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7-05 16: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归类复习(含例题、练习及答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本文将初一至二学习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动点问题进行归类复习,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一、等腰三角形类:因动点产生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例1:(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模拟第25题)如图1,在Rt△ABC中,∠A=90°,AB=6,AC=8,点D为边BC的中点,DE⊥BC交边AC于点E,点P为射线AB上的一动点,点Q为边AC上的一动点,且∠PDQ=90°.
(1)求ED、EC的长;
(2)若BP=2,求CQ的长;
(3)记线段PQ与线段DE的交点为F,若△PDF为等腰三角形,求BP的长.
图1 备用图
思路点拨
1.第(2)题BP=2分两种情况.
2.解第(2)题时,画准确的示意图有利于理解题意,观察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 3.第(3)题探求等腰三角形PDF时,根据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转化为探求等腰三角形CDQ. 解答:(1)在Rt△ABC中, AB=6,AC=8,所以BC=10.
在Rt△CDE中,CD=5,所以ED?CD?tan?C?5?31525,EC?. ?444(2)如图2,过点D作DM⊥AB,DN⊥AC,垂足分别为M、N,那么DM、DN是
△ABC的两条中位线,DM=4,DN=3.
由∠PDQ=90°,∠MDN=90°,可得∠PDM=∠QDN. 因此△PDM∽△QDN.
所以
34PMDM4??.所以QN?PM,PM?QN.
43QNDN3
图2 图3 图4
①如图3,当BP=2,P在BM上时,PM=1. 此时QN?33319PM?.所以CQ?CN?QN?4??. 4444②如图4,当BP=2,P在MB的延长线上时,PM=5.
1
3151531PM?.所以CQ?CN?QN?4??. 4444QDDN3(3)如图5,如图2,在Rt△PDQ中,tan?QPD???.
PDDM4BA3在Rt△ABC中,tan?C??.所以∠QPD=∠C.
CA4此时QN?由∠PDQ=90°,∠CDE=90°,可得∠PDF=∠CDQ. 因此△PDF∽△CDQ.
当△PDF是等腰三角形时,△CDQ也是等腰三角形.
①如图5,当CQ=CD=5时,QN=CQ-CN=5-4=1(如图3所示). 此时PM?4445QN?.所以BP?BM?PM?3??. 33335425CH,可得CQ???.
258CQ②如图6,当QC=QD时,由cosC?所以QN=CN-CQ=4?此时PM?257. ?(如图2所示)
8847725. QN?.所以BP?BM?PM?3??3666③不存在DP=DF的情况.这是因为∠DFP≥∠DQP>∠DPQ(如图5,图6所示).
图5 图6
考点伸展:如图6,当△CDQ是等腰三角形时,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BDP也是等腰三角形,PB=PD.在△BDP中可以直接求解BP?25. 64x?4和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B、C,点3二、直角三角形:因动点产生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2:(2008年河南省中考第23题)如图1,直线y??A的坐标是(-2,0).
(1)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2)动点M从A出发沿x轴向点B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B出发沿线段BC向点C运动,运动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他们都停止运动.设M运动t秒时,△MON的面积为S. ① 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② 设点M在线段OB上运动时,是否存在S=4的情形?若存在,求出对应的t值;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③在运动过程中,当△MON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
2
图1
思路点拨:
1.第(1)题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暗示了两个动点M、N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 2.不论M在AO上还是在OB上,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OM边上的高都是相同的,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OM要分类讨论.
3.将S=4代入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解关于t的方程.
4.分类讨论△MON为直角三角形,不存在∠ONM=90°的可能. 解答:
(1)直线y??4x?4与x轴的交点为B(3,0)、与y轴的交点C(0,4). 3Rt△BOC中,OB=3,OC=4,所以BC=5.点A的坐标是(-2,0),所以BA=5. 因此BC=BA,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2)①如图2,图3,过点N作NH⊥AB,垂足为H. 在Rt△BNH中,BN=t,sinB?44,所以NH?t. 55如图2,当M在AO上时,OM=2-t,此时
S?11424?OM?NH?(2?t)?t??t2?t.定义域为0<t≤2. 2255511424?OM?NH?(t?2)?t?t2?t.定义域为2<t≤5. 22555如图3,当M在OB上时,OM=t-2,此时
S?
