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构造运动期

更新时间:2024-05-12 16: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中国地壳运动

1、【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2、【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3、【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4、【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

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5、【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6、【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7、【建屏运动】Jian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8、【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

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

9、【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10、【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11、【胶东运动】Jiaodong orogeny太古宙末期的一次构造运动。系据烟台—乳山一带的新太古界胶东群与古—中元古界粉子山群间之角度不整合所确定。与五台运动相当。

12、【鞍山运动】Anshan orogeny新太古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据古元古界辽河群与新太古界鞍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这一运动

使鞍山群岩层褶皱,并伴随大规模花岗岩化或混合岩化以及区域变质作用。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与五台运动相当。

13、【大别运动】Dabie orogeny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据大别山地区中元古代佛子岭群与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大别山群间的不整合所确定。大别山杂岩普遍混合岩化至花岗岩化,构造方向近东西;佛子岭群仅受轻微区域变质,构造方位多作北西向。在湖北大悟、红安、麻城等地见红安群与大别群呈交角不整合接触。此运动发生于18亿年。

14、【吕梁运动】Lüliang movement(revolution)李四光1933年创名。又称吕梁变革(Lüliang transform)。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在中条山区、辽东、山东及鄂尔多斯等地均有代表吕梁运动的不整合存在。此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其时限大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可分别视作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末幕),在燕山地区大致应与前常州沟组、前大红峪组界面相当。吕梁运动影响范围甚广:在山西则可能分别与五台山的郭家寨亚群及中条、吕梁、太行山区的担山石群、黑茶山群及东焦群的顶部界面相当。在豫西为古元古代嵩山群与上覆五佛山群之间的不整合;燕山、阴山地区分别为长城群与朱杖子群、渣尔泰山群与二道凹群之间的不整合;自胶辽 、吉南至贺兰山、阿拉善的广大地区亦受其影响;塔里木有相当于长城群的杨吉布拉克群与下伏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的角度不整合;滇东、鄂西为昆阳群与大红山群、

神农架群与水月寺群之间的不整合。浙西南古元古界八都群,与其上中、新元古界龙泉群在变质程度和形变特征上的差异,当属吕梁运动之反映。

15、【栾川运动】Luanchuan orogeny古、中元古界间的构造运动。在陕西省蓝田县坝源、洛源等地见中元古界熊耳群不整合在古元界铁铜沟组之上;在豫陕交界的熊耳山一带见熊耳群不整合于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上,其间存在的构造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16、【中条运动】Zhongtiao orogeny山西省中条山区古元古界担山石群与中元古界中条群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是安山岩层,下盘为石英岩(古元古代担山石群石英岩)。在铜矿峪的一个剖面上有显著的角度不整合存在。与吕梁运动相当。

17、【渣尔泰运动】Jartai movement发生于内蒙古渣尔泰山群与什那干群(介于长城系与蓟县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其时限为14亿年左右。此乃根据渣尔泰山群下部阿古鲁沟组Pb‖Pb年龄1649百万年,而不整合面以上的什那干群呈假整合伏于下、中寒武统之下;渣尔泰山群、什那干群中所含叠层石特点,分别与燕山地区的长城系、蓟县系相近;又据新资料,什那干群东延可与蓟县系相连,并发现渣尔泰山—大佘太一带有1300~1500百万年的钾长花岗岩侵入(如侵入新太古界乌拉山群者U‖Pb年龄1383百万年),其上又被什那干群不整合覆盖。

18、【蚌埠运动】Bengbu movement发生于安徽省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据白云山组片理产状和蚌埠期混合钾长花岗岩的片麻理产状间出现交角而确定。在安徽凤阳地区,古元古界凤阳群下部

的白云山组交角不整合于新太古界五河群顶部的殷家涧组之上。凤阳群属绿片岩相,五河群属角闪岩相,两者变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此运动发生于距今25亿年左右。与五台运动相当。

19、【中岳运动】Zhongyue orogeny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期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可能发生于距今14亿年左右。中岳运动使整个嵩山群(罗汉涧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峪组)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20、【熊耳运动】Xiong'er orogeny北秦岭中元古代内的构造运动。中元古代蓟县系与熊耳群(相当于中元古代长城纪)间的不整合,在陕西小秦岭和豫西广大地区也普遍存在,与中元古界蓟县系相当的汝阳群底部有底砾岩不整合在熊耳群之上,发生于距今14亿年。

21、【易门运动】Yimen epeirogeny原指上昆阳群因民组与下昆阳群三尖山组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为较平缓的上升造陆运动。此运动一直有争议。经进一步研究,将原下昆阳群划为古元古界大红山群,上昆阳群因民组为中元古界昆阳群底部。因此,易门运动为发生在古、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距今18亿年。

22、【黄陵运动】Huangling movement三峡地区发生在中元古代至南华纪之间的一次显著的造山运动,并伴随广泛的花岗岩浆侵入,形成黄陵花岗岩。运动面在新太古界崆玲片岩与南华系莲沱组之间,或在

古元古代黄陵花岗岩和莲沱组之间,中间缺失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黄陵运动的时限范围约在18亿~8亿年之间,可能与晋宁运动相当。

23、【祁门运动】Qimen orogeny原指皖南、浙西前震旦纪上溪群上部未变质的沥口群与下部变质较深的溪口群之间的不整合,经此运动使本区古元古代优地槽局部回返。江南地轴开始形成。经过一步研究,将沥口群划为新元古界下部,溪口群更名为上溪群,划归古元古界。因此,祁门运动即发生在新、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四堡运动相当。

24、【四堡运动】Sipu orogeny指广西北罗城四堡的板溪群与下伏四堡群之间的构造运动。四堡群中、上部应与长城系及蓟县系大致相当,板溪群则可与青白口系对比,代表华南发生在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及其造成的不整合,发生时限距今约10亿年左右。此运动在扬子地块及其周缘影响广泛,鄂西神农架群与马槽园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可能亦属四堡运动。

25、【龙川运动】Longchuan orogeny滇川一带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云南省东川四川省会理(天生坝、玉新村两地)河口组与因民组底砾岩之间的不整合确定。因民组的砾石成分较复杂、磨圆度好,具底砾岩性质。砾岩向上过渡为条带状砂板岩。此组超覆在河口组的浅粒岩、变粒岩、石榴云母片岩及大理岩等不同岩层之上。在玉新村地区因民组的构造窗之下,见河口组为具枕状构造的变质细碧岩,与因民组呈微角度不整合。因民组及其以上地层为浅变质岩系,

其下为中深变质的结晶岩系,二者间岩性和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从大区域上看两个岩系截然不同。

26、【燕辽运动】Yanliao orogeny辽东、吉南等地发生在蓟县纪与青白口纪之间的造山运动。在辽东铁岭以东的泛河坳陷北侧,可见类似于辽南永宁群明显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可与华南四堡运动大致对比。

27、【梵净运动】Fanjing orogeny黔中地区梵净山群与上覆板溪群之间的交角不整合所代表的一次强烈地壳运动,时限为10亿年左右。相当于四堡运动。

28、【武陵运动】Wuling orogeny新元古代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湘西武陵山区板溪群下部官庄组与下伏冷家溪群(原下板溪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而确定。其时限为11亿~9亿年,与四堡运动可能相当。

29、【东安运动】Dong'an orogeny湘西东安溪地区东安群与下伏彭家群(原板溪群内部)的交角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与四堡运动相当。

