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强夯置换工程施工方案

更新时间:2023-10-29 22: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基强夯置换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建设单位:##有限公司

2、项目名称:##3项目地基强夯置换工程施工方案 3、工程地点: 4、项目简介:(略)

据勘察报告:该区地貌属海相沉积区。 二岩土勘察情况: (一)概况

1.1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本工程共30栋建筑物。勘察目的是查明建筑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对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作出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及基础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资料,并对基础方案作出分析评价。

其主要任务是:

⑴查明拟建物场区内的地层结构及均匀性,提供设计所需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对基础影响深度内的各层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作出评价。

⑵查明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类型成因分布,分析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建议和有关设计参数。

⑶判定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对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

⑷查明场区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类型及其主要特征,评价地下水的腐蚀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⑸对建筑物基础方案进行论证,提出适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符合上部结构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⑹提出影响工程施工的不利地质因素,并对工程设计、施工及现场监测工作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1.2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的主要标准是:

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2009年版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200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 (JGJ87-9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200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23-1999)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JGJ89-9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 (DBK14—S3—2002) 《烟台市建筑边坡与深基坑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1.3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的凤凰城住宅楼一期工程位于海阳市凤城旅游度假区黄海大道西,滨海中路北侧,交通十分便利,环境较好。

建筑物平面形状及尺寸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具体建筑物数据见下表:

拟建物详细数据一览表:

地基础埋深(m以下名称 面积(m) 2结构 现自然地标算类型 起) 室内整平标高(±0.00)(m) 拟采用基础型式 地上层数 层数 1#楼 2#楼 3#楼 4#楼 5#楼 6#楼 7#楼 8#楼 9#楼 10#楼 11#楼 12#楼 13#楼 14#楼 45.12313.24 60.24313.24 45.12313.24 60.24313.24 43.80311.20 65.50311.20 50.60310.90 5+1F 6+1F 5+1F 6+1F 5+1F 6+1F 结构 框架 4.0 4.0 4.5 3.5 4.0 3.5 4.0 4.50 4.55 4.60 4.65 4.70 4.80 4.80 6+1F 15#楼 16#楼 17#楼 18#楼 19#楼 20#楼 21#楼

22#楼 23#楼 24#楼 25#楼 26#楼 27#楼 28#楼 29#楼 30#楼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

按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表3.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条,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本工程为一般工程,破坏后果严重,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工程。

根据场地复杂等级程度,该场地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该地基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场地)。 综合确定该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按照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次勘察的所

有拟建物抗震设防类别均为丙类。 1.5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布置 1.5.1勘察方法

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场地地层情况,本次勘察采用以下几种勘察手段:钻探、取岩石、土样、水样进行室内试验、标准贯入测试、重(2)触探试验、波速测试和地脉动测试辅助勘察手段。具体如下:

钻孔施工:由于勘察工期较短,为了确保完成任务,提交出优质勘察报告,我公司组织优秀的施工钻探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投入3台北京探矿机械厂生产的XY-1B型工程钻机,采用泥浆护壁,冲击和回转钻进施工工艺,勘察施工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进行。

取样:对于一般原状土试样,固定活塞薄壁取土器,重锤少击法进行取土。所有土试样现场蜡封并放置阴凉处,保持其天然湿度和结构,24小时内送我公司土工试验室并及时进行试验;扰动土试样自标准贯入器中(砂土)留取;对岩石试样自岩芯管中留取:水试样自钻孔中采取。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落距76㎝,锤重63.5kg。试验间距一般为1.5~2.0米,作为评价各岩土层力学特性的主要要依据之一。

重(2)触探试验: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落距76㎝,锤重63.5kg。作为评价各岩土层力学特性的主要要依据之一。