图2 图3
②把S=4代入S?
22424t?t,得t2?t?4. 5555解得t1?2?11,t2?2?11(舍去负值).
因此,当点M在线段OB上运动时,存在S=4的情形,此时t?2?11. ③如图4,当∠OMN=90°时,在Rt△BNM中,BN=t,BM ?5?t,cosB?3, 5 3
所以
5?t325?.解得t?. t58如图5,当∠OMN=90°时,N与C重合,t?5. 不存在∠ONM=90°的可能. 所以,当t?25或者t?5时,△MON为直角三角形. 8
图4 图5
考点伸展:在本题情景下,如果△MON的边与AC平行,求t的值.如图6,当ON//AC时,t=3;如图7,当MN//AC时,t=2.5.
图6 图7
三、平行四边形问题:因动点产生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例3:(2010年山西省中考第26题)在直角梯形OABC中,CB//OA,∠COA=90°,CB=3,OA=6,BA=35.分别以OA、OC边所在直线为x轴、y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1)求点B的坐标;
(2)已知D、E分别为线段OC、OB上的点,OD=5,OE=2EB,直线DE交x轴于点F.求直线DE的解析式;
(3)点M是(2)中直线DE上的一个动点,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是否存在另一点N,使以O、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图1 图2
思路点拨:1.第(1)题和第(2)题蕴含了OB与DF垂直的结论,为第(3)题讨论菱形提供了计算基础.
2.讨论菱形要进行两次(两级)分类,先按照DO为边和对角线分类,再进行二级分类,
4
DO与DM、DO与DN为邻边.
解答:(1)如图2,作BH⊥x轴,垂足为H,那么四边形BCOH为矩形,OH=CB=3.
在Rt△ABH中,AH=3,BA=35,所以BH=6.因此点B的坐标为(3,6). (2) 因为OE=2EB,所以xE?22xB?2,yE?yB?4,E(2,4). 33设直线DE的解析式为y=kx+b,代入D(0,5),E(2,4),得?以直线DE的解析式为y??(3) 由y???b?5,1 解得k??,b?5.所
2?2k?b?4.1x?5. 21x?5,知直线DE与x轴交于点F(10,0),OF=10,DF=55. 2①如图3,当DO为菱形的对角线时,MN与DO互相垂直平分,点M是DF的中点.此时点M的坐标为(5,
55),点N的坐标为(-5,). 22②如图4,当DO、DN为菱形的邻边时,点N与点O关于点E对称,此时点N的坐标为(4,8).
③如图5,当DO、DM为菱形的邻边时,NO=5,延长MN交x轴于P. 由△NPO∽△DOF,得
NPPO??DOOFNONPPO5??,即.解得NP?5,
DF51055PO?25.此时点N的坐标为(?25,5).
图3 图4
考点伸展
如果第(3)题没有限定点N在x轴上方的平面内,那么菱形还有如图6的情形.
图5 图6
5
参考答案:
1、解::(1)要使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则PD=CQ,∵AD=18cm,即18-t=2t,解得:t=6; (2)设经过ts,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过Q点作QE⊥AD,过D点作DF⊥BC,∵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PQ=DC.又∵AD∥BC,∠B=90°,∴AB=EQ=DF.∴△EQP≌△FDC.
∴FC=EP=BC-AD=21-18=3.又∵AE=BQ=21-2t,EP=t-AE,∴EP=AP-AE=t-(21-2t)=3.得:t=8. ∴经过8s,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 2、5;3、解:(1)①30,1;②60,1.5; (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
∵∠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
1AC32∴AB=4,AC=2. ∴AO==3 .在Rt△AOD中,∠A=300,∴AD=2.
∴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是菱形 4、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CEB
② ∵△ADC≌△CEB ∴CE=AD,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CBE ∴CE=AD,CD=BE ∴DE=CE-CD=AD-BE
(3) 当MN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BE=AD+DE等)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CBE, ∴AD=CE,CD=BE, ∴DE=CD-CE=BE-AD. 5、解:(1)正确.