30、【兴城上升】Xingcheng uplift又称兴城运动(xingcheng epeirogeny)。辽西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与串岭沟组间的构造运动。依据是兴城地区大红峪组微角度不整合覆于串岭沟组或常州沟组之上。这个不整合面还见于河北省迁安市北营子红石峪。在辽宁省凌源县小桦皮沟,大红峪组与团山子组(原串岭沟组上部白云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距今约16亿年,属振荡运动。

31、【头泉运动】Touquan orogeny太行山区长城系高于庄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确定的构造运动。高于庄组在太行山区超覆于团山子组、串岭沟组、常州沟组、东焦群、甘陶河群、五台群、阜平群等不同层位之上。此运动具有一定范围的稳定性。为中元古代早期的一次构造运动,距今15~16亿年。

32、【前富禄上升】Pre‖Fulu uplift据桂北地区南华系富禄组与下伏长安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长安组为一套不显层理的灰绿色含砾泥质砂岩,富禄组为层状长石砂岩,底部多为砾岩或含铁板岩。此运动距今7.5亿年。

33、【松山运动】Songshan orogeny本运动指赣中的新元古界上部松山群与下部神山群之间的不整合。依据赣中地区青白口系神仙群与南华系上施组和下坊组之间的微弱的交角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确定此构造运动。

34、【满银沟运动】Manyingou movement四川省会东县满银沟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系力马河组与下伏长城系通安组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会理县通安地区双水井组(相当于力马河组)成宽缓的背、向斜,下伏青龙山组(相当于通安组)多为紧密的倒转或同斜和扇形褶皱。在会东其他地区两者关系多为平行不整合。

35、【落可岽运动】Luokedong orogeny赣西北修水流域新元古界落可岽组与中元古界上双桥山群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在修水流域发现落可岽砾岩,最大厚度224米,与双桥山群之间呈交角不整合接触。

其不整合面凹凸不平,发育有古风化壳。在赣东北称九岭运动。此运动早于雪峰运动,距今约10亿年。

36、【双桥运动】Shuangqiao orogeny指赣西北南华系硐门组与中元古界上双桥山群或新元古界落可岽群间明显的交角不整合所代表的造山运动。与晋宁运动相当,距今约8亿年。

37、【迤东运动】Yidong orogeny滇东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在滇中位于南华系澄江组之下的一套板岩、石英岩、砂岩及灰岩称为汤丹群,可与昆阳群对比,时代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汤丹群极度倾斜且剧烈变质,而澄江组却未受变质,层次分明地覆盖在汤丹群上,呈显著的交角不整合关系。与晋宁运动相当,距今约8亿年。

38、【皖南运动】Wannan orogeny皖南发生在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是根据皖南南华系高亭组砂岩(后称休宁组砂岩)与下伏新元古界下部沥口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39、【晋宁运动】Jinning (Tsinning) movement米士(P.Misch)1942年创名。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40、【前澄江运动】Pre‖Chengjiang movement指云南东川矿区南华系澄江组沉积前的地壳运动。下部浅变质岩群为中元古界—新元古

界下部昆阳群曾遭受强烈褶皱和冲断,新元古界澄江组与之呈显著的交角不整合接触。与晋宁运动相当。

41、【 休宁运动 】Xiuning orogeny安徽省休宁地区南华系底部休宁(组)砂岩与下伏新元古界下部沥口群之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在江南地背斜轴部,二者不整合甚显著,向北侧和西北侧不整合程度减弱,向南侧和东南侧变为整合关系。与雪峰运动相当。此词已废弃。

42、【雪峰运动】Xuefeng orogeny新元古代中期南华纪与新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纪之间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湘西板溪群与南华系南沱冰碛层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与晋宁运动相当。

43、【昆阳运动】Kunyang movement代表南华纪澄江砂岩与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间的不整合关系。与晋宁运动相当,距今8亿年。

42、【嵩山运动】Songshan orogeny代表嵩山地区的中元古代蓟县系汝阳群兵马沟组与古元古代嵩山群五指岭片岩(今称花峪组)之间的不整合。此不整合面到嵩山以东井湾地区已不显著,说明这一运动有很大的区域性限制。距今约18~14亿年。

43、【方岭运动】Fangling orogeny代表长江三峡区黄陵背斜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的不整合。不整合面之下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花岗岩、闪长岩、混合片麻岩及结晶片岩;上覆最古老的沉积岩为南华系底部之莲沱组。沉积盖层(从南华系至白垩系)组成的黄陵背斜,轴向北

北东,而混合岩条带及结晶片岩的片理走向则近东西,两者近于直交,不整合现象明显。结晶片岩称方岭片岩属古元古代,早于板溪群(中元古代),因之方岭运动可能早于雪峰运动。结晶基底与南华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是代表一个短暂的时期。方岭运动之后本区即已上升为原始古陆,根据南华系南沱砂岩及莲沱冰碛层在黄陵背斜北部即已缺失,以及结晶岩系近东西走向等情况,这一古陆可能是近东西向的。在中元古代板溪群沉积时期本区为剥蚀区,并供给古陆以南的板溪群以沉积物质。

44、【黄梅运动】Huangmei movement长江中游地区南华纪地层与较古老的变质岩系之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现已少用。

45、【应山运动】Yingshan orogeny鄂北大洪山区中元古界应山群与新元古界花山群之间的显著不整合,又称之为震旦运动第一幕。应山群与神农架群及会理群、昆阳群相当,属中元古代;花山群为南华纪。

46、【澄江运动】Chengjiang orogeny南华纪内部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云南中东部澄江南华纪南沱冰碛层与下伏澄江砂岩之间的微弱角度不整合关系确定的。其发生于距今75亿年左右。此运动发生在晋宁运动的后造山磨拉石建造出现之后,属早兴凯(萨拉伊尔)期的地壳运动范畴。

47、【后澄江运动】Post‖Chengjiang movement云南东川矿区澄江组沉积后发生的地壳运动。表现为震旦纪灯影组及其下的新村组页岩、砂质页岩与南华纪澄江组间的微交角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东川的汤丹、因民及落雪地区,往往缺失澄江组,灯影组直接与昆阳群呈交角不

整合。因此,与晋宁运动不易区分。有人根据晋宁局部地区的冰碛层交角不整合在澄江组之上,灯影组白云岩超覆了冰碛层,直接覆于澄江组砂岩之上,认为灯影组与冰碛岩之间,局部地段也可能有交角不整合存在。相当于澄江运动。现少用。

48、【偃师运动】Yanshi movement马杏垣等(1959)创名。原指河南嵩山区偃师南部峡门村及渑池附近中元古代五佛山群内部的微弱交角不整合。相当于古元古界嵩山群与中元古界熊耳群之间的构造运动。不整合面的下盘地层是葡萄峪组,上盘为骆驼畔组(砂岩),比垣曲运动稍晚,也可能相当。创名人后来认为五佛山群内部的这种微弱交角不整合系重力滑动构造,使各组之间发生滑动所造成的不协调关系,建议废除此名。

49、【垣曲运动】Yuanqu movement河南济源、垣曲、卢氏、确山等地见长城系下统熊耳群马家河组与蓟县兵马沟组之间呈角度不整合,在洛宁、汝阳、泌阳、方城等地呈平行不整合,认为此运动存在。

