在数因数的个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是合数。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的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

公因数:几个数共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几个数共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 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如果较小的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例:1)1--20各数中,最大的质数是(19 ),最小的合数是(4)。 2)填质数:21=(19)+(2)=(3)×( 7)=(23)-(2 )。

3)一个最小的三位数,既是2和3的倍数,又有因数5,这个数是 (120)。 4)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4,这三个偶数是(26)、(28)、(30)。 5)三个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31,这三个质数是(3)、(7)、(11)。 分析:用短除法把231分解质因数 3 231 7 77 11

解决问题:例:1.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1.36米,宽0.8米,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尽可能的大且剪完后没有剩余,则一共可以剪出多少个?

分析:此题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把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且没有剩余,则正方形的边长为长与宽的公因数,想使正方形的面积尽可能大,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长与宽的最大公因数。

1.36米=136厘米 0.8米=80厘米 8 136 80 17 10 17×10=170(个) 答:一共可剪出170个。

2.一堆糖果,如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还剩3块,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还缺1块,如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还缺1块。这堆糖果最少有多少块?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假设这堆糖果多1块,则正好平均分给4个、5个或6个小朋友都正好分完。也就是这堆糖果再加上1块正好是4、5、6的公倍数。因此求这堆糖果最少有多少块就是求4、5、6的最小公倍数减1。

解答: 2 4 5 6 4 5 3 4、5、6的最小公倍数是2×4×5×3=60 60-1=59(块)

答:这堆糖果最少有59块。 3.判断

1)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 (× ) 2)2的倍数一定是合数。 (× ) 3)所有奇数都是质数。 (× ) 4)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 5)一个合数,肯定有3个或3个以上的因数。 (∨ ) 6)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数是15。 (×)

第5课时 数的运算(一)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四则运算的意义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数的范围 运算名称 加法 减法 整数 小数 分数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小数、分数乘整数) 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乘法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2.比较异同

(1)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加法————————————————乘法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除法

3.四则运算的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 =605 52.8-45.7=7.1 7.2×4.3 6.25÷0.25

.349 605 52.8 7.1 +256 验算:-349 -45.7 验算: +45.7 605 256 7.1 52.8 7.2×4.3 7.2 25 6.25÷0.25=25 4.37.2 4.334.96 0.256.25 25 ×4.3 验算: 328 50 验算: ×0.25 216 216 125 125 328 216 125 50

34.96 0 0 6.25

第6课时数的运算(二)运算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

运算律: 名称 加法交换律 文字叙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a+b)×c=a×c+b×c 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运算性质:

(a×b)×c=a×(b×c) a×b=b×a (a+b)+c= a+(b+c) 字母表示 a+b=b+a

名称 文字叙述 字母表示 a-(b+c)=a-b-c 减法运算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分别减去这两个数. 除法运算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0除外),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个两个数的积. 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商不变. a÷b÷c=a÷(b ×c) (b ≠0,c≠0) (a×m)÷(b×m)=a÷b 或者(a÷m)÷(b÷m)=a÷b (m ≠0)

例:运算定律的应用

(1)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125×32 43×102 2000-197 =125×8×4 =43×100+2) =2000-(200-3) =1000×4 =43×100+43×2 =2000-200+3 =4000 =4300+86 =1800+3 =4386 =1803 68×99 2000÷125÷8 99×99+99 =68×(100-1) =2000÷(125×8) =99×(99+1)

=68×100-68×1 =2000÷1000 =99×100 =6800-68 =2 =9900 =6732

(2)分别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25×48=25×(40+8)=25×40+25×8=1000+200=1200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25×48=25×(6×8)=6×(25×8)=6×200=1200 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 25×48=25×(50-2)=25×50-25×2=1250-50=1200 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 (3)简便计算

733.6+0.85+6.4+0.15 (12+8)×24 4.53-1.64-0.36 73=(3.6+6.4)+(0.85+0.15) =12×24+8×24 =4.53-(1.64+0.36)

=10+1 =14+9 =4.53-2 =11 =23 =2.53

5111 14 ×6+4 ×6 7.8×5.3+7.8×4.7 8.49-(9+4.49)