证明:在AB上取一点M,使AM?EC,连接ME.?BM?BE.??BME?45°,??AME?135°.?CF是外角平分线,??DCF?45°,??ECF?135°. ??AME??ECF.??AEB??BAE?90°,?AEB??CEF?90°,
. ?AE?EF. ??BAE??CEF. ?△AME≌△BCF(ASA)
(2)正确.
?C,连接证明: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使ANNE. ?BN?BE. ??N??PCE?45°.?四边形ABC是D正方形, ?AD∥BE.??DAE??BEA. ?N?AE??C.?△ANE≌△ECFEE?F(ASA).?A.
11
6、解:解:(1)作AE⊥BM于E。则AE=3,∵AB=5,∴BE=√(AB2-AE2)=4 MP=t, BP=9-t①若AP=AB,∴9-t=2×4∴t=1
②若PA=PB,∴BP/(1/2AB)=AB/BP∴(9-t)2=1/2*5*5∴t=9-√5/2(9+√5/2舍去) ③若BA=BP,∴|9-t|=5∴t=4 、14 ∴综上,t=1、4、9-√5/2、14 (2)①若∠APB=90°∴9-t=4∴t=5
②若∠PAB=90°∴BP/BA=BA/BE∴(9-t)/5=5/4∴t=11/4 ∴综上,t=5、11/4。
7、解:(1)如图1,过点E作EG?BC于点G. ∵E为AB的中点, ∴
BE?1AB?2.2
在Rt△EBG中,∠B?60?, ∴∠BEG?30?. ∴即点E到BC的距离为3.
BG?1BE?1,EG?22?12?3.2
(2)①当点N在线段AD上运动时,△PMN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PM?EF,EG?EF, ∴PM∥EG.∵EF∥BC, ∴EP?GM,PM?EG?3. 同理MN?AB?4.如图2,过点P作PH?MN于H,∵MN∥AB,
B
A E D F C
图1
G
13∴∠NMC?∠B?60?,∠PMH?30?.∴ PH?PM?.
22335cos30??.则NH?MN?MH?4??.∴MH?PM?
2 22在Rt△PNH中,PN?A E B
P N
D F
?5??3? NH2?PH2??????7.????2??2?22H G M 图2
C
∴△PMN的周长=PM?PN?MN?3?7?4.
②当点N在线段DC上运动时,△PMN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PN时,如图3,作PR?MN于R,则MR?NR.
3.∴MN?2MR?3. ∵△MNC是等边三角形,∴MC?MN?3. 2
此时,x?EP?GM?BC?BG?MC?6?1?3?2.
类似①,MR? 12
当MP?MN时,如图4,这时MC?MN?MP?3. x?EP?GM?6?1?3?5?3. 此时,当NP?NM时,如图5,∠NPM?∠PMN?30?.又∠MNC?60?, 则∠PMN?120?,∴∠PNM?∠MNC?180?. 因此点P与F重合,△PMC为直角三角形.
.∴MC?PM?tan30??1 此时,x?EP?GM?6?1?1?4.综上所述,当x?2或4或5?3时,△PMN为等腰三角形. 8、解:解:(1)①∵t?1秒, ∴BP?CQ?3?1?3厘米, ∵AB?10厘米,点D为AB的中点, ∴BD?5厘米.
又∵PC?BC?BP,BC?8厘米, ∴PC?8?3?5厘米, ∴PC?BD. 又∵AB?AC, ∴?B??C, ∴△BPD≌△CQP. ②∵
D A ??Q P C B vP?vQD, ∴BP?CQ, 又∵△BP≌△C,?B??C,则
BP?PC?4,CQ?BD?5,
∴点P,点Q运动的时间
t?BP4?33秒, ∴
vQ?CQ515??44t3厘米/秒。
8015x?x?3x?2?103秒. (2)设经过x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4,解得
80?3?80∴点P共运动了3厘米. ∵80?2?28?24,∴点P、点Q在AB边上相遇, 80∴经过3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边AB上相遇.