50、【豫西运动】Yuxi movement河南西部南华纪上部临汝冰碛层(罗圈组)与下伏青白口系鞍山组石英砂岩间的平行不整合或交角不整合关系。此不整合从汝阳到古秦岭北麓都有分布,并覆于不同层位上。

51、【杨庄运动】Yangzhuang movement又称滦县上升(Luanxian uplift)。指蓟县系杨庄组与长城系高于庄组之间的侵蚀间断,距今14亿年。认为在燕山地区高于庄组与杨庄组间为连续沉积,仅在海盆边缘可见肯定的间断,河北地质局综合队在杨庄组底部见有半米厚的砾石层分

布,且较稳定,其成分系白云岩和燧石,属底部高于庄组,砾石多具磨圆状,为搬运所致,非构造形成。从区域上看杨庄组厚度在各地变化较大,岩相不稳定甚至缺失,砾石层亦然,故杨庄组与高于庄组应为假整合接触。

52、【铁岭运动】Tieling movement为燕山地区青白口系与蓟县系之间的沉积间断或微交角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距今10亿年。不整合面的上盘地层是下马岭组,底部有厚约3米左右的含铁砂岩和砾岩层,下盘为铁岭组,二者呈假整合,具区域性。两者在岩性上亦有较大差异,青白口系以碎屑沉积为主,蓟县系则以化学沉积为主。

53、【水峪运动】Shuiyu movement河北省开平地区的青白口系石门组与蓟县系雾迷山硅质灰岩间的微交角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此运动具有升降运动性质。与铁岭运动相当,距今10亿年。

54、【蓟县运动】Jixian movement又称蓟县上升(Jixian uplift)。孙云铸1957年创名。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此后在辽宁省朝阳、河南省嵩山(少林运动)、河北省承德、北京市延庆均发现与此相当的运动。

55、【少林运动】Shaolin movement发生在晚前寒武世的一次构造运动。在河南省嵩山地区寒武系下统辛集组底部砾岩呈角度不整合覆于新元古界五佛山群何家砦组和马鞍山组之上。典型剖面见于嵩山少林

寺附近。其发生时间距今约7亿年左右。此运动仅在少林寺地区见角度不整合,其他地区均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或逐渐过渡关系。

56、【铜湾运动】Tongwan movement刘国昌指湘西怀化铜湾、银藏湾的早寒武世五里牌组与南华系南沱冰碛层间的不整合。但铜湾“五里牌组”燧石层与银藏湾“五里牌组”燧石层归属尚有争议,九口溪、巨口铺一带环巨口铺穹窿自南华纪至下古生代各组地层出露齐全,整合接触,且湖南全省寒武系与南华系之间均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其间并无不整合存在。建议废弃此名。

57、【兴凯运动】Xingkai orogeny指兴凯湖东南震旦系纪—早寒武世冒地槽型沉积被中寒武统磨拉石建造所不整合的构造运动。又称兴凯旋回(典型地区在俄罗斯境内)。中亚蒙古地槽西段兴凯旋回的主褶皱幕发生在中、晚寒武世之间(萨拉伊尔运动),并将其作为古生代的第一个构造旋回,其下限自南华系南沱冰碛层开始。

58、【凤台运动】Fengtai movement为安徽中寒武系与震旦系间的不整合。不整合面的上盘地层是下寒武统猴家山组底部的凤台砾岩,下盘为震旦系四顶山组。后改用霍邱运动。此名应废汽。

59、【满家滩上升】Manjiatan elevation根据辽宁省金县满家滩寒武系底部大林子组与下伏震旦系兴民村组顶部石英砂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而确定的构造运动。它对辽东半岛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有重要意义。

60、【霍邱运动】Huoqiu movement寒武纪与震旦纪间的构造运动。在安徽省霍邱、河南省固始,早寒武世猴家山组不整合覆盖在震旦系上统四顶山组上。四十里长山也发现不整合。霍邱运动代表区域性不整合,在嵩山、淮南表现为褶皱运动。

61、【陶来运动】Taolai movement为中祁连山震旦纪末的构造运动。此运动结束了震旦纪坳陷,是中祁连山最早一次全面海退,形成古陆,石炭系、石炭二叠系、下三叠统、侏罗系和白垩系分别不整合在震旦系之上,缺失整个下古生界以至部分上古生界。这次地壳运动决定了祁连地区震旦纪以后的地质发展史。

62、【金州上升】Jinzhou epeirogeny辽东早寒武世内部的一次造陆运动。表现为寒武系下统上部碱厂组底部厚层燧石条带灰岩与下伏大林子组(原碱厂组底部之冰水沉积层)顶部灰黄色薄层灰质白云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

63、【新邵运动】Xinshao movement指雪峰山区上震旦统的留茶坡组与中、下寒武统小烟溪组之间的不整合关系。震旦系是以陆屑为主的冒地槽建造序列,不整合于下寒武统之下。但在新邵地区的震旦系留茶坡组与下寒武统为连续沉积,岩性逐渐过渡,无运动存在。故应予废弃。

64、【云贵上升】Yungui epeirogeny在康滇古陆范围内,下寒武统直接为下奥陶统所覆,孙云涛(1943)认为上升运动发生在早寒武世末。后来的地质调查工作在滇东南文山、马关、富宁、个旧、蒙自和贵州的

大部分地区发现了中、上寒武统,因而认为这一运动使康滇古陆扩大,并向东南延展,形成康滇黔桂古陆。

65、【冶里上升】Yeli epeirogeny孙云铸(1943)认为早奥陶世冶里组底部有砾岩,并覆盖在晚寒武世凤山组上。冶里组出现全新的动物群,系由造陆运动引起。后人指出,冀北地区下奥陶统冶里组底部多为灰色到灰褐色厚层豹皮状或竹叶状灰岩,夹少量燧石结核;上寒武统凤山组顶部岩性多为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灰岩,两组之间多为连续沉积,虽二者在生物种属上有所变更,但上升运动并非开始于冶里组,还应更早。建议废除此词。

66、【怀远运动】Huaiyuan movement李四光(1939)命名。发生于早、中奥陶世之间的构造运动。中奥陶统所含化石:北方以珠角石为主,南方以直角石为主;他认为,可能由于早奥陶世末秦岭附近造成一断续的隆起所致,但未找到地层间的不整合。在怀远煤田,中奥陶统珠角石灰岩的底砾岩覆于一套灰岩、砂岩和夹灰岩的页岩上,灰岩中有球体,应为中寒武统。据安徽地质局区测资料,在淮北地区,下奥陶统新厂阶贾汪组与下奥陶统道保湾阶韩家组(有化石)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在萧县一带,下奥陶统与上寒武统凤山组为假整合,淮南亦然。安徽地质局认为应属区域性超覆关系。此术语多被误写为“淮远运动”。

67、【古浪运动】Gulang orogeny祁连山地区的中、晚奥陶世之间的构造运动。在北祁连山区中奥陶统中堡群(兰维恩—兰代洛期沉积)与

上奥陶统妖魔山组或古浪组(卡拉道克期沉积)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有些地区两者之间为平行不整合。

