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

更新时间:2024-02-13 19:2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幻想与现实

幻想与现实

没有人告诉我,这是幻想,还是现实??

详细资料说幻想症指的是对一件事情产生没有理由和根据的或过多的想法。导致自己精神恍惚!严重者应该接受治疗。

在复杂的生活中,有时候人处在郁闷和压抑中,想逃脱,却又免不了被现实的种种残酷所压倒,只能默默地忍受生活中带来的痛苦。这样的人往往太过羞于言表自己内心,怕被别人所耻笑,更怕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对自己喜欢的事和人也只能深埋在内心。没有有效的解脱途径,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内心中,不自觉地幻想。明知道这是错的,可又控制不了自己。

前几天,刚刚在公主志上面看到了瀛洲牧系列的《夏日梦工厂》,那里面的女主人公,就是典型性的幻想症,在这里面,她已经分不清幻想与现实。其实,我也曾经给自己下过定义,我是属于那一种活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人。

“喂喂,你最近是不是抽了,愁过头了吧,你看,这里都有一大片白头发呢??”使劲戳了戳我后脑滋生出的一大片白发,东鼓起了腮帮子,“你如果两边是留着白头发,也算好看一些,可是偏偏是后边垂下来,真是的,难看死了??”

我笑笑,反驳,“这样说别人,好玩么??”。

“唉,又在构思你的情节了,你莫不是活在幻想里面吧??”某人又飘了过来。

我支起了下巴,凝视着她的眼睛,认真的说,“也许,你说得对,我就是活在幻想与现实中的人。”

看多了玄幻小说,看着里面的情节,狗血到纠结,突然感到荒芜,很温顺的走向幻想,因为空虚。

“Oh!这是现实,大姐,再愁,你真的要少年白了??”勤猛地摇晃着我,“杯具啊~”很快,她大喊道。

“我知道是现实,你已经提醒过我不下十遍了??”我捂住了耳朵,是啊,这是现实啊。

我在现实里面成长,可是在幻想里面,同时也存活着我。

本来认为自己是个全身搜不出任何幻想细胞的现实主义者,崇尚的条例是现实主义万岁,可是,真真正正的反省起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竟是个不折不扣幻想细胞充沛而且严格符合同时活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条例的人。

有时候会对着天空发呆,呈45°的伤感姿态,幻想着,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有自己的梦,而有时候,却现实到,做事死板老套到一丝不苟。

这是幻想,知道的,在这里,需要有很奢侈的“钱财”与“豪华”才能在这里崇高的活下去。

这里是现实,也知道,在这里,需要的是现实的拼搏,与崇高的“名誉”在这里,有正有反,有虚伪也有真诚。

这里是幻想与现实,这里有自己最天真最美好的梦想,也有最冰冷最残酷的现实,也许,相比之下,是美好的现实更容易让人接受吧。

可是这也就是幻想和现实,这里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的,但是也许正是幻想与现实,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常州金坛市第二中学初一:李未名

篇二:论科幻是幻想与现实的结合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世界科幻的发展史,罗列了几种常见的科幻论点,具体而微地从幻想与现实两个方面介绍了在科幻里的表现,最后论述了科幻是现实与幻想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科幻观点幻想现实结合

绪论:科幻,比你想像的更宽广

科学幻想,英语:ScienceFiction,又称Scientifiction,是科学与文学、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在非科幻迷眼里,对科幻的印象只有两点:一,假的,虚构的,胡思乱想加胡说八道的;二,小孩子的玩意儿,只有没有长大的人才会喜欢。事实并非如此。科幻绝对不是空中楼阁,绝对不是小孩能玩转的东西。它,比你想像的更宽广。

自降生以来,诸多人士对科幻下过各自的定义。但由于科幻外延模糊,内涵也很模糊,使得科幻一直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美国着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说:“一百个科幻作家,对科幻就有一百种不同的定义。”中国学者吴岩也介绍说:“科幻小说是一类容易指认、却不容易定义的文学作品。美国评论家阿尔斯物·卡梅伦曾经期望给科幻小说做一个完整的定义,他用了整整52页篇幅来撰写这个概念,写好之后,发现仍然无法将一些现成的作品纳入其中。”。内涵与外延的双重模糊使得对科幻的定义与归类非常困难。同一部作品,甲说是科幻,乙说非科幻,丙说介于科幻与非科幻之间,难以分明。