=1×(5+1) =7.8×(5.3+4.7) =8.49-1-4.49 4669=1×1 =7.8×10 =8.49-4.49-1 491=14 =78 =5-9

=489

(4).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79×25×8=79×(25×8 ) 57×13+13×43=(13)×(57 +43 ) 48-(18+14)=48-18(-)14 48×98=48×(100-2) 75×102-75×2=75×(102-2 ) 25×48=25×4×(12 )

第7课时数的运算(三)解决问题

1、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①根据加法的意义,求两个数的和。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2、简单的减肥应用题:

①根据减法的意义,求剩余。②求两个数的相差数③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②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一)是多少 4、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①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②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③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⑤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5、常见的数量关系: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速度×时间=路程 ③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④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⑤收入-支出=结余 6、复合应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1)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同时相向而行(或同时背向而行)并相遇: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 (2)工程问题: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单位时间内做的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找准标准量,即单位“1”。若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若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

①求甲数比乙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解题规律:甲乙两数的差÷乙 ②求乙数比甲数少(或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解题规律:甲乙两数的差÷甲 注意:在谁比谁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中,“比”字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两个量的差就是比较量。列式时用比较量除以单位“1”的量。

例:万隆洗车厂现在每周用水约25吨,比原来每周节约用水5吨,现在每周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分析:此题中的单位“1”就是原来每周的用水量;比较量就是原来的用水量与现在每周的用说了的差,即5吨。不知道原来每周的用水量,需要先求出原来每周的用水量。 解答: 25+5=30(吨) 5÷30?0.167=16.7% 答:现在每周用水量比原来节约了16.7%。

③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甲的解题规律:乙×(1?即:已知甲比乙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甲的解题规律:乙×(1+几几); 已知甲比乙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甲的解题规律:乙×(1-几几) 例:小华有60张邮票,小松的邮票张数比小华多20%,小松有多少张邮票?

分析:此题中小松的邮票张数比小华多20%,指的是小松比小华多的邮票张数是小华的20%;应该把小华的邮票张数看作单位“1”,那么小松的邮票张数是小华的(1+20%) 解答:60×(1+20%)=72(张)答:小松有72张邮票。

④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乙的解题规律:甲÷(1?据“乙×(1?几几几几几几)

)或根

)=甲”列方程解答。

例:2004年“十一”黄金周来青岛旅游的游客有102万人,比2003年同期增长2%,2003年同期来青岛旅游的有多少万人?

分析:比2003年同期增长2%,是把2003年“十一”黄金周来青岛旅游的游客看作单位“1”,2004年“十一”黄金周来青岛旅游的游客数是2003年的1+2%;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 解答:102÷(1+2%) =102÷1.02

=100(万人)答:2003年同期来青岛旅游的有100万人。 ⑤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⑥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计算公式: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例:若甲乙两数的和是30,差是10,求甲乙两数是多少? 分析:若甲数是大数,那么乙数就是小数。 解答: (30+10)÷2=20 (30-10)÷2=10 答:甲乙两数分别是20、10.

⑦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则大数就是几倍数。

两数的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者 两数和-小数=大数 ⑧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与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把小数看作1倍数,则大数就是几倍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小数+差=大数

计量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单位 容积单位

吨、千克、克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平方米、平方分厘米、毫米 米、平方厘米 测量土地用平方千米、公顷 立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升、毫升 吨 1000 千克 世纪 100 年 12 千米 1000 米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 平方千米 1000000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升) 1000 立方厘米(毫升) 升 1000 毫升 1000 月 克 31、30、29、28 日 24 时 60 分 60 秒 第8课时量的计量

常见的单位计量及进率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年有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分四个季度;每季度有三个月,第一季度是1月、2月、3月;第二季度4月、5月、6月;第三季度7月、8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1月、12月。

按大小月分:大月有1、3、5、7、8、10、12月,每月31天;小月有:4、6、9、11月,每月30天。2月份最特殊,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份29天。

每月分三旬:上旬是1~10日;中旬11~20日;下旬21~月末。

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根据公历年判断,整百、整千的年份是400的倍数,其他年份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反之则是平年。

