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10-11 09: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
林耀华:1910-2000,当代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1935年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与变迁,该书在伦敦出版,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和诸文化现象做了缜密的考察,著有《凉山彝家》,在美国出版,是中国学者对凉山地区彝族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的早期著作之一。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并吸收历史上优秀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的稳定共同体。
族群: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 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 地域渊源: 族体渊源: 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文化:见文化章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性格、感情、爱好以及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民族心理是由不同的历史条件、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地理位置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意识。指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是对自己民族的社会地位、民族利益及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等的理解和认识。它使本民族的成员在情感、态度和意向上发生共鸣。(二)民族感情。指对自己民族所处的实际地位和民族之间关系的情绪反应,以对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爱憎形式表现出来。(三)民族中心主义。指从本民族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的民族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其他民族的一种倾向。(四)民族性格。指一个民族的典型特征的集中反映。(五)民族定型。指对某一民族的固定看法,其中常带有对其他民族的偏见和否定情绪,故往往成为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的障碍或民族纠纷的根源。
次生形态民族: 民族结构: 民族素质: 民族同化
民族强迫同化: 民族自然同化: 民族分化: 民族组合: 民族异化:
民族异化又有民族分化与民族组合两种形式。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实
1
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民族分化多是因民族迁徙等原因造成居住地域与原先地域隔离而产生的。某一民族的一部分长期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生活,民族特征逐渐发生变化,最终成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单位。当然民族分化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新的民族单位的单独形成。 民族过程:
民族共同体自我认识:民族共同体对本身的历史和特征的认识,理解与综合,并形成为民族的自觉意识,是对长期的民族形成、繁荣和发展历史过程等客观事实的自我表述,它具有长期性、相对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民族问题: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民族认同感
同一民族的人客居异乡异国,通过观察和交谈,根据其外貌、语言、服饰、礼仪、行为习惯和性格的种族特征与民族特征而相互确认对方是自己的同胞,从而产生民族情感的心理反应。在本乡本土不显著,在异国则比在异乡更显著。生活在异族人占多数的异乡和异国的环境中,本民族的人比其他民族的人更觉得可亲可信。在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时,民族认同感将会更为强烈。
民族自尊心
民族自我尊重的一种心理素质。世界上各种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素质,但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共同自尊心理。一般地说,民族自尊心表现为尊重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历史文化等方面。它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同民族自豪感是紧密联系的,而同民族自卑感是相对立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形式,但作为民族的心理素质(包括民族自尊心在内)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就逐渐形成了的。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再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人们觉悟的不断提高,世界各民族将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那时,民族心理素质也将不复存在,民族自尊心也将随民族的消亡而消亡。
民族心理素质
亦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状态”。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为本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民族特征之一。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等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自豪感。在阶级社会里, 某些民族心理素质被打上阶级的烙印,然而与阶级心理状态又不完全相同。民族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民族感情
民族社会的成员对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民族利益、本民族发源和居住地、本民族自称以及本民族其他成员的感情。民族感情是民族成员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通常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认同感与自豪感。民族感情与民族相始终。在民族交往中能否尊重对方的民族感情,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
民族结构
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任何一个民族都以一定的结构作为它的存在方式。民族结构的形式,受各民族的民族特征、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各有差异。所以说民族结构是复杂的、多
2
层次的、有机的系统结构。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之中,其运行不只是机械式运动,它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民族压迫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以民族的名义对被统治民族行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权的行为,民族压迫由来已久,在帝国主义时代成为一种国际现象,主要表现为殖民压迫、殖民掠夺和民族侵略、颠覆、干涉及控制等行为。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紧密相关,在阶级社会中,民族压迫的实质往往是阶级压迫。只有消灭阶级,各民族才会有平等的权利,才能摆脱压迫而获得解放。
民族平等
各民族不分大小,地位和权利一律平等,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历史上,孙中山先生曾在他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民族主义”中,主张民族平等,但却一直未能实现,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反而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制订了各项正确的民族政策,并且切实地加以贯彻和执行,根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反对了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才得以真正实现民族平等。
中华民族
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华夏:见民族史。 四夷:见民族史
民族区域自治:见民族政治章 自治机关
民族学: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是指1979年以后,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资料,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是分别介绍各自治地方基本情况的著作,概述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民族成分、人口分布、地区沿革、社会经济结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实际上是具有方志性质的手册,对于了解某一民族区自治地方的概况很有帮助。
民族化
是针对实行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而言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自治机关干部要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②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③自治机关要重视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形式。
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
3