在不同国度,科幻的定义也相去甚远。法国科幻显然不同于英国科幻,英国科幻也与美国科幻大相径庭。英国科幻绅士味十足,美国科幻则从头到脚散发着大美国主义,而日本科幻,总弥漫着岛国气息,即便是以“宇宙研究所”、“地球防御总部”等大字眼命名,也无法掩饰内在的小家子气。中国科幻里历史题材之多,恐怕也是举世无双。

在我看来科幻的主题与题材无限广阔,它既可以与其他文艺门类相同:弘扬正义、鞭笞罪恶、歌颂爱情、赞美友谊、抨击腐败、反对战争、抗击暴政、反思历史??也可以开掘科幻所独有的主题与题材:时间悖论、人机关系、黑洞原理、外星入侵、未来动向??在载体上,科幻也有小说、影视、动漫、游戏以及模型等诸多方式。

科幻,比你想像的更宽广。

一、世界科幻发展小史

1818年夏天,日内瓦。天气阴冷,淫雨连绵——若干年后证实,远东的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造成了当年整个欧洲的气候异常。玛丽·雪莱和丈夫着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以及拜伦等几个友人在郊外游玩,闲来无事,议定写鬼怪故事自娱。只有玛丽·雪莱完成了名为小说《弗兰肯斯坦因》的创作。后世公认,《弗兰肯斯坦因》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中,制造人形怪物的,不是魔法,而是科学技术。“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①科幻由此诞生。

在科幻历史上,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不能不提。他们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主要有《时间机器》、《摩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登月先驱》等。威尔斯的小说更多地思考着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20世纪40-60年代,是科幻的黄金时代。大量优秀的作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代表人物是所谓“科幻三巨头”,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代表作《基地三部曲》;阿瑟·克拉克(英国),代表作《太空之旅:2001》;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美国),代表作《星船伞兵》。 “新浪潮运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一直蔓延到80年代。这时的科幻,提倡向主流文学靠近,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

法出现了。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十分深远。布里安·奥尔迪斯(《温室》)、米歇尔.摩尔科克(《走进灵光》)、J·D·巴拉德(《毁灭三部曲》)为主要代表。

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幻创作进入塞伯朋克(CyberPunk)时代。这个新词是用英文“控制论”的前缀(Cyber)加上新兴的反文化生活方式(Punk)构成的。其意思指的是,某一类具有超越传统和极端未来主义观念的电脑技师。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此类作品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家有: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布鲁斯·斯特灵(《晶体点阵》)。

二、几种常见的科幻论点

1,科幻就是预言未来的

预言的精准性是此类观点最为看重的。常常有两个例子被提起:凡尔纳的登月和克拉克的地球通讯卫星。克拉克1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但那些预言错了的科幻不是更多?

2,科幻是科普

专属于中国的科幻观点,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统治着中国科幻界,至今仍余音未了。但科学需要实证性,而科幻显然不具备这一特征,科幻只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乃至根本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伪科学”的大帽子被牢牢地扣到了科幻头上,中国科幻的发展进入低谷。

3,科幻属于儿童文学

专属于中国的科幻观点。科幻属于科普,科普属于儿童文学,科幻理所当然属于儿童文学(好像就只有儿童需要普及科学知识,就只有儿童需要科学幻想似的)。参考别国的科幻,儿童科幻仅仅是科幻大家庭中的一员。

三、科幻里的幻想

1,去那遥远的地方

哲学家说:生活在别处。于是不羁的人打点行装,踏上征程,开始又一次探险。但只有科幻里的人,走得最为遥远,他们走到了时间停止的时候,走到了空间消失的地方,走到了想像力的极限。

地球,人类的家园,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固执得可爱的教授查林杰和他的朋友来到南美丛林中”失落的世界”,看见恐龙和别的奇妙生物生活得有滋有味(《失落的世界》,英国,阿瑟·柯南·道尔);“鹦鹉螺”号潜艇潜到从未有人涉足的大海深处,尼摩船长举起锋利的斧头与巨大的乌贼搏斗(《海底两万里》,法国,法尔纳);可怜而又可敬的领航员,跟随“落日六号”地航飞船被困在地下六千公里的地核里,做着回到地表的梦(《带上她的眼睛》,中国,刘慈欣);天空从来就是人类的梦想,但只有“飞机”的问世才真正实现了人类征服天空的愿望,可惜那却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空中战争》,英国,威尔斯)??