1世纪=100年 1日=24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星期=7天 1元=10角 1角=10分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000毫升 1升=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注意:高单位化成低单位乘以进率;低单位化成高单位除以进率。 例:1.填上合适的单位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青岛的面积是1.2(公顷)。

2.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海拔高度是1132.7(米)。 3.青岛市的海岸线总长度位862.64(千米)。 4.小明一口气喝了200(毫升)水。 5.小孩安静时心脏1(分钟)大约跳80次。 6.一个香烟盒的面积约是105(平方厘米)。 2.填一填:

4米=(40)分米=(400)厘米 8.2立方米=(8200)升 2080米=(2)千米(80 )米 6500毫升=(6.5 )升

36平方米=(5000)公顷 3吨70千克=(3070)千克

第9课时比与比例

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比 除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法 分分子 数 意义 特点 线) —(分数分母 分数值 分数是一个数 商 除法是一种运算 联系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倍数关系 区别 比是两个数之间的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求比值 项。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化简比 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数,并且是互质数。 外) 练习:

(1)按要求填表 200 :25 25分钟 :1/3小时 35% :1.4 求比值 8 1.25 2.5 化简比 8:1 5:4 5:2 (2)2:6的比值是(13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乘以3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13)。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区分比和比例 (1)20∶25=(4) :(5)

(2)如果A×3=B×5,那么A :B=(5):(3)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 各部分别 名称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意义 基本 性质 比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或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比值不变。 化简比的依据 9 : 6 = 1.5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解比例的依据 9 : 6 = 3 : 2 内项 外项 联系 例: 1.填空:

(1)含盐率是10%的盐水中,盐和盐水的比是1:10

比是比例的基础,而比例则是比的扩展。两个相等的比能组成比例。

8(2) 如果a :4= 0.2 :7,那么a =(70)

(3)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12:2=18:3)并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18×2=12×3 )。

2.(1)一种盐水,盐的质量是水的25%。现有5克盐,要配置这种盐水,需加入多少克水?分析:此题中水是单位“1”,不知道单位“1”,用除法计算。

15÷25%=5÷0.25=20(克)

(2)一种盐水,盐与水的质量比是1 :4。现有5克盐,要配置这种盐水,需加入多少克水?

分析盐与水的质量比是1:4,也就是说盐是水的5÷

1,水就是单位“1” 41=5×4=20(克) 43.加工一批帽子,已加工10000顶,占总数的20%。还有多少顶没有加工?

分析:此题中单位“1”是总的帽子数。不知道单位“1”,用除法计算;先算出总的帽子数,再求出有多少没有加工的。 1000÷20%=1000÷0.2=5000(顶) 5000-1000=4000(顶) 答:还有4000顶没有加工。

4.一个长方形操场,周长是280米,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 280÷2=140(米) 80×60=4800(平方米) 4+3=7

4=80(米) 答:这个操场的面积是4800平方米。 73140×=60(米)

7140×

第10课时式与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

例:1.弟弟今年 a岁,姐姐比弟弟大3岁,姐姐今年(a+3)岁? 2.一本练习本x 元,小明买了5本,一共要付(5x)元?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v千米,t 小时可行(vt)千米?

数量关系 S=vt

公式 V=st 运算律 ab=ba

V=s/t T=s/v ? S=ab v=sh ? a + b=b+ a (a+b)+c=a+(b+c) ? (1)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写作“· ”或不写。

(2)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放在字母前面,如 a 乘4·5 可写成4·5a 或 a ×4·5 (3)除法运算一般写成分数形式.