土层剪切波速测试:采用地面激振单孔检层法,在整个场区共布置波速测试孔2个。

地面常时微振动观测:采用常时微动观测仪,在安静的环境(深夜)中进行测试,确定场地的卓越周期,在场区共布设1个测点。

室内试验:本次进行的常规试验项目:粘性土包括含水量、土粒比重、

最小值 (m) 166 数据 个数 1.85 稳定水位 埋 深 最小值 (m) 1.95 最大值 (m) 2.45 稳定水位 埋 深 最大值 (m) 2.60 平均值 (m) 2.11 稳定水位 埋 深 平均值 (m) 2.19 最小值 (m) 1.58 稳定水位 标 高 最小值 (m) 1.58 最大值 (m) 2.28 稳定水位 标 高 最大值 (m) 1.74 平均值 (m) 1.71 稳定水位 标 高 平均值 (m) 1.62 稳定水位情况

166 地下水年变幅0.5~1.0m。

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建议采用2.74m。

根据邻近场区《盛龙锦地水质分析报告》,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2009版),判别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如下:

1、场区孔隙潜水的腐蚀性评价

(1)场区孔隙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① 按地质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勘察场区属Ⅱ类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微冻区。据场区地下水分析结果: B11-3#水质资料:SO42-含量为400.00mg/L,Mg2+含量为180.59mg/L,NH4+

含量为0.20mg/L,OH-含量0.00 mg/L,总矿化度5890.66mg/L。

69#水质资料:SO42-含量为400.00mg/L,Mg2+含量为180.59 mg/L,NH4+

含量为0.16mg/L,OH-含量0.00 mg/L,总矿化度5701.73mg/L。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12.2.1,判定场区在有干湿交替作用下和无干湿交替作用下孔隙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均具弱腐蚀性。 ② 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场区地下水为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

B11-3#水质资料:PH值为7.40,侵蚀性CO2含量为0.00mg/L,HCO3-含

量6.47mmol/L。

69#水质资料:PH值为7.43,侵蚀性CO2含量为0.00mg/L,HCO3-含量6.47mmol/L。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12.2.2,判定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

(2)场区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B11-3#水质资料:Cl-含量为3003.22mg/L。 69#水质资料:Cl-含量为2826.67mg/L。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12.2.4,判定场区孔隙潜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干湿交替时具中腐蚀性,在长期浸水中有微腐蚀性。

经上述资料分析,场区在有干湿交替作用下和无干湿交替作用下孔隙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均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在干湿交替时具中腐蚀性,在长期浸水中有微腐蚀性。

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建议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进行防腐设计。

(五)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1地层结构

根据场地野外钻探、现场鉴定和原位测试结果,该场区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堆积物,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堆积物及风化岩组成。按地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及工程地质特性将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如下划分:

1层素填土(Q4ml):

黄褐色,松散,稍湿~湿,主要有粘性土和少量的强风化砂岩碎石组成,回填时

间5年,结构不均一,变异性较大。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50~2.40m,平均1.11m;层底标高:1.35~3.40m,平均2.70m;层底埋深:0.50-2.40m,平均1.11m。该层未经处理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 2层粗砾砂(Q4al+m):

黄褐色,松散,湿~饱和,颗粒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分选性较好,级配差,磨圆度较差。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70~3.90m,平均1.95m;层底标高:-21.53~2.05m,平均0.75m;层底埋深:1.60~5.30m,平均3.06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34次,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项 目 N(修正击数) 最小值 Xmin 5.9 最大值 Xmax 9.0 平均值 Xm 7.7 数据个数 n 134 标准差 σ 0.77 变异系数 δ 0.10 标准值 Xk 7.5 综合分析,确定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135kPa。 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Q4m):

灰褐色,局部灰黑色,软塑,局部可塑,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低~中等,底部含有较多的砾砂沙粒。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50~3.80m,平均1.83m;层底标高:-2.42~0.31m,平均-1.06m;层底埋深:3.30~6.20m,平均4.87m。