对科幻而言,地球实在太小,作家们早就把目标瞄准太空。月亮首当其冲,科幻作家争先恐后地把人送上月球。凡尔纳经过详细的考证与计算,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用大炮把第一批宇航员送上月球(《大炮俱乐部》);威尔斯则用一种叫“加富里特”的奇妙物质把头一批人首先送到月球上,当然,作者更在意的是登月先驱们在月球上见识到的暴政(《登月先驱》)。

火星是容易发生科幻故事的地方。开外星人入侵之先河的《世界大战》(威尔斯)里,威胁地球和平的家伙就来自火星。讲述人类征服火星的故事不计其数,一点儿也不严谨的,如《火星公主》(美国,埃德加·赖斯·巴勒斯),非常严谨的《火星三部曲》(美国,金·斯坦利·罗宾逊),都已经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

事实上,太阳系所有星球上都曾经发生过科幻故事。就算太阳,也没有逃脱被人类征服的命运。《登日》(中国,李兴春)里,胆大的中国人用中子材料做的宇宙飞船,成功地把57个中国人送“到”了太阳上??

半径60亿公里的太阳系哪里容得下科幻作家征服一切的决心?飞出太阳系成为必然。太阳系外,横亘在探险者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距离。这时的距离,就算是光年为单位,其数字也巨大无比,完全超越了人类的感知范围。但这丝毫难不到科幻作家,他们继续旅行。承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幻作家大多采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漫长的旅程。另外一些科幻作家不认为光速是无法逾越的,他们的飞船轻而易举就能超越光速,这方面的新鲜名词很多,“空间折迭”、“时间翘曲”、“四维引擎”、“虫洞”什么的,于是,银河变成了村落,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就像如今我们到另一个国家一样容易。《星丛》(加拿大,罗伯特·J·索耶)中,人类借助神秘的“捷径”穿行于浩淼的银河系,一群勇敢者穿过一个陌生的捷径,“瞬间”来到距离银河系60亿光年的地方,在那么遥远的地方,直径10万光年、有着亿万星辰的银河系,仅仅“用一只手就可以圈住”。

不要以为科幻就会往远处走,在时间里长河旅行更是科幻独一无二的创举。《时间机器》(威尔斯)里,时间旅行者到了公元802701年的地球。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迄今为止,科幻作家已经在时间旅行这个题材上开掘出无数精彩的故事,发明出无数深奥的理论。比如“外祖父悖论”,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死了他的外祖父,可是,没有外祖父,又哪里来的他呢?悖论由此产生。

下面这段话出自《深渊上的火》(美国,弗诺·文奇),是主人公范·纽文从二万光年外回望自己的家乡时所说的,很能说明人类来到新世界的感觉:

“那边那一小片,我一生都住在那里。当时我还以为自己是寰宇之王。连做梦都没想到,站在这里,一眼看尽这一片美景。”

2,还有什么办不到?

人为什么会幻想?因为现实里有很多事情他办不到。“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评述神话。这话同样适合来描述科幻。科幻里,最能显示对自然力的支配与征服的,就是那些巨大无比的工程。

《飞城》(美国,詹姆斯·布利什)中,借助最不可思议的技术,地球上的一座座超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你所知道的所有城市——全都拔地而起,飞向太空,直接飞向宇宙的彼端。 拉里·尼文(美国)笔下的《环形世界》不是由地球人建造的,它却创造了已知宇宙最大人工造物的记录:直径9000万英里,周长6亿英里,宽100万英里,面积为地球的300万倍,如同太阳系的小行星环一般,绕着它的“太阳”不停旋转。

中国科幻作家笔下的工程毫不逊色,《流浪地球》(中国,刘慈欣)中,太阳的能量提前耗尽,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人类建造了一万二千台地球发动机,这些使用重元素为聚变材料的庞然大物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然后使用这些发动机,花了42年时间停止了地球的自转,随即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逃离即将熄灭的太阳??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同一作者写的《地球大炮》里,人类的野心小了许多,就是在地球上穿了个“洞”,把南极和北极连接起来而已。

