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概论

更新时间:2023-09-23 23:01: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档案学概论》教学大纲与指导

教材:《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冯惠玲、张辑哲主编)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档案学概论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属于档案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档案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是从事档案专业的人员应该熟悉和了解的最基本的必备知识,它是与档案工作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总结。其主要任务是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更好的为社会、组织及个人服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着重于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识记和了解、加强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现代档案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指导和应用于工作实际,认识档案在国家、组织以及个人当中的价值与作用,熟悉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国内外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档案的定义和本质,明确档案的基本特征。 2、初步了解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以及档案的种类。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 档案的概念 一、档案的定义和本质 二、档案的特征

三、档案的实存形态及其形成过程 第二节 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一、档案与信息 二、档案与文献

三、档案与文书 四、档案与图书 五、档案与资料 六、档案与文物与文物 第三节 档案的种类 一、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 二、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

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 重点知识解析 1、档案的定义和本质

目前,档案界对于档案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1)“原始记录”说。认为档案是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性信息。

(2)“社会记忆”说。认为档案是“社会记忆”或“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记忆”。 (3)“归档保存”说。认为档案是有意识的“归档保存”或“保存备查” (4)“积累物”说。认为档案是一种“文件的积累物”。

(5)“副产品”说。认为档案是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副产品”或“分泌物”。 尽管人们对档案定义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对档案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即档案本质上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所以,档案的具体定义表述就应该揭示并确认

“原始记录性”这一档案的本质特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档案的定义表述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角度出发,档案的定义可以进一步表述为: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2、档案的特征

(1)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所以学界一般认为:“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特征,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所在。如文章、图书虽不是档案,但其文稿、书稿却是档案等等。

(2)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是对社会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的产物。档案作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其内容虽然会大量涉及自然界,但它毕竟是人类研究、开发、利用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与自然界形成的原始记录物(山川河流)不可混为一谈。

(3)历史性。从时态上讲,档案是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它能 “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所以,人们一般由此将档案看做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当然,它不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部,而是其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意义的重要部分。

(4)确定性。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这些清晰、确定的信息内容(语言文字)又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衣物器具)而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档案区别于最为邻近的事物—文物的根本点。

(5)真实可靠性。它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档案的内容若没有失实、歪曲、作伪之处,那么,在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因为它是直接的原始记录,承载的是原生信息,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将其与其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本身混为一谈。二是档案有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之处,那么,其失实、歪曲、作伪乃至伪造这一客观事实也恰恰是由档案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于人的,它依然有其一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可见,从这层意义上说:档案只要其自身存在就没有“假”的,而都是“真”的,“假”的也是“真”的。

复习题

1、信息 2、文件 3、文物 4、历史档案 5、文书档案 6、专门档案

7、你对档案的定义和本质是如何认识的? 8、如何理解档案的基本特征?

9、档案与信息、文献、文书、图书、资料、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章 档案的源流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熟悉档案的起源以及中国档案演变的主要过程

2、初步了解了解外国档案产生的一般历史条件和主要事件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 一、档案起源诸说 二、中国档案起源 三、外国档案起源

第二节 档案形态的演变 一、纸张使用之前的中国古代档案 二、纸张使用之前的外国古代档案 三、纸质档案、音像档案和电子档案 重点知识解析 1、档案的起源

关于档案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历来众说纷纭。中外学者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认为文字是产生档案的必要条件。

(2)认为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产生档案不可缺少的的条件。

(3)认为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如节省、刻契、编贝、结珠、图画等。 历史事实表明,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社会生产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扩大,人类智力的提高,文字的发明,特别是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表音字的出现,为准确记录事实提供了条件,为档案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看,文字一般产生和应用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时期,即国家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后期。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西安半坡村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陶器上,有二三十种刻画符号。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认为:“这些刻记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认为:距今6000年左右就是中国古代档案大致的起源时期。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古代埃及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公元前3000多年(距今5000多年),即早期王国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并用墨水写到储物罐上。世界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摇篮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了古老的图形文字,也就是后来楔形文字的前身。这些古老的文字是人类积累经验、扩大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工具,显然也是产生档案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档案是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字信息记录,是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代文献。

2、中国档案演变的主要过程

从总体来说,中国档案的年代之悠久、数量之庞大、内容只广泛、价值之珍贵,堪为举世所罕见。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直至今天,中国档案的形态和名称经历着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犊档案、嫌帛档案、纸质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等多姿多彩的档案为我国和世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主要集中在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甲骨档案的文字是用铜刀或石刀刻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甲骨文多是王室占卜及其有关的记事文字,所以又叫“卜辞”。甲骨文的内

容相当丰富,它为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比如考证商代的经济、政治制度等提供了最直接的史料。这些甲骨文书,多是比较集中地保存于宗庙所在地,有的按朝代排列,有的把龟甲和牛肿骨分别保存,有的龟甲还穿孔编连成册,可见,它们是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保存在库房的档案。这些古老的档案,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历史珍品。

由于周代经济、文化比商代发达,典籍愈加丰富;由于周代人不像商代人迷信那么严重,懂得“敬鬼神而远之”;由于用甲骨占卜习俗的变化及其因素,作为这种活动记录的甲骨档案,便在社会进步中退下了历史舞台,而今所见到的周代的文字记录,则以金文为多。

(2)金石档案

广义的理解,金石可以包括金属铭器和石刻。

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钟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一般是指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故常称钟鼎文为金文。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手工业大有发展,许多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记事,以至于作为法律上的契约。钟鼎彝器中,作为记事和凭信的金文,无疑具有档案的性质,即为金文档案。大批金文记录(《毛公鼎》等),反映了我国奴隶制发达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史实,这些金文丰富了我国历史档案的宝库,为古代社会以及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到了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铁质钟鼎文档案应运而生,我们可以从《左传·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记载:“三月,郑人铸刑鼎”获得印证。东周以后,由于其它记录材料的使用,社会信息的增加,钟鼎文一般己不适应,因而逐渐衰微。

在中国,曾有一段时期石刻比较流行,其中有些可称为石刻档案。东周以后石刻档案逐渐增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周初年的10块“石鼓文”,其形犹如圆桌,前人说它像鼓,故别称为“石鼓”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有系统内容的刻石文字记录。秦汉以后,石刻碑褐大量出现。采用这种形式传知的范围广大,又有利于长久流传,因而直到明清、民国时期仍有所见。几干年来我国石刻档案保存下来许多难得的历史资料。

现在人们所称的金石档案,还包括诸如帖卷、金册等一些金属载体形式的档案,如明代铁卷免死牌,清朝颁给达赖的金册等,这些都是当时的贵重文书,现在成为稀世的古代档案和文物珍品。

(3)简犊档案

金石档案虽然坚固耐久,但其载体比较笨重,制造铭刻也比较费工,且不便于传递。所以自商周直至东晋时期,特别是从周代到汉代1000余年间,多用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bz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