该层取得原状土试样17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36次,有关工程特性指标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项 目 W(%) γ(kN/m3) e WL(%) WP(%) IP IL C(kPa) 最小值 Xmin 36.9 17.7 1.029 30.8 17.9 12.4 1.26 10 最大值 Xmax 40.5 18.1 1.131 36.2 21.0 15.4 1.62 17 平均值 Xm 38.7 17.9 1.069 33.1 19.2 13.8 1.41 14 数据个数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代表值 n σ Xk δ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1 0.1 0.024 1.4 0.9 0.9 0.13 2 0.03 0.01 0.02 0.04 0.05 0.06 0.09 0.13 39.1 17.8 1.079 1.47 13.1 13.1 ф(度) a1-2(MPa-1) Es(MPa) N(击) 8.6 0.59 2.20 2.9 12.2 0.96 3.54 4.7 10.6 0.75 2.82 3.7 17 17 17 136 1.0 0.11 0.40 0.47 0.10 0.15 0.14 0.13 10.2 0.80 2.7 3.7 10.2 0.75 2.82 结合原位测试、土样化验结果及当地经验,建议该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15kPa。

4层粗砾砂(Q4al+m):

黄褐色,饱和,中密~密实,颗粒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级配较好,含15%左右的粘性土。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30~4.40m,平均1.85m;层底标高:-5.16~-1.13m,平均-2.89m;层底埋深:5.00~9.00m,平均6.71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34次,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项 目 N(修正击数) 最小值 Xmin 10.8 最大值 Xmax 17.1 平均值 Xm 14.2 数据个数 n 130 标准差 σ 1.13 变异系数 δ 0.08 标准值 Xk 14.1 综合分析,确定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235kPa。 5层粉质粘土(Q4al+pl):

黄褐色,可塑,含有少量的砾砂沙粒,可见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度:0.70~5.900m,平均3.31m;层底标高:-7.03~-3.03m,平均-5.87m;层底埋深:6.90~10.80m,平均9.65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47次,取土试样6件,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项 目 W(%) γ(kN/m3) e WL(%) WP(%) IP IL 最小值 Xmin 19.0 19.5 0.575 30.0 18.2 11.8 0.04 最大值 Xmax 23.7 20.3 0.661 35.8 20.3 15.5 0.22 平均值 Xm 20.7 20.0 0.613 32.6 18.9 13.7 0.13 数据个数 n 6 6 6 6 6 6 6 标准差 σ 1.8 0.3 0.034 1.9 0.7 1.2 0.07 变异系数 δ 0.08 0.01 0.05 0.06 0.04 0.09 0.55 标准值 Xk 22.2 19.7 0.640 0.19 代表值 C(kPa) ф(度) a1-2(MPa-1) Es(MPa) N(修正击数) 27 14.9 0.19 6.80 7.3 44 18.3 0.24 8.74 8.6 37 16.8 0.20 8.06 8.1 6 6 6 6 7 7 1.5 0.02 0.75 0.5 0.20 0.09 0.10 0.09 0.06 30.9 15.6 0.22 7.4 7.7 30.9 14.9 0.20 8.06 结合原位测试、土样化验结果及当地经验,建议该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10kPa。

5层强风化砂岩(Ptfz)

风化面土褐色,新鲜面微带青灰色,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节理裂隙

很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填充结构,块状构造。较难钻进,锤击

易碎。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岩体坚硬程度等级为软岩,岩芯完整程度为

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场区普遍分布,最大揭露厚度2.80m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项 目 N(修正击数) 最小值 Xmin 36.5 最大值 Xmax 47.3 50次,有关工程特性见下表: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平均值 Xm 40.9 数据个数 n 50 标准差 σ 2.14 变异系数 δ 0.05 标准值 Xk 40.3 综合分析,确定该层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

(六)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6.1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性评价

根据原样测试、土工试验的统计结果和野外地质钻探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本场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平均值评价如下:

土 层 1素填土 2粗砾砂 3淤泥质粉质粘土 4粗砾砂 5粉质粘土 6强风化砂岩 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 挖除 135 115 235 210 400 压缩模量参考值Es(MPa)

