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01 17: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Research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姓名:崔孝强

学号:11314051 专业: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指导教师:宇正香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崔孝强 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14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二五”规划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党的领导人对文明的认识同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邓小平提出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到江泽民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目标再到后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念的一次理论升华,同时将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文明体系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历程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人的视角为切入点,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重视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立足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印记的自然对人的意义。但反对人类绝对至上,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和谐统一,主张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逐利的固有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变迁,即共产主义的到来才能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决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原则,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要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马克思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客体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要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并把这种任务作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最高价值目标。对于这个目标人类首先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对人的影响,任何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也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制度的变更,正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承认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反对无视人类主体性的极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 (2) 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人类绝对至上的人道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想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

三、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科学发展

观的具体落实。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将“产业结构”作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才能够发生根本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生态科技的重点领域在于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其中关键在于能源技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是无限的,而人类取得能源的技术则是有限的。工业文明建立在石化能源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则应是建立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新陈代谢(物质变换)理论不仅有利于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之间的和解,而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济开发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将循环经济思想扩展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和社会结构调整——比如,尽量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从东南沿海低海拔地区向中西部高海拔地区转移,进一步缩减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生态革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影响远超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类自身。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指导,也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大力发展以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努力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生产关系,为人类的明天探索一条永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天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2.

[2] 崔建霞.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9. [3] 潘 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N]. 学习时报, 2007-11-28.

[4] 刘仁胜. 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z].编译参阅. [5] 张剑.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cf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