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往往以宏大着称。对人自己——以及其他生物——的改造却因为触及了上帝的领域而变得非常敏感。开山之作,《莫洛博士岛》(英国,威尔斯)就借助外科手术,让一批动物拥有了人类的智慧,却因为无法摆脱动物的本能而痛苦万分。《人变火星人》(美国,弗雷德里克·波尔)里,为了尽快征服环境恶劣的火星,主人公接受了一系列手术,最终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火星人”,过程痛苦,结局乐观。《鲜花献给阿尔伽农》(美国,丹尼尔·基斯)一个弱智接受脑部手术,转眼间成为天才,哪里知道好景不长,超高智商日渐消失,终就归为一无所知的弱智,令每个读者嘘唏。《豹》(中国,王晋康)中,科学家把豹的短跑基因嵌入一个人

的基因,该人因此成为世界短跑之王,进而引发“何以为人”的伦理大讨论。

3,思考,思考,再思考

“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走向天人合一》,中国,季羡林)所有门类的艺术表现的都是上述关系。科幻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与思考是非常独到而深刻的。

《化身博士》(英国,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展现的就是人的两面性:医学博士杰基尔,发现了一种能将人性中的善与恶分开的化学合剂。喝下药剂,,他变成形象丑陋、邪恶无比的海德先生,出去寻欢作乐,为非作歹,干尽作为医学博士不敢做的一切,完事之后,他喝下解药,就又变回善良的杰基尔??

《安德的游戏》(美国,奥森·斯科特·卡德)表面上是战争小说,细细品位,你能看到作者想说的其实是天才与社会的关系:地球面临虫族的大规模入侵,7岁的军事天才安德被强征入伍,在军事院校接受非人的训练,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安德与整个社会的抗争中展开的,到最后,在一场“游戏”中,安德毁灭了虫族,替成人世界赢得了战争,他自己却背负上“毁灭者”的罪名??

人与其他智慧生命的关系,是唯有科幻才思考的命题。这个其他智慧生命主要指机器人、外星人和人造生命。

人类制造的所有工具都是人类肢体的延伸与放大,因为人类有一颗聪明的大脑,电脑或者人工智能却是人脑的延伸与放大——如果电脑和人类一样甚至更加聪明,那哪里是人类的容身之处?人类将何去何从?科幻探讨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提到人与机器人的关系,《铁臂阿童木》(日本,手塚治虫)就必须被提到。那个叫阿童木的机器男孩完美地演绎了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和矛盾冲突的全部涵义。《未来战士2》(又译《魔鬼终结者2》,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中由于发布命令者的不同,同样顽强的机器人也有了正邪之分,归根结底,是人在发布命令啊。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第一:机器人不可伤害人,也不可眼看着人将遇害而袖手不管;第二:机器人必修服从人给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条抵触时,不予服从;第三:机器人必须在不违反第一、第二项原则的情况下保护自己。这三原则不但写科幻的自觉遵守,就是科学家们也把它作为准则输进自己制造的机器人里,充分说明了科幻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地球人类是已知宇宙唯一的智慧生命。宇宙如此浩淼,难道地球人类会是唯一?外星生命早在布鲁诺的作品中就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也许正因为现在对外星生命的无知,反而给了科幻极大的幻想空间,科幻里外星生物的丰富多彩完全可以出一本百科全书。用最简单的二分法,可以将外星生命分为善良和邪恶两类。E·T(《E·T外星人》,美国,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大大的眼睛,长长的手指,像每一个孩子都喜欢玩偶,关键时刻还能创造奇迹,就是善良外星人的代表;异形(《异形》,美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浑身黏液,牙齿锋利,动作迅猛,把人体当寄主,还动不动就把人撕成碎片,显然是邪恶外星生命的典型了。事实上,科幻里的外星生命远不是这样浅薄。《计算中的上帝》(加拿大,罗伯特·J·索耶)给出了外星生命进化的完整路线,《沙丘》(美国,弗兰克·赫伯特)甚至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迥异于地球的外星生态系统,《事关良心》(美国,詹姆斯·布利什)则探讨外星人是否有灵魂是否有信仰的问题。