2.82 14(参考值) 8.06 85(变形模量经验值)

6.2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评价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附录A.0.13,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该场地所有拟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

因该场地上部第一层为新近堆积素填土,第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地基

中的软弱土层,故该拟建场地为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6.3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和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区上部主要由人工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砾砂、粉质粘土组成;下伏基岩主要为强风化砂岩和中风化砂岩。

经调查该场地内及附近无活动断层通过,也不存在大断裂构造,无影响工程安全的诸如岩溶、滑坡、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地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如墓穴、防空洞、孤石及人工地下设施等不利埋藏物,因此场地作为拟建物地基是稳定的,是适宜的。 6.4地基土工程性质评价

1层素填土,新近堆填,其厚薄不等,软硬不一,土质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能差,不宜作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2层粗砾砂,分布均匀,厚度较小,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均匀,厚度较小,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4层粗砾砂,分布均匀,厚度较大,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5层粉质粘土,分布均匀,厚度较大,土质均匀性一般,物理力学性质好,地层承载力较好,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

6层强风化砂岩,普遍分布,为稳定的基岩,物理力学性能较好,地层承

载力较高,为良好的持力层。

二、 强夯置换法

(一)、机理

强夯置换是强夯用于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的方法。强夯置换法的加固机理与强夯法不同,它是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高冲击能将碎石、片石、矿渣等性能较好的材料强力挤入地基中,在地基中形成一个一个的粒料墩,墩与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在强夯置换过程中,土体结构破坏,地基土体产生超孔隙水压力,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土体结构强度会得到恢复。粒料墩一般都有较好的透水性,利于土体中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产生固结。该法适应于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区域,本施工区地基承载力要求达15吨/平方米, (二)、设计

1、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运用性和处理效果。根据本次勘察的结果,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到两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物地基复杂程度、下卧软弱层厚度类型确定。

2、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由土质条件决定,除厚层饱和粉土外,应穿透软土层,到达较硬土层上,深度不宜超过7m。

3、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片)石、碎石、矿渣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不宜大于夯锤底面积直径的0.2倍,含泥量不宜大于10%,粒径大于300mm 的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

4、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2) 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1.5~2.0 倍; 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下列规定值:

当单击夯击能小于400kN·m 时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4000~6000kN·m 时为l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6000kN·m 时为200mm; 4)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5)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5、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

6、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 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1.1~1.2倍。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

7、墩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 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一般采用水稳性好的砂、砂砾、石屑、碎石土等。当与墩体材料相同时,粒径不宜大于100mm。

8、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

9、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三)、施工

1、强夯锤质量可取 15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力宜取较小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 300mm。强夯置换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100~200kPa。 2、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3、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4、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损坏。

5、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消除强夯对邻近建筑物的有害影响。 6、强夯置换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 的砂石施工垫层;

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

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7、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l)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 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8、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四)、质量检验

1、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

2、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可取28d。

3、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菏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

和动力线有无混线、漏电现象,埋设是否牢靠。雷雨期施工,采用单杆避雷针,三杆区域防护。天气预报有中雨到大雨时,不安排施工。

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采用标准及安全保证体系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JGJ33-86,《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88。

按照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99),在安全施工检查中,评分达到90分以上,杜绝重大伤亡事故,轻伤频率控制在1.2‰以内。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施工指导方针,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项目部专职安全员、相关管理人员、各施工生产单位专职安全员及作业班组兼职安全员参加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切实保证安全保证体系的运行。

安全保证措施: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必须熟知和遵守原国家建工总局颁发的《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其制定的“十项安全措施”,现场临时用电有专人负责,并符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严格执行安全交底制度,各级负责人在安排生产任务的同时,要布置安全工作,坚持安全例会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日检、周检和月检,特殊情况随时检,形成人人受教育,安全人人管的局面。