68、【郁南运动】Yunan orogeny粤西桂东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所代表的上升运动。后人发现水平挤压证据,认为此运动形成云开地区由南向北的推覆构造,沿古断裂发生的混合岩化,其时限为490百万年左右(寒武纪末至奥陶纪初)。广东省德庆和郁南一带,寒武系与奥陶系之间有明显间断,奥陶系底部以砾岩为主(厚达500米)的罗洪组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同位素年代学和构造形迹研究成果,亦认为云开地块在加里东早期以南北向水平挤压为主,与广西大明山大瑶山东西向褶皱带吻合。因之郁南运动并不限于云开地区,所指实属广西运动,应以广西运动取代之。

69、【崇余运动】Chongyu orogeny赣南发生于晚奥陶世卡拉道克期的构造运动。在崇义县和大余县山区见上奥陶统沙村群底砾岩之下的不整合。在崇义县阳岭剖面(阳岭砾岩与下伏地层为明显角度不整合),阳岭砾岩上部地层平缓,与上覆泥盆系底部砂砾岩产状差别甚微,表明此次运动在早志留世后期可能即已弱化,并无志留纪后期与泥盆纪早期造山运动的证据。这一运动的主体是在湘、赣两省,仅涉及广西东北一隅。在云开地区的构造变质岩浆事件的同位素年龄值为445百万年左右(相当于晚奥陶世),表现为重熔花岗岩上侵的大规模隆起,因而此时形成的磨拉石建造多遭剥蚀而所剩无几,于是造成这一运动范围有限之假象。

70、【北流运动】Beiliu movement广西奥陶纪与志留纪间的长期侵蚀和间断代表的构造运动。见于北流县民安水库地区,下志留统底部具砾岩和含砾异粒长石砂岩,砾岩中含花岗片麻岩砾石,这些砾石可能来自附近的混合岩。砾石成分复杂,砾石层与上、下的砂岩、粉砂岩呈过渡关系,地层间可能未遭侵蚀,仅存在地壳的上升运动。应予废除。

71、【宜昌上升】Yichang elevation原指宜昌地区上奥陶统艾家山阶与早志留世富池页岩(下部包括五峰页岩)的假整合,中间缺失卡拉道克阶。据后来的工作证实,宜昌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均呈整合接触,此上升运动实不存在,应予废弃。

72、【广西运动】Guangxi movement丁文江1929年创名。中国西南地区志留纪末和泥盆纪初的地壳运动,与欧洲加里东运动相当。广西早泥盆世洛霍考夫阶下部莲花山组与前泥盆系间有交角不整合,见于贵县、邕宁、武宣、蒙山、桂平、容县、修仁等地。莲花山组以及大致同时的磨拉石相地层,直接盖在龙山群今称防城群,时代为罗德洛世普里道利世所的许多地层单位之上,各地下盘最新地层的时代差别很大;上盘最老地层呈现穿时现象,这都意味着广西运动所依据的是貌似单一的大角度不整合,并非一次褶皱运动所造成。

73、【湘桂运动】Xianggui revolution指代表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于志留纪末与泥盆纪初之间的构造运动。这次强烈的运动,在广西是以直接位于下泥盆统莲花山砂岩之下广泛分布的强烈不整合所表示,最初被命名为广西运动。随后同一不整合关系在湖南南部及江西南部,于早泥

盆世或中泥盆世早期的紫色石英砂岩与其下伏下古生界变质杂岩之间亦被发现。在巨厚变质岩系的中部,一些地方有含笔石的奥陶系存在,故应属加里东时期。

74、【祁连运动】Qilian orogeny祁连山区早古生代末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北祁连山区晚泥盆世老君山砾岩(磨拉石建造)与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旱峡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及祁漫塔格等地,则为上泥盆统与下伏中、下志留统之间的不整合。在北祁连山区有一期417~379百万年(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应与祁连运动有关。

75、【江南运动】Jiangnan movement李四光(1931)创名。中国南方,据上泥盆统五通组与石炭系间的侵蚀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此运动发生在泥盆系最顶部或石炭系最底部,时限为355百万年。与欧洲布雷顿运动相当。

76、【伊凉运动】Yiliang orogeny命名地点在准噶尔界山西南部恰尔善河口,这一运动是根据上志留统与下泥盆统之间一层厚达60米的底砾岩而建立的。尹赞勋等(1978)认为依据不足,应予废弃。

77、【宁夏运动】Ningxia orogeny宁夏上泥盆统与中泥盆统之间的构造运动。系据鱼类化石将中宁牛首山的泥盆系(原老君山系)划分为泥盆系中统石峡沟组及上统中宁组,并将二者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称为宁夏运动。此运动在甘肃境内也普遍存在,表现为上泥盆统沙流水群(相当于中宁组)与中泥盆统雪山群(相当于石峡沟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78、【百越运动】Baiyue movement根据广西下泥盆统郁江组小山砂岩与下泥盆统四排组页岩间的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在榴江县桂岭屯及瑶山西侧,为平行不整合或地理不整合,在宜山治安乡是小山砂岩覆盖在南岭群上,时代相差甚远。大致相当于苏格兰的上老红砂岩与下老红砂岩间的不整合,北美奥里期凯纳砂岩与奥诺达格砂岩间的不整合苏帕运动。可作为华力西旋回第一幕。这一运动尚存争议,王钰研究了小江砂岩与四排页岩的腕足动物化石,认为四排页岩可能是小山砂岩相变产物,层位相当于中泥盆统底部。

79、【平阳运动】Pingyang movement广西中泥盆世内部的一次上升运动。表现为广西北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与小山砂岩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在桂林、平乐、阳朔、荔浦、恭城和灌阳皆可见到。小山砂岩顶部的赤铁矿、紫色砂岩和砂质页岩及残留的赤铁矿是长期暴露的结果,表明有沉积间断,应为平行不整合。

80、【曲靖运动】Qujing movement代表昆明—宣威一带中泥盆统陆相地层海口组石英岩局部超覆在不同时代(下寒武统—中泥盆统)地层上的现象。在昆明筇竹寺海口组石英岩覆于褶皱剧烈的下寒武统灰岩和页岩之上;在昆明二村海口组石英岩覆盖在下奥陶统紫色页岩上;在曲靖西海口组石英岩覆盖在中志留统马龙组上;在曲靖城东青龙镇海口组石英岩覆于中泥盆统灰岩上;在宣威东山双龙桥海口组石英岩不整合于下寒武统页岩上。

81、【昆仑运动(一)】Kunlun movement(1)黄汲清(1945)创名。原指昆仑山地区中泥盆世之后,下石炭统提斯纳布组沉积以前发生的一次褶皱运动,并伴随大量花岗岩侵入,相当于欧洲布雷顿运动或黑森褶皱。黄汲清把昆仑山的提斯纳布组和齐尔古斯套组对比,时代为早石炭世。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资料证实齐尔古斯套组(现称前峡组)属晚石炭世早期。故此期运动应发生在中泥盆世末至晚石炭世之间,波及范围达到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及塔里木等地。

82、【大明山运动】Damingshan movement广西上泥盆统榴江组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之间的地理不整合和沉积间断反映的构造运动。榴江组超覆在东岗岭组、郁江组乃至震旦系之上,江南古陆南缘及大明山一带有不整合、侵蚀面及地理不整合等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对牙形石的研究查明广西境内晚、中泥盆世之间皆为连续沉积,而且岩性及化石带均有过渡层。这一运动命名应予废弃。