人造生命一直是个禁区,哪怕是在小说里。很多人相信,尤其是西方,制造生命是上帝的特权,人类如果越权,必被上帝抛弃。所以,科幻里人造生命——从弗兰肯斯坦因的怪物开始——的遭遇多数很悲惨。人造人虽然完美,但却不被视作人,人们叫他们“人皮机器”,他们只有3年的寿命,谁如果敢于反抗,“银翼杀手”正等着他们(《银翼杀手》,美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个体如山一般庞大的“哥斯拉”是核试验的产物,人类对它同样毫不留情,用导弹把它炸得粉碎(《哥斯拉》,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克)。

4,和未来有约

20多年前,有部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书创下了当时的销售纪录,首版150万册一抢而空。家长们争先恐后地把这本书作为最佳礼物馈赠给自己的孩子。读过该书的人,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无一例外地无比向往书中所描述的公元2000年的幸福生活。

事实上,熟悉科幻的人都知道,对于未来,科幻作家们不外乎两种态度;乐观,或者悲观。《小灵通漫游未来》无疑属于乐观类的代表,在书中,作家叶永烈向读者许诺: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以给人民带来最终的幸福。但在此类故事中,乐观主义显得非常盲目,“在那些世界中,罪恶、危险和灾难这类东西仿佛被一个强有力的吸尘器吸得无影无踪,一切都那么纯洁,那么合理舒适,整个社会如同一块晶莹的水晶,而这社会的人都成了幸福宁静的机器。”“看多了这些小说,你甚至宁愿选择一个不那么理想的未来”。(《理想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中国,刘慈欣)所以,反倒是描写丑恶未来的“反乌托邦小说”更为大名鼎鼎,甚至超越了科幻,在世界文艺史也有一席之地。

乔治·奥威尔写于1948年《1984》充满隐喻,虚构中的1984年的英国政府控制了一切,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甚至个人思想与隐私,无不是在“老大哥”的严密监控之下。

《我们》(前苏联,亚米扎京)中的人连个人的名字都没有,只以号码加以区分。他们统一劳动,统一思考,数百万居民犹如一个人。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制造宇宙飞船“一统号”,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其他星球。

《美丽新世界》(英国,赫黎胥)里,国家是在流水线上成批地制造不同用途或者型号的“人”,然后用催眠教育法将他们培养成安分守己的人形机器——你会成为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全由不得你做主,真令人胆寒。

中国刘维佳的《来看天堂》堪称中国反乌托邦科幻的代表。在作者抑郁的笔下,人被分为精英和弱者两种。精英享有整个世界,为世界创造全部财富;弱者呢,由政府无偿提供全部消费品,甚至包括最为善解人意的机器人妻子。可是,同时,弱者们不能工作,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有孩子,因为劣质基因会遗传??到底他们是生活在地狱还是天堂?这是个问题。

四、科幻里的现实

1,都是高科技

科幻的经典定义里,技术幻想都必须有现实的技术作为基础。许多科幻作家在这方面做得兢兢业业。

《侏罗纪公园》(美国,迈克尔·克莱顿)中科学家们“复制”出了早已经灭绝的恐龙。第一批公园的游客听到如下解释:为了进行无性系繁殖,科学家需要整个恐龙DNA链。他们从琥珀——史前树液的石化树脂中的得到。那些吸血昆虫吮吸了恐龙的血,然后碰巧被树液困住,陷进地下深处,千万年后化作琥珀展现在世人面前,科学家得到了它,从琥珀里的昆虫体内抽取出恐龙的血液,用大型计算机加以分析,破损了的恐龙DNA构成就出来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用限制酶修补,“复制”恐龙的基础工作就完成了??接下去怎么复制呢?其实在现实里已经解决了,美国科学家卡里·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及可以无限制复制任何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的方法,并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瑟·克拉克在《天堂的喷泉》里设计了一种“宇宙升降机:“如果空间的物体能够保持相当于地面的固定位置,那么,又为什么不能够从这一物体上放下一条缆绳,用它把地球和宇宙连接起来呢?但是,怎样才能在实际上体现这种思想呢?计算表明,没有一种物质能够具备足够的强度。即使是用最好的优质钢制成的钢丝绳,也根本无法贯通地球和同步轨道之间三万六千公里的距离,因为在远未达到着一长度之前,它就已经承受不了本身的自重。”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小说中给出答案:固体物理学二百年的发展成果——假单基金刚石单晶体,无比纤细,无比坚韧,完全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当然,那个玩意儿是作者虚构的。现实里,纳米技术正在逐

