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

更新时间:2023-05-19 13: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

铜陵县钟仓中学 杨岳

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改,历史公开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切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首先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渗透性。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

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改,历史公开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切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首先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渗透性。

随着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老师们感觉到上好一节优质的公开课的难度越来越大。本人根据从教二十年的经验,简单说说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历史公开课。

(一)教学内容正确,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讲解要清楚,无科学性错误。课堂上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史实、历史概念,对人物、事件分析的基本观点及从史实中总结出的理论规律等。一节课中哪些是基础知识,有哪几个概念,分析哪个人或哪件事,教师要心中有数,明了清楚,并在授课中体现出来。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上有失误,就会传授给学生错误的信息,误人子弟。因此,一堂优质课应该做到讲授准确无误。

例如,讲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首先要讲清的基本史实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过程以及后果,对其中的许多个时间、人物发明的新机器等基础知识要分别交代清楚。其次对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等几个概念要加以说明,比较各区别。此外,要认真剖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理解后面“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打下基础。

(二)教学结构层次分明,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容量适当,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一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45分钟内解决的问题却很多。这就给历史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是在考虑教学内容时,要分清主次,掌握好轻重缓急。二是要在体现教材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如果把教材中所涉及的史实并列起来,一一讲授,肯定收不到好效果。把教学内容最能体现现代教学目的的那部分,加以浓默重彩,让学生印象深刻,十分必要。三是要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有时就是重点),要专门给学生讲述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主次分明,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四是讲课的起点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紧密连贯,过渡自然,条理清

楚,线索清晰。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而历史事件也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乃至互为因果的。所以,历史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强。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时代先后,发展线索,及来龙去脉。导入新课、讲授、提问、小结、作业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围绕主体内容展开;过渡、时间分配也要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恰到好处。

例如,讲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22课“三国鼎立”时,首先简单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东汉豪强地主的特征”,可自然过渡到本章出现军阀混战、割据一方的分裂结果,从而引出群雄争霸,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讲授新知识时,一定要讲清魏、蜀、吴三个国家在形成鼎立过程中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关系,讲清从官渡之战到三个国家分别建立的发展线索。对三个国家发展状况作分析时,要突出各自的特点,又要强调同一背景的一致性,让学生对“三国”这个概念有整体印象。其间可利用影视故事、民间传说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大致疆域、都城所在地等基础知识做课堂作业,当堂巩固。

(四)挖掘教材中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融汇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大多数历史课,都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教材。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让学生通过历史课有形无形的教育,在道德水准、人生观、世界观等主面有一个正确的选择。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用真正有意义的理论、观点、榜样和史实,一点一滴地去滋润青年一代。

例如,《中国历史》有许多章节是专门价介绍中国文化发展情况的。从教材表面上看,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实际上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一节优质课,教师能过中国历史文化的状况,使学生得到这样的启示:1、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各精神财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中华民族依靠勤劳与智慧,取得了在科技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伟大成就,加深了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3、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五)教法灵活,注重启发式,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有疑—有问—有思—有解”的积极思维过程。

启发式教学不是指某种具体方法,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学习,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

象的思维的飞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规定和要求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思维路线,保证教学始终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此外,要根据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要尽可能采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既传授了丰富、生动的知识,又把调动学生的思维建立在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

(六)恰当使用图片、图表、幻灯、录像、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各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

历史课是讲述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无法再现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让学生贴近历史史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刺激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图表,或根据讲课的需要自制。有的图表可让学生边听课边动手制。有条件的,要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将珍贵的历史镜头通过幻灯、录像展示给学生。

(七)教态亲切自然,庄重大方,感情充沛;语言简练规范,形象生动;板书简要明了,纲目内在联系紧密。

上好历史课,需要教师在情感、语言、板书等方面给自己提出高要求。在情感上要给学生一种亲切、容易接近的感觉。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表示,都会给学生带来精神力量。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两点:一是观点正确,概念确切。要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观点应该鲜明;对每一个人作出结论、评价时,概念应该准确。二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历史,发音要清晰正确,语调要起伏多变,有节奏,还应伴随一定的表情和手势。板书要精心设计,线索清楚,主次要争清,字迹要工整,让人一目了然,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

(八)组织教学有条不紊,应变能力强。

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教育能力的综合运用,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站在讲台上,首先要有信心,按照备课的步骤有序地进行教学,胸有成竹地驾驭课堂,放得开,收得拢。还要能够急中生智,妥善处理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学生提出教师无准备的问题,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课堂秩序不好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身心特点及其个别差异,准确迅速地作出判断,巧妙地采取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当然,要具有应变能力,需要教师本身思维敏捷,责任心强,知识面广,善于捕捉意外事件的苗头。这不是一日之功,而要经过艰苦探索、实践,才能形成。

参考书目:

(一)《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二)《教育学概论》,朱德全、易连云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邓小平教育思想教程》,黄蓉生、陈跃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bl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