83、【邕宁运动】Yongning movement指上泥盆统榴江组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之间的假整合关系。在南丹、河池、天等、柳城及大苗山可见到。在桂北榴江组常超覆在震旦纪长安砂岩之上,底部出现砾岩及赤铁矿。据中南地区泥盆系断代资料认为泥盆纪海水自南向北逐渐扩展。在早泥盆世莲花山期、那高岭期沉积时,海侵范围限于南宁、武鸣、上林、大明山一带,晚期扩大到桂西那坡、靖西一带,东至全州、灌阳、苍梧,到中泥盆世才扩大到湘中、粤北。在总的海进中有小的退缩,因此泥盆系之间超覆关系是存在的,在古陆边缘反映更为明显。邕宁运动属海侵超覆性质。建议废弃此名。

84、【桂北运动】Guibei movement张文佑(1943)创名。指广西上泥盆统内部的微交角不整合。其间有时为交角不整合,有时为平行不整合,有些地方融县组底部有砾状灰岩,大多缺失砾状灰岩,东岗岭组直接为融县组覆盖。广西区测队(1980)认为原定名时地层划分有误,地质构造亦未查明,此运动实不存在,应予废弃。

85、【八桂运动】Bagui movement根据广西下石炭统上部上燕子组(属晚维宪期)与上泥盆统下部榴江组间的不整合所定的构造运动。在榴江(现鹿寨县寨沙镇)、柳州、桂林、中渡和洛埠等地有交角不整合,相当于欧洲布雷顿运动第三幕——塞肯幕。近年研究证实,广西广大地区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为整合接触,仅在桂东北地区呈平行不整合关系,并有铁、锰质的古风化物及古侵蚀面存在,属海侵超覆性质。

86、【柳江运动】Liujiang orogeny根据广西下石炭统下燕子组(杜内阶)与上泥盆统间的不整合所确定的构造运动,与欧洲布雷顿运动中的麻西幕相当。在罗城、武宣、全州、兴安、灌阳、恭城、平乐及阳朔等地见下燕子组与上泥盆统融县灰岩呈微交角不整合。下石炭统覆盖在所有晚泥盆世以前的地层上。此运动属振荡运动性质。

87、【江西运动】Jiangxi movement发生在江西前石炭纪的构造运动。有下列佐证:早石炭世晚期的梓山群有底砾岩,它覆于下古生界不同层位地层上,与中晚泥盆统峡山群为侵蚀接触。梓山群分为两个组:佛岭组的时代是早石炭世晚期,张公庙组为早石炭世中期;它们在赣中多不整合于板溪群上,在赣南则假整合于上泥盆统峡山群之上。

88、【南山运动】Nanshan movement在祁连山发生在泥盆纪末的构造运动,相当于布雷顿运动。在祁连山两侧,泥盆系强烈褶皱,下石炭统不整合在泥盆系及泥盆纪以前的地层上。

89、【梨园河运动】Liyuanhe movement发生在甘肃张掖梨园河早石炭世维宪期与早、中泥盆世之间的微交角不整合现象代表的构造运动。不整合上盘是石炭纪早期的臭牛沟组(属维宪期),下盘为早、中泥盆世之老君山群。相当于华力西早期的布雷顿运动。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资料,乌鞘岭以西属早中泥盆世的老君山群直接被晚泥盆世沙流水群不整合覆盖,下石炭统又不整合覆盖在沙流水群之上。此期间包括几期运动:中下泥盆统与上泥盆纪沙流水群间的不整合;上泥盆统与上覆杜内阶前黑山组间的平行—微角度不整合;下石炭统内部前黑山组与上覆臭牛沟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等。

90、【天山运动】Tianshan orogeny天山地区晚古生代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第一幕造成中石炭统下部奇尔古斯套组(前峡组)与下、中泥盆统精河组间的交角不整合关系;第二幕造成上石炭统芨芨槽子组与中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间的交角不整合;第三幕发生在二叠纪末。

91、【赣西运动】Ganxi movement指赣西石炭系上统壶天群(黄龙灰岩)与泥盆系之间,缺失下石炭统而形成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泥盆系无化石。在吉安等地与元古界为不整合接触。推测在壶天群沉积之前,至少经过长期侵蚀,或数经沧桑之变。

92、【建康运动】Jiankang movement宁镇山脉早石炭世中期(大塘期)高骊山组与早期(岩关期)金陵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这个运动比布雷顿运动稍晚,可能是天山运动早期的一幕。在湘南、粤北、粤西、黔南的维宪阶都夹有陆相沉积,表明海水进退不止一次。

93、【东陂运动】Dongbei movement广东连州市东陂盆地发生于中泥盆世之后至早石炭世之前的构造运动。下石炭统上部东陂组自下而上分为东陂段、东冲段及水井段3段:东陂段不整合于下、中泥盆统盲仔峡群和中泥盆统黄花坪群上;东冲段不整合在早石炭世早期连县组的三排段上;水井段平行不整合于连县灰岩上部牛岭村段上。证实在维宪期与杜内期之间曾发生过大变动。

94、【伊犁运动】Yili movement为华力西早期的地壳运动。新疆伊犁盆地早石炭世构造运动有3幕:①杜内期与维宪期之间(大哈拉军山组与阿克沙克组之间),其性质属造陆运动,仅个别地区表现为角度不整合;②早—中维宪期之间(阿克沙克组下亚组与上亚组之间),表现为中维宪期底部常有粗大砾岩沉积,并常见此地层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③维宪晚期地层与纳缪尔早期地层(相当牙满苏组)之间局部存在侵蚀间断面,有一次造陆运动。其中,以杜内期与维宪期之间的运动最为普遍,故伊犁运动应限定于第一幕。

95、【萨乌尔运动】Sawur movement发生在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山地区上、下维宪阶间的构造运动。上维宪阶盖在下石炭统杜内阶及下维宪阶之上,有显著交角不整合现象,此不整合在斋桑复向斜内几乎随处

可见。新疆准噶尔地区,早石炭世曾有3次运动:①杜内期(黑山头组)与维宪期(南明水群)之间,属造山运动,表现在整个准噶尔地区乃至天山西段北坡、甘肃北山北部,南明水群(或与其相当的地层)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接触(有时为超覆不整合);②早—中维宪期(南明水群下部姜巴斯套组)与晚维宪期(南明水群上部那林卡拉组)之间的运动,属造山造陆运动,表现为上述地层间的小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③维宪期(南明水群)与纳缪尔早期(萨尔布拉克组或巴塔玛依内山组)之间的运动,这期运动在准噶尔南部及天山北麓为造山运动,表现为巴塔玛依内山组(或牙满苏组)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或超覆不整合;而在准噶尔北部(包括萨乌尔山和斋桑盆地的东缘)却表现为由海变陆的“突然过渡”(整合)。萨乌尔运动应属第“2”次运动,但斋桑复向斜的隆起并非在这次运动之后,而是在维宪晚期之后,且在本区表现为由海至陆的过渡,并不存在由于构造运动而造成的沉积间断。

96、【周陂运动】Zhoubei movement原依据南岭下石炭统维宪阶周陂组与杜内阶龙田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后证实地层划分有误,该运动应予废弃。

97、【淮南运动】Huainan movement李四光(1931)创名。指上石炭统黄龙群与下石炭统上部和州段间的侵蚀不整合表示的构造运动。贾汪盆地最清楚,黄龙群(应为本溪群)覆于下石炭统及奥陶系上。同时在长江下游及南岭两麓,晚石炭世莫斯科阶超覆在下石炭统上部(维宪阶)及较老地层之上,莫斯科阶底部常有砾岩或白云岩,且与下伏地层的接触面多高低不平。此运动相当于欧洲的苏台德运动。在广西也发现上石