进入工地必须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好安全带,不得攀爬脚手架,主要进出口和危险地带设置明显的管理制度牌、警示牌。机电设备设专用开关,并设置漏电保护器,保护接地线应进行接地电阻测试并记录。吊装作业时,要有

专人指挥,起吊时下方不得有人,司机与指挥人员要统一指挥信号。

安全标识、防火标识、标识灯要形象直观,施工基沟危险场地所用红色信号灯示警。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都应遵守有关工地现场安全的所有法律和法规,以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安全。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并保证在施工中所采用的工具和工作程序是正确的。

如果施工中某些地点将有可能发生不可避免的危险,应将这些地方用围栏隔开并设置醒目的警告牌、灯。

现场管理人员应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把好安全关,做到不违章指挥,上岗人员熟练掌握本工种安全施工要领,不违章施工。

施工过程中,严禁除指定操作人员外的人员随意启动机械设备。 为防止飞石伤人,现场工作人员应戴安全帽;在夯击时所有人员应退到安全线以外。

4、施工工期保证措施

我方承诺按合同文件中的工期开工并按期竣工。开工前完成项目经理部的人员组织、机构建立。对该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保养,落实材料的产地和供应情况,做到材料和机械设备能按需要及时供应到位。

加强对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对工程计划进行细化,编制各单位工程的网络施工计划,保证关键工序的计划落实。确保机械设备和劳动力投入,备足机械设备易损件,备好发电机,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根据工程需要,可再调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进一步加强施工力量,提高施工进度。实行工期的目标管理,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分解到各工序各部位,具体落实到人,实行经济承包,奖罚兑现,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严格按施工规范和施工方案组织施工,避免发生质量事故,影响施工进度。若遇不可预见情况,发生工期延误,要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加班加点实现工期目标。

协调好与施工外部环境的关系,组织好施工的用水、用电,防止因断水、断电影响施工进度,并协调好与当地单位、居民的关系,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确保工程按计划工期竣工。

5、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护法》组织施工,严格按照设计取、弃土。灌注桩泥浆不得随意排放,必须经沉淀池沉淀后,随时装车外运。注意环境保护。

施工开挖要切实保护好各种管线,不得盲目蛮干,以免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施工现场要做到道路畅通,设立醒目的交通导向标志,引导车辆按规定的路线整齐有序的运驶。

设置大型工程简介图幅,做好企业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工地现场要挂有文明施工标牌条幅,采用多种形式向项目全体职工进行文明施工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文明意识。

现场施工材料堆放整齐,分类挂牌标识,布置合理;整个材料场地全部用围挡封闭,设立门卫,进行仓库化管理。办公室及民工临舍建设整齐划一,做到明窗净几,并注意保护室内卫生。

维护公共卫生,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放工具,杜绝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争创市文明施工样板工地。 八、总结

1. 本工程首先采用强夯置换法,必须进行严格的试夯后,制定详细的施工组

织设计,确定最佳施工参数。

2. 本工程要求强夯置换后,地基的承载力达15吨/平方米。

3. 本工程为海相沉积区施工,地下水位偏高,与海水贯通,降水困难,本施工方案以浮板理论为指导原则,必要时可以进行局部降水。 4. 本工程试夯,根据勘测资料,可初定,夯击能为150~200吨2米。 5. 试夯区施工,根据勘察资料,本次施工要求,先进行土方开挖至地下1.5米左右,高于地下水位0.5米以上,进行强夯置换施工。强夯置换施工结束后,监测合格后,继续开挖土方至地下3米左右的建筑物地下室底板即可。在开挖土方至地下3米左右前,进行降水。

6. 以建筑物红线向四周3米开挖,进行强夯置换,目的是挤压下部淤泥质层向外推挤。强夯置换以建筑物中心点向四周夯击,以形成稳定的浮板地基。 7、本次试夯共选择五块试验区段进行试夯。试夯内容为,点夯二遍,满夯一遍,主要是测设夯点,点夯击,满夯表面土,平整夯坑等强夯施工全过程。不含检测内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b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