9、解:(1)证明:如图,连接AC,∵四边形ABCD为菱形,∠BAD=120°,∠BAE+∠EAC=60°,∠FAC+∠EAC=60°,∴∠BAE=∠FAC。∵∠BAD=120°,∴∠ABF=60°。∴△ABC和△ACD为等边
13
三角形。∴∠ACF=60°,AC=AB。∴∠ABE=∠AFC。∴在△ABE和△ACF中,∵∠BAE=∠FAC,AB=AC,∠ABE=∠AFC,∴△ABE≌△ACF(ASA)。∴BE=CF。
(2)四边形AECF的面积不变,△CEF的面积发生变化。理由如下:由(1)得△ABE≌△ACF,则S△ABE=S△ACF。∴S四边形AECF=S△AEC+S△ACF=S△AEC+S△ABE=S△ABC,是定值。作AH⊥BC于H点,则BH=2,S四边形AECF?S?ABC??BC?AH?BC?AB2?BH2?43。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正三角形AEF的边AE与BC垂直时,边AE最短.故△AEF的面积会随着AE的变化而变化,且当AE最短时,正三角形AEF的面积会最小,
又S△CEF=S四边形AECF﹣S△AEF,则此时△CEF的面积就会最大.∴S△CEF=S四边形AECF﹣
12121S△AEF?43??23?2?23????322?3。∴△CEF的面积的最大值是3。
【考点】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垂直线段的性质。
【分析】(1)先求证AB=AC,进而求证△ABC、△ACD为等边三角形,得∠ACF =60°,AC=AB,从而求证△ABE≌△ACF,即可求得BE=CF。
(2)由△ABE≌△ACF
可得
S△ABE=S△ACF,故根据
S
四
边
形
AECF=S△AEC+S△ACF=S△AEC+S△ABE=S△ABC即可得四边形
AECF的面积是定值。当正三角形AEF的边AE
与BC垂直时,边AE最短.△AEF的面积会随着AE的变化而变化,且当AE最短时,正三角形AEF的面积会最小,根据S△CEF=S四边形AECF-S△AEF,则△CEF的面积就会最大。
10、 考点: 相似形综合题. 分析: (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OF=EP=t,再将t=1代入求出FC的长度; (2)根据MN=PF,可得关于t的方程6﹣t=2t,解方程即可求解; (3)分三种情况:求出当1≤t≤2时;当2<t≤时;当<t≤3时;求出重叠(阴影)部分图形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 (4)分M在OE上;N在PF上两种情况讨论求得△QMN的边与矩形PEOF的边有三个公共点时t的值. 解答: 解:(1)根据题意,△AOB、△AEP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F=EP=t, 14
∴当t=1时,FC=1; (2)∵AP=t,AE=t,PF=OE=6﹣t MN=QC=2t ∴6﹣t=2t 解得t=2. 故当t=2时,MN=PF; (3)当1≤t≤2时,S=2t﹣4t+2; 当2<t≤时,S=﹣222t+30t﹣32; 当<t≤3时,S=﹣2t+6t; (4)△QMN的边与矩形PEOF的边有三个公共点时t=2或. 点评: 考查了相似形综合题,涉及的知识有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图形的面积计算,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的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15
正在阅读:
人教版英语必修1-8词汇测试05-09
特种文献之专利文献检索作业 - 图文04-30
我是文明小学生作文06-15
松木与杉木的区别 - 图文12-04
18秋学期《电力电子电路》在线作业303-08
自然辩证法选择题及答案05-17
液质考试试题06-11
H3C无线控制器AC调试维护手册06-06
呼吸灯设计 - 图文09-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例题
- 初二
- 归类
- 复习
- 练习
- 答案
- 数学
- 问题
-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 产权与民主的演进
- 南通市海圣药业有限公司年产500吨4-氨基三氟甲苯、500吨3、5-二
- 议论文写作应遵守的逻辑规则
- 铣削组合机床及其主轴组件设计
-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滩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宋金南北对
- 六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测试卷
-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 往复式压缩机故障诊断方法解析
- 液氨制冷岗位应急处置卡
-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 立体构成 - 纸的造型(纸雕塑) - 图文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复习题
- 监理单位对总包单位技术交底资料
- XX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幼儿园
-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章节测验答案
- 我国已有波形钢腹板桥梁详细介绍
- 智能家用电热水器
- 如何运用目标管理达成团队的整合与成长(杨台轩)-中华讲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