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更新时间:2023-04-17 02: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优化方案》P27 知道各种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的物质。

2、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2)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可以分为九种。

比较三种分散系的不同:《优化方案》P31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

1、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分子胶体如:蛋白质胶体(蛋白质溶液)、淀粉胶体(淀粉溶液)

粒子胶体如: AgI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Δ气溶胶如:烟、云、雾、灰尘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液溶胶如:AgI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硅酸胶体的制备

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2SiO3溶液(饱和的Na2SiO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静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AgNO3=AgI(胶体)+KNO3

思考:若上述(1)反应中,没有及时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上述(2)(3)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1)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2SiO3+2HCl=H2SiO3↓+2NaCl生成白色沉淀(3) KI+AgNO3=AgI↓+KNO3生成黄色沉淀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2)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静电除尘);胶体都是呈电中性的,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胶粒不带电的不会发生电泳现象。【碘化银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的电性不同条件下是不相同的】(3)聚沉的方法有三种:①加入电解质溶液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胶体粒子不带电的胶体可以用第③方法聚沉】(4)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溶解。原因:少量稀硫酸作为溶液使胶体聚沉,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过量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铁反应,使沉淀溶解。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①盐卤点豆腐②明矾净水③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④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⑤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⑥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⑦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4、胶体的提纯净化: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四、离子反应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书写——“三句话”

①强酸、强碱、盐用等号一步到位

②一元弱酸、所有弱碱用可逆符号一步到位

③多远弱酸多可逆符号分步电离

例:①H2SO4 = 2H+ + SO42- NaOH= Na++OH- Ca(OH)2= Ca2++2OH- BaCl2 = Ba2+ + 2Cl- BaSO4 = Ba2+ + SO4 2- NaHSO4 == Na+ + H+ +SO42-(在水溶液中) NaHCO3 == Na+ + HCO3-

②HClO H+ + ClO- Cu(OH)2 Cu2++2OH-

③H2CO3 H+ +HCO3- HCO3- H+ +CO32-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碱盐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注意:(1) 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等号或者可逆符号前面:被电离的粒子;等号后面:电离后的粒子。

(4)电子方程式遵守电荷守恒。

(5)“六强酸”:氯化氢HCl、硫酸H2SO4、硝酸HNO3、氢溴酸HBr、氢碘酸HI、高氯酸HClO4

“四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2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优化方案》P34

重点是按照物质的分类,哪些物质属于电解质:酸、碱、盐、水、活泼金属氧化物(K2O、 CaO、 Na2O 、MgO)都是电解质。

小结:(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金属也能导电。(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5)物质的溶解性与是否是电解质无关。

(6)溶于水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CO2、NH3等。

(7)①强碱和盐等化合物:在固态时,晶体内虽然存在阴阳离子,但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够导电;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

②酸:酸在固态或液态(熔融状态)时只有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也不导电,如液态HCl、H2SO4、H3PO4等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受水分子的作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能够导电。

③活泼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氧化物在熔融状态下能自身电离出阴、

阳离子,但在水溶液里和水反应生成了新的电解质——碱。

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5、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易溶于水的盐)

不拆:难溶于水和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难溶于水的盐、气体、单质、氧化物、水、浓硫酸)

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系数最简

①浓硫酸作为反应物时,浓硫酸写成化学式:H2SO4(浓);浓盐酸和浓硝酸要拆成离子形式。

②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不能拆开,写成化学式。

③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

如Ca(OH)2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给的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5、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6、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的物质、易挥发的物质或者难电离的物质。

7、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优化方案》P57

8、离子共存问题(首先判断题干中的条件)

(1)常见的有色离子:MnO4- 紫色 Fe2+ 浅绿色 Fe3+黄色 Cu2+蓝色 Cr2O72-橙色

(2)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①能与H+发生反应的离子(三类) OH-;

弱酸的酸根:SO32-、CO32- 、ClO-等;

多远弱酸的酸式酸根:HCO3-、HSO3-、H2PO4-、HPO42-等。

②能与H+发生反应的离子(三类):H+;

弱碱阳离子:Fe3+、Fe2+、Cu2+、NH4+等;

多远弱酸的酸式酸根:HCO3-、HSO3-、H2PO4-、HPO42-等。

③因反应生成难溶的物质(记盐的溶解性口诀)

阳离子角度:K+、Na+、NH4+

易溶于水的盐

阴离子角度:NO3ˉ、HCO3-、HSO3ˉ、H2PO4-、HSˉ、CH3COO-

(3)因发生络合反应而不能共存 Fe3++3SCN- Fe( SCN)3

(4)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离子

①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

如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离子或分子还原性强弱的顺序:S2->SO32->I->Fe2+>Br->Cl-

氧化性强弱的顺序: Cl2>Br2>Fe3+>I2>SO2>S

②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在酸性条件下:

A.NO3ˉ与Iˉ、Brˉ、Fe2+、S2ˉ、HSˉ、SO32ˉ、HSO3ˉ等不能共存

B.S2ˉ与SO32ˉ不能共存(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

C.MnO4ˉ与Iˉ、Brˉ、Clˉ、S2ˉ、HSˉ、SO32ˉ、HSO3ˉ、Fe2+等不能共存

D.ClOˉ与Fe2+、Iˉ、S2ˉ、HSˉ、SO32ˉ、HSO3ˉ等不能共存

在碱性条件下:

Fe2+与S2ˉ、HSˉ、SO32ˉ、HSO3ˉ、Iˉ等不能共存

五、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实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对概念”《优化方案》P40

“八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两相反;剂性一致,反应产物一致。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关系图《优化方案》P41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4)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5)没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6)没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优化方案》P41

4、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5、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优化方案》P44

6、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优化方案》P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cn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