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朗读策略

更新时间:2023-10-18 02:13: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朗读指导三部曲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朗读更有独到的见解:“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这里强调了熟读、吟咏、揣摩的作用,提出了朗读的高层次要求。杨再隋教授也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高质量的方法。我校校本课程——晨诵课,更是着力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熟读成诵,使学生加强语言文化的积累,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一、晨诵课朗读现状

我们的晨诵课肩负着达到美读积累目标和培养良好的美读习惯的双重任务。在现阶段我班的晨诵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这些现状:

在初读之后,检查初读情况的环节,学生的检测结果是:音准正确率不高,表现在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加字、漏字、倒字、丢字现象比较严重,朗读声音不洪亮,更达不到字正腔圆的晨读效果。在有感情朗读环节,有些学生读起来声音干涩、语调变换不大,节奏拖沓,朗读缺乏语感,轻声词“着、了、的??”张口度太大,有些拖沓。特别是在课文齐读时,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学生朗读能力差,对朗读的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果一味地叫他们“多读”“有感情

地朗读”,效果肯定不尽人意,甚至适得其反。 所以,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方法的指导策略在晨诵课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晨诵课现状原因分析 结合现状,分析原因如下:

1、校本教材《天天美读》预习的成效不明显,学生预习的习惯差,遇到不认识的字部分学生不查字典,选择“读半边”的方法猜字。

2、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对句子结构也不熟悉,语感不强,对于《天天美读》中的部分文章,理解不到位。

3、缺乏对美文的鉴赏能力,对选入教材的文章感悟力不强,晨读时兴趣不浓,“爱上晨读,从读中获得乐趣,积累语言,体验成功”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出来

三、晨诵朗读指导策略

(一)正确朗读字词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读不好是常有的事,在朗读时不会停顿,读不准重音,把握不准语速更是司空见惯。 这时候,作为教师,就必须设法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的情感。

1、读准字音,读出词味。

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同时,也要读准儿化音和轻声词。如:“脚尖儿”“芽儿”“气味儿”等这些儿化音的读法是发出词语的音后接着把舌头翘起,“儿(ér)”不能单独读;“漂?亮”“爷?爷”“尾?巴”“机灵?的小鸟”等,带点的词要读轻声,朗读轻声的技巧是“轻”、“快”、“带”,轻轻一带,字音就又轻又快。

词语是句子的组成基本单位,词语朗读的质量决定着句子朗读的

效果。相同的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果把它单独拎出来,那它就可能不带有感情色彩或者不带有这样的感情色彩了。

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时,要学生读“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这句话。如果单独指导“叽叽喳喳”的朗读,学生可能会读得热热闹闹,但细细琢磨,会发现学生读中所表现的情感成分是很少的。 这样读,当然读不出语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小朋友,你们就是小鸟,休息了整整一个晚上,一大清早醒来,一会儿叫,一会儿唱,一会儿蹦,一会儿跳,多快乐啊!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通过体会词句,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清晨的小鸟可爱、快乐的情感后,读起来就津津有味、有声有色了。 教师在教学时,从语文教学的形式回归到语文的本色,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符合课文特定的语境,才能读得合理、贴切。

2、教好重音,轻重的当。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 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的指导,是十分考验老师“文本细读”“深入钻研教材”的能力的。

轻重是比停顿更重要的语音特征,它使得核心的信息以重音的方式得到加强,学生掌握了语言的重音,就是抓住了语言表情达意的根脉。如《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这句话写出了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非常想得到葫芦。该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每天”、“都”、“看几次”这些词语读重音,就能把句子读好。在朗读时,还有一种是表达

轻巧的动作、静寂的环境、深沉的情思、内心的感奋等的重音,使人听来轻柔含蓄,深切感人,令人回味,可以重音轻读。 如“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那“又香又甜”的是梦啊,所以读的时候要重音轻读。 只有重音轻读,才能把人带进静静的夜晚,孩子关心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愫中。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要入情,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中的情感投入绝大部分要依赖于读者之感悟,因此,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指导,创设出类似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情感经验,从而能够让其读出真感情。