炭统黄龙群不整合于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上石炭统大浦组与上泥盆统间、上石炭统大浦组与下石炭统上部上燕子组间也有不整合。

98、【昆明运动】Kunming movement李四光(1931)创名。指云南及邻区上石炭统黄龙群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船山组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与欧洲的阿斯图里(Asturian)运动相当,在云南是造山突变。昆明运动在云南南部较为显著,抵达昆明东北,已成强弩之末,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乌拉阶与上石炭统威宁阶间有不整合,且威宁阶在威宁背斜南北两翼厚度相差500米,乌拉阶底部砂岩中夹有灰岩碎块,这些现象足以表明乌拉阶与上石炭统之间存在侵蚀面。

99、【鲁中运动】Luzhong movement山东中部莱芜、新泰等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群与上石炭统本溪群间的不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系鲁中地区轻微的褶皱和微弱的造山运动,相当于昆明运动。有人认为此乃经中奥陶世以后的造陆运动,使中石炭统本溪群沉积有多寡之分,造成太原群盖在本溪群的不同层位或直接覆于中奥陶统之上所致。

100、【云南运动(一)】Yunnan movement (1)云南北部华力西运动之一幕,即上二叠统栖霞组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马平群(乌拉灰岩)间的地理不整合。栖霞组底部有砾岩,厚达200米,乌拉灰岩遭侵蚀,有时缺失,使栖霞组直接和上石炭统威宁群接触。属造陆运动。在盐津、昭通间,栖霞组超覆于以前各不同时代层位上,盐津之南柿子坝背斜两翼则有不整合现象,栖霞组交角不整合于中志留世大关组之上。

102、【黔桂运动】Qiangui epeirogeny为桂北上二叠统栖霞组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马平群间的平行不整合所代表的振荡运动。大瑶山隆起北缘、南丹、河池一带,栖霞阶底部为厚数米至10余米的炭质页岩夹劣质煤层及铝土矿层,最底部往往有砾岩或粉砂岩,与下伏上石炭统或壶天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03、【秦岭运动】Qinling orogeny翁文灏(1927)命名,指古生代末期的地壳运动。在西秦岭,这次运动使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东秦岭地槽的褶皱延续至侏罗纪末期的燕山运动。葛利普

(AWGrabau,1924)亦称秦岭地层的褶皱发生于古生代末期,使秦岭地槽发生迁移。维里斯(BWillis,1907)认为秦岭运动发生在二叠—三叠纪的甘肃系与中、晚侏罗世的砂岩间。姜春发等(1962)在东秦岭发现中、下三叠统复理石建造,它与上覆的侏罗系含煤岩层呈不整合关系,认为东秦岭冒地槽结束于印支运动,故应代表秦岭地区的印支运动。谭锡畴(1925)据商城、固始、信阳等地的下侏罗统与“五台系”,白垩系与“五台系”以及白垩系凝灰砾岩与下侏罗统间的不整合现象,指出秦岭褶皱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或延续到早白垩世。据赵亚曾等(1931)研究,秦岭二叠系草凉驿群与震旦系或寒武奥陶系柞水群间有不整合存在;大巴山的巫山石灰岩与奥陶系以及志留系灰岩间有假整合;秦岭南部侏罗系勉县群(或滴水铺群)与石炭系略阳群间有假整合,认为调查区内有华力西运动存在。

104、【东吴运动】Dongwu revolution又称东吴革命。李四光(1931)创名。指华东地区发生于上、下二叠统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是根据南

京青龙山和镇江南山的地质图推导出的下二叠统栖霞组或孤峰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并认为是远东华力西运动中最激烈的一幕,相当欧洲萨阿尔运动,时限为(250±6)百万年。但迄今关于苏、浙、皖、赣、湘、鄂等省的上、下二叠统间的接触关系,还未见及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而是平行不整合,因之不是一次褶皱运动,而只是造陆运动。《中国地质学》(扩编版,1999)认为,东吴运动在中国若干活动带及克拉通的构造演化中仍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早、晚二叠世之间以东吴运动为代表的构造运动(约250百万年)影响较大:在大兴安岭上二叠统孙家坟组不整合于下二叠统柳条沟组之上;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一带则为下二叠统哲斯组与上二叠统(或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林西组之间的不整合;在甘肃北山可见上二叠统方山口组类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下二叠统海相地层之上;在华南,钦州—云开地区及武夷山南段东吴运动属造山性质(称钦廉运动),在钦州地区造成上、下二叠统呈不整合接触。

105、【鸣山运动】Mingshan movement赣西上二叠统鸣山组与下二叠统的茅口组之间的不整合。相当于东吴运动。

106、【东南运动】Dongnan epeirogeny原指江西上二叠统长兴组与其下上二叠统乐平组间的假整合代表的上升(造陆)性质。许多地区缺失乐平组的上部两组地层,若干地区在长兴组与乐平组之间有褐铁矿层。王安德等(1965)指出,苏、浙、皖地区龙潭组(P3)与长兴组(P3)间并无明显构造运动迹象,龙潭组亦并非缺失其顶部地层。江西地质局研究所等单位(1977)在东南运动命名地点宜春飞剑潭水库发现:原称之上二叠

统长兴统,实为龙潭组上部的七宝山段;而老三段与七宝山段为连续沉积,二者产状一致,既无不整合也不缺失地层;虽乐平煤系王潘里段顶部有一层含星点状黄铁矿或黄铁矿结核的细粉砂岩风化产物,但不能作为假整合标志。故此名应废弃。

107、【甘肃运动】Gansu revolution陇南下侏罗统勉县群与下二叠统十里墩组间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是陇南和西秦岭华力西晚期的主要造山运动。

108、【通化运动】Tonghua movement指吉林临江县北的湾沟及松树镇发生于三叠纪与二叠纪、石炭二叠纪之间构造运动,是华力西运动的一幕。

109、【苏皖运动】Suwan movement江南地区下、中三叠统青龙群与上二叠统龙潭组间的假整合代表的构造运动。属华力西运动的最后一幕,与欧洲的普法尔茨幕相当。一般认为这一运动较微弱。

110、【大青山运动】Daqingshan movement根据内蒙古石拐煤田下、中侏罗统石拐组与二叠、三叠系萨拉齐群之间的不整合确定的构造运动。上盘最老地层为石拐组下部的五当沟组(侏罗系底部);下盘最新地层为萨拉齐群上部的脑包沟组(今确定为上二叠统脑包沟群)。这一造山运动发生于晚二叠世及早侏罗世间,属印支旋回。后人认为此运动因上、下盘之间缺失三叠系,下盘时代难以确定,建议废弃此名。

111、【桂西运动】Guixi movement张文佑等1943年创名。指广西发生在早中三叠世的构造运动。在那贞、思乐、田东中三叠统平而关

群与下三叠统灰岩之间的不整合;在田东之西侧,中三叠统不整合在马平群(C22‖P1)和栖霞组(P12)上;马龙圩附近,平而关群直接覆于马平群上;在罗楼附近,平而关群又与上二叠统及下三叠统呈不整合接触。据20世纪70年代资料,在武鸣灵马一带的中三叠世百逢组底部见有数十米至近百米的火山碎屑岩或砾岩,在崇左江洲一带中三叠统百逢组有厚达1600余米的海底酸性火山岩,底部为凝灰岩,表明中二叠世火山活动较强烈。而在广西其他地区见早、中三叠世地层均为整合接触,原创名人所述地点的不整合关系,实为断层接触。