篇三:20070511137 李杰 幻想中的现实 现实中的幻想——论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与现实的关系

幻想中的现实 现实中的幻想

——论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与现实的关系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7级 李杰

指导老师:陈寿琴

中文摘要:科幻小说是一种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或科学技术为基础、用幻想的表现形式去构建其故事情节的现代新型小说。可以说幻想艺术是科幻小说区别与其他小说的主要特征。本文拟就科幻小说中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科幻小说 幻想 现实科学反思

Abstract:Science fiction that construct story and polt with the fantastic art form based on the real or imaginary scientific theories or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new novel. It is said that the fantasy art of science fic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novels. So this paper on the science fic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 to make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 Words:Science fictionFantasyRealityScienceReflection

20世纪发展起来的科幻小说,是一种依据科学科学理论的创建和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现代新型小说。所以,科幻小说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它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脱于现实,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了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幻想中的现实

科幻小说就是作者表现了对被视为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对人类通过科学活动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表现了同样的理解,并将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他的小说里。”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话来说:“科幻小说可界定为处理人类回应科技发展的一个文学流派。”1科幻小说相对于其它文学类别是一个后来者。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变化,使人对现实对未来产生了无穷的幻想与憧憬。这种特定现象自 1750年最先出现在英国和荷兰,其后在1850年出现于美国和西欧,自1920年就遍及世界。第一个对这种影响人类生活的新因素作出反应的著名作家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他被称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在英语世界中,最早的大师是H?G? 威尔斯。他俩一起奠定了大多数科幻小说主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科幻小说作家千变万化,写出多姿多采的作品,使科幻小说繁荣发展起来。

1、幻想展现现实

科幻小说必须有丰富多彩而又神奇的科学幻想,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但这并非说科幻小说创作可以脱离生活,随意虚构,信笔胡写。科幻小说必须植根于现实,反映现实。因此,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总是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以及人民的生活。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能够或强或弱地感到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自动钢琴》里,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尼格特虚拟了一个由科技专家统治的世界。这个世界高度自动化,社会分离为两大阶层,掌握管理着科技系统运作的上层,和为机器系统服务的下层。由于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下层失业率只增不减,生活日益贫困。从工业革命开始,这个趋势其实从未停止。从卢德派工人开始,反抗机器,进而反抗科学技术进步的潮流也从未停止过。作者对于这一现象采用科幻小说的形式,揭示了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发展给下层人民带来的贫困,讽刺现代化如何剥夺人性。

接着在威尔斯的代表作《时间机器》中描述一位科学家乘坐时间旅行机来到公元802701年的世界中历险的故事。那时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娇弱无力,以吃水果为生的埃洛伊人,他们根本不劳动,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吃喝玩乐和睡大

觉。过分的安逸使他们的身材、体力和智慧都退化萎缩,他们的智力只相当于5岁的小孩。另一种人是莫洛克人,他们住在地洞里,在地底的大机器旁劳动,为“埃洛伊”们的舒适生活创造一切必需的物质条件。他们习惯于地下的黑暗,怕光怕火,只在夜间才到地面上猎食“埃洛伊”,以吃他们的肉为生。埃洛伊代表了统治阶级,莫洛克代表工人阶级。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张带来的两级分化加剧,工人们生活困苦,阶级矛盾的尖锐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描述了19世纪资本家腐朽寄生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人阶级被迫在地底下劳动的悲惨生活,表示了正义的愤慨。

时间到了20世纪,阶级矛盾依然尖锐,新的法西斯主义开始盛行。面对这一社会现实卡,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卡?恰佩克创作了《鲵鱼之乱》,该书生动地叙述了法西斯主义的发家史,描写了资本家们利用机灵的鲵鱼来追求利润,并借它们煽起民族间的仇恨,被武装起来的鲵鱼调过头来反对人类,并且要毁灭人类的过程。书中作者在讲中国大陆被炸的情形,从召开会议,到片面抛开中国炸沉中国大陆,一气呵成,宛若巴黎和会的再现。更令人惊叹的是,各国调解者,“热爱和平的政府”为了获得和平,向鲵鱼们妥协,出卖了中国大陆,这段描写像极了1938年出卖苏台德等地区的慕尼黑会议的翻版。在最后一卷,作者更是毫不隐讳地写到:“只有在德国的土地上鲵鱼才能恢复他们纯粹而高贵的族类“,“这种新的种族,这种最纯粹,最原本的德国后代鲵鱼需要更多的空间来生存”,“鲵鱼的头领鲵鱼长用自己嘎嘎的嗓音告诉人们:人类应该为鲵鱼的生存腾出空间。”明显地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德国法西斯主义和不作为的西方各国政府。2