1、 把握朗读基调。

不同体裁的课文,朗读基调是不一样的。

童 话 这类课文一般富有童真,充满想像力。朗读时要充分运用稚嫩的童音,语速稍慢,感情或表情上可略夸张,努力营造一种奇特的意境。如:《笋芽儿》。

◇科普文章 此类课文内容平铺直叙。一般把握好节奏采用陈述性、介绍性的语气来朗读。我们低段还没有纯说明的文章。一般都有故事情节,可以把它当作故事类。例:《邮票齿孔的故事》

◇散 文 它指的是写景或状物的文章。此类课文比较讲究用词,写得也美。朗读时应读得舒缓,带有一种抒情性。如:《春雨的

色彩》。

◇故 事 这些文章一般取材于生活,一定要用生活化的语气。这类朗读时要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定夺语气的变化。重点在发展和高潮部分。这类课文可能对话比较多,孩子容易将文中人物的说话语气与生活说话语气脱节。我们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角色迁移与转换。要告诉他现在他就是文章中的人物或作者,语气尽量生活化。如:《称象》、《王二小》

◇诗 歌 这类课文包括古诗、儿歌、儿童诗等诗类文章。朗读时语速较慢,特别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在碰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时应注意其情感的起伏变化。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快乐的节日》

◇韵 文 这些识字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主要有由成语或词组组成的韵语、新编三字经、儿歌、童谣、对子歌、拍手歌、反义词歌、数量词歌、谜语、谚语等。对朗读而言我们主要落实其节奏的把握,可以结合肢体语言:拍手,点头,对读等。进一步为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

朗读基调的把握的落实一要在课前让学生听读课文,二在课堂上靠老师引领,三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一些配乐的优秀文学作品朗诵录音给学生以语感的熏陶。

2、重视模仿跟读。

不可随意要求“轻声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而是要大声读、跟我读。不管是停顿还是重音的学习,对于一个语感尚需提升的学习者来说,仅凭视觉通道难以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状态。他要以听觉通道为中介,在“语言的耳朵”引领下,“语言的眼睛”才会较快地锐利起来,同时“语言的耳朵”也在“语言的眼睛”的对话中,待以不断成熟。

(1)读听顺序,讲求方法。

字词会读后让学生读听课文,读听顺序一二年级应该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处于起步阶段,我让他们先听录音:一遍听读,二遍动口形跟读,给孩子一种正确的导向,再自读课文。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语感积累,我先让他们自己预习(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真实语调,注重朗读的个性化):至少读五篇,并且标上自然段序号。在自己读得不够通顺的地方标上横线,再次读时孩子就会注意这个地方,有意引起自己注意。读熟练了就擦掉,这对孩子来说是个自我努力不断取得成功的过程。第二步再让孩子听读:一遍听读,二遍动口形跟读,再自读课文。

(2)录音听读,熏陶语感。

每一册教材发下一盘磁带,我们鼓励学生在家听听录音。但因为大部分学生缺少一种学习的环境,效果不是很好。在学校里有着浓重的学习氛围,会提高效率。听读能够进行正面引领,朗读语感、技巧的熏陶。我们不需要去讲什么。熏陶多了,孩子会有一种语感的敏捷性。

(3)教师领读,示范启发。

教师在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范读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预测学情,找准训练重点。首先要读熟文本,像文本解读一样,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读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读好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接着从学生的层面进行预测,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以读通的句子(长句子,生字比较集中的),哪些内容又是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学生的兴趣点,以便很好地训练。)。找出其中的共性问题有的放矢。读好课文也能提高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听读过程中的注意点:一是课文的领读最好不要让学生来。因为毕竟学生朗读水平不够,而且跟读比较累,一累就会拖腔。二是听读的过程中最好不要让孩子发声朗读,因为这样一开始的时候孩子比较容易来劲,会盖掉范读的声音,但是接下去整篇文章的跟读会导致孩子疲劳最终引发拉腔拖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b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