112、【下扬子运动】Lower Yangtze movement张席(1958)命名。早三叠世末至中三叠世前的地壳运动,为印支运动第一幕,比淮阳运动略早,经过这次运动,下扬子地区海水退去。此运动在苏、浙、皖、闽、湘、鄂诸省都存在。但有人认为资料不足,不宜采用。

113、【印支运动】Indosinian movement法国地质学者弗罗马热(J.Fromaget)1934年始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期与前瑞替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Indosinides)。黄汲清(1945)将中国的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3个亚旋回,以印支造山旋回,称呼中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并将其划分为2~5个造山幕,主褶皱运动发生在晚三叠世晚期,介于瑞替期与诺利期之间。中国东部印支期的地壳运动较为明显,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学家的重视并给予专名。如东京运动、南象运动、金子运动、艮口运动、安源运动、淮阳运动、桂西运动、龙华运动等。印支运动对西南及青藏地区也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应包括整个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其

主要时限为250~205百万年。印支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形变期及岩浆期,以及其中若干地段的变质期和成矿期,亦为中国构造格局发生明显转折的时期;在构造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14、【金子运动】Jinzi movement宁镇山脉地区的印支运动。在宁镇山脉地区上三叠统黄马青组与下、中三叠统青龙群间的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因在南京下蜀以南的金子山最为显著而得名。黄马青组为陆相红色砂页岩,底砾岩主要由青龙群是海相灰岩构成。青龙群构成紧闭褶皱(倾角50°~70°),黄马青组形成开阔褶皱(倾角20°~40°),二者呈交角不整合接触。从大范围看,青龙群及其以前地层与黄马青组间存在一个很大的角度差(20°~60°),其间肯定曾有一次褶皱运动发生。

115、【淮阳运动】Huaiyang revolution中三叠纪末期的褶皱运动,亚洲东部皆受其影响,越南一带更有剧烈的褶皱。与金子运动相当。

116、【艮口运动】Genkou orogeny在湖南,发生于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初期构造运动。湖南宜章艮口村,上三叠统艮口群与下二叠统栖霞组及其他老地层间的交角不整合。相当于安源运动。

117、【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差别,如中国东部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其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具有自西向东愈加强烈的演变规律,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动具有长期性与多幕性相统一、渐进与激化相交替的特点,岩浆

喷发和侵入活动具有多期次性。翁文灏(1927)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原意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1929年翁文灏又将燕山运动划分为A、B两幕,分别代表前髫髻山组、前王氏组的不整合。谢家荣(1936,1937)分为5期,分别以前门头沟组、前九龙山组、前东岭台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为代表。黄汲清(1945)认为谢家荣的第一幕应属印支旋回,并将北京西山地区分为前九龙山组与髫髻山组、前坨里组、前长辛店组3幕,后来(1960)黄汲清又将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分为5期,并认为是中国东部、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的主要造山运动,甚至波及到中国西部。《中国地质学》(1999)把发生在侏罗—白垩纪阶段的燕山运动分为早、晚两期:中国东部,二者的划分系以辽西义县组、北京西山东岭台组以及时代与之相当的岩组之底界(为一较清晰广泛的构造运动界面)为界限,在各自的中期与末期又分别划分出2个区域性构造幕;中国西部,则划分为相当于侏罗纪阶段的与相当白垩纪阶段的早、晚两期,又进而划分出4个构造幕,与东部2期4幕的划分颇为近似。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燕山运动划分沿革 划分方案时代 翁文灏(1929)

谢家荣(1936,1997) 黄汲清(1945) 崔盛芹(2002)

北京西山、辽西造山阶段构造幕t/Ma

新生代、中生代、古近纪、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E3E2E1K2K1J3J2J1T3T2

王氏组、髫髻山组、长辛店组、坨里组、东岭台组、九龙山组、门头沟群、长辛店组、坨里组、髫髻山组、长辛店组、夏庄组坨里组

大灰厂组

东狼沟组、东岭台组、后城组、髫髻山组、九龙山组、门头沟群、南大岭组、杏石口组、东营组、沙河街组、房身泡组、孙家湾组、阜新组

九佛堂组

义县组、土城子组、蓝旗组、海房沟组、北票组、兴隆沟组、坤头波罗组

喜马拉雅期、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印支期Ⅳ幕Ⅲ幕Ⅱ幕Ⅰ幕65137205

118、【平而关运动】Ping?erguan movement黔中和黔南中三叠统关岭组(安尼阶)与上部法郎组(拉丁阶)之间的构造运动,一般为整合,局部假整合,属印支运动第二幕。

119、【龙华运动】Longhua movement张文佑(1943)命名。发生在广西宾阳城东上三叠统卡尼克阶页岩不整合在中三叠统上的现象。广西地质局区调队(1980)认为上述地层划分有误,在命名地点及其周围并无上三叠统存在,仅分布下三叠统及中三叠统下部的百逢组,原作为命名依据的卡尼克页岩,实为下三叠统,且与二叠统为断层接触关系,建议废弃此名。

120、【安源运动】Anyuan orogeny发生在江西三叠纪中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赣西萍乡煤田上三叠统诺利瑞替阶安源组紫家冲段与二叠系茅口组间的明显角度不整合确定的。紫家冲段中有化石,证明为诺利瑞替期,因之安源运动发生在晚三叠世诺利期以前。20世纪60年代初的区测资料证实,此运动发生在T2—T23之间。在赣西其他地方、赣东、赣南、湖南及粤北等地区也有与此相当的运动发生。

121、【一平浪运动】Yipinglang movement张席(1958)命名。中国南部晚三叠世诺利期以前,卡尼期以后的地壳运动。为印支运动第二幕,是上升运动。与淮阳运动、金子运动相当。云南一平浪组属于诺利期。此运动以假整合面为代表。

122、【南象运动】Nanxiang movement发生在晚三叠世之后,早侏罗世以前的构造运动。下中侏罗统象山群与上三叠统黄马青组间的不整合关系。以南京南象山和栖霞山最为显著,黄马青组及以前地层有时挤压极甚,发生局部倒转褶皱或逆掩断层,此运动形成宁镇山脉的雏形。命名的标准地点在南象山。李四光(1939)认为,宁镇山脉侏罗系常与黄

马青组及较老地层不整合,南象山下侏罗统砾石砂岩不整合于黄马青组和栖霞组上;栖霞山侏罗系与二叠系石灰岩不整合,黄马青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

123、【三湾运动】Sanwan movement见于赣西萍乡煤田,侏罗系三邱田段(或上煤系)与三家冲段间的交角不整合。它不如安源运动分布广泛,其强烈程度也不及安源运动,只有幅度不大的升降运动。不整合现象见于三湾和花坎南面,三邱田段覆盖在三家冲段、亭子山段及紫家冲段等侏罗系的不同层位上。三湾附近路旁有上煤系的底砾岩出露,由大小不等的次棱角状砾石组成,砾石大多来自下煤系中的砂岩,因三邱田段属于里阿斯晚期或中侏罗世,故三湾运动发生在侏罗纪初期。