例:连线

比 a 多3的数 a 比 a 少3的数 3a 3个 a 相加的和 a+3 3个 a 相乘的积 a-3

a 的3倍 a/3 a的1/3 拓展练习

①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46.5元。

46.5b表示(买b个篮球需要多少钱) 46.5- a表示(买一个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

9 a+46.5 b表示(买9个足球和b个篮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②工地上有 a 吨水泥,每天用去2.5吨,用了6天,用式子表示剩下的吨数。 a-2.5×b=a-2.5b

已知a=100吨 b=10 利用上面的式子求还剩多少吨水泥。 100-2.5×10=75(吨) 2.等式与方程

等式的含义:表示相等的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方程的含义:含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却不全是方程。 方程的解得含义: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的含义:求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

3.等式的性质:①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②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空间与图形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平面图形的认识

1.直线、射线、线段 名称 线段 射线 图示 意义 特点 ? ? ?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出长度。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是无限长的,不能度量长度。 直线没有端点,它是无限长的,不能度量长度。 直线

2.垂直和平行

垂直和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相交。(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叫做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3.角的认识

角的意义: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分类 锐角 大于0小于90 4.三角形

00 直角 钝角 平角 ? 周角 ? 360 090 0大于900 180 0小于180 0

三角形的意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围成的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 三角形的分类: :

锐角三角形 特征:三个角都是锐角 按角来分 直角三角形 特征:有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 特征: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 特征:三条边都不相等 按边分 有两条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殊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四边形

四边形的意义: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 四边形的分类及特点

名称 长方形 图形 特点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 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 是直角。 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 名称 等腰梯形 图形 直角梯形

例:练习:

0

名称 图形 特点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特点 两腰相等。 有两个角是直角,一条腰与两条底边垂直。

(1)一条射线长3厘米。 (×) (2)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 (×)

(3)小冬用一个能放大10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的大小放大了10倍。 (×)

(4)半径是2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 (5)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 (6)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 数一数,下图有(1)条直线,(8)条射线,(6)条线段。

? ? ? ? A B C D

总结:在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有2n条射线,有

第2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n(n?1)2条线段。

平面图形的周长及面积

名称 长方形 特点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文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4条边的总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周长=3条边的和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计算公式 C=2(a+b) S=ab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平 面 图 形 梯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平行且相等。 C=4a S=a S=ah S= 12ah 2三角形 内角和180度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梯形的周长=上下底的长加两腰长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12(a+b)h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或 圆的周长=圆周率×半径×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圆环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 C=∏d C=2∏r S=∏r 22S环=∏R-∏r或 22S环=∏(R-r) 2圆形 在同圆(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圆环 例:张老师最近新买了房子,准备装修。经测量,卫生间长3.2米,宽2.4米,高2.8米。他打算在地上铺边长0.4米的防滑方砖。你能帮张老师算一算,他至少要买多少这样的方砖呢?

3.2米=32分米 2.4米=24分米 0.4米=4分米 32×24=768(平方分米) 4×4=16(平方分米) 768÷16=48(块) 答:至少需要48块方砖。

第3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立体图形

1.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名称 图形 相同点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6128个 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可能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 6128个 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6个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从上、下、前、后、左、右看,都会看到面的特点 面的大小 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不同点 棱长 从不同方向上看到的图形 从上、下、前、后、左、右看,一般都会看到长方形,特殊情 个 条 C=4(a+b+h) 况可能是正方形。 个 条 面的面积都相等。 体的棱长总和 一个正方形。 C=12a

长、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正方体。

2.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从不同方向上看到的形状 圆柱 1.圆柱有3个面,上、下两个底面是大小相同的圆,侧面是曲面。 2.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它有无数条高。 3.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4.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圆柱。 1.圆锥有2个面,它的底面圆,侧面是曲面。 2.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3.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圆锥。 1.从上面或下面看,会看到一个圆。 2.从侧面看,会看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1.从上面看,会看到⊙。 2.从侧面看,会看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圆锥 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表面积:一个立体图形所有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体积: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名称 长方体 图形 正方体 圆柱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h——高 C——周长 圆锥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h——高 V=13S底面积h 或V=13∏rh 2字母意义 a——长 b——宽 h——高 侧面积 表面积 体积 S=2(a+b)h S=(ah+bh+ab)V=abh ×2 V=S底面积h a——棱长 S=4a S=6a2 V=a 或V=S底面积h 3S=Ch =2∏rh S=Ch+2∏r或 2 V=S底面积h或 V=∏rh 22S=2∏rh+2∏r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cr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