纵观科幻小说发展的历程,科幻小说始终紧扣着时代的大背景,用其特殊的方式向我们展示社会发展的脉络,用幻想的笔调将一件又一件的历史事件呈现到我们的面前,将幻想与社会现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幻想的角度清晰的向读者了展现现实发展中出现的历史问题。

2、幻想对现实的理性思考

雷金纳德?布莱特诺认为:科幻小说是基于关于科学和它的合成技术的人类体验的理性的思考。好的科幻小说绝对不是让人消遣的小东西,他们反映的范围之广,

之深是一些纯文学远远不可能达到的。那种对人性和文明发展的思考让人震撼,对现实的理解,对人类的反思,对宇宙的思考,产生了对人类未来的展望、对宇宙的深邃和未知的敬仰。

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二百岁的寿星》中虚构了一个机器人,“他”本来可以“不朽”,但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终体验了死亡。在这里,所谓机器人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就是小说通过一个机器人的“生命历程”所反映出对的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又如科幻作家刘慈欣,他的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而这种思考,一旦从大尺度的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展开,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其结论也往往令人震惊。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文明道德性的思考过程。小说《吞食者》是刘慈欣对于这个问题的第一次明确阐述,“我们以后有很长的时间相处,有很多的事情要谈,但不要再从道德的角度谈了。在宇宙中,那东西没意义。”“文明是什么,文明就是吞食,不断地吃啊吃,不断地扩张和膨胀,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到了长篇小说《三体》,刘慈欣更是明确地写道:“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则吗?往小处说,这是科幻迷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往大处说,它可能关乎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在人类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准。要回答宇宙道德的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理性思维才能让人信服。这里我们能很自然地想到,可以通过人类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演化史来对宇宙大文明系统进行类比,但前者的研究也是十分困难的,有太多的无法定量的因素纠结在一起。??我认为零道德的文明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

对道德人性的思考,原是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专属论题,如今也日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科幻小说作家们却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诠释科学。他们的目光始终投向无垠的宇宙,他们幻想着宇宙的一切,让那些和他们一样遥望星空的科幻小说鉴赏者们通过他们的目光看到了一切。就如同科幻小说家刘慈欣说的“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3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科幻小说迷赫尔曼?穆勒博士说的:“透过科学的眼睛,我们愈来愈领略到:现实世界并非如人类童年时所见的、秩序井然的小花园,而是一个奥秘绝伦、浩瀚无比的宇宙。如果我们的艺术不去探索人类正在闯入这大千世界时所碰到的境遇及反思;也不去反映这些反思带来的希望和恐惧,那么, 这种艺术是死的艺术。??但是人没有艺术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在一个科学的时代里,他创造出科幻小说。”而真正的科幻应该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使我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感受着宇宙的深邃和未知,以及对人类的生命意义与存在的价值的思考。4

二、现实中的幻想 科幻小说虽然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其依归,但它毕竟是以幻想为手段,纵横驰骋,自由活泼。因此,在科幻小说创作中,必须处理好幻想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这是关系到一篇科幻作品成败的关键。要处理好幻想文学的实与虚、真与幻的关系,使幻想与现实之间融合无间,首先要立足于本质的真实。科幻小说并不要求如实地反映生活,不拘泥于真实的细节,甚至允许忽略或变更事物的表面形态,但无论如何都要求做到本质发展的真实。

1、现实科学对幻想的限定

很多人不喜欢科幻小说,是因为它“过于想象”,但是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想象与疯狂、不加约束的白日梦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涉及到许多尖端的科研项目,当然也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假科学。

就在凡尔纳第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于1864年出版之初便饱受争议。早在1799年,出生于法国,被称为第一个称地球的人,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1731-1810)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他根据约翰?米切尔(1724-1793)设计的方法制作出来的扭秤,就已测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水的5.48倍,超过岩石的密度,他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ajb.html

Top