124、【三都运动】Sandu movement刘元镇等(1951)命名。发现于湖南资兴三都下侏罗统唐垅组与其下伏上三叠统杨梅垅组之间的假整合面。三都运动一名就应代表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的沉积间断。

125、【萍乡运动(二)】Pingxiang movement(2)代表上三叠统安源组与其下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其下盘最新地层是下三叠统大冶群,最老地层为板溪群。这一运动无疑应属印支运动范畴。尹赞勋等(1978)认为,此名应予废除。

126、【东京运动】Dongjing movement丁文江(1929)创名。即燕山运动。他将燕山运动分为3幕,把东京运动列为第一幕,发生在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之间的运动;第二幕发生在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第三幕则出现在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之间。“东京运动”一词与弗罗马热

(J. Fromaget)用于加里东褶皱的“东京褶皱”相重,故应废弃,仍用燕山运动。

127、【湘粤运动】Xiangyue movement指湘南、粤北红层与上三叠统艮口群间的不整合。不知确切时代,大致与燕山运动相当。在醴陵、辰溪也有这个不整合存在。由于红层的时代不确切,可能属侏罗纪和白垩纪。此词已无人使用,应废弃。

128、【朝阳变动】Chaoyang dislocation相当于燕山运动第一幕。属辽西地方性名词。辽西地区侏罗系中统海肩沟组砾岩与侏罗系下统北票组之间的不整合确定之构造变动。在北票等地接触关系最为清楚。经此次变动后,引起本区地势分化,形成新的盆地,并伴随岩浆活动。

129、【松岭变动】Songling dislocation辽西地区白垩系下统义县组火山岩与下伏侏罗系上统土城子组红层之间的不整合关系,系燕山运动主幕之遗迹。此运动促使建昌盆地、北票盆地、金岭寺羊山盆地褶皱隆起,形成松岭、黑山、阜新义县盆地。同时造成侏罗系上统土城子组和侏罗系中统兰旗组倒转的逆掩断层。热河生物群空前繁盛。

130、【萍乡运动(一)】Pinxiang movement(1)指赣西萍乡附近古近系红色岩系与下侏罗统间的不整合关系。通过本区红色岩系和江西其他地区的岩性对比,初步认为它与上煤系顶部的三邱田段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属燕山运动在本区的表现。

131、【宁镇运动】Ningzhen orogeny早侏罗纪末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宁镇山脉上侏罗统—白垩系建德群与下侏罗统一上三叠统之间的

角度不整合而确定。这一运动使下侏罗统产生强烈褶皱和逆掩断层,相当于燕山运动A幕和新细末里运动。闽浙的建德群分为3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它与上三叠统上部至下侏罗统梨山(或乌灶)煤系呈交角不整合接触。

132、【震旦运动(一)】Sinian movement(1)章鸿钊(1936)将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至始新世后,地壳运动可分5期(见表),每期动向均与前期相反,且均与震旦方向(北东—南西方向)略近直角,其含义与翁文灏的燕山运动稍有不同,只限于燕山运动具震旦方向者。他用地壳波动说和地壳均衡说说明震旦运动的起源,并认为是因地下岩浆反复活动所致。这5期地壳运动和太平洋东岸可完全进行对比。现广泛使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已很少用震旦运动一词。

地质时期动期动向有关系的火成岩始新世后第五期从东南来玄武岩流始新世前

晚白垩世前第四期从西北花岗岩类早、晚白垩世间第三期从东南流纹岩类早白垩世中第二期从北粗面岩或凝灰岩晚侏罗世后以迄

早白垩世初第一期从东南安山岩类

133、【兴安运动】Xing?an movement李四光(1939)命名。指发生在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后、晚白垩世前的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东南沿海各省的流纹岩、安山岩及凝灰岩等,为此运动的产物。张文佑等(1941)在广西也发现这一运动的迹象,晚白垩世伴有火山喷发。在广西表现较

为明显,上白垩统层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下白垩统及更老的地层之上,并使下白垩统发生轻微褶皱。上白垩统火山岩发育。

134、【闽浙运动】Minzhe orogeny李四光(1939)创名,原指中生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据闽浙地区古近系与白垩系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此运动形成中国东南及南部各省的花岗岩及碱性岩侵入体,东南沿海经此运动结束大活动期,基本趋于稳定。据20世纪70年代末资料,闽浙地区原白垩系建德群或武夷群已改为侏罗—白垩系,原古近纪衢江组改为下白垩统,江苏原古近纪浦口组已改为上白垩统,运动发生时期亦应改为中白垩世之前。相当于燕山运动尾幕和北美的拉勒米运动。

135、【四川运动】Sichuan (Ssuchuan)movement谭锡畴(1931)创名。发生在四川红层沉积之后的一次褶皱运动。红层为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与邻区对比,此运动发生在早白垩世与始新世之间,与拉拉米运动相当。白垩纪末经此运动四川盆地边缘产生剧烈褶皱及逆掩断层,盆地内部则产生复式背斜和向斜,如川东弧群、龙门山前凹陷、成都向斜、川北向斜、赤水凹陷及峨眉隆起等,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盆地内部多为山麓堆积及河流冲积的砂砾层,极少大面积沉积。黄汲清(1960)提出,这个运动究竟是指早、晚白垩世间的运动,还是白垩纪末的地壳运动尚待解决。20世纪70年代工作证实,川西原白垩系石门组(灌口组)上部应为古近系;川东垫江原东湖群发现恐龙化石,应属上白垩统,川南原自流井组应为下、中侏罗统,故四川运动的时限应略早。

136、【太平洋运动】Pacific movement?别洛乌索夫

(B.B.Белоусов,1939)创“太平洋褶皱”一名,指中生代时期形成的褶皱。朱森(1939)用以代表华东侏罗纪与白垩纪间的构造作用。王鸿祯(1956)用太平洋构造阶段一名,与欧洲的老阿尔卑斯阶段以及中国的燕山构造阶段同义。黄汲清(1956)认为,太平洋运动应包括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指受太平洋底侧压作用,使大陆的硅铝层受到俯冲所形成的褶皱山脉及断层山脉的过程。其时代为早侏罗世至古近纪,约与燕山运动相当。

137、【南澳运动】Nan?ao(Nanao) movement颜沧波(1956)命名,原指台湾中央山脉东坡白垩系碧候群与大南澳群之间的不整合,由台湾东北海岸之南澳村而得名。碧候群底部有以大南澳群中的片岩、片麻岩砾石为主的砾岩层(M砾岩层)。何春荪(1986)则认为中央山脉地区是否存在白垩系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而将其暂归入始新统毕禄山组。吴钟璇等(1992)认为,南澳运动是台湾最重要的构造运动之一,主要表现在中央山脉地区,系指大南澳群与上覆古近纪间的不整合,两者之间存在的局部砾岩层即为确定这一运动的依据。惟沿接触面所发生的逆冲重叠作用,导致大部地区的不整合面因受断层切割而被掩盖。此次运动发生于中生代晚期,据大南澳群中所获同位素年龄数据,可将运动时限大致放在86百万年,与中国大陆的燕山运动相当。经此运动大南澳群岩层发生强烈变形、变质、褶皱隆起,并伴随钙碱性岩浆侵入。从台湾中国石油公司在西部北港地区钻遇下白垩统上部云林组和晚古新世王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b3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