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
更新时间:2024-05-10 2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
编写人:岳 国 军 单位:中牟县姚家镇初级中学
1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中学化学必修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下册》 ◆授课时间:29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岳国军
◆授课对象:中牟县姚家镇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课程标准内容与单元分析
本单元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中:身边的化学物质—金属与金属矿物、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及有关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本单元主要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蚀、回收与利用等内容呈现学习情景和素材,强调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获取信息。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及表示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基础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化学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本单元内容,既能使学生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又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铜)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部分盐溶液
2
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现象。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⑵通过金属活动顺序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
重点:
①铁、铝、铜等金属和合金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
3
③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④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难点:
①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②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③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课时分配】
课题1、金属材料 一课时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两课时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两课时 复习 一课时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课题1 金属材料
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
1、展示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金属材料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金属材料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通过表8-1、8-2,及实验8-1、8-2让学生知道合金的性能,用途的优越性。
3、通过金属之最及化学、技术、社会—形状记忆合金增强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4、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是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通过家庭小实验—淬火和回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课题2一个课时上完,时间有些紧张。条件好的学校可安排一课时上完。这样内容比较完整。如两课时上完,建议第一课时把活动探究内容上完,第二课时归纳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概念。
第一课时
1、通过家庭实验粗略感悟不同金属活泼程度不同。
2、再通过教师的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比较得出几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
3、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研究问题可以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4、借助第四单元学习的铁与硫酸铜反应的知识,引导学生完成铁与硫酸铜、铝丝与硫酸铜、铜丝与硝酸银、铜丝与硫酸铝的实验。 5、督促学生认真做好实验记录,以备第二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分析解释、发现金属活动性的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
2、通过归纳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并通过有关对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和手段
5
第一课时
1、展示金属矿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金属在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形态。 2、通过介绍我国冶铁的历史,引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冶铁原理以及物质含杂质的计算。可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鼓励、发动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如矿物标本实物照片、图表、有关的文字描述等,可在课内外交流。 第二课时
1、通过展示生锈的图片及铁的锈蚀条件探究实验(此实验要在课前一周准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锈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并进行实验,同时做好观察记录。然后由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的结果。并从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2、通过金属用途的图片及书中提供的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图片及其它途径得到的资料和教师提供图片,增强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自然过渡到如何保护和回收废旧金属。
3、展示有关金属污染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使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第九单元 溶 液
一、课程内容标准与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内容安排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其基本要求为:
二一级级主题 主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6
题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1.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 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常身边见的化的学物溶质 液 数的溶液。 5. 了解结晶现象。 6.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7.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
油污等洗去。 4.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3. 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的计算。 解时的温度变化。 3. 能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义。 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 7
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5)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6)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综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8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以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9
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二课时 课题2 溶解度 一课时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课时 复习 二课时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课题一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
10
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课题二 溶解度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活动探究一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课题三 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
11
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计算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配制。
第十单元 酸和碱
一、课程内容标准与单元分析
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四)中的部分内容。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标 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①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②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 ③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 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的酸碱性。 ④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 生长的影响。 性。 ③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 12
④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
(3) 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4) 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5)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6)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研究酸(碱)的性质的大致顺序、通过实验探究酸(碱)的性质,根据酸(碱)的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2) 通过酸(碱)的化学性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回忆、类推,归纳和
13
小结的能力。
(3) 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探究酸(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2) 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及溶液酸碱度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 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1、酸、碱的化学性质、 2、中和反应、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1、 2、
根据实验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
书写有关酸、碱的化学式及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时分配】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三课时,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二课时, 复习:二课时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14
1、学生初学酸碱知识时既有兴奋之情,又有畏惧心理(知道酸和碱都有腐蚀性),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做实验,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认识酸碱的性质。研究化学性质时,可以将实验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联系,做到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结合。
2、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学习、对比的编排形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理解和利用这一意图。 第一课时
1、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我们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 第二课时
1、从讨论实验室贮存浓酸好还是贮存稀酸好,这个问题引入新课,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将用途放到最后学习。
2、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金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
1、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
15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第一课时
1、本节课的重点落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在新课的导入上建议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广告入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受所学知识的限制,建议从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讨论得出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1、本节课的重点落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上,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探究讨论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最后简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做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时要让学生刚上课时就放进不同pH溶液中,以便于能在课堂上观察到现象。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一、课程内容标准与单元分析
16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二、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作用和简易鉴别方法
(3) 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4)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5)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6) 记住“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并学会在复分解反应中使用 (7) 学会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加深对盐类概念的理解,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17
(2)结合已有酸、碱、盐知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复分解反应条件。
(3)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实验,能较熟练地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已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改正不足。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和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 体会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生活中几种常见盐的组成及用途;化肥的种类及应用;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1、生活中的盐 二课时 课题2、化学肥料 一课时
18
复习 一课时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象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石灰石等,特别是食盐,更是天天接触的东西。课堂教学就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盐,再通过教材的阅读,使学生从盐的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由身边的化学物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对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用途的教学,主要是把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从而由物质的性质去发散分析物质的用途,再由实践确认,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发散的习惯与能力。 课题2 化学肥料
化肥是农村学生常见的物质,其中无机肥料的有效成份都是盐类物质。教学中可以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动机。教材中安排了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的“活动与探究”;氮肥的简易鉴别资料的学习以及“调查与研究”家乡近几年来使用化肥的情况(包括品种和用量),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情况等,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对当地化肥使用是否合理
19
提出看法和建议的活动。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运用及价值。 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补充一些具体种类的化肥、农药的应用知识和技术,使学用结合。也可以结合生物课的学习,开展化肥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课外探究活动。
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课程标准内容与单元分析
本单元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地位 :《化学与生活》单元的总体知识内容属于化学新课程的一级主题,其中有四个二级主题,分别为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以及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等。
1、从化学新课程知识的内容来看,本单元不属于核心部分,只是化学知识扩展与应用的范畴,并且教材的教学要求不高,大多确定为“知道”、“了解”层次,对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与素材作以常识性介绍,丰富了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2、充分了解“化学与生活”的STS知识,要注重广泛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将本单元学习的切入点落实在营养物质、化学元素和有机合成材料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上。
3、本单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扩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科学选择健康生活,自觉形成环境意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0
正在阅读: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程纲要05-10
那一刻,公园里的缤纷作文700字07-15
农村电商?京东言之过早05-29
文库1母猪得了急慢性乳房炎怎么办?小猪拉黄痢呕吐用什么药效果04-17
澳门游记作文300字07-01
Q188产品评审报告2008-12-2205-28
某小区变配电系统(一次部分)设计05-16
皮亚杰教育思想综述10-22
市卫生局局长供职发言-述职报告09-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下册
- 纲要
- 年级
- 化学
- 课程
-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2.9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案
- 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
- 2018银行党支部工作计划策划学习参考范文
- 6第4篇 码头与岸壁工程质量检验
- 盐酸职业危害及应急防护措施告知书
- 社区老年高血压中风综合预防措施分析论文
- 岗位实务知识试卷答案
- 感染艾滋病之后皮肤会出现哪些变化
- 变压吸附(PSA)法制氧操作规程
- 本科毕业论文:数字频率计
- 浙江省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内容和要求(2013年)
-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
- 侵权责任方式与归责事由、归责原则的关系
- 中医养生项目投资计划书
- 福州三中201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
-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 小学阶段学好语文要点总结
- 人民代表大会
- 衡水金卷2018届高三四省第三次大联考数学(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