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会有族际社会,也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特点本身在使人们区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同时便包涵着形成民族问题的内部机制,民族特点导致民族差异,民族差异是以民族特征为前提的,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一切层面之上。民族与民族差异的存在产生出不同的民族问题。也有人认为:民族问题是和民族存在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具体到民族问题存在的范围和时期、内容和表现形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与阶级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与社会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等方面。总之,民族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存在,民族差异的持久性也将使民族问题长期存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表现形态和内涵意义不尽相同而已。
人格
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一般认为人格具有下述特性:①整体性,即是统一的整体,有机的组合。②独特性,即是总体上区别于他人的系统。③多样性,即含有众多的个性心理要素。④适应性,即为适应环境可作自我调整。⑤稳定性,即经常地表现在行动中。⑥可变性,即可以改造和转变。
少数民族 ?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而且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有时也包括外来移民。在某些场合,少数民族一词主要着眼于他们在社会上、法律上的从属地位,而不一定指人数较少。联合国所下的定义,也包含有从属集团的含义。?中国对其境内人口居于少数的诸民族的总称。自古以来, 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与汉族同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因汉族以外各族的人口总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几,故称。经民族识别, 中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中东南地区。现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教事业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民族干部队伍正在成长壮大;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道,正为把中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强国而努力奋斗。
民族识别调查:是指在1953开始的,我国民族工作者所进行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这一大规模的科学性很强的调查研究任务,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下,在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协助下,经过四年的努力,于1956年初战告捷。民族识别的结果,使我国目前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历来被公认的外,40多个民族至此有了自己明确的族属。从科学意义上说,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识别研究,堪称世界民族研究史上的壮举,它受到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瞩目。并为党和国家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指引了方向。
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指从1956—1958年,我国民族学工作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工作者的协同下,以近千人的强大阵容,在全国16个民族地区开展了全面深入地调查,再一次取得了巨大成果。一是了解到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突出;二是发扬中国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传统,在数千万字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三套丛书初稿和调查资料300多种。
队群
一种原始的、政治上独立的、 小规模的*社会组织。一个队群的人数大约为50~150人。其获取食物的方式一般都处在狩猎采集阶段。他们经常流动,为季节性地利用各种动植物资源而迁徙。队群由一些*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构成,其规模常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在特定时
4
间和地点可以获得的食物资源的数量而分合。队群共同占有资源、生产资料,一般不存在私有财产的观念,平均分享全部资源,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队群是政治上独立自主的单位。其内部的政治、决策、管理与制裁一般都是非正式的,没有正式的、永久性的领导机构。成员地位平等。大事一般由全体成年人共同决定或由最有资格的成员来决定。这些最有资格的领袖人物是自然形成的,是由其对社区的影响,即社区对其技能、明智、谦逊及经验的认可而产生并获得地位、威望的,他们实质上只是平等的群众中的头号人物, 而不是有实际权力的首领。由于近代大多数狩猎采集民族都曾经有过队群组织,因而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在农业产生以前,或者说在大约1万年以前,队群这种社会组织可能是所有社会的特征。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公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血缘婚:群婚的早期阶段,一种同一集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互为共夫共妻,异辈之间绝对禁止通婚的婚姻形式。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为后来母系氏族的族外群婚奠定的基础。
亲属制度:亲属制度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亲属称谓是人类学研究社会亲属关系的重要依据,最早系统研究亲属称谓的是摩尔根,他认为人类亲属称谓分为类别式和说明式,前者是把同一范畴的亲属用同样的称谓,而后者则对不同的亲属运用不同的称谓加以更全面的区别。摩尔根试图通过研究亲属称谓来研究人类家庭形态的演变过程。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制度除了亲属称谓以外还包括相应的态度体系。
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一般包括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血亲关系是依据血缘继承为原则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收养关系,最主要的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姻亲关系主要指异性之间以社会承认的以两性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形式以亲属关系结成的群体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由姻亲和血亲关系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关系)
继嗣群:继嗣群是指按照其所在社会所承认的继嗣原则形成的具有共同祖先和血缘关系的群体的集合,它一般包括父系继嗣群也就是以追溯同男性祖先血缘关系为原则形成的群体,母系继嗣群则是以追溯同女性祖先的血缘关系为主要原则。还有两可继嗣群,就是社会成员可以同追溯男性祖先的血缘关系,也可以追溯同女性祖先的血缘关系为标准。(由按照社会所承认的继嗣原则由共同祖先所传下来的血亲群体。)
家庭:家庭是指由血亲和姻亲关系结成的人的共同体,包括纵向的血缘亲属以及横向的由婚姻关系产生的亲属。有至少一对社会所认可的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和同居关系以及他们所生育的子女。家庭还分为核心家庭(父母及未婚子女)、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扩大家庭(父母和两个以上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和组合家庭(已婚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等形式。
5
正在阅读:
民族学补充名词解释10-11
计算机二操作必考题(操作题题库)01-14
PS把人物转古典手绘方法02-09
10KV开闭所土建施工作业指导书01-23
中国螺纹铜管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目录) - 图文03-01
认识辨别琥珀作文350字07-07
数学: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单元测试(北师大03-29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05-20
范能能托福口语独立机经04-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民族学
- 名词解释
- 补充
- 第二章 荧光法检测水中矿物油的原理以及可行性分析
- 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试题
- 外研版高一英语必修二Module 1 Our Body and Healthy Habits 语言应用-饮食与健康知识梳理
- 市政道路现场施工应急救援预案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2011最新版) - 图文
-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池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民事诉讼
-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概括段落大意与作文(有答案)
- 关于四线制道岔电路常见故障的检测及处理方法
- 公司员工晋升淘汰考核制度 doc
- 2009天津高职升本真题 - 计算机
- 高考数学经典试题
- 姚桥煤矿主井提升系统及主运输系统改造
- 卷积码(或者Turbo码)的交织与解交织的仿真编程和仿真实验
- 早晚自习策划书
- 农村建筑能耗状况
- 7下品德
- 鲁迅中学2010学年第二学期行事历
- 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
- 畜禽养殖企业日常现场检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